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类型有哪些
绘画类型有油画、国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速写、版画、连环画、插画、漫画、年画、装饰画、漆画、镶嵌画、壁画等。
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得越真实技术越高超。
但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同样地为数众多。绘画的性质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影像绘画、抽象画、有叙事性质的、象征主义、情感的或政治性质的。
绘画是指用笔、板刷、刀、墨、颜料等工具材料,在纸、纺织物、木板、墙壁等平面上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现代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用鼠标、数位板、数位屏、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数码绘图,实现无纸化数字图像保存,也为绘画提供更多可能性。
史前绘画简介:
中国的绘画工艺十分古老,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的。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和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
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照这么说中国工艺也十分古老,也可称之史前绘画。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
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原料是麻或丝絮。
东汉时,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开创了以树皮、破布、麻头、鱼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从此,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扩展资料纸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
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
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参考资料:
历史
一、史前绘画
已知最古老的绘画位于法国肖维岩洞(Grotte Chauvet),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它可以追溯至32000年前。那些画经由红赭石(red ochre)和黑色颜料作雕刻及绘画,主题有马、犀牛、狮子、水牛、猛犸象或是打猎归来的人类。
石洞壁画在世界各地均十分常见,例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中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等。这些绘画的发现对其存在目的引起了众多不同的猜测,有些假设指出那些绘画是当时的人认为绘画可以捕捉动物的灵魂,令他们狩猎更为顺利。
一些假设则认为那是泛灵论的一种现象,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尊敬;亦有另一假设指人类与生俱来已有自我表达的需要,而那些绘画正是其结果;此外亦有那是作为应用资讯的传播的观点。
二、东西方传统
西方文化主要是以油画及水彩画为主,在形式及主题上都有丰富的传统。东方主要是以墨及矿物颜料的画为主,在形式及主题上都有同様丰富的传统。
三、近代至今
摄影的发明对绘画有很大的冲击,第一张照片在1829年问世,在数十年后,摄影技术持续改进且广为使用,因此绘画原来用来记录真实世界的功能也受到挑战。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连串艺术活动,包括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及达达主义,挑战文艺复兴时代对艺术的观点。不过东方艺术及非洲艺术仍维持以往的风格,未受到摄影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观点和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及概念有不少差异。因此在1960年曾有人说严谨的绘画型式已死。不过这没有阻止大多数的画家继续以绘画作为其创作的部分或是全部。
二十一世纪绘画的活力及多变性盖过了之前曾有人提出严谨艺术已死的宣告。在以文化多元性为特点的时代,对于时代性的代表风格没有共识。艺术家继续以不同的风格及美学气质进行创作,而其成就则留待市场的评价。
在二十一世纪初,仍在继续的绘画派别有单色画、硬边绘画、几何抽象主义、挪用、超写真主义、照相写实主义、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抒情抽象、普普艺术;
奥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新表现主义、珂拉琪、Intermedia绘画、集合艺术绘画、电脑艺术绘画、后现代绘画、新达达绘画、立体画布绘画、环境壁画、传统的人物画、风景画、肖像画及玻璃绘画动画。
扩展资料:
一、元素
1、亮度
亮度的意思就是色彩明暗的程度(深浅的程度)比较浅 就是明度高 比较深 就是明度低,绘画中的一个元素是亮度的感受及效果。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有不同的亮度,在绘画中可以用黑色、白色及中间各种的灰色表示。
在实务上,画家可以用并列不同亮度的点来表达物体的形状,相对的,若只用相同亮度的不同颜色,可能只能表示图像的形状而已。绘画的基本手法会包括几何图案、许多不同的观点及组织(透视法)及符号。
例如画家在看某一片特定的白墙时,因为阴影及周围物体反射的影响,每一个点都会有不同的亮度,但在理想上,即使在一个全黑无光的房间中,白墙仍然是白色的。因为即使房间中没有光,是黑暗的,物体依然存在,并没有消失不见,所以可证明其理论是正确的。
2、色彩和色调
色彩和色调是绘画的基础,正如音乐中的音高和节奏一様。颜色是高度主观的,但其带来的心理效果是可以观测的,只是其效果可能会随文化不同而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黑色表示死亡及哀悼,但在东方文化中则是用白色表示 。
有些画家、理论家、作家及科学家(包括歌德、瓦西里·康丁斯基及牛顿)都提出了他们的色彩理论。而且其中的语言也只能表示一种抽象的颜色,例如红这个字可以表示可见光谱中在纯红光附近一个范围内的光。
像在音乐上,不同的音乐家对于中央C或是C♯4有共同的定义,但不同的画家对于颜色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对画家而言,颜色不止是分为基本色或衍生色(如红色、蓝色、绿色、咖啡色等)而已。
在绘画时,画家是用颜料上色,因此画家的“蓝色”可能是以下颜色中的一种:午夜蓝、靛色、钴蓝色、群青等。颜色在心理上及符号上的含意不一定和绘画上的手法有关。颜色可以增加一些潜在的、衍生的意义,因此对于一幅画的感觉是非常主观的。
这部分可以用音乐来类比.音乐中的音高(例如中央C)类似绘画中的光,阴影类似强弱,颜色则类似不同乐器的音色,虽然这些不一定可以形成旋律,但可以在音乐中加入一些不同的内容。
3、非传统元素
现代的画家已经将绘画加以延伸,例如由立体主义衍生的珂拉琪,严格来说不算是绘画。有些现代画家会因为材料的纹理而整合不同的材料,例如砂、水、稻草或是木材等。
像让·杜布菲及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社群利用电脑及Adobe Photoshop或Corel Painter等软件将颜色画在数位的画布上,若有需要也可以印在真正的画布上。
4、节奏
绘画中的节奏和音乐中的节奏一样重要,若节奏定义为“结合到一个序列中的暂停”,则绘画中也有其节奏。这样的暂停可以让想像力参与在其中,产生新的创作,型式、旋律及上色等。
这些形式(或是任何种类资讯)的分布在艺术工作上相当重要,会直接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审美价值上,感知的自由流动即视为是美。不但在艺术或是科学中,能量的自由流动会提升其审美价值。
二、审美与理论
美学是有关艺术和美的研究,是康德或黑格尔等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的哲学家探讨的主题之一。像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等希腊哲学家也对艺术及绘画有特别的探讨。
在柏拉图的哲学系统中,画家和雕刻家的地位不高,他认为绘画无法描述真理,绘画只是复制实际事物,其中除了工艺,没有其他的成分在内,就像鞋匠及铸铁一様。
不过在达芬奇的时期,对绘画的认知和柏拉图的认知不同,当时认为“La Pittura è cosa mentale”(绘画是心灵的事物)。
康德区分美和壮美两种概念,分析两者的相同处及不同处。虽然他没有提到绘画,但像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及卡斯帕·弗里德里希等画家将其概念延伸到绘画上。
黑格尔认为无法对美给予一个共通性的定义,在他的美学研究中认为绘画、诗歌和音乐是三项“浪漫”的艺术,其中有符号化,高度智力的目的。
三、绘画风格
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同样地为数众多。绘画的本质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如静物画(still life)或风景画)、影像绘画(photographic painting)、抽象画、有叙事性质的、象征主义、情感的或政治性质的。
历史上有一大部分的绘画被灵性主题及概念所主导,这些绘画形式由陶器上的神话角色到西丝汀教堂的内壁及天花板上的圣经故事场景都有,它们会透过人类身体本身去表达灵性的主题。
参考资料:
《圆明园原貌图》背后发生的故事
圆明园,一个让无数国人魂牵梦绕,却在想起时又不免心中一痛的名字。它早已不仅仅是一座今人不得相见的皇家园林,而是让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铭记在心的“骄傲”和“耻辱”。
当年圆明园的原貌到底什么样?恐怕早已无人能准确、细致的说清。从现存的各种资料中,我们依稀可以想像出那“世界园林之王”的美景,也会常常浮现出它被抢掠焚烧时的惨景。
为了让这“万园之王”的原貌不再停留在想像中,让普通大众能够有机会拥有这一份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通过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研究,从而绘制出一幅尽量真实再现圆明园原貌的图画。
正大光明遗址。据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三山五园旧影》。
圆明园早已烧毁,绘制这幅《圆明园原貌图》的依据何在?
电脑绘制?手工绘制??西洋画法???中国画法????效果大不相同!何取和舍?
当《圆明园原貌图》历经寒暑绘制完成后,又突然发生了怎样的意外故事?
历时五年的资料搜寻和研究
与学苑出版社那时正在进行中的《城市记忆·老地图》绘图系列相比,《圆明园原貌图》的绘制难度极大。如当时已出版的《十三陵手绘图》,绘制中的《颐和园手绘图》,以及将要绘制的《故宫手绘图》、《天坛手绘图》、《北海景山手绘图》、《什刹海手绘图》等,这些景点眼前基本完整,里边的景物也都基本还在,而圆明园的建筑、园林早已不复存在。这也恰好凸现了再现圆明园原貌的意义和价值。学苑出版社20年来已经形成了以记录与抢救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为主旨的民间文化、文史典籍、传统医药学图书出版特色。因此,当《圆明园原貌图》的几位编辑将选题报告交到社领导手中之后,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20世纪20年代初的观水法之石屏风。据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三山五园旧影》。
绘制《圆明园原貌图》这五年时间里,几位编辑的双休日基本算是“牺牲”了,他们每天就像着了魔似的疯狂搜集有关圆明园的一切,不管是文字、绘画、版画还是诗词,也不管这些资料是单独成册、还是刊载在报纸、杂志、网页上,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所有能提供一丝参考线索的资料都要拿到,哪怕其中只有一句可用的话。这其中,给他们帮助最大的是那些描述相对准确的文字记录,他们也就以此为基准开始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这期间,他们的其他选题也在进行着,但似乎没有一个选题能让他们倾注如此之高的热情。当《圆明园原貌图》绘制完成之后,他们再次清点了一下手头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圆明园四十景图、乾隆四十景诗词》等清代文献、《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图绘》、《清殿版画汇刊》等古籍影印件、《三山五园旧影》等数百张老照片、《长春园西洋楼铜版画》等外国人的绘图作品等等……最终数字是83册、共计96万字。
电脑?手绘??西洋画法???中国画法????
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了,圆明园原貌也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出来。这期间,出版社专门访问了30余位建筑、历史、美术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大量的一手信息。
当这些海量资料终于具备了勾勒出圆明园原貌的条件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那就是绘制方法的选择。
电脑绘制,时间节省,景物的位置和比例相对更精确,但缺乏真实的美感和人文气息。
手工绘制,时间很长,景物的位置和比例肯定不如电脑绘制精准,但有一种无法复制的艺术美感。
大水法、远瀛观(庚子事件后拍摄)。据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三山五园旧影》。
大家最终达成一致——选择手工绘制此图。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要选择什么样的画法呢?是参照画过中国园林题材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波希米亚人艾启蒙和意大利人安德义的西洋画法,还是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加写意画法?
几经讨论、试画、比较,他们决定采用中国传统画法绘制。
《圆明园原貌图》重在“复原”,而不是揉进想像成分的艺术创作。所收集的不少绘图资料中的圆明园景色,均添加了相当多的个人艺术创作成分,比如亭台楼阁的位置、园中水系的走向、花草树木的品种、分布等等,均与文献记述不尽相符。此次《圆明园原貌图》的绘制,就要对古籍文献中有差别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文字记述进行辨析、校正……竭尽所能的呈现给大众一个完整、清晰、真实的圆明园原貌。
于是,史料中的文字、木刻版画中的线条,一点一点地勾勒、构造出了昔日圆明园中的宫殿、湖泊、山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骨架,根据史料调配出的色彩,把园林晕染活了,最终一幅栩栩如生的《圆明园原貌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此为圆明园福海周围的原貌,可以看到当初的建筑规模。据《圆明园原貌图》局部。
这期间,他们先后从几位专业研究圆明园的学者处得知,民国年间曾经有一位金勋老人在废墟的断垣残柱中苦苦摸索,搜寻当年园子盛景的痕迹,绘制过一幅《圆明、长春、万春三园总平面图》,不少资料图的注释上也都不约而同的提到曾经参考过这幅图。可是除了这几位学者,几乎没有人知道金勋老人,这幅图也早已不知所踪。据闻,金勋老人的儿女大多已经过世,他们居住的成府村改造,其他后人早已遍寻不获。难得有这样一位“非著名”的平凡老人也如此专注于圆明园原貌的研究工作,且不论此图到底样式如何,就说这位老人以个人之力做此项工作的决心,这与出版社所作的工作和理念不是正相符合吗?几位编辑不免心生相惜之感。出于让更多读者朋友知晓曾经有这么一位老者的壮举的想法,让这种发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他们在《圆明园原貌图》上标上了“原图绘制金勋”。盼望着金勋老人的后人他日见到此图后能够与出版社联系,以便进一步深入介绍这位并不广为人知的老先生。
当他们为这个项目倾尽心力的时候,却不知这其中潜藏着一座巨大的暗礁,正“准备”将他们的心血和梦想一举撞碎……
晴天霹雳 突发的变故让人始料未及
2005年11月,《圆明园原貌图》绘制完成,因在分析、比照了大量史料和古画素材的基础上绘制,被评论家誉为“如果说有哪幅图能让你站在废墟瓦砾上,眼前仍能浮现出昔日圆明园如梦似幻的美景,那就是这幅图了”。
时光荏苒,适逢此图出版三年之后的2008年11月。一个让所有曾参与此图绘制工作的人颇感意外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有八位自称金勋的孙辈、曾孙辈的后人,以“《圆明园原貌图》改动了《圆明园复旧图》中的景点名称,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为由,将学苑出版社以及销售方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其损失共计121万多元”。
这之后,便是让出版社哭笑不得的无穷无尽的记者访问。而记者问的问题恰恰是出版社想知道的,那就是这从未听说也未曾谋面的《圆明园复旧图》在哪儿?据金勋孙辈、曾孙辈后人的代理人讲,原来这幅图并未在任何人手中,而是存于国家图书馆。再细一问,原来此图长3米3,宽2米7,堪称一幅巨图。接着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来了,这一面墙都展不开的巨图怎么就会和铺开不到一平米的《圆明园原貌图》搭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呢?何种超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才能在如此“缩水”的情况下却还不失真?这样大的一幅图,又是怎么才能够在不公开展示的情况下从国家图书馆高清晰的复制下来,然后“修改”成《圆明园原貌图》呢?至于那不知何处而来的121万天价索赔额,则更让人一头雾水了。
也许,是因为金勋老人绘制的《圆明园复旧图》恰巧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画法?也许,是因为金勋老人当时能够掌握的绘画技艺和他以个人之力搜集资料的条件,很难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更别提用西洋画法了,加上圆明园毕竟是作为“实景”实打实的存在过,园区轮廓、形状、景点名称不是天马行空想像得出来的创作,于是两图不可避免的巧合,让人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联系”和“联想”。
如今,这一事情已经进入了法律程序,其中的纠葛自有公断。不知这《圆明园原貌图》还能否为大众所见?而对于学苑出版社来说,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弘扬工作,则是一刻不能停止的,只要有一颗为中华文化而跳动的“勇敢的心”,无论遇到怎样的干扰和障碍,最终都能解决。
用手画,线条尽量简洁分明,风格要清澈明快。
可以画:秀丽的风景,
小朋友,
可爱的小动物,
鸟类。
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制作方法:
1首先是准备素材,素材可以自己绘制。这里首先介绍手绘的方法,在白卡纸(由于没有白卡纸这里是用白纸替代的)然后用铅笔绘画出卡纸书签的雏形。
2由于铅笔易擦除,所以用钢笔或者水彩笔帮卡纸书签着色之后用橡皮擦掉铅笔划痕。这里由于是简单讲解就没有示范了。
3将卡纸书签用裁纸刀或者剪刀裁减下来。就基本完成了。
本文2023-08-06 04:30: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