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名医都有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清朝四大名医都有谁?,第1张

1、邹润安

邹润安(1790—1845年),名澍,子润安,江苏武进人,清代医药学家。有孝行,家贫绩学,隐於医。道光初,诏举山林隐逸,乡人议以澍名上,固辞。

澍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势沿革,诗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襮。所著书,医家言为多。伤寒通解、伤寒金匮方解、医理摘要、医经书目,并不传。

所刊行者,本经疏证、续疏证、本经序疏要。谓明潜江刘氏本草述,贯串金、元诸家说,反多牵掣,故所注悉本伤寒、金匮,疏通证明。

而以千金、外台副之。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一生勤苦自励,所著甚丰。其学识渊博,文理淹通,为世通儒。

2、叶天士

叶天士少承家学。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

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叶天士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

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

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

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3、徐大椿

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一七七一年)。他出生在书香之家。

曾祖父好古博学,积书甚富。祖父举博学宏儒,官翰林院检诗,纂修明史,是位饶有隐逸风格的词章之士,平生工于诗古文辞,在文苑中很有声名。

父亲徐养浩,考授州司马不成功,也是位读书人。徐大椿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长辈们寄以读书做官、承继祖业、克振家声的希望,那是自然的事。

然而,徐大椿却淡功名利禄,不屑八股文;相反,对经学和医学却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就自选了一条学医济世的道路。

徐大椿十四岁已对学时文感到厌烦。他老师启发说:“时文有止境,只有经学才是无止境的。”,于是他就一心扑在经学上,其中用心最多的是《易经》,旁及诸子百家。

专心致志地探求各种实用的学问,终于在诗、文、书、画、天文、历算,音律、击刺、算法、水利,尤其是医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徐大椿家人多病,三弟患痞病,父亲遍请名医诊治,徐灵胎亲自制药,医理稍通。然而四弟、五弟相继不治而亡。父亲因此悲伤得病,终年医药不绝。

他深深感到医学的重要,也气愤于当时庸医之医术低下,于是愤而学医。他把家藏几十种医书拿来读,朝夕披览,日久通其义。

4、黄元御

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5、赵学敏

赵学敏(约1719-1805), 字依吉,号恕轩,浙江 钱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间(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

学敏与弟赵学楷,皆承父命读儒学医。学敏年轻时,无意功名,弃文学医,对药物特别感兴趣,广泛采集,并将某些草药作栽培、观察、试验。

博览群书,凡家藏星历、医术、药学之书,无不潜心研究,每有所得,即汇钞成帙,积稿数千卷。家有“养素园”,为试验种药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济堂”,是诊病疗疾之所。

兄弟寝食其间,治疗多效。族人赵柏云为走方医,出所用有效方授之,学敏又合平生所录奇方,著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1759撰)各四卷,其一千众条方或法。

乾隆三十(1765年),又成《本草纲目拾遗》10卷,全书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兽、鳞、介、虫分类,辑录《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药物共716种。

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为纠正《本草纲目》中的误记和疏漏,还在书首列“正误”一篇。又从民间收集很多秘方,与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成《串雅内篇》、《串雅外篇》。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在: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大学科技园大学路4655号。

山东中医药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山东省重点高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前身为1955年创建的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和1956年创建的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创建山东中医学院。1996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拥有三个校区,总占地2039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089万册、电子图书781余万册、古籍善本近3万册;设置17个教学机构、5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1所教学医院。

拥有35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近4800人;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博士生导师236人,其中兼职导师87人,硕士生导师1011人,其中兼职导师518名。荣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4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5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0人,“泰山学者”产业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3人。

李今庸,字昨非,1925年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市唐家店镇一个世医之家。今庸之名取自《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意为立定志向,矢志不移,永不改易。昨非,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含有不断修正自己错误认识的意思。书斋曰莲花书屋,义出周敦颐《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李今庸平生行止,诚如斯言。《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他常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李今庸从医67载,执教57年,漫长的医教生涯积累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其治学之道,建造了弟子成才的阶梯,是后学登堂入室的通途。听其教、守其道、恭其行者,多能登堂入室,攀登高峰。

博学强志光辉岁月

李今庸7岁入私塾读书,开始攻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著作,并博闻强志,日记千言,常过目成诵。1939年随父学医,兼修文学,先后研读《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侯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神农本草经》等,随后其父又命其继续攻读历代各家论著和各科著作,并指导他阅读《毛诗序》《周易》《尚书》等书。对于《黄帝内经》,他大约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即将其内容烂熟于心。现在只要提到《黄帝内经》的某一内容,他都能不假思索明确无误地给你指出,本段内容是在《素问》或《灵枢》的某一篇,所以被人们誉为“《内经》王”、“活字典”。

1961年,时任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的蒋立庵,将一本《江汉论谈》杂志给了李今庸,他认真阅读后,敏锐地意识到蒋老是希望他掌握校勘训诂学的知识,以便有效地研究整理古典医籍。从20世纪60年代初,他先后阅读了大量有关古代小学类书籍。通过认真地阅读《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注笺》等,他对许学相当熟悉。又广泛阅读了雅学、韵书以及与小学有关的一些书籍。从此,他掌握了治学之道。

一般而言,做学问应具备三个条件,一为深厚的家学,二为名师指点,三为个人勤奋。这三点李今庸都具备了。

李今庸在1987年~1999年间,先后被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张仲景国医大学、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为这些单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1991年5月被确认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楷模”称号;2002年获“中医药学术最高成就奖”;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13年1月被人事部确定为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国家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

校勘医典著述等身

李今庸在治学上锲而不舍,勇攀高峰,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从20世纪60年代就步入了这条漫长而又崎岖的治学之路。在这方面他着力最勤,费神最深,几乎是举毕生之力。他曾说到:首先要善于发现古书中的问题,然后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并搜集大量的古代文献加以证实。当写成文章时,又必须考虑所选用文献的排列先后,使层次分明,说明透彻,让人易于读懂。如此每写一篇文章,头痛数日不已,然而他仍乐此不疲。虽是辛苦,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经一番整理后,不仅使这些古籍中的文字义理畅达,而且其医学理论也明白易晓,从而使千百年的疑窦涣然冰释,实有功于后学。

李今庸将清朝乾嘉时期所兴起的治经学方法,引入到古医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他依据训诂学、校勘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方言学、历史学、文献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古医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古医书中有问题的文字、内容,则采用多者刈之,脱者补之,隐者彰之,错者正之,难者考之,疑者存之的方法,细心疏爬。他治学态度严谨,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弃留必合于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太素》《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肘后方》《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周秦两汉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每有得则笔之以文。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他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这类文章200多篇。2008年,他在外地休养的时候,凭记忆又搜集了古医书中疑问之处88条,其中部分内容现已整理成文,由此可见,其对古医籍疏爬之勤。

设帐杏坛传道授业

李今庸执教已50多个春秋。他先后给本科生、研究生、师资班等各类不同层次学生讲授《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及《中医学基础》等课程。自1978年开始,又连续指导了数届《内经》专业硕士研究生。同时,李今庸还先后赴辽宁、广西、上海等地的中医院校讲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

李今庸非常重视教材建设。1959年,他首先在湖北中医学院筹建《金匮》教研组,并担任组长,其间编写了《金匮讲义》,作为本院本科专业使用。1963年代理主编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试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从而将《金匮》这一学科推向了全国;1973年为适应社会上的需求,该书再版发行;1974年协编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年,主编《内经选读》,供中医本科专业使用,该教材受到全国《内经》教师的好评;1978年,参与编著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1987年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编写了《金匮要略讲解》,2008年该书更名为《金匮要略讲稿》再版发行。几十年来,李今庸为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倾注了满腔心血。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李今庸在主持教研室工作时,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1981年,他在教研室提出了“知识非博不能反约,非深不能至精”的思想。他要求教师养成“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为配合教师读书方便,他在教研室创建了图书资料室,收藏各类图书800余册。并随时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1986年,他组织教研室教师编写《新编黄帝内经纲目》和《黄帝内经索引》。通过编辑书籍及教学参考资料,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对教师的使用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十几年坚持不懈努力,现已培养出一批较高素质的中医药教师队伍。

累起沉疴二竖宵遁

李今庸在6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著有《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等临床著作。

李今庸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尤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在内伤杂病的补泻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泻重痰瘀,补主脾肾。脾肾两脏,一为后天之本,一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精气的主要来源。二脏荣则一身俱荣,二脏损则一身俱损。因此,在治虚损证时,补主脾肾。在临床运用中,具体又有所侧重,小儿重脾胃,老人重脾肾,妇女重肝肾。慢性久病,津血易滞,痰瘀易生,痰瘀互结互病,易成窠囊。他对于此类病证的治疗是泻重痰瘀,或治其痰,或泻其瘀,或痰瘀同治。他临床经验丰富,辨证准确,用药精良,常出奇兵以制胜,其经验见于相关著作及论文中。

李今庸非常强调临床实践对理论的依赖性。他常说:“治病同打仗一样,没有一定的医学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医疗活动。”如一壮年男子,突发前阴上缩,疼痛难忍,呼叫不已,李今庸据《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的理论,为之针刺足阳明经之归来穴,留针10分钟,病愈,后数十年未再发。

振兴中医建言献策

几十年来,李今庸为保护发展中医药这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四处奔走,呼吁呐喊。1982年,他同全国中医专家一起签名,向中央反映全国中医药事业情况,并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1984年又同全国11位中医药专家一起签名,上书国务院总理,建议通过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2003年4月还直接给中央领导写信,恳请迅速制定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法规,保护和发展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医药学。

李今庸作为一代中医药思想家,从未停止过对中医药学理论、临床、教育的反复深入思考。他在担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期间,经常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写了大量的提案、信函、建议等,为发展湖北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他又先后撰写了《从实践的观点看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成败》《关于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略论中医学史和发展前景》等文章,充分表达了他对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思想。

灵明道人

灵明道人,本名牛巍,1987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主修竹笛,先后获得音乐表演专业文学学士、汉语言文学教育文学学士、临床检验学士学位。当代词人、诗人、乐手、流浪者,徒步旅行狂野之徒,自号灵明道人、歧路乐府主人等。

中文名:灵明道人

出生日期:1987年

职业:当代词人、诗人、乐手、流浪者

毕业院校: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鸡鸣风雨集》、《黑龙江诗词卷》

本名:牛巍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专业:音乐表演

性别:男

简介:

灵明道人,本名牛巍,1987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当代词人、诗人、乐手、流浪者,徒步旅行狂野之徒,自号灵明道人、歧路乐府主人等,现居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生平雅好音律,擅以笛箫吟曲,亦好夷乐,曾举办个人竹笛独奏音乐会《歧路行吟》,有文论《箫经》、录音《赫哲新歌》等作品流传。其事迹多次被《佳木斯日报》、《三江晚报》等媒体报道及刊稿。

2005年开始创作诗、词、曲,至今颇丰,有集《歧路词》、《歧路诗存》、《黑龙江吟坛十三家》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另有作品发表于诗词合集《鸡鸣风雨集》、《黑龙江诗词卷》、《二十世纪诗词文库》、《海岳清音集》等。在80后诗词创作群体中,有着一定影响。

2009年开始徒步旅行,由深圳出发抵达西藏地区珠穆朗玛峰,行程长达四千七百公里,登顶海拔四千米以上高山十五座,穿越汶川地震灾区等,其间创作诗词集《流波集》。

主要事迹与成就:

主要事迹2005年:

主要事迹

师从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曹雪峰副教授习吹笛

与贺兰众友结义,行十二;

2007年:

撰写《箫经》,负笛南下苏、杭、沪、阳羡等地访师友;

2008年:

获得黑龙江省第三届器乐大赛职业组(青年组)一等奖;

加入黑龙江省诗词协会;

参与录制东北风格竹笛作品《赫哲新歌》

2009年:

4月出版《黑龙江吟坛十三家》,加入中华诗词学会;

6月于佳木斯大学音乐厅举办个人竹笛独奏音乐会《歧路行吟》;

7月负笛流浪山东,走访齐鲁史迹,途径十市。

8月南下,客寓深圳,以教授音律为生,交结湖广豪杰甚众。撰写《笛经》等;

2010年:

1月至3月,从深圳出发,徒步穿越珠江三角洲、广东西北部及汶川等地,考察人文遗迹,结集《徒步汶川集》等;

6月至9月,从成都出发徒步抵达拉萨、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等地;

9月至10月,流浪在陕甘二省,返回黑龙江;

2011年:

5月,发起“国境之南——徒步中俄国境线七日”活动,与佳木斯驴友完成线路;

7月,赴西安参加箫雅集网站第一届全国箫友大会。

7月-8月,独自游历川南、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山西等地。

2012年:

1月,赴青海黄南州同仁县夏卜浪村支教。

2月,于西宁购得二百元二手永久自行车一台,骑行青疆线,环行青海湖、穿越柴达木等

3月,游历新疆南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于北京会韩生。

7月,赴京隐居。

9月,游历辽西东,访道黑龙江绥化慈云观。

参与出版作品:2005年:《鸡鸣风雨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参与出版作品:

2008年:录制《赫哲新歌》

《中华诗词黑龙江卷》(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9年:《二十一世纪诗词文库》(四川出版社)

《黑龙江吟坛十三家》(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0年:《海岳清音集》(杭州出版社)

滑稽轶事数则:

贺兰吹箫雅好音律,犹善吹箫,时得子晋遗意(注1)。然性简傲,未尝轻与人听,虽一时名士世许风流者,亦莫能屈。或问之,曰:“无他,但恐措大驴耳(注2),污我箫声。”

(注1)高骈《闻河中王铎加都统》诗:“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

(注2)《朝野佥载》:“江陵号衣冠薮泽,人言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贺兰吹箫,虽居极北苦寒之地,而意气不衰。尝有句云:“我本古人生今世,此恨真真难雪。”或曰:“汝何以知今世不如前?”乃曰:“汝如此与某放言,便是不如前也。”人亦不能屈。

贺兰十二云:吾虽步虚衣羽,枕石漱流,倚山林而居,行烟波之事。然他日当为天下画奇计,成不世功,宁负此三寸毛锥子哉!

贺兰十二云:斯世忌才,比今尤甚。昔贾谊献策,杜牧谈兵,皆成水月。吾辈大隐于市,高明难煊,可谓千古遗憾也。

贺兰三,性喜雁,尝化身为鸟,而皆不类雁。十二戏之:尔欲化雁而不得,盖羽翼未丰,鸟气未重也。须向野骛借翅一双,充之羽翼;抱窝十日,受之鸟气,或能化雁亦未可知。

佳木斯,古之僻地也。今有暴桀客,荼毒甚惨。贺兰倚筠,善岐黄,能破腹洗肠,居嘘字辈首,十二之弟也。是日,十二谕之曰:“里人残忍,吾亦怵目。观其手段,裂尸而已。尔辈行径,可谓大同小异。”

主要作品选:

《歧路词》青门引忆流浪的一年

《歧路词》

风叫寒窗静,冻雪呼号难定。独吟瘦榻不成哀,黯然凉卧,恨也无由病

送君万里堪清醒,别袂依稀冷。旧笺忽觉荒唐,常痴梦会模糊影。

高阳台读朱祖谋书生满眼神州泪感赋

绝塞银刀,长江冻断,酸风摧宇无情。落魄江湖,为谁万里飘零。书生满眼神州泪,踏千山、万壑哀声。尽萧然、当哭长歌,恨掷箫筝。

去家南下环海走,甚青楼屠狗,分付余生。葬剑西隅,醉乡中酒难醒。待寻三五真知己,叹十年,身老伶仃。最消磨、形影阑珊,诉与谁听。

鹧鸪天听JanisJoplin之summertime,忆携友徒步千里

往事擦肩已莫归,轻言错许却难知。千山越过惊心远,万种情疏不可期。

翻旧佩,忆当时。天涯无奈各东西。何如对酒荒山侧,相拥风寒手紧衣。

鹧鸪天一个未接电话

夜梦神伤又为谁,栏杆独倚欲沾衣。冷霜伴月无声悄,最恨消磨乍醒时。

来世晚,誓言迟,伤心暗换莫相思。昔年颠倒流连处,路远情遥不可期。

喝火令

别久知难遇,相逢已梦深。笛声过恨懒藏心。堪问啮痕留后,何处与追寻。

忽记天南走,樽前百绪襟。少年词谶泪难禁。一路风波,一路兴消沉。一路饮伤狂醉,万里寄哀音。

朝中措

春风莫笑乍来时,风雪两依稀。料得锦花开晚,此生凄寂谁知。

长歌扫恨,闲愁当醉,泪与遥期。执手旧游寻处,几回形影参差。

鹧鸪天中秋

聚少离多梦断频,人生恨处对金樽。佳期问取凄凉月,谁教伶仃只一轮。

追往事,痛心魂,回眸轻笑已无言。平生吟咏终成谶,忍看当年啮臂痕。

鹊桥仙七夕深夜,客寓南海

孤楼深馆,残灯空夜,恨冷寒山凉雨。穿林秋叶正凄然,莫笑我、吞声泪语。

擦肩缘尽,伤心如梦,瀚影星云凝驻。飘零人海独彷徨,且十载、天涯逆旅。

鹧鸪天客途中秋独饮,次前韵

绝袂谁知入梦频,参差心事酒盈樽。漫天黑玉朦胧挂,只道他乡少月轮。

听风意,看花魂,几回哽咽竟无言。模糊记得庭前恨,流落江湖一点痕。

蕃女怨

万般情劫今已遍,最恨初见。梦怀轻,痴意断,旧时人面。芳魂一点化相思,在天涯。

蝶恋花珠江二沙岛星海音乐厅门前与流浪歌手罗平演唱《恰似你的温柔》

谁道江湖深若许,放浪人间,惆怅望前路。二十年来堪一语,合身混沌飘轻羽。

满目荒凉应记取,遍踏千山,依旧横无数。唱罢繁华归甚处,且留白发天涯住。

临江仙过星海音乐学院,因粤艺考不得入

客寓岭南寅丑换,望乡问与谁同。此间毕竟不能容,月圆依北国,形影堕风中。

踽踽前行终铸错,手拈横笛愁浓。浮生寂寞恨飘蓬,笑谈皆梦里,梦醒一无踪。

木兰花次韵容若,夜宿羊城小谷围岛,答前女友

人生莫恨如初见,且把衷肠揉旧扇。寄身江海荡天南,夜雨凄惶随梦变。

当年剧饮分杯半,此夕为谁藏故怨。可曾偶忆共欢时,许过三生三世愿?

浣溪纱辰时列车将之哈尔滨

愈近桑园愈断魂,长车呼啸过松津。霜须捻断雪纷纷。

落拓江湖知己少,经年异客梦中人。此身非我自由身。

鹧鸪天过红博广场,见苏共纪念碑,因忆十年前与家慈同游,时十三四岁。

重访故游万事非,流华岁月尽同归。十年消得容颜老,摧趁南风两地稀。

书万卷,路千歧。此生新旧恨难欺。独临风雪徘徊久,忽忆寒楼讲字时。

鹧鸪天

流水桃花俱忘怀,蓦然回首是尘埃。轻嗔浅笑今何在,往日心情且莫开。

双双蝶,旧楼台。人生总教费心猜。他年若与盟湖约,祈许从前不再来。

金缕曲·用其年“已矣何须说”韵,高考后

闲话君休说!问谁堪,茅山陶景、隆中诸葛。我本古人生今世,此恨真真难雪!扶镜看,零星华发。虚度十年如逝水,叹青天,蔽日朦胧月。漫把酒,听秦瑟。

一声肠断歌永别。踏水云,乾坤炉鼎,药从六合。弹铗神州留萍影,管他王侯枯骨。坐壁看,晚生愁绝。一样走投天不惜,万卷书,其臭如铜铁。三味火,尽烧裂。

金缕曲·我的笛箫缘没有句号

吾词名《歧路》,昔唐人呼乐工为“路歧人”“歧路人”,此一也。又《列子·说符》:大道多以歧路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此二也。人生本多歧路,是是非非,终无定论。世

人身在歧路而讥余歧路,岂不可笑!

一梦终难醒。恨人间、九流三教,高低分等。叹我平生如柳七,不管苏讥晏冷。无非也、布衣孤影。发啸弹筝舒此臆,遏行云、天地凝声哽。付铁板,莺啼咏。

狂歌当哭谁能领。任由我,身疲心老,知弦难应。空有擒龙缚虎手,都是英雄憧憬。路歧客、古今同病。笛管奔雷凤箫动,作奇歌、待与周郎听。却可惜,寻无径。

金缕曲

一梦难醒者。叹年年、朦胧混沌,谁堪度化。我醉狂歌将俗笑,有口曾如公冶。生花笔、麻衣子野。旷达风流痴老阮,抚空弦、自比渊明亚。赢得了,一声骂。

大道虽好休描画。叹吾辈、蹒跚苔路,诗题空瓦。且放轻舟浮东海,当此伤心凉夜。吟不尽、潸然闲话。来去萧萧无牵绊,只飕飕、风雨无情打。回首看,泪盈把。

临江仙

不忍参差吟小竹,旧声最怕重听。牛山望远泪如倾,杞人争似我,无寐到天明。

歧路彷徨空浩叹,十年书剑飘零。且从今日读玄经,采薇骑鹤去,蜀市访君平。

鹧鸪天用小山“守得莲开结伴游”韵

曾作高阳结侣游,鲸吞玉液放轻舟。忆来不尽唏嘘里,万种心情锁小楼。

云鬓挽,眼波流,春宵故景也多愁。此生遗恨谁勘得,零落一身总是秋。

《歧路诗存》

《歧路诗存》

早春

早春临上巳,江南正莺飞。塞外荒草木,槁死生气微。东风挟怒雪,覆地化_泞。寒衾裹身重,行行不由径。欲往皆茫茫,四顾目如盲。归来烹茶饮,融融换轻裳。

访桦川县生女真人之瓦里霍吞故城遗迹口占

越里笃国今安在,马鞍山上宛里行。高台鸟瞰群峰小,万顷平原黄未青。雪压风烈连天吼,荒冢无依残垣横。黑土乌泥相胶著,冻溪绕折寂无声。兀术於此曾点将,陆沉中原恣胡兵。捣碎汴京夺汉祚,天子北狩寒江城。华服尽去辞庙日,身被皮毛望松澜。井底潜龙成笑谑,生饮恶血蹈毙殚。百万雄师无男儿,剩水残山守弹丸。遥想当年竟何益,登临唯有空嗟叹。

咏怀第十

尧舜当天下,四海无穷贫。太平去已久,死生托鬼神。黄堂穷肉糜,等闲莫居人。斗米难果腹,君子穷于陈。大雪僵而卧,饥肠干万民。决履甘轻贱,尸寒无相亲。仰古名大贤,黯然堕风尘。修身清以节,濯面颍水滨。

自寿

君不见浮生转瞬三分去,二毛忽已染霜华。回首廿载荆棘路,苦吟作啸尽长嗟。少年壮怀如梦幻,屠龙空擎出鞘刀。曾记学道玉虚宫,三十三天有神霄。驾鹤游遍十方界,呼唤风雨斩海潮。移转星辰定乾坤,踏斗何处不逍遥。沦落尘间亿万劫,蝇头蜗角争一先。擦肩人海逐流波,为向营苟度华年。料是无从寻云梯,醉里击案复狂歌。鲸吞凡间八百斛,且笑光阴须臾过。

午时小雪

履霜催做黑云幕,清寒万里满城廓。忽然市井传呼叫,星点细鳞互相照。裹衣犹呵手,举目尽茫茫。九月难得飘渺雪,千片万片绽流芒。四十年来闻此景,满目浮花不闻香。六出晶莹造化奇,恍惚当空争明灭。谁知此物天上来,为得那般恁皎洁。未染尘俗落泥壤,世间几人能怜惜。莫叹伤心是故事,沦落凡尘化狼藉。惜乎碾做靴底泥,好花须臾成湛露,教人如何赏其滋。

九月初九于龙川道上作

流离百越古粤中,盥手灵江小渚东。折枝端详莫能名,此物与家混不同。足踏断壁残城垣,举望金乌烈炎红。悬照神州亿万顷,故园秋深碧树穷。独在异乡忆重九,问谁借取千里风?

感怀

去家八千里,一日当十年。异榻不成卧,反侧难入眠。纵有还乡梦,约略杳如烟。饮水哽咽喉,此源非故泉。登高藐奇峻,目断云雾连。凭栏莫远望,神伤自可怜。

无衣歌

南国秋风冷并刀,剪碎四时剩苦寒。雁字凌乱悲鸟号,冻树叶黄枯枝残。道人无衣不逍遥,三裹破被烂絮钻。瘦榻一隅成天地,瑟缩震床抖如山。呵手唇焦凉瞬暖,蒸水寸寸化长叹。遥呼力士送羹炙,入口噎喉强为餐。客途莫恨形牵影,漂泊何处是乡关。

无衣歌

无衣歌,歌无衣,道人无衣腹亦饥。铁衾披挂裹病笛,老竹裂断不须吹。沽饮慢填愁肠罅,流落鹏城知弦希。冬夜岭南无由雨,乡_频斟吞声悲。袖手长街行人少,踏水徐行路参差。忍见丐卧朱门底,梦中犹紧昂藏眉。束身七尺如稚童,北风凄号卷寒披。焉知甚日成冻骨,此地何曾少流尸。醺然观此已猛醒,吾屋尚能疲且归。纵使无衣蔽体肤,堪剩微躯待春期。

鹏城卖艺伶之一

五老伶,六十花甲莫安宁。豫中北曲煊关中,风尘南海谁堪聆。鹏城野市唱委曲,盛装乔扮万事轻。一招一式皆辛苦,天为屏盖地为庭。琴鼓伴音发稀声,可怜不经驴耳停。悲夫蛮夷乱华夏,遗祸流毒已难醒。惟愿绝艺就此绝,勿使雅乐独零丁。

聆中山陈林锋吹笛歌

今有中山陈林锋,擅使横笛引玉龙。激声裂云散沉霭,掌中三尺韵无穷。一转风动山摇惊,二转奔雷九霄鸣。三转月隐不复现,绕耳希音十日萦。君不见,天朝大乐沦夷久,谁堪集菁振正声。百家先贤已存史,有君无惭世上英。妙哉其情言难尽,聆此神技快生平。

聆瞽师董文强吹埙

秦火焚大乐,凡音乱天伦。货艺市井间,八音染俗尘。高雅久难作,谁解此中因。大音发乎心,动静应其神。清浊皆不乖,至妙法成真。知声古来众,解音者几希。审音以达乐,九州已式微。壮哉聆董师,万象具玄归。

登莲花山

天边缥缈幕云遮,电光雷动舞龙蛇。狂风呼啸折千树,水掩纵横阻长车。踏歌登临莲花顶,一览鹏镇称奇绝。雾笼广厦朦胧间,危乎如倾生杌陧。忽然云开金乌现,遍撒满山不复整。斜照青翠映水色,极目远望渺无影。彩霞零星挂西北,光华万丈生新虹。吞吐清气入玄府,手提落日如血红。且叹此生类转蓬,落拓南海人未识。纵有竹隐归去意,红尘羁绊催白发。歧路行吟郁嵯峨,窥道十年恨难平。发放灵台一点神,震动幽谷盈啸声。

游洪湖公园口占

芙蓉阶下洪湖水,斜映赤霞氤氲杳。翠环眼底盈葱郁,浪打秋荷惊飞鸟。荫遮花径向幽独,蛙鸣蛩叫人声悄。白桥曲联俱通达,奇石耸峙亭楼小。醉心自在放逸情,便觉万事成飘渺。

徒步汶川至映秀

黑水西来何从去?岷山过处草森森。征羌曾驻姜维部,禹王古邑尚存今。岁次戊子有奇祸,一夜地动绵雨*。残垣断壁吞千户,碎山裂石万壑喑。哀我胞族水火深,临江远眺泪满襟。百里南下汶映路,且纵胸怀放长吟。

携旅伴夜宿汶映高速五十二公里草坡乡震后某山下,手机临屏感赋

奔行六十里,草坡起双帐。明月云中隐,星垂平野旷。怒车往来疾,撼地频摇漾。头枕岷山石,足拍岷江浪。盖天而席地,万顷屏残嶂。夜晚更亦深,反侧心神怆。高卧难入眠,自斟复高唱。

露宿汶川草坡乡,携糯米酒二斤,对月独饮

月汝来前者,吾欲与汝酌。汝何羞掩云,教吾独不乐。且作倾杯醉,对景排寂寞。北望群山碎,长河几断涸。树折如草屑,良田沦圹漠。西羌历奇劫,生民填沟壑。汝曾亲观睹,知是谁人错?诸洞真仙远,漫天神佛恶。造化衍惨烈,古今皆轻薄。请引万魂来,吾梦接其魄。愿以大德法,九天击金柝。

拔营口占

辰时天犹暗,云海初微荧。冷月隐华阙,雾笼无光星。朔风侵大帐,猎猎霜满衣。衰枝啼寒鸟,江水去难归。雄峙峰岩渺,一朝化涂泥。郁郁十年老,百岁亦成痴。何处不为家,五尺立帐帷。

宿汶川草坡乡羊店山中遇四点二级地震

君不见地动山摇屑石雨,岷江怒涛偷声语。枯树成林掩群冢,怪岩危然凌空住。才与冰轮把清酒,酩酊寻梦不知处。吾醉欲眠朦胧间,高卧西蜀蛮荒路。此生风波已经惯,舍却头颅任天主。

别映秀

日暮蜀道雾如漆,一片孤城岷江西。新山旧瓦叠岸积,危桥悬卵横断崖。巧匠劈山裂巨石,欲铸铁城永不移。此别映秀难再访,遍踏神州作福祈。

办公室口占

枯坐闲荡志,方寸陋室羁。往来皆性伪,寒暄以为欺。朔风吹号鸟,冻树断南枝。物由造化主,乱世何可恃。目光忽短浅,寡欢每如兹。不若落魄时,乞酒斟酌之。

汉服论

制服兴汉唐,大雅今无迹。汉字犹不识,唐服亦何益。张冠李戴之,效颦复低眉。青蚨几万钱,手足骈于枝。蛮貊狰面目,盛装亦狄夷。堂堂在天朝,岂容_狗窥。古来愚民众,知者几希微。描摹仿故旧,卓然样貌巍。图画应有恨,此非旧时衣。

《箫经》

《箫经》

歧路乐府主人自序

余才出于天,法本于己,遍采典籍,私淑古人,蹉跎半世,未有师授。所善诸技,皆得自先贤笔记也,尤喜洞箫。因读《棋经》、《茶经》而慨:中华古籍,卷帙浩繁,雅乐兴衰,千秋佳话,竟无论箫者,岂不荒唐!故提拙笔,为叙品箫之道。

源流篇第一

三代之箫为今之排箫,亦名凤凰箫。三代之笛为今之洞箫,考黄帝使伶伦作笛,后人以为横笛,实谬。《玉海》:黄帝使伶伦伐竹而作笛,吹之作凤鸣。凤鸣,箫之声容也。洞箫作于横笛之先,盖因其前探而吹,合乎自然。箫自秦,礼崩乐坏,鲜有擅者,汉马融赋《长笛》,晋桓伊作《梅花三弄》,传箫之一脉。至开元盛世,明皇乐帝,制《霓裳》,衍多部乐,箫遂大盛。有宋一朝,教坊大兴,箫亦大行。至蒙元,蛮夷东侵,神州沦陷,文明毁之一旦,箫道庶几断绝。明清二朝,箫竟为青楼馆娃所用,痛乎哉!当世好箫者何啻千万,多叶公之好也。古今惟善琴者皆能品箫,能品箫者皆超迈之辈,或隐或狂,微斯人,愿访之执弟子礼。

形制篇第二

箫分南北,贵者九节,象道之极,然长短迥异。盖我天朝辽阔,南北风物各不同也。北箫长二尺七寸,南箫长一尺八寸,皆六按孔,一山口。北箫凤眼有四,南箫仅得其二,管长短之故也。嘘气之口,北箫平而圆,名山口;南箫陡而尖,名歌口,故声不同。又有尺八琴箫之属,皆非惯用。尺八者,风靡有宋。歌口奇大,五窍缺商,故音声委婉。宋后中原失传,沦落炎洲倭岛久矣。琴箫者,清彭祉卿之发明,凿八窍,因其特合琴律,故名琴箫,又因其别于世俗,亦名雅箫。今有改制八窍箫及加键箫,因其旋宫甚易,海内名手皆喜之。南北洞箫,其管长不过二尺,而凤眼之下长短不一,故为分别。欲使声正,则管径之比,恰合四十之数。按窍形状,南小于北,略圆。

声容篇第三

北箫慷慨雄劲,能动木石,品之而涕下,南箫止于吴侬软语。此北人多豪杰,南人多墨客也。北人粗豪义气,故箫之声亦豪,古剑客吟箫作杀,野史志之,虽无确实,亦为佐证。南人文弱儒雅,箫声亦雅,昔子房夜持南箫尽散乌江子弟,其声戚然,思之扼腕。

律制篇第四

朱明以昔,依三分损益律,其法古传,约略可考。取周尺一把,汉刘歆之铜斛尺差堪近矣。以九寸为管,三分为径,吹之得黄钟律,复以弦应其声,得黄钟弦,为宫。三分而益一,得林钟,为征。以林钟三分而损一,得太簇,为商。类此推之,则十二律相生毕。所谓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先,姑先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也。益一者,为上生。损一者,为下生。六律为上,六吕为下,像十二月,合阴阳奇正,故曰乐道即天道。然此法推至仲吕生清黄钟,其声不得还元,又宋蔡元定推至十八律,制筝阮犹可,付之箫管,必难应用。

后明王公朱道人始创新法密律,沿用至今,较之西夷乐律,庶几无异。取黄钟管,以大九九之珠盘,加以算术,得密律,分别乘除,得数管,则十二律生矣。以之制箫,考汉荀氏管口校正为准,依密率法,得各窍间隙,仲吕复生清黄钟,可还元。此法不拘管径,但以宗之,即得正律,无不神验。后四百余年,西夷始知,可见我天朝教化。

技法篇第五

论技法,实为品箫末节。箫以气为上,指为末。气息匀和,不急不馁。运指务要松弛,如行云流水,顺乎气息,必以气运指。指在气先,则曲散。气在指先,则曲乱。唯气指合一,从心所欲,方称名手。出手叠打,须于不经意间,多则刻意,非正道。少则迟滞,非巧技。箫之指技,异于笛而严于笛,善学者不可不察。

旋宫法第六

旋相为宫,古已有之。乃取箫管,参差轮换按之,得诸调。昔民间匠师精擅此法,箫以小工调之角声定均,开下手三窍为宫,依次开合,七声齐毕。又以各窍为宫,得七调,其清角变宫,皆叉手按之。今世名手以按半窍为多,可得十二调,其五调虽不见诸应用,亦可谓之今胜昔也。旋宫指法,以底窍合字为宫,曰乙字调。以一窍四字为宫,曰上字调。以二窍乙字为宫,曰尺字调。以三窍上字为宫,曰小工调,以四窍尺字为宫,曰凡字调。以五窍工字为宫,曰六字调。以六窍凡字为宫,曰正宫调。

用法篇第七

箫之为用,吹嘘养气,定性明心。吹嘘之法,古多秘之,盖中华传道,私相授受,恐妄传匪人也。昔琴师焚香沐浴,以求琴德,箫亦如此。吹箫之先,应凝神调息,断绝诸般怨念,务使神闲气定。世人皆知洞箫断肠,乃品箫者境界使然。有吹者强作悲戚,箫声欲绝,久之伤己伤人,沦为魔道,学者不可不知。

品箫篇第八

品箫气必极细,力发乎丹田,方得清微之大声。品箫之先,须气沉丹田,默观内景,引气游走周天。神定之后,方可轻启两唇,唇间裂隙若针丝,吐气不可急,急则有恶声,缓缓嘘气少许,尽入管中,发箫音之正始。唇不可尽掩管口,亦不可不掩;掩之过甚,则箫声沉浊,音不谐。掩之过少,则箫声凄厉,其中奥妙,学者自知。

持箫之法,须端正身形,不可摇曳无根,当如黄山之松,岿然屹立。上体中正,浑圆无极矣。两手开合,太极始分;及至嘘气入管,则万物化生,与道浑然也。此乃三一之法,大道之本。

知箫法,吹正音呜呜然,煌煌乎有凤德。明者爱其幽雅深邃,持之修身,可证仙道;持之入世,可达世故。此箫之大者。

境界篇第九

乐之一道,云集群响,法本灵明。人心之动,外物使然。盈乎正气,魅邪不侵。是故圣人鼓琴,漆园击缶,率性而为,皆合自然。品箫境界,天人归一,参道之行,合道之本。观梨园乐工,技艺绝伦,然非品箫,乃用箫耳。至于文雅炫耀,亦非品箫。箫之境界有二,即有箫,无箫。娱人之箫,何足道哉,曾不若笼中狮猴,博乡愚拊掌。娱己之箫,差堪近道。我吹与我听,如一泓清池,涟漪微动,然我仍如清池,还我本相,故曰有箫。及至入道,则我自吹手中之箫,恍若太虚无形无相,如何动他,故曰无箫。有无之间,境界天壤,法我法自然,法有相法无相,近道而合道,乃知天地宇宙之生息,窥万古造化之妙。

歧路乐府主人,伤心之辈也。幼读诗书,胼胝数载,有辞章三百篇,自诩雅士,而耽于音律,不得上进,遂沦为乐府教坊中人,又号歧路客。曾有诗云“一生羞做路歧人”,路歧者,故唐之歌舞乐师也。作《箫经》凡九篇,发愿有二:传我天朝教化,儆大梦世人。文辞粗鲁,识见浅陋,行家一笑可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