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汉语词典'为题的作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以'现代汉语词典'为题的作文,第1张

我觉得新版词典跟上时代潮流,更时尚了。山寨、北漂、微博、团购、粉丝等,新词酷语的创造,弥补了原有词库的不足,使新事物、新现象、新变化得到了很好的表述,让人们的语言也更丰富了。但这些没经汉语言专家科学定义的新词酷语,一开始只能被其创造者所理解和接受,并在很小的范围内流行,因此它们并不被大众所理解和使用。而把新词酷语编入《现代汉语词典》,不管是新词酷语的读音,还是比喻、形容、借指等都有了科学定义,这样就为新词酷语的运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让大家对新词酷语的运用更准确、更规范。

虽然如今的新词受网络以及其他传媒的影响,更具时代特色,显得更酷一些,但由于新词几乎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将其收录进词典可以加以固定,此举也传承了词典的包容性。

事实上很多旧的词语比如坦克、沙发等也都是外来语言的音译,在当时来看属于新词,如果没有被收录进词典,现代人或许就难以找寻其中的渊源,因为词典的包容性,我们才能探究词语的来龙去脉,所以说,收录新词其实也是记录历史。

改版后的词典收录了“给力”、“雷人”等新潮词语,而“剩男”、“剩女”以及“同志”则分别因“不够尊重人”和“不想提倡,不想聚焦”而被拒之门外,由此引发各界争议。

我认为词语有褒义、有贬义、有光明、有晦暗、有正经、有*秽,但都是实际存在的语言现象,并不会因为你不收录就不存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日常用语用字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每年都会有流行的网络用语产生。去年“给力”一词就非常红。我认为,《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新词酷语,反映出了新事物、新概念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以及人们的新观念。不同的时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新词汇,每一版《现代汉语词典》都记录着我国语言的不断发展过程。所以,将网络潮词加入汉语词典是时代的需要。

1 含有提词的四字成语

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钩玄提要钩:探索;玄:精微之处;提:举出;要:纲要。探取精微,摘出纲要。

钩元提要钩:探索;提:举出;要:纲要。探取精微,摘出纲要。

怀铅提椠怀:怀藏;铅:铅粉;提:手里拿着;椠:古代书写用的木片。常带书写工具,以备写作的需要。

面命耳提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提纲挈领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提名道姓提、道:说。直呼他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相提并论相提:相对照;并:齐。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只字不提只:一个。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

左提右挈挈:带领。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晨提夕命犹言朝夕教诲。

槌仁提义指抛弃仁义。

吊胆提心提心吊胆。

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提纲举领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同“提纲挈领”。

提纲振领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同“提纲挈领”。

提心在口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负老提幼形容百姓全体出动,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同“负老携幼”。

纲提领挈提起网纲,挈住裘领。比喻抓住要领。

旧话重提过去说过的,现在又提起了。

旧事重提把已经搁置的事情重新提出。

挈领提纲挈衣之领,提网之纲。比喻抓住要领。

握纲提领握:拿、抓。比喻抓住要领或简明扼要地把内容提示出来。

言提其耳揪着他耳朵。指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振领提纲提纲挈领。

2 含有提词的四字成语

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钩玄提要钩:探索;玄:精微之处;提:举出;要:纲要。

探取精微,摘出纲要。钩元提要钩:探索;提:举出;要:纲要。

探取精微,摘出纲要。怀铅提椠怀:怀藏;铅:铅粉;提:手里拿着;椠:古代书写用的木片。

常带书写工具,以备写作的需要。

面命耳提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提纲挈领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

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提名道姓提、道:说。

直呼他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相提并论相提:相对照;并:齐。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只字不提只:一个。一个字也不谈起。

比喻有意不说。左提右挈挈:带领。

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晨提夕命犹言朝夕教诲。槌仁提义指抛弃仁义。

吊胆提心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提纲举领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同“提纲挈领”。

提纲振领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同“提纲挈领”。

提心在口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负老提幼形容百姓全体出动,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同“负老携幼”。

纲提领挈提起网纲,挈住裘领。比喻抓住要领。

旧话重提过去说过的,现在又提起了。旧事重提把已经搁置的事情重新提出。

挈领提纲挈衣之领,提网之纲。比喻抓住要领。

握纲提领握:拿、抓。比喻抓住要领或简明扼要地把内容提示出来。

言提其耳揪着他耳朵。指恳切地教诲。

言,助词。振领提纲提纲挈领。

3 求助100个符合要求的词语

1、暧昧:含糊、不明朗,不光明磊落,不便告人。

暗昧:同“暧昧”。还可表示不聪明,愚昧。

2、包含:包容含有。 包涵:原谅、宽恕。

3、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如山 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5、必须: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

6、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亦同“辨证”第一义。

7、哺养:喂养,使长大。 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

8、不力:不尽力。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好7a686964616f31333231616664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9、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 10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11、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不过半200斤”。 12、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13、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 ~地迈着步子”。 14、出身:人的早期经历或身份,如“出身于干部家庭”。

出生:生下来,侧重于自然属性,如“~ ~ 于20世纪初”。 15、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 ~稳健”、“为人~ ~”。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 ~ 认真,从不马虎”。 16、创建:动词,创立。

创见:名词,独到的见解。 17、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18、伺候[ci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19、次序:先后顺序。

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20、窜改: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历史、理论、政策等。 21、大事:重大或重要的事。

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 22、大义:大道理如"微言大义" 大意:主要的或大概的意思。

23 度过: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或难点、危机、困难时期。

24 法制:名词,法律制度。 法治:名词或动词,依法终古治国的思想、方法。

25 反映:反射 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把情况或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 受到 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如“药物反应”。

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如“化学反应”。 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如“反应如此之 快”。

26、妨害:使受损害。如“妨害健康”、“妨害要表达的义理”。

妨碍:使不能顺利进行,如“妨碍交通”、“妨碍政策的实施”。 27、分辩:辩白、解释,如“不由分辩”、“不和你分辩”。

分辨:区分辨别。 28、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

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不切实。 29、伏法:依法处以死刑。

服法:认罪。(“伏罪”、“服罪”是同义词) 30、伏帖:心里舒服 顺从 服帖:顺从 妥当,常用AABB式重叠。

伏贴:紧贴在上面,动词。如“~ ~在他身上”。

(辨:表示顺从、驯服时,服帖、伏帖通用。但表示舒坦时用伏帖,表示妥当时用服帖,如“把事情办~ ~”。

31、扶养:扶助、供养。用于有各种扶养关系的人之间。

抚养:爱护并教养。用于长对幼。

(如: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养的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35、感奋:因感动、感激而兴奋、奋发。

感愤:有所感触而奋慨。 36、个别:单个,极少数。

如“个别现象”、“个别处理”。 各别:各不相同,有分别或特别。

如“各别对待”、“形式各别”。 37、工夫:指占用的空闲或时间。

功夫:耗费的时间或精力,也指本领和武术。(辨:表示武术用 “功夫”,在时间和本领上两词通用,但“工夫”多指时间“功夫”多指本领或造诣。)

38、过度:形容词,过分 。 过渡:发展变化到另一阶段。

39、轰然:大声。 哄然: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

40、宏大:侧重于规模大,常用于 建筑物、队伍、场面、理想。 洪大:声音 大而响亮。

41、化装:为不被人识别或演戏而改变装束。 化妆:为更美丽而打扮修饰。

42、涣然:消散、消失。如“涣然冰释”。

焕然:光彩焕发。如“光彩焕然”。

43、惶惶:惊恐不安,如“人心惶惶”、“惶惶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遑遑:匆忙不安定,如“遑遑无所依归”。 煌煌:光彩夺目、盛大醒目,如“煌煌数百万言”、“灯光煌煌”。

44、会合:着重于人相会聚拢。 汇合:常比喻抽象事物(意志、力量等)汇聚在一起。

45、机体:。

4 “提词和题词”之间的区别是怎样的

不明就里的人往往把“提词”混同于“题词”,这是错误的。

看下面的例句: 今天是 诞辰纪念日,重温 1939年12月9日为延安世界语展览的提词, 以纪念伟人…… “提词”指的是演出时给台上的演员提示 台词,如“提词工作”、“提词机”。“题词”含 义就完全不一样了,作为名词,指的是为了 纪念或勉励而写下来的话;作动词时,则指写 一段话表示纪念或勉励,如“题词留念”、“题 词鼓励全连战士”。

毛主席为延安世界语展览 特意写的一段话,自然应该是“题词”而非 “提词”。 “题名”的“题”是写的意思。

5 "词"怎么组词啊

“词?”的词语:

词典 词意 词藻 词语 词汇 词海 词讼 词性 词林 词序 词组 词牌 词义 词章 词源

词穷 词翰 词赋 词臣 词馆 词锋 词综 词头 词令 词素 词客 词句 词缀 词曲 词宗

词格 词条 词调 词类 词气 词根 词人 词彩 词色 词笔 词垣 词华 词心 词话 词采

词余 词韵 词谱 词场 词骨 词库 词仙 词眼 词理 词笺 词科 词苑 词律 词坛 词致

词雄 词费 词境 词诉 词文 词法 词波 词黄 词品 词学 词旨 词峰 词命 词流 词目

词丈 词主 词尾 词庭 词题 词族 词英 词雅 词腔 词史 词言 词园 词曹 词惭 词元

词位 词魔 词辩 词体 词象 词艺 词伯 词隐 词名 词闱 词因 词杰 词盟 词家 词业

词社 词传 词乖 词囿 词指 词首 词辨 词禁 词匠 词谊 词形 词狱 词筩 词友 词峯

词案 词牒 词训 词职 词吐 词官 词锷 词儿 词门 词状 词署 词技 词貌 词派 词说

词向 词札 词忏 词才 词纸 词级 词柄 词志 词掖 词价 词约 词府 词涂 词侍 词手

词士 词卷 词犯 词癖 词筒

“?词”的词语:

量词 微词 谀词 措词 解词 致词 托词 遁词 副词 动词 遣词 挽词 名词 题词 介词

青词 陈词 诗词 詈词 虚词 情词 宋词 祝词 言词 语词 连词 助词 艳词 悼词 廋词

代词 叹词 文词 慢词 弹词 谢词 梅词 贺词 骚词 对词 实词 游词 供词 说词 芜词

状词 砌词 单词 严词 借词 修词 提词 誓词 清词 一词 卮词 翻词 台词 骈词 浮词

新词 数词 铭词 饰词 根词 填词 诔词 献词 呈词 隽词 谑词 训词 婉词 祷词 谦词

颂词 诡词 歌词 系词 离词 赞词 谶词 雅词 褒词 芳词 鸿词 判词 高词 异词 哀词

滥词 *词 寿词 翰词 矫词 春词 俚词 生词 巽词 灯词 制词 宏词 造词 藉词 品词

宫词 宾词 谓词 楚词 合词 静词 书词 韬词 属词 度词 讼词 繇词 鼓词 骋词 曲词

丽词 贬词 告词 粗词 主词 赘词 笔词 山词 英词 蔓词 答词 仇词 逞词 烦词 戏词

妍词 证词 直词 不词 命词 复词 繁词 抗词 弦词 兴词 夸词 调词 峻词 诰词 逸词

体词 摛词 凤词 伟词 瑰词 仂词 腴词 溢词 通词 小词 分词 口词 抒词 僭词 丰词

构词 念词 矢词 幛词 雄词 受词 互词 谰词 温词 平词 刁词 载词 设词 盲词 孙词

疑词 撰词 谤词 用词 序词 音词 司词 危词 支词 唱词 权词 中词 原词 执词 假词

寄词 剧词 郢词 决词 偶词

“词???”的词语:

词不达意 词穷理屈 词不逮意 词严义正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0346662 词严义密 词苑丛谈 词华典赡 词清讼简

词林纪事 词话丛编 词不逮理 词正理直 词穷理尽 词无枝叶 词约指明 词穷理绝

词穷理极 词钝意虚 词言义正

“?词??”的词语:

强词夺理 陈词滥调 以词害意 冗词赘句 清词丽句 遣词措意 属词比事 用词不当

遣词造意 强词夺正 谄词令色 枝词蔓语 枝词蔓说 片词只句 舞词弄札 命词遣意

遣词立意 砌词捏控 虚词诡说 懦词怪说 出词吐气 兴词构讼

“??词?”的词语:

义正词严 理屈词穷 常州词派 包揽词讼 基本词汇 固定词组 传统词类 玩弄词藻

理正词直 语近词冗 骚人词客 北宫词纪 虚废词说 空费词说

“???词”的词语:

闪烁其词 念念有词 振振有词 不赞一词 大放厥词 博学鸿词 慷慨陈词 含糊其词

夸大其词 一面之词 各执一词 绝妙好词 博学宏词 众口一词 不实之词 析辨诡词

隐约其词 及物动词 复合量词 人称代词 多音节词 专有名词 支吾其词 四明南词

情见乎词 丽句清词 万口一词 陈言肤词 历史语词 太平歌词 百喙一词 过甚其词

春帖子词 经官动词 苏州弹词 出言吐词 传闻异词 造言捏词 反身代词 张大其词

故甚其词 大张其词

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 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3、(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4、(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5、(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6、 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7、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三、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四、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 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12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4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5 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6 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7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式 立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驳论:通过反驳错误的观点,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3、怎样找论点?论点是文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判断句。提炼论点的方法有: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看开头,是否能统摄全文;看结尾,找总结性的句子;看论据的针对性;把分论点做加法。

4、提出论点的方法:开门见山;由现象引出;由问题引出;由名言引出。

5、怎样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先通过……引出论点,再用例子(或名言、或者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6、分析一段话的作用。结构上:开头引起下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内容上:论证了作者的……论点,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7、论据的种类。事实论据:事例、史实、数据。道理论据:道理、格言、名人名言、俗语、公理。

8、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的作用?做道理(或事实)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好地证明作者的……观点。

9、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0、论证方法的种类及其作用:举例论证: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观点。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的论证了作者的……观点,把道理讲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被接受。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是非曲直明确,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给人深刻印象。

11、议论文的开头摆出错误的观点(或现象)有何作用?(立论文)为了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驳论文)为了树立批驳的靶子。

12、结合作者的观点补写事实论据。公式:某人+某事+结果(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侧重点)

13、删去文中的某段话(或某个词语)可以吗?为什么?公式:段意(或这个段落和词语的作用)+(如果删去,会使论证不严密。)

14、议论文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引出作者的观点;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有力的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