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中的古籍目录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5收藏

古典文献学中的古籍目录是什么意思,第1张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典籍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科学。全书由“九论”即文献论、载体论、目录论、版本论、校勘论、辨伪论、辑佚论、专题论等组成。在内容上,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创新。本书注重学术性和可读性相结合,并尽可能地体现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古典文献学、文史哲有关学科、图书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供广大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参考。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分而析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大致包括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

典藏借阅中心

  典藏借阅中心是首都图书馆对外服务的主要部门。担负着中外文图书资料的收藏、借阅、咨询、办证、读者活动等多项职能。设有文史、哲社、科技、外文、综合等5个借阅室,以及奥林匹克阅览室、康复文献阅览室、自习室、办证处等,阅览座位1200余个。 为增加首都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满足读者更高的文化需求,典藏借阅中心利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和优良的场馆环境,每年举办读者活动百余场次,“首图讲坛”深受读者欢迎,其中“首图健康课堂”、“魅力课堂”、“上品课堂”等已办成品牌系列讲座。同时,为普通读者及有特殊需求的读者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培训等,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报刊资料中心

  报刊资料中心是首都图书馆的基础业务部门。它承担着中外文纸质报刊的采集、加工、典藏、流通、信息开发等业务工作。它的基本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北京市民以及北京的居留人口。 本中心藏有1949年以前的中文报刊2800余种,12000多册;1949年以后的中文报刊7000余种,10万多册;外文及港台报刊约450种,6000余册。业务组成包括文献采编组、文献记到组、典藏阅览组、信息开发组、读者活动组。 本中心一直以特色服务见长,如定期举办读者调查及读者活动,及时了解和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还为特定用户提供专题信息服务,例如针对北京市文化局、北京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质量监督局、北京市统计局等用户定期提供了专题信息剪报,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还可以为信息用户提供口头咨询及代查代检业务。

历史文献中心

  是首都图书馆管理古籍、民国出版物的综合业务部门。提供的服务项目有:1.馆藏古籍文献、民国图书及其它特藏文献的阅览服务。2.善本书目数据检索、古籍专题数据库和古籍电子文献阅览服务。3.文献扫描复制服务。4.专项课题咨询服务。5.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服务。6.定期举办古籍和特藏文献专题展览。阅览资源有: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民国图书;解放区出版物;影印古籍《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丛刊》、《续修四库全书》;《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版和图像版;古籍插图专题数据库。

北京地方文献中心

  北京地方文献中心是首都图书馆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业务部门,经过多年积累,拥有独立的且相对完善的北京地方文献专藏系统,和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通过采购、访求、加工、典藏、数字化建设等方式建设北京地方文献专藏系统,并通过阅览、参考咨询、网上服务、展览、讲座等方式服务于北京以及国内外各类读者和信息用户。 北京地方文献检索系统主要有《北京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目录数据库》、《北京记忆—北京历史文化大型多媒体数据库》。

视听资料中心

  视听资料中心成立于1980年,是首都图书馆管理音像资料的业务部门。该中心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有电视机40台,DVD机40台,SACD机5台;收藏唱片、磁带、录像带、录音带等共计约18万种(52万件);截至2006年底,收藏的CD、VCD、DVD等光碟共约4万种(15万件),内容涵盖了音乐戏剧、生活娱乐、语言教学、文化艺术、政治历史等诸多门类。 本中心收藏的近4000种(3万件)LP唱片资料,是最早以声音的方式真实的记录早期文化艺术的载体,堪称馆藏中的珍品。其中有光绪末年百代公司出版的中国第一批钻针唱片,收录了谭鑫培、四大名旦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唱段;万人迷、王麻子等人的相声;三、四十代由周璇、王人美、李香兰等演唱的流行歌曲及国内各地方剧种的代表作;此外,还收藏了许多三、四十年代外国著名乐团、指挥家的音乐作品。这些LP唱片资料录制年代久远,十分珍贵。

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是负责首都图书馆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与保障,负责我馆电子出版物的藏书建设与借阅流通服务的部门。主要负责对全馆自动化、网络化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负责全馆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网络设备、消耗材料的采购、管理、维护、发放,以及各类软件的选购、安装、管理和维护;负责首图网站、域名管理,以及网页的主体策划、信息编辑与组织、页面设计、网页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工作。

教育培训中心

  首图教育培训中心是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的业务部门。中心位于首都图书馆新馆5层Ⅲ段,拥有500多平方米的教学空间及多媒体电化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双向视频系统、闭路电视系统、VBI接收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咨询中心

  信息咨询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首都图书馆的综合性参考咨询服务部门,集文献信息导航、代检代查、定向跟踪课题、撰写文献综述等服务于一体。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咨询经验,中心工作人员对文献、数据库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各级领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咨询。 信息咨询中心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多种层次的咨询服务,信息准确、全面、及时;分类科学、清晰、逻辑性强,为用户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少儿综合借阅中心

  少儿综合借阅中心是首都图书馆专门面向少儿读者的综合性服务部门,主要负责少儿报刊文献的采集、加工、典藏、流通等工作,以及负责少儿图书的收藏、阅览、外借、咨询、办证、读者活动等多项职能。多年来秉持“一切为了小读者、为了一切小读者”的宗旨,着力满足小读者的阅读需求,做到重视孩子天性,培养阅读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取得了小读者的良好口碑和社会效益。

少儿阅读活动中心

  少儿阅读活动中心是首都图书馆专门为少年儿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组织各类少儿读书活动的部门。主要包含:覆盖全市18个区县及燕山地区的红领巾读书活动,每年有数十万少年儿童参加。活跃在本馆内的少儿阅读活动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特色和品牌。如“成长课堂”、“红红姐姐讲故事”、“童心舞台”等,每年寒暑假推出的“阳光少年读书行动”已成为首都图书馆组织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的固定读书活动

方志地理类影印图书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影印图书的八大类之一,含方志、地理和历朝边事等。

编修地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这一优良传统,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

方志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翔实可信的历史资料,不但为我们研究各地的历史、地理、物产资源、风土人情、自然灾害等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材料,而且其间蕴藏着许多史书不曾记载的重要史料。

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发地方志文献资源,服务于学术事业,本社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着手编辑《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徐蜀、张志清主编),按行政区划分为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六大卷,至2007年底,共出版了四卷,即《华东卷》(上编,全80册)、《西北卷》(全20册)、《东北卷》(全12册)、《华北卷》(全66册)。

其选编内容包括:(一)方志中各类人物传记,一般分名宦、乡型、乡宦、仕进、孝友、节烈、耆旧、寿民、方技、流寓等;(二)与人物有关的各类表志,如职官表、选举表、荐绅表、列女表、阵亡姓名表等;(三)艺文志、金石志中的墓志、碑记、传诔、去思录等,举凡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尽数囊括其中。

为方便读者查阅,提供三种检索途径:①每卷总目,列入所选每种方志在各册的分布、页码;②各分册细目,录入昕选方志大、中、小三级类目(个别四级)所在页码及栏位,如选举志下分进士、举人、贡士等,进士等之下又按朝代细分。

所选各类表志,如职官志、选举表、荐绅表、毕业生表、列女表、阵亡姓名表等,亦在细目中逐一列出;③每卷附有《人物姓名笔画索引》,统一编排,单行一册。

《人物姓名笔画索引》与每册细目相互补充,构成相对完整、极其方便的人物传记资料检索系统。

2004年底,从国图方志专藏中,选出清代民国地方志中经籍志部分,加以编选、汇集而成《地方志•书目文献丛刊》(孙学雷主编,全40册)。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本社从国图搜集的流散于海外的方志缩微胶卷中,选取了其中现为日本所藏、国内罕见的地方志近百种,编辑成《日本藏罕见地方志丛刊》(全3栅),影印出版。

2003年8月,又推出了《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全20册),收集流散海外、为日本收藏、国内罕见的地方志共计16种而成。

自2005年始,本社策划编辑出版“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图书系列,2006年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本丛刊已经出版的图书有以下四种:一、《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主编:黄秀文、吴平,全2册)、《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主编:谢林,副主编:徐大平、杨居让,全16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主编:刘利,副主编:李永明、程仁桃,全22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主编:方宝川、陈旭东,全40册)。

目前尚在运作的还有上海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等十几家图书馆,将陆续推出其方志丛刊。

地方专志是地方志的变种,较之于地方志的相关内容更为翔实和专业。

2007年开始策划出版“地方专志丛刊”,2008年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2008年3月首先推出了《地方经籍志丛刊》(贾贵荣、杜泽逊辑,全46册)。

本刊所收录的50余种地方经籍志(线装200余册),多出自谙熟乡邦文献的大家名家之手,如卢文昭、吴骞、孙诒让、管廷芬、丁祖荫、缪荃孙、刘声木、金毓黻、徐世昌等。

本刊所涉古籍五万余种,多撰有提要,方便读者研阅。

今后还将陆续推出《地方金石志汇编》、《地方人物志汇编》、《地方风物志汇编》等诸类,基本网罗了地方专志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从2000年始,本社陆续推出了《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黄润华、薛英编,全3册)、《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本社编,全2册)及《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三编》(王菡选编,全3册),共收录国家图书馆藏有关琉球国历史和中琉关系史的稀见典籍45种,是研究中国对外关系史,尤其是中琉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2005年本社又推出了《历代边事资料辑刊》,收录历代边疆资料七种,内容涉及历代西北、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地理、政治、军事等,多为稀见史料,对于研究明清史、边疆史及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价值。

除本社自编的“方志地理类”专题资料图书外,于2006年影印出版了顾颉刚未刊本《春秋地名考》(全8册)。

本书系整理、汇集历代研究商周至秦汉古地名的相关史料而成,所涉地名近千种,举凡与地名有关的历代注释、论述、笔记资料均逐条细加甄别,并加以研究、考订、归纳,解决了古代地名中的不少疑案。

2002年影印出版了韩湘亭编著的《历代郡县地名考》(稿本),本书共21卷,前19卷考证上古至清季的地理沿革及今址,后2卷分别记载了清季郡县总名及民国省道特区辖县名称,是史地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

这些古籍专题资料图书,或以时代,或以学术,或以馆藏分类,以其珍贵逼真、方便实用,彰显出巨大的学术价值,得到学者的广泛赞誉。

  书在古代中国有三种含义:作为文字的“书”(包括铭刻、书籍),作为档案的“书”(文书),以及作为典籍的“书”(古书)。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秦、秦汉简帛古书的大量出土,为反思此前先秦、秦汉学术史的研究提供契机,也使重新审视古代的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成为可能。> > 作为典籍的“书”并非自古有之,约在之际突然出现,并成为十分显著的现象。官学是它的源头。所谓官学,是官师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学,是商周时代贵族政治的产物。在官学系统下,并无自由学术(即私学),学术由官府掌控。官学大致包括以下方面:(一)古代大部分官文书,即所谓的“典册”,由祝、宗、卜、史系统的官员掌守。其中祝、宗掌祭祀神祖,有相应仪文祀典;卜掌占卜,史掌天文历法、记录史事和官爵册命,有相应的占卜记录和史册谱牒。当时的学术主要集中于这一系统,特别是史官手中。(二)古代学术除集中于上述官守,主要集中于学校。当时贵族子弟所习课业有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书、数是读写、计算技能的训练,属于“小学”;礼、乐、射、御,是“大学”的核心内容。(三)古代养生、烹调等技术主要是由宰、膳夫系统的宫廷内官掌守。(四)古代成文法的前身可能是某些王命。司士(负责刑狱之事)、司寇(掌管刑徒役作)掌法律,但法律由史官典藏。(五)古代的各种簿籍和图册可能由分管各级行政事务的官员,特别是司徒系统的官员(掌管土地民人)来掌守。(六)古代的农艺知识可能与司徒系统的农官有关。(七)古代的工艺知识可能与司工(即司空)系统的农官有关。> > 上述七种官学,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天文、历算和各种占卜为中心的数术之学,以医药养生为中心的方技之学,还有工艺学和农艺学的知识,主要与今天所说的科学技术、宗教迷信有关;一类是以礼制法度和各种簿籍档案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知识。> > 在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代,官学下替就成为各种私学兴起的背景。比如,所传“六艺”之书包括筮占(《易》)、典谟训诰(《书》)、诗歌(《诗》)、礼仪(《礼》)、春秋(《春秋》),大体出于王官之学的第(一)、(二)类;墨家重视技巧,可能与第(七)类有关;阴阳家与数术有关,出自第(一)类的史卜系统;道家强调合天道、养性命,与第(三)类有关。实际上,春秋战国之时的诸子之学,从知识背景上讲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诗、书、礼、乐等贵族教育为背景或围绕这一背景而争论的儒、墨两家,一类是以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为背景的阴阳、道两家以及从道家派生的法、名两家。如将视野向后延伸,会发现秦汉以降的中国本土文化,也可分儒家、道家文化两大系统:儒家文化不仅以保存、阐扬诗书礼乐为职任,还杂糅刑名法术,与上层政治紧密结合;道家文化是以数术方技之学为知识体系,阴阳家和道家为哲学,民间信仰为社会基础,结合三者而形成,在民间有较大影响。> > 在了解官学下替及诸子学兴起背景后,我们会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往往只注意到从百家争鸣到儒家定于一尊的过程,很少考虑在先秦诸子之外还有以数术方技之学为核心的各种实用文化。就出土简帛古书的数量及覆盖面而言,数术类与方技类是其中最突出的类别。这对我们反思旧有知识体系大有帮助。> > 这里以数术类、方技类简帛古书为例,略述其价值。一则,数术类、方技类简帛古书的出土,极大丰富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对各种实用文化的认识,使我们直观感触中国文化的两条线索。二则,对哲学史的研究。在厘清诸子书的来源后,要跳出诸子看诸子:既要参考六艺之书以挹经注子,也要以数术、方技和兵书为解读线索。三则,对科技史的研究。数术涉及天文、历算、地学、物候学等,方技涉及医学、药剂学、养生术等,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源泉(也是中国古代迷信的渊薮)。比如,“四大发明”的指南针源于式占,是数术家的工具;火药源于炼丹,炼丹又是方技家所为。四则,对宗教史的研究。关注点在于数术、方技与早期巫术的关系,以及道教产生的背景。道教不仅以数术方技作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把老、庄之学当作其哲学表述。它与阴阳家及道家都有一定关系,但与道家,特别是道家的养生思想关系更密切。比如,道教所说的“神仙”,其实就是一种养生境界,推其源仍出于方技之学。> > 对简帛古书体例、分类的研究,是认识其意义、价值的前提。体例是对古书创作、阅读方式的理解,分类是以这种理解为基础建立的类型概念。> > 读古书当知古人著述之体例,对此余嘉锡的叙述最为精简。第一,古书的作者。用余嘉锡的话说,“周秦古书,皆不题撰人”余嘉锡:《古书通例》(含《目录学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按:凡援引余嘉锡论断,不特意标注者,均源自此书。。出土简帛古书证明了这一点:迄今尚未发现有题写撰人的。古书普遍书写撰人(即作者),开始于《隋书·经籍志》。第二,古书的年代。古书的作者既然难以确定,古书的年代自然也成问题。古书有“作者”(是创造发明者)、“述者”(继承保存者)、“撰著之人”(撰人是将古书选定、编定之人,著者是写书的人,他们比较接近今天所说的“作者”)之别,故古书(尤其是先秦、秦汉古书)的写作年代势必模糊不清。第三,古书的书名。古书有书名(大题)和篇名(小题)。书籍普遍书写大题可能是隋唐以来的习惯。余嘉锡说“古书之命名,多后人所追题,不皆出于作者之手”。现已发现的简帛古书皆无大题,只有小题。官方藏书则有大题。今天所见简帛古书的书名,除一部分标明外,多是整理者依据古书命名原则(即多取首句二字以为书名)所后加。第四,古书的结构。古人著书,往往随作数篇,即以行世,所以多单篇别行。出土简帛书籍,很多是单篇,数术、方技类书尤其如此。与单篇别行相对应,是古书往往分合无定:即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可出现在不同典籍中,有时会形成分合无定的许多种书。第五,古书的真伪。古书真伪之辩,自古有之,至近现代而蔚为大观。真伪概念是相对“作者”而言,而“作者”实际又有不同含义,故真伪概念也势必大乱。余嘉锡说道,“不知古人著述之体例,而欲论古书之真伪”,往往会造成不少“冤假错案”。比如,《尉缭子》、《六韬》(或称《太公》)等古书多被视为伪书,但从银雀山汉简及八家廊汉简可知,这两部古书不仅不是伪书且成书年代较早。> > 李学勤主张参照《汉书·艺文志》对简帛古书进行分类。此处依循史书类入六艺的旧法,据李零研究将之归纳六类如下《汉书·艺文志》中《国语》、《战国策》、《太史公书》(《史记》)等史书归入“春秋”经下,是因为秦汉时代史学以经学附庸的面目出现,尚无独立地位;西晋荀勖作《中经新簿》(图书分类目录),将书籍分为四部,史学著作作为独立一类出现,至《隋志》始称之为史部。将史书类独立的作法,未能反映史部的发展历程。,简帛所见古书亦附入类目之中。> > (一)六艺类(相当《汉志》“六艺”、《隋志》“经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本来是教授贵族子弟的六门课,这些课是讲道德修养和技能训练。的“六艺”也是六门课:“诗”、“书”、“礼”、“乐”、“易”、“春秋”。不论“六艺”内容为何,它们原先都非书名,也不涉及读什么书,仅是某类书的类名。后人多将之视为书名,如《诗经》、《春秋》等,实际上是这类书的选本。六艺类又可分为三小类:经典类,如《诗》、《书》、《礼》、《易》、《春秋》等。简帛所见“诗”类有阜阳汉简《诗经》,“礼”类有武威汉简《仪礼》,“易”类有马王堆帛书《周易》等。关于“六艺类”典籍,新近简帛中有新发现。2008年10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对外宣布,由校友捐赠,约2 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这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属书籍类,内容大多与历史相关。这批简中有《尚书》,且是秦焚书前写本。《金》、《康诰》、《顾命》等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之佚篇。清华简中还有一种编年体的史书,体裁和部分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至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李学勤:《初识清华简》,光明日报网:gmwcn/01gmrb/2008-12/01/content_864238htm。传记类,亦即上述各书的传、记、说、解、训、诂、章句等。小学类,如《仓颉》、《史籀》、《急就》等书。简帛所见有阜阳汉简《仓颉篇》、居延汉简《急就章》等。> > (二)诸子类(相当《汉志》“诸子”、《隋志》“子部”)。诸子书是战国古书的主体。汉代人把诸子百家概括为“六家”或“九流十家”。“六家”是司马谈《六家要旨》中所说,包括“阴阳”、“儒”、“墨”、“法”、“名”、“道”,《汉志》增补“纵横”、“杂”、“农”、“小说”,则为“九流十家”。先秦是否有这么多“家”或“流”且不论,至少“儒”、“墨”、“道”三家还是有的。故诸子类又可分四小类:儒家,如《》、《荀子》等(李零认为《论语》、《礼记》等应出经入子),简帛所见有八角廊汉简《论语》、《儒家者言》等;墨家,今仅存《墨子》;道家,如《》、《》,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老子》、《经法》等;其他,多与道家有关。> > (三)诗赋类(相当《汉志》“诗赋”、《隋志》“集部”)。战国秦汉的诗赋,《汉志》所收,除《楚辞》、《文选》所录,《史记》、《汉书》所引,很多都已亡佚。它的“诗”是歌诗,是可按乐谱歌唱的诗,所录以汉代乐府歌诗为主;它的“赋”是辞赋,分四类,前三类是以、陆贾、荀卿为首的赋,第四类是作者不详或专题总集性质的赋。诗赋类下面分诗、赋两类。简帛所见诗赋类材料不多,简帛所见有银雀山汉简《唐勒》、尹湾汉简《神乌赋》等。> > (四)兵书类(相当《汉志》“兵书”、《隋志》“子部”兵类)。《汉志》分兵书为四类:“权谋”以战略为主,带有综合性、理论性;“形势”以战术为主,带有专题性、实用性;“阴阳”是数术在兵学上的应用,侧重天文地理;“技巧”是攻城、守城之术,外加武器、武术研究。前两类是谋略,后两类是技术,可以反映出古代兵书的大致范围。简帛所见兵书以银雀山汉简为最,有《孙子兵法》、《兵法》等。张家山汉简《盖庐》属兵阴阳家类著作。> > (五)数术类(相当《汉志》“数术”、《隋志》“子部”天文、历书、五行类)。《汉书·数术略》分数术之书为六类:“天文”、“历谱”是天文历算之学,其中“天文”还包括吉凶占验(星气之占),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等,以及阜阳汉简《天历》、张家山汉简《算术书》等;“五行”是日者(专门从事时日占验的人)之术,包括式法和各种选择之术,内容涉及“阴阳五行时令”(与历忌、择日有关)等,简帛所见有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乙本、孔家坡汉简《日书》等;“蓍龟”是卜筮之术,包括龟卜(用烧灼龟甲来占卜)、筮占(用摆蓍草来占卜)两类,是上述占卜之外最重要的占卜之术,王家台秦简《归藏》、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等;“杂占”是除星气之占、式占、龟卜、筮占之外的其他占法,主要是“占梦”、厌劾祠禳(驱鬼、除邪、禳福)等,简帛所见有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梦》篇、马王堆帛书《避兵图》等;“形法”是相术,以相地形、相地宅(类似后世的风水家)为主,也包括相人畜、相器物等,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居延汉简《相宝剑刀》等。这六类可反映出古代数术的大致范围。> > (六)方技类(相当《汉志》“方技”、《隋志》“子部”医方类)。《汉志》分方技之学为四类:“医经”是综合性的医书,偏重理论,其中脉学最为重要,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二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等;“经方”是专题性医术,偏于应用,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简医方等;“房中”是讲房中交接之术等内容,简帛所见有《十问》、《合阴阳》等;“神仙”是“房中”以外的其他养生之术,包括服食(特殊的饮食法)、行气(也叫“服气”、“调气”,类于今天所说的“气功”)、导引(配合有呼吸方法的体操)等,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导引图》以及张家山汉简《引书》等。> > 上述六类,前三类偏重人文,后三类偏重技巧。前三类书一直备受学者看重,后三类书却很少有人关注,以至于有“有学无术”之局面出现。受旧有知识结构及知识背景影响,不仅前三类书研究中存在不少问题,也使后三类书的意义未能充分发掘。充分关注并利用简帛古书进行研究,将成为“重写”秦汉、先秦学术史的关键。

经部 | 十三经 | 十三经注疏 | 易经 | 经学史及小学类

周易 诗经 论语 说文解字 孟子 尚书 礼记 尔雅 春秋 左传 孝经 周礼 仪礼 大学 章句 易传春秋 公羊传 周易正义 论语集注 论语(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春秋左传正义释名孟子集注春秋谷梁传周易注大戴礼记礼记正义韩诗外传周易参同契东坡易传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庸章句尔雅注疏大学章句集注论语注疏尚书正义中庸章句集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周礼注疏孟子注疏孟子字义疏证

史部 | 正史 | 编年 | 纪事本末 | 别史 | 史评 | 诏令奏议 | 传记 | 史钞 | 载记 | 时令 | 地理 | 职官 | 政书

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水经注旧唐书战国策后汉书汉书宋史文献通考唐会要唐律疏议大唐西域记清史稿明史史记三家注读通鉴论新唐书晋书读史方舆纪要魏书元史三朝北盟会编北史北齐书宋书续资治通鉴长编通典隋书续资治通鉴南史中华民国史事日志晏子春秋集释越绝书常用古籍版本目录唐六典周书南齐书国语梁书

子部 | 儒家 | 释家 | 道家 | 法家 | 兵家 | 农家 | 杂家 | 术数 | 医家 | 科技 | 艺术 | 谱录 | 类书 | 蒙学

三命通会道德经三字经管子幼学琼林厚黑学韩非子百家姓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千字文洗冤集录天工开物鬼谷子齐民要术伤寒论孙膑兵法二十四孝千家诗弟子规菜根谭唐诗三百首九章算术茶经朱子语类了凡四训庄子神农本草经颜氏家训本草纲目葬书备急千金要方梦溪笔谈六韬(注释本)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撼龙经墨子白话今译黄帝阴符经墨子

集部 | 总集 | 别集 | 楚辞 | 词 | 诗文评 | 曲 | 小说

全唐诗水浒传全唐文全宋词红楼梦乐府诗集三国演义西厢记楚辞文心雕龙古文观止西游记窦娥冤山海经镜花缘说唐前出师表桃花扇杨家将传孔雀东南飞中山诗话昭明文选醋葫芦隋炀帝艳史曾国藩家书王维诗集三刻拍案惊奇离骚太平广记聊斋志异漱玉词貂蝉艳史演义沧浪诗话平水韵部文忠集神魔列国志初刻拍案惊奇古诗源己亥杂诗词论

专题 | 书法 | 绘画 | 诗词 | 四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苏轼诗全集李白诗全集(唐)孟浩然诗全集(唐)杜甫诗全集(唐)欧阳修词全集(宋)王安石诗全集图画见闻志毛泽东诗词选纳兰性德词全集仓央嘉措情诗选孙过庭书谱及其释文曹操诗全集笔阵图钱钟书全集六体书论牡丹亭(明)白居易诗全集(唐)隶书体苏曼殊全集评书药石论(含今译)杜牧诗精选鲁迅旧体诗选二字诀王维诗全集(唐)草书势秋瑾诗词选刘长卿诗全集(唐)纳兰性德词选辛弃疾词全集(宋)龚自珍诗词选法书论李叔同诗选笔髓论北碑南帖论[节录]四体书势白居易诗精选(唐)黄景仁诗词选王昌龄诗精选(唐)袁枚诗选

最新发布的古籍

书品潜夫论潘子求仁录辑要湘学略治世龟鉴河南程氏遗书汰存录纪辨汉学师承记汉学师承记正蒙正学隅见述樵语校雠通义枫山语录朱文公政训朱子读书法朱子论定程董学则朱子学的曾子晁氏客语明道编明水陈先生文集明本释日知录集释日知录之馀新语校注新语新学伪经考搔首问挺经慎言思辨录辑要心经张载集摘张子正蒙注弘道书延平答问崇正辩居业录少仪外传

备注:以上是我根据楼主要求自己百度的 借鉴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6/18/1430145_258613243shtml 共勉 建议采纳 呵呵 具体两个字的上面有 可以自己筛选

文丨云海

《典籍里的中国》是有书编著的一套通俗历史小册子。作为新媒体平台,有书编撰的历史文章自带浓厚的自媒体风格,阅读门槛不高,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书中各篇文章虽然风格不完全一致,但总的调性就是通俗而轻松,这种文风与有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定位十分契合。

《帝王将相》是这套书中的一册,选取了部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将相,按照传奇经历、痴情君主、善于伪装、著名臣子、君臣合作等特点,分为五个专题,讲述了30多位帝王将相的历史故事 。

在传奇帝王一章中,有开国皇帝如秦始皇,也有一心向佛的梁武帝萧衍,也“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宋徽宗赵佶。书中简要地介绍了他们极富传奇的一生,但由于都是历史上妇孺皆知的皇帝,并没有太多的可发挥空间。

相比之下, 有一些帝王在历史上没有那么耀眼,他们要么被其他人遮挡住了 光芒 ,要么在世人心目中存在不少的误解,但真实的情况却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形 。比如,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在《三国演义》中,汉献帝就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但是,书中则指出,汉献帝并非一无是处。十常侍之乱中,年幼的天子刘辩、刘协逃出皇宫,兵荒马乱中遇到董卓,小天子被吓得双腿发抖,刘协则冷静从容地应答,于是被董卓改立为天子。之后面对曹操的专权,汉献帝也是徘徊在忠良和权臣之间,最大限度地延长汉帝国的寿命,并多次策划密谋推翻曹操的统治。

唐高宗李治也是被历史严重低估的帝王。相比于父亲李世民,妻子武则天,李治的形象显得暗淡无光,甚至被世人讥讽为昏庸懦弱怕老婆。但实际上,唐高宗的一生文治武功,成就辉煌。李治完善科举制度,明确士人可以“自举”“自进”参加考试,不必由官府举荐,进一步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下令编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严谨的封建法典;对外征伐高丽、百济、西突厥,甚至彻底灭了高丽,治下是有唐一代幅员最为辽阔的时期,史称“永徽之治”。

自古帝王多薄情,宫锁佳人何处去。 皇室之中难有真爱情。不过,历史上也不乏“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痴情君主。比如,汉宣帝刘询、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宋英宗赵宗实、明孝宗朱佑樘,等等。他们多为一人矢志不渝,或相爱于草莽相互扶持一生,或对抗强权蓄意为爱人复仇,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可以在书中看到。

有一些君主则因为他们善于伪装而闻名于世 。远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两汉时期有新朝皇帝王莽、晋朝奠基者司马懿,唐宋时期还有隋炀帝杨广、宋太祖赵匡胤。他们为了实现心中大业,不惜长期的韬光养晦,迷惑众人,最终大多数都如愿以偿地走上了权力的巅峰。

在君王的光芒之下,历史上还有众多著名的臣子,在辅佐君王的过程中,成就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 。萧何、陈平、魏征、张居正,等等,就是这样的名臣。还有一些臣子,在君主艰难创业的过程中,与君主达成了默契的配合,留下了后人称道的历史佳话,如齐桓公与管仲、吴王阖闾和伍子胥、刘邦和张良、刘备和诸葛亮、苻坚和王猛。他们有的从仇敌到君臣,有的从三顾茅庐到鞠躬尽瘁,君臣相遇的时候有着各不相同的经历,但都能够勠力同心,共襄大业,甚至临终托孤,在伴君如伴虎的皇权社会,堪称君臣相处的典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