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典籍文言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爱护典籍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文言文翻译

交个朋友,帮你翻译一下吧。

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的老百姓呢?学习从经史开始,我也不能说出那些是重点,姑且列举近代的要篇,以做启蒙之用。士大夫的子弟,到了一定年龄,都要接受教育,学的多的到《礼》、《传》,学的少的也至少学了诗、论。到了成年结婚的年龄,身体和性格都只稍稍定性,在这个时候,要加倍训导。有远大志向的,可以自我磨砺,去成就伟业;没有志向的,会自甘堕落、散漫,成为凡夫俗子。

分离容易再见难,这事古人看重的。江南饯行,哭着说离别。王子侯,梁武帝的弟弟,离开都城去东郡,与武帝告别,武帝说:我年纪大了,与你分别,感到非常伤感、难受。说着流下了眼泪。王子侯于是就秘密的告别,羞愧的走了。因为这个被责怪,在船上漂泊百来天,最后还是没有离去。北方的风俗,不屑于离别,在路口分道扬镳,笑着转身。然而还是有人很少流泪,虽然心里悲痛欲绝,但还是强颜欢笑;这样的人,不应该过分的责备。

借人家的书,要爱惜保护,有缺失损坏,要把书粘补好,这也是士大夫众多品行之一。济阳的江禄,书没读完,即使有急事,也一定等把书整理好才起身,所以书没有损坏,别人也不会怪他怠慢。有的人书桌上一片狼藉,书散了、丢了,大多是孩子、奴仆乱涂乱画,风雨蛀虫老鼠所毁坏,实在是有损德行。我每次读圣人的书,都肃然起敬;书上有五经的道理和贤达的姓名,我不敢弄脏了它。

梁孝元以前在荆州,有个叫丁觇的人,也就是洪亭民,比较擅长书法,尤其是草书和隶书;孝元写文案记录事件,都用他。军府的人认为这很轻贱,多数都不看重他,不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他的书法,当时有句话讲:丁觇写十幅字比不上王褒的几个字。我喜爱他的书法,经常当宝贝一样收藏。孝元曾经让典签惠编送丁觇的字给萧祭酒看,萧祭酒说:真是书法好手,是谁写的,怎么没听过他的名字?惠编如实回答。子云欢说:这个人在后生里无人可比,所以不被世人称赞,也是奇事一件了。听到这话的人对丁觇都有些刮目相看。不久升官做尚书仪曹郎,后来有做晋安王的侍读,跟随晋安王东下。西台沦陷后,丁觇的书法作品散佚,丁觇也死在了扬州;以前看轻丁觇书法的人,想要找丁觇一幅字也得不到了。

一字字打出来,只为更多的朋友喜欢文言文。毕竟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全丢了。

2 文言文《葛洪》翻译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zhen)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ji)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选自李贽《出谭集》)

译文

葛洪,是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了也不修理,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于是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借别人家的书抄写。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翻阅书籍。(古代药物典籍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很少有人能阅读。

简介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字词解释

葛洪:东晋人,研究炼丹术,似今之化学家

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

篱落:篱笆破损了。

葺(qi):修建。

排:推开

负:背

披:(1)用手分开(为本文中“披榛出门”的“披”释意)。

(2)翻阅(为本文中“披览”的“披”释义)。

榛:杂乱的草木。

负:背着。

排:推开。

典籍:古典文献著作。

笈:书箱。

然:同“燃”,燃烧。

薪:柴草。

披览:翻阅。

修:修理

寓意

葛洪(刻苦读书,宁可一日不吃饭,不可一日不读书。)刻苦学习,克服重重困难去求学。葛洪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不畏惧艰难险阻好好读书,而我们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更应该好好的学习。

3 文言文 帮忙翻译翻译

魏掞之在家中生活,重视丧祭和礼法。他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不远千里迎接奉养,死后按亲生父母的礼节送葬。每当遇到荒年,他就熬粥给饥民吃。请求把官米借给百姓,到了冬季再收取储存进仓库。部使者向来敬重魏掞之,拿出一千多斛米借给他,他年年都收发谷米,百姓依靠这得到救助,渡过难关。

附译文: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从小就志向远大。他拜胡宪为师,与朱熹交往。以举人身份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魏掞之曾经客居在衢州太守章杰那里。赵鼎因贬谪死去,他的儿子赵汾扶持灵柩经过衢地。章杰一向就怨恨赵鼎,又为了迎合秦桧的意愿,就派遣翁蒙之带领士兵出其不意地夺取赵鼎平时同老朋友的往来书信。翁蒙之提前派人告诉赵汾,让他焚烧了这些信件,等到翁蒙之到后一无所获。章杰大怒,就治翁蒙之的罪,把赵汾拘捕在兵营,并且把这件事汇报给秦桧。魏掞之就写信斥责章杰,作揖后径自回到家中。建造房舍用以读书,书房匾额为‚艮斋‛,从这以后,人们都称他为艮斋先生。

乾道年间,朝廷下诏各地举荐遗落民间的贤能之士。建州刺史芮烨上表称赞他的德行,朝廷特地下诏征召他,魏掞之坚决拒绝。当时的宰相陈俊卿,是福建人,向来了解魏掞之,竭力邀请他。魏掞之就凭平民的身份进入朝廷谨见皇上,尽力上言国家的当务之急,要意是劝勉皇上把修养德行、修正民心、培养士人节操作为复兴国家的根本。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赐给同进士出身,让他担任太学录。

在他以前,学官都重视虚名,自高自大,不与学生接近。魏掞之任职以后,每天都亲自教授课程,对他们加以教诲,还增修学舍,学生都受到感动激励。魏掞之请求废止王安石父子的从祀资格,追加程颢、程颐爵位,并把他们列入从祀之中,这一请求没有得到回复。他又进言说‚太学的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经学知识,其次是让学生学习治理国家的知识。现在国家却专以空谈选人‛,又没有得到答复。于是他就请求离开朝廷。魏掞之反复上疏进谏,并称病闭门不出,同时给陈俊卿写信,责备他不能纠正制止这种歪风邪气,语气非常急迫。于是他又以迎养父母为借口请归故里,走了几天后,被罢为台州教授。魏掞之在朝廷任职不到半年,回到乡里后,感慨叹息说:‚皇上的恩德如此深厚,可是我的学识却不能够感动皇上。‛于是就天天生活在艮斋,整理往昔的典籍,来寻求自己还未曾涉猎的知识。

魏掞之在家中生活,重视丧祭和礼法。他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不远千里迎接奉养,死后按亲生父母的礼节送葬。每当遇到荒年,他就熬粥给饥民吃。请求把官米借给百姓,到了冬季再收取储存进仓库。部使者向来敬重魏掞之,拿出一千多斛米借给他,他年年都收发谷米,百姓依靠这得到救助,渡过难关。

魏掞之与他人交往时,善于表扬他人优点,补救他人不足。对于按礼节来拜访的后生,只要他有一点长处,一定加以提拔举荐,从而成全他。以至有人诋毁他追求好的名声,他就局促不安地说:‚假使人们都回避这种嫌疑,做善事的途径就会因此而断绝。‛病重后,母亲去探望他,他不戴好头巾就不会见母亲。写信让朱熹来,把后事托付给他后与他诀别。去世时,五十八岁。 后来,皇上考虑到他正直诚信,要征召起用他,大臣说他已经去逝,就追赠他直秘阁一职。

鲁迅朝花夕拾散文中的我是谁

就是他本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朝花夕拾中哪一篇文章是纪念一位留学时代的同学

鲁迅:《范爱农》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密秘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 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著几个小学生餬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

谁有《朝花夕拾》原文(全部)

小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范爱农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密秘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 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

描写范爱农的语句

大文豪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文章是描写范爱农的,具体的语句如下: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鲁迅是谁

望能帮助你: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中文名: 周树人

别名: 原名树人,又名樟寿,后改名豫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 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身高: 161厘米

重要事件 : 新文化运动

鲁迅作品集

论文和讲义 ▪ 坟 ▪ 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杂文集 ▪ 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诗文集 ▪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 集外集拾遗补篇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 ▪ 野草

回忆录 ▪ 朝花夕拾

其他作品 ▪ 鲁迅自然科学论著 ▪ 古籍序跋集 ▪ 译文序跋集 ▪ 两地书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

朱自清散文集:

1、 《匆匆》

2、 《歌声》

3、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 《温州的踪迹》

5、 《背影》

6、 《航船的文明》

7、 《荷塘月色》

8、 《女人》

9、 《<梅花>后记》

10、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11、 《怀魏握青君》

12、 《阿河》

13、 《儿女》

14、 《哀韦杰三君》

15、 《旅行杂记》

16、 《飘零》

17、 《说梦》

18、 《白采》

19、 《海行杂记》

20、 《一封信》

21、 《序》

名家论佩弦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佩弦逸事

函请接济家父

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来,这二人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上第一堂课,朱自清先生点名,点到李健吾时,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那个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瞒老师,是我。”确实是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组织了爝火社,从事新文学活动了。“那我早认识你啦!”朱先生高兴地说。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动,使他们真挚的师生情笃定终生。

不领美国面粉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吴 晗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

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

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所谓“救济

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

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月月

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

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

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

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

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

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

侮辱的叫嚣。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我

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

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

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

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

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

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

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

先生。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

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

难。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

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于

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

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对***的看

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

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

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

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记

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也有不签的时候,原因是

文字的火气大了一些。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时比

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数签了名,但也碰过钉子。有个教授

只有三个孩子,但他的答复很乾脆:“不!我还要活!”朱自清的胃

病是饿出来的,家里人口多,要他养活。在昆明的后期,有人算过帐,

我们这类人的薪水折合战前的银元仅约十几元钱。

朱自清对政治是关心的,但不大发表意见,可说是温文尔雅,没

有火气。抗战时期,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对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

义消极抗战,对***却积极摩擦,掀起几次反共高潮的真实情况,

大后方的人们是不清楚的。他认为只要抵抗,生活过得苦一些也应该,

很少发牢骚。昆明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到了

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闻一多,他感到极大愤慨。复员回到北平以后,

又看到美帝国主义帮助国民党发动内战,大打特打,他的态度变了,

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除了很少几次

的例外,他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了。有几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

对编纂《闻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几年来的老友和同事,为了这部书,他花费了

一年的时间,搜集遗文,编缀校正。拟定了目录……一句话,没有佩

弦先生的努力,这集子是不可能编辑的。

在当时,编印一多全集这一举动,就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和

谴责。相反,和有些人相比,这些人曾经是一多的同班或者旧时同学,

有二三十年的交谊,但在一多死后,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也没

有写一篇纪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举一个例子,

有一回他系里的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

党三青团的。打架的原因当然是政治性的,两人都到老师面前告状。

自清先生怕民青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让一点。我在知道这件事

情以后,便写一封信提出意见,请他要考虑政治上谁对谁不对,大概

措辞的口气尖锐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里来了,非常认真严肃地

说明他的用意,春秋责备贤者,他说了进步的学生几句,目的是为了

保护他,免遭三青团的报复,同时,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是正确的。事

后我把这情况告诉了民青的同学,这个同学也很感动。他对国民党特

务统治的反对,虽然没有大声疾呼,却也可以从我亲身接触的一件事

看出来。这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救濒于死亡的命运,加强了对

高等学校的特务控制。为了抗议,我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明初的学

校》,说的是明初,骂的是国民党反动派,送给学校刊物《清华学报》

发表。学报的编辑有些是国民党员,他们当然不肯发表,认为这不算

学术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谈起,他也是学报的编辑委员,写信给主

编,极力主张发表,终于发表了这篇文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

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于他被胃病长期折磨,身体过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

乌云就要过去了,好日子要来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书桌上玻

璃板下,写了两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从

唐人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套来翻案的。这两句诗十

分贴切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7月23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的座谈

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的政治活动。我亲自到他家请他,和他一起

漫步从北院走到工字厅。他走一会儿,停一会儿,断断续续地对我说:

“你们是对的,道路走对了。不过,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大习惯,要

教育我们,得慢慢地来。这样就跟上你们了。”开会时他也发了言,

主要一段话也还是这个意思,他说:“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

是帮凶帮闲,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一条

是向下的。知识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

要许多知识分子都丢开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现在我们过群众生

活还过不来。这也不是理性上不愿意接受,理性是知道应该接受的,

是习惯上变不过来。”

自清先生在理性上知道要丢开既得利益,要过群众生活,他又进

了一步了,这是大踏步前进的一步。他拒绝购买美援面粉,在签了名

以后,这天的日记记了这件事:6月18日,此事每月须损失600万法币,

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

做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不止如此,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告诉他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

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

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

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

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

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

另一方面,他坚决不走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当时有人要他参

加国民党办的中间路线刊物《新路》,他坚决地拒绝了。但是他却带

病参加了我们的座谈会。

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

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

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

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

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1499

页)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

写朱自清颂”,这是我们未死者,特别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战

友的责任。这种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颂歌,还有待于未来。这

一篇文字,只能算是重读《别了,司 徒雷登》一文所引起的一些回

忆罢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