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用天文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天象吗?
这是一个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无法解释的天象。
司马光撰: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廷中(公元前一五五年)。
柏杨译注:天象,火星(荧惑)忽然反方向运行,接近北极星(北辰);月球出现在北极星左右。木星(岁星)反方向运行,进入太微星座(天廷)。(中国古代星象学家,认为北极星和太微星座,象征地上君王之位,尊严不可侵犯。如果有其他星体接受,显示将有犯上作乱的事件。但我们不懂如何穿过或进入,还待天文学家指示。)
吕应钟曰:这一段记录,司马光没加说明。市面通告版本有宋朝胡三省的注,提到“月有九行……其去极有远近,终不能出北辰之间:出北辰间,失其行也。”可见,月球跑到北极星左右,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而且,火星、木星也绝不可能会运行到北极星处。天文学家如何解释这段文字?如果没办法解释,句中的火星、月球、木星,就不是自然界的天体,它们是什么?
进入科幻小说模式了
紫微斗数以星宿配合九宫的术数算命方法,是一种星相术,亦是中国传统相术中的一支;因其系统里以紫微星为诸星之首,故得名。此术认为人出生时的星相决定人的一生,即人的命运;认为各种按一定次序出现的星曜对相对应的人的命运具有特定的影响,因而分析人出生时的星相就可以判断人本身命运的好坏和时间顺序。
在汉唐之间的道经“北斗经”“南斗经”,与大藏经中汉唐时期传来的“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就有详尽记载紫微斗数命主星与身主星的排列方法,以及祈禳科仪。紫微斗数之名则首见于明神宗万历35年(1607年)由第五十代正一天师张国祥辑成的《续道藏》,其中收有《紫微斗数》三卷,作者佚其名,根据其内容来看这三卷紫微斗数其实是“十八飞星”之术;清初编《四库全书》于子部术数累计收有术数五十种,不论是“十八飞星”或“紫微斗数”均为在内。[1]也因此紫微斗数被认为来自《续道藏》里收录的“十八飞星”所改良[2]。
《紫微斗数全书》一书指出紫微斗数为五代末的陈抟(陈希夷)所创,而民间流传一种说法为吕洞宾传给陈希夷。陈希夷再将紫微斗数传给其子与徒,而之后数百年间,此术一直以孤本形式在其弟子和后代中秘传,此为其相关文献稀少原因之一。
紫微斗数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被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三卷本《紫微斗数》后被道教典籍《续道藏》所收录;南派四卷本《紫微斗数》,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由江西吉水的地理学家罗洪先刊刻流传,即后来的《紫微斗数全集》和《紫微斗数全书》;现为研究紫微斗数的第一手资料,但是皆为清同治时期的刻版。从此书内页即可得知其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该书后来曾由江西名号“负子子”的潘希尹所补辑,亦由福建关西后裔杨一宇所添阅。紫微斗数虽在清末崛起,但是早期的命理学中有八字学独大的情形。而随时代变迁,紫微斗数于1980年代之后在香港和台湾蓬勃发展,与八字学并称中国近代命理学中的两大显学,且凌驾八字学的形势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b/b2/%E6%8E%83%E7%9E%8400012jpg
自西元1980年代以降,斗数理论派别可分为两大主流:一是以星曜解读为主;另一则以四化解读为主。星曜解读为主的派系中又以中州派解读星情最为系统,以十四主星所组成六十星系,彼此互相干涉所产吉凶互应,经整理成《紫微星诀》为论理依据。四化解读为主中又以钦天四化最具严谨,以紫微星辰为经,飞星四化为纬,相互对待,互生体用,其论理依据《斗数秘仪》。两大派别均对紫微斗数有所贡献,前者将全书中之星性解读以现今人之社会风俗加以修正,而不流于八股;后者归纳紫微斗数之构成理论,加以诠释,顾其本末。
[编辑] 论命形式
现今的紫微斗数推命技巧较为细腻,除了技术层面的提升,在论命过程也愈趋于客体性,以往所谓铁口直断的方式也慢慢以心灵层次的咨商对谈来取代;在相较于紫微斗数相关古籍中的专断解读方式,现今则采用较温和多元的解读 ,让紫微斗数推命术能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现人的一生,此外在星曜的使用技巧上,也趋于成熟与多样性,令紫微斗数推命术在推断吉凶祸福的部分提升其征验度。[3]
[编辑] 推算方法
紫微斗数一般以学排盘为先,排盘顺序为安命身与十二宫、起寅首、定五行局、安北斗南斗等甲级主星,再安其余星曜,然后依宫位的三方四正与大运流年等来解读命盘。
[编辑] 安十二宫
以十二地支盘为基,起寅宫;顺数生月逆数生时定命宫,以命宫逆时针布命迁十二宫;命、兄、夫、子、财、疾、迁、友、官、田、福、父。
[编辑] 起寅首、定纳音五行局
以出生年干支(如:戊子)之天干数乘于二加一是为寅宫宫干;顺布宫干至命宫处,再以命宫干支定命造纳音五行(例如:命宫坐丙戌,为土五局),命造纳音五行皆有配合之数局,分别为;水二局、木三局、金四局、土五局、火六局。
[编辑] 定紫微星
得出命造五行局后,推判几倍的命造五行局数可以大于生日数(例如:十六日生人木三局者则六倍得可大与生日数);下一步判断得出来的倍数与生日数之差数,再判断此差数为奇数或偶数;若差数为奇数,则以倍数减去差数得到一个新的数字;若差数为偶数,则倍数与差数相加而得一新的数字,下一步起寅宫并顺时针数到上一步骤得出的数目,此一落宫点便是紫微星的位置;依照上一步骤如果改为逆时针来数,便是安天府星。
[编辑] 安甲级星
起紫微星,逆时针一宫安天机星,跳隔一宫,安太阳星,逆时针一宫安武曲星,逆时针一宫安天同星,跳隔两宫,安廉贞星,再跳隔三宫会回紫微星。
起天府星,顺时针一宫安太阴星,顺时针一宫安贪狼星,顺时针一宫安巨门星,顺时针一宫安天相星,顺时针一宫安天梁星,顺时针一宫安七杀星,跳隔三宫,安破军星,再跳隔三宫会回天府星。
起辰宫为正月,顺时针数至生月,安左辅星;起戌宫为正月,逆时针数至生月,安右弼星。
起辰宫为子时,顺时针数至生时,安文曲星;起戌宫为子时,逆时针数至生时,安文昌星。
[编辑] 安四化星
以年干安禄权科忌四化星(取最普遍的《全集》版本):
甲廉破武阳
乙机梁紫阴
丙同机昌廉
丁阴同机巨
戊贪阴右机
己武贪梁曲
庚阳武阴同
辛巨阳曲昌
壬梁紫左武
癸破巨阳贪
[编辑] 专有名词
[编辑] 命身十二宫
命宫、身宫、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疾厄宫、迁移宫、奴仆宫(又名仆役宫及交友宫)、官禄宫(又名事业宫)、田宅宫、福德宫(又名福寿宫)、父母宫(又名相貌宫)。
[编辑] 甲级星
十四正曜:紫微斗数中所用的星曜采用《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的称谓,跟史记·天官书上的称谓不同,而且实际上只是符号化的“虚星”,并不代表星曜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
北斗七星
紫微星:北极星
贪狼星:天枢 - 大熊座α
巨门星:天璇 - 大熊座β
天机星:天玑 - 大熊座γ
文曲星:天权 - 大熊座δ
廉贞星:玉衡玉衡 - 大熊座ε
武曲星:开阳 - 大熊座ζ
破军星:遥光 - 大熊座η
南斗六星
七杀星:斗宿一 - 人马座μ--天府星:斗宿一 - 人马座μ
天相星:斗宿二 - 人马座λ
天同星:斗宿三 - 人马座φ
天机星:斗宿四 - 人马座σ
天梁星:斗宿五 - 人马座τ
天府星:斗宿六 - 人马座ζ]--七杀星:斗宿六 - 人马座ζ
中天
太阳星
太阴星
副曜
六吉星:北斗 - 文曲星(文华)、左辅星、右弼星; 南斗 - 文昌星、 天魁星(昼贵,天乙贵人)、天钺星(夜贵,玉堂贵人)
六煞星:北斗 - 擎羊星(羊刃)、陀罗星; 南斗 - 火星、铃星; 中天 - 地空星、地劫星
四化星:化禄、化权、化科、化忌。关于四化,依不同派别有部分差异。
北斗 - 禄存星、吉星: 中天 - 天马星
[编辑] 乙级星
吉星: 中天 - 台辅星、封诰星、恩光星、天贵星、龙池星、凤阁星、三台星、八座星、天官星、天福星、天才星、天寿星、红鸾星、天喜星、解神星、天巫星
凶星: 中天 - 天空星、天刑星、天姚星、天哭星、天虚星、天月星、阴煞星、年解星、华盖星、咸池星、天德星、月德星、孤辰星、寡宿星
[编辑] 丙级星
长生十二神: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
博士十二神:博士、力士、青龙、小耗、将军、奏书、飞廉、喜神、病符、大耗、伏兵、官府。
凶星: 中天 - 天伤星、天使星、截路、空亡、旬中、旬空
[编辑] 丁级星
将星、攀鞍、岁驿、岁破、岁建、龙德
[编辑] 戊级星
息神、劫煞、灾煞、天煞、指背、月煞、亡神、晦气、丧门、贯索、官符、小耗、大耗、白虎、吊客、病符
另外那个回答 秀逗了?
成就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数学典籍
《周髀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典籍,成书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间 (纪元之后)也有史家认为它的出现更早,是孕于周而成于西汉,甚至更有人说它出现在纪元前1000年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公元纪元前后,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从先秦到西汉中期的数学成就该书作者已无从查考,只知道西汉著名数学家张苍、耿寿昌等人曾经对它进行过增订删补全书分做九章,一共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大类,每一大类作为一章
《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
没有找到是那本古书上有记载金星凌日,具体金星凌日的观测历史如下。
世界上第一个用肉眼观察金星凌日的人是阿拉伯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法拉比(870至950年),他在一张羊皮纸上写道:“我看见了金星,它像太阳面庞上的一粒胎痣。”据分析,法拉比目睹到这次金星凌日发生在公元910年11月24日。
世界上第一个向世人预告金星凌日是德国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至1630年)。他在1629年出版的《稀奇的1631年天象》一书中写道:1631年12月7日将发生金星凌日。
世界上第一个用天文望远镜观察金星凌日是英国的天文学家霍罗克斯(1619至1641年)和克拉布特里。他俩在1639年12月4日用望远镜观察到十七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用金星凌日测量太阳视差和日地距离(天文单位)的人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656至1742年),他在1716年建议在世界各地联合观察金星凌日,并论述了利用金星凌日测量太阳视差的方法,这是当时精确测定太阳视差的理想方法。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金星有大气存在的人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他在1761年6月6日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天文台进行了认真观测。他发现,当金星凌日刚刚开始,看到金星边缘刚刚与太阳边缘接触时,在金星周围有一非常模糊的微微发亮的圆环。经过仔细分析,他认为,在金星周围应该存在大气,当金星接近太阳时,太阳光经过的大气折射在金星周围形成亮环。这是第一次指出金星上存在大气。我们已经对金星大气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的氮气等成分。
本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2012年6月6日早晨上演。2012年6月6日上午06:10,天宇将上演“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这是本世纪的第二次“金星凌日”,也是最后一次,堪称世纪绝唱。届时日面上有颗小黑点缓慢走过,持续时间达六个半小时。
在科学研究中,积累资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众所周知,中国古籍中的天象记录有如汗牛充栋,比比皆是。其他国家则不然,所存寥寥,如凤毛麟角。相比之下,我们确是佼佼者,这在国际上是公认的。如法国的天文学家巴尔代曾对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作过研究,他于1950年时说: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是世界上最好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日本学者新城新藏等也都对我国古代天象记录有较高的评价。
关于彗星的记录,据不完全统计,至1911年为止,史书中有554次记载。由于时代不同,所用的名称也不同,很是复杂。其中记作彗星的有256次,记作星孛或孛星的103次,记作客星的79次,只记作星的39次。还有其他的名称,如长星、异星、奇星、蓬星、景星、妖星、瑞星、天冲、旬始、格泽、蚩尤、天狗、白光、白气……刀次。从现代天文学角度看,这些记载不完全是彗星。一般记作彗星、孛星、星孛的多数是彗星。记作客星的,多数是新星,少数是彗星。记作其他名称的,多数是彗星,个别的是流星。在《史记·天官书》中,一般用客星的名称,《汉书·天文志》中,客星和彗星的名称相混。唐李淳风撰晋、隋《天文志》把客星另立一类,唐、宋诸志沿袭下来。《明史·天文志》把客星叫做新出星,这是受了西方的影响,而它的《客星篇》里记载的又大多数是彗星。《清朝文献通考》中指的客星是与恒星、行星不同的各种星,的总称而不加以区别。史书中的记载虽多,分类不严,但可以肯定,这500多次大部分记的是彗星。
特别是对哈雷彗星的记载,可以说是时代早、连续和完整。有一位波兰天文学家,在50年代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他说中国对哈雷彗星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盟世纪的夏代。但由于资料太少。证据不十分充分,不为多数学者所承认,只算作一家之言吧,现在公认,的是春秋时代鲁文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13年,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从秦始皇七年,即公元前239年,直到清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它的每次出现,中国的史书上都一次不漏地有记载。这些记载对天文学某些领域的研究是很有用处的。当然,明、清两代的记载,已无参考价值了,这是因为到了1610年,望远镜已问世,观测记录详尽精密,中国的史书上的记载就显得太粗略了。
《清朝文献通考》:“七月己巳,彗星见东北方,白色,尾迹长二尺余,指西南,在井宿北河北。壬申行东北,尾迹长六尺余”(1682年9月15日)。
《清朝文献通考》:“二十四年三月甲午,彗星见于虚宿之次,色苍白,尾迹长尺余,指西南,每夜顺行,十余日伏不见。四月戊辰复出,在张宿,体势甚微,向东顺行,至五月初隐伏”(1759年3月13日)。
《清朝文献通考》:“道光十五年闰六月十一日彗星见”(1835年11月16日)。
《清朝文献通考》:“宣统二年四月初二日寅初初刻,东北方云中彗星出见,尾指西南方。因在云中,未能考测。初五日寅初一刻,东北方见彗星,在外屏之北,尾指西南危宿土公吏之间,测得彗星高四度,正东偏北十五度,嗣于十六日不见。四月十八日戌正三刻,正西偏南柳宿间彗星出见,尾指东南,翼宿名堂之间,测得彗星高二十六度,正西偏南十二度。日渐微,至五月三十日不见”(1910年4月20日)。
约在100多年前,中外一些学者曾对我国的彗星记录作过整理、研究和计算,从中选出了哈雷彗星的记录,所以上面抄录的是可靠的。
从这些古代记录中,可以看出,哈雷彗星的轨道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在10几年前有人研究了公元295年至1835年间哈雷彗星21次回归的轨道运动,认为它受1颗未知的大行星的引力作用。他们算出了这颗未知的大行星离太阳约为g7亿千米。质量为土星的3倍。这种想法也是有先例的,以前曾发现天王星的运行与计算值不符,由此发现了海王星,随后又以同样的办法发现了冥王星。但是这次就不同了,天文观测始终没有证明这颗新行星的存在。近些年发现彗星的轨道变化是由于所谓非引力的效应造成的。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提到。
特别要提到的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先生在前些年对哈雷彗星曾作过全面的研究,不仅对哈雷彗星的古代记录作了认真的分析,而且在他的主持下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哈雷彗星的轨道变化作了全面研究。张钰哲先生对哈雷彗星的研究虽是属天文范畴的,但他研究成果的某些方面也可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例如他从秦以前的彗星记录中又确认了几次是哈雷彗星的记录,根据其中的一次记录为古史中的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关于武王伐纣究于何年,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难于确定。汉代的刘歆认为是公元前1122年,唐兰先生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年代问题》中定为公元前1075年,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定为公元前1066年,章鸿钊先生的《中国古历析疑》中定为公元前1055年,日本学者新城新藏在《周初之年代》中定为公元前1066年,华裔美籍学者彭瓞钧先生认为是公元前1059年。张钰哲先生推算为公元前1056年,这个结果对史学界是很有影响的。
据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AU)于1994年8月24日在荷兰海牙举行大会,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采用类似小行星的以每半个月为单位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彗星命名新办法。
新发现的彗星标志顺序:发现时的年份、发现时那个半月的英文大写字母(以英文字母为序,每半个月固定用一英文字母表示)、以阿拉伯数字顺序排列发现时是该半个月内正式公布发现的第几颗彗星。同时仍保留以发现者姓氏命名的传统作法;但命名最多只取前2名,且天文台数人组成的寻彗小组只取寻名。1995第1颗彗星于1月8日被罗伯特·杰狄克发现,标志为:Cornet P/1995A1(Jedike)。
当发现的新天体的性质被确认后,将在名称前加以区别:小行星被误认为彗星的,加A/;非周期彗星加C/;已消失彗星加D/;周期彗星加P/;若无法计算出该彗星有意义轨道则加X/;如果彗星破碎,则在名字后加-A,-B……,以区分每个碎核。如果彗星被观测到回归,则在P/(或/D)前加上一个由IAU小行星中心给定的序号,以避免该彗星回归时重新标志。例如:1P/1682Q1=1P/Halley=哈雷彗星。以下是几颗较为熟知的周期彗星的标志。
2P/Encke=恩克彗星
6P/d’Arrest=阿雷斯特彗星
8P/Tuttle=塔特尔彗星
9P/Tempel1=坦普尔1号彗星
10P/Templ2=坦普尔2号彗星
9P/Borrelly=博雷林彗星
26P/Grigg-Skiellerup=格里格-斯克杰利厄普彗星
29P/Schwassmann-Wachmannl=施瓦斯曼-瓦赫曼1号彗星
45P/Honda-Mrkos-Pajdusakova=本田-马尔科斯-帕德贾萨科维彗星
55P/Tempel-Tuttle=坦普尔-塔特尔彗星
95P/Chiron=奇隆彗星(另译“卡依伦彗星”)
96P/Maehholzl=麦克霍尔兹1号彗星
107P/Wilson-Harrington=威尔逊-哈林顿彗星
109P/Swift-Tuffle=史威夫特-塔特尔彗星
95P/Chiron被发现于1977年,当时认为是1颗小行星,编号2060。1988年重新认定为彗星。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人个对古代的天文历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历年来我也在网络个搜寻过古代天文历法类的古籍资料,不过所找的古籍很有限,
最多的一次也才在 古籍阁 中寻找到了一百多册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资料,真的是太稀少了,非常珍贵,下面是部分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文献,
《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大清时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
《恒星星座书苏菲》
《授时历议》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
《晋书·律历志》
《步天歌(影印版)》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
《玉烛宝典》
《甘石星经》
《神道大编历宗通仪 (明)周述学撰》
《月令解 (宋)张虙》
《浑盖通宪图说 (明)李之藻》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
《授时历故 (清)黄宗义撰》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御定月令辑要 (清)康熙》
《御制历象考成表 (清)允禄》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清)乾隆》
《御制历象考成 (清)》
《天经或问 (清)游艺》
《天象源委 (清)张永祚辑》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
《历代长术辑要 (清)汪曰桢撰》
《全史日至源流 (清)许伯政》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七政推步 (明)贝琳》
本文2023-08-06 05:48: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