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世民的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首义开始,到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讨平梁师都,前后整整18年,是为风起云涌的隋唐争霸。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逸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终致天下变乱。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后,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修(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
杨广的暴政不仅导致了农民起义,被他所打压的政敌也相继发难。尤其以因征高丽引发的官军不满,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举叛兵于黎阳,揭开了随朝内部官员和地主阶层起义的开端。至此使得中华大地更加的风起云涌,而且最终也是于大业十三年起兵于太原的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夺得天下。
这些起义军先后反隋朝征剿的同时也相互兼并起来,最终形成这几大势力:
窦建德据乐寿(今河北献县)。
李密据洛口(今河南巩县)。
杜伏威据历阳(今安徽和县)。
徐圆朗据鲁郡(今山东滋阳县)。
刘武周据马邑(今山西马邑县)。
高开道据北地
梁师都据朔方(今陕西横山县)。
薛举、薛仁杲父子据天水
李轨据武威
萧筅据江陵
林士宏据鄱阳
朱粲据南阳
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县)
陈稜据江都(今江苏扬州)
沈法兴据毗陵(今江苏武进)
隋炀帝于(大业十二年)616年南下江都
窦建德在高士达为杨义臣剿灭而死后聚集余部占领乐寿,号长乐王,时615年。先后消灭隋河间守将杨善会、代县马贼魏刀儿及其将领宋金刚、济阴孟海公,终定河北。后迫使山东徐圆朗降之。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后李密,在随杨玄感败亡后加入瓦岗军,使得瓦岗军改变了农民军固有的局限。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后瓦岗军攻下荥阳,西进东都洛阳,天下震动。这年二月,瓦岗军推李密为主,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李密发布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阳。洛阳战役历时久长,但没有攻下。后宇文化及弑隋炀帝立秦王浩北上,而王世充也立越王侗,为抗击宇文化及,李密遂与王世充联合。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于太原,采用速定关中之策略,先后击败隋将屈突通、宋老生而攻破长安,奉西京留守代王侑为恭帝,尊远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先平定陇西薛仁杲、李轨,后因刘武周犯太原,灭武周,武周遁突厥。明年,宇文化及弑炀帝。李渊遂废恭帝而自立,国号唐。
唐武德元年(618),宇文化及弑隋炀帝而背上,避王世充与李密联军,进河北,为窦建德所败而亡。
而后,李密中王世充计为其所败,遂降唐。然借名收抚山东,出关复叛,为唐所斩杀。王世充弑越王而自立,号郑帝。
而在南方,朱粲于武德元年降唐复叛,为唐所灭。此时萧筅灭林士宏。陈稜、沈法兴为李子通所灭,而李子通为杜伏威所灭,于是杜伏威占江淮之间,而萧筅占巴蜀、荆南、江西。
武德四年(621),唐发几路大军:一:唐秦王李世民终围王世充,窦建德援世充,李世民据虎牢关而迎击之,生擒建德,世充亦降唐,北方略定。围王世充时,世民遣使劝说杜伏威降唐,伏威入朝长安。二:唐发柴绍定巴蜀,李靖征江陵,终灭萧筅。南方亦定。
武德五年(622年),建德部将刘黑闼复叛,而已随建德降唐的徐圆朗亦叛。太子李建成讨之,破。而重占幽燕的高开道在武德七年(624年)为部下所杀,散。同年,刘武周投突厥后因欲归马邑,为突厥所杀。其部将苑君璋,因突厥政乱,亦于贞观二年(628年)降唐。而在同年,太宗讨平梁师都,消灭了隋唐见倒数第二个军阀(最后的就是李唐自己了,哈哈)。天下终鼎定。
而期间的武德九年,秦王世民在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部将尉迟敬德的帮助下于玄武门伏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后逼迫高祖李渊退位,是为唐太宗。
隋唐争霸短短十多年历史中,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诸侯争霸史,亦有勾心斗角集团内斗史,历大业、武德、贞观三朝乃成,不可谓不状哉。所憾乃李唐进兵过快,实力过强!
详细可参考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上、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首义开始,到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讨平梁师都,前后整整18年,是为风起云涌的隋唐争霸。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逸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终致天下变乱。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后,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修(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
杨广的暴政不仅导致了农民起义,被他所打压的政敌也相继发难。尤其以因征高丽引发的官军不满,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举叛兵于黎阳,揭开了随朝内部官员和地主阶层起义的开端。至此使得中华大地更加的风起云涌,而且最终也是于大业十三年起兵于太原的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夺得天下。
这些起义军先后反隋朝征剿的同时也相互兼并起来,最终形成这几大势力:
窦建德据乐寿(今河北献县)。
李密据洛口(今河南巩县)。
杜伏威据历阳(今安徽和县)。
徐圆朗据鲁郡(今山东滋阳县)。
刘武周据马邑(今山西马邑县)。
高开道据北地
梁师都据朔方(今陕西横山县)。
薛举、薛仁杲父子据天水
李轨据武威
萧筅据江陵
林士宏据鄱阳
朱粲据南阳
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县)
陈稜据江都(今江苏扬州)
沈法兴据毗陵(今江苏武进)
隋炀帝于(大业十二年)616年南下江都
窦建德在高士达为杨义臣剿灭而死后聚集余部占领乐寿,号长乐王,时615年。先后消灭隋河间守将杨善会、代县马贼魏刀儿及其将领宋金刚、济阴孟海公,终定河北。后迫使山东徐圆朗降之。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后李密,在随杨玄感败亡后加入瓦岗军,使得瓦岗军改变了农民军固有的局限。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后瓦岗军攻下荥阳,西进东都洛阳,天下震动。这年二月,瓦岗军推李密为主,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李密发布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阳。洛阳战役历时久长,但没有攻下。后宇文化及弑隋炀帝立秦王浩北上,而王世充也立越王侗,为抗击宇文化及,李密遂与王世充联合。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于太原,采用速定关中之策略,先后击败隋将屈突通、宋老生而攻破长安,奉西京留守代王侑为恭帝,尊远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先平定陇西薛仁杲、李轨,后因刘武周犯太原,灭武周,武周遁突厥。明年,宇文化及弑炀帝。李渊遂废恭帝而自立,国号唐。
唐武德元年(618),宇文化及弑隋炀帝而背上,避王世充与李密联军,进河北,为窦建德所败而亡。
而后,李密中王世充计为其所败,遂降唐。然借名收抚山东,出关复叛,为唐所斩杀。王世充弑越王而自立,号郑帝。
而在南方,朱粲于武德元年降唐复叛,为唐所灭。此时萧筅灭林士宏。陈稜、沈法兴为李子通所灭,而李子通为杜伏威所灭,于是杜伏威占江淮之间,而萧筅占巴蜀、荆南、江西。
武德四年(621),唐发几路大军:一:唐秦王李世民终围王世充,窦建德援世充,李世民据虎牢关而迎击之,生擒建德,世充亦降唐,北方略定。围王世充时,世民遣使劝说杜伏威降唐,伏威入朝长安。二:唐发柴绍定巴蜀,李靖征江陵,终灭萧筅。南方亦定。
武德五年(622年),建德部将刘黑闼复叛,而已随建德降唐的徐圆朗亦叛。太子李建成讨之,破。而重占幽燕的高开道在武德七年(624年)为部下所杀,散。同年,刘武周投突厥后因欲归马邑,为突厥所杀。其部将苑君璋,因突厥政乱,亦于贞观二年(628年)降唐。而在同年,太宗讨平梁师都,消灭了隋唐见倒数第二个军阀(最后的就是李唐自己了,哈哈)。天下终鼎定。
而期间的武德九年,秦王世民在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部将尉迟敬德的帮助下于玄武门伏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后逼迫高祖李渊退位,是为唐太宗。
隋唐争霸短短十多年历史中,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诸侯争霸史,亦有勾心斗角集团内斗史,历大业、武德、贞观三朝乃成,不可谓不状哉。所憾乃李唐进兵过快,实力过强!
详细可参考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上、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爱历史
兀术(?~1149)即金兀术(音wùzhú),也作斡啜,斡出、晃斡出等,本名完颜宗弼,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大金国志》作第六子)。是金朝大将,宋金对峙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有胆略,善射,早年从都统完颜杲追袭辽天祚帝于鸳鸯泺。宋靖康元年(1126)金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获宋徽宗、宋钦宗,灭掉北宋。同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继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在当时,金国处于战略攻势,而南宋处于守势。金国屡屡南侵,战事频繁,由此为完颜宗弼、岳飞等杰出将领提供了一展鸿图的舞台。
天会三年(1125),宗弼从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伐宋,取汤阴县,逼汴梁迫宋帝出奔,率百骑追击,获马三千匹而还。天会六年(1128),率军败宋数万人,克青州,临朐;又破宋兵三万于河上,继取濮州,开德府,大明府,平定河北。 [编辑本段]“搜山检海”一战成名 天会七年(1129),金军分路南下侵宋,兀术率军南下,五月奔袭扬州,赵构渡江南逃;十月,率军直趋江浙,十一月,和州(今安徽和县)大破宋军,下广德,勇闯天险独松岭,强渡长江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赵构逃往杭州;宗弼紧追不舍,连下广德、安吉等地,经湖州(今属浙江)攻下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巧渡曹娥江,克明州,以追击赵构。赵构已无处可逃,只好乘船亡命海上,金兵入海又追了300余里,由于不习水战,追之不及而还。这次金兀术领兵追赵构,跨江河,越天险,破关隘,捣城池,搜山川,入大海,无坚不摧,无敌不克。时间之短,战线之长,地域之广,都出人意料,金人称之为“搜山检海”捉赵构。此役大大振奋金国朝野,使兀术一战成名。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兀术退兵北归的途中,在长江边上的镇江遭到了南宋名将韩世忠的顽强阻击,十万大军被韩世忠的八千人围困在黄天荡48日才得脱身。金兀术回到金上京后仍心有余悸,说:“南人使船,好像我们北人使马,怎么了的!”金国内部以达懒为首的主和派乘金熙宗刚继位之时专权将河南、陕西之地归宋议和。 [编辑本段]血战富平,得失和尚原 天会七年(1129)大金国开始实施战略转移,拓疆川陕。天会八年(1130)秋,自江浙回军不久的宗弼,又同完颜宗辅一起转战陕西。九月,宗辅进兵洛水,以娄室、宗弼为左、右翼督统,并进合击,拉开了“富平之战”序幕。而当时的宋朝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也以刘锡为帅,集结了刘锜、赵哲、吴玠等将领统率的数倍于金的40余万大军,以层层包围之势,与金军在富平(今陕西富平县北)展开决战。是役,南宋名将张浚、刘琦、赵哲、吴玠并秦凤路经略使孙渥以熙河路经略使刘锡为都统制将马步兵18万,号称40万,五路其发集结于富平,张浚坐镇邠州督战。战役中宋军把完颜宗弼统率的金军作为进攻的重点,攻势凶猛,宗弼军被重重包围,从中午战至黄昏,力战而不却,牵制了宋军的主力,为扭转战局赢得了时间。金将赤盏晖全军覆没、大将韩常被射伤一目,死战不退。此时的金将完颜娄室找到了宋军的薄弱处——赵哲统率的宋军,于是以其所率的所有精锐骑兵冲击赵军,赵军一触即溃,娄室与宗弼合兵掩杀,金军士气大振,致使南宋18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金军乘胜追击,以少胜多,取得了富平之战的胜利。
富平战役,一方面由于张浚自恃强大,判断失误,没有利用敌弱我强,且敌军兵分两路的失误,果断发动攻击,贻误战机,另一方面也由于完颜宗弼的剽悍勇猛,牵制了敌人主力,最终以金朝大胜而结束,南宋尽失陕西五路大部分地区。
天会九年(1131)冬,宗弼率部入四川,与“富平之战”中兵败的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大战于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此一役宗弼被打得大败而归,宗弼“仅以身免”,甚至“剃其须髯而去”。此战,宗弼损失兵将过千,自己还受了箭伤,这是金宋交战中,金军首次的大败仗。天会十一年(1134)冬,宗弼率兵突袭,一举绕过和尚原,进攻固镇。天会十一年(二月,撒离喝败吴玠军于固镇。冬,宗弼率兵突袭,一举拿下和尚原。和尚原战役后,宗弼又率十三万大军取徽县仙人关,半路又一次遇到了吴氏兄弟的有备之师,又打了一个和尚原式的大败仗,无奈他只好退往秦中。宗弼见吴氏兄弟善战,便不再与其力战,专以智取。直至皇统元年(1141),宗弼致书宋高宗赵构令吴氏兄弟退兵,方才不战而胜,放心控制川陕一带。
同年(1134)金命伪齐刘豫,遣军攻占襄阳府(今属湖北襄樊)等六郡。五月至七月,宋命岳飞率军收复襄阳等六郡(参见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九月,完颜宗弼与伪齐军联合向两淮地区发动攻势,遭到韩世忠、岳飞军的坚决抗击,后因金太宗病危,金军渡淮北撤。 [编辑本段]出将入相安邦治国 熙宗天会十五年为右副元帅,封沈王。他在朝内支持完颜宗傒、完颜希尹等,反对左副元帅完颜昌与宋达成归还陕西、河南的协议。天眷二年(1139),进为都元帅,晋封越国王、太保。以谋反罪杀完颜昌于祁州(今河北安国)。
天眷三年(1140),为太保,领行台尚书省,五月,撕毁和约,再次发动侵宋战争,分兵四路大举攻宋。出兵夺回原交还宋朝的河南、陕西之地,完颜宗弼所率主力军在顺昌府(今安徽阜阳)为宋将刘锜所率八字军击败(即顺昌之战),退回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退兵又与岳飞军战于郾城(今属河南),大败;转攻颍昌府(今河南许昌东),又大败,退还汴京。岳飞乘势反击,屡败金军,收复郑州、陈州(今河南淮阳)等地。正当岳飞准备举兵收复中原之时,宋廷为向金朝乞和,强令岳飞退兵,在宋军班师后,所复河南地区等失地又沦金军之手,一代抗金名将岳飞亦被秦桧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皇统元年(1141)春,兵进淮南,与宋军接战,互有胜负。与宋高宗、秦桧订立和约,使南宋称臣于金,输纳岁币。金宋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南北长期对峙局面,此即绍兴和议。
岳飞已死,能够抵抗金国的只有驻守在和尚原的吴氏兄弟。公元1141年,兀术写信给宋高宗赵构:“望宋朝派专人让吴氏兄弟退兵!这恐怕是我们最关心的事了”,而且还特地在这段话之前写上了“所有淮上大军,使至日诸道班还”的话。高宗读信后心惊胆擅,告诫吴氏兄弟不可冒犯兀术。于是兀术便以区区一纸短信,便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从此兀术大军横行川陕,无人能敌。
皇统二年还朝,兼监修国史,以功拜进太傅,赐人口,牛,马各千,驼百,羊万,每岁宋进贡内给银,七年,为太师,令三省事,都元帅,独掌军政大权。八年十月(公元1149年),病死。大定十五年,谥忠烈。
完颜宗弼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宗王,也是一位极为难得的军事统帅与重要宰执。战场上,他身先士卒,用兵神速,胆略过人,连连大破宋朝名将宗泽、韩世忠,平定中原,追击宋朝皇帝赵构,迫使宋朝上表称臣,确立金朝不可撼动的超级政治大国地位。在朝中开国元老或死或叛、政局不稳之时,他独撑危局,使王朝顺利度过难关。《金史。宗弼传》赞曰:“宗弼蹙宋主于海岛,卒定画淮之约。熙宗举河南、陕西以与宋人,矫而正之者,宗弼也。宗翰死,宗磐、宗隽、挞懒湛溺富贵,人人有自为之心,宗干独立,不能如之何,时无宗弼,金之国势亦曰殆哉。世宗尝有言曰:“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非虚言也。”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行政模式是省制,有几个地方行政单位,包括省、市、县、镇等等。
前几天有人问我省体制和县体制有什么区别?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总结这段感情。
先说历史。随着周朝的建立,各诸侯割据,诸侯建立诸侯国。统治者之下的士人也有封地,称为封地或封地。全世界的贵族都是上下分封,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
在西周,皇帝的权威还是可以被掩盖的。西周末东周初,帝王衰落,诸侯强大。这时,他们不想听皇帝的话了。不仅皇帝这么尴尬,各地的统治者也是如此。以下士大夫为权贵封地,意欲与统治者抗衡。汉、赵、魏分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些诸侯国认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率先建立了自己的直接领地,也就是除了封建领主以外的自己的私有土地。
一般来说,是楚国的楚武王建立了郡县制,而楚武王消灭了一个叫大国的小国。这个政权是商朝丁的后裔。他的儿子改姓郭达,原郭达被任命为郭达酋长。权归公哪会愿意出任郡尹,好歹他以前是个诸侯,所以就私招兵马造反。平叛后,不敢让权归公为郡尹,改派大夫窦敏为郡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知府。
一个县和医生的地盘有什么区别?
封地是封地的私有土地,在法律上属于私有财产。郡县不是私有财产,而是为其主人管理的。从法律上讲,郡是总督的私有财产,但总督没有时间和精力亲自处理,所以他们必须派人去处理。
“县、部也”是《说文解字》。注:“此为与郡相联之郡,即借州郡之郡。如今的风俗民情,我们绝不会犹豫。
你什么意思?县令是挂的,是中组部,意味着王的权力很远,县令直接在王政。“郡”字的本义也表示郡是国王的私有地块,不属于圈地。
楚国有这样的先例,其他诸侯国也有。后来秦国甚至把国王的私域扩大到郡县一级。但是这个县比这个县大。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将六国全部置于皇帝管辖之下。然后世界上所有的县市都变了。这个时候县城比县城大。二级行政单位直接与皇帝沟通。
古代县级以下皇权不介入,家族自治。所谓“皇权不低于郡县”。县长可以自己处理很多事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设置太多的机构。当时为什么没有太多的机构,也就是县以下的家庭自治,比如杀人放火的案件,自己家的败类,自己家的户主,给当地政府一个交代,也没有必要向县政府投诉。如果县政府有事,一定很重要。
后来的朝代稍有变动或按郡县制增设行政单位,由二级郡县改为四级或五级郡县。或者改县名。一般来说,可以统称为郡县制。
秦:县、郡
汉:州、县、郡
魏晋南北朝沿袭了汉朝的行政体制,但变化不大。
S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唐宋时期,地方官员未经严格审查就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考核,导致大量乡绅恶霸,造成官民矛盾巨大。
蒙古和袁侵略中国后,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除了汉朝,西域,北方大漠,郡县制很难控制这个大国。另外,蒙古的民族政策重在防范汉族,而不敢用汉族做官。蒙古人口少,所以各县各州府都是各级安排。我担心他们会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孟渊想破脑袋想出一个新的地方行政体系,即省制。
什么是省制?
是不是只需要把县的名字改成省、州、县就可以了?显然不是。省县制最大的区别在于管理方式不同。说到省份,就要从隋朝说起了。
一个省就是一次检查。监督检查管理的意义。
隋朝结束了分裂,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三省六省。其实有五省。但是,掌权的只有省政府、下属各省和自省。省书记负责全国古籍,自省负责朝政。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管家。所以后人称之为“三省”。
这三省是国家的中央机关,有内史的省份,也叫刺史省,相当于后来的内阁。下属省相当于全国人大,尚书省相当于国务院。
三省六部是隋代开始实行的中央机构。之后的朝代延续。
前面提到元朝的时候,蒙古疆域辽阔,难以控制。第一项国策是防止汉朝。蒙古开始实行行省制,即全国根据不同的地方划分为不同的地区。然而,这些部门没有最高行政机构或行政首长。
这种情况就相当于州县有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却没有一个整体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来管理一个地区的共同边界,也就是说州府没有直接的上级。
这个部门是如何管理的?直接向中央刺史省报告,刺史省直接管辖此地。这种类型的论坛被称为“书上的旅游省”或简称“省”。
比如陕西省有所有的州政府机构和官员,但没有陕西省的省长或省委书记,而是由国务院直接管辖。
蒙元将全国分为十省,相当于十个地区由刺史省直接管辖。所以,一个大国的行政,只相当于国务院对十个小国的总结。最多给国务院增加一些工作人员,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蒙古元朝初期,这个省没有行政长官,也没有组织。蒙古元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一个省变得过于强大。在起义的情况下,很难控制。如果分成小州和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就没有直接强大的地方。其目的也是为了阻止韩。
这是省制和县制的根本区别。
后面的省和直接建立省组织没什么区别。明朝建立时,行省成为布政司。由于首席秘书的管辖范围基本上是基于蒙古元,它仍然习惯上被称为省。然而,对于省级组织和省长来说,行政管理模式
比如满清时期,一些汉人官员建议在西域设省,废除诸侯国。另外,因为满清在保卫汉朝,远军保卫不了汉朝,所以汉军只好保卫汉朝,不听建议。否则,中亚将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省。
缺点:以汉族为主的省制直接分割了汉族地区的创造力。还划分了汉族的省区。今天的地域歧视,地方保护主义,名人注册热潮,都是省制下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失去了直接的创造力。
到了满清时期,行省进一步完善。原湖广省分为湖北省和湖南省,原南直隶省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以前的湖广省可以养活全国,但是绰绰有余。原南直隶的经济总量远超世界总和。
一旦分裂,就失去了经济链条和产业技术,也就没有这种风光了。
所以在发展地方经济上,县制强于省制。论大国统一和韩国的强防,省制强于郡县制。
是谁发明了水稻栽培?
――探访万年仙人洞
2004年9月下旬,江 南一个典型的阴雨天,公路两旁的稻穗已经开始变黄,对面的大荷山不到300米高的山顶上云雾缭绕。站在名为“吊桶环”的小丘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打量了一会儿脚下细雨中的大源盆地,转身对我说: “这个地方与10多年前没什么变化。当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差点错过了吊桶环,这一带有很多洞穴,我们调查了仙人洞和附近一个蝙蝠洞,回来经过吊桶环时,我们的向导、万年县博物馆的王炳万馆长对我们说:要不要停下来看一看?我曾在小山顶上捡到过碎陶片。然后我们停车上来看,这一看不得了,找到了一万四千年前的栽培稻,最后这儿发掘的东西比几百米外的仙人洞还多。我们猜测这儿是仙人洞人的‘屠宰场’。” 1.4万年前的栽培稻(或者按照考古学家“保守”一点的惯例,只说“1.2万年前”),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也就是说,可能是仙人洞和吊桶环一带的先民种下了世界上第一棵水稻,这种奇妙的作物从赣东北这个数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播向世界,后来养育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 天生一个仙人洞 “首届稻作文化旅游节”和“第四届农业考古学术讨论会”正在江西万年只有数万人口的县城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并非所有出席研讨会的学者都同意“万年为世界栽培稻起源地”这样的陈述,在学者眼中,稻作农业发展史的面目就更加扑朔迷离了。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卓有成效的发掘研究不过10年,关于栽培稻和世界稻作的起源,还将有许多争论和新材料的呈现。 但近年来,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重要性无疑已得到学界公认,并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这儿出土了上万年的栽培稻植硅石和上万年的陶器,还有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期间所有阶段的大量石器、骨器、动植物遗存,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权威、北大教授严文明曾指出,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国内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地层关系最完整、清晰的地点。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发现玉米栽培起源地的美国人马尼士博士,1993年和1995年两次作为美方负责人参与对该遗址的中美联合发掘,他认为,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许多以前没人知道的旧石器时代的事,是农业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水稻栽培的证据”,“通过国际合作调查,我们可以改写部分中国历史”。 万年县位于鄱阳湖东南岸,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从古至今都堪称稻米之乡。在离万年不远的东乡县,发现有最靠北的野生稻分布。从明朝开始,这儿出产一种进贡皇帝享用的“万年贡米”,米粒细长,香而不腻。据说万年部分农村今天沿用的谷仓形制,仍与汉代记载一模一样。 从县城往东北方向沿乡村公路行约10公里,便进入大源盆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有田园诗句的宣传牌立在青黄的稻田间,穿过稻田和青青大源河水,走到小荷山的南山脚下,我们便见到仙人洞人1万年前的居所。这些发明水稻栽培的先人果然聪明,仙人洞的“风水”无疑是一流的。仙人洞是一座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溶洞,纵深约40米、底宽约19米、弧顶约高14米,洞口约两米宽。仙人洞前方是大源盆地平坦的盆底,大源河蜿蜒流过。出洞口往右800米即为地势稍高的吊桶环。 在“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万年县境内,像吊桶环这样的小丘随处可见。“吊桶环”丘顶上有一对巨石如力士抵角,形成一天然岩厦顶棚,下面可供人避雨、穿行,因形似当地人挑水用的吊桶把手而得名“吊桶环”。专家猜测,吊桶环以前可能也是一个封闭的山洞,后来部分坍塌才变成可穿行的过道;仙人洞人可能先住在吊桶环,后来在水位退落时搬到更低的仙人洞,而把吊桶环当做处理猎物和采集物的生产场所。 世界各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大多在喀斯特溶洞发育地区。中国有名的古人类化石,如北京猿人、柳江人、马坝人、金牛山人、和县人、山顶洞人等,均发现于石灰岩洞穴中。原始人类在学会建造房屋之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栖身。万年仙人洞所在的大源乡及临近的盘岭正是石灰岩溶洞较多的地区,大源另有一座大型溶洞,名叫“神农宫”。神农氏正是中国古籍记载及民间传说中发明水稻栽培的先人。 天下水稻本一家? 11年前,赵志军是作为美国密苏里大学植物考古学博士出现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发掘现场,今天他借“万年稻作文化节”和“第四届农业考古学术讨论会”故地重游,身份已成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两次重要发掘的参与者和遗址出土文物中栽培稻植硅石的鉴定者,赵志军可说是本届农业考古研讨会上最受关注的人。他提醒记者注意“栽培稻”起源和“稻作农业”起源的区别,在1998年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赵志军就提出这种观点:从最初下意识的水稻栽培行为到稻作农业的形成,中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栽培稻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稻作农业的出现,稻作农业的形成标志还包括生产工具、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 “我们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栽培稻植硅石,这表明栽培稻的比重不断增大,但同时发现了大量兽骨和鱼骨,显示仙人洞人的生产方式仍以渔猎为主,所以我不能说这儿的栽培稻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7000年前的大量稻谷,意义有所不同,因为看起来水稻栽培已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是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所以,世界上以稻米为主食的2/3的人类要感谢仙人洞人。”赵志军笑道。 “但我不认为天下水稻都源自一地,我倾向于水稻多起源说。今天的栽培稻有粳稻和籼稻之分,粳稻适于北方温带气候,生长周期较长,米粒短胖;籼稻米粒细长,适于南方亚热带气候,生长周期短。通过基因分析,人们发现,粳稻和籼稻的差别比它们各自与野生稻的差别还大,所以它们很可能有各自的起源地,从野生稻就开始有区分了。” 坚持天下水稻本一家的一元起源论者也不少。他们认为从野生稻到栽培的籼稻和粳稻之间,存在一种粒型由细长变得越来越短胖的趋势,适应的地域也越来越广。野生稻的变异能力很强,完全可能发展出粳籼这样不同的品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朱乃诚研究员提出水稻“中心起源、边缘发展”学说,颇得人心,指栽培稻在一个中心地区起源,然后逐渐扩散,在周边地区发展、成熟。争论的焦点是那一个中心起源地“花落谁家”。 自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掘后,颇有睥睨群雄之意,与它争夺栽培稻发明权的最有力竞争者要算湖南道县玉蟾岩,那儿也是一个古人类住过的石灰岩洞穴,也发现了上万年前的栽培稻,而且发现的是稻谷(三粒半稻谷),不仅是植硅石。道县附近的江永县也有野生稻的存在。一些湖南的研究者便因此极力主张道县栽培稻的优先权。 江西万年和湖南道县均属于长江中游地区,因此也有学者将栽培稻起源地圈定为“长江中游”或“长江中下游”。这种看法有渐成主流之势。 但其实很多学者心中都清楚,栽培稻起源到底是一元或多元,不同遗址的水稻间是什么关系,还会不会发现更早的栽培稻,这些疑问至今并没有最后结论。 那两年我看了两万个显微样品 提到植硅石和稻谷的差别,该请赵志军博士介绍一点技术细节了。 考古学是一门综合多种手段和方法、思辨与实践并行的学科,好的考古学家都是左右脑并用的有趣人物,这一点往往超越行外人的想像。植物考古说起来有点玄,你想,水稻在地层中埋了上万年,还有多少蛛丝马迹可寻呢?而且,还要区分出野生稻和栽培稻!? 赵志军介绍说,所谓植硅石,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石化细胞,因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液态二氧化硅,充填在细胞中,形成类似动物体内“胆结石”一样的结构,最后整个细胞变石化死掉(比如稻谷壳外层的细胞),这些植硅石能完全保留细胞形态,在地层中也可能被保存下来。植物内部细胞也有形成植硅石的,但基本上以外部的表皮细胞形成最多。 一种植物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硅石,而不同植物也可能有一些同类的植硅石,所以如何利用植硅石鉴定出地层中的植物类型,很难,却又能发挥强大、独到的功效,是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热点。“我在密苏里大学时,花了两三年时间专门看不同植物的植硅石,我看了4000多种植物,两万个显微样品,目的就是要找出如何鉴别稻属植物植硅石的方法。先从禾本科植物中分出稻属植物,再在稻属中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 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的区分有多难?“植硅石只有50微米大,相当于1毫米的1/20,实际就是稻壳的表皮毛细胞,在放大100倍的显微镜下只能看到有一个点,我们在400倍显微镜下看。稻属植硅石有一个特征性的双峰,对每一个植硅石我们要测量5个数据,如峰高、底宽等,然后,把这些数据代入一个统计学的判别公式来作出判断,野生稻和栽培稻区分的准确率在90%以上。” 这种判别方法是赵志军在密苏里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建立的。可以说没有这种方法,就没有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关于栽培稻的重大发现。因为刚开始他们使用“浮选法”,赵志军带着两个民工干了两个月,一无所获。这是一种大海捞针式的工作。在吊桶环,他们最深的探方挖到了地下近6米;在用竹签挖掘、网筛筛过上百立方米的泥土后,赵志军他们最后从40个样品中“逮”到了600余个稻属植硅石个体。 未解之谜:仙人洞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 在刚正式开放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陈列馆”,记者见到了根据遗骨复原的“仙人洞人”头像。看样子是一位脸颊稍长的中年妇女,面貌、气质与今天的当地人颇为相似,不知是否因为记者或复原者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据20世纪60年代曾参与万年仙人洞初期发掘的陈文华研究员(现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介绍,当年他们在仙人洞洞口的大石头下面挖到这位女性和两个孩子的遗骨化石,他们分析,当时可能发生了一场类似地震的灾难,这位母亲带着孩子在逃出洞口时被滚落的大石砸死。 关于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最具悬念的可能就是:两万多年前,仙人洞人从哪里来?距今七八千年之后,仙人洞人又突然到哪里去了? 赵志军告诉我,当年在吊桶环遗址,挖到5米多时,已经是23000多年前的旧时代晚期了,其实还可以往下挖,看得出来下面还有东西,但是主持发掘的严文明先生说:不挖了,留着以后搞旧石器时代研究的人来挖吧。严先生因为主要研究新石器时代,怕我们没把握反而破坏下面的地层。所以,仙人洞人的故事还有更古老的部分仍然深埋地下。 发掘还发现,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地下遗存到距今七八千年后突然出现断层,从距今8000年到商周之间是一片空白(万年县境内有大量商周时期以来的文化遗存)。其间数千年,难道仙人洞人蒸发了吗?或者,他们搬到哪里去了?他们的迁徙与栽培稻的传播有没有关系呢?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中间缺失的数千年的环节,等着我们去重拾和补叙。
滕姓起源很早,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还有一支滕姓起源于周朝王族之姓,姬姓。
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州),有天下滕姓出滕州一说,后来,滕国被越国攻灭,但是,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国攻灭,于是子孙后代就以国名“滕”为姓,作为纪念。滕姓后来在开封府发展成望族,世称开封望。
滕拼音:téng
释义:
1、水向上腾涌;引申张口放言。
2、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县一带。
3、姓。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滕六[téng liù]
传说中雪神名。
2、滕口[téng kǒu]
张口说话。
3、灌滕[guàn téng]
汉灌婴与夏侯婴(滕公)的并称。
4、竹滕[zhú téng]
一种拔契,有四棱的茎,具星状糠秕形的基部。
5、恩滕湾[ēn téng wān]
南极洲的海湾。
按时代对中国文物分类,总的可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
在古代,一般按朝代划分,不是按纪年划分,对文物也是按朝代归类。至于对某一件文物的研究,则尽可能要了解它的绝对年代。
古代文物,可分为商代文物、周代文物(或西周文物、春秋战国文物)、秦代文物、汉代文物、魏晋南北朝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五代十国文物、宋代文物、辽代文物、金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清代文物。其中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文物,还可按具体的历史朝代详分。
扩展资料:
文物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安全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全面共享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翔实的科学资料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状况、经济特征、文化传统和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是增强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借鉴实物。同时,在保护中国生物基因、古代发明创造专利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2、能够为相关学科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源流和交融、古代人类体质健康状况、多种疾病的发展历史、动植物资源的谱系特色、人工栽培和驯养引发的基因变化、古代科技史发展、多种传统工艺传承等课题提供充分资料。
-文物分类
中国社会科学网-建设和完善国家科技文物资源数据库
一、《天净沙·秋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二、《天净沙·秋 》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三、马致远其他诗词。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他的叹世之作也能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他的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双调]寿阳曲 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双调]寿阳曲 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双调]寿阳曲 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双调]寿阳曲 渔村夕照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越调]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吕]四块玉 叹世三首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南吕]四块玉 天台路
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春风再到人何在?
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叫你回去来。
[南吕]四块玉 浔阳江
送客时,秋江令,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
[南吕]四块玉 马嵬坡
睡海棠,春交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南吕]四块玉 巫山庙
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襄王谩说阳台梦。云来也是空,雨来也是空 怎捱十二峰。
[越调]清江引 野兴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越调]夜行船 秋思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衷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拨不断]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本文2023-08-06 05:39: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