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帝国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帝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帝国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帝国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帝国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帝国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帝国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帝国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帝国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帝国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传说
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刘师阁”的传说: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至武则天当了皇帝,与一年冬天,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 莫待晓风吹。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诏令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帝国丹外,其余花都开了。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下,一把火将众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别处牡丹连根拔出,贬出长安,扔至洛阳邙山。洛阳邙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武则天将牡丹扔到洛阳邙山,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人们纷纷来此观赏牡丹。
“万卷书”的传说: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又名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秋笔砚,将文章抄写在帝国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扰。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进行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苛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牡丹花是我国特有的花,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在中国十大名花中占有显赫地位,享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之美誉,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像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我们的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像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自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像。“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两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毫州牡丹》云:“吾毫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盂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洛阳书生常大用特别喜欢牡丹花,哪里牡丹开得好,他都要去看看。当他听说山东曹州(今曹县)的牡丹特别有名后,就来到曹州,住在一个牡丹园里。可是正当牡丹花含苞欲放时,常大用的盘缠却用完了。不得不靠典当衣物求生,终于等到牡丹花开,常大用欣喜欲狂,流连在牡丹花丛中,细细欣赏。忽然见到美丽的女郎葛巾也在赏花,常大用和葛巾一见钟情,并相偕回到洛阳。女郎从不肯说自己身世,只说姓魏,母亲是曹国夫人。后来女郎又将自己的妹妹玉版许配给常大用的弟弟大器。一年后兄弟俩人各得一子,更是锦上添花。后来有坏人嫉妒这兄弟俩的幸福生活,造谣说葛巾、玉版是妖怪变的,兄弟俩人将信将疑,心里害怕,葛巾很快就看出来了,于是对大用说:“因知你对牡丹痴爱之情,心中感动,我本是牡丹园中一株牡丹,感于你的痴情,所以变作女子相伴,现在你既然怀疑、害怕,听信坏人谗言,我也就该走了。于是葛巾、玉版将两个儿子放在地上,就飘然而去了。奇怪的是两个儿子放在地上就不见了,几天后在这里长出两株牡丹,当年开花,一株紫一株白,花朵硕大花瓣繁茂,这就是“葛巾紫”和“玉版白”的来历。
七律·答友人-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题画诗)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震动昆仑第一峰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 读诗篇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扬首望青天,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造福何论早晚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竹子(哲理诗)
泥土里,收集拼搏的语言憋不住,给大地开一个眼冒尖了,既虚心又委婉做一次总结,继续向上伸展一朵绿色的云,和太阳把理想畅谈
——摘自《陕西科技报》
咏 竹-宋·文同-(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笋-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迸犀抽锦乱森森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
谢刘仲行惠笋-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
竹-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悒露静,和烟绿抢节宁改,贞心自束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摘自《聊斋诗集》
咏竹-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摘自《健康报》198971
咏竹-宋·黄庭坚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效李艾山前辈体-(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竹(明)李日华
清风一榻水云边,不独柳眠竹亦眠束得古书来作枕,梦中熟记筼筜篇
笋竹二首(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题画 竹二首(清)丘逢甲
(一)
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平生观物心,独对秋篁影
(二)
此君在今日,大觉无不可风雨震诸天,空山自龙卧摘自《清诗精华录》
竹石轴(清)李方膺
人逢俗病便难送,歧伯良方竹最宜墨法未干才搁笔,清风已净肺肠泥
摘自《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
咏竹(清)纪琼
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摘自1988年《绝句千家台历》
咏竹(明)李日华
逗烟堆雨意萧森,峭石摩挲足散襟记却洒瓢深草里,醉醒月出来寻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唐)李贺
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二、
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三、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河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题刘秀才新竹(唐)杜甫
数径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斫竹(唐)杜甫
寺废竹色死,宦家宁尔留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江南苦吟客,何处送悠悠摘自《樊川诗集注》
新竹-刘兼
近窗卧砌两三丛,估静添幽别有功影缕碎金初透日,声敲寒玉乍摇风
天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竹,虚心高节雪霜中
东湖新竹-陆游
插棘掠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声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摘自《陆游诗集》第一册
初食笋呈座中-(唐)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古诗台历
湘竹词-(唐)李商隐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酬人雨后观竹(唐)薛涛
春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竹离亭(唐)薛涛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摘自《薛涛诗笺》
庭 竹(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气伶伧学凤凰
(诗竹)(三国)关羽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弧叶淡,终久未凋零
诗谜
想当年幽居深山,绿鬓婆娑,引多少骚人墨客自归郎手,经了多少风波,
受了多少折磨到如今,直落得青少黄多!休提起—提起来,珠泪满江河!
栽竹(唐)杜甫
本因遮日种,欲似为溪移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
萧骚寒雨夜,敲鼓晚风时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
墨竹图轴(明)夏昶
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
摘自《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
题兰竹卷(明)文彭
西窗半日雨浪浪,雨过新梢出短墙尘上不飞人迹断,碧阴添得晚窗凉
摘自《题画诗绝句百首赏析》
题僧院紫竹
喜游蛟井寺复见炎州竹杳霭万丈间啸风清独速
竹十一首之一
不厌东溪绿玉君天坛双凤有时间一峰晓似朝仙处青节森森倚绛云
竹十一首之二
万枝朝露学潇湘杳霭孤亭白石凉谁道乘龙不得雨春雷入地马鞭狂
竹十一首之三
啸入新篁一里行万竿如瓮锁龙泓惊巢翡翠无寻处闲倚云根刻姓名
竹十一首之四
青岚帚亚思祖绿润偏多忆蔡邕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十一首之五
迸玉闲抽上钓矶翠苗番次脱霞衣山童泥气青骢马骑过春泉掣手飞
竹十一首之六
须题内史琅 坞几醉山阳瑟瑟村剩养万茎将扫俗莫教凡鸟闹云门
竹十一首之七
一溪云母间灵花似到封侯逸士家谁识雌雄九成律子乔丹井在深涯
竹十一首之八
燕燕雏时紫米香野溪羞色过东墙诸儿莫拗成蹊笋从结高笼养凤凰
竹十一首之九
一节呼龙万里秋数节垂海六鳌愁更须瀑布峰前种云里栏干过子猷
竹十一首之十
丘壑谁话碧鲜静寻春谱认婵娟会当小杀青瑶简图写龟鱼反上天
竹十一首之十一
玄圃千春闭玉丛湛阳一祖碧云空不须骚屑愁江岛今日南枝在国风
王安石 宋(1021-1086)字介甫,半山,
江西临川人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二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帖碎金
竹里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一
竹根珠胜竹皮冠,欲著先须短发干要使竹林有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二
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截皮干故人恋恋睇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三
玉润明信好冠,错力剜出鲜纹干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四
冠工新意断檀栾,雾卷云蒸久未干遗种山林真自称,何须貂暖配金寒
竹窗
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从水际门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一径森然四诗人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怜伦学凤凰
次韵张子野竹寺
风泉隔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陶渊明 东晋(365-427)潜,元亮
江西九江人
桃花园诗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归园田居五首其四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烘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悠不复返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修竹带平津
王贞白 唐(895年进士)江西永丰人
洗竹
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相琅 节下书
孙岘 唐 文山江西赣州人
送钟元外赋竹
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
细韵风初发浓烟日正熏因题偏惜别不可暂无君
乐史 宋(930-1007)子正抚州宜黄(今江西)人
慈竹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
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忻忻郓州张公艺,九世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
朱熹 宋(1130-1200)元晦江西婺源人
新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次韵择之咏竹
竹坞深深处,檀栾绕舍青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冷
客去空尘塌,诗来拓采棂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
丘子野表史郊园咏竹
移自溪商园种此墙阴路墙阴少人行来岁障幽户
公济因君次韵
新笋因君寄,康庐入梦中日日来丹元余故宅,翠竹尚余风犹嫌有兼味,不似一源攻
和刘秀野新笋
修修江上林,白日暗风雨下有万玉虬,三冬卧寒土
笋脯
南山春笋多,万里行枯腊不落盘餐中,今知绿如篑
次韵谢刘仲行惠笋二首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差差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郑谷 唐朝(851-910)江西宜春人
竹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杨万里宋(1127-1206)廷秀,诚斋江西吉水人
咏竹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
过单竹泽径
乔木与修竹相招为茂林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
看笋
笋如藤薛争长竹似夷齐独清只爱锦竹满地暗林忽两三茎
竹林
珍重人家爱竹林织篱辛苦护寒青那知竹性无薄相须要穿来篱外生
记张定叟煮笋经
江西毛笋未出尖雪中土膏养新甜先生别得煮篑法丁宁勿用醯与盐
岩下青泉须旋汲熬出霜根生蜜汁寒牙嚼出冰玉声余沥仍和月光吸
谢唐德明惠笋
高人爱笋如爱玉忍口不餐要添竹云何又遣十辈来昏花两眼为渠开
煮笋
金陵竹笋硬如石石犹有髓笋不及巅南市里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
带雨劚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新甘露可蒸可脍景可羹,绕齿蔌蔌水雪声
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
都不食笋戏题
竹祖龙孙渭上居供侬樽俎半年余斑衣戏彩春无价玉版谈禅佛不知
竹枝词
短侬篱漏芒破须遣拖泥带水来
初食笋蕨
凤烹龙世浪传猩唇熊掌我无缘只逢笋蕨杯盘日便是山林宝贵天
泳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
一见此君面荒村不是村斜阳与可笔栖雀子猷魂
李觏宋(1009-1059)泰伯江西南城人
竹斋题事
低斋结空野小竹移孤林
郭珏元(1316-1375)彦章,静思江西吉水人寄宋竹坡
久欲从君借竹看,东风又长碧琅 午阴坐久晴云落,夜漏眠迟白露转
韭叶连畦从料理,菊花分迳共平安洞箫一曲载新管,石上双吹翠袖寒
刘过 宋(1154-1206) 改之,龙州通人江西泰和人
沁园春寄孙竹湖
问讯竹湖,竹知之何,如何未归道吴山越水,无佳处,来无定止,去亦何之
刘敞宋(1019-1068)原父,原甫,公是先生,江西新余人
曲水台竹间默坐
林履不能远逍遥池上林微风起众响,炎日隔繁阴
瑞竹
耸节偶相并,雪霜终不迷应将古人比,孤竹有夷齐
竹冈
层冈南面起,仰见檀栾姿诘曲成幽洞,因堪象武夷
咏庭前箭竹
冉冉东南美托根那在兹凤凰不可待岁月方屡移
非复山林意空余霜霰姿清风有时至独与幽人期
竹床
栉栉裁修竹,荧荧粲寒光浮筠凝烟雾,疏节留雪霜甘寝百疾解,侧身夏日长此时四海波,亦己知探汤嗟我智虑短,苟为安一床
种竹偶书
少有王子癖,长怜此君雅常嫌地喧窄,不敢谋潇洒昨日有客来,劝我栽砌下感荷知我心,遂得移绕舍其中置磐石,可以措尊箔于此更一座,以待违名者;山禽时复来,请转如郊野;其余印无见,不辨春与夏;吾惟厌时俗,人亦来者宴顺然雨无议,外誉马足假
荐福寿竹亭
兹亭四时好,秀色映长松静境非千亩,幽人如素封吹声偏洗耳,暑昼亦成冬暂到还忘返,心知叔夜慵
劝思弟于南轩种竹
世皆笑幽独,何不少自贬种竹南轩间,亦足以相检况兹岁华晚,众卉日凋敛清节良自如,栽培匪为谄岂知窗户侧,秀色窥茬苒会兹东南美,相对情不慊楚人昔颂桔,行此伯夷忝此君最孤高,坚直难外掩凛气有精粹,筠光射圭琰他时雪中客,往往疑清剡
爆竹
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土风犹记楚,辞赋谩讥伧
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但令休息瞰,非敢愿高明
墨竹
羁游念此君,子墨慰幽人洒脱不经思,苍筤如出尘交加月下影,浓澹雾中筠试作吴山想,潇潇意亦真
陈郎中竹园
苍竿十余亩,岁晚色更好诘曲逗远村,深沈象晴岛
鸣禽自相应,风叶不待扫向事主人心,白头三署老
城下种竹今春极有佳
环城密竹旧檀乐,春笋新成几万竿池上龙蛇惊蛰起,军中矛戟绕营看
鸟啼窈窈千重碧,风过萧萧五月寒缓带轻裘容自暇,屦棋多向此林端
凤凰山笙竹
仙山不记凤凰时,碧筱空含玉润姿海外虽传有懈谷,人间似未悟孙枝道家正贵知音少,野处还于静节宜千岁重寻乐毅传,悠悠更觉使人悲
自东门凡舟至竹西亭
万竿苍翠隔晴川,寂寞芜城三百年a此地重闻歌吹发,扬州风物故依然
笋
龙孙春吐一尺芽,紫锦包玉离泥沙金刀璀璨截嫩节,铜钱不与大梁赊
欧阳修宋(1009-1072)醉翁江西吉水人
秋晚凝翠竹
萧疏喜竹劲,寂寞伤兰败丛菊如有情幽芳慰孤介
竹间亭
啾啾竹间鸟日夕相嘤鸣悠悠水中鱼出入藻与萍
水竹鱼鸟家伊谁作斯亭翁来无车马非与弹弋并
刑部看竹郊孟郊体
花妍儿女姿零落一何速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京师多名园车马纷驰逐春风红紫时见此苍翠玉凌乱迸青苔萧疏拂华屋森森日影闲濯濯生意足幸此接清赏宁辞荐芳醁黄昏人去锁空廊枝上月明春鸟宿
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饮饯梅俞
野水竹间清,秋山酒中绿送子此醋歌,淮南应落木暇日雨后绿竹茂,日夕爱君佳禽哢翠树,若与坐人亲
赋竹上甘露
梢梢两竹枝,甘露叶间垂草木有灵液,阴阳凝以时深山与穷谷,往往尝有之幸当君子轩,得为丛人知物生随所诧晦显各有宜,聊以助歌咏,兼堪饮童儿
赠余以端溪绿石枕与蕲州竹箪
端溪琢出月缺样,蕲州织成双水纹呼儿置枕展方箪,赤日正午天无云
黄琉璃光绿玉润,莹净冷滑无埃尘忆昨开封暂陈力,屡乞残骸无埃尘圣君哀怜大臣闵,察见衰病非虚饰犹蒙不使如罪去特许迁官还旧职选材临事不堪用,见利无惭惟苟得一从僦舍居城南,
张仲通示墨竹嗣以篇
数竿苍翠写生绡,寄我公齐伴寂寞不待雪霜常凛凛,虽无风雨自萧萧
嗟予心志俱诚厚贶,远渐为报乏琼瑶
刘氏竹林小饮
春荣忽已衷夏叶换初秀披荒得深蹊扫绿荫清昼万竿交已耸千亩蔚何富惊雷迸狂鞭雾箨舒文乡
谢提刑张郎中寄筇竹柱杖
玉光莹润锦烂斑霜雪经多节愈坚珍重故人相赠意扶持衰病过残年
金君卿宋正权江西景德镇人
金竹峰
重重岩石插晴空,云际丛开茁萏峰疑是葛仙归沿府,移将江上九芙蓉
赵师侠宋(1175年进士)介之江西新干人
菩萨蛮韵胜竹屏
多情可是怜高节,濡毫幻出 真清绝雨叶共风枝,天寒人倚时萧萧襟韵胜,堪与梅兄并不用翠成林,坡仙曾赏音
晏殊宋(991-1055)同叔江西临川人
竹醉日
苒苒渭滨族,萧萧尘外婆如能乐封殖,何必醉中移
紫竹花
长夏幽居景不穷,花开芳砌翠成丛窗南高卧追凉际,时有微香逗晚风
夏辣宋(1019-1058)子乔江西德安人
槛竹
广厦长廊四面围,小阑霜雪两三枝帘帷壅蔽无人见,赖有中天日照知
黄庶宋(1019-1058)亚夫,青社,江西修水人
筇竹枝
琴鹤为友朋,出入常拂拭生来节便高,故有扶为力
署中新栽竹
移作亭园主,栽培霜雪姿不辞桃李笑,只待凤凰知少已留风住,疏宜待月筛相看时一醉,谁道小官卑
栽竹
小槛栽培得此君,绿阴疏韵似相亲从来风月为三友吟社新添客一人
忆竹亭
蓬莱楚山底,傍舍竹四围狂鞭入门户乱笋争墙篱与竹事还往,相对一束书壮长走世路,驽骀强鞭苔小亭久不理,漏栋生白芝偶庭无花卉,憎有儿女姿独移苍烟本,慰我千里思
赋八月竹
我养一轩竹,秋来成绿阴万物有衰意,独怀霜雪心,
西风嵇叔醉,明月白公吟回首看桃李,何尝费白金
灵竹
绿阴清韵竹萧然,历历当年泣泪痕千古舜妃湘水底,必应憔悴有惭魂
市得笛竹簟 因成诗
八尺枯冰簟一筒,小轩拂拭趣谁同樽前声负干杯月,窗下光赢一枕风
竹轩
小轩与竹事还往,庭下寂寞无客尘开书读对圣贤语,一亩清风为主人
竹坞
笋随人意疏外生,清风如归自来去虽然不与俗子期,阴过邻家亦销署
黄庭坚宋(1045-1105)鲁直,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
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和甫得竹数轩周翰喜而作诗和之
初侯一亩宫,风雨到卧席前日筑短垣,昨日始封植
平生岁寒心,乐见岁寒色翩翩佳公子,当致一窗碧
黄庭坚和师厚栽竹
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根须辰日劚,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食笋十韵
洛下斑竹笋,花时压鲑菜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
我来白下聚,此族富疱宰玺栗戴地翻,觳觫触墙坏
觳觫人中厨,如偿食竹债甘俎和菌耳,辛膳肠姜芥
烹鹅杂股掌,炮鳖乱裙介小儿哇不美,鼠壤有余嘬
可贵生於少,古来食共噫尚想高将军,五溪无人采
肖异葛敏修二学子和予食笋诗
北馔厌羊酷,南疱丰笋菜自北初落南,几为儿所卖
习知价廉平,百态事烹宰盐衡枯腊瘦,蜜渍真味坏
就根煨茁美,岂念炮烙债咀吞千亩余,胸次不堇芥
二妙各能诗,才名动江芥论诗多佳句脍灸甘我嘬
思君思养竹,万籁听秋噫从此缮藩篱,下令禁渔采
次韵斌老新画横竹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骞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睛窗影落石泓外,松梅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姨母李夫人墨竹三首
深闺净几试笔墨,白头腕中百斛力荣荣枯文皆本色,悬之高堂风动
漫沼春笋诗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题予瞻墨竹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
觉范师种竹颂
往在江南住竹山,道人两岁三来访听风听雨看成龙,牛羊折角入朝饷
简州城东刮地寒,手种檀乐三两竿竹成要作无孔笛,若有灵龟一任钻
陈氏园咏竹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春供馈妇必番笋,百与行人百亩阴
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拭斤寻截竿可比北溟钓,欲赠溪翁谁姓任
从斌老乞苦笋
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致苍玉束,明日风雨吹成竹
和宣叔乞笋颂
笋充疱,日百尾千角鹿,九首虺
心生窍,浑沌死搜中林,撅稚子
腹便便,老饕耳
本文2023-08-06 05:35: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