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天风海涛”遗言之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5收藏

郝经“天风海涛”遗言之谜,第1张

“天风海涛”四字是元人郝经(1223—1275)的临终遗言。苟宗道《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载:

(至元十二年)秋七月十有六日,疾革。其子采麟问以后事,仍以纸笔呈公。公执笔,目半瞑,但书“天风海涛”四字,余无所言。少顷,终于所居之正寝,春秋五十有三,天下闻而哀之。(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不仅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重要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最大作为是向忽必烈进陈立国、治国方略并多被采纳,以及在得到蒙哥汗驾崩钓鱼城的消息后,力劝忽必烈从鄂州(今属湖北)即刻班师北上,使其得以成功夺位;最引人注目的事迹则是出使南宋被扣留真州(今江苏仪征)十六年,而这成为元朝出兵灭宋的理由之一。郝经被扣之事还衍生出真实性存在争议的“雁足帛书”故事,该故事从元中期开始即屡见记载,清人许云峤还编有《雁帛书》杂剧加以搬演。可以说,郝经是了解蒙元初期政治、思想、文学等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然而,这个遗言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 郝经之父的遗言

郝经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六世祖郝从义曾在晋城(今属山西)跟随程颢学习。曾叔祖郝震将郝从义的学问发扬光大,昆季七人皆治经力学,教授州闾,声誉越来越高。到祖父郝天挺一辈,每任陵川县官到任即上郝门礼谒,县学中总有郝门成员任教。郝氏家族在当地赫赫有名,是文化、教育世家,却或因不屑仕进,或因欠缺运气,无人走上仕途。

郝经的父亲郝思温(1191—1258)曾与元好问一起从学于郝天挺,本想在金朝局势动荡时有番作为,却由于时世的动荡和疾病的折磨,不得不放弃。去世前夜,郝思温给郝经等留下了遗言。郝经《先父行状》记载:

戊午(1258)冬十有一月二十六日,增剧。二十七日夜,忽命经等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人惟恒久,乃有前程。天下事何尝不因不恒坏了。”整衣冠,强为之起,咄唶曰:“发志气!”遂瞑,不复语。二十八日终于寝,年六十有八。(《全元文》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以下所引郝经文均出自《全元文》第4册)

其实,郝思温临终遗言也有含混之处,须联系其平日对儿子、门人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郝思温曾亲手抄写张载《西铭》交给郝经,指为“入德之几,造道之要”;对门人的教育,也是“以《小学》为本……而寖致之《大学》”。可见郝思温对为人格局与践履的重视。在他的教学中,那些为科举作准备的内容以及诗文创作等不是没有,而是被放在次要位置,这与其父郝天挺的教学理念显然是一致的。刚卧病时,郝思温还曾教育郝经说:

汝祖父有言:“士不能忍穷,一事不能立。”汝曹毋以浅功近利有速售之心也。慕利则败义,欲速则不达,汝能勤则功自至,汝能俭则利自来,故立身行己,在夫坚忍而已。能坚忍则能任事,历大患难,处大富贵,决若长河而不回,屹若泰山而不移,然后可谓大丈夫。(郝经《先父行状》)

于此可见,郝思温的临终遗言不会是要求郝经等混个一官半职发家致富,而是要他们做大丈夫、立大事功。其门人苟宗道等感慨:“先生不苟禄仕,困而不挠,临终而犹以志气为言,不亦卓乎!”(郝经《先父行状》)郝思温的遗言,应该对我们理解郝经遗言有所帮助。

然而,郝经即将永远平息波浪的脑海,为何突然涌现“天风海涛”四字,并被他用最后一点残存的力气写了出来?这当然是一个谜。

二、 赵汝愚的诗

马瑞江、田同旭等学者认为“天风海涛”四字可能出自南宋赵汝愚《同林择之姚宏甫游鼓山》诗(马瑞江《天风海涛——郝经在历史大变动时代的感悟》,《天风海涛:中国·陵川·郝经暨金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版;田同旭《郝经去世另有隐情》,《2016年全国元代文学及阴山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6年7月,内蒙古包头),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因缺乏资料支撑,难以坐实。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宋太宗赵光义之八世孙,居饶州余干(今属江西),乾道二年(1166)状元,官至右丞相。赵是光宗、宁宗两朝的风云人物,在废除精神病人宋光宗、拥立宋宁宗之事上起到关键作用,后被外戚韩侂胄排挤出朝并害死。该诗云: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4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汝愚《忠定集》十五卷现已亡佚,《全宋诗》只收其诗八首。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九月二十日,第二联是名句,流传较广。其年赵汝愚以福州知州被召为吏部尚书,故此诗当作于入朝之前。然而,为何春风得意之时,此诗却拖着一条灰色的尾巴?是未能遇上鼓山寺旧时相识的禅僧?禅僧是远游了,还是圆寂?此诗重在表达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出彩的地方却是对于天地永恒的体认。“江月”二句使这首诗摆脱了李清照式“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小女子情调,多了许多雄浑的气概。

“江月”二句因一个人的喜爱而扩大了影响,该人就是朱熹(1130—1200)。朱赵二人友善,朱熹能够出任经筵待制,正是赵汝愚力荐的结果。据宁宗朝以来的多种文献记载,朱熹摘出“天风海涛”四字书写,被刻石立在闽县鼓山的顶峰——屴峰上。又,鼓山半山腰有天风海涛亭,朱熹为之题匾。由于有了赵汝愚的诗和朱熹的字,从此鼓山上就有了“天风海涛”刻石和天风海涛亭,诞生了两处名胜。蒙元初期已有一些北方文人游览过,比如王恽就作有《游鼓山五首》。

郝经是否到过鼓山?肯定没有。是否读过赵汝愚此诗?无法确定。即便郝经有“半轩流水移天去,满榻雄风送雨来”(《南堂即事》)这样有点相似的诗句,仍难坐实。然而,赵汝愚一家与郝经一家各自发生的一些事,联系起来看,倒也颇有意思。

三、 赵善应庇母与郝经救母

赵善应乃赵汝愚之父。《宋史·赵汝愚传》载:“(赵善应)性纯孝,亲病,尝刺血和药以进。母畏雷,每闻雷则披衣走其所。尝寒夜远归,从者将扣门,遽止之曰:‘无恐吾母。’露坐达明,门启而后入。……母丧,哭泣呕血,毁瘠骨立,终日俯首柩傍,闻雷犹起,侧立垂涕。”赵善应的孝行令人感动,其母子角色的反差也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闻雷犹起”四字,极为传神,动人心弦。

赵善应庇母,郝经则救母。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郝经出生在许州临颍的城皋镇(在今河南许昌市境内)。就在这一年,他的家乡陵川继贞祐二年(1214)之后,再度遭到蒙古军的血洗;就在这一年,宣宗驾崩,哀宗继位,金朝更进一步跌入堪哀境地。正大八年(1231),蒙古兵攻打河南,郝经随父母避难鲁山(今属河南):

与众数百,皆匿于窟室。居无何,敌人索知,气熏穴而死者殆尽,太夫人亦因咽塞而绝。时公甫九岁,匍匐摸索,得黄齑一瓶,又得蜜一器,随用太夫人所佩剪刀抉其齿,以蜜和齑汁饮之,少顷而苏。静直君(按:即郝思温)异之,虽奔走濒死者数,爱公不忍弃也。(苟宗道《郝公行状》)。

如果将末句反过来理解,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郝经是有可能被托养或遗弃的,就像当时逃难途中许多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从郝经《先父行状》《棣华堂记》看,他还有两个弟弟(郝彝和郝庸)、一个妹妹,都是其父母壬辰(1232)北渡至保定之后所生。而郝经北渡时已10岁,与大弟弟郝彝之间,恐怕应该还有其他孩子。又,其母许氏(1198—1246)“既笄”而嫁,但生郝经时已26岁,在郝经之前,恐怕也有其他孩子。设想一下:郝思温北渡定居保定之前的其他孩子,或夭折,或被掳,或万般无奈下托养或鬻卖而去?

救母之成就感足以影响郝经一辈子。在不寻常的情况下,发生了不寻常的事,可能会有不寻常的影响。郝经在险境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成功救活濒死的母亲,这种积极的 对郝经形成勇于担当的个性特征无疑有极大的作用。这一经历给郝经的影响至少应该有以下三点: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自信;二,拯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情结;三,有用才有价值的认识。这无疑是他后来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出使南宋以求促成两国和平的行动基础。而提倡有用之学,是十三世纪中期北方儒士一股普遍的思潮,其中郝经的呼声最高。郝经《志箴》云:

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欲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达必先天下之忧,穷必全一己之愚。贤则颜孟,圣则周孔。臣则伊吕,君则唐虞。毙而后已,谁毁谁誉?讵如韦如脂,趑趄嗫嚅,为碌碌之徒欤!

志气如此,难怪后来被俘北上的南宋理学家赵复一见郝经,就发出这样的感慨:“江左为学读书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者,盖亦鲜矣!”(苟宗道《郝公行状》)而赵汝愚常说“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学务有用,常以司马光、富弼、韩琦、范仲淹自期”(《宋史》卷三九二),也与郝经相似。因此,不管郝经是否读过赵汝愚的诗,二人在精神层面可以说是颇为契合的。

四、 郝经诗文中的风涛

要理解“天风海涛”遗言,相对有效的办法可能还是从郝经的经历和作品中去找。不过,郝经的人生经历相当丰富,前文虽有所涉及,但限于篇幅,难以一一交代。像“天风海涛”这样的遗言,感性色彩相当浓厚,因此,从郝经诗文(特别是注重形象思维的诗歌作品)中去品味其“风”“涛”意象,也许有所帮助。

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陵川集》统计,其正文使用“风”字共650处,“涛”字31处。为了更有针对性,本文将范围缩小到以“风”“涛”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为研究对象。剔除表示人的风度、品格、社会风气、习俗等的词组(如“英风”“士风”“淳风”“流风”等等)后,带“风”的偏正词组有43个,共出现239次;剔除明显写云气的词组(“云涛”)后,带“涛”的偏正词组有9个,共出现12次。然而,其中“天风”只出现过4次,可视为同义的“天地风”1次;“海涛”则未曾出现。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风”是出现时间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而“涛”意象的出现则相对较晚(《诗经》《楚辞》中均未见),频率也相对低一些。对此,学界的关注度也与之相符,到目前为止,以“风”意象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二十多篇,而探讨“涛”(或浪、波)意象者尚未见到。郝经《浑沌砚赋》讲“水无风而不波”,涛为 ,可见他也和一般人一样,认为风是波涛的成因。那么,在郝经所运用的“风”“涛”意象之间,更该重视的无疑是“风”,这一点从上表的数量对比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具体来看,郝经笔下的“风”“涛”意象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雄壮如“绝岸断鳌立,崩涛高觜吐”(《青山矶市》),轻柔如“翠波漪风,绿阴锁日”(《临漪亭记》)、“花落深庭步晚风,雨苔生绿上幽丛”(《晚步》),严酷如“海立阴风黑,冰床报雪威”(《十二月十七日大风雪》)、“惊风吹沙暮天黄,死焰燎日横天狼”(《居庸行》),寒湿如“铿铿急雨射狂澜,两岸阴风蔓草寒”(《长芦舟中遇风四首(其二)》),和暖如“南风吹绿满庭槐,门巷翛然绝点埃”(《静香亭二首(其一)》);或用于衬托描写对象的超逸:“振长风而一嘶,凡马喑而不鸣”(《虎文龙马赋》)、“嵩高看山色,杳杳乘长风”(《寓兴》其三十三);或形容动荡局面:“北风吹海氛,雄鲸偃修鳍”(《赠青社诸公》);或借喻军事威胁:“北风长驱,肆其威灵”(《北风亭记》)、“北风吹尘,戈矛斗纷”(《程先生墓铭》);或描写战事的酷烈:“逆风生堑人自战,冰满刀头冻枪折”(《三峰山行》)、“黑风裂天灰烬飞,红雪乱攓深数尺”(《汝南行》);或借以抒发怀古伤今之情:“悲风射关,枯石荒残”(《琼花岛赋》)、“淅沥生悲风,惨淡动游子”(《浮山堰》);或借以抒发豪迈之情:“万里长风扫阵云,浩歌一曲倒清樽”(《秋兴五首(其五)》)、“会须散发沧溟上,鞭击鱼龙舞碧涛”(《秋兴五首(其一)》)等等,不一而足。即便同是写西风,传达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萧索的,有劲爽的,有静寂的,有轻柔的,有高旷的,也有喜悦的。不过,和前人相比,郝经在“风”“涛”意象的运用上,其进展与成就如何,还需要另行讨论,这里只说其富于个人特色,与“天风海涛”遗言的关系可能较为密切之处。

郝经临终前,如果脑海闪现平生所历,哪些风涛会是他印象最深的?是读书铁佛寺时深窗外的依依北风,还是与友人漫步南湖时的飒然清风?是北经黄金台前的萧萧西风,还是东游泰山顶上的万里冲风?是随忽必烈南征扎营独山时吹拂牙旗的猎猎秋风,还是出使南宋时被拘真州馆内的墙外江涛?我觉得,相比之下,长达十六年的拘禁,应该是更为刻骨铭心的吧。

(一) 墙外风涛与墙内心潮

有郝经这种体验的人应该极少。郝经自中统元年(1260)九月抵达真州后,即被困在忠勇军营内。苟宗道《郝公行状》记载:“公在真州所居之馆,故总制厅事也。馆门扃牢固,无故不复启钥。院中旧有大树数株,尽皆斫去。墙高丈余,上则树以芦栅,下则荐之以棘,外则掘濠堑,置铺屋,兵卒坐铺者恒百余人。昼则周围觇伺,夜则巡逻击柝,所以防闲挫抑者无所不至。”这是在旧馆的情形。至元三年(1266),因久拘生变,随从斗殴死伤多人,郝经与苟宗道等另外六人被移至新馆,“片天之下,四壁之内,秋霖夏暑,不胜其苦”。就这样,郝经前后被拘十六年,由一位三十八岁的青壮年变成了齿发稀疏的老翁。

真州濒临长江,东接扬州,南对金陵。高墙之内的郝经,虽如苟宗道所说“万折而不衄,著书吟咏自若”,但也并非心如止水,当听到墙外的风涛声时,也会心潮起伏。比如《馆中书怀》诗云:

一夜风涛汹客床,觉来无处问行藏。头皮新起粼粼雪,鬓脚潜生短短霜。李顺包藏情已露,王朝暮意难量。事成却被庸人扰,心绪和梅也不香。(杨镰主编《全元诗》第4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以下所引郝经诗均出自本书)

这应是移至新馆之后所作。李顺事典出《魏书》本传,王欢事典出《孟子·公孙丑下》,均与出使之事有关。此诗用李顺有意庇护北凉,以示自己出使目的在于保全南宋;而借孟子使滕之副使王欢,以喻随从中个别心怀叵测的小人,使得和议更难达成。而《雨中感怀》“晚风吹鼓角,惭愧弭兵心”之句,更是直白地表达了郝经对于此行的愧憾之情。

除了未能完成使命之外,力倡“有用之学”的郝经对于困在江馆浪费生命的现实,内心充满焦虑。正因如此,他内心充斥着早日脱离樊笼的渴望。除了政治上的追求,他还有其他愿望,比如登会稽山、观钱塘潮、游赤壁矶,还有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等等。但这些,对身处重围的郝经而言,都成为难以实现的梦想。

当然,拘留使者的馆舍毕竟与关押罪犯的一般牢狱有所不同。高墙内,前庭、后院还是略有些花草和小树,还有芦台、窞池可供放松,这使得郝经的体验更为丰富。初春,“东风吹江声,晓日晞鸣禽”,春天气息引发了郝经对墙外世界的想象和艳羡:“从今桃李花,又是夸园林”(《新馆春日书怀》其二);暮春,在“重围雨久塌苍苔,火铺喧呼着棘栽”的恶劣环境中,“唯有东风难禁约,隔墙吹过落花来”(《暮春二首》其二),一丝暖意中却明显透着心酸。夏日,“雨连江表黑,电入海东红。川渎翻冥涨,乾坤破猛风。忽开金碧界,幻出水晶宫。我欲乘时去,长歌向此中”(《丁卯夏六月大雨震电》),暴风雨引发了趁机脱困的幻想。秋天,“木叶堕积水,西风白雁来”(《秋思》其四),在“空庭日徙倚”的惨淡岁月中,白雁撩起诗人对于过去豪情岁月的缅想以及对于当前困辱处境的怅叹。从现存作品看,郝经极少写到冬天的馆中生活,运用“风”意象者更少。其《戊辰新馆守岁赠正甫书状》诗勉励随从苟宗道“不须更作楚囚泣”,期待“归马东风快着鞭”。然而,年复一年无法走出牢笼,有时郝经甚至希望沉沉睡去,“拍枕江声总不闻”(《后听角行》)。这样丰富的体验,郝经恐怕是难以忘怀的。

被拘期间,郝经虽有遗憾、焦虑甚至偶有后悔之意,但他毕竟是坚韧的。在作于被拘次年的《秋风赋》中,他一反文坛惯常的悲秋主题,明确表示“独以秋风为乐”。虽说之后的十几年未必真的总能以苦为乐,但他潜心读书、著述,最终坚持到了被释。

(二) 梦之翼

郝经是个有抱负的人,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时势因素显然非常重要,所以他在诗中也多次表达对天风的期待,此时的天风意象体现为一种助力,如“大鹏欲南运,北溟待天风”(《幽思》其三十六)、“我欲乘时起鹏运,北溟飞去到天池”(《大风》)等。或是追求精神自由,进入审美境界:“御长风于绝顶,访蓬壶之飞仙”(《琼花岛赋》)、“御绝顶之长风,眇天地于目末”(《泰山赋》)等。在这些作品中,天风就好比诗人的梦想之翼。但好风不是想有就有,所谓“天池无培风,九万亦有待”(《和陶·拟古九首》其九),所以郝经有时也难免感叹。在被南宋扣留的日子里,郝经则幻想“何当快风雨,吹去卧沧浪”(《仪真馆中暑一百韵》),飞出樊笼,过上逍遥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

对郝经而言,最难忘的可能是出使被囚的经历,而最让他魂牵梦绕的,则应该是从未涉足的家乡——太行山上的陵川。在年轻的时候,他写道:

太行一脊壮中州,上有吾家最上头。蓬鬓他乡淹岁月,锦衣何日拜松楸。尘埃满面将何往,羽翼生心漫起愁。闻说棣华堂尚在,紫荆花老鹡鸰羞。(《送陵川魏梦臣》)

郝经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成就,重登棣华堂,拜扫松楸。这种愿望在出使前的《藜杖行》《太行望》以及被拘禁期间的《和陶·时运》《和陶·赠长沙公族祖》《和陶·归鸟》《和陶·四时》《寿正甫书状(其二)》《壬申二月四日二首(其二)》《新馆木犀》等诗中一再表达。郝经甚至幻想借助天风的力量,将自己“吹上太行庐”(《和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飞回从未涉足的陵川老家。

可以猜想,那股承载着梦想的天风,在临终的郝经脑海中,也许仍然呼啸。

五、 谜依旧是谜

郝经笔下的风涛意象内涵丰富多样,既符合风涛变动不居的特点,也充分呈现了诗人的敏感诗心。然而,从前文表格来看,与属于“性质”“方位”“时间”类的词组相比,“天风”“海涛”两个词恰恰属于主观色彩最弱的“处所”类,这说明:与平日理性思考后的言论相比,该遗言显得感性十足;但与平日创作中所运用的其他类词组相比,该遗言却又刊落了种种主观色彩,而扩大、提升了境界,具有一定的超越意义。因此,“天风海涛”是郝经临终前发出的哲理性文学语言。

风乃气之流动,气以流转变化彰显着宇宙的生生不息。得蒙元初期理学风气之先的郝经,对许多范畴有深入思考,其《论八首·气》认为:“道统天地万物之理,气统天地万物之形。道入于气,则理入于形。气也者,所以用道造形,成变化而行鬼神者也。”道(太极)之动静产生阴阳,道恒在,气之运化亦不停息。人禀气而有形体,形体有成毁,而气则“与天地同流,贯万物为一”,永在恒存。然而,郝经遗言并未使用“气”字,而使用了“风”。这说明,“天风海涛”四字虽有可能浸透着郝经平日的理性思考,但临终所书显然是诗性成分更多。郝经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他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等的体悟。看上去,他似乎至死内心都无法平静,但又似乎早已安顿好了自己的心灵。而这一切,都包含在谜一般的“天风海涛”四字之中。

其实,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真正破解郝经的临终遗言。但是,透过其遗言,我们继续阅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思想和感情,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无疑可以加深对郝经以及那一代儒士的认识,虽说我们最终也难以解开“天风海涛”之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

  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识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刘德是汉景帝的次子。他母亲的名字叫李记。他是被废黜的太子刘荣的弟弟。他后来被封为河间王。他一生都很儒雅,因为他热爱儒家,所以在当时,他的衣着和行为都模仿儒生,他认为这样可以很好的发扬儒家思想。在他率先这样做之后,许多儒生争相模仿刘德的行为。

刘德虽是皇子,却没有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为保护古典典籍和一些珍贵的精神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这些巨大的文化宝藏。他用一生的时间整理和保护这些书,保存了很多东西。众所周知,秦代焚书坑儒导致很多好书被烧,踪迹难觅。刘德不仅清理和保护宫中的书籍,还走访民间,在民间书法家中寻找一些珍贵的书籍。但他没有附上这些书。他所做的只是提取一个,把原件还给原主,并付一大笔钱感谢他。

他拥有最多的藏书,而刘德对藏书的态度简直是小心谨慎。他请求全世界的学士学位来帮助他。每当有不同意见或者书不全的时候,大家都要坐在一起讨论。之后,他会认真补上它们,这样他才能通过考试。在这些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毛诗》和《左氏春秋》。因为汉朝也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是汉武帝觉得这样不行,就实行了孔孟之道,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刘德是怎么死的?

刘德是汉朝皇帝刘启的第二个儿子。他从不凭借自己的太子身份去追逐名利,而是为保护国家的古典书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生活是光明正大的,理论上,像这样一个不追求王位的王子不应该受到任何正确的斗争,但刘德位于皇权的中心。他是怎么死的?

刘德不想争夺皇位,也不想和汉武帝刘彻争论。他一直在世界各地旅行,寻找遗留下来的古典书籍。他很喜欢古学,为了书可以放弃宝藏。汉初不尊儒术,而承秦制。这样,秦制度的不完善和直接性就全部暴露出来了。所以我最终决定尊重儒家思想。刘德去赵岩、芦伟和其他国家只是为了收集经典。他不想亲眼看到这些知识。他从不吝啬在这些书上花很多钱,人们读完这些书后,会复制一本,传给人们看。

虽然他不去对抗这些东西,但是他的善良还是被世人所称颂。汉武帝是汉景帝为太子时王所怀的儿子。王有一次做梦后发现一个太阳进入了他的身体。虽然刘彻才华横溢,执政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都被他后期的巫术恶行所掩盖。实际上,虽然刘德不追求名利,但刘彻认为刘德的行为过于高尚,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所以他对刘德友持怀疑态度。然而,刘德在刘彻多疑的心中渐渐消沉,不久就去世了,并被立为国王。

河间王献刘德墓

刘德,汉景帝的次子,汉武帝的弟弟,是西汉的国王。他一生致力于古籍的保护和收藏,在古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他不是那种自己收藏古籍的人,而是花大价钱在民间收集古籍,然后看完之后,命人摘抄一本,流传出去。那么刘德后来是怎么死的呢?他的墓地在哪里?

刘德是一个非常喜欢儒家思想的人,因为汉朝延续了秦朝的规章制度。但汉武帝继位后,认为这种条条框框还是不好,想开始改变。所以他说“百家争鸣”。尊重儒家思想也是刘德非常乐意看到的,因为他非常热爱古代文化,然后他开始改变自己。刘德江也打扮成儒生,举止十分优雅。他还成立了一个类似协会的专门鉴定古籍的地方,收集后一起讨论。

事实上,汉武帝非常欣赏刘德的才能。他认为自己走儒学之路是正确的,刘德不仅为人正直,而且还热衷于保护书籍。后来,刘德的才能举世闻名。汉武帝称赞他的才华,同时也开始怀疑他,认为他总有一天会超越自己。后来,刘德死于抑郁症。

现在王献刘德的墓地在献县,因为刘德被命名为王献,所以献县的名字也是这样来的。王献陵园位于西八册屯村的西侧,这里不仅有刘德的墓,还埋葬着许多皇室成员。它是一个墓地群,占地近4万平方米。

刘英和刘德是什么身份?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其父刘忠是刘邦的哥哥。刘邦任命刘忠为代王时,刘英被任命为沛侯。二十一岁时,刘英被刘邦封为吴王,统管三县五十三城。刘英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个极具野心的领袖。

他到了吴国后,大力发展吴国的经济,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吴国经济基础稳固后,刘濞开始准备谋反。后来刘英联合赵、楚等七国,以讨伐汉朝官员晁错为由,出兵攻打西汉。汉武帝刘启派朝鲜将军周亚夫出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周亚夫打败了刘英的军队,刘英在这次“七国之乱”中战败身亡。

刘德,汉武帝刘启的次子,生于公元前171年,卒于公元前130年。后来,刘德被韩晶封为河间王,掌管今天的河北。刘德热爱儒学和文学,一生为古代文化典籍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藏书家。担任河间王后,刘德来到河北献县。他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化书籍。他从未参加王争夺的王位争夺战,只是安心学习。刘德收集整理的《毛诗》和《左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后来,刘德被汉武帝怀疑,抑郁而死。河间王刘德死后,汉武帝赏识他的杰出贡献,追封为“献书王”。当地人亲切地称刘德为“献书之王”

圆明园遗址

在海淀区的海淀镇之北,有一处占地约5300亩的园林遗址,这里林木繁茂,水泉丰沛,兼具江南和北方风光双重特色。这就是曾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

(一)园史简述

1早期的风景胜地

北京城的西北郊区自古以来风景优美,水泉清澈,一向是吸引游人的好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为蓟城居民及文人雅士瞩目之所。辽南京时期及金中都时期这里开始建设行宫、寺院等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逐渐发展成蓟城郊区的风景区。元代之后,古代园林中的行宫建筑已荒圯,但池沼散布,田园阡陌的大片宜人的地方,被墨客们冠以"丹陵祢"之雅号。从此这里成为后来达官贵族们的别墅胜地。如明代武清候李伟在今北京大学西门外对面(昆明湖以东)一带建的清华园就是一座典型园林。

2圆明园的兴衰

清王朝定鼎中原,建都北京,沿袭了明代的城池和宫苑,把基本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对西郊的开发。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把江南风景及建筑风格引进北京,在李伟的清华园遗址上建起了畅春园,此园是具有特殊形制的离宫别院,大约竣工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畅春园附近,"赐园"毗郊,其中之一,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赐给其四子雍NFDBE王的圆明园,但该园比后来的圆明园小得多。此园大约在后来的"镂月开quot;景区,占地约500亩。胤祯登极后,将圆明园扩大,在南部建殿宇,为"外朝",后面的大组建筑群为"内廷"。扩建后占地约3000亩。其中大水面是福海。乾隆皇帝亦曾六下江南,搜集天下名胜,"移天缩地"点缀园中,不遗余力地扩建修整圆明园,此时园中已有"四十景"之名称。从而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乾隆九年后,在圆明园东部和南部又陆续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万春园)两座辅园。三座园林有门相通,成为一体,平面布局成一个倒置的品字。圆明园是三座园林的总称。嘉庆年间对圆明园的修缮工程仍不断进行。此时圆明园的总面积已达5200余亩,人工水面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堆叠的岗阜岛堤300多处,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景点160处。园中殿宇不仅装饰、陈设考究,还是收藏无数古籍珍宝、工艺美术品的综合性艺术大宝库。 可惜如此辉煌壮丽连续营建150年的万园之园,毁于英法联军的魔爪。 1860年9月联军占领了大沽口,沿白河北上占领河西务,震动了京师。咸丰皇帝于9月22日逃往承德,10月5日联军占领海淀,6日傍晚法军进了圆明园,7日英军也进园。先是掠夺抢劫和破坏,17日开始焚烧。联军的罪恶火焰一直烧到19日,三天三夜的火海,将圆明园中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人类文明吞噬殆尽。

3圆明园的劫后之劫

英法联军本想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但毕竟三园面积太大,罪恶的魔掌一时遮不过来,于是有一些景点如"廓然大公"、"蓬岛遥台"等幸存了下来。当时幸存,为后人的偷盗又开了方便之门。到同治十二年(1837)慈禧"归政"之后,想修复圆明园,终因该园损失太大和国库空虚而未能全部实现,重修计划只好先集中在圆明、万春两园。即使如此,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建材缺乏而被迫停工。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又西逃,驻守西北郊的八旗兵丁勾结宫监和当地恶霸、地痞,将园内建筑拆卸盗卖、林木砍伐,使园内的建筑荡然。民国初期的军阀、官僚地痞更肆无忌惮,大规模地挖掘地下的建筑残存遗迹,地面上的残存物更不必说,如华表、石狮、石雕、太湖石等早贩卖他处。此现象沿续了几十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有在遗quot;挖宝"者。此现象由于持续时间长,当时形成了专门的一种行业,以遗址为"趸货的宝地"。

4对圆明园遗址的处理

建国后,对圆明园遗址相对重视起来,但是如何处理,意见莫衷一是。50年代在这里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工作,又陆续地修建了一些房屋和道路,便于对遗址的管理。一百多年的时间,遗址内已自然地形成了居民点,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不准迁入园内一人一户,但是自然的繁衍亦是一股不容抗拒的力量,到80年代初期,园内已住有3000多农民,有的已经是第四代了,有位学者说:"对圆明园遗址消极保护是不行的,只有对它整修、利用,才是积极的保护、真正的保护"。80年代中期以后,经各方努力,找出了一条保护、建设遗址的新途径,即采取政府、管理处与附近农民合作建园,民办公助、以园养园的方针。于是圆明园遗址出现了新气象。到90年代初,已成为一处颇具规模的"遗址公园"。

(二)遗址简介

1圆明园

(1)"前朝"政治活动区

在101中学以西,颐和园路之北,是圆明园的大宫门。宫门内是以"正大光明殿"为中心的一组宫殿区,围绕前湖,形成一个中轴线,该轴线包括前湖之后的"九洲清宴",包括东面的一组"勤政NFDBE贤殿"、"保合太和殿"和"吉祥所";西面的"翻书心"、"长春仙馆"和"四宜楼"等。该组建筑中,中轴线两旁布置着内阁六部等中央机关和保卫圆明园的八旗直房等。

(2)供奉清帝影像的安佑宫

在圆明园的西北角有一组特殊的宫殿区,规模宏大,肃穆端庄。这就是供奉清朝历代帝后影像的安佑宫。该组宫殿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二年后竣工。大殿九楹,左右配殿五楹,宫门五楹,前后有华表两对(现一对在北京大学,一对在北京图书馆),牌坊三座,极为壮观。

(3)万方安和

这是一组建筑形式奇特的建筑,在后湖西侧杏花春馆的西北方,平面布局呈""字形,共有三十三间,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要求。这种形式是属于适合建在南方园林"户外室"的类型。目前""字形殿基仍清晰可见。

(4)舍卫城

这又是一组特殊建筑,在福海西北方。城内有买卖街,宫监、宫女妆扮店员,商人进行交易,类似颐和园中的苏州街。城内有殿宇、游廊三百二十六间。舍卫城、方壶胜境、安佑宫是园内规模最大的三组建筑群。

(5)方壶胜境

在福海之北的海湾里,有用汉白玉建成"山"字形三层的石座伸向水里,上面建有哕鸾殿、琼华楼、珠宫等。在现存的园林里,很少有与此景相比的景色。

(6)福海

福海是全园中心,园中最大的水面,海中有三个小岛,中心岛上建"蓬岛瑶台"七间和畅襟楼、随安室等建筑。东南岛上有"瀛海三山"之亭,向西北渡桥到北岛。此建置亦属"一池三山"之格局。

2长春园

从福海向东,过圆明园的明春门即到长春园。园内主要建筑有淳化轩,左右有廊各十二间,每间嵌石碑六块,收集书帖几十卷,诸家墨迹九十九人。园中最著名建筑就是西楼远瀛观。该园以中西合壁式建筑见长,风景美丽,建筑雄伟,独具一格。其他景观有狮子林、纳景堂、清闷阁,占峰亭、清淑斋、延景楼等。建于湖中的"海岳开襟"为一座二层圆台建筑,上面建有"得金阁",遥望好似海市蜃楼。

3万春园

在福海东南,前称绮春园。大宫门在该园的东南角,门前有东西朝房。门内主殿是迎辉殿。这座园林是太后、嫔妃们的居住之地,慈禧时重修了该园,改名万春园。园内有"含光楼"、"四宜书屋"等三十景。"露水神台"虽不属三十景之内,但其铜人承露的铸造极有特色。万春园比不上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又不同于长春园的雄伟挺透,但它有着自己的流畅自如的特殊风格。

(三)遗址公园

为了达到整修、利用的方针,政府和当地农民共同努力,在多方面的配合下,首先完成了园内居民的搬迁工作,然后决定以开发中心区福海为着手点,让它首先造福于民。1984年数十万人参加了挖掘福海的义务劳动,同时将挖出的土方堆砌成小山。没能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民,自动捐款、支持福海复苏。福海在众人努力下,按原计划修复了"蓬岛瑶台"。湖中清水透澈,水面冒出尖尖的荷舟,200多条游艇泛于800亩湖面上。福海终于在涸竭了125年后,于1985年7月1日开始接待游人了。 继福海的开发之后,还修缮了万春园宫门及其附属建筑,新辟了圆明园展览馆,数座桥梁和万花阵等旅游景区。在新复苏的遗址公园内近年来常举办大型游览活动。如1991年夏季举办了全国文化艺术节,各少数民族来园展示各自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大量游人。 圆明、长春、万春三园路线图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圆明园遗址本身就是列强侵华的铁证,凡游园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愤慨。60多年前李大钊凭吊圆明园时,曾愤然作诗,痛斥毁园的贼寇。现在虽然在园中大面积绿化,万春园中建园林别墅,但有意识地保留西洋楼遗址、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等遗迹,清理遗址,整理石雕,保留着劫后惨状,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现在这里经常是党团员过组织生活,青年学生、工人接受教育的处所。

57 《阅微草堂笔记》三则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纪昀(yún),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笔记小说集,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四卷,《滦阳续录》六卷,共二十四卷。这里所选的第一则出自《滦阳消夏录》,第二、三则出自《如是我闻》。

纪昀(一)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冥(míng)府〕迷信传说中人死后魂灵居住的地方,即阎罗府。主管者称阎罗王。,见阎罗王方录囚〔录囚〕查阅记录囚徒的行状。。有邻村一媪〔媪(ǎo)〕老妇人。至殿前,王改容〔改容〕改变脸色。这里表示表情庄重,含有敬意。拱手〔拱手〕双手在胸前抱拳行礼。,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生善处〕迷信传说中冥府办理鬼魂转世生为善人之处。。郑私叩〔私扣〕偷偷地问。冥吏曰:“此农家老妇,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媪一生无利己损人心。夫利己之心,虽贤士大夫或〔或〕有些人。不免。然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机械〕这里指巧诈。,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冤愆(qiān)〕冤仇罪过。,因是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海,皆此一念为害也。此一村妇而能自制其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对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礼①〔加礼〕用厚礼待人,表示特别的尊敬。乎!”郑素有心计,闻之惕然〔惕然〕惊心的样子。而寤。郑又言,此媪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公服〕穿着官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哂(shěn)〕讥笑。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驿丞〕管理驿站的小官。闸官〔闸官〕管水闸的小官。,皆有利弊之当理〔利弊之当理〕兴利除弊的事情应当管。。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并〕连。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负民〕对不起百姓。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岁考绩之谓何〔三岁考绩之谓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有每三年进行一次考绩的制度。三岁考绩,三年考查评定一次官员的政绩。?无功即有罪矣。”官大〔(cùjí)〕恭敬而局促不安的样子。,锋棱〔锋棱〕锋芒棱角(指昂然的气势)。顿减。王徐顾〔徐顾〕慢慢回头看。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要〕基本上。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冠带〕做官人的服饰。代指做官。。”促命即送转轮王〔转轮王〕迷信传说中地狱有十殿阎罗王,转轮王为其中之一。主管鬼魂转生来世变成什么的事情。。观此二事,知人心微暧〔暧(ài)〕昏暗,不够光明正大。,鬼神皆得而窥,虽贤者一念之私,亦不免于责备。“相在尔室〔相在尔室〕出自《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意思是看看你在屋子里做的事,应该无愧于屋里的鬼神。”,其信然乎。

(二)

先叔仪南公,有质库①〔质库〕当铺的旧称。在西城。客作〔客作〕雇工。陈忠,主买菜蔬。侪辈〔侪(chái)辈〕同辈,即别的雇工。皆谓其近多余润〔余润〕指买菜剩余的钱。,宜飨〔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众。忠讳〔讳〕隐瞒。无有。次日,箧〔箧(qiè)〕小箱子。钥不启,而所蓄钱数千,惟存九百。楼上故有狐,恒隔窗与人语,疑所为。试往叩之,果朗然应曰:“九百钱是汝雇值,分所应得,吾不敢取。其余皆日日所干没〔干没〕侵吞。,原非汝物。今日端阳,已为汝买粽若干,买酒若干,买肉若干,买鸡鱼及瓜菜果实各若干,并泛酒雄黄,亦为买得,皆在楼下空屋中。汝宜早烹炮〔烹炮(páo)〕烹调的意思。炮,一种烹饪方法。,迟则天暑恐腐败。”启户视之,累累具在。无可消纳,竟与众共餐。此狐可谓恶作剧,然亦颇快人意也。

(三)

外叔祖张公紫衡,家有小圃,中筑假山,有洞曰“泄云”。洞前为艺〔艺〕种植。菊地,山后养数鹤。有王昊庐先生集欧阳永叔、唐彦谦句①〔集欧阳永叔、唐彦谦句〕集句,摘取前人作的现成诗句,另行凑成一首诗或一副对联。欧阳永叔,即欧阳修。唐彦谦,唐代诗人。题联曰:“秋花不比春花落〔秋花不比春花落〕据《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说,王安石作《咏菊》诗前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续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据此,“秋花不比春花落”应为苏轼诗句。,尘梦那知鹤梦长〔尘梦哪知鹤梦长〕据《才调集》载,曹唐(唐代诗人)《才子洞中有怀刘阮》诗中有:“不将清瑟理霓裳,尘梦哪知鹤梦长。”可知“尘梦哪知鹤梦长”应为曹唐诗句。。”颇为工切〔工切〕巧妙贴切。。一日,洞中笔砚移动,满壁皆摹仿此十四字,拗捩欹斜〔拗捩欹斜〕曲折歪斜。,不成点画;用笔或自下而上,自右而左,或应连者断,应断者连,似不识字人所书。疑为童稚游戏,重垩〔重垩(è)〕重新粉刷。而〔(jú)户〕锁上门。其户。越数日,启视复然,乃知为魅。一夕闻格格磨墨声,持刃突入掩〔掩〕拦截捕捉。之。一老猴跃起冲人去。自是不复见矣。不知其学书何意也。余尝谓小说载异物〔异物〕和人不同类的东西。能文翰〔文翰〕指文章。者,惟鬼与狐差〔差〕比较地。可信,鬼本人,狐近于人〔鬼本人,狐近于人〕意思是说鬼本来是人,狐近似于人。这是作者退一步来讲的。现在看这句话很荒唐。也。其他草木鸟兽,何自知声病〔声病〕指作诗要遵循的格律。。至于浑家门客〔浑家门客〕《太平广记》卷四七四“滕庭俊”条记一个故事:滕庭俊患热病,暂借宿庄家庭院,忽然有麻大、且耶二人来作诗联句。醒来后,滕庭俊发现自己睡在厕所旁,身边只有大苍蝇和扫帚。浑家,指厕所。门客,指苍蝇和扫帚。并苍蝇草帚亦俱能诗,即属寓言,亦不应荒诞至此。此猴岁久通灵,学人涂抹,正其顽劣之本色,固不必有所取义耳。

和《聊斋志异》一样,《阅微草堂笔记》也是一部谈狐说鬼而处处针对现实的文言小说集。这里所选的三则故事,第一则通过二鬼之口,先讲损人利己之心不能有,再讲做官只求保全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有负于百姓和国家;第二则写狐搞恶作剧,迫使暗中贪小便宜的雇工将不义之财“破费”掉的故事,表明不义之财不可取;第三则记一只老猴模仿人写字,事情相当怪异,作者却能根据生活经验给出了较合理的解释,表现出作者对事理的深刻洞察力。

纪昀对六朝时的《世说新语》《搜神记》质朴简洁的文风颇为推崇,《阅微草堂笔记》即以它们为榜样,不大追求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好像真的就是原始故事的“实录”,从而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不妨从所编选的三则故事里,挑选一二,讲给朋友听,可适当地加以补充、发挥。

〔有关资料〕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张爱玲《谈看书》:“譬如小时候爱看《聊斋》,连学它的《夜雨秋灯录》等,都看过好几遍,包括《阅微草堂笔记》,尽管《阅微草堂》的冬烘头脑令人发指。多年不见之后,觉得《聊斋》比较纤巧单薄,不想再看,纯粹记录见闻的《阅微草堂》却看出许多好处来,里面典型十八世纪的道德观,也归之于社会学,本身也有兴趣。纪昀是太平盛世的高官显宦,自然没有《聊斋》的社会意识,有时候有意无意轻描淡写两句,反而收到含蓄的功效,更使异代的读者感到震动。”

好象对你没用^0^

摘录 李思训碑 麓山寺碑 云麾将军李秀碑 鉴 真·手札 韩择木·唐上都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额 唐上都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 叶慧明碑 贺知章·孝经 史惟则·大智禅师碑 李 白·上阳台帖 国 铨·善见律经卷 徐 浩·巨川告身帖 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多宝塔碑 麻姑仙坛记 颜氏家庙碑 颜勤礼碑 自书告身帖 元次山碑 裴将军诗帖 东方朔画像赞 张 旭·古诗四帖 肚痛帖 郎官石柱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千字文残石 怀 素·论书帖 自叙帖 苦笋帖 小草千字文 大字千字文 李阳冰·城隍庙记 三坟记 般若台题铭记 栖先茔记 韩愈·鸢飞鱼跃 鹦鹉颂 白居易·愣严经 柳公权·兰亭诗 玄秘塔埤 金刚经 高元裕碑 苻

■碑 魏公先庙记 李 绅·正书 王 铎·行书 郑审则·目录跋 吕秀岩·景教流行中国碑 裴 休·圭林禅师碑 吴通微·楚金禅师碑 沈传师·罗池庙碑 杜 牧·张好好诗卷 高 闲·千字文卷 韦项墓志盖 永烈公主志盖 无名氏·说文解字 春秋经传集解 田夫人墓志

■墓志 五代十国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 神仙起居法帖 韭花帖 夏热帖 李 煜·行草书 彦 修·草书 陈 抟·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无名氏·妙法莲华经卷 宋 朝 赵 炅·寄张祜 宫娥 登黄鹤楼 徐 铉·尺牍 吕公弼·尺牍 王 诜·孙过庭草书千字文跋 蒋 灿·行书札 李建中·贵宝帖 土母帖 同年帖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自书诗文 韩 绛·与人事帖 李宗谔·行楷墨翰 文彦博·行书札 陈

■·行书札 释梦英·千字文 林 逋·自书诗 赵

■·尺牍 宋 庠·尺牍 张舜民·尺牍 司马光·天圣帖 宁州帖卷 王 著·淳化阁帖 王 份·饮止帖 蔡 襄·自书诗卷 自书谢表 陶生帖 自书诗卷 山堂帖 海隅陇亩之人 范仲淹·道服赞 苏 洵·行书札 苏舜钦·草书诗札 薄宗孟·行书札 王安石·愣严经旨要卷 行书页 钱 勰·尺牍 李之仪·别纸帖 王 觌·辟置帖 吕嘉问·尺牍 苏 轼·祭黄几道文 草书醉翁亭记 洞庭春色赋 新岁展庆帖 与可画竹赞 人来得书帖 醉翁亭记 佛 印·李太白传 王岩叟·尺牍 曾 布·尺牍 苏 辙·尺牍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页 牛口庄题名卷 松风阁诗卷 杜甫寄贺兰

■诗 黄州寒食诗卷跋 廉颇蔺相如传卷 寒山子宠居士诗卷 蔡 卞·雪意帖 吴 说·门内帖页 邵

■·尺牍 薛绍彭·行书卷 大年帖页 杂书 得告帖 行书卷 蔡 京·十八学士图跋 听琴图题诗 雪江归棹图卷跋 唐明皇

■颂跋 曾 纡·草履帖 秦 观·摩诘辋川图跋 米 芾·虹县诗 砂步诗帖 蜀素帖 篆刻千字文 多景楼诗册 参政帖页 尺牍 三吴帖 刘正夫·又启帖 王安中·尺牍 白玉蟾·四言诗卷 仙庐峰六泳卷 定轩铭卷 苏 过·赠远夫帖 王 巩·冷淘帖 汪 藻·违别滋久帖 赵 佶·草书题扇 诗帖 千字文 夏日诗帖页 赵令畴·跋怀素自叙帖 王 升·杜门帖 洪 遵·暌远许时帖 李 纲·近被帖 米友仁·文彦博三帖跋 动止持福帖 赵 构·徽宗文集序 赐手书 七言律诗 洛神赋卷 千字文 张 浚·远辱帖 杨无咎·诸遂良阴符经跋 韩世忠·与总领书帖 岳 飞·前出师表 王十朋·行书 赵尔崧·子济帖页 杨万里·草书札 尤 袤·范仲淹尺牍跋 陆 游·尺牍 苦真帖页 范成大·赠佛照禅师诗碑 中流一壶帖页 西塞渔社图卷跋 垂诲帖 张孝祥·临存帖页 关彻帖 赵

■·书《后赤壁赋》 蔡公祭 朱 熹·刘子羽神道碑 文稿 草书周易 林希逸·楷书卷 楼

■·跋千里江山图卷 张

■·正书幅 富直柔·尺牍 吴 琚·七绝诗轴 毛伯成卷 姜 夔·跋王献之保母贴 赵孟坚·自书诗卷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卷 金刚经 待漏院记卷 杜甫七律 李伯嘉墓志 佛遗教经 魏了翁·文向帖 文天祥·行书宏斋帖 《木鸡集》序 赵 昀·楹联 无名氏·摹褚遂良乐毅论册 金 元 蔡松年·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施宜生·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刘 沂·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高 衍·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蔡

■·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密庵咸杰·法语 大慧宗杲·尺牍 王庭筠·行书七绝诗碑 幽竹枯槎图卷跋 赵秉文·跋赵霖昭陵六骏图 张孔孙·跋苏轼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完颜

■·告诸姬 商 梃·跋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姚 挺·别去帖 顾 安·行书七言诗 胡长孺·书札 赵孟頫

■·无逸篇 帝胆巴碑卷 行书十札卷 行书洛神赋卷 妙严寺记 临《兰亭序》 归去来辞 鲜于枢·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草书杜工部行次昭卷 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安石杂诗卷 邓文原·行书五律诗页 楷书芳草帖页 钱良佑·吴中唱和诗卷 张 奎·题词画诗 张 适·周上卿传 龚

■·魏了翁文向帖跋 赵 俨·行书 沈 岩·尺牍 陆 广·题燕文贵秋山萧寺图跋 明 本·法语 袁 易·钱塘杂诗 吴 镇·草书心经卷 张 雨·行书台仙阁记卷 题画二诗卷 赵 雍·行书彰南八咏卷 虞 集·楷书刘垓神道碑卷 行书信札 揭

■斯·真草千字文 欧阳玄·行书春晖堂记卷 康里

■·奉记帖页 草书张旭笔法卷 杨维祯·草书城南唱和诗卷 释溥光·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卷 倪 瓒·楷书静寄轩诗轴 行书淡室诗轴 吴 睿·篆书千字文隶书离骚卷 王 蒙·行书爱厚帖页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 郭 畀·行书待卷 陈 基·行书相见帖 行书苦雨帖 马 治·行书数年帖 陆居仁·行书苕之水诗卷 行书跋鲜于枢诗赞卷 俞 和·行书自书诗卷 仇 远·行书自书诗卷 饶 介·行书士行帖页 沈 右·行书初度帖 行书风过帖 明 朝 宋 濂·行草诸葛亮出师表 跋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图卷 刘 基·行书春兴八首诗卷 危 素·题跋 边 武·千字文 朱元璋·论不必渡海帖 宋 克·七言绝句 章草急就篇卷 沈 度·归去来辞轴 不自弃说轴 敬斋箴 马 愈·暑气帖 王 履·华山图序 宋 广·风入松词轴 太白洒歌轴 钱 博·王勃滕王阁序轴 陈 璧·五言古诗轴 方孝孺·默庵记卷 徐 贲·题濯清轩诗页 宋

■·敬覆帖卷 沈 桀·行草千字文 五言古诗轴 卞 荣·题吴镇渔父图卷 解 缙·宋赵恒殿试佚事 李邕古诗四帖跋 程南云·千字文册页 于 谦·公中塔图赞 张 骏·杜甫贫交行诗轴 朱瞻基·雪意歌 陶宗义·隶书 陈敬宗·跋湖山平远图记 刘 珏·自书诗 仰间帖 商 辂·浙藩送行诗序 徐有贞·别后帖 聂大年·烦求帖 杜 琼·荣登帖 许 初·篆书轴 周 鼎·题吴镇渔父图卷 姚 绶·行书诗卷 夜行诗 草书轴 张 弼·学稼草堂记 蝶恋花词轴 七言绝句 沈 周·声光帖页 七律诗轴 东园菊花诗 赵雍沙苑牧马图跋 陈献章·大头虾说 城南唱和诗 自书诗 李应桢·致惟

■札 尺牍 枉问帖册 吴 宽·匏研记 神竹诗卷 题沈周山水画跋 谢文太仆送匏研诗 李东阳·杂诗 行草甘露寺诗轴 王 鏊·七言律诗 自书诗 金 琮·七绝诗轴 山中写怀诗 题杜柽居古贤诗意图 祝允明·前后出师表卷前后赤壁赋卷草书轴尺牍戴氏堂记李白诗卷自书诗卷邵 宝·东庄杂咏诗卷文征明·四体千字文醉翁亭记行草题扇草书题扇行草诗轴颜真卿刘中使帖跋赤璧赋唐 寅·联句诗七绝对联自书诗王守仁·龙江留别诗卷五言古诗徐 霖·篆书千字文陆 深·

■莒诗王 宠·送陈子龄会试诗页陈 淳·白阳山诗王 宠·草书题扇张华励志诗五言律诗长乐宫赋文 彭·五言律诗文 嘉·七言绝句三首丰 坊·逍遥游自书诗罗洪先·夜坐诗十首莫如忠·答友人诗王觳祥·庾信马射赋王 问·慧山寺示僧诗唐顺之·七言律诗陈 芹·自书诗俞允文·论书语杨继盛·自书稿茅 坤·行书剑南诗卷王逢年·韩愈琴操十首周天球·行楷条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海 瑞·奉别帖黄姬水·行书杨慎诗卷徐 渭·草书七绝诗轴行书雨夜剪春韭诗轴行书女芙馆十咏卷草书诗卷杂诗吴应卯·五言诗王世贞·行书自诗卷王

■登·行书五言诗轴孙克弘·隶书庭园记轴张风翼·自律诗五言诗屠 隆·七言律诗戚继光·行草书诗轴汤显祖·行书诗卷邹元标·五言诗祝世禄·五言绝句邢 侗·临王羲之书岑参七言绝句邢慈静·临王羲之书申行时·七言律诗德 清·住山法语邢 侗·题画竹诗陈嘉燧·书怀诗二首董其昌·楷书汇浩命卷小楷书月赋卷楷书千字文卷王维五言绝句晁文公语苏轼重九词乐毅论陈继儒·薛文清语自书诗明神宗·警句范允临·行书七言诗轴叶向高·登福庐诗朱之蕃·东阁唱和诗韩道亨·李白文赵宦光·篆书杜牧江南春诗轴綦母潜诗句莫是龙·五言绝句李日华·手札册孙慎行·佛家语八屏条娄 坚·行书七律诗轴唐人绝句六首邹迪光·草书题扇李待问·七言绝句黄 辉·五言律诗陈元素·行书轴七言律诗轴刘重庆·临王羲之书陈永年·五言律诗杜大绶·七言绝句严 衍·七言绝句张瑞图·草书木兰歌卷苏轼前赤璧赋草书卷米万钟·题扇行书七律诗轴楷书袁昂古今书评轴归昌世·行书七律诗轴乔一琦·草书七绝诗轴王思任·诗文轴文从简·行书题扇文震孟·隶书横幅宋 珏·草书轴李流芳·题扇蓝 瑛·对联眭明永·对联张溥墓志铭唐禹昭·猛雨连朝夕诗题扇黄道周·行书七言诗轴行书五言诗轴倪元璐·行书诗轴行草舞鹤赋卷侯峒曾·七言律诗陈 盟·自书文陈光祚·七言律诗许 友·草书诗幅邵 弥·书札查继佐·题扇杨文骢·行书五绝诗轴行书诗轴祁豸佳·行书诗幅黄淳耀·行书七言诗轴史可法·草书条幅阎尔梅·行书少林诗轴陈洪绶·行书诗轴诗稿行书七绝诗轴清 朝王 铎·草书杜甫诗卷自作七律自作五律 三潭诗卷临古法贴王时敏·自作七绝陶潜诗题扇草书龚 贤·渔歌子顺 治·正大光明康 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诗顾炎武·书札傅 山·丹枫阁记读傅镫七律四屏条高适五律吕 潜·自作绝句宋 曹·行书五古诗轴周亮工·自书五律四首寒食登诗话楼作乔崇烈·自作绝句王光承·五律米汉雯·行业七绝诗轴冒 襄·永夹竹桃之一郑

■·隶书五言诗轴程 邃·行书五律诗轴归 庄·行书五律诗轴施闰章·寓松屋漫题查士标·行书七绝诗轴临米芾诗帖笪重光·题向道阁自作绝句程正揆·行业杂记卷王弘撰·临讲堂贴梅 清·秦淮舟泛诗毛奇龄·即事诗王夫之·大云山歌方以智·诗书水中雁字十五首诗卷徐 枋·五言诗沈 铨·七言联李嘉胤·自作绝句董小宛·秋闺词十一首王

■·七绝朱彝尊·楹联查

■·行书卷孔尚任·行书贴今 释·七绝法若真·五律草书幅朱 耷·隶禹王碑文真书临蔡邕书毛侍周颂卷姜宸英·欧阳修书锦登记行书轴王士

■·旧作二首恽寿平·题画诗今 无·默妙歌陈奕禧·七绝韩

■·七绝何 焯·七律雍 正·临赵孟

■书元僧明本记号对联王鸿绪·杜甫诗孙岳颁·七绝汪士慎·自书诗卷七古一章隶书咏牵牛花诗轴高风翰·手札隶书江亭客兴诗轴华 岩·行书钻窗漫吟诗轴王 澍·篆书谦卦轴临古法贴汉尚石镜铭石 涛·记雨歌杨 宾·行书张潮采莲词轴杨 法·五言诗汪士

■·文赋行书蟠桃赋轴白居易吴郡诗石记吴山涛·行书诗卷高其佩·行书悔过诗卷陈邦彦·行书七律五首诗轴李

■·五言诗绝句四章皇甫饮·桃花园记卷高 翔·隶书陶渊明饮酒诗轴五言诗乾 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临王羲之乐毅论清明桐轩画静书为游艺丁 敬·七绝隶书五律诗金 农·伯琦册广陵旅舍之作真书册节临碑语语摘隶书七律诗轴张 照·临董香光书录论书话郑 燮·行书诗轴行书论书轴城隍庙碑李白长干行一首自书诗黄 慎·送汪瞻侯归姑苏诗草书七律诗轴刘 墉·真行书诗文元人绝句李白词二首王安石绝句临颜真卿蔡明远帖临古法帖临米芾诗帖梁

■■·七绝汪由敦·临苏轼词王文治·草书王羲之十七帖轴待月之作七言联梁同书·文摘董其昌语姚 鼐·行书七绝诗轴游东江诗册钱大昕·宋拓颜真唧多宝塔碑题词七言联跋记一则翁方纲·绛贴跋真书诗卷桂 馥·隶书轴语摘蒋 仁·董其昌经临王羲之想宾帖轴段玉裁·论书一则钱 沣·行书轴七贤词记七绝邓石如·唐诗集句篆书轴篆书册五言对联草书七言联永

■·真书词林典故序轴临欧阳询法帖巴慰祖·节临西狭颂五言诗隶书孙绰游天台山赋屏钱 坫·语摘篆书屏黎 简·五言联奚 冈·檀园论书一则黄 易·临岐阳石鼓文之二节临石门颂轴摹娄寿碑九十二字警语法式善·行书诗轴洪亮吉·送巨超僧自焦山归主玉笥山方丈序警语七言联铁 保·临王献之法帖册孙星衍·七言联行书七律诗轴八言联伊秉绶·节临张迁碑隶书七言联隶书四方联蔷薇花诗钱 泳·七言联张

■·七言联张问陶·七绝阮 元·行书题画诗轴五言联京邸看花诗陈希祖·行书轴阵鸿寿·行书七绝诗轴七言联五言联李兆洛·七绝朱为弼·七言联张廷济·五言联跋瘗鹤铭残本七言诗李宗瀚·行书屏行书条幅吴荣光·五绝十一字联包世臣·警语草书轴节录书谱节临秋深帖林则徐·警语七言联行书录洛阳名园记轴道 光·悦心殿即事郭尚先·温公墓志铭册莫友芝·八言联邓廷桢·篆书说文序辞轴梅植之·陶潜诗散文篇吴熙载·五言诗七言联何绍基·五言联论画语洪秀全·楹联龚自珍·诗札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尺牍冯桂芬·七言联杨沂孙·七言联咸 丰·敬佛左宗棠·七言联杨 岘·行书诗稿七言联慈 禧·云润星辉平安富贵俞 樾·隶书隶书屏张裕钊·七言诗七言联赠沈曾植书徐三庚·吴宽传及张汤传等赵之谦·真书急就章册八言联抱朴子内篇佚文家太常孟子题辞四屏条翁同

■·论画语八言联张之洞·楷书武生篇丁汝昌·楹联光 绪·对联宣 统·对联李文田·八言联吴大

■·书札七言联近现代王

■运·对联篆书联杨守敬·对联行楷东坡诗轴行书信札陆润庠·论文吴昌硕·行草横幅行书轴篆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