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科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十三科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方脉 5 小方脉 6 妇人科 7 风科 8 产科 9 眼科 10 口齿科 11 咽喉科 12 伤寒科 13 正骨 14 金疮肿科 15 金镞科 16 疮疡科 17 针灸科 18 祝由 19 禁科 20 痘疹科 21 外科 2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三科 1 拼音

shí sān kē

2 英文参考

thirteen branches of medic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hirteen departments of medicine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hirteen department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十三科是我国古代官方卫生机构的医学分科的合称[1]。

元代及明代的大部分时期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

元代十三科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2] 。并规定: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

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 、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 等科。[2]

最早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可追溯至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此时的十三科为:大方脉、风科、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疮肿、伤折、金疮、书禁。元丰改制后又在嘉祐九科之基础上进行调整仍为九科。因此北宋时医学划分为十三科为时甚暂。

4 大方脉

大方脉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3]

5 小方脉

小方脉是幼科的别称。专治小儿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4]

6 妇人科

妇人科是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学科。明太医院设有十三科,妇人科为其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5]

7 风科

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学分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上是大方脉(内科)的一个分支。宋、元强调风邪在致病诸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设科。[6]

8 产科

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产科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7]

9 眼科

唐代眼科尚未独立,包括于耳目口齿科内;宋代始有眼科之设立;元、明、清等均沿袭有眼科。[8]

10 口齿科

专治口腔牙齿疾病。唐代分九科,内有耳目口齿科(见《旧唐书》)。元代分十三科,口齿科才独立成科(见《元史》)。元代《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便设有口齿兼咽喉科。[9]

11 咽喉科

宋代未独立设咽喉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10]

12 伤寒科

伤寒科是专门治疗外感疾患的,类似于现代内科中设置的某些专科。明太医院内共设十三科,伤寒为其中之一。[11]

13 正骨

正骨是专门治疗骨、关节、软组织及内脏损伤的一门医学分科。元代官方医学增设了“正骨兼金镞科”,所以《世医得效方》在卷十八有“正骨兼金镞科”一栏。《医宗金鉴》卷九十:“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12]

14 金疮肿科

金疮肿科多属战伤救治的专门学科。周代称金疡,为疡医科治疗内容之一。宋代设金镞兼书禁科。元代始设金疮肿科,明代设金镞科。由于其治疗对象多为箭、剑、刀等武器的创伤,故名。[13]

15 金镞科

金镞科即金疮肿科为明代所设。

16 疮疡科

明代医学分科的一种。专门治疗肿疡、溃疡、金疮等疾患,相当于现在的外科。明太医院内共设十三科,疮疡为其中之一。[14]

17 针灸科

针灸疗法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代均设有针灸科。[15]

18 祝由

祝由即祝说病由。是古代以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于巫医一类。在古代卫生机构中,多设有该科。[16]

19 禁科

禁科系以迷信方法治病。[17]

20 痘疹科

痘疹科是古代医学分科之一。明代始独立设科。

21 外科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5、《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现代中医要想发展就必须去钻研并总结我们的传统中医,把他们联系起来。

传统中医诊断方式上是“望闻问切”,把脉是很关键的一个手法;现代中医则结合了西方科技,比如骨伤可以去拍个片子;验个血查一下生化指标等。

传统中医,是和中国古代的文化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对中医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平衡,治病要达到体内阴阳平衡,各安其位,很显然是受到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在古代无论哪个年代都有日诊二三百人的大医家。

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也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这本书书中传达出来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治法则、预防养生等,都成为了后代医学的起点,中医后世的所有发展都是基于它所建立起来的体系壮大的。

到秦汉时期,出现了《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名医扁鹊所著,用了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提出了八十一道重点问题,并提出了解答,后代各朝的医家对这本书都有书写注释,或者针对这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

到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出现,为中医的发展掀起了高峰。他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本书在我国医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记得在老家原来有那种小的门诊,都是中医,我们一个镇的人几乎有什么病都去那里看,就两个医生,是师徒关系,只要有人看病他们都会看完才关门的,而且药也不贵,作用还不错,后来没有许可证下岗了。现在的医生我是不敢恭维啊!

总觉得现代中医不如以前,我觉得主要是学艺不精!好的中医需要多年的临床经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了。背完后还要学习灵活运用。现在在学校学的不能学以致用,教育制度出了问题?没有人手把手来教,没有实际案例耳濡目染,连找工作都没人要,更别说能学到实用技能了。

总之,要学习好中医,就必须同时去钻研并总结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与中医联系起来。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用,喜欢学西医,想当年中医的博大精深现在还剩几成?现在社会都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不能这么糟蹋,一定要传承下去,何况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才是硬道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颊车骨 1 拼音

jiá chē gǔ

2 注解

颊车骨 骨名。又名牙钓、下腭骨。即下颌骨。

古籍中的颊车骨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对法

衄血不止上齿龋)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开口有空主颊肿口急颊车骨痛齿不可用嚼)大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二]五气论

即复敷。儿面赤即愈。又方以蛇蜕皮炒焦为末。用猪颊车骨中髓。调敷缝上。日三。一方只用猪颊髓。又方以驴

《外科心法要诀》:[卷三面部]颊疡

0434a47bmp注此证生于耳下颊车骨间,由阳明胃经积热而生。始发如粟,色红渐大如榴

《正骨心法要旨》:[卷二头面部]颊车骨

颊车骨,即下牙床骨也,俗名牙钓,承载诸齿,能咀食物,有运动之象,故名颊车。其骨尾形如钩,上控于曲颊

《外科证治全书》:[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痈疽就简

目录 1 拼音 2 《实用正骨学》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舒筋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舒筋活血散 舒筋活血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ū jīn huó xuè sǎn

2 《实用正骨学》 21 方名

舒筋活血散

22 组成

当归5钱,赤芍3钱,乳香3钱,没药(去油)3钱,西红花2钱,血竭2钱,木瓜5钱,川续断4钱,田三七5钱。

23 主治

骨伤后疼痛。

24 舒筋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成人每服5分,小儿酌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舒筋活血散 《症因脉治》:[卷四霍乱论]内伤霍乱转筋

散,加木瓜、秦艽,活血散,加木瓜、秦艽。内伤转筋,主肝经者多,故宜养血生津,舒筋活血,人参竹沥汤最

《顾松园医镜》:[卷十五·数集]痉

血分而驱风。〕秦艽甘菊胡麻〔养血驱风。〕黑豆〔活血散风。〕竹沥〔逐痰除热,产后及小儿中风,并破伤风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又接骨议论方

外有促筋矣。刀斧砍伤,骨碎补之奇,亦要讨论。大抵舒筋必要用宽筋散煎汤熏洗为主。手足之筋连背在于指动,

《疡医大全》:[卷三十六跌打部]跌打损伤门主方

酒糟一碗,肿者加红何首乌同捣敷折伤处。治折伤名活血散(《入门》)。绿豆粉炒紫色,新汲水调成膏,浓敷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和阵

八卦与人体及脏腑的对应关系

八卦象数疗法学习 2022-08-31 20:09 发表于河南

八卦与人体的关系

八卦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物象,也可以分别对应人体的不同部位,可以简单对症配方。

八卦分别对应人体的身体部位为:

乾卦数1,对应人体为头部。主治头部疾患。比如头晕,用:010·6400。

兑卦数2,对应人体为口部。主治口腔口唇疾病。如02可以治疗口腔炎。

离卦数3,对应人体为眼睛。主治眼病。如300治疗眼干涩,003治疗近视眼、青光眼。

震卦数4,对应人体为足部。主治手足之病。如足跟痛可以用4000。

巽卦数5,对应人体为臀部、大腿。如05000可以治疗坐骨神经痛。

坎卦数6,对应人体为耳朵。如60治疗中耳炎。

艮卦数7,对应人体为手部。如手指关节痛,可以用70。

坤卦数8,对应人体为腹部。腹痛可以用80。

八卦与脏腑的关系

八卦分别对应人体的脏腑部位为:

乾卦数1,对应脏腑为大肠。如16000可以治疗大肠癌。

兑卦数2,对应脏腑为肺。可以治疗呼吸道疾病,比如咳嗽用20。

离卦数3,对应脏腑为心,为心包,为小肠,为三焦。如3330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震卦数4,对应脏腑为肝。如400治疗肝炎。

巽卦数5,对应脏腑为胆。可用50治疗胆结石。

坎卦数6,对应脏腑为肾,为膀胱。60补肾气。

艮卦数7,对应脏腑为胃。700可除胃热。

坤卦数8,对应脏腑为脾。健脾用80。

声明:本公众号的宗旨是为中医及象数疗法爱好者提供一些中医养生及象数疗法方面的知识,以方便大家学习,所发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象数疗法,可以搜索xslf810或扫下图二维码添加微信进行求方及咨询: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病从脾胃生!中医专家:伤脾胃的10个小习惯,很多人都在做却不自知!

健康时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气虚才会无力、阳虚才会怕冷,血虚才会失眠!调五脏先调四大虚!

武医正骨张鹏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气血不足,手脚冰凉的收藏好!用一个好一个

武医正骨张鹏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正骨水的药典标准 41 品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性状 45 鉴别 46 检查 461 乙醇量 462 其他 47 含量测定 471 挥发油 472 徐长卿 4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724 测定法 48 功能与主治 49 用法与用量 410 注意 411 规格 412 贮藏 413 版本 5 正骨水的中药部颁标准 51 拼音名 52 标准编号 53 处方 54 性状 55 鉴别 56 检查 57 功能与主治 58 用法与用量 59 注意 510 规格 511 贮藏 6 正骨水药品说明书 61 药品名称 62 剂型 63 正骨水的主要成份 64 正骨水的功能主治 65 注意事项 66 正骨水的用法用量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正骨水 正骨水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zhèng gǔ shuǐ

2 英文参考

zhenggu mixtur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zhenggu shu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正骨水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九龙川、木香、海风藤、土鳖虫、豆豉姜、猪牙皂、香加皮、莪术、买麻藤、过江龙、香樟、徐长卿、降香、两面针、碎骨木、羊耳菊、虎杖、五味藤、千斤拔、朱砂根、横经席、穿壁风、鹰不扑、草乌、薄荷脑、樟脑[1]。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扭伤,骨折脱位以及体育运动前后消除疲劳。

4 正骨水的药典标准 41 品名

正骨水

Zhenggu Shui

42 处方

九龙川、木香、海风藤、土鳖虫、豆豉姜、大皂角[2]、香加皮、莪术、买麻藤、过江龙、香樟、徐长卿、降香、两面针、碎骨木、羊耳菊、虎杖、五味藤、千斤拔、朱砂根、横经席、穿壁风、鹰不扑、草乌、薄荷脑、樟脑

43 制法

以上二十六味,除徐长卿、两面针、降香、薄荷脑、樟脑及部分五味藤外,其余九龙川等二十味及剩余的五味藤,置提取罐中,加入乙醇1000ml及水适量,密闭,加热回流提取7小时后,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约1200ml。徐长卿、两面针、降香及剩余五味藤分别粉碎成粗粉,加入上述蒸馏液中,搅匀,浸渍48小时。取浸渍液,加入薄荷脑、樟脑,搅拌使溶解,滤过,调整总量至1000ml,即得。

44 性状

本品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

45 鉴别

(1)取本品15ml,置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30~60℃)25ml,振摇提取,分取下层液,于水浴上蒸干,残渣加75%乙醇4ml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降香对照药材1g,加75%乙醇10ml浸渍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90: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本品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60%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性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15ml,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两面针对照药材1g,加乙醇1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25: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1ml,加乙醇至5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樟脑对照品、薄荷脑对照品,分别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E)试验,柱长为3m,以聚乙二醇20000(PEG20M)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0%,柱温为160℃。分别吸取上述三种溶液适量,注入气相色谱仪。供试品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问相同的色谱峰。

46 检查 461 乙醇量

应为56%~66%(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M)。

462 其他

应符合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N)。

47 含量测定 471 挥发油

精密量取本品10ml,置分液漏斗中,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00ml,振摇1~2分钟,放置1~2小时,分取上层液,移入圆底烧瓶中,用热水洗涤分液漏斗数次,洗液并入圆底烧瓶中,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D甲法)测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95%。

472 徐长卿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4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三乙胺—磷酸(28:72:01: 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4nm。理论板数按丹皮酚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4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丹皮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乙醇制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4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本品10ml,置25ml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472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ml含徐长卿以丹皮酚(C9H10O3)计,不得少于010mg。

48 功能与主治

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扭伤,骨折脱位以及体育运动前后消除疲劳。

49 用法与用量

用药棉蘸药液轻搽患处;重症者用药液湿透药棉敷患处1小时,每日2~3次。

410 注意

忌内服;不能搽入伤口;用药过程中如有瘙痒起疹,暂停使用。

411 规格

每瓶装  (1) 12ml  (2) 30ml  (3) 45ml   (4)88ml

412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413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正骨水的中药部颁标准 51 拼音名

Zhenggu Shui

52 标准编号

WS3B338798

53 处方

九龙川、木香、风藤、土鳖虫、白木香、皂荚、五加皮、莪术、双铁线、过江龙、鸡骨香、了刁竹、降香、两面针、碎骨木、羊耳菊、虎杖、五味藤、千斤拔、朱砂根、横经席、穿壁风、鹰不扑、草乌、薄荷脑、樟脑

54 性状

本品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

55 鉴别

(1)取本品数滴点于滤纸上,挥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淡**荧光。

(2)取本品15ml,置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30~60℃)25ml,振摇,静置,分取下层溶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75%乙醇4ml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降香对照药材 1g,加75%乙醇10ml,浸渍30分钟,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约2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试液(90:9: 1)为展开剂,展开,展距10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56 检查

乙醇量 应为56~66%(附录Ⅸ M)。

挥发油 精密吸取本品10ml,置分液漏斗中,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00ml,振摇1~2分钟,放置1~2小时,分取上层液移入圆底烧瓶中;用热水洗涤分液漏斗数次,洗液并入圆底烧瓶中,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甲法)测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95%。

总固体 精密吸取本品25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置硅胶干燥器内干燥24小时,取出,精密称定,遗留残渣不得少于10%。

其他 应符合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N)。

57 功能与主治

舒筋活络,散瘀镇痛,祛风除湿。用于跌打扭伤,各种骨折。

58 用法与用量

用药棉蘸药液轻搽患处,重症者用药液湿透药棉敷患处1小时,一日2~3次。

59 注意

忌内服;不能搽人伤口;用药过程如有瘙痒起疹,暂停使用。

510 规格

每瓶装

(1)12ml

(2)15ml

(3)30ml

511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 起草

6 正骨水药品说明书 61 药品名称

正骨水

62 剂型

酊剂:每瓶12ml,30ml,45ml,88ml。

63 正骨水的主要成份

九龙川、土鳖虫、莪术、过江龙、徐长卿、碎骨木、虎杖、千金拔、樟脑、穿碧风、草乌、薄荷脑等26味。

64 正骨水的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扭伤、各种骨折脱臼,运动前后搽用,能消除疲劳。

65 注意事项

1偶有皮肤瘙痒、起疹,用药过程中如有瘙痒、起疹,暂停使用。

2忌内服。

3药液不能搽入伤口。

66 正骨水的用法用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