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文中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通假,是习见于古文的一种用字现象或行为,是汉字间以某种关系而产生的通用假借。归结来看,通假主要表现为如下情形:

1同音同义字通假 例:对碁陪谢博,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 碁”通”棋”。

2同音异义字通假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司马迁《史记》) “蚤”通”早”。

3音近字通假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苟况《劝学》) “有”通”又”。

4形似字通假 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说”通”悦”。

5音近形似字通假例:魂魄结兮天沈沈,鬼神聚兮云(李华《吊古战场文》) “沈”通”沉”。

6义近字通假 例: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贾谊《论积贮疏》) 殴,殴打;驱,驱赶。此可视为“殴”通“驱”。

7意义相关字通假 例: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盘桓(陶潜《归去来兮辞》) “景”通“影”。

8多音多义字通假例①: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战国策、魏策》) “趣”通“促”。

例②: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司马光《肥水之战》)“ 趣”通“趋”。

上述几种通假也可笼统分为异体字通假。通假字的使用给古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了困难,又加重了后人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压力。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原因是:

一、字不够用,临时抓差 起初,文字数量极少,人们在欲表达而又没有相应文字情况下,便挪借用字,抓差顶替,完成记事目的,例如上古没有“悦”“现”“智”“返”等字,但这样的新概念却已产生,于是便出现了“说”“见”“知”“反”等的通用替代现象。

二、新生字没约定俗成 有些字本已产生,但尚未被广泛认同,一定时期里新字、旧字还在通互使用,最典型的如“喻”“谕”,直至汉代以前,二者都以“懂得、明白”义通用。再如“樽”字,《庄子》“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句中就已有意义明确的使用,然而时至唐、宋,以“尊”代“樽”者仍数见不鲜,同是杜甫诗,就是“莫思身外无穷事,旦尽尊前有限杯”和“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种用法,《战国策》“河伯娶妇”文中也存在“取”“娶”同义并用情况。它们说明,相当数量的通假字是在新旧字职能被人们逐渐认定和区分中产生的。

三、字义转移 有的字原本表示了一个明确意义,可后来又造出了具有相同意义的另一字,而且真的鹊巢鸠占,原字本义反而被取消,变成新意义的字了,如“莫”“其”“然”等,都是由于“暮”“萁”“燃”等的分别取代而发生了意义转移,以现在用字标准看,表示原来意义的它们便是通假字了,也就是说,我们再用“莫”字表示“暮”义就错了,就是学习古人也用通假字了。

四、作者笔误 金无足赤,即便名流大家也难免偶有“错别字”流布,科技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古代,文章中出现错误用字也属正常和可能。例:“太后盛气而揖之”中“揖”我们通常以为它是“胥”的笔误。

五、他人舛错 古籍流传、整理过程中,或传写有误,或故意换字,都有可能造成通假字,如“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句中“揖”,按《史记、赵世家》载,应作“胥”,通“须”,等待意,故“揖”当为后人误写。

六、异体字的使用 异体字与正体字同时产生,同音同义,但跟正体字相比,它笔画多,结构怪异,难于识记和书写,如“仙”和“吊”分别是“仙”和“吊”的另一种写法,所以在古代它们差不多一直以俗字存在,使用范围和频率远远小于正体字。

七、各家各说 数千年语言、文字的演变造成“古今言殊”,它们的研究也见仁见智,成岭成峰,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句为例,其中“缦”字就有至少三种解释:①“缦”通“慢”(中国青年出版社《古文选读》),②“缦”通“曼”(张必东、王先海《新编中学语文备课全书》1998版),③缦立:久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1995版)。

通假字使文句难读,费解,是中国古文优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是精美文化盛宴上拗口硌牙的恼人砾石。它诡谲,故弄玄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和消耗,严重影响文意的痛快理解与表达,而且,类如手术中用的钢针和缝合线,通假字也是以临时功能者身份“植”入文章的,是终究要取出或者拆除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坚持“古为今用”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感”为指导思想,古文选编谨密严肃,科学务实,基本实现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并创新,有发展。

但是还不够。作为民族文化传播、文字改革的重要实践者,教育,理应走在最前面,在文字规范事业上眼界再开阔一些,步子再大一些,热情和勇气再多一分。我们给古文添加了标点符号,我们改革了它的竖写方式,我们修订了包括《庄子》在内的一些诗文的用词、句子甚至层段,我们废除了繁体字,那么,在古文通假字的剔止上,为什么不来一个大的“革命”呢?我们知道,通假字决非风景,它是优美古文脸上一片污目哀心的瘢痂,是猥琐晦黯的一颗陋痣。剔正通假字,不害句意,不损题旨,也丝毫不会削弱古文意义和价值,相反,它会使古文老树著花,重焕灿烂光彩。我以为,具体操作步骤或办法可以是:

1。搞好通假字废除宣传,动员。要确立和交待这一工作的目的、意义、原则和指导方针。

2。从各级各类教材着手,袪除通假字,一律采用今字。我们已经迈出了废除异体字通假的第一步,我们也一定能迈出废除假借字通假、古今字通假的第二步,第三步……专家、学者、教师要联系、沟通,集思广益,去分歧,求统一,让我们的出台观点或结论具有必然的权威性。

3。编订一部《中国古代汉语通假字大辞典》,系统集录和说明中国文字发展中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给各类古文研习者提供检索性帮助。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可能范围内所有通假字的废除。

4。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文献或古籍可以尊重原貌,保留通假字。

鲁迅先生说:“旧形式要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它告诉我们,继承文化遗产时,不宜全盘照搬,要有所舍弃,有所改造;尊重历史不是泥古,必须适时和适当的通变,去伪存真。废除通假字,是还历史以真实,是对古文化精华和精髓真正意义的继承和发展。废除通假字任务艰巨,工程浩大庞杂,但只要我们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勤勉不辍,就能够去就有序地完成这一于古无害,于今有益,对未来更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活着”两个字都不是象形字,所以没法写成象形字。

象形字基本上都是名词,而且是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事物,如动植物,山河雨雪等自然物象等。

活:形声-会意字,篆书字形是形声字,从水昏(guo一声)声,隶书、楷书字形是会意字,从水从舌,表示喝水生存。本义,水流声。引申指生存。

着:是“著”的俗字。“著”“箸”“着”三个字是同源字,古籍中常通用,后来才做了分别。箸,形声字,从竹者声,本义是筷子。后来“箸”字的一些引申义项写作“著”,而“著”又分化出“着”来。

古代的四海龙王的女儿叫什么?海底有哪些神仙?

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四海龙王:

南海广利王——敖钦

东海广德王——敖广

北海广泽王——敖顺

西海广顺王——敖闰

1搜神传中的人物

水族朝阳谷天吴的妹妹,东海雨师国国主,芳名雨师妾,善御龙,故号龙女,“大荒十大妖女”之首,又有“大荒第一美女”之称。

2神话传说——龙女拜观音

在观音大士的塑像两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叫"龙女"。

"龙女",佛经记述她是婆竭罗龙王的小女儿,是法华会上的有名人物。龙女自幼智慧通达,八岁时已善根成熟,在法华会上当众示现成佛。为辅助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龙女又由佛身示现为童女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右近侍。

善财与龙女出现在四川大足石窟的以观音为主像的雕刻群组之中,有纪年的共有三处:石门山第六号窟(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北塔第八号窟(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及北山第一三六号窟(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 )。

有关四海龙王的神话故事

第一代的四海龙王是四兄弟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四兄弟 以后的只能算是同宗吧龙凤初劫中祖龙殒,祖龙遗留下九个儿子也就是龙之九子,后被大禹帝炼入神州九鼎永震神州,龙族中祖龙血脉没了,于是在金龙中选了四兄弟统领四海,龙族寿命很长,四海龙王从龙凤劫后接掌四海一直过了巫妖劫封神劫,到西游劫时四海龙族已经破败手下的血统不纯的龙反叛而出,于是有了很多的河龙王湖龙王井龙王,西游后西海归附佛教,明朝刘伯温斩龙,断了人间灵脉,从此人间没了龙族和练气士

中国古代四海龙王中四海是如今中国哪四海

这里的四海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特指某个海,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正方形的陆地周边被海包围,当然也就衍生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海。

四海龙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个神仙,弟兄四个中东海龙王敖广为大,其次是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四海龙王的职责是管理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统帅无数虾兵蟹将。唐僧西天取经,四海龙王曾多次帮忙,或去兴风作雨,或率兵助阵,自己的外甥小鼍龙触犯了圣僧,他们也不徇私情,逮捕归案。

中国古代神话四海龙王中的四海是具体是哪?

四海龙王是奉女娲之命管理九州四大海洋的四位龙神,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和现代地理的概念不能重合。

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广德王敖广、南海广利王敖钦、西海广顺王敖闰、北海广泽王敖顺。

为什么说四海龙王是神仙圈里的受气包

四海龙王是汉族民间所敬之神。即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之总称。龙王信仰起源较早,后渐遍及中土。早期的龙神,虽有降雨等神性,却无守土之责。如汉代祈雨时则祭土龙。

龙王奉女娲娘娘之命管理海洋及人间气候风雨的龙神,龙王为上古之神,屈原楚辞九歌当中对其有描述记载。

龙由九种动物融合而成,能上天下海,呼风唤雨。所以龙为灵兽之首,又是炎黄华夏归一的见证。被历代帝王视为君者象征,故古代帝王多次下诏封龙为王,以求社稷风调雨顺。

女娲一共册封了九位龙王,使其泽瑞下界,滋养下界生灵。九位龙王为:五帝龙王陆地、天一共五位,记载于《龙王品》。四海龙王海洋一共四位,记载《太上洞渊神咒经》。

由于四海龙王为女娲册封,在神灵中身份崇高特殊,保持着较大的自治性,天宫对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龙王育有龙子龙孙,安居下界,这在神灵中又是一特权体现。

为什么神话中四海龙王姓敖

《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敖 字作为龙王的姓氏 有可能是作者吴承恩根据自己理解加上去的

敖〈动〉

(会意。从也,从出,俗字作遨。本义:漫游;闲游)

同本义

敖,出游也。――《说文》

敖不可长。――《礼记·曲礼》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民不敖,则业不败。――《商君书·垦令》

邑亡敖民。――《汉书·食货志》

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汉书·丙吉传》

又如:敖民(游民);敖翔(遨游飞翔)

哪吒为啥不和四海龙王拼了

拼不过。哪吒再厉害,那会也只是小孩子一个,四海龙王是有神位的,再者,陈塘关百姓的生死不顾了?

传说中四海龙王及其儿女的名字叫什么

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

儿女说不上来,小龙女?

谁能告诉我四海龙王的家族谱?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引李东阳《怀麓堂集》载:

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

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噬口是其遗像。

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

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

负屭: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

蛮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明杨慎《升庵外集》卷九五载: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一曰赑屭,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

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

六曰朳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

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

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故立于香炉。

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为什么神话中的四海龙王都姓敖

嫦娥的名字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嫦娥奔月有诸多的故事版本,那么作为故事中的女主,嫦娥到底存不存在呢?

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人著《鸿烈》。此书后来称《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淮南子注》曰:“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药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到长生不老之药,没有来得及吃,被他的妻子恒娥偷着吃了。恒娥偷吃仙药后得了仙气,飞到月亮上,成为月中精灵。

“恒”有经常、长久、固定不变的意思,也意味着持久不变的意志。东汉许慎所撰《说文·二部》曰:“恒,常也。”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撰《玉篇·心部》亦曰:“恒,常也;久也。”

今天的“恒”字在上古时期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从“月”,左边是“忄”(有的无“忄”),右边是“二”字之间夹一“月”字,即“亘”字(见图一)。《说文》:“古文‘恒’从月。”《诗》曰:“如月之恒。”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教授《〈说文〉中之古文考》曰:“(甲骨文、金文中,‘恒’字)皆从月。既云古文从月,又引《诗》释之,则原本作‘亘’。”可见由“忄”和“亘”组成的“恒”字是“恒”的本字。

“恒”字的另一种写法从“日”,即左边“忄”不变,右边“二”字之间夹一“日”字,即“亘”字。这种写法也不少,最著名、与今天的“恒”最接近的要数东汉时期《郙阁颂》里的“恒”。

所以“恒”与“恒”在古代是通用字,也可以说“恒”是“恒”的俗字。明末张自烈《正字通·心部》曰:“恒,俗‘恒’字。

由于“恒”、“恒”通用,所以在不少古籍中,恒娥常常被写作“恒娥”。后来,有人根据恒娥的性别,把“忄”旁儿改作女字旁儿,派生出一个“姮”字。于是恒娥又写作“姮娥”,有时候还简称“姮”。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撰《玉篇·女部》曰:“姮,姮娥也。”可见最晚南朝时“姮”字已出现,恒娥可以写作“姮娥”了。

“姮”既然是“恒”的俗字,姮娥便经常出现在古人不同的著作中。如:五代和凝《柳枝》词:“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北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姮娥已有殷勤约,留著蟾宫第一枝。”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邢子仪》:“朱在云中言曰:‘下界人勿须惊怖,我,月府姮娥也。”古人用恒娥借指月亮时,也经常把恒娥写作“姮娥”。

读tǔ。

古义同“土”,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

参考资料:

为什么“圡(土)”字多了一点?

出自《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曾良·2006)

上一篇:过年习俗下一篇:文言文将的意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