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铁落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铁落简介,第1张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落拼音名TiěLuò别名生铁落、铁落花、铁屑、铁蛾、铁叶、煅铁落来源为打铁时因外层氧化而打落的细铁屑,或铁工厂锻铁时的副产品铁屑。原形态全国各地。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Fe3O4)。性味辛,平。功能主治平肝镇惊。主治惊吓。癫痫:煅铁落醋淬3钱,水煎服。小儿丹毒:铁落研末,猪油调外敷。用法用量3~5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铁落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唐本草》:铁落是煅家烧铁赤沸,砧上煅之,皮甲落者也,《甲乙》子卷阳厥条言之。夫诸铁疗病,并不入丸、散,皆煮取浆用之,若以浆为铁落,钢生之汁,复谓何等。落是铁皮滋液,黑于余铁。陶谓可以染皂,云是铁浆,误矣。拼音名TiěLuò英文名ironchippings(havefallenonthegroundwhenfeiron)别名生铁洛、生铁落、铁液、铁屎、铁屑、铁花、铁蛾来源药材基源: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gite原形态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晶体为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等,或为粗至细粒的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表面或氧化、水化为红黑、褐黑色调;风化严重者,附有水赤铁矿、褐铁矿被膜。条痕黑色。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性脆,相对密度4952。具强磁性,碎块可被手磁铁吸著,或块体本身可吸引铁针等铁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形成于多种内力地质作用,可与多种铁镁硅酸盐矿物及石英等氧化物共存,前者不如磁铁矿抗风化而易呈现为风化小孔。古代入药的著名产地多是硅卡巖型铁矿区,今则包括各种成因类型铁矿区的磁铁矿。资源分布:主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亦有产出。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细碎屑。铁灰色或棕褐色;条痕铁灰色。不透明。体重,质坚硬。气微,味淡。化学成份主含四氧

详见百科词条:铁落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55:22 共16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量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讲已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愈来愈少。所以文物10分珍贵。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造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1旦破坏,就永久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明刻本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清刻本 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民国刻本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

  两截本 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铅印本 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

  石印本 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

  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唐刻本 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