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钟翰的著作年表
1937年
《辨纪晓岚手书简明目录》①,1937年4月23日《大公报·史地周刊》第133期1938年
《谈军机处》①,《史学年报》1938年 《祭父文》,1938年手稿
1939年
《清三通之研究》,《史学年报》1939年,后改名《清三通纂修考》①
《读张孟劬先生史微记》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8期
《遁堪文录序》,《史学年报》1939年
《张孟劬的先生遁堪书题》⑤,《史学年报》1939年
《清史稿纂修之经过》⑤,《史学年报》1939年,后被收入朱师辙之《清史述闻》
《清律纂修奏疏序》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0期
1940年
《与人书五首》,1940年单行本
1945年
《三国志裴注考证》⑤,《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5卷
1948年
The Authorship of You-an-ku(游仙窟著者考)⑤,Harv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哈佛亚洲学志)No.1-2.June 1948.
《清世宗夺嫡考实》①,《燕京学报》第48期
1950年
《胤禛西征纪实》①,《燕京学报》第49期
1951年
《北京访书记》,《庆祝周叔弢先生六旬论文集》,后改名《北京厂寺访书记》②
1956年
《明代女真人之分布》②,《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
《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性质》①,《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6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
1957年
《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1961年
《五石先生墓碑文》,刻石
1963年
《清史杂考》,中华书局再版,1963年9月
1977年
《清史稿》(点校者之一),中华书局,1977年12月
1979年
《满族简史》(通纂之一),中华书局,1979年8月
《朝鲜李朝实录中之女真史料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12月
《清代旗地性质初探》②,《文史》第6期
《战国秦汉辽东辽西两郡县考》(与陈连开合撰),《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4期
1980年
《雍正西南改土归流始末》②,《文史》第10辑
《沈阳锡伯族家庙碑文浅释》,《清史论丛》第2期,后改名《沈阳太平寺锡伯碑文浅释》②
《对清前期历史必须作综合比较研究》,《清史研究集》第1期
1981年
《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②,《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
《藤花会逸事》,《学林漫录》第2期
《洪煨莲先生传略》(与翁独健合著),《文献》第10期
《洪业论学集序》(与翁独健合撰),中华书局,1981年3月
1982年
《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②,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第2期
《清国史馆与清史列传》②,《社会科学辑刊》第3辑
《对编修清史的一点意见》,《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
《清政府对台湾郑氏关系之始末》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后收入《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
《什么是清初四大疑案》,《文史知识》第1期
1983年
《邓文如传略》(与邓同合著),《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4期
《自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5期
《清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
《满族之今昔》,《文史知识》第3期
《洪煨莲先生与引得编纂处》,《学林漫录》第8期1984年
《试论理藩院与蒙古》②,《清史研究集》第3期
The Qing History Bureau and Colletions of Qing Biographies Ch’ing-shih-wen-ti(清史问题) Vol5,No2Decemberl984.
1985年
《邓之诚传》(与邓嗣禹、周一良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
《洪煨莲传》(与翁独健、刘子健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
《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②,《中华文史论丛》第5期
《论袁崇焕与皇太极》②,《社会科学战线》1期,后收入《袁崇焕研究论文集》
Erkl arung der Sibe-Steinchrift im Tempel des Hochsten Friedens zu Shen-yan Trans by Prof,Givanni Stary(Geschichte der Sibe-Mandschuren,pp54-72)Harraasowitz,wiesbaden
《从满族的命名谈起》,《满族研究》创刊号
1986年
《清实录与清史研究》③,《书品》第4期
《满族简史》(通纂之一),中华书局再版,5月
《清史稿》(点校者之一),中华书局再版,8月
《书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后》②,《史学集刊》第1期
《悼独健同志》,《民族研究通讯》
1987年
《满文老档中计丁授田商榷》③,《民族史论丛》第1期
《释马法》②,《中国民族史研究》创刊号
《释汗依阿玛》②,《满族研究》第2期
《清圣祖遗诏考辨》②,《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后收入《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清实录与清史研究》③,《文史知识》第3期
《清代官制简述》③,《文史知识》1987-88年,第1-3期。后收入《中国古代官制讲座》
《东北考察记》③,《历史地理》第5期
A Bref Summary of Manchu stud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na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亚洲史杂志)27,l:68-77
《清鉴易知录》(校订),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清史列传》(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11月
《雍乾两朝镶红旗档序》,辽宁人民出版社,2月
《清鉴易知录校刊叙言》,北京古籍出版社,8月
《盛京皇宫序》,紫禁城出版社,8月
《初学清史必读书目》,《文史哲》第3期
《谈学》,《开拓》创刊号
《陈二厂先生杂忆》,《陈宦研究资料专集》1988年
《康雍乾三朝满汉京旗房地契约四种》③,《北方民族》创刊号,后收入《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试析康熙之农本思想》③,《四平民族研究》第1期,收入《满族研究文集》
《蒙古世系谱作者及其他》③,《蒙古史研究》第3期
《满族史研究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月
《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9月
《简明满汉辞典序》⑤,河北教育出版社,3月
《骈字类编索引前言》,中国书店出版社,12月
1989年
《柳如是与钱谦益降清问题》③,《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国际学术论文集》
《我和清史列传》③,《书品》第2期
《陈寅恪先生杂忆》,《纪念陈寅恪先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和珅秘传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月
《世界民族风俗及其传统文化序》,民族出版社,7月
1990年
《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
《天聪谕奏校注》③,《历史档案》第3期
《年羹尧西征问题》③,《青海社会科学》第3期
《内务府世家考》③,《郑天挺纪念文集》3期
《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③,《历史地理》第9期
《关于红楼梦的时代历史背景》③,《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
《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③,《民族研究》3-4期,收入《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满族大辞典序》⑤,6月
《喜读郑天挺主编的清史》,《光明日报》5月23日第3版《史学》
《满族发展史初编序》,天津古籍出版社,5月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序》,中国地图出版社,6月
《中国宫廷知识辞典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1月
《全面开展乾嘉历史的研究》,《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1991年
《清代各部署则例经眼录》③,《邓之诚学术纪念论文集》
《满族贝子称王考》③,《中央民族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Notes on Han i Ama TranSby ProfNicola di Cosmo,Aetas Manjurica,Tornus2,OttoHarrassowitz, Wiesbaden The Question of the Place where the Manchu Ancestors Originated Central Asiatic Journnal Vol35,No3-4
《评介韦庆远、刘守治等编的清代的旗地》,《清史研究》第3期
1992年
《清代民族宗教政策》③,《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清会典的官制史资料价值》③,《书品》第2期
《清帝东巡评介》,《中国史研究》第3期
《读史与爱国主义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第1期《谈中国边疆学与民族史的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
《成都燕大杂忆》,《成都燕京大学复校五十周年纪念集》
《神田信夫教授古稀华诞寿辞》,手稿
《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序》,天津古籍出版社,8月
《清太祖大妃纳喇氏》(中英文),《中国妇女传记辞典》(清代卷)香港浸礼学院
《清太宗孝庄文皇后济吉特氏》(中英文),同上
《清史续考》,台湾华世出版社
《魏源与圣武记》③,《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胤祯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历史研究》第2期
《毛大将军海上情形跋》④,台湾《淡江史学》第5期
《清朝前期的党争问题》④,台湾《历史月刊》第70期
《跋前清诰封广东省花市营都司章敏赫之母李氏为太恭人墓碑文》,日本《满族史研究通讯》12月号
《有关民族史研究答记者问》,《治学与成才之道》,北京民族出版社,5月
《孔飞力教授新著〈叫魂者〉的评介》④,《清史研究》第4期
《明清史事论集刊序》,南京出版社,11月
《多尔表评传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
《满汉大辞典序》,辽宁民族出版社,12月
《自述》,《北大人》创刊号
1994年
《中国民族史》(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月
《胤禛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满学研究》第2期
《康熙与理学》④,《历史研究》第3期
《五石斋日记选钞》④,《学术集林》卷二
《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月
《清代六部成语词典序》,天津人民出版社,2月
《中华民族研究初探序》,知识出版社,11月
《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
《东北旗地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
1995年
《李光地生平研究中的问题》④,《燕京学报》新一期
《歪乃小考》⑤,《满学朝鲜学论集》7月号
《左景伊新著〈左宗棠传〉书后》④,《中国文化》第11期
《清一条鞭法序》,北京大学出版社,7月
《清代三姓B梆统衙门满汉文档案译编序》⑤,辽宁古籍出版社,7月
《清代内务府刻书目录题解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9月
《无极甄氏族谱简编序》,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9月
《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1月
1996年
《清朝满族社会的变迁及其史料》④,《中国文化》第13期
《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人物评》,《西北史地季刊》第2期
《满族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贡献》④,《炎黄文化研究与中华民族》
《释阿其那与塞思黑》④,《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论文集》
《谈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分期问题》,《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七十周年专辑》第1期
《洪承畴的历史功过问题》④,《洪承畴研究》
《承前启后新义不穷——何炳棣著〈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后》,《中国史研究》第3期
《乔治忠著清朝官方史学研究评介》⑤,《燕京学报》新二期
《我为什么专攻清史和满族史》④,《文史知识》第12期
《清宫斗争内幕序和前言》(合著),《满族研究》第2期
《洪业传序》(与侯仁之合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月
《说读书认字》,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期
《清宫斗争内幕序》,辽宁古籍出版社,6月
《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序》,北京燕山出版社,9月
《追忆麻园岭二三事》,《雅礼中学九十周年纪念册》10月
1997年
《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再版,9月
《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④,《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
《洪业先生小传》,《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洪业》
《杨联升先生小传》,同上
《记半通主人藏半部史通》④,《燕京学报》新三期
《陈宝琛与末代皇帝》④,《陈宝琛与中国近代社会》陈宝琛教育基金筹委会刊行
《清代皇帝一家人丛书序》,辽宁大学出版社,7月
《四库禁毁书丛刊》(主编)(出版至第2期30册),北京出版社,11月
1998年
《明代漠南蒙古研究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月
《清史研究与民族古籍》,巴蜀出版社,3月
《清代内务府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月
《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8月
《再释阿其那与塞恩黑与满族传统文化》,《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8月
《我和清史满族史研究》④,《文史知识》l月
1999年
《王钟翰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l月《三释阿其那与塞思黑》④,《历史档案》,4月
《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及助编者》④,《燕京学报》新八期,5月
《康熙敕谕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档》④,《国学研究》,10月
《施琅的历史功过问题》④,载《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7月
《王钟翰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5月
《四库禁毁与清代思想文化普及运动》⑤,收入《四库禁毁书研究》,北京出版社,11月
《左景伊教授新著左宗棠传读后》④,北京华夏出版社,8月
《孟森先生与邓、洪二师》④,《文史知识》,12 月
2000年
《中国民族大观序》,《中国民族大观序》编委,3月
《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序》,《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序》编委,3月
《中国民族史研究五十年》④,《明清论丛》,5月
《满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④,《国学研究》,8月
《孟森与〈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前言④,《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2月
2001年
《清史余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月
《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序》,民族出版社,4月
《乾隆八旗旗务总抄规例校注》⑤,《燕京学报》,新十期
2002年
《清代翰林院制度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月
《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吉林社会科学院,3月
《清心集》,新世界出版社,8月
《大清王朝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0月
《清史稿说略》⑤,载《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燕山出版社11 月
2003年
《清史补考》,辽宁大学出版社,7月
《王钟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8月
《王钟翰清史论集叙言》⑤,《燕京学报》
各篇末注之数字:①为收入《清史杂考》,②为收入《清史新考》,③为收入《清史续考》,④为收入《清史余考》,⑤为收入《清史补考》者。
上:著作与古籍整理
陆洪非林青黄梅戏剧作全集(合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112出版
求是集——戏曲小说理论与文献丛稿,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知非集——元明清文学与文献论稿,黄山书社2006年出版(江苏省社科二等奖);
元代戏剧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江苏省社科三等奖);
清人别集总目(合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江苏省社科一等奖),2001年、2011年再版;
明代戏剧研究概说(合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元杂剧研究概说(合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1989年再版;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校点),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校点),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皖人戏曲选刊·龙燮卷,黄山书社2009年出版;
金圣叹全集(整理辑校),凤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
朱柏庐诗文选(标点选注),凤凰出版社2002年出版;
太平天国演义(整理校点),黄山书社2000年出版;
舌华录(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9年出版;
明语林(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9年出版;
青泥莲花记(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8年出版;
道听途说(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8年出版;
清代笔记小说类编(主编),黄山书社1994年版1998年再版。
黄小田评本红楼梦(辑校,合撰),黄山书社1989年出版;
下:论文及文章
01二十世纪金圣叹史实研究的滥觞,《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4期;
02胡适《〈水浒传〉考证》与金圣叹研究,《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
03陈登原《金圣叹传》的学术贡献及缺憾,《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
04试论清初戏曲家龙燮及其剧作,《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05清初戏曲家龙燮生平、剧作文献新考,《文献》2010年第2期;
06金圣叹清初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3期;
07金圣叹佚文新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08 “才名千古不埋沦”:金圣叹精神风貌和批评心路简论,《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09金圣叹晚明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
10金圣叹佚诗佚联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6期;
11《文章辨体汇选》“四库提要”辨误——兼论“施伯雨”撰《水浒传自序》的来源,《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9期转载;
12也谈寅半生之“八应秋考”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13冯梦龙、袁于令交游文献新证,《文献》2007年第4期;
14朱国祚生卒年小考,《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
15读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中华书局《书品》2007年第1期;
16明人之当代戏剧研究论略,《中华戏曲》2006年第2期;
17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18古典白话小说整理的又一创举——评黄山书社新版《红楼梦》,《学术界》2006年第4期;
19清初文言小说《觚剩》作者钮琇生年考略(合撰),《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20金圣叹诗选俞鸿筹“读后记”考辨,黑龙江大学《学府》2006年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压缩版:金圣叹基本史实考论——《沉吟楼诗选》“读后记”史实探源与辨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转载;
21清代指画名家高其佩小传异说辨误,《文献》2005年第4期;
22金圣叹所作“元晖”诗本事考——兼论清初戏曲家叶奕苞的生卒,《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5期;
23金圣叹与周庄戴氏交游探微,《文史哲》2005年第4期;
24金圣叹早期扶乩降神活动考论,《中华文史论丛》第7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25《午梦堂集》中“泐大师”其人——金圣叹与晚明吴江叶氏交游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6“焦东周生”即丹徒周伯义——清代文言小说《扬州梦》作者考(合撰),《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9期转载;
27晚明书画家邵弥生年新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
28周亮工参与刊刻金圣叹批评《水浒》、古文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29读“书”杂“品”,中华书局《书品》2003年第4期;
30《王渔洋事迹征略》拾遗补缺,《中国诗学》第8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1金圣叹与吴江沈氏交游探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2清初总集《诗观》所收徽州诗家散论,《徽学》第2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书评),商务印书馆《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34《王渔洋事迹征略》商订和献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5也谈《给青年二十四封信》是否朱光潜作——兼议章启群商金林先生对其作者的“考证”,《学术界》2002年第6期;
36清代文言小说家潘纶恩生卒定考,《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37教育家的执著和理学家的愤世——明遗民朱用纯的心路历程和散文创作,《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
38夏庭芝生活时代及其他——《元曲家考略》读书笔记,《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39金圣叹与王鏊后裔关系探微,《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1期转载;
40金圣叹与长洲唯亭顾氏交游考——兼论顾予咸与清初三大史狱之关系,《艺术百家》2002年第2期;
41金批《西厢》、《水浒》的参与者:王斫山、王道树事迹探微,《戏曲艺术》2002年第2期;
42由稀见方志《越中杂识》作者缘起,《文献》2002年第2期;
43明代《弘正诗钞》辑者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
44金圣叹与周计百交往揭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0期论点摘编;
45《晚明曲家年谱》金圣叹史实研究献疑,《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6期转载;
46歙人张潮与《虞初新志》,《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5期;
47晚明曹臣与清言小品《舌华录》(合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48读《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中华书局《书品》2001年第2、3期;
49《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初读——有关作者史实缺误商兑补苴,《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50《吴江诗粹》所收沈璟轶诗辨析,台北《书目季刊》第34卷第3期,2000年12月出版;
51陆长春评传(合撰),《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4期;
52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欢会——金圣叹晚期事迹探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转载;
53杨维桢戏剧序跋新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54金圣叹与“哭庙案”中的“二丁”——从金诗《丁蕃卿生日二章》谈起,《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
55杨维桢籍贯考,《辞书研究》2000年第3期;
56夏庭芝戏剧思想新论,《艺术百家》2000年第1期;
57明代前期元剧研究论略,《河北学刊》2000年第1期;
58欧阳兆熊生卒及其他,中华书局《书品》1999年第4期;
59《舌华录》作者和版本考述,《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转载;
60继承和影响——试论《录鬼簿》历史地位,《戏剧》1999年第2期;
61元代戏剧学研究导论,《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同年第8期转载;
62梅鼎祚与《青泥莲花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
63清代文言小说家宋永岳事迹系年,《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64叛逆和创新──钟嗣成《录鬼簿》剧学思想综论,《艺术百家》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1期转载;
65理学家与曲学家的统一——元初胡祗遹曲学思想的重新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0期转载;
66钟嗣成《录鬼簿》外论三题,《戏曲研究》第5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67《明语林》校点后记,《文教资料》1998年第2期;
68明杂剧《一文钱》本事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
69宋遗民的独特视角——试论元初周密的戏剧学思想,《戏曲艺术》1997年第3期;
70包公艺术形象的早期塑造——宋金笔记话本杂剧摭谈,《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3期;
71宋元明清家训禁毁小说戏曲史料辑补,《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
72《志异新编》—《亦复如是》作者考;《文教资料》1997年第1期;
73试论先秦小说观念,《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转载;
74“善道”封建末世的“俗情”——试论潘纶恩《道听途说》,《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
75朱柏庐生卒和别号,《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
76漫说《三字经》,《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77钱谦益诗文集版本知见录续补,《文教资料》1994年第1期;
78试论周德清为代表的元人戏曲语言声律论,《戏曲研究》第4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79金圣叹佚文佚诗佚联考,《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1期;
80清代文言武侠小说简论——兼谈文言武侠小说发展轨迹,《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3、4期合刊;
81钱谦益诗文集版本知见录,《文教资料》1992年第6期;
82元人赵半闲《构栏曲》漫论,《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3期;
83贾仲明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1992年版;
84徐复祚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1992年版;
85近年“汤沈之争”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89年第7期;
86《鱼儿佛》原作者及改编者新考,中央戏剧学院《戏剧》1989年第2期;
87元人戏剧史论初探,《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88元人戏曲功能论初探,《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
89书会才人自风流——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合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90幽艳显情深,清丽寓情浓——郑光祖[双调蟾宫曲]《梦中作》赏析(合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91钟嗣成戏曲文学创作论新探,《戏曲研究》第2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92元杂剧喜剧研究综述,《中华戏曲》第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3元人戏曲表演论初探(下),《戏曲艺术》1987年第4期;
94元人戏曲表演论初探(上),《戏曲艺术》1987年第3期;
95白朴剧作不同风格之成因浅探,《光明日报》1987年1月27日,《文学遗产》第724期;
96《“元曲四大家”质疑》的质疑——“郑”是郑廷玉说不能成立,《戏曲研究》第2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97简论张潮的小说批评,《艺谭》1986年第5期;
98浅谈祁彪佳的戏曲人物论,《艺谭》198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戏曲研究》同年第7期转载;
99对包公艺术形象应有个正确的评价,《江淮论坛》1981年第6期。
1.伪改书名、著者以充罕见之书
过去的藏书家选择善本书时,罕见之书是一条重要的标准。书贾利用藏书家以稀为贵、奇货可居的心理就剜改书名、著者,伪造罕见的书。如杜氏《通典》二百卷,明嘉靖十七年王德溢、吴鹏有刻本。因为唐杜佑撰的《通典》流传较广,倘若以原书真实面貌出现,对藏书家不会有多大吸引力。书贾就将书名剜改为《国史通典》,同时剜去题下杜佑的名衔,加印“南宋礼部尚书锡山郡宝国贤撰”字样,序文也作删改,还在书名和著者剜改的地方钤了“南京翰林院印”和季振宜的藏书印,以掩饰剜改的痕迹,经过这样的剜改,就成了罕见的奇书乐。元刻明修本《晋书》,书贾动手剜改了书名,称为《两晋人物传》,并伪题“无锡王达撰”。这样一改,使人感觉书名既冷,著者亦奇,比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更容易吸引某些藏书家的注意,大可收到射利的目的。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是地理方面的名著,书贾为了制造罕见书的假象,把书名改为《游名山记》。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需要引起警惕,切不可一见假造书名、著作不见各家著录便认为奇货可居,故应谨防受骗上当。
2.增删刻书牌记
古书中的牌记是考证一书的出版人、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的重要依据。有这块牌子无这块牌子,书的版本价值是很不一样的。书贾抓住这一点,怎么对他有利,他就怎么干。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王国维亲笔题跋的明嘉靖刻本《孔子家语》,刻印精良,书品极好。但书贾硬在书前加了一页刻书牌记,右上角竖行题称“陈眉公先生重订”,中间竖行大字题名《孔子家语》,左下角署“古关杨敬泉梓”。陈眉公即陈继儒,明万历时人。本来是嘉靖时刻的书,却安上了一块万历时的刻书牌记,目的在于借重陈眉公的大名以抬高本书的学术价值,并想利用这块牌子来说明此书版本的完整性和确切性。二者合一,此书便可以身份大增,书贾从中获利。清初刻本《诗人玉屑》,书前原有“处顺堂藏板”的刻书牌记,且有“重刊元本”字样。由于书机时作伪,撤去了这块刻书牌记,竟骗过了墨海楼蔡氏。蔡氏以元刻本收进,察觉上了当,却又反手卖给了别人。这种增换刻书牌记的情况,往往在明清之际所刻的从书中和翻刻本中时常发生。尤其是翻刻本貌似原刻本,作伪方法简单,只需抽去牌记,略加伪饰即成。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牌记虽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但不能轻信,应该多方考证,审慎鉴定。
3.剜改序跋。
剜改序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撤换序跋冒充古刻旧刻而从中获利,在古书版本造伪中亦属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在配合其他作伪手段时,挖改序跋中紧要之处,更是屡见不鲜。如时彭大翼辑的《山堂肆考》二百二十八卷,明万历二十三年刻本。书贾将书名控改为《书言故事》,同时将题下彭大翼纂著的“纂著”两字剜下,偷梁换柱贴在书贾加印的“锡山陈幼学”名字下面,投藏书家所好。为了证明这部书确系无锡陈幼学纂著,书贾还对《山堂肆考》原书序文进行剜改,在凌儒的序中就有两处被挖改:一是交序文第六页后半页害虫去后,杜撰墨"无锡陈夫子好古士也"二是第七页文字也作了篡改:“集而成编,总之二面四十卷,名曰《书言故事》”,与剜改书名著者相呼应。因此,凡古书中无序有跋,或序跋与的内容自相矛盾时,切不可轻信其中所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应当多方考证后,再做决断。
4.染纸造蛀以充古刻旧刊。
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曾对染纸和伪造蠹鱼虫蛀痕以作伪有精细的描写和精彩的议论:近日作假宋版书者,神妙莫测。将新刻摹宋版书,特抄微黄厚实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虎纸,简卷用棰细细敲过,名之曰刮,又墨浸去臭味印成。破碎重补。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真两头角处。或用沙面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纸毛,仍用草烟薰黄,俨然古人伤残旧迹。或置蛀米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铁线烧红,锤书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用红色装衬绫锦套壳,入手重实,光赋可观,初非今书仿佛,以惑售者。或札伙囤,令人先声指为故家某姓所遗。百计数人,莫可窥测,收藏家当具真眼辨证。
以上说明,染纸以充旧刻,这种作伪手法早在明代就已经有人采用。同时明代还有书坊染仿旧纸,然后印行古书的,关于这一点,商濂还没有谈到。而近代书贾则是利用清时的影寮刻本进行染色,以充旧刻。
5.版本杂拼。
用几种不同版本杂拼成一部书,是书贾出售残本的一种作伪手段。一般以一种较好的残本作为基础,残缺卷用其他版本或其他书拼配,再进行加工,掩饰杂拼的痕迹,以完整的原刻本的面貌出现。有一部《史记》,一百三十卷,明嘉靖四年汪谅刻本。残存一百十卷,其中卷缺四十八对五十五、八十二至八十七、一百十二至一百十七。书贾为了将这部《史记》配成足本,从明喜靖四至六年王延哲刻本凑齐二十卷配予汪谅刻本。这样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汪谅刻本的《史记》。为将这部明嘉四年汪谅根据宋绍兴刻本翻刻的书充宋本,书贾剜去目录后“明嘉靖四年乙酉,金合汪谅氏刊行”两行刻书年款,同时剜去题下校题者姓氏,把纸染成暗**,给人以古得古色的感觉。还在序和目录前后伪钤敢“季振宜印”、“钱谦益印”、“牧斋藏书”等名家藏书印。因王延哲刻本也是翻宋刻本,书贾同时染了纸,初看似宋椠,如果不找书影对比,很容易上当。无锡市图书馆藏的《唐诗品汇拾遗》十卷,书贾竟用了三种明刻本拼凑而成。卷一至卷五是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卷端题《唐诗品汇拾遗》;卷六、卷七、卷十是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双鱼尾,卷端、书口均题《唐诗拾遗》;卷八、卷九则是明俞宪辑的《删正唐诗拾遗》的残卷,但版刻年代、版刻者不同,而后一种是另一著作辑本,书贾硬把这三种书凑合在一起,在书前加了一篇明成化十二年陈炜撰的字,就把这部残本伪造成明成化间刻的《唐诗品汇拾遗》了。
6.割改目录、卷数。
目录是全书的纲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书的章节体例,可以借以了解古书由于刊刻者、刊刻时间不同,目录卷数会产生差异。书贾常常利用这个特点,删割目录,剜改卷数,以残本充全书。书贾除剜瞩目录、纂改卷次外,还有伪加目录一法。此法常见于丛书零种扫作伪;即将几种丛书零种合在一起,加上一个目录,另成一书。如元陶宗仪编的《说郛》,清顺治三年两浙督学周南刻本,存五面六十种。书贾将这些书合起来伪题书名《儒林学海》,明无锡万镗辑,还在书前杜撰了和篇尤镗自序。尽管存书多达五面多种,书贾还是不厌其烦地伪加了目录,同时还钤了清名家阮元的藏书印“文选楼”,将若干丛书零种改头换面,冒充一部完整的稀见丛书。
首选 中华书局
在传统学术和古籍整理方面,中华书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已故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杨伯峻、马宗霍、金灿然、赵守俨等,在中华书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现有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人,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上均卓有建树。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月,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迁至北京,同时在上海留有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历经20年时间,组织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继编辑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陆续推出的重点丛书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新编诸子集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道教典籍选刊”、“理学丛书”、“学术笔记丛刊”、“古逸丛书三编”、“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顾颉刚、陈垣、王力、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文史类期刊《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在学术界、读书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通鉴故事百篇》、《新编千家诗》、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增订本《全唐诗》、《全宋词》,以及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1998年复刊《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等,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
绝对权威
我也买好多 中华书局的 书
当然今年跟风出的 通俗类的书 也不少 像 于丹什么的也不错
《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 《中州学刊》1986年4期
《朱骏声著目述略》 《清华大学学报》1987年4期
《〈箧中集〉与杜甫》 《中州学刊》1987年11期
《新发现的一批严羽评李白诗资料摭谈》 《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
《通行本曲品校补》 载《文史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关于水经注校的评价与整理问题》 《南开文学研究》198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关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编撰方面的一些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从武力强宗到文化士族──吴兴沈氏的衰微与沈约的振起》 《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
《南朝五史校点稽疑》 《出版工作》1990年第11期
《吴兴沈氏考略》 《浙江方志》1991年第4期
《士庶天隔 文心相通──刘勰 、沈约文学思想异同论》 《江淮论坛》1991年第5期
《八病四问》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周顒卒年新探》 《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从古诗十九首到南朝文学谈起》《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论竟陵八友》 《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永明诗歌平议》 《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永明文学集团述论》 《浙江学刊》1992年第6期
《昭明太子与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永明诗体辨释》 《中国诗学》第二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从沉寂走向活跃──中古文学史料出版与研究展望》 中华书局编《书品》1993年第1期
《“六义”与诗教──读毛诗序臆扎》 《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极摹世态炎凉 曲尽人情变态──从忧庵集窥探戴名世晚年心境》《江淮论坛》1994年第1期
《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9期转载
《全唐小说志疑》 《原学》第三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5年版
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23号1995年9月
《半生心血浇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
《文选与“文选学”》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3期
《玉台新咏杂识》 《中国诗学》第四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有关文选“苏李诗”若干问题的考察》 《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有关上古、中古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创刊四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玉台新咏版本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第1辑 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
《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新证》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五卷。1998年4月版。又刊发在日本中国艺文研究会编《学林》第24号中。
《关于金楼子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 辑中华书局
《道教在六朝的流传与江南民歌隐语》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七言诗渊源辑考》 《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略说郭店楚墓竹简的学术史意义》 《文史知识》1998年第8期
《归于平淡后的思考》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陵年谱简编》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俞曲园批校〈水经注释〉初读琐记》 《书品》1999年第1期
《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近年永明声病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
《〈古今乐录〉辑存》 《文学与文化》第三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关于袁宏道的佚文》 《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
《一桩未了的学术公案——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的一个推测》 《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之一》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3月出版
《关羽目录》 《关羽、关公和关圣》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
《蔡邕著述摭录》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
《<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 《文学遗产》2002年5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韩国中国语文学会编《中国文学》第38辑2002年11月
《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 《齐鲁学刊》2003年1期
《蔡邕行年考略》 《文史》2003年1期总62期
《贾谊<诗>学寻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
《徘徊与突破——二十世纪先唐文学史论著概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期
《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 《<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世纪之交的文学史料研究》 《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9日
《秦汉文学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 《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 《文学评论》2004年3期
《蔡文姬和她的作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
《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汉唐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1期
《<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曹植创作“情兼雅怨”说略》 《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日“文学遗产”专刊
《回归与超越——漫议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感问题》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贾谊的学术背景及其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史哲》2006年第2期
《在继承中创新的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 《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8日
《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文史哲》2007年第5期
《“鲁学”解》 《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
《释“齐气”》 《文献》2008年第1期
《梁孝王集团的文学想象》 《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西谛书话的启迪》 《文学评论》第3期
《秦汉时期的巴蜀文学略论》 《重庆社会科学》第2期
《中华古籍在世界的传播及其意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2期
《贾谊所见书蠡测》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创作时间及其意义》 《文史》2008年第2期
《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 《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 《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
《纸张的广泛应用与汉魏经学的兴衰》 《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3期
《<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
《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段玉裁卷入的两次学术论争及其他》 《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
《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引论》 《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
《展现五十年文学研究的整体风貌》 <光明日报>2007年1月2日第4版
《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
《简评<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价值》《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10期
《寂寥的文化老人和他的书-----读王伯祥<庋榢偶识>随感》 《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8日
<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
《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咸阳碑序》 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姜亮夫先生及其楚辞研究》 与江昌合撰 《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近年来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瞥》《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
《中古文学领域的开拓者------试述曹道衡先生的学术历程及其成就》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尔来倏忽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 《人民政协报》2003年9月30日。
《<续修四库全书补编>刍议》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3年4期
《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南朝佛学与文学序》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序》 人民出版社2010 年5月版
《明小宛堂覆宋本<玉台新咏>影印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刘向<列女传>研究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在古代文学与语言学之间徜徉──访康乃尔大学东亚系梅祖麟教授》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分期·评价及其相关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三人谈》《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
《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期待中的焦虑——关于古代文学研究几个问题》 《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及其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
《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从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说起》 《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文学研究所藏乾隆元年博学鸿词制科一等一名刘纶试卷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
《楚歌声中的屈原(上)》 《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
《楚歌声中的屈原(下)》 《文史知识》2009年第12期
《画坛巨擘的心灵记录——读〈潘天寿诗存〉札记》 《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退潮之后读顾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5月5日第10版
《兰亭雅集与魏晋风度》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本文2023-08-06 05:48: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