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端午节作文,第1张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端午节三年级作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三年级作文1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中的一个,还称重午节、端午节。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为受人爱戴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故投江自尽,于是老百姓自发地划着龙船去捞救他,还向江中抛撒粽子。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去咬屈原的遗体。后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要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每当这一天来临的时侯,人们总是要把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个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我想是想让孩子们长命百岁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节,奶奶就去菜市场买许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时放在太阳底下晒,说艾草、蒜泥能消毒,还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节的风俗可真多呀!

端午节三年级作文2

 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没月有处五、十五,二十五三个五日,“端”是开始将每月第一个五日称为端五。端午节也可以称为“浴兰节”和“地腊节”。

 从古至今,一般端午节人们多要包粽子,并摘许多的葛藤挂在门口的两旁。今天,奶奶买了许多粽子回来,说今天的午餐就吃粽子了!吃午餐是,每人拿到了一条粽子,这粽子是三角体的,外面是用几片苇叶包成的,外形十分精致,还用几条绳子绑了起来,为了不让苇叶掉下来。闻着看喷喷糯米味,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粽子,赶紧用筷子夹了一块,啊,味道还真不赖!

 但是,在吃粽子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在公元278年前的爱国的伟大诗人——屈原。楚国在秦国在举进攻中惨败,秦国一举攻进成都,大肆烧杀和抢夺,顷见大势已去,便于五月五日抱着一块石头投入汩罗江。楚国人民听到这个消息,从四面八方赶到汩罗江边,纷纷驾舟寻救,但还是未能找到他们心目中的爱国诗人——屈原,人民为了使让他们尊敬的屈原的遗体不被恶吞食,人们就自发地做好粽子投入洒中供鱼儿食用。

 这还是我这么正式地过端午节哩!

端午节三年级作文3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想起这首歌,我就想起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端午节大家就包粽子,赛龙舟,和雄黄酒,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和和雄黄酒……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科技在发达,时光在飞逝,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不会变。它将在神州大地上永远流传下去,越来越盛。

端午节三年级作文4

 小小的粽子有四个尖尖的角,外面包裹着一层嫩苇叶,就像一个小孩儿穿着一件嫩绿的衣服似的。为了不让叶子散开,人们包好粽子后,还在外面缠上一根细线。细细的线,像根腰带似的,真有趣!

 粽子是糯米做的,一粒粒饱满的、雪白的糯米挤在一起,看上去很诱人。不过,要让粽子好吃,馅也要好。那馅各种各样,枣的、肉的、豆沙的……数也数不清。咬上一口,可真香啊!

 每到端午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吗?告诉您吧,这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当时,他看见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了,可楚成王却无动于衷。他多次直言上谏,可成王不但不听劝,而且还把他流放在外。他悲痛万分,写下了《怀沙》这首诗: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悲壮地吟诵这首诗后,投江殉国了。人们怕鱼把他的身体吃了,就包了粽子扔进江里让鱼吃。

 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以吃粽子和赛龙舟来悼念屈原。

端午节三年级作文5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民族节日,在端午节中我们要干两件事:一是要在端午节包棕子吃;二是要给我们系上五彩绳。你们知道吗?因为古人说:如果端午节这天给小孩子们手腕上系上五彩绳,这样小朋友就不会被虫子咬了。现在让我来给你们讲讲怎样做棕子吧!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1、我先帮妈妈买30颗大枣,你知道为什么要买30颗大枣吗?因为我们要做30个棕子。再将洗好的棕子叶拿出来,棕子叶是用芦苇做的,因为它非常结实。妈妈又让我拿出一个大盆出来,我问妈妈用盆做什么呀?妈妈说:包好的棕子放在盆里呀!妈妈将提前泡好的米又用清水洗了两遍,放在那里,这样一切准备工作结束。

 然后是包棕子了,我先帮妈妈把棕子叶屡平直,四个有层次的叠起来,只见妈妈双手捧起叠好的叶子把它们打个筒,然后将糯米放进筒里,再把一颗大枣放上,最后把叶子一折,再扭一下之后用绳将它緾上,这样一个三角棕就包完了。看看妈妈重复着,二个、三个。就包完了,放入锅内开始煮,我已经等不及了,终于闻到了香味,我感谢妈妈做这么好吃的棕子给我!大家端午结也是这样包棕子的吗?

端午节三年级作文6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

 这天,我和妈妈到街上去买菜,我闻到一股粽子香。回到家,我突然想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又有哪些风俗?我便想去问妈妈,而妈妈却说:“你自己去查书就知道了。“我心里暗想:求人不如求自己,说干就干。

 我找到了百科全书,翻开它,它说:“端午节这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日子。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这时,妈妈叫我吃粽子。我看见香喷喷的粽子,情不自禁的唱着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电视剧名叫:《远古的传说》(又名:《华夏演义》,英文:Ancient Legends)是由吴家骀、林建中执导,焦恩俊、刘德凯等演员主演的神话题材电视连续剧。

该剧取材于古籍《山海经》以及部分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后,人间部落因争斗产生瘟疫,为寻求战胜瘟疫的办法,玉帝之妹花神和神农经历千难万险,远走五岳天池,寻求净土真水,最终用天庭的种子让鲜花开满人间、解救人类苍生的故事 。

《远古的传说》融合了大量的中华民族上古传说,使得该剧沉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意味,视域开阔,气势恢宏,线索庞杂,人物繁多,堪称华语玄幻史诗的巅峰之作,中国版的《指环王》。

《远古的传说》题材新颖,首次将电视剧的视角对准了华夏民族的始祖,从“女娲补天”到“后羿射日”,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战蚩尤”,表现了天上人间的真爱与真情,主题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向上,人物性格鲜明,故事跌宕起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和娱乐性一体的电视剧精品。

《远古的传说》除了讲述花神种花的故事外,还再现了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加上现代人习惯的行为和语言,让很多年轻观众也能通过电视剧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

  口技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课 文 评 点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众宾团坐〔团坐:围绕而坐〕。少顷〔少顷:一会儿〕,但闻〔闻:听见〕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同“座”。〕 ,无敢哗者。

  交代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听众的情况、开演时的气氛。

  这一段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四个“一”字,列数道具,以道具的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八个字既衬托了表演者的口技之“善”,表现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者的向往之情,表明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又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是下文写精彩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呓(yì)语:说梦话〕语。既而〔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抚:抚摸,安慰〕儿乳〔乳:喂奶〕,儿含乳啼,妇拍而呜〔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又一大儿醒,絮絮〔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众妙毕备〔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毕,全、都。〕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微笑,默叹〔默叹:默默地赞叹〕,以为妙绝。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个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声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点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之后。“犬吠”,既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切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

  由“遥闻”至“絮絮不止”,说明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过程。口技表演循序渐进,变化多端。大儿“絮絮不止”是因为被吵醒后心里不痛快。这里分写各种声音。

  由“分部唱”转入“大合唱”。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一时齐发,众妙必备”,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表现了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

  一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未几〔未几:不多久〕,夫齁〔齁(hōu):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倾侧〔倾侧:翻倒倾斜〕,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正坐。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而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齁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两个“渐”字,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一个“止”字,说明妇人和小儿也由醒到睡。一个“微”字,突出深夜寂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轻且慢的声感。以上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二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间(jiàn):夹杂〕力拉崩倒〔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凡所应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摹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名:说出〕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扬起、举起。〕,两股〔股:大腿〕战战〔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jī):几乎,差点儿〕欲先走。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场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

  以上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把表演的技艺和表演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由屋内起火到火势向外蔓延,再到救火的过程;“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失火的声音之复杂、逼真。以上写声音突然大起,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杂乱,表现火势的猛烈蔓延,救火人的紧张慌乱,再现了火场的紧急气氛。说明口技表演以假乱真,犹如失火现场一样。

  三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对宾客的神态、动作形容尽致。“先走”两字,写出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这一段与首段呼应。

  “一人……”以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结尾,照应首段,再次突出道具的简单,以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若改为“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同样是首尾照应,但它只表明演出的结束,起不到余音绕梁的作用。

  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它既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宾客大宴”,说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由来:既是“大宴”,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出表演地点,说明它是一个临时舞台,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道具一一列出,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张本,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场表演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一个四口之家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段),摹拟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情形。表演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这声音能不受干扰地从远方传来,使人产生夜深人寂的感觉。这样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由远而近地移向犬吠的地方,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接着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摹拟妇人的“惊觉欠伸”,妇人听到犬吠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摹拟丈夫的“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不止”。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了深夜的静谧。这样的生活情景在当时一般家庭中是寻常可见的,从中可看出口技表演者设计的精心。

  第二层(第三段),写这家人再次入睡。先摹拟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在缓慢推移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和“盆器倾侧”的声音,表示夜已更深,一家人已睡熟,又以妇人朦胧中对老鼠示警的咳嗽声做反衬,加重静谧的气氛。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转入基本静止状态,为下面即将摹拟的一场大火灾做铺垫。

  第三层(第四段)摹拟一场突然而至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面。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摹拟这个四口之家遭到意外变故时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急遽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惊恐万状的心理,又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使表演达到高潮。至此,听众已感到置身于“火海”之中,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出众表演的确是用“口”演出来的。文章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正面描写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主题是本文另一特点。文中抓住了口技表演中的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表现听众的反应,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表演,后写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交代口技表演场面,写出道具极其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之“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只做正面描写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文字简练贴切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全文所记之事奇妙纷杂,却只用了三百多字。其中对口技表演的描摹尤为精妙,写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大动,写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不仅层次井然、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高潮迭起,变化多姿,把口技表演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写声音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是在罗列各种声响之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语加以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来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的情况。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声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正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和“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而“忽”又显得更突然些。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关 于 练 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设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体会文中声响描写的精妙,对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获得丰富的感性印象。我们让学生根据提示填写描摹声响的语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口技艺人的艺术构思,从而真正进入口技艺人所设计的“规定情景”之中,所以填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各种声音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这道题和熟悉首尾两段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无所不有。

  二、体会课文的写作技巧,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课文中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说说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

  2.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侧面描写手法的作用。指导学生答题时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到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而外,也具有侧面烘托、强调意图的作用。侧面描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应有所了解,但关键在于自觉、恰当地运用。

  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样写,从侧面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技艺的高超。

  开头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极言道具之简,意在为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做烘托、对比。结尾重现道具,则在证实、强调刚才的一切声响都是从一张嘴中发出的,从而更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也具有烘托的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阶段需要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这些句子中的划线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正好赶上、恰巧、正好)、“但”(只)、“闻”(听见)、“少”(稍微)、“虽”(即使)、“走”(跑);二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举行宴会)、“乳”(喂奶)、“名”(说出)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巧。 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仅。 闻:听见。

  3.妇抚儿乳

  乳:喂奶。

  4.宾客意少舒

  稍:稍微。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几欲先走

  走:跑。

  五、△本文和我们学过的《绝唱》都有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的有关语句,试写一段描摹音响的文字。

  ●教 学 建 议

  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背诵课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要抓住难点,着重背诵中间三段,注意:1.其中有两条叙事线索——艺人所摹拟的各种声响和听众的反应;2.“少顷”“既而”“当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可让学生先复述课文,然后背诵下来。

  三、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关键是抓住口技艺人的艺术构思,提出若干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口技艺人用“犬吠声”开场?“深巷”中的“犬吠声”有什么特点?“遥闻”表现了怎样的听觉效果?它与下句“妇人惊觉欠伸”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口技表演的“规定情景”中来,使之对文章的内容和情味有深切的体会。

  ●有 关 资 料

  一、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了一些。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生卒年月不详,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福建晋江人,号铁崖。顺治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

  三、关于本文的场面描写

  《口技》一文,在场面描写上,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

  首先,大凡要写好一个场面,尤其是热闹场面,先要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图。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的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了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近镜头。

  如在“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众宾团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顷……无敢哗者”),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

  总之,用全场鸟瞰笔法,写出了总的气氛;而近镜头的特写,则将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体真实地显现出来。而在场面描写中鸟瞰和特写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它不可舍此而就彼,亦不可舍彼而就此。

  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这段文字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如:

  表演的顺序:首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末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和道具。

  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

  场景的交代:①设置屏障的场地;②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③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

  对口技本身的描绘:如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写听众的反应:开始“抚尺一下”之后是静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表演进行中,写一家四口人的活动时,始则写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继则写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场面中,则写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最后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仍是简单的道具。

  宾客惊叹的神态,可想而知。

  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有这些,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同时在这中间,作者又根据表现口技表演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顺序,把其他各个方面穿插其间,交替照应,糅合熔铸,连缀编织,把一个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场面又描绘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在第二部分中:

  第二段写一家四口人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成文章第一次高潮时,作者却把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听众,引出“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八字,把全神贯注、赞赏陶醉的听众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三段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景时,有鼠声、盆器翻倾的响声和梦中的咳嗽声,却以动见静,衬托出静夜的特征。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又增波澜。

  第四段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文章起得突然,犹如平地风波,打破了宁静状态,由卧室引向火场,将两个场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文章的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难万险、千差万别、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极了!

  如此行文的错综复杂,跌宕不已,就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还有,它既要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又要反映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前者如描写了以一家四口人在卧室内的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后者又反映了在救火场面中的斗争生活,从而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并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情态。

  至于文章的结尾,则与开头相呼应,起落分明。表演结束,场景再现,文亦戛然而止,煞得干脆有力。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这种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为之喝彩叫绝!

  总之,场面的描写是要有所选择的,是应有其明确目的的。而在文艺作品中,场面的描写是用来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李志勇,《〈口技〉的场面描写》,《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关于本文的结构和语言

  《口技》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则浅易,二则有故事性……文章在写法方面也有不少优点,……以下分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于优点的看法。

  一是结构方面,想分作四项说。(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不是什么特点,但对初学来说却值得重视,因为,如果处理得好,比如说,妥善安排,繁简得当,就容易条理清楚,有水到渠成之妙。(2)行文有波澜。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也不能像钟摆那样,均匀而无变化。无变化,就会死气沉沉,引人入睡。解救之一法是内容有轻重,有缓急,也就是有波澜。以音乐比方,《口技》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火起之后,记事的波澜到了最高峰,真是千态万状,尽来眼底,大有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势。“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以下是波澜渐低的写法,却也有作用,比喻的说法是用绿叶来衬托红花,为的是使花显得更红艳。(3)还有所谓擒纵之法,或说是勒放之法。……《口技》多多少少也用了这种笔法。第三段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真是懒洋洋,有些不耐烦了,这是勒。紧接着“火起”,形势大。

1 文言文《摸鱼儿 雁丘词》翻译

原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白话大意:

叩问世间:爱情到底是什么,竟然值得以死相报?

天涯共飞,恩爱依偎,你们双双度过了多少个寒来暑到。

有过欢乐,离别更苦,如此痴情的儿女,世上哪里去寻找?

雁儿啊,你仿佛在说:

绵绵雪峰,万里云海,日照将残,

失去至爱,形影孤单,哪里还能经得起岁月的煎熬?

汾河岸边,当年弦歌曼舞,而今却是一片冷落寂寥,

爱侣已亡,无由招魂。听吧!连山鬼也在风雨中悲嚎。

此情苍天也会动容;岂能象寻常莺燕,销骨黄土蓬蒿?

岁月流逝,纵然一千年、一万年,我相信自有骚人墨客,

来到雁丘墓前,为你们的爱情,长歌当哭,酹酒滔滔。

2 《口技》文言文解释

《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活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 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 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了一些。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 文言文《口技》翻译

参见/view/35795fr=ala0_1_1#4

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人摆酒席大请宾客,就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许多宾客围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全体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着火爆炸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成百上千个呼救的声音,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点儿都要争先跑开。 忽然醒木一声,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撤掉屏风再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但闻:只听见。但:只。闻:听见。 然:。的样子。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座位。 犬吠:狗叫(声) 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哈欠,伸懒腰。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乳:喂奶。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少:稍微。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名:说出。 股:大腿。 走:逃跑。 绝:消失。 稍稍:渐渐。 一词多义 1坐:众宾团坐(坐下) 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 ) 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 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 4妙: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好) 5指: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6绝: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停止)

4 《口技》这片文言文的解释

口技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课 文 评 点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

众宾团坐〔团坐:围绕而坐〕。少顷〔少顷:一会儿〕,但闻〔闻:听见〕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

坐,同“座”。〕 ,无敢哗者。

交代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听众的情况、开演时的气氛。 这一段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四个“一”字,列数道具,以道具的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

八个字既衬托了表演者的口技之“善”,表现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者的向往之情,表明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又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是下文写精彩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呓(yì)语:说梦话〕语。

既而〔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抚:抚摸,安慰〕儿乳〔乳:喂奶〕,儿含乳啼,妇拍而呜〔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又一大儿醒,絮絮〔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众妙毕备〔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毕,全、都。

〕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微笑,默叹〔默叹:默默地赞叹〕,以为妙绝。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个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声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一个 。

点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之后。“犬吠”,既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切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

由“遥闻”至“絮絮不止”,说明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过程。口技表演循序渐进,变化多端。

大儿“絮絮不止”是因为被吵醒后心里不痛快。这里分写各种声音。

由“分部唱”转入“大合唱”。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

“一时齐发,众妙必备”,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 。 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表现了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

一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未几〔未几:不多久〕,夫齁〔齁(hōu):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倾侧〔倾侧:翻倒倾斜〕,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稍稍正坐。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而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齁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两个“渐”字,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一个“止”字,说明妇人和小儿也由醒到睡。

一个“微”字,突出深夜寂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轻且慢的声感。以上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二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间(jiàn):夹杂〕力拉崩倒〔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

许许,拟声词。〕,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凡所应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形容口技摹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名:说出〕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扬起、举起。〕,两股〔股:大腿〕战战〔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jī):几乎,差点儿〕欲先走。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场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 ,也是全。

5 收集有关描写古代聪慧儿童生活的文言文,现代文(短的)

《童区寄传》 童区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6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原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释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7 古文翻译及答案

选D(A离开/距离[摘自《两小儿辩日》],B轻视/交换[摘自《愚公移山》],C禀告/白颜色[摘自《送东阳马生序》],D连词,如果[摘自《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祖纪上》])

选C(A到[摘自《郑人买履》],B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C第三人称代词[摘自《出师表》],D到……去[摘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

(1)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

(2)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

(3)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

机智灵活(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壮。)

英勇无畏(“夜半,童自转……复取刃杀市者。”)

知法明理(“因大号……愿以闻于官。”)

不慕富贵(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译文:

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被杀的强盗),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8 求《学弈》、《两小儿辩日》、《口技》古文(完整)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