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婆国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占婆国历史,第1张

1占婆国的占婆历史

占婆国,是一个由法国人乔治·马司培罗通过撰写《占婆史》而“建立”的古国,他在该书的“叙言”中说:“编撰这部书的原因,是有感于该国自从被越南消灭以后,“其遗种今散居柬浦寨及安南南圻一带;既乏联络,故于其过去之伟迹,亦久焉自忘。”

为免占婆历史的研究最终变成绝学,他就着手编撰,以提供一部「叙述此民族之过去,及其宗教、政治、法律、风俗、艺术的书籍。 在这本书里,占婆国的王城设立在了占城,并与一些越南古城名等同起来,如“林邑、环王”等等。

后来,民国学者又通过这些古名,发展出了丰富曲折的占婆史。如学者王邦维指出占波是「梵文Campā的音译,即指林邑」,他通过研究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荆州法振禅师》条有「遂附舶东归,有望交址,覆至瞻波(原注:即林邑国也)」之句,又进一步得出「瞻波即占波」。

经过以上这些古籍整理后,占婆国的大致历史脉络为:占婆(champa),东南亚的古国之一,与扶南(funan,今柬埔寨)一样是最早有史可考的国家。领土的范围大概在越南的中南部,也就是汉朝所建的日南郡的大部。

其居民主体是源自印度族的占族人(至今尚未完全被越人同化,是越南和柬埔寨的一个少数民族),所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极深,一度信仰婆罗门教。考古资料显示,湿婆神(婆罗门教的主神之一)在那里受到了广泛的崇拜。

占人自称其国是占婆国(这是一个通称,此文标题就用了),但是在中国的史书里面,则有三个不同的称呼:东汉末以后称林邑,唐时称环王国,五代以后称占城。占婆国公元一世纪末从东汉政权治下独立后,北与中国各王朝,南与柬埔寨各王国长期交战,没有落什么大下风。

但是安南人兴起之后,占婆人却在和他们胶着几百年后逐渐被蚕食,出了几个想振作的国君,也只是输得更惨。最终在安南后黎朝黎圣宗亲征下彻底瓦解,沦为安南的属国,并最终悄无声息的被越南人同化。

这个古国的存在时间,几乎有一千五百年,其情形和拜占庭帝国颇为类似。冯承钧先生说,一部越南史,实一部越占交争史,质言之,中国印度文化交争史也。

诚如斯言。东汉时期林邑的建国,就是从汉朝治下脱离的过程。

占人(此时称象林夷)本居日南郡象林县一带,东汉末屡屡反叛,劫掠州县,交州刺史不胜其烦。其中一次在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征交趾兵平叛,结果反而倒戈,形势非常危险,廷议要调荆、杨、兖、豫四万人征讨,幸亏名臣李固力阻,派人招降,其后夏方两任交州刺史,威信极高,占人闻其名而降。

时至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象林人区方杀县令自立,为林邑王,林邑最终独立。魏晋南北朝时期林邑王范雄(区连外孙,其间的世系不可考),范文(本是奴隶,后趁王死篡位),范胡达(文子)范阳迈(胡达子)在位期间,时时劫掠日南郡,两晋、刘宋交州刺史不得不长期与之作战。

其中范熊甚至想联合扶南国一起北上。《水经注》里面曾经有一段东吴时期林邑与东吴于湾大战,占领区粟地区,而后两国息兵,以寿冷县(今顺化)为界的记载。

事在东吴赤乌十一年(公元248年),不过不见于其他古籍,也无林邑王名号。到了宋武帝刘裕,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在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南伐。

阳迈阳降阴战,被识破,和之大军攻陷区粟(就是三百年前被占的那个地方),并乘胜南追,大略其都而还,据说获得合十万英镑黄金的战利品。《宋书》只说“所获珍异,皆无名之宝”,《南齐书》就有一段搞笑的论述了:说林邑有金山,有金汁流出,林邑国就铸神像为金人。

和之平林邑,毁其金人,得到数万斤的黄金,他死后见胡神为祟(不知道萧子显怎么知道的)。自此以后林邑基本无力北侵,并于永明九年(公元491年)受南齐封号为持节,都督缘海诸军事,安南将军,林邑王,这是临邑作为藩属首次受封。

隋唐时期陈朝的衰落让林邑人再度入侵,不过时间很短,因为隋朝两帝的兵威彻底再次击溃了林邑的野心。隋文帝的伐林邑可是一个经典战例:隋文帝灭陈后,天下承平无事。

恰好林邑久不朝贡,大臣们都说那里多异宝,文帝听罢心里痒痒的(刘宋的故事可是很吸引人),遂于仁寿末遣大将军刘方南征。林邑王率巨象出战,隋军打不过。

刘方心生一计,于是在战场掘了很多陷阱,然后假装溃退,林邑兵穷追。结果象兵全陷了进去,一片混乱,大败。

刘方打到国都,战利品有金神十一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炀帝派军南征,灭林邑国,分其地方为三郡。

占人不服,屡屡反抗,终于复国成功。之后就是唐朝,林邑王摄于国威,不敢造次,朝贡不绝。

献唐太宗的贡品中有一只白鹦鹉,非常聪明,善于应答。太宗看了觉得怜惜,就叫使节把它放了。

到了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林邑王被权臣所杀,并被族灭。国人立王头黎的女儿为王,却难以治国,于是立头黎的外甥为王,并把女王嫁给他,以后林邑王称环王。

占城的衰亡五代的时候,安南趁机脱离中国,从此两国相隔,只余纯粹的藩属关系了。宋太宗之时,占城王杨波为安南前黎朝所苦,请求太宗下诏,安南不得不有所收敛。

这样的诏书宋时下了好多。

2占婆国的占婆文化

开始的时候说到占人一度信仰婆罗门教,如今的遗迹有很丰富的体现。这种印度教化是东南亚民族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到公元1676年的时候,占人基本上就转而信奉 教,这样导致了一种文化上的断层,尤其是对这样一个几乎没有领地,朝不保夕的民族。在占人的网站上,发觉他们在艰难的保持自己的传统。有个网站最醒目的一句话是Champa will survive,as long as its culture is alive(只要占婆的文化存在,占婆将永存)

以上的简述中占关系史,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化联系。占城并没有受汉文化太大的影响,也不在汉文化圈内,一直以来都是“印度教化”(这个词当然不大准确)的国家。但是中国经济史上,“占城稻”却是鼎鼎大名:江淮地区历来苦于没有抗旱的水稻品种,一遇干旱就没有什么收获。宋真宗从福建取来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淮地区种植,他甚至在殿后试种,成熟后拿给百官看,足见其重视。占城稻自然源自占城,抗旱早熟。宋以后的水稻产量由此上了一个大台阶。

3历史上是否有过占婆国

占婆国 占婆的简史占婆(champa),东南亚的古国之一,与扶南(funan,今柬埔寨)一样是最早有史可考的国家领土的范围大概在现在越南的中南部,也就是汉朝所建的日南郡的大部 其居民主体是源自印度族的占族人(现在还没有完全被越人同化,是越南和柬埔寨的一个少数民族),所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极深,一度信仰婆罗门教考古资料显示,湿婆神(婆罗门教的主神之一)在那里受到了广泛的崇拜 占人自称其国是占婆国(这是一个通称,此文标题就用了),但是在中国的史书里面,则有三个不同的称呼东汉末以后称林邑,唐时称环王,五代以后称占城:看书不要糊涂的说。

占婆国公元一世纪末从东汉政权治下独立后,北与中国各王朝,南与柬埔寨各王国长期交战,没有落什么大下风。但是安南人兴起之后,占婆人却在和他们胶者几百年后逐渐被蚕食,出了几个想振作的国君,也只是输得更惨。

最终在安南后黎朝圣宗亲征下彻底瓦解,沦为安南的属国,并最终悄无声息的被越南人同化。这个古国的存在时间,几乎有一千五百年,其情形和拜占庭帝国颇为类似冯承钧先生说,一部越南史,实一部越占交争史,质言之,中国印度文化交争史也。

诚如斯言。 占婆的风土人情说点占婆的风土人情"贵女贱男,同姓为婚,妇先娉婿"(晋书),此时应该尚信奉婆罗门教,这句话见于好几本正史"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晋书),"当时的“南蛮”部族多是这样,比如晋朝的使臣就劝扶南王让百姓穿衣,活活"有文字"(晋书),即布拉赫米文字,后来的占文 "王卫兵五千,战乘象,藤为铠,竹为弓矢,率象千,马四百,分前后"(新唐书),这是关于其军队的很详细的解释,隋将军刘芳就曾经大破象兵。

"(成祖)四年贡白象方物"(明史),观占婆国的贡物,多为象,犀角,香料等,皆为盛产之物。《征占日程》(越南文人作,著者未知)里面记载了几件奇异的事情。

说占城有飞头瘟,没有身体,只有一头飞来飞去吃人。还有占城国内多有一种食人鱼,即使在小溪里面人也只敢乘筏子。

中占的关系安南建国以前,中国历代王朝南边的隐患就是占婆占人本居日南郡象林县,东汉末区连杀县令自立为王以后数百年间和中原王朝在日南郡拉锯,直至安南兴起与中国不再交界(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一直猜测中国的一个县不可能完全印度化,所以林邑和占婆不大可能是同一个国家,或许是一个征服了另外一个。最早的占婆人有可能来自印尼群岛) 东吴至南朝,各王朝基本上都偏安江左,于交州之地无法过于重视恰巧此时林邑尚为蛮夷,远未开化,向北劫掠甚多,两国之间交兵不断,如林邑王范胡达就是无岁不征隋唐势强,炀帝甚至曾灭其国为郡,战事甚少,安安静静的纳贡日子比较多。

至五代时,安南兴起并最终建国,两国再无厉害关系,反而有了共同的敌人占城为安南所迫之时,常向中国王朝求救,如明成祖征安南所列的二十大罪中,就有六条是关于侵略占城当然,还有一个插曲就是元朝对占城的进攻,占城虽降复叛 南朝前的林邑的建国,就是从汉朝治下脱离的过程占人(此时称象林夷)本居日南郡象林县一带,东汉末屡屡反叛,劫掠州县,交州刺史不胜其烦其中一次在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征交趾兵平叛,结果反而倒戈,形势非常危险廷议要调荆、杨、兖、豫四万人征讨,幸亏名臣李固力阻,派人招降其后夏方两任交州刺史,威信极高,占人闻其名而降时至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象林人区方杀县令自立,为林邑王,林邑最终独立 林邑王范雄(区连外孙,其间的世系不可考),范文(本是奴隶,后趁王死篡位,牛人吧),范胡达(文子)范阳迈(胡达子)在位期间,时时劫掠日南郡,两晋,刘宋交州刺史不得不长期与之作战其中范熊甚至想联合扶南国一起北上 水经注里面曾经有一段东吴时期林邑与东吴于湾大战,占领区粟地区,而后两国息兵,以寿冷县(今顺化)为界的记载事在东吴赤乌十一年(公元248年),不过不见于其他古籍,也无林邑王名号到了宋武帝刘裕,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在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北伐阳迈阳降阴战,被识破和之大军攻陷区粟(就是三百年前被占的那个地方),并乘胜南追,大略其都而还,据说获得合十万英镑黄金的战利品 宋书只说"所获珍异,皆无名之宝", 自此以后林邑基本无力北侵,并于永明九年(公元491年)受南齐封号为持节,都督缘海诸军事,安南将军,林邑王,这是临邑作为藩属首次受封 隋唐时 陈朝的衰落让林邑人再度入侵,不过时间很短,因为隋朝两帝的兵威彻底再次击溃了林邑的野心 隋文帝的伐林邑可是一个经典战例: 隋文帝灭陈后,天下承平无事恰好林邑久不朝贡,大臣们都说那里多异宝,文帝听罢心里痒痒的(,遂于仁寿末遣大将军刘方南征林邑王率巨象出战,隋军打不过刘方心生一计,于是在战场掘了很多陷阱,然后假装溃退,林邑兵穷追结果象兵全陷了进去,一片混乱,大败刘方打到国都,战利品有金神十一个 隋炀帝大亚元年(605年),炀帝派军南征,灭林邑国,分其地方为三郡占人。

4占婆国家的兴衰是怎样的

占婆系占婆补罗的省译(“补罗”梵语意为城),我国古书 中称为“林邑”、“环王”或“占城”。

占人在今越南中部地区 建立占婆,秦汉时为中国郡县。198年,区逵乘汉朝势衰自立 为王,建立国家。

占婆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信奉印度教和小乘 佛教。与中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

与邻国常有战争发生。 982年,首次遭到越南前黎朝的进犯,首都沦陷,国王毙命, 并被迫把首都迁往南方的佛誓城(今平定省)。

1044年,越南 李朝的军队再度来犯,杀死国王和众多无辜百姓。1069年, 越南李朝三次侵犯,攻陷佛誓城,国王被俘,并被迫割让布 政、地哩、麻令三州给越南。

12世纪时,柬埔寨的吴哥王朝 与李朝争夺占婆,于1145年曾一度占领首都佛誓城。14世纪 初,沦为越南陈朝的附属国。

占婆王制蓬峨统治时期(1360- 1390)国力强盛,不仅收回被越南掠去的领土,而且几度攻辟 其首都升龙(今河内),并俘获其皇帝。 制蓬峨死后,岘港以 北地区重新被陈朝侵占。

1471年大部领土被越南后黎朝侵占, 国力大为削弱。1697年最终被越南南方阮氏所灭。

5纵观中国历史地图,为什么古中国没有将缅甸 越南 老挝这些国家统治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所以攻打周围这些小国认为于礼不符,你说的这三个国家中的越南,在秦朝的时候,越南中北部属于南越国赵佗,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的直属领土,越南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据说,远古越南人的两个脚趾相交,因此被中国人称为“交趾”。越南在历史上的称呼几经变更,最早被称为“交趾”。

东汉末年(公元192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令,占据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林邑国(后称占婆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隋朝时被隋炀帝派兵灭国,置三郡,唐朝时复国,与中国以横山为界。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腊占领,后复国。

15世纪明成祖永乐年间,越南陈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犁篡位,中国明朝应陈朝遗臣的请求推翻了胡氏政权。明军顺势占领了越南,设郡县、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再次进行了直接统治,即“安南属明时期”。不过在明成祖死后数年,黎利发动蓝山起义将明军驱逐出越南,但承诺维持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之后,恢复了独立,建立了后黎朝

6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国号是哪一个

越南国号的历史有如下几个:

1、文朗国时期,越南北部一带:

自中国秦朝以前,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雒龙君。(本名崇缆,称号雒王或雄王),于现在越南北部一带成立国家,名叫“文郎国”,这算是越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号,但是此时只在越南北部,并不是全境之内。

2、瓯雒国时期,疆域,越南北部一带:

前257年,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其族民,辗转到达现在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并自称为安阳王。后来被秦军占领,并设置了象郡来进行管理;(在之后的一千年的时间里面,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国的领土,除了汉初赵佗建立的南越国之外。)

3、占婆国时期,疆域,越南中部一带:

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令,从东汉独立,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份地区(越南中部),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腊占领,后复国。

4、吴朝时期,疆域,越南北部一带:

公元939年,吴权打败中国南汉军后,越南北部脱离了中国一千多年的统治得到独立,但是并未正式建立国号与使用年号;

5、大瞿越国时期,又称丁朝,疆域,越南北部;

968年,丁部领(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国号大瞿越(丁朝),两年后又自称皇帝与使用年号太平,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市),被认为是越南正式脱离中国而自主之始。这时期,丁先皇建立了国号,年号、定都。这是首次越南真正意义上的建国。

虽然后来接受中国宋朝太祖册封为交趾郡王,中国古代皇帝正式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直接管理的中国本土。

5、前黎朝、李朝、陈朝三个朝代时期无国号:

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1010年,李公蕴建立李朝,并迁都升龙(今河内)。1225年,陈煚(实为陈守度)建立陈朝。10~13世纪,大越向南方的占城扩张,1402年夺取占城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除了南进扩张,令越南人自豪的是,陈朝接连三次击退了蒙古大军的侵略,陈兴道被视为抗元的民族英雄。

6、明清时期相继出现“后黎朝”、“西山朝”、“阮朝”时期,并无统一国号:

中国明朝侵略并占领越南,在升龙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1428年,黎利击败中国明朝占领军,自立为帝建立后黎朝,于是明朝从越南撤兵,并承认越南政权的合法性。1471年,越南攻灭了南方的占婆。1527年,后黎朝南北分裂,北部由莫登庸建立的莫朝控制。1592年,后黎朝复辟,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并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

1771年,爆发西山三兄弟起义(阮文岳、阮文侣、阮文惠),先后灭阮主、郑主、后黎朝,统一全国,建立西山朝。

7、越南国时期:疆域,整个越南地区:

1802年,阮福映在法国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阮朝,之后接受中国清朝嘉庆帝的更改册封为“越南国王”,正式建立新国号为“越南”,这也是越南名称的由来,越南也正是成为国号一直传承至今。

其他:从远古到现代,越南使用的国号有“文郎”(或是“越”和“于越”)、“瓯雒”、“南越”、“万春”、“野能”、“大瞿越”、“大越”、“大虞”、“越南”、“大南”等;但历史上的中国、朝鲜半岛、琉球、日本却广泛使用“交趾”、“安南”等来称呼该国。

望采纳,谢谢!

1茄子:   茄子是日常生活中常 见蔬菜,用它 来祛除色斑非常方便。茄子含有维生素P,可软化微细血管。同时也含有维生素C,可抑 制酪氨酸酶,阻止黑色素的合成,对皮肤有增白的作用。

2西红柿祛斑:    西红柿中含有丰富 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可以淡化色斑,抑制色斑的生成。取一个西红柿榨成汁,然 后加入适量的甘油搅拌在一起使用,涂抹在脸上,10分钟后洗去。坚持使用30天,脸 上的斑点变得暗淡。 

3粟米南瓜红枣粥:   材料:粟 米碎、蜜枣、南瓜片适量。做法:上述食材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水煮沸,转小火继续煮20 -25分钟,至自已喜欢的软硬度即可。煮的过程中要不时搅拌一下,以防锅底煳。

4金盏花叶:   首先准备好新鲜的 金盏花叶,用清水洗 净擦干,然后将其捣烂,用汁液涂抹在长有斑点的地方。金盏花叶汁有非 常不错的 护肤除斑功效。

一、汉方美白面膜: 把白芷、甘草、核仁、当归、绿豆粉、檀香等份磨成粉。加蜂蜜,牛乳及四分之一颗的蛋白,数量适宜调 敷于全脸 (当然眼及嘴不可敷),待干后再清水洗净即可。一礼拜1-2次(不要太多次,肤质会吃不消),可用于青春痘、黑班、斑点,同样也可减少鼻旁的毛细孔,用过的人都觉的正 确,肤质变白暂细嫩,又低廉。

二、玉蓉散: 材料及做法:白蔹 、白芷、细辛、白蒺藜、白术、甘松、白僵蚕、白芨、白莲心、白茯苓、白附子、薏苡仁各50g、檀香、防风各15g、白丁香30g、珍珠粉依喜好、薄荷10g。全部打成微末,调和蛋青或清 水,敷脸。功效:玉蓉散中药祛斑是创痛祛斑美白方法,能够镇静、美白肌肤,美白祛斑 效果显著。

三、养血美容汤:    材料:当归,生地,北沙参,各15克,酒炒白芍,红花,香附,党参,炒白术各10克,川芎,广木香,茯苓各6 克。做法:水煎取汁早晚温服,每次一碗,连服一周为一疗程。功效:针对黄褐斑 特别有效。中医认为:雀斑多因先天肾水不足,阴虚火炎,日晒热毒内蕴 所致,治疗要以补 益肝肾,滋阴降火为主,内部调理,达到祛斑的效果,喝喝上面的中 药汤即可。

四、绿豆白芷面膜: 这种面膜不只 能够控油,还有极 好的消炎抗菌作用。(1)准备质料:绿豆粉3茶匙,白芷粉2茶匙,1汤匙的蜂蜜(依据自个 需要准备适量)(2)将质料混和调匀,调成糊状后敷在脸上。15分钟后清洗脸部。

---------------------------

占城是现在的哪里

在今天的越南中、南部

即占婆补罗,简译占婆、占波。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

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8世纪下半叶至唐末,改称环王国。五代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始终自号占婆。

扩展资料

占城国与中国关系

占城国一直跟中国友好,唐朝时就有来往,它位于中南半岛东南端。国王阅完国书心中大喜,得知中国宝船是前来通商贸易,赶紧吩咐准备厚礼,亲往码头迎接。

国王骑大象,身披五彩衣,头戴锦花金冠,在众官员簇拥下,率欢迎队伍来到码头。欢迎队伍持锋刃短枪,打着小鼓,吹起椰笛,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情谊。

明朝占城国是哪个国家

占城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简译占婆、占波。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8世纪下半叶至唐末,改称环王国。五代又称占城。

占城是哪个地方

占城是现在的江苏邳州市西南占城镇。《清一统志·徐州府二》:占城“在睢宁县西北七十里。亦元时所筑,俗名瞻王城”。占城是古国名,亦称占婆。在今越南中南部。汉至唐称林邑,唐至德以后改称环王。公元9世纪后期改称占城。1471年,其大部分领土被越南后黎王朝所并。17世纪末亡于广南阮氏。

占城:

占城即占婆补罗简译占婆、占波、瞻波。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8世纪下半叶至唐末,改称环王国。五代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始终自号占婆。占人故地原是中国汉代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137年,象林县功曹之子区逵,杀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10-13世纪,占城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1402年越南夺取占城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1471年,后黎朝黎圣宗亲征占城,攻陷首都,“生擒”占王茶全,设置广南道,使越南领土扩张到归仁一带。1693年,阮有镜领兵大举入侵,擒占王及皇亲大臣。1697年占城国灭亡。

占城国

占城又叫占婆,是越南的占族古国,在现在的越南中部,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占族语言属南岛语系,与越南语所属语系不同。

占城国史实

宋赵汝适著《诸蕃志占城》:“占城东海路通广州,西接云南,南连真腊,北抵交趾,国都新州”。

宋景德四年,占城王派遣使奉表入贡,自称“占城国王”。占城属国包括旧州、乌丽、日丽、乌马、拔弄等十五国。

1832年明命帝在顺城_改土归流,占城人的国家完全灭亡,其后裔仍在越南极南中部和柬埔寨生活。

名人名家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本县麻桥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北宋名医。安时幼时,其父授以脉诀,他不以为足,后读黄帝扁鹊的脉书,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聋,刻苦钻研《灵枢》、《素问》等秘籍,融会贯通"经传百家"所涉及的医术。他曾说:"世传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方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方之不详,意者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求盖出于此。"

  安时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登门求治者,则设坊(医疗室)留诊,亲视汤药,悉心护理,治愈后始允其回家,据《宋史·庞安时传》记载:"有民家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求无所救,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不会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黄庭坚,多称道安时医术,苏轼的《东坡杂记》、《仇池杂记》,袁文之的《瓮牖闲评》,均记有安时的医迹。苏轼评安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指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遗旨,"张耒《柯山集》中记载:"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后世医家论庞安时"医能启扁鹊之所秘,元化(即华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时58岁时发病,门人请他视自脉,他笑着说:"今予胃气已绝,死矣。"拒饮汤药,数日后,与客坐语而卒。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浠水县城内建有药王庙(亦名洞天福地)、妙华庵(庙内设庞安时泥塑像),均毁。庞著有《难经辨》万言、《主对集》(一卷)、《本草补遗》、《伤寒病总论》(九卷),在药理、医理、医疗诸方面,为祖国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伤寒总病论》)(九卷)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特予印行,推为中医学经典著作。

  杨思义(生卒不详),本县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启用杨思义,命掌起居注,后调任司农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设六部,司农为户部,杨思义任户部尚书。在任期间,他对土地丈量、户口清查、财粮收支等办理得井井有条。明初经历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他奏请朝廷下诏,招抚流亡,开垦荒地,广种麻桑,免税四年,以利民生。当时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其理政才能。后调任陕西参政,不久病逝。归葬于本县黄草湖。

  王聪(1362-1409),巴河镇人,明代将军。王聪出身农民,臂力过人。他习武投军,隶属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备,能谋善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随燕王巡视边境,以军功升任都指挥使,"靖难"之役,燕王夺取帝位,聪被封为武城侯。永乐七年(1409年),随征虏大将军邱福出征。福与本雅失里(鞑靼人)交战,本雅失里佯败,福追击,聪知其计,劝谏福止,福不听从,终中埋伏。聪战死,时年58岁。其尸毁于战场,未能收骨,后追封为漳国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县西司家畈。

  文质 (生卒不详),本县人,字东进。善骑射,有异材,明嘉靖年间会试第一。清光绪十年版《黄州府志》及其墓志均记载为武状元,任锦衣卫都督。其子应诏,由进士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父子二人,一封为昭义将军,一封为昭勇将军。其墓在县北。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本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光绪《黄州府志》载:"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陈沆(1785-1826),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本县巴河人。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名。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叹赏。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对策,陈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于县博物馆)。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本县调军山南麓。

  在文学史上,陈沆被列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其组诗《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中的《卖儿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等诗,用极其辛酸的笔调,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当时河南道上的悲惨景象。陈的友人魏源,称其诗是"香山乐府之遗。"陈的赋文,铺叙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简学斋赋存》。陈著作《简学斋诗存》、《课馆试律存》、《诗比兴笺》、《白石山房诗钞》、《简学斋赋续存》为后人整理出版。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瞿瀛(1857-1949),亦名炅,号干琴。本县人。幼就读私塾,勤敏笃实,县试名列前茅,府试名列第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中亚元。回县创办学堂。广西提学使李翰芬慕其人品,于1907年函召赴桂襄办学务。辛亥武昌首义时返鄂,被推为浠水县议会议长。年底应黎元洪之约入军政府任机要主任。因办事干练,深得信任,几次提名担任国税厅长、民政司长,瞿坚辞不就,仅任副秘书长。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际,北京及各省代表来鄂集会,追悼先烈。瞿奉命撰写演讲词,言武汉所居的地位,谋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于九泉。洋洋7万余言,时传诵甚广。

  1913年12月,袁世凯将副总统黎元洪幽处瀛台,瞿随侍,持正不移。 1914年袁要黎为参政院长,并结为儿女亲家,瞿愤而归隐。1914年劝黎辞去参政院长。1916年袁世凯密称帝,封黎为"武义亲王",瞿劝黎拒绝受封。同年8月,黎元洪担任大总统,拟选瞿为秘书长,瞿辞之,乃改任副职仍掌机要。1917年张勋复辟,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参赞。事定,随黎隐居天津。1922年黎元洪复任总统,瞿复原职。1928年黎元洪逝世,国府明令国葬于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汉,主持丧事。后又将黎从政轶事,编辑成书,躬任校勘,数载始成。

  瞿返乡后,杜门谢客,家居20年,足不入公门。1930年川军驻浠水,纪律极坏,邑人吴剑安激于义愤,投诉当局。川军旅长竟捕吴拟置之死地。瞿闻讯,星夜奔驰十里,赶至师部,请以身代吴。吴获释至瞿府长揖拜谢。瞿一一还拜曰:"足下为民请命,是仆应怀惭以叩谢者。"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细伢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活动于浠(水)、黄(冈)、罗(田)边境,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瞿力保释放。

  瞿一生俭朴,在京作官,不穿皮袄,不坐车轿,热心公益事业,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办学校。1935年大旱,四处募捐,买面粉救活700余人。博览群书,尤对考古、音韵训诂之学造诣较深。著有《瞿典》、《文字考证》、《历代政治家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纪实》(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从政篆文日记》、《浠水县志》(均未刊印)。1949年病逝。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焕,字文轩,号雯掀。本县王祠人。清末秀才。1898年,因带头殴打学官和劣绅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狱,后释放。1903年与吴禄贞等暗组革命机关。后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会及"铁血丈夫团"。1907年毕业回国,任广西新军督练公所参事官兼经理科、教育科科长,办陆军小学堂,训练新军后,任职于军咨府。留学生考试赐兵科举人。

  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本县南凉人。县禀膳生,肄业于黄州经古书院。清光绪壬寅(1902年)中举于乡,甲辰(1904年)试礼部,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旋应山西学政宝熙之聘,任山西大学国文教习。后二年自请赴日留学,攻读法政。在此与鄂籍同学自办留学生教育会及《教育杂志》。历时二年回国。时鄂督陈夔龙奏请地方自治,汤化龙返鄂筹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议局筹备处参事。次年当选为副议长,不久任议长。后赴京参加全国咨议联合会议,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1918年,汤怀着失意的心情出国考察,由日本及美国,历时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候船回国,被中华革命党人--华侨理发师王昌刺死,时年45岁。

  闻一多(1899-1946),又名亦多,辈名家骅,字友三,本县巴河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中国民盟早期***之一。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徐复观(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观,其师熊十力为之改"佛"为复。晚年居香港时,用名"天行"。浠水县团陂人。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发表大量论著。如他与唐家毅、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统阐述他们的中西文化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驳斥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论。又出版《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公孙龙子讲疏》等书,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汉思想史》(上、中、下)对西汉思想史进行缜密研究。他对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现代大儒"。

  汤佩松(1903-2001),本县南凉人。小时在父亲汤化龙身边就读。1917年入清华留学预备学校。1925年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1928年夏,考入当时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颇负盛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毕业。1930年9月,受聘于哈佛大学普通生理学研究室。

  1933年秋回国,在武汉大学任教。1938年9月,应聘西南联合大学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1948年,被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选聘为首批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谢的控制理论。1955年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6月,又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

  闻允志(1904-1940),字永之,浠水县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国***,并在家乡领导工农运动,曾任国民党蕲水县党部执行委员、青年部长。192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与中共党员温健公等组织留日学生会及社会科学研究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由中共党组织派往河南偃师中学任教,从事地下工作。1935年春调北平,任《世界日报》社编辑,秘密进行抗日活动。同年到天津法商学院任辅导课主任,利用合法身份开展党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发"一二·八"学生救亡运动,文化界以法商学院为中心组织文化劳动者协会天津分会(后改称文化职业者协会),闻任执委,帮助成立天津学生联合会。1936年秋,参与领导天津各学校和各机关反对强迫填写"反共自愿书"的斗争。1937年春,受中共组织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实力派张荫梧部做统战工作。同年赴豫北林县、安阳、汤阴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组织抗日力量,又争取团结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和国民党驻军黄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装。1938年10 月,民军第十一团团长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军晋察豫边区办事处,闻任该部十一团部政治部主任,闻积极争取朱程,并在部队建立中共党组织。

  1938年春调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任训练教育科科长。同年,朱程因张荫梧公开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张。八路军总部改编朱部为华北抗日民军,闻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以抗大一分校带去的部分军政骨干,在部队重建党组织。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华北抗日民军政委,并任冀鲁豫军区党委委员,领导军民粉碎日寇多次扫荡,建立沙区抗日根据地。同年8月调八路军总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晓抢渡卫河时,遭日军汽艇袭击,不幸牺牲。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县华桂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国***。1929年任鄂豫皖边区直属团连长;秋,受边区党组织派遣潜入国民党军内部,任蕲水县自卫队中队长。1930年,任罗田县自卫队大队副。1932年打入武汉第四集团军十八军和江汉师管区任连长、营长等职。1934年随李济深、宣侠父赴广西南宁争取桂系反蒋,后任豫西师管区兵役局局长。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县第三科科长。 1938年春,打入冀察游击司令孙殿英部任教育大队中校教育主任。秋,冀察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党第五军,孙殿英军长委其为该军后方司令部作战参谋兼官佐子弟学校校长。1940年初,调至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不久,通过同乡九十七军参谋主任杨自绳的关系潜入该军,顺利完成对朱怀冰部的侦察和反正任务。后调任抗大总校任教官。1942年受八路军总部秘书处(情报处)派遣,入汪伪首都南京。他通过旧时的朋友、汪伪自卫军总司令金龙章介绍,拜南京"洪门大亚山"首领朱亚雄为大哥。复以黄埔军校学生身份广交军政朋友,在汪伪中央军官学校任上校战术教官。1943年,任伪陆军部第六科上校科长,挂名为伪军参赞,兼伪中央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秘密发展伪中将参赞武官洪侠和朱亚雄参加地下情报工作。得以会见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伪军委会少将科长周镐。遂秘密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地下交通运输线。12月潜入汪伪军委会政治部情报局,任上校秘书。为取得京沪(今宁沪)铁路线的行动方便,徐任秘书主任兼督察长,不断获得蒋汪内情,并截取蒋汪联合"剿匪"军事计划及江浙日伪联合"清剿"行动计划等重要情报。

  1944年1月,汪伪创建警卫第三师,他利用伪中央政治训练班总队副赵鸿学潜入该师任政训主任,争取师长钟健魂起义。旋在人民地方武装六合支队政委魏然策应下,钟、徐、赵亲率三师官兵3000余人至淮南解放区钟家集宣布起义,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军。钟任军长,徐任副政委兼参谋长和第二师政委。

  1946年,徐楚光调华中局联络部筹组第三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后由于三工委遭保密局侦破,徐于1947年4月在长沙组建湘鄂民主联军,任政委。9月,他从长沙抵武汉,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审讯。 1948年3月,敌人以"保密局特种政治问题研究组"第二组少将副组长的头衔,诱他投降,遭拒绝。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杀害于南京,时年 39岁。

  苏哲文(1915-2006),原名苏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县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1946年由中共重庆办事处派往东北解放区工作。自1950年起,历任中央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 1955年任中央电力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1975年先后任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院长。1979年先后任电力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85年离休后,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领导成员,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员、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主持人,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

  饶兴礼(1925-2000),浠水县清泉镇十月村人。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国***。曾被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1966年被华中农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1993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徐复观在抗战时期曾师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此下决心去政从学。其为学不喜形而上学的哲学,以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着重于历史时空中展现的具体世界。徐复观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衔接的内容,力图揭示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专制政体、道德与政治的对立和冲突。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认为儒家思想在长期专制压迫下必然会歪曲和变形,说明专制政体压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却不能说儒学就是专制的“护符”。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其主干,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就是中国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种不同于宗教恐怖绝望意识的“忧患意识”概念,认为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激发下产生了中国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徐复观对中国传统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个基本认识,即中国历朝历代一直贯穿着体现人文精神的圣人之道,或曰理,与表现为无限制的君主专制的势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中国历史的死结”。虽然士大夫始终坚持道尊于势,但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社会的严酷事实却是势远远强于道,知识分子在这种道与势的紧张冲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负和奴才性格,变成君主专制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终目的是要论证只有引进民主与科学,才能解开中国历史的死结。此外,他还特别重视从传统深处发掘其内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转化为民主和科学。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一篇:古风乐器有哪些下一篇:丹朱介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