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连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姜黄连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姜黄连的炮制方法 5 姜黄连的性状 6 姜黄连的质量要求 7 黄连的性味归经 8 黄连的功效与主治 9 姜黄连的炮制作用 10 黄连的炮制研究 10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0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1 姜黄连的贮存方法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姜黄连 1 拼音

jiāng huáng lián

2 英文参考

prepared RHIZOMA COPTIDIS with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juic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姜黄连为黄连的炮制品,方法为姜炙法。黄连的炮制唐代已有,见《千金翼方》。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1]。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

4 姜黄连的炮制方法

唐代有润切和熬(炒)(《千金翼方》)法[1]。

宋代炮制方法有较大的发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还出现了微炒(《太平圣惠方》)、炒焦(《博济方》、制炭(《史载之方》)、酒炒(《扁鹊心书》)、酒蒸(《丹溪心法》)、姜炒(《旅舍备要方》)、蜜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蜜泔制(《小儿药证直诀》)、麸炒(《圣济总录》)、吴茱萸制(《圣济总录》)、巴豆制(《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炮制方法,炮制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烧存性”等要求[1]。

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心法》)、童便制(《原机启微》)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朴硝制、干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医学纲目》)、黄土姜酒蜜制(《本草汇》)、胆汁制、槐花炒(《景岳全书》)、酒萸制(《增补万病回春》)等[1]。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本草纲目》)[1]。“白痢加茱萸炒,赤痢用湿槐花炒,去槐花”(《先醒斋广笔记》)[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姜炙、吴茱萸炙等[1]。

黄连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1]。

姜黄连的炮制方法为: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1]。

5 姜黄连的性状

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1]。质坚硬,气微,味极苦[1]。

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1]。

6 姜黄连的质量要求

黄连总灰分不得过50%,含小檗堿以盐酸小檗堿(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36%;姜黄连总灰分均不得过40%[1]。

7 黄连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中药大辞典》: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中华本草》: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

《汤液本草》:"入手少阴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8 黄连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药炮制学》: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1]。如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证治准绳》)[1]。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证治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1]。

吴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1]。如治积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的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

《中药大辞典》:黄连具有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的功效。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中华本草》: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名医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9 姜黄连的炮制作用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证治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1]。

10 黄连的炮制研究

黄连中含有小檗堿,黄连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甲基黄连堿,木兰花堿等[1]。

10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实验表明,黄连切制时,宜在水温较低时进行,并尽量减少在水中的浸润时间,否则损失药效[1]。目前实际应用中,黄连多在用时捣碎,以避免在切制过程中成分的流失[1]。

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主要化学成分小檗堿、巴马汀、药根堿含量均无明显变化[1]。但也有报道证明,随着炮制温度升高,黄连中小檗堿含量有所降低,但炮制又可提高小檗堿在水中的溶出率[1]。生黄连中小檗堿的溶出率为5817%,酒、姜汁、吴茱萸炮制后溶出率约为85%,说明炮制对小檗堿在煎液中的溶出率有促进作用[1]。但也有报道与上述结论不同,认为萸黄连水煎液中总生物堿含量比生黄连水煎液降低868%,小檗堿降低1935%,巴马汀降低345%,认为这与吴茱萸汁制后降低黄连寒性的传统认识相一致;黄连用不同方法炮制后,小檗堿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黄连炭最为显著;但黄连拌酒晾干后,盐酸小檗堿含量比其他加热酒制法炮制品及生品含量增高;黄连以不同用量的白酒、黄酒炙炒后,对黄连盐酸小檗堿含量影响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却明显高于生品;微量元素Mn、Ca、Zn煎出率酒炙品也明显高于生品[1]。因此推论炮制加酒量和加热温度对黄连中生物堿含量及溶出率均有影响[1]。

黄连在加热过程中,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堿型生物堿——小檗红堿[1]。生药加热到130℃、1小时,或180℃、20分钟时开始生成,其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小檗堿相应减少[1]。加热也能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等发生结构变化[1]。提示要注意研究黄连加热与质量变化的关系[1]。

10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研究表明,小檗堿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抗炎、抗溃疡、利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降低血糖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1]。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且均出现了炮制前未有的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1]。此外,黄连经姜汁制后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并优于其他炮制品[1]。

11 姜黄连的贮存方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除湿汤处方半夏麹(炒一钱半)厚朴(姜制一钱半)苍术(米泔浸二钱)藿香(一钱)陈皮(去白一钱半)白茯苓(去皮二钱)白术(二钱)甘草(一钱)功能主治治寒湿所伤,身体重著,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赤涩。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前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世医得效方》卷四:除湿汤处方半夏(汤洗)厚朴(去粗皮,切,姜汁炒)各30克藿香叶15克(去土)陈皮(去白)15克甘草9克苍术(米泔浸)30克(切,炒赤)制法上药锉散。功能主治燥湿健脾。主周身重著;或多食生冷,吐利俱作。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红枣1枚,煎至160毫升,热服,不拘时候。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四《明医指掌》卷四:除湿汤处方厚朴(姜汁拌,炒)1钱,苍术(米泔浸,炒)1钱,半夏1钱,藿香叶3分,陈皮5分,茯苓5分,白术5分。功能主治痢疾病久,所下若鼻涕、冻胶,脉迟弱,形体虚怯,四肢倦怠。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摘录《明医指掌》卷四《眼科纂要》卷上:除湿汤处方连翘、滑石、车前、枳壳、黄芩、川连、木通、粉甘草、陈皮、白茯苓、荆芥、防风。功能主治风弦赤烂外障,脾胃湿热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眼科纂要》卷上《一盘珠》卷一:除湿汤处方苍术、白术、白苓、甘草、干姜、橘红、丁香各等分。功能主治中湿。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摘录《一盘珠》卷一《女科万金方》:除湿汤处方槟榔、甘遂、威灵仙、赤芍药、葶苈、半夏、厚朴、苍术、藿香、陈皮、白茯苓、白术。功能主治诸湿,腰膝肿疼,项颈浮肿,筋骨紧急, 凝滞。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服。摘录《女科万金方》《普济方》卷一一八:除湿汤处方平胃散加半夏曲(炒)、藿香、白茯苓、白术各等分(一方去白术,用赤茯苓)。功能主治寒湿所伤或脾虚停湿,身体重著,腰脚酸痛,面

详见百科词条:除湿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20:22 共22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九十六 21 组成 22 主治 23 生姜粥的用法用量 3 《证类本草》卷八引《兵部手集方》 31 组成 32 功效 33 主治 34 生姜粥的用法用量 35 附注 4 《圣济总录》卷一八九 41 组成 42 主治 43 生姜粥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生姜粥 1 拼音

shēng jiāng zhōu

2 《圣惠》卷九十六 21 组成

生姜半两(湿纸裹煨熟,细切),白面(可拌姜令足)。

22 主治

赤白痢及水痢。

23 生姜粥的用法用量

上将姜于面中拌和,如婆罗门粥法,于沸汤中,下煮令熟。空腹温温吞之。

3 《证类本草》卷八引《兵部手集方》 31 组成

母生姜2斤(捣烂)。

32 功效

暖脾胃,散风寒。

33 主治

中老年人脾胃虚寒,呕吐清水,腹痛泄泻,感受风寒,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气管炎肺寒喘咳。

34 生姜粥的用法用量

绞取汁,作拨粥服。

35 附注

《长寿药粥谱》有大枣。若用于风寒感冒,去大枣,加葱白同煮粥。

4 《圣济总录》卷一八九 41 组成

生姜(去皮细切研)1两,枇杷叶7片(拭去毛,炙,为末)。

42 主治

反胃呕吐,不下食。

43 生姜粥的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煎至1升,去滓,用白粳米1合煮粥,更入盐、酱汁、五味等,空心温食之。

古籍中的生姜粥 《幼幼新书》:[卷第十六]痰嗽第八

分,汤洗七遍,去滑)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用生姜粥饮调下一字,日三、五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博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七妊娠诸疾门]恶阻

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拘时候。以生姜粥饮下三十丸。茯苓汤治妊娠恶阻。呕逆恶心。四肢痛

《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五]治妊娠阻病诸方

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粥饮下三十治妊娠阻病。头重。不思饮食。四肢蕤弱。

《外台秘要》:[卷第一]深师方四首

斗二升,煮取六升分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间食生姜粥,投取小便利为瘥。忌羊肉饧生葱酢物。又石膏汤,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九]治癖结诸方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生姜半夏汤 31 组成 32 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 41 生姜半夏汤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能主治 44 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45 各家论述 46 附注 5 《疝气证治论》方之生姜半夏汤 51 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6 《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 61 组成 62 功效主治 63 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生姜半夏汤 1 拼音

shēng jiāng bàn xià tāng

2 概述

生姜半夏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

3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生姜半夏汤 31 组成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1]。

32 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先煎半夏,入生姜汁再煎,稍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若病止,停后服[1]。

33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生姜半夏汤功能辛散开结,降迸化痰[1]。主治中焦寒饮犯于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愤然无奈者[1]。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 41 生姜半夏汤的别名

小半夏汤

42 组成

半夏半升,生姜汁1升。

半夏9克 生姜汁15毫升

43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主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

主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胸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咳逆欲死。

44 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半夏取400毫升,纳生姜汁,煮取300毫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以水3升,煮半夏取2升,纳生姜汁,煮取1升半,小冷分4服,日3夜1服。止,停后服。

45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此方与小半夏汤相同,而取意少别。小半夏汤宣阳明之气上达,故用半夏为君,生姜为佐;半夏汤通阳明之经,故用姜汁为君,半夏为佐,取其行于经络,故用汁也。

2《医宗金鉴》: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总形容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乱无奈,懊憹欲吐之情状也,故以半夏降逆,生姜安胃也。

3《医宗金鉴》引李彣:生姜、半夏,辛温之气,足以散水饮而舒阳气。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今热药冷饮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内经》之旨也。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前因呕吐上逆,顿服之则药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气,呕吐立除;此心中无奈,寒饮内结,难以猝消,故分4服,使胸中邪气徐徐散也。

4《金匮要略心典》:生姜半夏汤,即小半夏汤而生姜用汁,则降逆之力少而散结之力多,乃正治饮气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5《高注金匮要略》:门人问曰:胃寒而上沁下吸,温之降之,固为正治。其温胃而不用甘草者何也?答曰:生姜辛温而性善走,取汁用之,则过嗓即发,是所以温上焦之似喘似呕也;配半夏以降之,则辛温之性渐渐下沉,是温胃之外,尤欲以辛胜肝,而并治其下焦之欲哕。故于甘草之守中者无取焉。

46 附注

小半夏汤(《普济方》卷一三八引《活人书》)。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生姜汁半夏汤”。

5 《疝气证治论》方之生姜半夏汤 51 组成

生姜6分,半夏3分,吴茱3分,附子3分。

52 功能主治

《疝气证治论》方之生姜半夏汤主治诸疝呕吐不止,饮食不纳。

53 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6 《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 61 组成

半夏((口父)咀)3钱,生姜(切片)3钱。

62 功效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止呕吐,开胃消食。

63 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