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火锅不能放什么配菜
1、南瓜:羊肉不宜与南瓜同食中医古籍中还有羊肉不宜与南瓜同食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羊肉与南瓜都是温热食物,如果放在一起食用,极易“上火”。同样的道理,在烹调羊肉时也应少放点辣椒、胡椒、生姜、丁香、茴香等辛温燥热的调味品。
2、栗子:羊肉不能和栗子一起吃。两者一起炖或者炒都不适宜,因为两者一起回引起消化不良,有时还会引起呕吐。
3、羊肉+鲳鱼: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4、羊肉+竹笋:一起吃会引起中毒,可以用地浆水治疗。
5、羊肉+豌豆苗:易发生黄疸和脚气病。
6、羊肉+半夏:一起吃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
7、羊肉+海螺:腹泻。
8、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吃羊肉可使肾功能减退加重;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可诱发急性发作,致急性胰腺炎;冠心病病人血脂升高,动脉硬化加重;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诱发患者肝性昏迷。
一、用料:
油泼辣椒2~3大勺 鸡汤一锅 花椒3大勺 草果4个 香叶5片 八角8颗 豆蔻4颗
茴香粒一小勺 黑胡椒粒一小勺
桂皮两片 郫县豆瓣酱3大勺 剁椒2~3大勺 干辣椒30个 干豆豉小半碗 植物油300ml
葱一根 姜片10片左右 蒜瓣5个左右
二、自制火锅底料的做法
1、热水泡各种干香料半小时,同时将剁椒 豆瓣酱 油泼辣椒 干豆豉搅拌到一起备用
2、将泡好的干料捞出 沥干水备用 ,锅烧热倒入200ml油 ,油热倒入干料 小火炒15分钟
3、倒入之前备好的辣椒混合酱 ,中火炒10分钟
4、炒好铲出 葱姜蒜备用
5、再烧热油 ,加葱姜蒜炝锅 倒入炒好的干料,再加入鸡汤 bingo!
扩展资料:
汤料制作
一、火锅底料的炒制
原料:菜油500克 牛油300克 郫县豆瓣300克 干辣椒350克 生姜20克 大蒜40克 大葱60克 冰糖30克 醪糟汁100克 八角20克 三奈10克 桂皮10克 小茴10克 草果5克 紫草5克 香叶2克 香草2克 公丁香1克
制法:
1、菜油先炼熟;牛油切成小块;郫县豆瓣剁细;干辣椒入沸水锅中煮约2分钟后,捞出绞成茸,即成糍粑辣椒;生姜拍破;大蒜去皮剥成瓣;大葱挽结;冰糖敲碎;八角、三奈、桂皮掰成小块;草果拍破。
2、炒锅置中火上,炙锅后倒入菜油烧热,放入牛油熬化,投入生姜、蒜瓣、葱结爆香,接着下入郫县豆瓣和糍粑辣椒,转用小火慢慢炒约1~15小时,至豆瓣水气炒干、香气四溢且辣椒微微发白时,拣出锅中葱结不用。
3、随即下入八角、三奈、桂皮、小茴、草果、紫草、香叶、香草、公丁香等,继续用小火炒约15~20分钟,至锅中香料色泽变深时,下入冰糖、醪糟汁,用小火慢慢熬至醪糟汁中的水分完全蒸发,这时将锅端离火口,加盖焐至锅中原料冷却,即成火锅底料。
二、火锅汤料的调制 原料:猪棒子骨300克 牛棒子骨300克 鸡爪骨100克 生姜10克 大葱30克 料酒20克 鸡精30克 味精15克。 制法:
1、猪棒子骨、牛棒子骨洗净后敲破;鸡爪骨洗净;生姜拍破;大葱挽结。
2、先将猪棒子骨、牛棒子骨、鸡爪骨入沸水锅中焯一水,捞出放入清水锅中,加入生姜、大葱、料酒,用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熬至汤色乳白,打去料渣不用,即得鲜汤。
3、接着调入鸡精、味精,另将干辣椒、花椒投入炒锅内加菜油炒香,随后分别撒入5口火锅中每口火锅撒干辣椒150克、花椒25克 ,这时就可将火锅端上桌,待烧沸数分钟后,即可动手涮烫各种原料了。
:火锅底料配方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风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风俗: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守岁、洗头沐浴、张灯结彩、倒贴福字、年夜饭、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高跷、闹花灯、舞狮等习俗。
我认为在中国春节的众多风俗中值得一提有4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风俗之一: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春节风俗之二:倒贴福字🌹
倒贴福(又叫福到),中国传统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已到。春节贴“福”字,是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在许多家庭院落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据《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倒贴在中国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老百姓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这就是倒贴福的风历。
🌹春节风俗之三:年夜饭🌹
年夜饭:吉利口彩一套套,农历十二月的月末是大年夜,又称“除夕”。年夜饭的菜肴除讲究享“口福”外,讨“口彩”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宁波人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鳗”意思是“缸缸满、甏甏满”,丰衣足食的意思;宁波商人似乎对“红膏炝蟹”情有独钟,红膏炝蟹寓意“生意红火,纵横天下,八方招财”;藕节寓意“节节高,路路通”。在宁波人的年夜饭里,全鱼是道必不可少的年菜,后来渐渐变成了熏鱼,寓意“吉庆有余”;“荠菜春卷”过去排队供应,“荠菜”与“聚财”音近,“吃个春卷迎春到”是迎接春天的到来。黄豆芽形同如意,被称作“如意菜”,寓意“人生如意”、“万事如意”;黄金糕充当“金砖”;韭菜取“韭”“久”谐音;香肠,谐音“香、长”,
吃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定不会少一个象征团圆的热气腾腾的火锅,宁波人称火锅为“暖锅”,“暖锅”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圆满红火”。旧时石浦有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谜语:“荤菜夹素菜,宁波隔定海,当中招宝山,团团都是海。”谜底就是“暖锅”。老底子大户人家用的是紫铜暖锅,会占据桌子很大一部分的大暖锅,里面放上蛋饺、肉丸、鱼丸、粉丝、油氽肉皮、年糕等,鱼丸、肉丸和虾丸取意“三元及第”、“阖家团圆”之意,再加进高汤;主食为汁水青菜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来年油水多之意。
吃年夜饭要全家老小一起上桌,不能落下哪个人,意味着团团圆圆。假如家庭成员除夕夜赶不到或不回家过年,桌上也要给他预备碗筷、酒杯,并倒满酒,盛满饭,视作人齐无缺,全家团圆。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要赶回家中团聚。过去,年夜饭之后,小孩们提着灯笼,到祠堂里去看戏文。1983年以后一般都在家里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春节风俗之四:拿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年节风俗之一,其本真来由无考,传说是为了压邪祟。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压岁钱是小儿新年最盼望的礼物。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但真正在全国范围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古代的压岁钱有特制钱与一般通行钱两种。特制的压岁钱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铜或铁,形状或方或长,钱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压岁钱,有直接给予晚辈的,有的是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其床脚或枕边。压岁钱本来是祝福的意义。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消灾:汉族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朝的吴曼云所写的《压岁钱》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正月初一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一般情况下,在除夕夜,母亲将用红纸封好的压岁钱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放压岁钱时,母亲自会说些祝孩子们平安健康成长之类的话。给小孩发压岁钱,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习俗的意义是团圆,集祈福禳灾、欢庆娱乐。
古语有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吃货国家,关于吃的这件事情吃货们不可不知。长歌君今日选择《诗经》中创作于西周时期的篇章作为核心史料,看看西周时期,有哪些食材、调味品、饮料、烹饪技法和饮食礼仪文化?通过本文简洁描绘一幅西周时期人们饮食生活的全景画面,让读者诸君吃货们了解舌尖上的西周。
按《诗经》中《豳风》、《桧风》、《小雅》、《大雅》、《周颂》诸篇对西周食材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六类:
水果类: 野葡萄(蘡薁)、大枣、葫芦(瓠)、李子、梅、苌楚(猕猴桃)等;
干果类: 栗子、冬葵子等;
蔬菜类: 苦苣菜(芑菜)、白蒿(蘩)、播娘蒿(莪)、瓜、竹笋、香蒲、芹菜、葫芦菜(瓠叶)、豆叶(菽叶)、大巢菜(薇)、杞叶、莱叶、羊蹄叶、堇菜等;
油料作物类: 麻籽(苴);
肉类: 猪(豕)、野猪(豵豜)、鹿、牛、鳖、鱼类(鲿、鲨、鲤)和羊等;
谷物类: 粟、稻、稷、黍、豆(荏菽)、大麦、小麦等。
根据《诗经》记载西周时期的调味品主要是饴(糖类)和椒两种。长歌君根据《尚书·禹贡》中已经有关于食盐的记载,故西周的调味品中应该还有盐。
有了食材和调料,西周人民是怎么加工食物的呢?当时的烹饪方式主要有烹、炙、蒸、炰、捣、燔、脍、羹、脯、腊等。
烹 就是把食物放入开水中直接煮,由于西周时期植物油产出少,加上青铜器比较盛行,食物的主要加工方式就用煮。在一些大的宴会上,直接支起青铜鼎,加水烧开放入食物如肉类等,煮熟后开吃。也有用下面有火门的“温鼎”,边煮食物边吃,相当于今天的火锅吃法。
炙 指将肉切细穿上,架在火上熏烤使熟。炙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肉用木棒串上放在小火炉上烤,另一种是直接放大火上烤。
蒸 指在蒸食器甗下层加入水,上层加入食物,加热后用热蒸汽将食物蒸熟。
炰 是指用烂泥涂抹食物并置火中烧熟,类似于叫今天花鸡的做法。
捣 指用木棒反复捶打将食物捣碎。
燔 指将动物杀死,连毛带肉直接用火烧熟。
脍 指碎切鱼肉,然后生吃,类似今天的生鱼片做法。
羹 指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食物。
脯 就是咸肉或咸肉片,不加调料,只抹盐晒干而成。
腊 就是将兽类去毛,经火烘烤,再晒干的干肉。
根据《诗经》记述,西周时期的饮料主要有醴(浊酒)、清酒、秬鬯(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浆等,都属于酒精类饮料。
西周时期形成的饮食文化,主要有飨宴礼仪、献馍礼仪和节日礼食。
飨宴礼仪。 古代大部落聚会时,准备食物、高举酒樽、高声颂唱,祭奠天、地和先祖,等天、地、神先享用,人们才能开始食用,这就是飨宴礼仪,西周时期盛行,是一项神圣的祭祀仪式。
献馍礼仪。 西周人们用小麦面粉做成馍、糕等各种形状,烙或蒸熟后,用于献祭或送礼,是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礼品。如小孩出生后第三天要用锅盔扣小孩意在驱邪;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家以表大方礼重,也表订婚;老人过寿时亲戚要送桃形的糕点祝福老人 健康 长寿;亡者周年时出嫁女要献祭礼馍,寄托家属的哀思。
节日礼食。 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是西周时期的又一饮食礼仪。西周人们有二月二吃豆、清明节吃冷食、三月三上巳节吃荠菜煮鸡蛋(意为聚财)等习俗。每逢节日,家家如此,形成了西周独具特色的饮食礼仪习俗。
孔子认为周代最重视的四件事之一就是饮食。
民以食为天,西周也不例外。
舌尖上的西周,有菜有酒有肉有饭,还能架起国宝(青铜大鼎)吃火锅。很多食材、调味品、饮料和烹饪方法基本上被后世传承,甚至流传到今天,直到今天飨宴、献馍、节日等饮食礼仪依然常见,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鲁鑫西周时代的饮食[J]天津:南开大学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霜降养生有道。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 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补冬不如补霜降 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所以霜降之时要防秋燥。
霜降时节天气渐凉,秋燥明显,而燥易伤津。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霜降时节的饮食要注意健脾养胃润肺,防秋燥。
饮食调养方面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米、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山药、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还可根据不同体质选择药膳。
本文2023-08-06 04:28: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