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本草纲目》,作者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古籍《本草纲目》,作者是谁?,第1张

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古籍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小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就有《李时珍》这篇课文,学过这篇课文后,就对这位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学者李时珍了一些了解。李时珍对于医学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当他发现了一些发以前的本草书目中出现的错误后,就有了加以修正的想法,并加以实施。

中国古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中,有药物,有医方,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这本巨著是由李时珍带领着自己的父亲,儿子以及他属下的徒弟们一起编写完成的。这本作品耗费了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最大限度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弥补了以往的不足,成为一本完整的医学巨著。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而且已经被入选为世界记忆名录之中。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代的著名医药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医生,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李时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历经几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后,投身到了他从小就喜欢的医学,后来专注于医学的研究,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不仅带领家人和弟子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他所编著的《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著作也成为中医的典范。

《本草纲目》造福于民

《本草纲目》这本书,李时珍携家人及弟子,呕心沥血历经近三十年的时间后终于问世,这本书的问世,书中详细记载了药物和一些医方,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每一味中药都进行分析再综合,非常严谨。因此,这部巨著是一部造福于民的巨著。

病情分析:

意见建议:如果你是业余人士

那么最好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因为我就是在这样学,很有感觉。

“子部”包括哪些典籍?

 本文为大家介绍“子部”包括的典籍,提供给大家阅读。

 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总收典籍930部,17566卷。其中“杂家”类也收录现在图书分类中归于文学类的'诗文评的一些笔记,如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子”类书籍坊间出版过《十子全书》、《二十二子》,其中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最为完备,其中收录老子、庄子等二十六子,多用清儒校本。二十六子典籍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孙子》、《吴子》、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扬雄《法言》、王充《论衡》、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葛洪《抱朴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颜之推《颜氏家训》。

 《四库全书》中子部的儒家类有:王肃《孔子家语》、《荀子》、陆贾《新语》、桓宽《盐铁论》、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扬雄《法言》、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傅玄《傅子》、王通《中说》、唐太宗《帝范》、林慎思《续孟子》、《伸蒙子》、司马光《家范》、张载《张子全书》、朱熹编次《二程遗书》、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真德秀《大学衍义》、《读书记》、《心经》、《政经》等。

 兵家类有吕望《六韬》、孙武《孙子》、吴起《吴子》、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黄石公《三略》、《素书》、李靖《李卫公问对》、李荃《太白阴经》,曾公亮《武经总要》、许洞《虎钤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纪》、郑若曾《江南经略》、茅元仪《武备志》、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

 法家类有:管仲《管子》、邓析《邓析子》、商鞅《商子》、韩非《韩非子》、和凝、和蒙《疑狱集》、张景《补疑狱集》、郑克《折狱龟鉴》、宋慈《洗冤录》、王与《无冤录》、桂万荣《棠阴比事》等。

 农家类有:贾思勰《齐民要术》、陈旉《农书》、元代官撰《农桑辑要》、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王桢《农书》、朱橚《救荒本草》、徐光启《农政全书》、熊三拔《泰西水法》、鲍山《野菜博录》、乾隆二年官撰《授时通考》等。

 医家类有:王冰《黄帝素问》、王冰《灵枢经》、越人《难经本义》、皇甫谧《甲乙经》、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银海精微》、王焘《外台秘要》、无名氏《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沈括《苏沈良方》、陈直《寿亲养老新书》、董汲《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陈林编次《圣济总录纂要》、唐慎微《证类本草》、王贶《全生指迷方》、宋太医局刻本《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夏德《卫生十全方、奇疾方》、张杲《医说》、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无名氏《产育宝庆方》、无名氏《产宝诸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无名氏《急救仙方》、张从正《儒门事亲》、李杲《脾胃论》、《兰室秘藏》、王好古《医垒元戎》、《汤液本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齐德之《外科精义》、戴启宗《脉诀刊误》、朱橚《普济方》、徐用诚《玉机微义》、薛己《薛氏医案》、汪机《针灸问对》、《外科理俐》、江瓘《名医类案》、孙一奎《赤水玄珠》、王肯堂《证治准绳》、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张介宾《类经》、《景岳全书》、鄂尔泰《医宗金鉴》、喻昌《医门法律》、张登《伤寒舌鉴》、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徐大椿《兰台轨范》、《伤寒类方》、《医学源流》等。

 天文算法类有:赵爽《周髀算经》、苏颂《新仪象法要》、王应麟《六经天文编》、赵友钦《原本革象新书》、《重修革象新书》、朱载堉《圣寿万年历》、邢云路《古今律历考》、徐光启《新法算书》、康熙玄烨《历象考成》、《数理精蕴》薛凤祚《天学会通》、梅文鼎《历算全书》、《大统历志》、《中西经星同异考》、江永《算学》、无名氏《九章算术》、秦九韶《数学九章》、李冶《测园海镜》等。

 术数类有:扬雄《太玄经》、卫元嵩《元包》、司马光《潜虚》、邵雍《皇极经世》、张行成《易通变》、黄道周《三易洞玑》、庾季才《灵台秘苑》、李淳风《观象玩占》、南宋人撰《乾象通鉴》、刘基《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瞿云悉达《唐开元占经》、黄帝《宅经》、郭璞《葬书》、青乌先生《葬经》、东方朔《灵棋经》、焦延寿《易林》、无名氏《六壬大全》、胡煦《卜法详考》、鬼谷子《李虚中命书》、无名氏《星命渊源》、《三命通会》、万民英《星学大成》、王朴《太清神鉴》等。

 艺术(书画)类有:谢赫《古画品录》、庾肩吾《书品》、姚最《续画品》、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窦泉《述书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朱景玄《唐代名画录》、韦续《墨薮》、荆浩《画山水赋》、宋高宗《翰墨志》、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宋代名画评》、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林泉高致》、朱长文《墨池编》、米芾《画史》、《书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无名氏《宣和画谱》、韩拙《山水纯全集》、董廻《广川书跋》、《广川画跋》、邓椿《书继》、姜夔《续书继》、岳珂《宝真斋法书赞》、陈思《书小史》、《书苑菁华》、董更《书录》、李衎《竹谱》、汤垕《书鉴》、盛熙明《法书考》、夏文彦《图绘宝鉴》、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存理《珊瑚木难》、《铁网珊瑚》、杨慎《墨池琐录》、丰坊《书诀》、王世贞《书画跋》、唐志契《绘事微言》、项穆《书法雅言》、潘之淙《书法离钩》、朱谋西《画史会要》、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张丑《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法书名画闻见表》、《南阳法书表》、《清河书画表》、汪珂玉《珊瑚网》、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乾隆九年官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籍》、周亮工《读画录》、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吴其贞《书画记》、王毓贤《绘事备考》、冯武《书法正传》、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厉鹗《南宋院画录》、倪涛《六艺之一录》、邹一桂《小山画谱》、蒋骥《传神秘要》等。

 艺术(琴棋墨砚酒茶鼎器)类有:朱长文《琴史》、严瀓《松弦馆琴谱》、程雄《松风阁琴谱》、吾丘衍《学古编》、周亮工《印人传》、朱象贤《印典》、顾从德《印薮》、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晏天章《玄玄棋经》、刘仲甫《棋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虞荔《鼎录》、吕大防《考古图》、王俅《啸堂集古录》、王黼《宣和博古图》、吕震《宣德鼎彝谱》、乾隆十四年官撰《西清古鉴》、王徵《诸器图说》、苏易简《文房四谱》、唐积《歙州砚谱》、米芾《砚史》、无名氏《歙砚说》、《端溪砚谱》、高似孙《砚笺》、乾隆四十三年官撰《西清砚谱》、李孝美《墨谱》、晁寄《墨经》、陆友《墨史》、沈继孙《墨法集要》、乾隆十六年官撰《钱录》、无名氏《香谱》、陈敬《香谱》、周嘉胄《香乘》、杜绾《云林石谱》、陆羽《茶经》、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陆廷灿《续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朱翼中《北山酒经》、窦苹《酒谱》等。

 艺术(草木禽鱼)类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王观《扬州芍药谱》、范成大《范村梅谱》、《范村菊谱》、刘蒙《刘氏菊谱》、史正志《史氏菊谱》、史铸《百菊集谱》、赵时庚《金漳兰谱》、陈思《海棠谱》、蔡襄《荔枝谱》、韩彦直《橘录》、戴凯之《竹谱》、释赞宁《笋谱》、陈仁玉《菌谱》、汪灏《广群芳谱》、师旷《禽经》、傅肱《蟹谱》、高似孙《蟹略》、杨慎《异鱼图赞》、胡世安《异鱼图赞笺》、《异鱼图赞补》等。

 杂家类有:周鬻《鬻子》、墨翟《墨子》、程本《子华子》、尹文《尹文子》、慎到《慎子》、陆佃注《鹖冠子》、汪继培校《尸子》、公孙龙《公孙龙子》、鬼谷子《鬼谷子》、吕不韦《吕氏春秋》、刘安《淮南子》、刘歆《刘子》、颜之推《颜氏家训》、董正功《续颜氏家训》、赵蕤《长短经》、谭峭《化书》、班固《白虎通义》、崔豹《古今注》、吴曾《能改斋漫录》、王观国《学林》、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何焯《义门读书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下丛考》、姚鼐《惜抱轩笔记》、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正燮《癸巳类稿》、王充《论衡》、应劭《风俗通义》、封演《封氏闻见录》、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仇池笔记》、《东坡志林》、释洪惠《冷斋夜话》、朱弁《曲洧旧闻》、马永卿《懒真子》、《元城语录》、何薳《春渚纪闻》、叶梦得《石林燕语》、《避暑录话》、赵彦卫《云麓漫钞》、张世南《游宦纪闻》、陆游《老学庵笔记》、罗大经《鹤林玉露》、张端义《贵耳集》、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叶子奇《草木子》、方以智《物理小识》、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王士祯《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马总《意林》、无名氏《绀珠集》、曾慥《类说》、陶宗仪《说郛》等。

 杂纂、类书类有:陆深《俨山外集》、陆楫《古今说海》、左圭《百川学海》、梅纯《续百川学海》、司马泰《再续百川学海》、程荣《汉魏丛书》、沈节甫《记录汇编》、胡文焕《格致丛书初编》、《百名家书》、毛晋《津逮秘书》、吴琯《古今逸史》、商濬《稗海》、《续稗海》、陈继儒《秘笈》、范钦《二十种奇书》、胡维新《两京遗编》、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高氏校刊《续知不足斋丛书》、张海鹏校刊《学津讨源》、清圣祖《古今图书集成》、欧阳询《艺文类聚》、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林宝《元和姓纂》、白居易《白孔六帖》、吴淑《事类赋》、李昉等《太平御览》、王钦若等《册府元龟》、高承《事物纪原》、任广《书叙指南》、叶廷珪《海录碎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唐仲有《帝王经世图谱》、孙逢吉《职官分纪》、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后集·续集·别集·新集·外集·遗集》、潘自牧《记纂渊海》、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后集》、章如愚《山堂考索前集·后集·续集·别集》、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外集》、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后集·续集·别集》、王应麟《玉海附词学指南》、《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宋人无名氏《翰苑新书前集·后集·别集·续集》、阴时夫《韵府群玉》、唐顺之《荆川稗编》、凌迪知《万姓统谱》、徐元太《喻林》、冯琦《经济类编》、顾起元《说略》、陈耀文《天中记》、章潢《图书编》、陈禹谟《骈志》、彭大翼《山堂肆考》、董斯张《广博物志》、李清《诸史同异》、康熙四十九年官撰《渊鉴类函》、康熙五十八年官撰《骈字类编》、康熙六十年官撰《分类字锦》、康熙六十年官撰《子史精华》、康熙四十三年官撰《佩文韵府》、康熙四十三年官撰《韵府拾遗》、陈元龙《格致镜原》等。

 释家类有:释僧祐《弘明集》、释道宣《广弘明集》、释道世《法苑珠林》、释智升《开元释教录》、释赞宁《宋高僧传》、晁迥《法藏碎金录》、《道院集要》、释惠洪《僧宝传·附补僧宝传、临济宗旨》、《林闲录》、释普济《五灯会元》、释晓莹《罗湖野录》、释觉岸《释氏稽古略》、释念常《佛祖通载》等。

 道家类有:黄帝《阴符经解》、朱熹《阴符经考异》、河上公《老子注》、王弼《老子注》、苏辙《道德经解》、吴澄《道德真经注》、焦竑《老子翼》、尹喜《关尹子》、列御寇《列子》、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郭象《庄子注》、王雱《南华真经新传》、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焦竑《庄子翼》、文子《文子》、杜道坚《文子缵义》、刘向《列仙传》、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通真义》、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葛洪《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陶弘景《真诰》、王士元《亢仓子》、何粲《亢仓子注》、张志和《玄真子》、唐无名氏《无能子》、沈汾《续仙传》、张君房《云笈七签》、王道《古文龙虎经注疏》、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等。 ;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医学著作: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

四小经典:《汤头歌诀》《四百味》《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着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汉族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温病条辨》:

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着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时间。刊行之 后,为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馀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说亦最多。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于1694年由汪昂撰写。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馀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者学习。《汤头歌诀》刊印后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较为详明的注释本。《汤头歌诀》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馀种。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

《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着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以上是现存的

秦汉以前的只存了《黄帝内经》

此外还有《黄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旁篇》都已经遗失。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算是名著。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著作之一。

秦越人(扁鹊)《难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王淑和《针灸甲乙经》,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清任《医林改错》,吴鞠通《温病条辨》,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都是历代的中医学著作。

更多古代中医著作(书目):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中藏经》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温热论》 《难经》 《针灸大成》 《濒湖脉学》 《褚氏遗书》 《仿寓意草》 《孙真人海上方》 《柳洲医话》 《伤寒发微论》 《刘河间伤寒医鉴》 《察舌辨症新法》 《跌打损伤方》 《穴道秘书》 《医学源流论》 《医林改错》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饮膳正要》 《食鉴本草》 《产宝》 《异授眼科》 《肯堂医论》 《敖氏伤寒金镜录》 《杂病治例》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正体类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喉舌备要秘旨》 《医医医》 《全生指迷方》 《济生集》 《幼科切要》 《胎产秘书》 《经验麻科》 《内外伤辨》 《虚损启微》 《仙传外科集验方》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类证治裁》 《普济方·针灸》 《临证指南医案》 《医碥》 《医学正传》 《张聿青医案》 《古今医鉴》 《济阴纲目》 《保婴撮要》 《万病回春》 《顾松园医镜》 《古今医案按》 《本草求真》 《医经原旨》 《妇人大全良方》 《灵素节注类编》 《诸病源候论》 《本草新编》 《金匮翼》 《女科经纶》 《得配本草》 《脉诀汇辨》 《类证活人书》 《王旭高临证医案》 《回春录》 《周慎斋遗书》 《婴童百问》 《文堂集验方》 《脉经》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制药性解》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肘后备急方》 《金匮要略方论》 《外台秘要》 《圣济总录》 《景岳全书》 《医法圆通》 《育婴家秘》 《外经微言》 《临证实验录》 《女科旨要》 《妇科问答》 《张氏妇科》 《颅囟经》 《伤科大成》 《跌打秘方》 《集验背疽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金疮秘传禁方》 《增订十药神书》 《痰疠法门》 《眼科秘诀》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喉科秘诀》 《包氏喉证家宝》 《慎疾刍言》 《诊家枢要》 《重订囊秘喉书》 《眼科心法要诀》 《焦氏喉科枕秘》 《经络考》 《知医必辨》 《伤寒九十论》 《女丹合编选注》 《针灸易学》 《子午流注说难》 《正骨心法要旨》 《重订灵兰要览》 《推求师意》 《洪氏集验方》 《达生编》 《医学传灯》 《洗冤集录》 《医门法律》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外科心法要诀》 《幼幼集成》 《古今名医汇粹》 《卫生宝鉴》 《本经逢原》 《本草从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证治汇补》 《高注金匮要略》 《石室秘录》 《儒门事亲》 《明医指掌》 《类经图翼》 《目经大成》 《外科大成》 《医原》 《丹溪治法心要》 《友渔斋医话》 《金针秘传》 《妇人规》 《轩岐救正论》 《松峰说疫》《陆地仙经》 《养生秘旨》 《诸脉主病诗》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吴普本草》 《曹仁伯医案论》 《白喉条辨》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麻疹备要方论》 《口齿类要》 《诊脉三十二辨》 《伤科补要》 《千金食治》 《性命要旨》 《医医小草》 《中医之钥》 《止园医话》 《医学传心录》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时病论歌括新编》 《景景医话》 《本草蒙筌》 《麻疹阐注》 《中风论》 《脉确》 《神应经》 《伤寒捷诀》 《产鉴》 《刘涓子鬼遗方》 《幼幼新书》 《疡医大全》 《续名医类案》 《医学入门》 《证类本草》 《医述》 《类经》 《杂病广要》 《中国医籍考》 《证治准绳·幼科》 《张氏医通》 《医学衷中参西录》 《证治准绳·类方》 《证治准绳·女科》 《证治准绳·疡医》 《证治准绳·杂病》 《寿世保元》 《辨证录》 《医方考》 《卫生易简方》 《症因脉治》 《外科正宗》 《医学摘粹》 《丹台玉案》 《丹溪心法》 《医学心悟》 《王氏医案绎注》 《吴鞠通医案》 《针灸资生经》 《针灸甲乙经》 《审视瑶函》 《急救广生集》 《外科理例》 《华佗神方》 《重订广温热论》 《孙文垣医案》 《麻科活人全书》 《本草思辨录》 《本草崇原》 《幼科释谜》 《医学实在易》 《脉症治方》 《尤氏喉症指南》 《跌损妙方》 《外科十法》 《临症验舌法》 《韩氏医通》 《奇经八脉考》 《证治心传》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市隐庐医学杂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食疗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衍义》 《汤液本草》 《本草备要》 《急救便方》 《本草易读》 《马培之医案》 《伤寒补例》 《宜麟策》 《理虚元鉴》 《广嗣要语》 《女科指要》 《竹泉生女科集要》 《凌临灵方》 《塘医话》 《察病指南》 《温病指南》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质疑录》 《小儿痘疹方论》 《丛桂草堂医案》 《青囊秘诀》 《对山医话》 《疫疹一得》 《医学读书记》 《救伤秘旨》 《女科秘旨》 《饮食须知》 《宁坤秘籍》 《伤寒医诀串解》 《寿世传真》 《医学纲目》 《古今医统大全》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格致余论》 《疠疡机要》 《冯氏锦囊秘录》 《仁术便览》 《温热经纬》 《仲景伤寒补亡论》 《丁甘仁医案》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要略浅注》 《胎产心法》 《明医杂着》 《温病条辨》 《伤寒大白》 《读医随笔》 《推拿抉微》 《外科证治全书》 《血证论》 《竹林女科证治》 《儿科要略》 《丹溪手镜》 《医宗己任编》 《养生导引秘籍》 《时病论》 《伤寒贯珠集》 《内经评文》 《伤寒六书》 《冷庐医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