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有几个镇?
截至2019年7月,通山县有8个镇。
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隶属咸宁市,县境南邻江西省武宁、修水县毗邻,东接阳新县,北连咸宁市,西部与崇阳县接壤。
通山县辖8个镇、4个乡、1个管委会。2009年通山县常住人口总数为4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2万人。
全县最大横距71千米,最大纵距60千米,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6万亩,森林面积110万亩。县人民政府驻地通羊镇洋都大道100号。
8个镇分别为:通羊镇、南林桥镇、黄沙铺镇、厦铺镇、九宫山镇、闯王镇、洪港镇、大畈镇;
4个乡分别为:大路乡、燕夏乡、慈口乡、杨芳林乡。
扩展资料:
通山县的历史沿革:
古籍载,通山地域在战国时为楚地。
秦属南郡。
汉属江夏郡下雉县。
三国属吴之武昌郡阳新县。
隋改阳新县为永兴。
唐属鄂州永兴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唐(遵北宋年号)始置通山县,以通羊、青山二镇各取一字命名,隶鄂州。开宝八年(975)属江南道。
太平兴国元年(976)属荆湖北路永兴军,太平兴国二年属江南西道兴国军,太平兴国三年降为羊山镇,不久复为县。崇宁元年(1102)属江西路兴国军,南宋绍兴四年(1134)再次降为镇,翌年复县。
元至元十七年(1280)属江淮行省蕲黄道,至元十九年属江西道,至元三十年(1293)属湖广省兴国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兴国府,洪武九年(1376)属武昌府兴国州。
清康熙三年(1664)属武昌府。
民国期间,通山县始终属湖北省辖。元年(1912)属第一区,3年(1914)属江汉道,16年(1927)直属湖北省辖。1930年建苏埃政府时,属湘鄂赣省鄂东南苏区辖。21年(1932),国民县府属第二行政督察区,25年(1936)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1949年5月属大冶专署。1952年6月属孝感专区。1958年11月与崇阳、通城合并为崇阳县,1959年3月恢复通山县。1959年11月属武汉市,1962年5月复属孝感专区。1965年6月属咸宁地区。
通山县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政权对中国276年的统治宣告终止。
由于当时中华民国的部分政权来源于清朝政权,并且清朝皇室享有优待条件,所以在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之后,就成立了一个满清小朝廷,
这个小朝廷从1912年2月12日存在到1924年11月5日,存在12年,虽然这个小朝廷和清朝历代的紫禁城行政系统很像,可是并没有实权,所以并不能看做是清朝政权的延续,反而接替清朝政权的北洋政府则是清朝政权的部分延续。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清朝是在1912年2月12日灭亡,可是实际上一个封建政权的灭亡,需要参考多个方面和角度。一个政权的存在和灭亡,关键是要看这个政权系统本身的军事实力和行政实力,以及这个政权对所掌握疆域的控制程度。
嘉庆皇帝之后的道光皇帝,政权体系和社会形势更加棘手,他只能尽力而为。并且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开始侵略中国,由于道光皇帝派遣林则徐虎门销烟,严重危害英国帝国主义势力的利益,结果造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清朝政权惨败。中国近代史也由此开始。
扩展资料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室成员得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中,宫廷内尊号、待遇、年号保持不变,保留太监、侍卫、宫女,保留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俨然国中之国,史称“逊清小朝廷”。
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皇帝尊号被正式废除,依旧被部分清朝遗老旧臣尊为皇帝,在北平什刹海、天津张园、静园等居住地内依然继续维持着的一个微型小朝廷,史称“后逊清小朝廷”。
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其最终随着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
-清朝
1.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4辑。
2.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辑。
3.行政建置对湖南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
4.湖南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求索》1994年第2期。
5.试论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地理学报》1995年第1期。
6.湖南古代的民间信仰及其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辑。
7.湖南隋唐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佛学研究》1995年第4期。
8.中国佛教地理研究史籍述评,《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
9.湖北历史文化格局及其与交通变迁的关系,《历史地理》第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湖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1.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2期。
12.楚语的演替与湖北历史时期的方言区域,《复旦学报》1999年第2期。
13.湖北历史时期的感觉文化区,《历史地理》第1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讨鼓旗——以女性丧礼为中心的经济与法律问题,《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2期。
15.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与地理意象,《唐代地域结构及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16.学问中的证与悟——陈寅恪、唐长孺先生对《桃花源记》的解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7.用区域研究锻造本土的思维工具,《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18.亲情的变迁及地域类型——以湘东南的再婚女性对子女为中心,《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唐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辑。
20.吴淞江两岸寺院发展的时空过程,《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中古文学作品中“江汉”含义的再讨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2.竞争与互补:两个毗邻单岸城市的关系——以宋代的鄂州、汉阳为例,《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3.历史学家缺席的中国佛教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4.社会史如何贴近社会——读《清代嫁妆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0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矗字怎么读
[chù]
部首:十
笔画:24
五笔:fhfh
繁体:矗
解释:直立;高耸。
“矗”,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chù,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矗”的基本含义为直立,高耸,如矗立。
康熙字典
广韵丑六切集韵韵会敕六切,忡入声。玉篇齐也。草木盛也。左思·吴都赋橚矗森萃。
又广韵直也。元包经语其义则矗然而不诬。注直而不妄也。
又集韵长直貌。谢灵运·山居赋直陌矗其东西。杜牧·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又增韵耸上貌。正韵高起也。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
又广韵集韵初六切正韵昌六切,音珿。
又集欲丑众切,忡去声。义同
矗 chù
〈动〉
(会意。从三直。本义:直立) 同本义 [stand tall and upright]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释宫斯阐,上矗星斗。——舒元舆《唐鄂州永兴县重岩寺碑铭》
词性变化
◎ 矗 chù
〈形〉
高耸 [rising sharply]。如:矗矗(巍峨高耸的样子)
[chù]
拓展
古籍释义
折叠宋本广韵
初六切,入屋初 ‖矗声觉1部
矗,直皃。又敕六切。
丑六切,入屋透 ‖矗声觉1部见上林赋
矗,直也。齐也。
折叠康熙字典
《午集中》《目字部》
《广韵》丑六切。《集韵》《韵会》敕六切。ࠀ�忡入声。《玉篇》:齐也。草木盛也。《左思·吴都赋》:橚矗森萃。
又《广韵》:直也。《元包经》:语其义则矗然而不诬。注:直而不妄也。
又《集韵》:长直貌。谢灵运《山居赋》:直陌矗其东西。杜牧《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又《增韵》:耸上貌。《正韵》:高起也。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
又《广韵》《集韵》初六切。《正韵》昌六切。ࠀ�音珿。
又《集欲》:丑众切,忡去声。义ࠀ�同。
基本解释
直立;高耸 ~立。
详细解释
〈动〉
1 (会意。从三直。本义:直立)同本义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释宫斯阐,上矗星斗。——舒元舆《唐鄂州永兴县重岩寺碑铭》
〈形〉
1 高耸 。
如:矗矗(巍峨高耸的样子)
湖北的10大小吃如下:
1、热干面:它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湖北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之一。它的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
2、三鲜豆皮:是湖北武汉人早点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民间极具特色的传统名吃。三鲜豆皮的色泽金黄透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软润爽口,滋味鲜美,含有虾、菇、肉香等丰富的食材。
3、四季美汤包:意为一年四季都有汤包供应,汤包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武汉风味特色。汤包的款式也很多: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等,风味独特。
4、东坡饼:又名空心饼、千层饼,是湖北地区特色传统美食小吃之一。它的外皮酥脆,里面的鲜嫩美味。
5、云梦鱼面:云梦鱼面的营养十分丰富,非常容易消化吸收,被人们美誉为长寿面。
6、襄阳牛肉面:是襄阳人最喜欢的早餐之一,它的特点是:一辣二麻三鲜,味道可口,百吃不厌。
7、面窝:是武汉特有的传统小吃,它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和热干面,蛋酒,汤面等搭配食用。
8、孝感米酒:它的制法独特,是以优质糯米为原料制作出来的,口感甜润爽口,味道醇香浓稠。
9、黄石港饼:它的色泽油亮金黄,口感松酥爽口,味道香甜。
10、黄州烧梅:又被称为“石榴烧梅”。皮包馅多,它的制作方法有很多:可蒸、可炸、可烤,香甜可口,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1 文言文《韩彦直传》翻译
韩彦直,字子温。
绥德(今陕西绥德)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12世纪。
他出生于将门,是民族英雄、抗金名将韩世忠与梁红玉之子,也是韩世忠的长子。受家庭的影响,少年时的韩彦直就具有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
于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和地方上担任过各种官职。乾道二年出任户部郎官,总领淮东军马钱粮,政绩斐然;乾道七年,担任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严格训练军队。
在淳熙年间初期,他受命就任遣金使。淳熙五年,在知温州任上编撰《永嘉橘录》,为世界上第一部柑橘学专著。
晚年,韩彦直潜心学问,搜集宋以来的史事撰成《水心镜》一书,全书167卷。去世后,皇帝赠其爵位为蕲春郡公。
2 求于慎行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谢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3 文言文“史明王艮传”翻译王艮,字敬止,吉水人。
建文二年(1400)成为进士。廷试对策名列第一。
因他相貌丑陋,而改为胡靖第一,胡靖即胡广,王艮第二,李贯第三。三人都是同乡,一同被授为修撰,朝廷并按照洪武年中成例,设文史馆让他们居住。
王艮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等书。由此许多重要著作均由他来负责整理。
此外王艮还多次上书谈论时务。 燕兵逼近京城,王艮与妻子诀别时说“:食人之禄,为人而死,我不能再活下去了。”
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相邻而居。京城失陷前一晚,他们都聚集在吴溥屋内。
解缙陈说大义,胡靖也奋激慷慨,唯独王艮流泪不语。三人离去后,吴溥之子吴与弼年纪尚幼,他叹道:“胡叔叔能死节,是大好事。”
吴溥却说:“不对,只有王叔叔会死。”语音未落,只听胡靖隔墙在喊:“外面吵闹得很,要小心看着小猪。”
吴溥回头对吴与弼说道“:一只猪都舍不得,怎么舍得去死呢?”片刻之后,王艮在屋内哭泣,然后喝毒酒而死。解缙则驱马前去拜谒,成祖十分高兴。
第二天,解缙推荐胡靖,胡靖应诏而至,叩头谢恩。李贯也迎附成祖。
后来成祖拿出建文帝时分封群臣之事千余件,命解缙等编阅。涉及兵、农、钱、谷之事的留下,而言语冒犯者及其他一切都加以焚毁。
成祖趁机从容问李贯、解缙等说:“你们应该都曾为此受封过吧?”众人未答,只有李贯叩首说道:“臣确实未曾有过。”成祖说“:你认为没有就是好吗?拿其食禄,担负其事,当国家危急之时,作为近臣却毫无建议可以吗?朕特别讨厌那些引诱建文帝破坏祖法,扰乱国政的人。”
后来李贯升为中允,被牵连获罪,死于狱中。临死时叹道:“我愧对王敬止啊!”。
4 《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陈际泰传》原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陈际泰传》翻译:
陈季泰,临川人文学大师。家境贫寒,不能由老师学习,没有书,有时带着孩子在附近看书,偷看。我从表兄弟那里得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四个角变得模糊了,没有可供阅读的分句。我根据文学意义来判断区别(应该有停顿的地方),所以我熟悉这本书。十岁的时候,我在我叔叔的药箱里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他催促他去田里。陈继泰把《诗经》带到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诗经》。所以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临川,与艾南英等八部诗作齐名。陈吉泰的诗歌和作曲写得很好。勤奋,一天能写二三十首诗,写过一万首诗。这次考试的诗歌和散文的数量与陈季泰不匹配。
扩展资料:
《陈际泰传》创作背景: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
—陈际泰 (明朝学者)
—明史 (二十四史之一)
5 古文《徐稚传》的翻译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
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
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
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
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 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
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
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隐居不出来做官。豫章太守华歆以礼请求他相见,他一再称病不去。
东汉末年盗贼纵横,但他们都敬佩徐胤的礼让品行,互相约束,不去侵犯他的住所。徐胤在建安年间去世。
扩展资料:
又北历南塘其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 现结合所有历史文献,均确定徐孺子故里在南昌东湖一带,所有资料均证实孺子亭公园一带即孺子宅、孺子故里,南朝宋时期毁于战火。
徐孺子宅《水经注》称在南塘东,南唐徐廙续《豫章志》称在南塘东百步,则应在今孺子亭公园东百步范围之内,而此为陈蕃后迁之宅,最原始的孺子宅依南唐徐廙续《豫章志》及《洞仙传》则在洪州东北三里,梅福宅之东。 杨守敬考:《寰宇记》:“梅福宅在洪州东北三里,西接开元观东西池,书堂遗址犹存,在今南昌县东北”。
参考资料:
题目没有哪来的答案 原文翻译如下,不满意请追问: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师会试中获第一名,廷试又得第二名,授职为编修。逐渐官至国子监祭酒。
万历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负责翰林院。张居正服丧期限未满,即出仕为官,准备对吴中行、赵用贤等人施以廷杖。
王锡爵邀集同馆的十多人到张居正处请求宽免,张居正径直入内而不理他。吴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罚,王锡爵扶着他们大哭。
第二年他晋升礼部右侍郎。张居正才回乡处理丧葬,九卿急忙请求召他回京,唯独王锡爵不签名。
不久,他请求探亲而离职。张居正因为王锡爵揭露自己的短处,更加怀恨他,王锡爵因此不出任官职。
万历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返回朝廷,他奏请禁止谄谀、抑制钻营角逐、戒除虚浮、节制侈靡、鼓励议政风气、精简工作。
皇帝都加以褒扬、接纳。 起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人产生矛盾,因为王锡爵负有重望,并且与张居正不和,就极力推举他。
等到王锡爵入朝,与申时行结合,他们反而上奏极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离去。当时申时行任首辅、许国任次辅,三个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锡爵与申时行同时在会试中举,并且在同一郡,在内阁中相处很好。
因为申时行性格柔和,而王锡爵性格刚直气盛。万历十六年(1588),他的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饶伸议论此事。
王锡爵接连上奏辩驳,话语过于愤恨,饶伸被投入诏狱并从官籍除名,高桂被贬责到边疆。御史乔璧星奏请皇帝告诫王锡爵,务必扩展他的气量,成为美善有涵养的大臣,王锡爵上奏辩解。
因此逐渐与朝廷议论抵触。 当时群臣奏请建立皇储的人很多,皇帝都不听。
万历十八年(1590),王锡爵奏请预先教导太子,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人,并请求宽恕以前的巡抚李材,没有答复。曾经因为旱灾,自己陈奏请求罢免官职。
皇帝下诏好言挽留。火落赤、真相侵犯西部边疆,议论的人争相请求出动军队,王锡爵主张和平解决,与申时行的意见相合。
不久,他与同列争请册立皇储也不成,他关门闭户请求回乡。不久因为母亲年迈,接连奏请回乡探亲。
于是皇帝赐给他路费,派遣官员护送。回乡两年,申时行、许国和王家屏相继离开职位,有诏书催促、召见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为首辅。 在此之前有圣旨,这年春季举行册立皇储的大典,告诫朝廷大臣不要轻慢地陈请。
朝廷大臣鉴于张有德事件,都表现出沉默。等到此,王锡爵秘密奏请皇帝决定大计。
皇帝派遣内侍将亲手写的诏书向王锡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儿子,命令将长子和两个次子暂且一起分封为王。王锡爵惧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诏草拟谕旨。
但是他对外又顾虑公众的舆论,于是劝谏:“汉明帝的马后、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刘后都抚养诸位妃子的儿子为自己的儿子,请皇帝指令皇后抚育长子,则长子就是嫡系儿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号以致压制了皇贵妃。”也拟谕旨呈送宫中。
同列赵志皋、张位都没预先听说。皇帝竟然将前面的谕告下达给了礼官,下令马上准备礼仪。
因此整个朝廷哗然。给事中史孟麟,礼部尚书罗万化等人,集体到王锡爵的府第力争。
朝廷大臣和劝谏的人,奏章每天几次呈上。王锡爵与赵志皋、张位一起极力奏请皇帝追回先前的诏书,皇帝不依从。
不久,劝谏的人更多,而且岳元声、顾允成、钟纳陛、陈泰来、于孔兼、李启美、曾凤仪、钟化民、项德祯等人将王锡爵拦在朝房里,当面与他争辩此事。李腾芳也上书王锡爵。
王锡爵奏请在朝廷商议,皇帝不同意。他奏请当面陈述,没有答复。
于是他自己弹劾自己的多项失误,请求接受罢免官职的责罚。皇帝迫于公众的舆论,追回并搁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议施行册立的事。
王锡爵立即奏请皇帝迅速决定,并说“:过去嫡长子刚出生,已经颁布诏书大赦,诏书称‘祗承宗社’,明显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现在又疑惑什么而不决定呢?”没有答复。
七月,彗星出现了,有诏令修行、反省。王锡爵便奏请皇帝召见大臣。
又劝谏说“:彗星渐渐接近紫微星座,皇帝应慎重起居的时节,对左右放宽刑罚,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发钱粮以广布皇恩。”过了一个月,他又劝谏说:“彗星已进入紫微星座,不是仅仅靠用人行政能够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储这一件事可以消除灾祸。
天王的星象称帝星,太子的星象称前星。现在前星已经闪耀而皇帝不早做决定,所以招致此灾祸。
如果迅速册立皇太子,天象之变就自然消弭。”皇帝都答复知道了,仍坚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观点。
王锡爵的复奏又极力劝谏,并接连上奏恳请。 十一月,皇太后的生辰,皇帝驾御宫门接受朝贺完毕,单独召王锡爵到暖阁,慰劳他说:“卿扶持母亲来京都,的确是忠孝两全。”
王锡爵叩头答谢,趁此极力奏请皇帝早日确定国家的根本。皇帝问:“皇后有了儿子,怎么办?”他答复:“这种说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现在嫡长子已经十三岁,尚等待什么?况且从古至今,难道有子弟十三岁了还不读书的事?”皇帝颇为感动。
王锡爵于是奏请皇帝多召见大臣面叙。
7 崔驷传 文言文阅读应该是“崔骃”传。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高祖父崔朝,昭帝时为幽州从事,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来往。后来刺王失败,被升为侍御史。生了儿子叫崔舒,历任四郡太守,所在之处均有能干之名。崔舒的小儿子名崔骃,王莽时做郡文学,以明经召到公车。太保甄丰举他做步兵校尉。
崔骃辞道“:我听说伐国不问仁人,战阵不访儒士。这一举动怎么找我呢?”于是自陈有过,回家去了。王莽讨厌那些不附和自己的人,多用法中伤他们。当时崔骃之兄崔发因佞巧被王莽宠幸,官位做到大司空。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莽一代。后来用崔骃为建新大尹,崔骃不得已,便叹气道:“我生在无妄之世,碰上浇、羿这样的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怎能独自法身而使所生危险呢?”是单车到官所,称病不管事,三年不到县去劝农桑。门下掾吏倪敞劝他,崔骃才勉强起身颁布春令。所到之县,大小牢狱关满了人。崔骃流着泪道:“唉呀!刑罚不中,于是陷人于阱。这些人有什么罪,而关在这里!”于是公平审理,放出二千多人。掾吏叩头劝道:“朝廷初政,州牧严峻。宽恕犯人,确是仁者之心;然而独有你这样做,将有后悔的么!”崔骃说:“邾文公不因一个人易其身,君子称他知命。如杀一大尹赎二千人,是我所愿意的。”于是称疾而去。
建武初年,朝廷多荐言的,幽州刺史又举崔骃贤良。崔骃自以宗门受王莽伪宠,惭愧对汉朝,于是辞归不做官。客居在荥阳,闭门反省,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用来决断吉凶,多所占验。临终作赋以自悼,名叫《慰志》。崔骃生了崔毅,因病隐身不仕。崔毅生了崔骃,十三岁能通晓《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会写文章。年轻时游历到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钻研典籍为业,不遑做官之事。当时人有的讥笑他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
崔骃模仿杨雄的《解嘲》,写了《达旨》来答复他们。元和年间,肃宗才修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文辞很典美,文字太多所以不记在这里。皇上常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颂以后,常嗟叹起来。对侍中窦宪说:“你知道崔骃吗?”答道“:班固多次对我说起他,我没有看见。”皇上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哩。试请见他。”崔骃由此问候窦宪。窦宪急忙穿鞋在门口迎接,笑着对马因说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不会薄待我吧?”于是揖为座上客。住不多久,皇帝来到窦宪家。当时崔骃正在宪家,皇帝听说而想召见他。窦宪劝阻,认为不应与白衣之士相见。皇帝懂了,便说:“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正想请他做官,碰到皇帝驾崩。窦太后临朝,窦宪以贵戚出纳诏命。崔骃献书告诫道:“马因听说交谊浅而言语深,是愚蠢;在贱位而望贵显,是糊涂;不相信而纳忠言,是毁谤。三项都不相宜,而想试试看,是想效区区之心,愤懑而不能自止哩。我私下看见足 淳淑之姿,躬高明之量,意美志厉,有上贤的风度。马因幸而得充下馆,排在后列,因此竭尽拳拳之心,敢进一言。
“古人说:‘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在富贵而能不骄傲的,是没有的。现在宠禄初隆,百僚观行,正当尧舜的盛世,处在光华的显时,岂可不庶几早晚,使众人之誉能久,弘扬申伯之美名,成就周公、召公的事业么?古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译:不担心没有地位,只担心立身不处于仁义。)从前冯野王以外戚居高位,称为贤臣;近来阴卫尉克己复礼,最终得到多福。郯氏的祖先,不是不尊贵,阳平的宗族,不是不隆盛。重侯累将,建天枢,执斗柄,(指王氏九侯五大司马,掌握国家的大权。)其所以被讥笑于当时,垂愆尤于后世,为什么呢?就因为满而不挹,位有余而仁义不足哩。汉兴以后,到哀帝、平帝之时,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只有四人罢了。《书经》说:‘鉴于有殷。’(注:以殷商做镜子)可不谨慎吗?“窦氏的兴起,从孝文帝开始。
长君、少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在前日;安丰侯窦融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用法度自守,终于享了国祚,垂福至今。谦德之光,《周易》所赞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所以君子福大而更加恐慎,爵隆而愈恭敬。看远近,俯仰都有法则可循,铭刻在几杖之上,刻记在盘盂之间。兢兢业业,无敢怠荒。这样,就百福到来,庆流无穷了。”等到窦宪做了车骑将军,召崔骃做掾吏。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都是故刺史、二千石,只有崔骃以处士年少,提升在其间。窦宪擅权骄傲放恣,崔骃多次劝阻。等到出击匈奴,道路上更多违法之事,崔骃做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次,指切长短之处。窦宪不能容忍,稍为疏远了他,因为崔骃是高第出身,让他出为长岭县长。崔骃自认为远去,不得意,于是不到官位而回家。永元四年(92),死在家中。
8 《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际泰,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返回临川,非常勤敏,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不能够拜师读书,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临川人,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拿着就快速地跑了,很生气。
父亲看见了。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
家里贫穷,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
陈际泰写诗作文,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又没有书籍。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督促他到田地里去。
十岁,字大士。
9 《谢枋得传》 文言文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
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
"
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
"
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
"
天佑仕闽,
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
"
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
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
泣曰:
"
小女子犹尔,吾岂
不汝若哉!
"
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
"
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
弃之于地,
终不食而死。
译文
谢枋得字君直,是信州弋阳人。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元朝推荐南宋旧臣二十二人,把谢枋得排在第一位,
他推辞不赴任。第二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带着圣旨征召他。谢枋得说:
“上有唐尧、虞舜,
下有巢父、许由,我谢枋得的姓名不吉祥,所以不敢奉诏前往。”
丞相认为他很仁义,就没
有强求他。至元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推荐谢枋得,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拒绝此事,最终
还是没有出发就任。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当时朝廷正把寻求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就想把推荐谢枋得作为功劳。
谢枋得大骂他说:
“魏天祐在福建做官,丝毫没有推广仁义道德的意思,相反,还大兴炼银
来残害百姓,难道想要我辈来为他做好看的装饰吗?”等见到魏天祐,又傲慢而不行礼。
魏天祐大怒,强迫他到北方去。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谢枋得到了京师。不久就病了,迁居到悯忠寺,他看见墙上的《曹娥
碑》文,大哭道:
“小女子尚且那样(讲孝义)
我难道不如她吗?”留梦炎派医生拿来药
物拌进米粥让他进食,谢枋得大怒说:
“我想死,你却要让我活吗?”他把药饭扔在地上,
最终绝食而死。
本文2023-08-06 05:57: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