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谙(音安):熟悉。这句说,过去就曾熟悉江南的风景。胜:胜过.蓝:靛青。能不:怎么能够不。
这首词以鲜明的比喻以及红绿的鲜艳色彩,把江南明媚的春光写得鲜明突出,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现在常用三、四句来表现祖国江南春天的优美风光。
--------------------------------------------------------------------------------
放言(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诀:判定。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钻角:古代占卜,在龟壳上钻灼,以裂痕定吉凶。视蓍(音师):也是占卜。蓍:蓍草,古人用它的茎占卜。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淑真》说,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辨材句: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史记·司马相如传》的“正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分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这两句说;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经过七年。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惧,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未篡”,一作“下士”。向使:如果。复:又。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例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这四句诗。
--------------------------------------------------------------------------------
涧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洞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注释:涧底松:生长在山涧边的松树。西晋诗人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诗题下作者自注,“念寒俊也。”寒俊:地位孤残的有才之士。百尺:指树高。大十围:有十围粗。围: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即两手之间合拱的粗细。寒:孤寒。卑:低下。度.度量。这句说:到老死也得不到良工的赏识。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举行朝会等大典的地方。这里指宫殿。欠,缺少。梁木:栋梁之材。喻:明了。苍苍:深青色,此指天。造物意:造就对物的用意。但:只。地:地位。金、张。指汉宣帝时的金口(石单)(章密低)、张安世,他们二人同时显贵,所以后来便用“金、张”代表贵族。世禄:世代俸禄优厚,指官做得大。金家自汉武帝时起,至汉平帝时止,七代为内侍。张安世子孙相继,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做侍中等高官者凡十余人。左思《咏史》说:“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原宪”一作“黄实”。黄实;东汉名士,家贫,父为牛医。)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用乱麻或草编成。也指贫者的衣服。貂蝉:冠上的装饰品。汉时侍中、中常侍等武官冠上插貂尾,附以金蝉。这句说:牛衣的寒贱哪能比貂蝉的高贵。高下:高指地位高,富有;下指地位低,贫穷。沉沉:深沉、幽深。珊瑚:多产于热带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所分泌的右灰质骨骼,状如树枝,多为红色,可做装饰品。历历。分明的样子。白榆:星名。这里把白榆当作榆树。古乐府:“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以上两句说。珊瑚生长在深深的海底,而榆树却种在高高的天上。意即榆是一种质料不好的树,当然不能与珊瑚相比,但它却种在天上,可见高者不一定贤,下者不一定愚了。
这首诗取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意,故明了“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是为出身寒微而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鸣不平。诗的前八句写高大的松树这种栋梁之材却生于涧底无人过问,派不上用场。这里是以松喻人。诗的后八句从物写到人,有历史事实,又有生动的比喻,突出了“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的主旨。这两句诗,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封建社会的现实写照,而且富于深刻的哲理。高贵的人不一定有本事。低下的人不见得没有头脑。因此,“用人唯贤”,才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保证。
--------------------------------------------------------------------------------
放言(其一)
朝真暮伪为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元稹在唐宪宗元和五年( 810)被贬为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士曹掾,写了《放言》诗五首。元和十年( 816),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司马,途中效法元稹也写了五首《放言》。这是第一首。辨:辨别。底:何,哪。这两句意思说:真真假假什么人能够辨别,从古至今有哪件事不是这样,但:只。臧生:名纥,字武仲,春秋时代人,曾任鲁国司寇。诈圣:诡诈有智慧。圣:通晓一切,智慧。宁子:名俞,字武子,卫国人。解:懂得。佯愚:装着愚蠢。《论语·公冶长》说,国家治理得好时宁子就“智”,治理得不好时他就“愚”。以上两句说:人们只喜爱臧生那样诡诈聪明,可知道宁子却懂得在一定时候要装着愚蠢。草萤:即萤火虫。古人误认为它是由腐草变化成,故称草萤。耀:亮光。荷:荷叶。露:露珠。团:圆。燔柴:把柴火放在祭坛上,把玉和牲体放在上面烧。此指烧柴。照乘:一种能照明的珠子。《史记》上记载:魏王有直径一寸的宝珠,车前后各放十二枚照着车子。可怜。可爱。殊:不同,区别。以上两句说:如果不把燔柴的火光同“照乘”珠的光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那么它们发出的光彩又怎样区别呢?
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哲理诗。首联说古往今来真伪到处有。颔联举历史人物说明。颈联举自然现象说明。最后又用比喻说明辨别真伪的方法。全诗以凌厉的笔触,确凿的事实,说明必须辨别真伪,而且能够辨别真伪。“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它以确切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外表与别的事物相似,但假的就是假的,以假充真只能蒙混一时。在说明任何伪装、冒牌货终会被识破时可以引用这两句诗。
--------------------------------------------------------------------------------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柳枝词:唐教坊(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曲名。这首诗大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 844)左右。树:指柳树。永丰:永丰坊,在唐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城东南处,当时作者在此闲居,家有庭园。尽日:整天。属阿谁。即属谁,属何人.
这是一首以柳喻人的诗,据说是为舞伎小蛮写的。白居易曾有“杨柳小蛮腰”之句,以柳比小蛮。(见《云溪友议》)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柔软风姿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惋惜情绪。诗的前两句抓住初春以及柳枝的“嫩”和“软”(色泽和动态)特点,把早春的景象表现得十分引人。在赞美早春的柳枝鲜嫩可爱和婀娜多姿的情态时,可引用此诗句。
--------------------------------------------------------------------------------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释:张员外:指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吟玩:吟诵玩味。淡烟:淡淡的烟雾。间斜阳:不一会斜阳射出光芒。蜃:大蛤。古人误认为蜃吐气成“蜃景”,亦称“海市蜃楼”。其实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诗中“蜃散”即“蜃景”散了。破楼阁:空中楼阁破灭消失。断桥梁:虹象曲桥状,虹残则曲桥断。字一行,大雁飞时有时在空中排成“一“字形。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用的颜料。图画取:用画画下来。水曹郎:即张籍。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写景诗。作者抓住时间、地点、季节、景物等特点,上下远眺,把雨后夕阳中景物的颜色、动态等写得鲜奇无比。张籍读到这首寄给他的诗后,对诗中写景之妙大为赞叹,在答白居易的诗中写出“乍惊物色从诗出”的句子。“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一“翻”一“点”,写白浪,写雁行,把天上地上秋末冬初的景色写得明丽、开阔、清新、鲜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参考资料:
目录 1 拼音 2 《外台秘要》卷三引许仁则方:解肌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25 注意 26 摘录 3 《普济方》卷一四二:解肌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云岐子脉诀》:解肌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万氏家抄方》卷五:解肌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千金》卷九:解肌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解肌汤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75 注意 76 摘录 8 《小儿诸热辨》:解肌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84 方论 85 各家论述 86 摘录 9 《诚书》卷十五:解肌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得效》卷一:解肌汤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得效》卷十五:解肌汤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圣惠》卷九:解肌汤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伤寒微旨论》卷上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 136 制备方法 137 附注 14 《袖珍》卷四引汤氏方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功效 144 主治 145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15 《伤科方书》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16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婴童百问》卷六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175 加减 18 《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86 用药禁忌 19 《幼科直言》卷五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20 《诚书》卷十二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解肌汤 1 拼音
jiě jī tāng
2 《外台秘要》卷三引许仁则方:解肌汤21 处方
干葛9克 麻黄6克(去节)芍药4克黄芩4克 甘草2克(炙)大枣12克(擘)桂心2克
22 制法上七味,切。
23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清热。治天行病二三日,头痛壮热者。
2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服,得汗愈。
25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等。
26 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引许仁则方
3 《普济方》卷一四二:解肌汤31 处方
恒山2两,柴胡4两,知母1两,甘草1两,青蒿子1两,桃枝1两,桂、生姜2两,乌梅12枚,葱白3寸,薤白3寸,柳枝1握,鳖甲(醋炙,去裙襕)2两。
32 功能主治伤寒往来寒热,有时肢节烦疼者;久疟。
3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方中桂用量原缺。
不用葱、薤亦良。
34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二
4 《云岐子脉诀》:解肌汤41 处方
葛根1两,黄芩1两,麻黄(去节)半两,赤芍药4钱。
42 功能主治邪气在表,上气浮肿。
4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用1两,生姜7片,水2盏,煎至1盏,食前去滓热服。
44 摘录《云岐子脉诀》
5 《万氏家抄方》卷五:解肌汤51 处方
川升麻1钱,甘草(生用)1钱,干姜1钱,黄芩1钱,赤芍1钱5分,麻黄(去节)5分。
52 功能主治小儿遍身赤肿,不能睡卧。
5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3钱,桃、柳枝各7根,水1钟,煎6分,不拘时候温服。
54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五
6 《千金》卷九:解肌汤61 处方
葛根4两,麻黄1两,黄芩2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62 功能主治发汗。主伤寒、温病。
6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1斗,煮取3升,饮1升,日3服。34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
64 摘录《千金》卷九
7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解肌汤71 处方
干葛4两,麻黄3两(去节),芍药2两,黄芩2两,甘草1两(炙),大枣12枚(擘),桂心1两。
72 制法上切。
73 功能主治天行病23日,头痛壮热者。
7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服。得汗愈。
75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等。
76 摘录《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8 《小儿诸热辨》:解肌汤81 处方
羌活、柴胡、葛根、防风、荆芥(份两量儿大小)。
82 功能主治小儿风搐初起而轻者。
8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风盛抽掣,加天麻、钩藤;痰涎壅盛,加橘红、半夏;鼻塞,加葱白;指冷,加生姜;吐乳,加麦芽。
84 方论羌活太阳,柴胡少阳,葛根阳明,荆、防随所应而至,以开腠理者也。此1方为发表之总剂也。
85 各家论述羌活太阳,柴胡少阳,葛根阳明,荆、防随所应而至,以开腠理者也。此一方为发表之总剂也。
86 摘录《小儿诸热辨》
9 《诚书》卷十五:解肌汤91 处方
羌活、天花粉、荆芥、丹皮、甘草、红花、黄连、防风、金银花、贝母。
92 功能主治疮毒壅盛。
93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热极,加紫草;腹胀,加熟大黄。
94 摘录《诚书》卷十五
10 《得效》卷一:解肌汤101 处方
葛根1两,黄芩半两,芍药半两,甘草(炙)1分。
102 制法上为散。
103 功能主治伤寒、温病、天行,头痛壮热。
10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枣子1枚,煎8分,日3服。34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
105 摘录《得效》卷一
11 《得效》卷十五:解肌汤111 处方
柴胡、麻黄、木通、茯苓、犀角、蒲黄、黄芩、赤芍药、葛粉、生地黄、甘草各等分。
112 制法上为散。
113 功能主治退热。主妇人劳伤,感冒体热,鼻血。
11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不拘时候温服。
115 摘录《得效》卷十五
12 《圣惠》卷九:解肌汤121 处方
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1分(炙微赤,锉),赤芍药半两,葛根1两半(锉),石膏1两半,桂心3分,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122 制法上为散。
123 功能主治伤寒初患一日,体热头痛。
12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频服。衣盖,以汗出为效。
125 摘录《圣惠》卷九
13 《伤寒微旨论》卷上 131 方名
解肌汤
132 组成芍药2两,麻黄(去节)3分,升麻半两,甘草(炙)半两。
133 主治伤寒阴阳俱有余,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时届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者。
13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入豉半合,煎至8分,去滓热服。
135 加减如35服后犹恶风者,加麻黄半两,石膏1两。
136 制备方法上为末。
137 附注方中芍药,《医学纲目》引作“石膏”。
14 《袖珍》卷四引汤氏方 141 方名解肌汤
142 组成麻黄(去节)半两(冬用7钱半),人参半两,芍药半两,川芎2钱半,前胡2钱半,独活半两。
143 功效透肌散毒。
144 主治伤寒发热,心烦燥渴。
145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钱,水半盏,加生姜1片,薄荷1叶,煎服。
15 《伤科方书》 151 方名解肌汤
152 组成广皮1钱,防风1钱,葛根1钱,木通1钱,羌活1钱2分,荆芥1钱5分,前胡1钱,桔梗1钱,苏叶1钱5分。
153 主治人于既跌之后,或相打受伤之后,感冒经风,发寒发热,头身皆痛。
15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加葱白3根,生姜3片,水煎服。
16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 161 方名解肌汤
162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苍术4两(去粗皮),羌活半两,甘草半两(炙),荆芥穗半两。
163 主治伤寒。
16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续服23服。微汗出即解。
165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17 《婴童百问》卷六 171 方名解肌汤
172 组成葛根1两,麻黄(去节)半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桂枝2钱半。
173 主治小儿伤寒温病,时行寒疫,头痛项强,畏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腰脊强痛,胸膈烦闷,无汗恶风。
17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以汗出为度。
175 加减夏月,加石膏、升麻各1钱。
18 《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181 方名解肌汤
182 组成葛根4两,麻黄(去节)3两,茯苓3两,牡蛎2两(熬)。
183 主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
18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徐徐服之。得汗通则止。
185 制备方法上切。
186 用药禁忌忌酢物。
19 《幼科直言》卷五 191 方名解肌汤
192 组成枳壳、干葛、陈皮、防风、川芎、桔梗、柴胡、薄荷。
193 主治小儿元气无亏,湿气蒸肺,致患肿症。
19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葱白1寸为引。兼服抱龙丸。微汗即愈。
20 《诚书》卷十二 201 方名解肌汤
202 组成防风5分,山楂5分,紫苏5分,天花粉5分,薄荷5分,陈皮5分,枳壳5分,茯苓3分,甘草2分。
203 主治发热有惊。
204 解肌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古籍中的解肌汤 《痧疹辑要》:[卷三]论治(下)根盘。方书谓手太阴肺疹,但有点粒无片片者,用辛散解肌。冬月无汗,壮热喘气,用麻杏,如华盖散、三拗汤。
《张氏医通》:[卷十二婴儿门下]例治(四十则)出之际而烦热转甚。乃邪热未解而复内攻也。清热退肌汤。没后见者。为余邪未尽。四物汤换生地、赤芍加连翘
《幼科折衷》:[上卷]伤寒藏身,引衣密隐,鼻塞多涕,是为表症,宜微汗之,解肌汤、萧氏小青龙汤、败毒散之类。恶热内实者必出头露
《重订广温热论》:[第一卷温热总论]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至夏至以前,发为温病,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治法解肌汤最良。热多者,烦渴发热,不恶寒,或虚烦,并竹叶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初热证治蚕崇拜、蚕信仰
祀蚕神;我国养蚕历史已很悠久,据说是黄帝轩辕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养蚕,后人即奉
她为神。杭州湖州一带称为嫘祖娘娘,并建有蚕神庙。丝织也有神,奉轩辕氏黄帝。杭州有三
处机神庙,明代建于庆春纺东园巷称中机神庙,涌金门又建一所,称上机神庙,艮山门石弄口
又建一所,称下机神庙。每年春秋,机户用隆重仪式祭祀机神。厉鹗《城东杂记》中收有《机
神庙碑》。详记兴革事,碑曰:“物创于臣,功归于帝,然则机有神,非伯余莫属矣。”按伯
余何许人也?有人认为即黄帝,亦有认为是黄帝的臣属,按碑文则记机神为黄帝之臣伯余。乾
隆六十年觉罗吉庆撰文,仁和县事邓云龙渤石于机神庙的《秩祀轩辕庙先蚕孝碑》,碑曰:“
浙西杭嘉湖三郡蚕事之利侔于力田。……得机神庙于城东北隅,乃躬癸�祭 矣。……因考先
蚕之说不一,惟疏仡纪黄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蚕。则先蚕之神以西陵。”
也有祀马头娘为蚕神,亦称马头神、马鸣王菩萨。该传说原出于宝《搜神记》。记曰;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
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
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
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当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
,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
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蹷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即招此屠剥,为
何自苦。言末及竟,马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迫不敢聚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
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结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
,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
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卷十四,四库全书版
蚕花娘娘祭祀定于12月12日,传说这天是蚕花娘娘的生日。用纸扎成一马,上骑一
蚕花娘娘或三个蚕花娘娘,也有用泥塑成。还用红青白三色米粉团做成马头娘的样子,还有桑
叶、丝束形状以供膜拜。按照人们审美观念与对色彩的感受,可能是青色以桑树基色为色调,
青色象征充满着生机。白色可能是象征着茧丝的基色,表示蚕宝宝健旺。红色与蚕桑无直接关
系,一般民间凡逢喜事总用红色来庆贸。红色象征吉祥如意。所以米粉团的三色调配既含有审
美观念,又含有象征的色彩。
烧田蚕·点蚕花火:除夕烧田蚕,也有是正月十五日夜。农村中举行烧田蚕活动,或叫
照田蚕。田汝成说;“杭俗正月十五,乡间有祈蚕之祭。”王道隆则说:“除夕田间燃长炬,
名照田蚕。”照田蚕的仪式,据《西吴里语》:“各乡村人晚间以竹叶杂草木束一火炬若庭燎
然,举火然之,金鼓流星火爆,侑以赞词,名曰烧田蚕。谓宜耕种育蚕二事。”嘉兴地区是“
村落间束薪木,末飚以绯帛,夜则金鼓流星花爆,侑以赞词,群聚而焚之,曰烧田蚕,盖祈年
也。”湖州乌程在元旦之夜举行“庆田蚕”。“至晚乡村以竿束草于上烧之,锣鼓相暄,名庆
田蚕。”各书记载大致相似。故鲁迅在《古小说钩沉·齐诣记》:“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
,云:我是蚕神,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实际上这是农民蚕户祈求丰年活动,仍保留着
刀耕火褥的遗习。也有热闹欢乐的预祝一年丰收的愿望,并不纯为迷信活动。还有在马桶或粪
缸上插上根柳枝,以表示蚕不会掉进,用柳枝挡住了。
点蚕花火:除夕蚕户在土地菩萨前点着灯或烛,也有祈求蚕丰收的意思。
送蚕花:蚕乡以正月十二或二月十二日,“礼拜经忏,谓之蚕花忏。憎亦以五色纸花施
送,谓之送蚕花。”�《吴兴蚕书》 嘉兴梅里一带,“春日沿村问卜,谓之送蚕花。”
送白虎:蚕最怕病,蚕农认为有一种祟怪是蚕之克星,这克星想象中是一只白虎,于是
有“怯蚕祟”的活动。清明日有驱白虎之举,《鲍鉁亚谷丛书》:“庶民之家以粉作白虎,老
幼出门,抛弃于道,谓之送白虎。士人争先攘攫得之者,以为通达之兆。”亦有在清明日,“
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祛蚕祟也。”也有用手浸白灰水在蚕室
门窗上印上一个个白手印以做驱祟。在嘉兴一些乡村,在蚕室门口悬挂大蒜头、菖蒲以怯祟。
海宁县则在蚕室门口栋柱上砍一菜刀,以刀驱祟。也有蚕农以“旧书败卷,云可辟邪。”�《
遗闲琐记》 “寒食节具牲醴禳白虎以怯蚕祟.以米粉肖白虎神象,祭毕弃之。”(《西吴蚕
略》
四、蚕娱乐
养蚕是很艰辛的劳动,收益却高于男子种稻谷一倍或数倍。徐献忠说:“大约良地一亩
,可得桑八十个,计其一岁垦锄壅培之费,大约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张履祥说:“蚕桑
利厚”,“叶盛者一亩可养�蚕 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
即可当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桐乡知县胡舜允于万历四十四年说:“地
收桑豆,每四倍于田。”所以每当养蚕之前或丰收之后,他们都要举行一些欢庆活动,或祈求
蚕宝宝安全,能结出好茧来,或庆祝丰收分享劳动的成果。其形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唱蚕花
,点蚕花灯,谢蚕花等活动。
点蚕花灯:除夕,乡村中举行提灯娱乐活动,纸灯以马头灯为多。在田头蚕室嬉闹一直
到天亮。
接蚕花:海宁还有接蚕花活动,他们拿着蚕花纸和蚕马幛�有蚕花娘娘神象的纸做神位
,边唱边把上述二物交给蚕妇。蚕妇把它收藏起来一直到茧成丝售后举行“谢蚕花”供祭蚕
神,然后焚烧。
竞渡、宜田蚕:乌程一带于“清明日,居民各挠彩舟于溪上,为竞渡之戏,谓宜田蚕。
”
谢蚕花:端午节前后蚕事已忙过,茧已缫成丝出售了,蚕农们就准备了祭品去酬谢蚕神
。凡是有水的地方,他们还举行划龙舟比赛,以庆贺丰收。
其它娱乐活动也很多,大都以蚕的神化形象为中心举行欢庆活动,以表示祈求和庆贺之
意。
龙蚕会:嘉兴、桐乡一带有龙蚕会。在芝村设有龙蚕庙,即祀蚕神处。每届清明,把蚕
神塑象请出来安放在二只并排的农船上,祀以祭品,各地的蚕农划船来祭祀,此时各地船在河
面上表演体育娱乐活动,有“摇快船”的比赛竞渡,有“标竿船”在高竹竿上表演杂技,河面
上热闹非常。三五日才结束请回蚕神,男女各插戴蚕花回乡。这种活动是蚕月之前,带有祈求
蚕神佑蚕丰收,又有轻松愉快的文体娱乐活动。
唱蚕花:是蚕区善唱者挑着一担子,上供马头娘塑象或木印纸象,在蚕乡各村游唱蚕花
词。大都是唱些祈求蚕宝宝生长旺盛,多出茧丝的赞词。边唱边围蚕室旋转,以求蚕丝丰收。
放贺者应赠给歌者一些食物。
轧蚕花:清明前后蚕农到蚕神庙或别的庙宇中祭祀蚕神的活动。但是蚕妇们必须是戴红
彩纸做的纸蚕花。也有的蚕妇身背红布做的蚕种袋进山进庙礼拜蚕神,大家喜气洋洋,熙熙攘
攘,挤来挤去,不避忌讳,以为这样才可把喜气吉瑞之气带回家去,然后专心于养茧。这种特
殊的装饰,至今在新春时仍见,成群结队来到抗城等处。
五、蚕饮食
蚕三眠后蚕事稍可歇口气,也为了酬谢蚕神的福佑,蚕农用米粉制成粉团以祭蚕神,并
分赠邻里亲友,这叫做食蚕团。如嘉兴梅里镇,“养蚕之家于清明前一日磨米粉杂叶作椭圆形
粉团,青白相间,名曰茧圆,以祀蚕神。”
吃蚕花饭�蚕丝丰收后就行祭蚕神,吃—餐丰盛的饭,这叫做吃蚕花饭。还给家人分赠
礼物,以享蚕丝丰收的喜悦。有些地方是分赠糕点水果给亲友,也属吃蚕花饭后的活动。
食螺蛳:清明也是卜桑的日子,“清明先夕插柳檐上,云验其枯瘁尽速,而占桑叶贵贱
。”这一天,蚕农家“食螺谓之挑青,以壳撒屋上,谓之赶白虎。爆竹之声略如除夕。”也有
的地方,“以粉作白虎,老幼出门抛弃于道,谓之送白虎。士人争先攘攫,得之者以为通达之
兆。”所谓挑青,《乌青文献》记:“挑青,盖蚕病渭之青娘,故深恶之。”
六、蚕衣饰
蚕妇在蚕月蚕禁时不盥不栉,一心一意养好蚕,可是在蚕月前后他们还是注意修饰衣着
的,蚕妇有轧蚕花戴蚕花的修饰装扮的风俗。
戴蚕花:是最简单最变通的打扮,用红彩色纸扎成“蚕花”戴在头上。据说戴蚕花是始
于美人西施,当年西施离越赴吴,临别无以为赠,亲扎纸花赠给十二个女友装戴。千古流传,
习以为常,风行于蚕乡各地。于是就在江南蚕区农村妇女中普遍都有戴红彩纸花的习俗,相袭
至今。然其初衷则含有祈求吉利之意,当然也简朴装扮之举,表现了妇女爱美的心理。
茧子花�它是蚕妇喜欢的装饰。“以同功茧剪花极纤细谓茧子花,亦有以纤蛤簇蝶缀鬟
花者。”朱昆田的诗对茧子花有所描绘,他写道:“短鬓低鬟黑似鸦,爱他总不御铅华;自从
四月收蚕后,头上惟簪茧子花。”
插柳·带荠花:清明早一晚,各家于檐上插柳枝,“男女亦戴之,谚云:清明不插柳,
红颜成皓首。”三月三日,“是日男女皆带荠花,谚云:三春带荠花,桃李羞繁华。”
清明节的故事
读者朋友好!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可是应知应会的哟——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哪四个?
对了,第一个就是清明节,其他三个分别是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
好了,下面就说一下清明节的故事。
说到清明节的故事,我们头脑里应该一下子跳出一个人来,那就是介子推。故事是这样的——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晋献公的宠妾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就害死了太子申生,又要害其他几位公子。大公子重耳被迫带着一批人逃亡国外,介子推也在其中。他们的流亡生活非常艰苦。介子推为了救重耳,还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执政了,成为了晋文公。晋文公对那些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就派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去搜索,可还是没有找到。
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当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两人已经被大火烧死了,死时还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晋文公在介子推身后的柳树洞里,意外发现一首血诗。
诗是这样写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速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下面就要说到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来历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全国每年都要禁忌烟火,只能吃寒食。于是,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就被定为寒食节了。
到了第二年,晋文公带着群臣到山上去祭奠介子推,只见那棵被烧焦的大柳树竟活过来了。晋文公就把复活的大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最后说一下清明插柳习俗的由来。
后来,晋文公把介子推的血书衣放在身边,作为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后来,成了五霸之一,成为有名的晋文公。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对介子推非常感激。为此,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过节之时,人们喜爱清明柳,有的用柳条儿编帽戴,有的把柳条带回家插在门头,有的把柳枝插在门前沟边。谁知清明柳挨土就生根,迎风长枝权,插在哪里,活在哪里,年年行祭,年年插柳,没几年,绵山柳满坡,村村柳成荫。清明节戴柳插柳的风俗代代相传,直到如今。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过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小故事简短一点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那大家是否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样来的呢下面就让我告知大家一个
__目录__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节日历史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祭祀扫墓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节日历史
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这个只听名字就让人感到神清气爽的日子,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传承至今。仅仅凭借它与春节、端午、中秋一同列入法定节假日,就可以窥见清明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不过,清明并非打一“出生”就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二十四个节气,各有各的文化传承,为何唯独清明能以节气身兼节日这其中还有很长的故事要讲。
因风得名
自立春算起,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五,时间在每年4月4日到6日之间。这段时间,在我国很多地区,春天的脚步早已走来,而夏日的酷暑尚未逼近,气候特征正当得起“气清景明”这四个字。人们因而常常认为,清明之名,得自此时怡人的气候条件。
其实,如果从古籍中寻找答案,会发现“清明”一词有着更深层次的来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风”时称:“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八风各有不同名称,代表不同方向吹来的风,也代表了古人对季风变化的认知。其中提及的清明风,正是清明节气的得名来源。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何谓八风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需要注意的是,西汉的二十四节气与当今通行的版本不同,以冬至为首节,而且启蛰排在雨水之前,谷雨排在清明之前,这样算下来,冬至之后135天,清明风来的日子,就是清明节气了。
兼并“寒食”
到此为止,清明还是一个指示气候、帮助农业生产的节气。但随着时代变迁,清明的意涵也在渐渐扩大,与其日期相近的节日,被它“兼并”“吸收”,曾经是一个重大节日的寒食节,就被吸收进了清明之中,给清明带来了禁烟火、吃冷食、祭扫祖先的习俗。
说起寒食节的来源,许多人都唏嘘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割股让流亡的公子重耳充饥,待重耳掌握晋国后却携母隐居。重耳放火烧山,也没能逼出介子推,反而将他烧死。人们相信,是伤心的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才设立了寒食节。
这个故事虽然感人,但很难成为一个全国性节日的真正起源。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可追溯至古代钻木取火。季节变化,取火需用不同树木,称为改火。换季改火之时禁止生火,所以才有了寒食节。
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此后逐渐并入清明习俗。这是由于寒食节的日期距离清明很近,通常在清明前一到两天。也许为了休假便利,也许只是习惯成自然,这两个节日逐渐合二为一。我们很难考证寒食节是在什么时候彻底被清明取代,至少到唐朝,人们仍保有寒食的习惯,而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许多地区,如韩国,仍保留着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在《唐会要》中,记载着朝廷在清明、寒食设有假期,本意可能是方便人们祭扫祖先,但很可能这个假期的设立,让清明又多了一次“兼并”的机会——上巳节也被纳入了清明的“势力范围”。
吸收“上巳”
如果说寒食节给清明注入了怀念的气息,那么上巳节则给清明带来了更符合这个时节天气气候的欢快。上巳,正是一个欢乐的节日。
《论语》中那段有名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载的就是上巳节的习俗。自古以来,这个节日就是“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上巳节,人们要清洁身体,去除晦气。文人雅士喜欢在这一时节临水宴饮、吟诗作赋,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最著名的一次,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会。在民间,人们也会春游踏青,野餐、采花,饱览美好春光。
和寒食相似,上巳并入清明的时间也约略在唐宋之间。证据就是唐时诗文中常常见到
而到了宋代,上巳节记载忽然寥寥。即使是喜欢打着“与民同乐”旗号的宋徽宗,也不见其在这一天“与民同乐”过。在欧阳修的《渔家傲》里,提及“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祓禊归来晚。况是踏青来处远”。可见原本属于上巳节的祓禊、踏青,已成清明习俗。
与清明、寒食定在冬至后相对固定的天数不同,上巳节的日期依据阴历而定,在阴历三月初三,日期与清明时近时远,却也融入了清明之中。究其原因,与上文提及的清明放假政策或许不无联系。人们难得获得假期,且又正值春光明媚的好时节,外出祭扫之余,踏青游玩一番十分自然。
在唐高宗李治年间,“扫墓+踏青”的模式十分盛行,以至于认为此举对死者不够尊重的李治还专门下诏禁止:“亦有送葬之时,共为欢饮,递相酬劝,酣醉始归。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_,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
这条诏令试图杜绝很多人借着春游,顺便扫墓的行为。客观上,它也成为了这种情况十分普遍的证据。但后来的
本文2023-08-06 06:02: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