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冰箱,他们是怎么保存食物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代没有冰箱,他们是怎么保存食物的?,第1张

现在生活有各种家电,十分便捷,冰箱也可以用来保存食物。古代人没有冰箱,也有很多保存食物的方法,也有许多方法沿用到了今天。

第一,用盐腌制。每年过年我们的餐桌上都会出现腊肉,表面一层淡淡的油,在热气的作用下,香味可以传遍家中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美食,腊肉。也是通过盐来保存食物的。古代的盐非常珍贵,能制作大量腊肉的人都是大户人家,而普通的老百姓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制作一两块腊肉,还得省着吃。

第二,烘干法。比如像武大郎烧饼,炒面。一开始没有面条的时候就把面粉随意的捏成一团,放到锅里煮一煮或者放到炉子里面烘烤,最早的烧饼就是这么来的。把食材烘干也能进行保存食物。

第三,放大量的油。这种方法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法国人发明的。法国人喜欢吃鸭肉和鹅肉,但是法国人不经常外出,没有时间进行烹饪。他们吃鸭肉喜欢蘸着黄油吃,古代的法国一个贵族**不小心把黄油整个倒在了鸭肉的盆子里,一周后没吃完的鸭肉放到了厨房,居然还是原样的。

第四,古代的冰箱。这就是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使用了,周朝的时候人们就发明了一种东西,专门保存冰块。最早的时候冰鉴,只是用来保存冰让皇帝解暑用。到了后面,御膳房的厨师发现寒气可以让食物保存的更长久,所以就用了冰鉴进行保鲜。

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位崔书生,在东都洛阳城外逻谷口居住。

他喜欢侍弄花花草草,在居所外遍植各种奇花异草。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香气四溢,百步之外都能闻到。

崔书生每天早晨洗漱完毕后,一定来观赏一翻。

一天,忽见一位妙龄女郎策马而来,身后有老少婢女多人跟随。

女郎国色天香,所骑马匹也神骏非常。

崔书生两眼放光,刚要去细看,女郎已策马而过。

崔书生呆了,怎么会有如此漂亮而超凡脱俗的女子!

于是对着女郎一骑绝尘的背影喃喃而唱: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梦想着偶然有一天能再相见~~

又喃喃自语:“她一定会再来的,

我们一定能再相见的,

我就在这等她。”

接着一摆身段,唱了两句评剧:

虽然是满园花好无心赏~~

阮妈你带路我要回绣房~~

第二天,崔书生早早地就来到了花园,

在花丛中摆上了佳肴美酒,翘首以盼。

女郎一行人果然再次经过。

崔书生赶忙迎上前去,拜道:“姑娘辛苦!我姓崔,生性爱好花木,这园子里的花草都是我亲手栽培的。如今百花争艳,颇值得一看。我见姑娘多次从这经过,人马大概都已疲惫了,我斗胆准备了美酒佳肴,请姑娘和贵家人稍作歇息如何?”

女郎太高冷了,理都没理,策马而过。

身后一个婢女却说道:“你只要准备好美酒佳肴,何愁我们不再来呢?”

女郎回头斥责婢女:“多嘴!怎么能轻易跟人说话!”

说罢,疾驰而去。

崔书生碰了一鼻子灰,不但没有气馁,而且越挫越勇。

(画面:崔书生杀猪宰羊煎炒烹炸继续准备美食。

崔书生到马厩喂马,梳理马鬃马毛。)

(背景音乐:

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

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因为爱情,简单的生长~~

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

第二天,崔书生不但准备了好酒食,还备了一匹好马等待。

见女郎一行又经过时,赶紧上马追赶。

一直追到别墅前才追上,下马再请女郎歇息。

女郎仍然不说话。崔书生又请了很久,

一位上些年纪的婢女见其真诚,于是上前说道:“姑娘,咱们确实人困马乏了,不妨歇息一下再走吧?再说,这位公子雅量高致,非一般俗人可比,就认识一下吧。”

说完,就牵着女郎的马来到了堂下,请女郎休息。

然后转身悄声对崔书生说:“公子看来不曾婚配,我为我家**保媒,嫁给你如何?”

崔书生喜出望外,当即跪拜称谢,说:“您说的可别忘记了。”

婢女说:“忘不了。那就这么定了,十五日后是良辰吉日,这段时间内,您把婚礼所需的东西准备好,并在这个地方备好酒席。我家姑娘的姐姐就住在逻谷,病了,所以我们每天都去探望。这次去了后,就向她禀告,到时候我们都会来的。”

然后,这位婢女就催着离去了。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崔书生喜出望外。

赶紧倾尽所有准备婚礼所需。

婚期到了,女郎和姐姐一行人按时赶来,

姐姐也是绝代佳丽,令人目眩神迷。

当即,女郎和崔书生洞房花烛,夫妻欢好不在话下。

崔书生光顾着高兴了,没有把结婚这事儿告诉母亲。

他母亲住在老宅子,一点也不知道他结婚的事儿。

那时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结婚不禀告父母,这可是大不孝啊。

所以崔书生告诉母亲说他只是纳了个小妾。

一起生活后,女郎侍奉崔母大方得体,

礼节上完备无缺,崔母也不好说什么。

一个月后,忽然有人给女郎送来吃的,食物异香扑鼻。

过了些天,崔书生发现母亲容颜憔悴,于是跪在几案下询问缘由。

母亲说:“我就你这么一个儿子,希望你健康长寿。但现在你娶的这个媳妇,妖艳美丽,没人能和她相比,我就是在画儿上也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女人啊!而且行事诡秘,我怀疑她是狐狸精之类,会对你造成伤害,所以一直担心。”

崔书生就到内室去见妻子。

妻子泪如雨下,说:“看你是高雅之士,本想服侍你,跟你一起白头偕老的,哪怕你说是纳的妾我也忍了。万万没想到,您母亲把我看作狐狸精之类,这实在太伤人了,我们的日子也没法过了。明日一早我就走了,欢爱只有现在一个晚上了。”

崔书生只是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一大早,女郎的车马就来了。

女郎骑马,崔书生也骑着马跟在后面,依依不舍。

进人逻谷三十多里,山间有处平地,平地上散发着奇异香气的珍果,数也数不清。殿台楼阁,比皇宫还要雄伟奢华。

这时有一百多个婢女前来迎拜女郎,说:“小娘子,这个没有品行的崔书生,你怎么还带她来!”

大家簇拥着女郎进去了,把崔书生留在了门外。

不一会儿,一个婢女出来传达女郎姐姐的话说:“崔生品行有问题,你母亲怀疑我妹妹时,你竟然也不帮忙,按理应该跟你断绝来往,再不相见。但小妹宅心仁厚,而且侍奉过你,还是要和你见一面,进来吧。”

崔书生跟着进入大殿,殿内富丽堂皇令人眼花缭乱。

姐姐再三地责备他,崔生只是伏地而拜,接受谴责而已。

然后让他在正室就坐,一起用餐。

吃完饭后,又摆上了酒,召来了女乐为之助兴。

音乐节奏铿锵,千变万化。

演奏结束了,姐姐对妹妹说:“必须让崔郎回去了,你有什么东西要送给他么?”

女郎拿出一个白玉盒子送给了崔生,崔生也回赠了礼物。

于是他们洒泪分别。

崔生走到逻谷口,回头望去,

只有千山万壑,峰峦叠障,

根本就没有道路,也没有那些殿台楼阁。

他痛哭着回家了。

从那以后,崔书生经常拿出白玉盒子观看,闷闷不乐。

忽然有一天,一位胡僧敲门讨吃的,崔书生出来接见。

胡僧一见他就说:“您有绝世珍宝,拿出来给我看看行吗?”

崔书生说:“我一贫寒书生,哪来的宝贝”

胡僧:“您再想想,难道没有什么异人的赠送之物么?我望气就已经知道了。”

崔书生恍然大悟,赶紧把女郎送的白玉盒子拿了出来。

胡僧拜了又拜,说:“请让我用一百万买下这个盒子。”

付过钱后,胡僧带着盒子就要离去。

崔生问:“女郎到底是什么人?”

胡僧说:“您所娶的妻子,是王母娘娘的第三个女儿,叫玉卮娘子。她们姐妹在仙界都是赫赫有名的绝世美女,何况在人间呢可叹公子和令堂肉眼凡胎当面错过,要是玉卮娘子在你家住上一年,你们全家都能飞升仙界了!”

崔生后悔得要死,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子。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人生是一场旅程……而这个旅程很短,

因此不妨大胆一些,

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

看到此,别忘了 啊!

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招,用冰块降暑。

第二招,建“凉屋”。这个凉屋和现在的空调房相类似,但利用的确是大自然的力量。

第三招,睡凉席,抱“竹夫人”。

有两个人一人一个盒子,只有一个盒子里才有东西,这两个人一个说真话一人说假话,可以通过问另一个人的盒子知道结果。具体如下:

问法:

假设一人是A,另一人是B(此时并不知道谁真谁假,谁的盒子有,谁的盒子空);

问A:“如果我问那个人(手指着B)他的盒子里有没有东西,他会怎么回答?”

如果A回答“有”,则A手中的盒子里有东西;反之,如果A回答“没有”,则B手中的盒子里有东西。

1、解释

中国汉字,读作cāi。左右结构,一共11画。有揣测,推测之意和疑恨,忌恨之意。

2、古籍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仓才切,音偲。《说文》恨贼也。《扬子·方言》猜,恨也。《左传·僖九年》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注》两无猜恨。

又《玉篇》疑也,惧也。《左传·昭七年》虽吾子,亦有猜焉。

以上资料参考 —猜

幻术

幻术指的是一种精神攻击的方法,通过自身强大的精神意念,和一些看来是不经意但却隐秘的动作、声音、、药物或物件使对方陷入精神恍惚的状态而在意识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

我国历史上关于幻术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至战国。战国列御寇所著的《列子·周穆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

《列子·周穆王篇》记载:

周穆王时①,西极之国有化人来②,入水火,贯金石③,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④,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⑤。

意思是:周穆王时,最西方的国家有个能幻化的人来到中国,他能进入水火之中,穿过金属岩石,能翻倒山河,移动城市,悬在空中不会坠落,碰到实物不被阻碍,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既能改变事物的形状,又能改变人的思虑。

到了汉朝时期,西域幻术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传至中国。 

《后汉书·陈禅传》:“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臣共观,大奇之。

意思是: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够吐火,自己肢解身体,为牛马换头。第二年元旦,皇帝朝会群臣,(掸国艺人)在庭中表演,安帝与群臣共同观赏,对此觉得非常奇怪。

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提到过可以兴云吐雾的幻术。

东汉孙奴善使一套割头术。《异苑》云:“上虞孙奴,多诸幻伎。元嘉初叛,建安中复出民间。治人头风,流血滂沱,嘘之便断,创又即敛。”这种幻术类似于现代的移头魔术。

东汉孙奴善使出一套割头术,上虞的孙奴,擅长於幻技,在建安年间经常出没於民间。他治人的头痛风,用刀割那人的脖子流血滂沱,没多久那人的人头就断了,不久创伤又痊愈了

而到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富强的封建王朝-唐朝,随着唐初王玄策数度使印,开启了中印文化大交流时代的到来。

王玄策在西国婆栗阇国观赏到的天竺幻术,诸如“五女戏”、绳技、截舌、抽肠、自缚自解等,纷纷传入唐朝,名闻中夏。幻术迅速在各个阶层,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传播开来。

五女戏

“其五女传弄三刀,加至十刀”。这是一个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弄丸、跳剑”类的集体抛掷杂耍节目。白居易的有诗《立部伎》就说:“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

绳技

“腾空走索,履屐绳行,男女相避,歌戏如常。或有女人手弄三伎(仗)刀矟(楯)枪等,掷空手接,绳走不落”。

绳技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国,到唐代时特别流行。每逢重大节日或朝会,朝廷通常都要举行包括绳技在内的幻术、百戏表演。

汉唐时期流行的绳技,唐代诗人刘言史《观绳伎》诗也描写道:“重肩接立三四层,著屐背行仍应节。两边丸剑渐相迎,侧身交步何轻盈。闪然欲落却收得,万人肉上寒毛生。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

截舌、抽肠为血腥的幻术,类似的还有断头、断手足以及上刀山、下火海之类。

德宗时,张延赏任剑南节度使(779—785年),有一个从天竺来的游方僧人难陀,据说得如幻三昧,能入水火,贯金石而不伤,变化无穷。他能将筠竹杖化为女尼,含睇调笑,逸态绝世,并能饮酒踏歌,徐进对舞,曳绪回雪,迅赴摩跌,技艺绝伦。他还在酒宴上表演断头术,将自己的头颅割下钉在屋柱上,而身体仍坐饮不辍,将酒直接倒入腔腹,“面赤而歌,手复抵节”。饮毕,自起取头颅安于腔上,头颅完好如初,了无痕迹。他还能预言吉凶,当他要离开成都时,百姓闭门苦留,他遂走入墙角,“百姓遽牵,渐入,唯余袈裟角,顷亦不见。

自缚自解幻术最早见于鱼豢《魏略》:“大秦国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非常。大秦一般认为是指罗马帝国。

关于唐朝的街头幻术,在《中朝故事》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咸通中,有幻术者,不知其姓名,于坊曲为戏。挈一小儿,年十岁已来,有刀截下头,卧于地上,以头安置之,遂乞钱,云活此儿子。众竞与之。乃叱一声,其儿便走起。

明日又如此,聚人千万。钱多后,叱儿不起。其人乃谢诸人看云:“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言讫,叱其小儿,不起。

俄有巡吏执之,言:“汝杀人,须赴公府。”其人曰:“千万人中,某固难逃窜;然某更有异术,请且观之,就法亦不晚。”乃于一函内取一瓜子,以刀划开臂上,陷瓜子于其中。又设法起其儿子,无效。斯须露其臂,已生一小甜瓜子在臂上,乃曰:“某不欲杀人,愿高手放斯小儿起,实为幸矣。”复叱之,不兴。其人嗟叹曰:“不免杀人也。”以刀削其甜瓜落,喝一声,小儿乃起如故。众中有一僧,头欻然堕地。

乃收拾戏具,并小儿入布囊中,结于背上,一面吐气一道如匹练,上冲空中;忽引手攀缘而上,丈余而没,遂失所在。其僧竟身首异处焉。

懿宗咸通年间,长安有位在街头表演的幻术师,每日背着行囊游于长安坊曲。

他的行囊里装着很多器具,还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表演时,他就用刀将孩子的头切下,然后对观众说:“我可使此儿复活。”

随即对着身首异处的小儿大喝一声。于是小儿慢慢站起,而脖子上并无伤痕。观众自然大异。该幻术师收入颇丰。

然而有一天,他遇见麻烦了。在小儿身首异处后,他大喊了几声,小儿仍躺在那里。幻术师最开始怀疑自己哪里出了错,但后来似乎想起什么,对观众深鞠一躬,说:“我乍到京城,未来得及拜访高人。现在高人就在人群中,使用法力使我之小术不得成功,还望高抬贵手。我当拜君为师。”说罢,幻术师再次大喝一声,小儿仍没站起来。

正在这时,巡街的官差来了,见有小儿身首异处,认定幻术师杀人,欲押其见官。幻术师没解释,而是说:“众人围在这里,我想逃也难。但我还有异术,请你们看一下。我表演完了,再抓我不迟。”幻术师从行囊中掏出一个盒子,又从盒中取出一颗瓜子,随后用刀划开自己的臂膀,将瓜子埋进肉里。很快,在臂膀的血肉模糊处结出一只甜瓜。此时,幻术师再次对人群说:“我不想杀人,我再次拜求,望人群中的那位高手放我一马,叫我那小儿复活,实为大幸!”说完,幻术师第三次大喝一声,小儿还是没站起来。

于是,幻术师怒了,冷笑道:“看来杀人已不可免!”说罢,随手抽刀,把自己臂膀上的甜瓜砍落。又大喝一声,小儿立地而起。而观众中有个僧人的脑袋如被砍落一般,掉在地上!观众惊呼。幻术师看也不看,将进行幻术表演用的器具与那小儿装进行囊,背在背上,仰面对着天空吹了一口气,出现一道如彩练般的通天光柱。幻术师顺着那柱子往空中爬去。在官差和观众瞠目结舌的注视下,幻术师爬了一丈多高,身影消失不见。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红尘万丈,人生跌宕起伏也许就如幻术般,真假难辨,现实与虚幻仿佛就在顷刻间融为一体。在太阳下我们仿佛能看到梦的影子

Ref:

http://readerepubeecom/books/mobile/9f/9f07b3fb65780ac752ed5572d978569b/text00018html

https://www360kuaicom/pc/910ee8cfdf2265310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

http://wwwtxshukunet/article/32279html

http://wyw5156educom/html/z3789m2779j5031html

http://wwwwangshangguocom/chuangye/4203html

https://www99cswcom/book/6700/231136htm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B3%E6%8A%80/7592099fromtitle=%E8%B5%B0%E7%B4%A2&fromid=11184828

《全唐诗》卷四六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册,第5323页。

《册府元龟》卷一五九《帝王部·革弊一》,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第2册,第1921页上栏。

《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第3册,第1073页。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前集卷五《怪术》,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页。

《太平广记》卷三六六《王宗信》引《王氏见闻》,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册,第2912—2913页。

《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大秦国》注引,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册,第2920页。

《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七下,第4册,第1152页。

 (唐)樊绰著,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1—323页。

冯承钧:《王玄策事辑》,见氏著《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2—128页。

 (唐)李冗撰,萧逸校点:《独异志》卷上,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上册,第921页。

 《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第2册,第611页。

 《全唐文》卷七七○,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8册,第8021—8022页。

 《太平广记》卷四三三《柳并》引《原化记》,第9册,第3511页。

鲁班是中国木匠鼻祖。以下为鲁班的发明:

1、锯子

相传有一次他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就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

2、曲尺

曲尺最早的名称是“矩”,又名鲁班尺,传说是鲁班发明。

《墨子-天志上》说:“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规矩,即圆规及曲尺。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较短为一尺,主要为量度之用;尺翼长短不定,最长为尺柄一倍,主要为量直角、平衡线之用。木工以曲尺量度直角,平面,长短甚至平衡线。

3、墨斗

墨斗是木工用以弹线的工具,石匠师父以斗线定采集下来的岩石形状,再用其它工具把不要的部分敲掉,以成所需方石,长石等形状的石料。工地以此为地平直线标准,还有立面直线标。

4、滑轮

传说鲁班看见乡亲们用瓦罐提水太辛苦,于是千思万想发明了滑轮,滑轮“转”成了辘轳,辘轳又“转”成了风车,风车又“转”成了水车,就这样转过去了两千多个春秋。

5、石磨

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

—鲁班

《诗经》中有记载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

人类用冰为自己服务的历史看来十分久远。《周礼》里就有有关“冰鉴”的记载。据考证,所谓“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算起来,“冰鉴”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了。《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说的“冰厨”,就是夏季为帝王供备饮食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冷宫”。“冷宫”兼具现代冰箱、空调的功能。

古人还把“冰箱”技术运用到生产运输中。明代黄省曾在《鱼经》里写到,当时渔民常将白鳞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谓之“冰鲜”。这样看来,“以冰养之”的储藏方法,我国古人最迟在明代就已经运用得十分普遍了。

古代藏冰,一说为祭神,一说为备暑天之用,而且还配备了管理冰库的专门官吏,名曰“凌人”。每年寒冬,人们将河中的冰凿成一块块大冰块,放入地窖,然后封存起来,要避免空气进去,这种冰可以保存到炎热的夏天。这种方法一直相沿不变,清代的紫禁城内就曾设冰窖5座,藏冰近3万块古代用于藏冰或夏天贮藏易腐物品的场所,其功能与现今的“冰箱”相似,且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晚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