外国人到底藏了多少中国古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外国人到底藏了多少中国古董,第1张

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现有3万多件。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文物3万多件。

中国被盗古墓20万座。美国收藏绘画最多,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敦煌遗书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

中国人在学英语上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多到没有必要和没有道理的程度。英语虽然是世界上的优秀语言,和汉语一样优秀,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只是个工具,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而不能成为中国人振兴中华的主要手段。

令人着急的是,中国人的大学生们、研究生们、博士生们几乎拿出在校一半的时间学英语,中国的大学几乎都成了“英语”大学,有人说中国的大学教育水平严重下滑,其中除了大量扩招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们被学英语负担所困扰,把过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学英语上。中国的大学要想赶超美国的大学有多费劲?

人家没有英语课,没有四级、没有六级,一心一意地研究专业技术,涌现出了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功人物,而中国的大学生们过不了英语四级就毕不了业,想过四级就要花大量时间学英语,背无穷无尽的单词,背各种介词的用法,还怎么赶超美国,起点就不一样? 

学英语的状况在社会上就更离奇,找工作、提职称,人人都要考外语。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不管你有没有出国工作的经历,不管你的工作和外语有没有关系,只要是提职称,想进步,就一定要考外语,连搞中医的、搞中国历史的、搞汉语文学的也要考英语,这有必要吗?哪怕全中国人都能像美国人那样讲英语,中国也还是中国,庄稼要靠农民去种,工厂要靠工人做工。 

提高国力靠的是综合实力,而不是主要靠外语,世界上有很多讲英语的国家,因不去发展经济,同样也穷得一塌糊涂。中国人目前的确把英语的地位抬得过高了,抬到了超过汉语的程度,汉语不好没人管,英语不好却不行。其实就语言而论,中国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其优秀程度是其他语言根本没法比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既有气概又有意境的绝句,翻译成英语后就成了大白话“Don’t you see the water of yellow river from the sky”。汉语的伟大不只是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用汉语所写出的壮丽辉煌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和数不清的中华文化经典文献上,英国人看300年前的作品就看不懂了,而中国人只要在中学里学点古文就可以津津有味地看懂上下五千年人们留下来的《诗经》、《论语》、《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精妙绝伦的古典名篇,就可以津津有味地分享两千年前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老子、旬子、韩非子,孙子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给我们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

就文字本身而言,汉字绝对是人类语言文字的精品,每个汉字都是一幅比毕加索的抽象画还要绝妙的抽象画,如果说毕加索的抽象画是锁在展览馆里的价值连城文物,那么汉字则是流传在老百姓当中的更加值钱的大量文物,汉字的内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汉字的形状蕴藏着博大精深的韵律和美学,学习这样的文字,对人的思想和智慧成长都大有好处。如果说热爱语言,中国人应该从心里热爱咱们的汉语,不研究英语不知道,一研究英语,和英语一对比,你就会发现汉语的确太伟大了,天生会讲汉语真的是一种祖宗给你修来的福份。而目前中国人对祖国这么优秀的文字所知太少,甚至丧失殆尽,我建议中国的每所大学里都长年开设免费听讲的汉语文化思想修养课,作为中国人,只有学好我们精粹的国语,真正懂得我们国家文化的伟大,才能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一、流失文物概况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

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二、流失文物介绍

1、十二兽首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

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他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座铜像轮流喷水,蔚为奇观。

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铜像于2007年被澳门商人何鸿燊购得后捐献国家。

鼠首与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中国,入藏国博;截至2013年5月,据可靠消息龙首在台湾收藏;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2、《骏骨图》

《骏骨图》是元代画家龚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描绘了一匹饥肠辘辘的马,它瘦骨嶙峋,几乎抬不起头来,但仍可从其如炬目光中感受到不屈精神。

《骏骨图》右上角钤有“淳化轩图书珍秘宝”印和“淳化轩”朱文长方印,说明此画原藏于圆明园淳化轩内。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此画被人从圆明园掠出,后辗转到了日本,被阿部房次郎(1868—1937)家族收藏。

阿部房次郎是20世纪初日本的纺织业巨子,他深受当时关西汉学家内藤湖南(1866—1934)及长尾雨山(1864—1942)的影响,从日本和中国搜购书画。

1937年5月,阿部房次郎因病去世,临终嘱托家人其收藏来于社会,当归之社会。

1943年,其长子阿部孝次郎将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成为该馆早期的馆藏支柱。此画至今还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3、圆明园四十景图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弘历即传旨如意馆画师冷枚:按康熙朝绘制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起稿分景画样。其后不久又改令唐岱、沈源二人绘画。

由沈源画房舍,唐岱画土山树石。后来周鲲等人也参与了这套“圆明园大册”的绘制。起初这套图仅绘了33景。

乾隆六年增入方壶胜境、蓬岛瑶台和慈云普护3图,乾隆九年九月又增入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洞天深处和月地云居4图,从而最终成为《圆明园四十景图》。

因为圆明园所有建筑均已无存,《圆明园四十景图》便成为后人领略圆明园盛期风貌的最直观最形象的珍贵史料,也可以称之为国宝。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三园,《圆明园四十景图》被法军上校杜潘(Du Pin)所得。

杜潘在回到法国后分别于1862年2月26日、27日、28日和3月1日在杜鲁欧拍卖行举行专场拍卖,其中就有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

4、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

根据华莱士典藏博物馆馆方资料显示:这对“金瓯永固杯”为法军上校杜潘(Du Pin)于1860 年从圆明园获得(著名《圆明园四十景图》就是此人从圆明园掠夺走的)。

5、《虞山林壑图》

《虞山林壑图》盖有“淳化轩”和“淳化轩图书珍秘宝”两方印章,并被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证明其为圆明园淳化轩旧藏。

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遭劫掠,流散民间。此画一度被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的过云楼收藏,后又被上海大收藏家谭敬(1911-1991)得到。

上海解放前夕,谭敬带着书画去了香港,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因驾车出了事故,吃了一场人命官司,因此入狱服刑。

释保后预备出走澳门,为筹备资金,把手边的真品、精品都卖了,得款合当时金价600两。

人民网——学者:法国枫丹白露宫收藏3万多件圆明园文物

——十二兽首

——圆明园

书籍非常讲究版本,不同的版本可能存在天壤之别,我们平时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应该深有感触,比如《洛丽塔》和《飞鸟集》,译本繁多,差异甚远。古籍更是如此。古籍版本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只有极少数文献学专家能够掌握,非常幸运的是,49年以后,大陆集中了最优秀的文史人才从事古籍整理,产出了大量成果,使得常见常用古籍成为了普通出版物。

我经常看见网友晒书,其中不乏古籍整理本,但多为一些杂牌出版社的普及本,严格说来,不能作为个人常备书籍。我认为即使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不做学问,也应该选择严肃的版本,毕竟阅读古籍并不是一件可以偷懒的事情。纵使不读,摆在家里也不失身份,总比某些人拿出注音版《诗经》装逼要好。

简单来说,可靠的古籍基本都由大陆的专业古籍出版社出版,而绝大部分出自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家,不过并非这两家出版的所有古籍都是最好的版本,它们也会出一些简体横排的普及本。此外,还有许多古籍经过学者的仔细注释和阐释,已不仅仅是古籍整理,而是学术创作,在出版社的选择上也会多样一些。

在此,我按照“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法罗列一下大家最常用的古籍版本。因为学养浅薄,对国学只能管窥蠡测,我就目力所及进行推荐,手头无书,图书信息多来自豆瓣,不列原著作者姓名,仅列注释、翻译、阐释者之名,如有舛误,请不吝指出。

这套嘉庆年间阮元主持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影印本是目前市面上最为正宗的儒家经典版本,不过即使是研究者看了也不免头疼,大家如有兴趣,可以买回家镇宅。

《春秋》有三传,为《谷梁传》、《公羊传》和《左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左传》就足够了。

《中庸》、《大学》篇幅较小,文字也较浅显,看下面这部书就行了。

这本书不是古籍整理本,而是古代刻本的影印本,“四书”采纳的是朱熹的注释本,《大学》、《中庸》可以用这个版本。

另外,据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近思录》和《传习录》都很不错,鄙人没有翻过,仅供参考。

毋庸置疑,“二十四史”+《清史稿》只能选择中华书局这套经典的点校本,其他版本根本不用考虑。这套大书目前正在重新整理,《史记》、《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已出新版,在装帧上更为精致。

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资治通鉴》也只能选择中华书局出版的20册点校本,其中包含胡三省注,2011年重新印制的版本页边距更大、纸张也更好。

高步瀛:《魏晋文举要》,中华书局,1998年

以上是我的推荐,大多可在京东、亚马逊、当当等网站上买到,部分旧书需要到孔夫子旧书网购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去读,下功夫读,用“扎硬寨,打死仗”的方法读。

中国礼仪之邦的名头,绝对不是白叫的。翻阅古籍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于各种礼仪的要求。礼与仪,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礼是概念,仪是表现。可能很多人都对“大家闺秀”有过自己的想象,但是,作为大户人家的女儿,绝不是仅仅出生在大家族,就可以被叫做大家闺秀的。在注重礼仪的古代,女子们有专属的礼仪要求,而今天要带来的,就是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俗称“大家闺秀练成法”。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并不是所有大户人家的女儿都叫做大家闺秀,我们来看一看“大家闺秀”的定义:指世家望族中才貌双全、品行优良的女子,也泛指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不管是哪一种,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出身。出身于名门望族,这只是成为大家闺秀的第一步,不过这都是在等级制度比较严格的古代,放在现代来说,即便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家,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同样也是能够拥有“大家风范”的。

这也就提到了,大家闺秀的第二步,良好的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决不简单只是文学方面,虽然文学也很重要,但只是一方面,另外一点,就是礼仪。我们常常用来形容的词有什么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三从四德”,但是,尽管学习古代的礼仪也需要明白,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制度之下产生的规则,适用于古代,并不适用于现代。曾经有过人用这些当做教条,教导现代女性,这是很落后且不合时宜的,可以去了解,但是不值得去学习。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说到具体的“仪”,不仅现代有解读的书籍,古代也有。限于古代女子的地位和普遍现象,所以古时候的礼仪书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在妇德、妇职和闺门礼仪等方面。因为女子没有办法像男孩子们一样出门去读书,只能在家里接受一些教育,或者是父母,或者是亲属,也有专门在外面聘请的老师进行教授。

女孩子们学习所用的书籍,也有很多种。比如,为妇女立传的《列女传》,宣扬遵守礼法的妇女的同时,也赞扬了很多关心国事、具有很高的才学的女子。再比如讲道理的《女诫》,从理论方面讲明女子立身处世的道理,并且对女子言行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和约束,被奉为是古代女子教育的经典。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除此之外,《闺范》《女论语》同样也是为女子教育而写,还有帝王后妃、重臣名儒所写的读本,比如长孙皇后的《女则》,武则天召集士人所写的《孝女传》,明朝数位皇后的《女训》《女鉴》等。

讲述女子礼仪的书籍非常之多,不仅有面向皇宫后妃的,还有面向官宦闺秀的,也少不了面对普通人家的女子们的,各个阶层不尽相同,身处不同阶级,学习自己该学的礼节。

这些礼节,要求都是很严格的,比如露脚的问题,古代女子,尤其是还没有结婚的闺秀,绝对不能轻易在外人面前露脚,尤其是陌生男子。走路的时候,要“步从容”,不急不缓,落落大方。站立的时候,不能够站在门口,这样会妨碍到别人,而且显得非常不端庄。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走路遇到转弯的时候,拐的角度要大一些,免得碰到棱角,或者其他不必要的伤害。从尊长身边离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表达出一种不舍和敬重的感情。而如果是自己在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面前经过的时候,要低头弯腰,小步快走,表达自己的尊敬。

这些规则,有一些对于现代人,不论是男还是女,都仍然是很有意义的,比如离开尊长的时候要缓步,虽然并不是一定要这样做,至少能够有一些教育作用,也就是一直提倡的尊敬长辈。尊敬其实只是一个理论,毕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那么怎么样才是具体行动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很多古籍当中去寻找答案,小编就不多赘述。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但是,毕竟这些规则诞生于封建社会,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够适用于我们,比如不能随意抛头露面,或者前面提到过的露脚问题。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来看,现在每一个女性都是“有违妇德”的。所以,辨别好坏,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只不过,历史上却总会出现几个一反常态的女子,小编印象最深的,当属李清照了。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如果按照一般概念来说,她的出身也足够她成为一个大家闺秀。但是,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却不按常理出牌,书香门第的教育之下,她却成为了一个赌徒、酒鬼,可是,偏偏却又有着世人无法比肩的才情。这样的女子,同样是大家闺秀,只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同寻常的大家闺秀。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诱惑中国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惊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对这一现象追踪关注,并使一些流失的文物回归祖国。

文物流失逾千万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这两个统计都反映了一个接近的数据: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当然,这不全是流失文物。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认为:“准确地讲,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流失文物应该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统计。”

涵盖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甲骨、典籍等所有种类

据了解,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 法、绘画、青铜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青铜器中就有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绘画,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中国绘画近500幅。而以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引人注目。

——瓷器,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地方志和古籍,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宝藏,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七成流失国外。其中,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购、讨还、捐赠三种形式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据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介绍,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圆明园猪首铜像的捐款回购便是一成功案例。猪首铜像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专家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铜像,经过艰苦的谈判,收藏人最终同意转让给中方。澳门富商何鸿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后,2003年9月,他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近700万元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

回购也有很多困难。虽然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更多,但由于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另外,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而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其企业内,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矛盾。

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可能就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牛宪锋说,讨还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不可移动文物。比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是讨还的目标。该作品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依据圆明园最美的40处实景绘制而成,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圆明园大劫中,被法国的杜潘上校抢走,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以捐赠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赠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在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依然为数鲜少,但也不是没有。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的,可谓功德无量的义举。

波斯??

李珣吧,祖上是波斯人,不过已经是五代时候了

先祖是波斯人,其父随唐僖宗入蜀。他生长于梓州(今三台)。少年时代即有诗名,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50余首,载《花间集》及《樽前集》中。其妹舜弦为前蜀主王衍的昭仪。他家祖上卖香药(即海药),受家庭熏陶,参考古籍几十种,撰写《海药草本》6卷。书在南宋末年亡佚。由赖傅肱《蟹谱》、唐慎微《证类本草》等书的征引,才得保存部分内容。今人范行准有辑本,据他统计,《海药本草》所载药物现在还存124种。

《巫山一段云》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渔歌子》

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节秋风起。

水云间,山月里,棹水穿云游戏。

鼓青琴,倾绿蚁,扁舟自得逍遥志。

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渔歌子》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河传》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

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南乡子》

兰棹举,水纹开,竞携藤笼采莲来。

回塘深处遥相见,邀同宴,绿酒一卮红上面。

《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南乡子》

倾绿蚁,泛红螺,闲邀女伴簇笙歌。

避暑信船轻浪里,闲游戏,夹岸荔枝红蘸水。

《南乡子》

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

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雨。

《南乡子》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李珣

五代时医家(907-960年)。字德润,梓州(今属四川)人。本波斯之祖籍,于隋代来华,入唐后改姓李。颇爱文学,后亦好医学,尤精本草。专门收集由国外输入之药物,编成《海药本草》,载入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外来药。原书早佚,受到后世医家尊重而予以摘录,《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均有佚文。

------------------------------------

晁衡,即阿倍钟麻吕。诗见下:

全唐诗续补遗附录 友邦

晁衡

晁衡,一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部仲麻吕。十六岁留学长安,在唐朝历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等职,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为友。五十余岁时与鉴真和尚同时渡海回国,鉴真历险到达日本,晁衡却漂流海上,幸在中南半岛登岸,两年后重返长安,任镇南都护。大历五年在中国逝世,年七十三岁。

思归

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全。报恩无有日,归国定何年? 《古今和歌集》(《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日王仁波文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