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胃痛颗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阴虚胃痛颗粒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阴虚胃痛颗粒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212 版本 3 阴虚胃痛颗粒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7 功能与主治 38 用法与用量 39 规格 310 贮藏 4 阴虚胃痛颗粒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阴虚胃痛颗粒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阴虚胃痛颗粒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阴虚胃痛颗粒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阴虚胃痛颗粒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附: 1 古籍中的阴虚胃痛颗粒 阴虚胃痛颗粒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yīn xū wèi tòng kē lì

2 阴虚胃痛颗粒药典标准 21 品名

阴虚胃痛颗粒

Yinxu Weitong Keli

22 处方

北沙参、麦冬、石斛、川楝子、玉竹、白芍、炙甘草

23 制法

以上七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煎液滤过,滤液合并,浓缩至适量,加3倍量乙醇,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122( 50℃)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2份,糊精08份,制成颗粒,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淡黄棕色至黄棕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25 鉴别

(1)取本品25g,加石油醚(30~60℃)30ml,浸泡1小时,弃去石油醚液,加乙醇50ml,浸泡2小时,倾取上清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浓缩至于,加乙醇5ml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浓缩至05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2: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本品2g,加水10ml,搅拌使溶解,加2mol/L盐酸溶液25ml,加热回流30分钟,取出,放冷,加三氯甲烷5ml振摇提取,分取三氯甲烷层,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麦冬对照药材1g,加水20ml,煎煮10分钟,滤过,滤液加2mol/L盐酸溶液25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药材溶液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8: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

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C)。

2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μ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研细,取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水10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1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水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袋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80mg。

28 功能与主治

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29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

210 规格

每袋装10g

211 贮藏

密封。

2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阴虚胃痛颗粒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Yinxu Weitong Keli

32 标准编号

WS3B340798

33 处方

北沙参     麦冬     石斛      川楝子      玉竹      白芍     甘草(炙)

34 性状

本品为淡黄棕色至黄棕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35 鉴别

取本品 25g,加石油醚(30~60℃)30ml,浸泡1小时,弃去石油醚液,加 乙醇50ml,浸泡2小时,倾取上清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 1g,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浓缩至干,加乙醇5ml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浓缩至05 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2:2:01)为展开剂,展开, 取出,晾干,立即喷以硫酸溶液(1→10),在110℃加热10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 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6 检查

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C)。

37 功能与主治

养阴益胃,缓中止痛。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 舌燥,纳呆,干呕,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见上述症状者。

38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 10g,一日3次。

39 规格

每袋装 10g

310 贮藏

密封。

辽宁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阴虚胃痛颗粒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中药

42 药品名称

阴虚胃痛颗粒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49 规格

每袋装10克

410 阴虚胃痛颗粒的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克,一日3次。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

3虚寒胃痛者不适用。

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胃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阴虚胃痛颗粒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古籍中的阴虚胃痛颗粒 《广瘟疫论》:[卷之一辨传经]夹心胃痛

时疫有兼心胃痛者,于其痛时,察其气、色、神、脉、舌苔。若有一于时疫,但治时疫,虽平时因寒而发,此则惟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柏瘿

百草镜∶老树生此,其状如瘤,柏性西指,乃禀西方兑金之气,故能平胃土而治胃痛,亦取其气相摄服耳。治胃痛

《本草便读》:[鳞介部鳞介类]瓦楞子

瓦楞子咸可软坚。消老痰至效。寒行瘀结。治胃痛多灵。(瓦楞子一名魁蛤。

《本草纲目拾遗》:[卷二石部]桃花盐

柑园小识∶桃花盐产泽旺,每春深红如桃花,至夏红色渐减,秋冬色白,入春仍红。胃痛人治胃痛,以盐熨之立止

《医方简义》:[卷四胃痛]自制益肝煎

胃痛是胃病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大多由于病变部位受局部炎症或胃酸的刺激,引起胃壁平滑肌痉挛、胃内压增高和肌纤维紧张度增强,使病变部位的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因而发生痛感。诱发胃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受风寒、饮酒、吸烟、饮食生冷、饥饱失时,暴饮暴食、服食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药品或是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

胃痛要和“心痛”区别开来,在中医古籍中,又称胃痛为“心痛”。胃痛又名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古人认为胃脘处在心下,歧骨(剑突)下的部位为心窝部,在这个部位发生的疼痛,即为心下痛,心口痛、心窝痛、也称心痛。后世很多医家认识到胃与心的解剖部位完全不同,故又把胃痛与心痛区别开来。如《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为了把两者区别开来,把心脏疾病引起的心痛,称为“真心痛”,特别是“心痛彻背”,严重者还可伴有出冷汗、手足口唇青紫、胸闷气短等症。困此,胃脘痛与真心痛在疾病的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胃痛虽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最为常见的疾病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由于这两种疾病是一个慢性发展的反复波动、迁延难愈或易复发性疾病,因此对胃痛者的饮食调理尤为重要,胃痛病人的饮食要求如下:

1、首先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谨防食物中的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应戒烟。

2、饮食定时定量。长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要合理。急性胃痛的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平时应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

3、注意营养平衡,平素的饮食应供给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

4、饮食宜软、温、暖。烹调宜用蒸、煮、熬、烩,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复。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忌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胃痛多属慢性病症,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方可获得良效或痊愈。然而,由于治疗胃病的中成药品种繁多,且药物组成的功用各不相同,故必须根据具体病症来进行选择。现列举5种临床常用且效果肯定的中成药,患者不妨对症选用。

1香砂养胃丸:由砂仁、白术、枳壳、半夏曲、党参组成,具有和胃止呕、舒气宽胸之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两肋胀满、胃脘作痛、食后嘈杂、呕吐酸水、面色萎黄、四肢倦怠等症的治疗。

2香砂六君丸:由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灸甘草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和胃之功能。适用于治疗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胃脘痞痛等症。

3补中益气丸: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桔皮、灸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胃脘痞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等症的治疗。对胃下垂者久服亦可收效。

4三九胃泰:由三桠苦、九里竿、白芍、生地、木香组成,具有消炎止痛、理气健胃之功能,适用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见有胃痛、胃胀、胃酸过多、胃部不适、消化不良或饮酒过量等均可使用。

5猴菇菌片:是由猴头菌经过煎后浓缩而制成的片剂。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症的治疗,亦可用于胃癌、食道癌的辅助治疗。

就上述5种中成药的选用来说,凡见寒湿中阻、胃脘隐痛、胀闷不舒者,可选用香砂养胃丸;症见脾虚湿阻气滞、纳少运迟、大便溏薄、脘腹胀满者可选用补中益气丸;症见口中作干、胃痛胀满、或嘈杂不舒、舌苔黄厚者,可选用三九胃泰;若对慢性胃痛作巩固性治疗者,要选服猴菇菌片。

胃痛是胃病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大多由于病变部位受局部炎症或胃酸的刺激,引起胃壁平滑肌痉挛、胃内压增高和肌纤维紧张度增强,使病变部位的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因而发生痛感。诱发胃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受风寒、饮酒、吸烟、饮食生冷、饥饱失时,暴饮暴食、服食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药品或是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

胃痛要和“心痛”区别开来,在中医古籍中,又称胃痛为“心痛”。胃痛又名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古人认为胃脘处在心下,歧骨(剑突)下的部位为心窝部,在这个部位发生的疼痛,即为心下痛,心口痛、心窝痛、也称心痛。后世很多医家认识到胃与心的解剖部位完全不同,故又把胃痛与心痛区别开来。如《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为了把两者区别开来,把心脏疾病引起的心痛,称为“真心痛”,特别是“心痛彻背”,严重者还可伴有出冷汗、手足口唇青紫、胸闷气短等症。困此,胃脘痛与真心痛在疾病的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胃痛虽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最为常见的疾病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由于这两种疾病是一个慢性发展的反复波动、迁延难愈或易复发性疾病,因此对胃痛者的饮食调理尤为重要,胃痛病人的饮食要求如下:

1、首先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谨防食物中的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应戒烟。

2、饮食定时定量。长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要合理。急性胃痛的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平时应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

3、注意营养平衡,平素的饮食应供给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

4、饮食宜软、温、暖。烹调宜用蒸、煮、熬、烩,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复。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忌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胃痛多属慢性病症,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方可获得良效或痊愈。然而,由于治疗胃病的中成药品种繁多,且药物组成的功用各不相同,故必须根据具体病症来进行选择。现列举5种临床常用且效果肯定的中成药,患者不妨对症选用。

1香砂养胃丸:由砂仁、白术、枳壳、半夏曲、党参组成,具有和胃止呕、舒气宽胸之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两肋胀满、胃脘作痛、食后嘈杂、呕吐酸水、面色萎黄、四肢倦怠等症的治疗。

2香砂六君丸:由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灸甘草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和胃之功能。适用于治疗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胃脘痞痛等症。

3补中益气丸: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桔皮、灸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胃脘痞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等症的治疗。对胃下垂者久服亦可收效。

4三九胃泰:由三桠苦、九里竿、白芍、生地、木香组成,具有消炎止痛、理气健胃之功能,适用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见有胃痛、胃胀、胃酸过多、胃部不适、消化不良或饮酒过量等均可使用。

5猴菇菌片:是由猴头菌经过煎后浓缩而制成的片剂。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症的治疗,亦可用于胃癌、食道癌的辅助治疗。

就上述5种中成药的选用来说,凡见寒湿中阻、胃脘隐痛、胀闷不舒者,可选用香砂养胃丸;症见脾虚湿阻气滞、纳少运迟、大便溏薄、脘腹胀满者可选用补中益气丸;症见口中作干、胃痛胀满、或嘈杂不舒、舌苔黄厚者,可选用三九胃泰;若对慢性胃痛作巩固性治疗者,要选服猴菇菌片。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筋藤的别名 4 来源 5 原形态 6 生境分布 7 化学成份 8 性味 9 功能主治 10 筋藤的用法用量 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筋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筋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筋藤 1 拼音

jīn téng

2 拼音名

Jīn Ténɡ

3 筋藤的别名

三托藤、坎香藤、香藤、藤满山香、九牛藤、骚羊果

4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筋藤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yxia levinei Mer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5 原形态

攀援灌木。具乳汁,全株无毛;小枝与老枝均柔弱,老枝圆柱形,节间长约25cm,小枝直径15mm或更细,稍具棱角和条纹。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柄长47mm;叶片嫩时膜质,老时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8cm,宽2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急尖或稍渐尖。聚伞花序单生于叶腋内,花5数;花萼裂片长圆形,长约15mm;花冠白紫色,高脚碟状,花冠筒圆筒状,喉部紧缩;雄蕊着生于冠筒内面中部以上,花药内藏;无花盘;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花柱丝状,柱头头状,先端2裂。核果椭圆形,长约9mm,连结成链珠状。花期38月,果期8月至翌年6月。

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400m的山地疏林下或山谷、水沟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7 化学成份

茎叶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桦脂醇(betulin), 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

8 性味

辛;微苦;性温

9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腰痛;胃痛

10 筋藤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11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筋藤的方剂 桂龙药膏

大芦45g高山龙375g青藤45g五爪龙60g万筋藤10g首乌藤150g当归藤165g四方藤55g温

桂龙药酒

g大芦45g土甘草69g青藤45g五爪龙60g万筋藤10g首乌藤150g当归藤165g四方藤35g温

活血舒筋汤

、续断、甘草。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主伤筋与筋错、筋挛,关节行动不舒,肿痛。用法用量:水煎

舒筋止痛洗药方

汉防己3钱,秦艽2钱,木瓜2钱。功效:活血止痛,侧重舒筋。主治:筋骨痛。用法用量:用水熬透,洗之。

养筋汤

克炒枣仁9克巴戟天9克功能主治:补肾养心,滋肝舒筋。治肝肾不足,心阴亦虚,筋缩不伸,卧床 ,不能

更多用到中药筋藤的方剂

用到中药筋藤的中成药 桂龙药膏

大芦45g高山龙375g青藤45g五爪龙60g万筋藤10g首乌藤150g当归藤165g四方藤55g温

桂龙药酒

g大芦45g土甘草69g青藤45g五爪龙60g万筋藤10g首乌藤150g当归藤165g四方藤35g温

骨筋丸胶囊

桂枝46g血竭27g马钱子(制)27g制法:同骨筋片项下,自始至取上清液与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

舒筋丸

魏氏家藏方》卷八之舒筋丸主治血弱气虚,风湿乘之,筋脉不舒,颈项紧痛,不能转侧,连耳皆痛。用法用量:

舒筋活血丸

治: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闪腰岔气,筋断骨折,瘀血痛。用法与用量: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

更多用到中药筋藤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筋藤 《滇南本草》:[第三卷]接筋藤

接筋藤,形似皮条,有小叶,身上有毛,无花。气味甘,性平。主治跌打损伤,散血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二]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其别者结于外。上中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身度]经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四第十三《经筋》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六《经筋》篇。足太阳之筋

《类经图翼》:[卷五经络(三)]诸部经络发明

喉口唇舌部颈肩部胸腹部背部胁肋部四肢部皮毛肌肉部筋骨血脉部脏腑部前后 〔头面部〕巅∶足太阳交巅。

《医经原旨》:[卷二]经络上第五

《全国中草药汇编》:附地菜拼音名FùDìCài别名伏地菜来源为紫草科附地菜属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peduncularis(Trev)Bent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拔取全株,除去杂质,晒干备用。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温中健胃,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用法用量1~2钱,研粉冲服3~5分。外用适量,捣烂涂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附地菜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1陶弘景:人家园庭亦有此(鸡肠)草。小儿取挼汁以捋蜘蛛网,至粘,可掇蝉。2《通志》:鸡肠,似草而小,不辛,《本草》以合于蘩萎共条,故苏恭误谓即蘩萎也。3《本草纲目》:鸡肠,生下湿地,三月生苗,叶似鹅肠而色微深,茎带紫,中不空,无缕,四月有小茎,开五出小紫花,结小实,中有细子,其苗作蔬,不如鹅肠。苏恭不识,疑为一物,误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蝉。鹅肠生拼音名FùDìCài英文名allgrassofPedunculateTrigonotis别名鸡肠、鸡肠草、地胡椒、搓不死、豆瓣子棵、伏地菜、伏地草、山苦菜、地瓜香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gonotispeduncularis(Trev)BenthexBakeretMore[MyosotisPdluncularisTrev;MchinensisDC]采收和储藏:初夏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附地菜,一年生草本,高530cm。茎基部略呈淡紫色,通常自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斜升,具平伏细毛。单叶互生;下部叶无柄,上部叶具短柄或长柄;叶片匙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5cm,宽520mm,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宽楔形或渐狭,两面均具糙伏毛。聚伞花序成总状,顶生,幼时卷曲,后渐次伸长,长520cm;花小,通常生于花序后侧;叶状苞片2

详见百科词条:附地菜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04:06 共166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跨骨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梁丘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急性胃痛 172 治疗急性腹泻 17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跨骨 1 拼音

kuà gǔ

2 英文参考

Liángqīu ST3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跨骨为经穴别名。见《中华针灸学》。即梁丘[1]。

穴位 梁丘 汉语拼音 Liangqiu 罗马拼音 Liangchiu 美国英译名 Beam Mound 各

号 中国 ST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E34 富耶氏 德国 M34 英国 S34 美国 St34

梁丘为经穴名(Liángqīu ST34)[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2]。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2]。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2]。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

4 跨骨的别名

跨骨(《中华针灸学》),鹤顶[3]。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梁丘,足阳明郄,在膝上二寸。

6 特异性

梁丘是足阳明经胃经的郄穴。

7 穴名解

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2]。

梁,有屋梁、车梁之义。丘,丘陵,陵起为丘。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阴市下1寸许,两筋间,屈膝取之。骨亘如梁,筋犹小丘,穴在髌上,因名“梁丘”。[3]

8 所属部位

大腿[4]

9 梁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屈膝,梁丘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足阳明胃经的郄穴[5][6]。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2]。

梁丘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2寸处[7]。

另说梁丘在膝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循经考穴编》广注)[7]。

梁丘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梁丘穴的位置(肌肉)

梁丘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10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2]。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膝盖外上缘直上2寸处取穴;或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下1寸处取穴[8]。

11 穴位解剖

梁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血管、神经分布同阴市(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前皮支双重分布。(参看阴市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股中间肌的外侧[2]。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同伏兔穴[6]。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通过[7]。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梁丘有调胃降逆、祛风化湿的作用[2]。

梁丘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是本经气血深聚的部位,有疏肝和胃、通经活络作用,善治急性胃痛[8][3]。

足阳明经筋结于膝,膝关节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本穴可治膝痛和下肢不遂[8]。

乳痈多由胃经积热,郁于 所致,阳明经脉经过 ,郄穴又为经脉气血深聚之部位,故本穴有通经止痛之功,并能降胃火、散结滞,而善治乳痈[8]。

梁丘近于膝关节,故治膝关节痛,使之屈伸[3]。

梁丘与足三里都是治疗胃病的常用穴,梁丘穴擅长治疗胃酸过多,足三里长于治疗胃酸缺乏[8]。

“阴经郄穴多治血,阳经郄穴多治痛”,所以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8]。

13 主治病症

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

梁丘穴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6]。

梁丘主治脾胃、股膝等疾患:如胃脘疼痛、肠鸣泄泻、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乳痈等[2]。

现又多用梁丘治疗急性胃炎、乳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2]。

梁丘主治膝胫痹痛,鹤膝风,胃痛,乳痈等[7]。

梁丘穴主治急性胃痛,腹泻;乳痈,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冷痹不仁[8]。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腹泄;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痛经;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1~15寸[6][8],局部有酸胀感[8],扩散至膝关节[8]。

一般直刺08~12寸[2]。

直刺05~1寸[7]。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

注意:不能 过强,以免损伤肌肉、筋膜。

142 灸法

可灸[2][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配伍

梁丘配曲泉、膝阳关,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筋挛,膝关节不得屈伸。

梁丘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急性胃痛[8]。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痛。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治膝关节痛[8]。

梁丘配中脘、内关、公孙,治胃溃疡[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大惊,乳痛,梁丘主之。胫苕苕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太平圣惠方》:冷痹膝痛。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急性胃痛

有报道以梁丘为主穴,病邪犯胃加内关、公孙,肝气郁结加太冲,胃热盛加内庭,治疗急性胃痛。对急性胃脘痛患者针刺梁丘观察胃电图的表现,发现针刺梁丘后,可使治疗前较低的胃电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复到正常胃电波的趋向。针刺梁丘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梁丘配胃俞、针刺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5分钟,留针期间间隔捻转,经治73例,镇痛起效时间快,平均7~分钟,疼痛减轻或消失约12~15分钟。

172 治疗急性腹泻

取左侧梁丘,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腧穴上,每壮灸至患者感觉发热时拿掉,每次7~9壮,每日1次,可治疗急性腹泻。

17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肠胃不好的原因:

一、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

二、饮食不良习惯,如口味重、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三、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使细菌滋生影响肠胃功能;

四、过度疲劳会引起肠胃供血不足内分泌失调,引起胃酸粘液减少损伤胃黏膜;

五、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会影响到食欲,不利于肠胃对食物的吸收,从而导致肠胃不好。

肠胃不好的调理方法首选中药调养安全无副作用,肠胃不好的人可以试试这个“祺济”无花果植物饮品改善肠胃内的微生态系统,改善肠胃蠕动,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缓解胃疼的办法:尽量把皮带松开,穿宽松的衣服,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这些办法或许会有作用,不过胃疼的话缓解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是在平常就多多注意保养胃,多注意胃的健康,切勿经常吃一些辛辣的刺激性比较强的食物,吃饭也要有规律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胃。

 胃痛是胃病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大多由于病变部位受局部炎症或胃酸的刺激,引起胃壁平滑肌痉挛、胃内压增高和肌纤维紧张度增强,使病变部位的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因而发生痛感。诱发胃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受风寒、饮酒、吸烟、饮食生冷、饥饱失时,暴饮暴食、服食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药品或是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突然胃疼怎么办?不要吃腥辣刺激的食物,海鲜类不要吃 注意清淡为主,饮料,咖啡不要喝了,平时可以喝太阳神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太阳神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用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嗳气等肠胃不适症的辅助治疗做饭菜时注意尽量烧的烂一点,容易消化,如果有时间,最好一口饭嚼50下以上,减少胃负担南瓜,木耳,猴头菇,山药,多吃,对胃炎效果较明显

胃痛要和“心痛”区别开来,在中医古籍中,又称胃痛为“心痛”。胃痛又名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古人认为胃脘处在心下,歧骨下的部位为心窝部,在这个部位发生的疼痛,即为心下痛,心口痛、心窝痛、也称心痛。后世很多医家认识到胃与心的解剖部位完全不同,故又把胃痛与心痛区别开来。如《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为了把两者区别开来,把心脏疾病引起的心痛,称为“真心痛”,特别是“心痛彻背”,严重者还可伴有出冷汗、手足口唇青紫、胸闷气短等症。困此,胃脘痛与真心痛在疾病的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胃痛虽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最为常见的疾病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由于这两种疾病是一个慢性发展的反复波动、迁延难愈或易复发性疾病,因此对胃痛者的饮食调理尤为重要,胃痛病人的饮食要求如下:

  1、首先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谨防食物中的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应戒烟。

  2、饮食定时定量。长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要合理。急性胃痛的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平时应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

  3、注意营养平衡,平素的饮食应供给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

  4、饮食宜软、温、暖。烹调宜用蒸、煮、熬、烩,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复。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忌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缓解胃疼方法

一、如果在出现胃痛而身边没有任何药物的情况下,有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缓解疼痛。 

1、揉内关

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2、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揉按腹部

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预防胃部疼痛

1、定时定量

即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还是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使胃坚持有规律的活动。每餐还应坚持食量适度。

2、温度合适

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否则,过烫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之后,都会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易引发胃病。

3、细嚼慢咽

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变“细”,以减轻胃的工作负担。咀嚼的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维护作用。

4、饮水择时

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5、适当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对胃有维护作用。胃液中坚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发挥胃的功效,维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