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朱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丹朱介绍,第1张

丹朱是尧帝子。

丹朱,本姓祁,名朱,是帝尧的长子,传说尧创下围棋以教丹朱,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故围棋雅号丹朱。丹朱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欠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丹朱被道教尊为“口神”。

丹朱,生卒年月不详,华夏族,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尧的长子。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扩展资料

丹朱的结局

相传,丹朱是古帝尧的儿子,因其不肖,尧把帝位禅让给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那么,丹朱的结局究竟如何历来说法不同,由此成了无法解开的谜。

《竹书纪年》说舜囚尧,并把丹朱禁闭在别处,使父子不得相见,又说后稷放逐尧子丹朱于丹水。《太平御览》卷六十三引《尚书》逸文说尧子不肖,舜使他居于丹渊,并保持诸侯王的地位,因此称为丹朱。依照此说,丹朱被放逐,得以善终。

另一说,丹朱是投海自杀的。《山海经•海外南经》在三苗国前列有罐头国,亦作罐朱国。据近现代学者考证,灌头、罐朱即丹朱之国。尧子丹朱不肖,尧将天下让给舜,三苗的国君同情丹朱,认为尧的做法不对。丹朱联合苗人攻打尧,尧与他们在丹水之浦打了一仗,。丹朱失败,‘自感惭悔,投南海而死。尧复怜之,于是使丹朱的子孙居南海,遂为罐头国、罐朱国,实即是丹朱国。

第三说认为,丹朱是为尧所杀。据《庄子•盗跖》记载:“尧杀长子。”《吕氏春秋•当务》说“尧有不慈之名”。《韩非子•说疑》也有尧诛丹朱之说。这些记载,都是尧杀丹朱说的史料依据。

丹朱的结局,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丹朱——中文百科

无论是《竹书纪年》还是《史记》,对于尧舜之间政权交替方式的描写都不是很正确,因为那是以前发生的事,而那个时候又没有文献记录,所以人们为了迎合自己的学派学说,有了不同版本的说法。

尧舜禹生活的时代,是在夏朝以前,而那时的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属于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竹书纪年》著作时间是战国中期,《史记》 则著作于汉武帝时期,参考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也就是说,《竹书纪年》 与《史记》的写作的时代背景很相近,但是还是距离尧舜禹的时代已经过去千年了。

在夏商周时代,文字记载是很少的,所以不论是《竹书纪年》还是《史记》,在写到千年前的尧舜禹时,都不免依据民间传闻和自己的想象,所以和真实的历史难免有些出入

当时的尧舜禹处于原始社会,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社会制度都很落后。而尧舜禹不是那种君权神授的帝王,只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的权力比一般人大,可以优先得到一些资源,因此生活水平稍微好一点。而部落联盟首领并不是父传子的世袭官位,而是由各部落推举最优秀的人担任的。所以很有可能舜其实是各部落推举出来的共同的领袖,而不是接受了尧的禅让

虽然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几千年前真实发生的历史和书中所记载的历史还是有一定的出入,所以,只能不断的去修正历史,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先祖被后世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称“五帝”

黄帝战胜炎帝和蚩尤统一了华夏。“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也。”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些诧异,不是禅让吗?怎么是孙子继位呢?是呀,也许是孙子才是最贤德的人吧,都可以给外人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的家人呢?虽然理由牵强也能说得过去。“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那帝喾又是谁呢?“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也是黄帝的后人呀,这不就是一家子嘛。黄帝的后人个个都是贤能之人?也有可能,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嘛,华夏先祖他的后代也应该有好的基因呀。“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到这里反而没有疑惑了,这不就跟封建社会的父亲死了儿子继承天下一样吗?挚“不善”也继承了帝喾的王位,后来被尧代替,也是继承父业。这就是父子家天下吗?

尧帝,确定百官的职责;制定历法知道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确切时间;使用太阳历,规定一年三百六十六天,并设置闰月把四季调整准确……把华夏文明推升了一大截。尧帝以后经常问大臣们“谁可顺此事?”哪一位能理顺国家大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否定了自己的儿子“吁!顽凶,不用。”丹朱不讲道理,还喜欢争讼,不能用。尧帝七十的时候希望有一贤能的人接替他的位置,可以不问出身,大家一致推荐舜。经过重重考验舜不负众望,建立了很多政绩,后尧心甘情愿的将地位禅让给舜。舜后有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也是现代历史的主流说法。

(炎帝神农氏)

舜的母亲很早就死了,父亲是个瞎子。有一个后娘,也有一个父亲与后娘生的弟弟。父亲不喜欢舜,后母和弟弟更是想除掉他,但舜却不因为亲人的嫌弃而怠慢,一直尽心的孝顺父母,这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也是《史记》中记载的。从白丁到君王,这才是最早的“杜拉拉”呀。

那舜真的是白丁吗?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舜也是黄帝的后人。后来经过几世成了白丁,倒也是根红苗正。

尧舜禅让,尧把地位禅让给了禹,“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就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比舜还要大上三辈,而他的父亲鲧是尧帝时重要的大臣。

尧舜之前可能不是禅让,至少还要尧、舜、禹呀。虽说都也是黄帝的后代,毕竟不是父子继承,在远古时代还是有伟大的君王有宽广的胸怀愿意把江山让给更有德行的人。

尧舜禅让我们对远古时期的君王敬重不已。历史记载在晋武帝时期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被盗掘,晋武帝也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期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期中有一部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的很多记载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正史记载有很大不同。五帝纪,关于舜的记载,就跟史记等正史所载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为不同。“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与我们所学的简直就是相反的呀。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先秦前的大量史册被毁,再加上项羽火烧咸阳让古籍善本都付之一炬。

(舜帝)

学术界的习惯是以年代更早的为依据,《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比《史记》要早为什么却没人能知道这段历史呢?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儒学思想,就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导思想,《竹书纪年》中对舜的叙述与儒家文化思想是相违背的,再加上统治者也需要对自己美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才是被历代统治阶级认同,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主导思想。

随着近几年来对黄帝部族遗址的考古研究,发现在中期时部族内部并没有发生大的政变,尧舜禅让可能真的存在。但人们又发现晚期时,氏族墓地遭到严重破坏,城墙推倒,说明曾经发生过大的政变,胜利方还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而这帮报复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尧的后代。再后来黄帝部族被北方一个游牧民族灭亡。而黄帝部族的一个所属部族禹继承了黄帝的文明建立了夏。

不管哪一个说法是真实的“父子家天下”都不应该是夏朝才开始的,应该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

自有人类便有新闻传播

大约在一百七十万年前,我国已有远古的人类活动。这些原始人类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抵御猛兽的袭击,为了生存,他们需要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消息,用以协调行动。比如发现猛兽,就呼叫伙伴前来围猎或者及时躲避。于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实践中逐步产生语言和新闻传播。因此可以说,新闻的本源是人类在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发生的事实,自有人类便有新闻传播。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社会上发生的新闻只能通过口头从两个方面传播出去:

一是横的方面,一传十,十传百,传向四面八方;二是纵的方面,一代人一代人地口耳相传。例如,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学会熟食;伏羲氏教人结网捕兽,驯养牲畜;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

以及黄帝战胜蚩尤,大禹治理洪水,尧、舜、禹实行“禅让制”等等,这些故事就是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然后记上古籍的。它们的真实性虽然尚待研究,但是,这些口头传播,无疑向我们传递了极其珍贵的中华民族祖先早期的信息。

后来当我国汉字基本成熟的时候,新闻传播有进一步的发展。

《申报》早期主笔秦理斋,1922年在他写的《中国报纸进化小史》中认为,早在商周之际,我国已有新闻事业的萌芽。说那时“政府已设置专官,春秋二季,出巡列邦,采风问俗,归而上诸太史。”大体上今天传下来的上古诗歌、国语、国策,都是当时新闻传播的结果。我国其他不少研究新闻史的学者也同意这个看法,认为“采诗”和“采风”,就是古代的采访活动。

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夏禹

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天下的共主。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四代、十七王,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

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芬)——9、芒(荒)——10、泄(世)——11、不降——12、扃(局、禺)—— 13、胤甲——14、孔甲——15、皋(吴、皋苟)——16、发(发惠)——17、履癸(桀)

此问嘉会深感失望。尧舜禅让之典,是中华民族传颂的美德之一,就像大家的姓氏,事过久远,古籍缺失,我们既不可能证明它的真实性,也没必要怀疑它的真实性。我们会怀疑自己姓氏赵钱孙李,是先人杜撰的吗?民族传统属于文化的范畴,有些属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信仰和心理,不接受质疑。我们不能因为现代自私、虚伪、狡诈盛行,就去否定氏族时代曾经民风淳朴、天下为公。

关键是问者怀疑儒家杜撰历史,而答者多添油加醋,说明时下国人多不读书,或捕风捉影臆说不止,或当文革留声机大放厥词,此等对自己民族传统施于刀砍爷斫的恶劣思潮,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如果是批评儒家某些观点主张时过境迁,或许嘉会还会点赞。但抹杀儒家对中国古史构建的不朽之功,则属于无知了。

儒家非但未曾杜撰上古虞夏之书,反而以其六经等为中国古史开辟道路。《尚书》出自鲁太史所藏的王室公牍,孔子汇编以作为课徒的教材,以至流传于今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文明不息、浴火涅槃的世界大国,这得感谢早期儒家。是他们传承了周王室的文书档案、三代典章制度,从而形成了华夏最早的历史学、哲学、语言学、文学经典,使中国文化根深枝散、繁荣滋长。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不仅是继往开来的文化巨人,也是百家争鸣的奠基人,更是多灾多难的古老中华大地不断走向民族融合、走向国家统一的文化符号。二十四史,从《史记》至《明史》,也是儒家的力作。否定儒家,我们又何以知史呢?无孔门六艺,就算墨、道、法、兵等诸家,也无从得知三代以往!墨家读儒家经典以知古,法家出儒家之门,并无疑义。老子道德三千言,是不言史的;而庄子精通儒经,则是很明显的。

尧舜禅让之典出自我国史书之祖《尚书》。《尚书》先秦但谓之《书》,“尚”字盖汉初伏生传二十九篇时所加,因其为“上古之书”。《尚书》本汉人之旧称。称《书经》者,宋以来之通称,因先秦即为“六经”之一,其后五经(汉初乐已失传)、七经、九经以至十三经,此书均在列。故历代以“经”誉之,而不入史书之目。

“书”本义为公牍。所以瑞典考古学家、语言学家高本汉《尚书》译本,书名为《The Book of Documents》,甚得其实。

“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尚书•召诰》)其“书”为诰命之公文。

“明启刑书胥占。”(《尚书•吕刑》)其“书”为政府所颁之法典。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诗•出车》)其“书”为征召服役之命令。

书成为书籍的通称,始见于鲁昭公二年《左传》:

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根据上引史料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说:平王东迁雒邑后,鲁国所存与周王室有关的文献独丰。以今存《尚书•周书》的二十篇来看,实际都是周王室及诸侯国的重要公文,涉及周公及鲁国者达十一篇之巨。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尚书》各篇出自鲁太史氏所藏之档案,是孔子拿来作为教授生徒教材的。

《史记》《汉书》皆无孔子删书之说,其说出自《尚书纬》,故郑玄述之。然书纬出于哀平之际,盖因史迁“孔子删诗之说”而臆断之,实际为张霸伪“两百篇尚书”张本。自《毛诗正义》以来,论孔子删诗者甚众,都谓其不足信。所以孔子删书之说,实则无稽之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