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姓 天氏家谱 天姓起源 天姓名人 天姓的来源 天姓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3收藏

天姓 天氏家谱 天姓起源 天姓名人 天姓的来源 天姓简介,第1张

天姓为中国百家姓之一,相传是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天姓虽古老,分布也较广泛,但是稀少,属于稀有姓氏之一。目前天姓人主要分布在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顺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湾高雄、河北乐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其他地方也偶见此姓。

天姓介绍

北齐高祖又曾聚集儒生讨论儒家经典,众人论辩经义,十分热烈。石动筩最后到场,问一个在场的博士官:“先生,天姓什么?”博士答道:“天姓高。”动筩说:“皇上姓高,天必姓高,你这是因袭前人的说法,算不上新义。经书上自有天姓,先生可以引用儒经之文,不须借用旧说。”博士问:“不知哪部经书上讲过天姓?”动筩道:“看来先生全不读经,连《孝经》也未见过。天本来姓‘也’。先生难道没见到《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这岂不是天的姓?”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天姓姓氏渊源

中国百家姓之一,相传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亦见《姓苑》。

天姓郡望介绍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姚、王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隋朝开始创立并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贵庶子弟一律同视,使至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攽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称其是“吴兴姚氏”之后。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

天姓迁徙分布

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顺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湾高雄、河北乐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均有此姓。

天姓历史名人

天济民

1947年2月生,中国湖北省大冶市人。湖北省大冶市汪仁镇立子垅务农。华厦重儒诗学社社盟、大冶市诗联学会会员、黄石市《西塞山诗社》社员。

天奎璋

男,1938年7月生。现任贵州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贵阳清真寺管委会主任。

天美成

男,1943年5月出生,山东省汶上县人。专业画家。

天宝库

高级经济师。男,1939年1月出生,黑龙江巴彦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财贸金融函授学院金融系。现任职于伊春市计划委员会。主要业绩:几次实现手工记账“万笔无错账”,为当时建行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归纳制定了12种表格及制度,使审核工作系统化、程序化并提高效率,制止不合理支出几十万元。在计委工作时,参与了伊春林业管理局物资处仓库区、大平台开发、锦山电厂的选址及评审工作和对伊春林区森林资源普查试点,林木采伐、制材控材剩余物的计算等工作。1980年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了开发建设商品房,被市政府采纳实施;1984年经调查测算,提出“北方高寒林区应多建水泥路”建议,经专家论证,被市政府采纳大面积推广,在北方得以广泛采用;在主管伊春大厦建设期间,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省了建设资金,经建行审查决算,认定节省投资900多万元;特别是为伊春热电厂争取到了日本政府协力基金长期低息贷款25.6亿日元。曾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科顾委委员”等。主要著述有:《应该开发建设攀峦西山水库》(被市政府采纳,现做前期工作)、《浅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方向调节税应按实际完成工程量计征》(1997年被《当代领导管理艺术文集》选用并于1998年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十几篇。发展方向:从事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工程管理或顾问。

天德森

主治医师。男,1959年2月出生,山东济宁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济宁卫校中医专业;1984年9月一1985年7月进修于菏泽市中医院中医经典学习班;1985年9月一1986年7月进修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班;1991年毕业于曹县卫校医士专业;1994年3月一1996年4月进修于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内科;1998年3月一1999年3月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现任职于山东省梁山县徐集中心卫生院内科。主要业绩:求学于多家名医,先后多次在县、市、省及国家级院校求学、研讨,尤其在京进修时,师从京都名医。20多年来,全面。系统、熟练地掌握了中西医基础理论,擅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尤其在肝、肾、脑血管病等内科疑难病证及性病的诊疗上多有独到之处,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之路,对技术精益求精,大胆探索,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了大量的心得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近几年来,先后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现代医学研究》、《临床劳苹》、《医学综述》、《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国家和省级杂志和专著上发表论文20多篇,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被吸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天维华

副主任医师。男,1938年出生,天津静海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静海中医学校。1955-1970年参加静海县卫生院中医门诊部及县医院普外工作。1970-1973年县第二医院普外。1973-1981年河北省廊坊地区静海机床厂保健大夫。1981年8月天津市静海县党校医务室保健大夫,对外兼搞社会办医痔瘦专科。现任职于天津静海县委学校肛肠诊所。主要业绩:多年来以中医痔瘦专科为特长,自1988年开始从事肛肠门诊,以“痔全息”疗法专治肛裂,内痔狲痔,内外混合痔,肛瘘, 瘙痒等症。十几年来共收治近四万多例,治愈率高。在从事痔瘦专科以来,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疾方面进行了多次理论研究和探讨,并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论文有《毛囊炎治疗经验》、《对采用中西结合痔全息综合疗法治疗肛肠疾患的探讨》《在1992年于中国中西医药学会第七届全国肛肠学术交流会议上获一级论文证书荣誉》、《治疗习惯性便秘防止肛裂复发的临床体会》于1993年在全国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肛肠学术会议上获一级论文证书荣誉、《痔全息治疗肛裂118例临床观察报告》《于1994年在全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二次肛裂专题汇编发表》、《改进内括约肌切断术加痔全息注射治疗肛裂260例》《于1995年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八届全国肛肠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论文证书》、,于1999年国际华夏医学学术会上交流》;1992年与中国肛肠病专家杨里颖教授共同拍摄治疗肛肠疾病新疗法及操作规程教学录像片一套,获国家荣誉证书,并在全国发行。连续问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连续3年被评为出席县级模范党员。

天作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男。1958年5月生。山东郓城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郓城县文化局二级作家。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绝恋》、《畸婚的灾难》、《天作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失去的家园》,报告文学集《水浒故乡人》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中中篇小说《屠城》获山东省1995-1996年齐鲁作家小说精品大展精品奖。散文《桃花汛》、《沃土》分别获文化部《群众文化》“让生活充满美金狮杯征文”和“文明使者征文”作品优秀奖。

天树来

1945年2月生,男,河北承德县人。现任河北省承德县造纸厂厂长。高中毕业后,自1965年10月参加工作开始即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历任工厂计划员、供销副科长、供销科长,1988年任副厂长,主管供销工作,1990年10月任厂长至今。在主管供销工作期间,1988年至1990年三次评为承德市经销工作先进工作者。任厂长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在纸张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实现利税大幅度上升,在全省同行业名列前茅。1992年评为河北省轻工业企业一百强和省轻工业名星企业,授予他河北省轻工业优秀管理工作者称号。

天文祥

1942年生,男,河北省人。现任哈尔滨电机厂厂长。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副科长、厂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0年出任厂长。荣获1992年市优秀企业家等光荣称号。曾开发了转轮居世界第三位的岩滩机组、世界藉最大容量的轴流转浆时水口机组、优化引进型30万、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等一系列新产品、并在三峡机组和核电产品的开发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美国西层公司、日本日立公司和三菱公司、德国西门子和沃依特公司等12个国家近30家著名公司开展了广泛的技术经济合作。截止1993年,累计生产发电设备各达4480万千瓦,占国家装机总容量的1/3以上,装备了全国228个电站(厂),产品还出口刚果、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美国、委内瑞等国。实现利税、上交利税目1990年以来分别以14.7%和182%的平均速度递增,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天明华

1961年12月生,福建莆田人。大学文化,民盟盟员,辽宁省抚顺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四室主任,高级工程师。自198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馆分油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工艺以及沸石分子筛研究.先后作为主要人员或专题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国家“六五”至“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有关专题和多项中石化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成功开发了3825、3903、3905、3934、3935、3955、3963、3973和3976等加氢裂化催化剂和SSY沸石分子筛,其中大部分成果已投入工业生产和工业应用,为炼油和石化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他先后获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7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近10项,并发表论文10多篇。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成绩显著,1992年被抚顺市评为首届抚顺“十大青年科技英才”,1996年被抚顺市评为首届自然科学青年学科(催化剂专业)带头人,并被中石化和团中央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8年被抚顺市评为1997年度跨世纪优秀中青年专家,并被团省委、省科委和省青联授予第一届辽宁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

天福臻

1927年6月生,辽宁庄河人。中共党员。一级美术师。1947年10月参军,1957年9月毕业于中南美专雕塑系留校任教。1965年调湖北省美术院从事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分合理事。主要作品有辞目成》合作)、《友爱》、《小花》,黄麻起义纪念碑《打铜锣》、《举枪者》及《屈原》、《闻一多》合作)、《陈毅》三座青铜纪念像。《荆门城标》、《黄金时代》、《生命树》、《母子猴》等作品赴香港展出,多数作品曾在国内外获奖、展出与发表。

天志义

1934年生,河北肃宁人。二级演员。1959年调人湖北省话剧团从事表诉工作。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湖北电视家协会会员。从艺40多年来,参加了多妩话剧的演出,如《北大荒人》中的老车、《艳阳天》中的马连招、《高原风雪》中的扎西、《万水千山》中的罗顶成、《枫叶红了的时候车室》中的冯云影等。近年来,又参加了影视拍摄工作,在**《大浪淘沙》、《三峡情思》、《死亡启示录》,电视《大别山》、《新儿女英雄传》中扮演重要角色。

南浔古镇的周边也有很多特色景点:

王锡阐纪念馆、震泽公园、嘉业堂藏书楼。

可以来这里参观王锡阐纪念馆。

王锡阐纪念馆:包括王锡阐墓及祠。今墓坐北面南,封土高13米,墓径48米,绕墓四周植树数十株。墓前植阳刻楷书“王晓庵先生之墓”石碑。祠门之东跨庄河原有一座小木桥,因名晓庵桥,1929年改建谓石梁桥。桥西堍挺立两株三百年老榉,树冠宽广,枝繁叶茂,苍劲古朴。

震泽公园值得一看。

震泽公园:1935年,荻塘改道,在镇北开凿新河,挖土堆积成山,当年由新河协进会主任、区长及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发起,在鲤跃路(现名公园路)西募建公园,地广60亩,东至鲤跃路,南接周坊元弄民居,西临三里塘和新运河交叉口,北枕新开河,隔岸与宋家湾相望。该处原为震泽八景之一“虹桥远眺”旧处,筑园时因势利导,巧借地物,开池疏浚,起伏错落,复再广植松柏花卉,草木葱茏,绿树长青,四时争妍。

嘉业堂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是刘镛(小莲庄的第一代主人)的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建成的,因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藏书楼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海量的古籍藏书闻名于世,是中国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其中有一册藏书详细地记载了那条造成中印至今不合的麦克马洪线所划归印方一侧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所有,这册书已作为中方证据之一被国家收藏了。

南浔古镇也是个比较有特色的景点。

南浔古镇基本介绍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

南浔古镇的风格中西合璧,历史悠久。

南浔古镇历史悠久,河流穿镇而过。南浔自古富人居多,建筑也都是富户的优美庄园,而且由于西洋风曾经在此盛行,所以南浔也是唯一的中西风格合璧的古镇,高贵优雅。

南浔的特点是建筑静美,多是私宅和园林。

古镇面积不大,若是走马观花游玩一圈大概小半天即可完成。镇上还可以包船游览,船一般可以乘坐8人。镇上开发了九大景点,多是当年古镇中巨富的私宅和园林,由于南浔的特点便是古时富人多深宅多,而且大多建筑静美,所以这九大景点也是南浔的主要景观。

去南浔古镇游玩,用时1天 - 3天就足够了。

李从心,人称“李总河” 号介石,治理黄河专家、书法家。籍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后迁居北直隶南乐(今河南南乐县),生于嘉靖丙辰年,卒于崇祯庚午年。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举人,二十年(1592)壬辰科进士,三甲231名。自万历二十年到崇祯元年为官三十七年,具体履历见下文。《漕运后》载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河道总督李从心的奏疏,有《总河疏稿》、《三边奏议》行于世。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藏康熙五十年(1711)王培宗、丘性善修《南乐县志》卷十四《人物列传勋业》

2生卒年参考南乐县南街李家家谱

3书法家参考:《河南省南乐县仓颉民间信仰文化研究》

4三甲231名:朱保炳、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页2575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贵州省辰州府担任推官。----康熙《天柱县志》下卷《艺文》

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平阳府担任郡守----详见《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十

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万历四十年二月,升陕西副使李从心为山西参政平乐府知府。----《明实录神宗实录》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二

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升山西岢岚兵备参政李从心为右布政照旧管事----《明实录神宗实录》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五

万历四十七年五月,起升原任右布政李从心为陕西右布政

----《明实录神宗实录》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二

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至天启三年,由山东左布政升至右佥都宁夏巡抚;

参考文献:

依据张德信的《巡抚年表》(氏著:《明代职官年表》(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2532一292。页)及靳润成的研究成果(氏著:《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年,第51一52页),并佐以吴廷燮之《明督抚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及《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明}焦站辑,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摆曼山馆刻本)这2种史料绘制而成的,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一。

天启三年(1623年)十一月至天启五年,由宁夏巡抚副都御史升至兵部右侍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参考文献:

《熹宗实录》卷41天启三年十一月丁卯条:“升宁夏巡抚副都御史李从心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国榷》卷85天启三年十一月丁卯条:“宁夏巡抚右副都御史李从心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依据张德信的《总督年表》(氏著:《明代职官年表》(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2339一2519页)及靳润成的研究成果(氏著:《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2一125页),并佐以《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关中奏议》(明]杨一清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杨襄毅公本兵疏议》(明]杨博撰,明万历十四年师贞堂刻本)、《国朝列卿纪》([明」雷礼辑,明万历徐鉴刻本)、《嘉靖事例》(明l范钦编,明抄本)、《鼻山堂别集》(l明]王世贞著:中华书局,1985年)、《万历武功录》([明]瞿九思撰,明万历刻本)、《谷山笔靡》(明]于慎行撰,中华书局,1984年)、《本朝分省人物考》([明]过庭训撰,明天启刻本)、《明经世文编》(〔明1陈子龙等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国榷》(明]谈迁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明史》(!清]张廷玉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睛〕舒赫德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这13种史料绘制而成的。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至天启七年,由总督三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升至工部尚书总理河道

参考文献:

依据张德信的《总督年表》(氏著:《明代职官年表》(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2380一2519页),并佐以《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本朝分省人物考》(明]过庭训撰,明天启刻本)、《国榷》(明]谈迁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明史》([清」万斯同撰,清抄本)这4种史料绘制而成的。《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天启五年九月戊辰条,第2987页。

李从心工部尚书总理河道加太子太保-----《河南通志》第6部分

庚辰,进李从心太子太师----《崇祯实录》明宗皇帝实录卷之(一)

少保兼太子太师工部尚书李从心改户部尚书,总督仓场;癸丑,李从心仍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摄右侍郎事。----《崇祯实录》明宗皇帝实录卷之(四)

天启七年(1627年)至崇祯元年,由工部尚书升至户部尚书

参考文献:《仓场总督年表》

李从心反复查勘 筹建天柱县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郑锐还会同徐榜、陈惇临等人督促辰州府知府吴维魁、推官李从心及靖州知州张和中等体察民情、反复查勘天柱建县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天柱建县的形势和利弊,并将相关意见和建议呈报湖南、贵州当局。并记录在万历二十七年在靖州知州张和中等人撰写的《天柱县初建县治碑记》中。(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东邻湖南省会同、芷江县,南连贵州锦屏和湖南靖州县,西接贵州三穗、剑河县,北抵湖南新晃县。)

参考文献:

1光绪《黎平府志》卷五下《武备志》,第37页。见锦屏县文斗上寨《姜氏族谱》。

2《天柱县志》,光绪二十九年季夏,天柱县志书局刊竣;

3见天柱县志办编《天柱县旧志汇编》第14-1

4康熙《天柱县志》下卷《艺文》

郡守李从心重修临汾尧庙-----光天阁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由于“万历甲午,滥炎妄起,阁炀而为烟”,导致四民生业大不如前,于是郡守李从心、郡丞白鲲主张维修临汾尧庙,费用不足,“请以升斗之禄为吏民先”。这一举动得到了缙绅、大夫、士庶的积极响应,于是富者出其财,穷者竭其力,不久就筹集到了二千金,完成了尧庙光天阁的重建工程。(光天阁高七丈许,广六丈许,四方地二十丈,视诸宫殿为雄峻。至若三圣,南面向明,垂衣裳而治形象,谓是风气聚焉。)

参考文献:详见《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十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高瞻远瞩 制台少司马李公果断批复

在修建于今吴忠市的灵州河堤,张九德提出:“一反过去用土加薪草的旧办法,决定采用新法:修建石堤;”(利用黄河河道水运之便,运峡口石,往来不绝,采集位于今青铜峡峡口东岸吴忠市西南牛首山的大量石块作为建堤石材。)一切修建河堤准备工作就绪,张九德请示曾经治理宁夏的两位高官:一是、先抚宁夏(巡抚)今制台少司马介石李公(李从心)。制台是总督,少司马指兵部侍郎,也就是原宁夏巡抚,当时的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字介石的李从心;二是,前制台今大司徒聸予李公,即原陕西三边总督,当时已经是朝廷的大司徒字聸予的李起元。两个上司都批复:俱报可,也就是他们都同意张九德的治河方案。于是,在河东兵备张九德亲自统率下,组建成一个精干的筑堤领导班子,于是,在灵州黄河岸边,开始大兴石堤之役

参考文献:杨寿万历朔方新志:卷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1-83

筑堤逼河保灵州 捐俸百金助石役

面对黄河逼近灵州城如此严峻的形势,特别是灵州官民纷纷议论要迁徙老百姓,并且还要第四次迁徙灵州城的时候,以修建灵州黄河石堤,逼迫黄河向西迁移,来阻挡黄河吞噬城闉,为了打好修建灵州黄河河堤的石堤之役,少司马公李介石(号)(李从心)带头捐俸银100两,张九德灵州守臣卢自立、参将高师孟等也纷纷捐助资金。加上绅邑、诸生及乡三老聚族而议,征河西年例柴价500两,军民愿输地基银80两,总共筹得修河堤银约1400多两。有了足够的修建河堤的资金, 于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兴灵州黄河石堤工程,在灵州城南10余里之实处,垒石筑河堤40余丈为堤首以挡猛水。再向北依次延伸,于天启五年四月历时近三年工程告竣。共筑河堤六千余丈。

参考文献:

1.苏闻灵武市志:卷三十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

社, 1999: 833

2杨寿万历朔方新志:卷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81-83

3 沈犹龙河东兵备道张九德去思碑记[M]∥杨寿万历朔方新志:卷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6-87

4 《新筑灵州河阳碑记》

碑文:

灵州,阻河而城其西南, 河流之冲,x趋而北可十里。每夏稣瑞激,受害不啻剥肤,而亦藉以灌溉。若秦、汉二渠,溉田至数千顷,盖利与害错,而其倡侵城宴甚。粤稽洪武甲子迄今,城凡三徙,皆以河故,而河亦益徙而卒。自不侯来受事不一载,去城仅数十武矣。先是御河,岁役夫三千,束薪十万。亡v数百千金,率委诸整。人情汹汹,意非物力所能支,则议先徙民或亟徙城以为长策。

不侯既谓御河犹禁虏也,虏阑入,不倡之去,更延之入乎且势若建领,而仅仅积薪委土与阳侯争,此助之决耳。计非巨石砥柱之不可,而独v费且不訾,计出,不侯既捐月奉二百金为役者先。而谋之荐绅邑令戴君任、诸生辈及乡三老,聚族而议,阳以石所事薪,改徵河西年例柴价五百金。军民愿输地基银八十両,暨诸捐助,念藏之羡,合之得千四百有奇,赀用集矣。则议民间量地分出夫,量田里出车,调両河卒,更番受役,工力备矣。乃造船百艘,运硖口石牲来不绝,材具尼矣。

遂请先抚宁夏、今制基少司马介石李公,前制台、今大司徒瞻予李公,俱可。则以守备)大缓董阳务,以指孟养浩司出纳,以经历李盛春程工作,乃大兴石阳之役。而议者纷若,谓演河皆流沙,不任受石,恐卒成功。予不动,适旋筑亦旋_,众口愈嚣。予持之曰:“此夫根底虚,故倾之易耳。非然,水岂能负石而趋 ”乃令聚石而投之,一日尽八百艘,三日基始定。於是,o南隅地始,L石特厚,为阳首四十馀丈,用遏水冲,馀以次迤西而北,其景石亦如之,计阳长为丈者六千有竒。功甫成,而河辄徙而西,遂_由故道先所受喃游为滩,可耕可艺,去城已十数里矣。

是役也,经始于天癸亥之正月,告成于天乙丑之四月,凡费车二年有半,费金九百一十両有竒,费米麦六十石,而贮尚有馀羡。念牲岁议阳,请帘金万二千,业奉旨下,部覆不果。今议约三千金,犹v不足。至廑少司马公捐奉金百,而同守瘇君自立、戎高君孟等,亦酸助有差。然卒以有馀羡,故蔺还。则皆百事弹心经,靡有虚糜之成效也。

盖不侯初抵灵,辄行河筹之再三,先以秦渠阳_,水暴浅所灌概,为筑长堤潴之,岁比稳。而汉伯渠又苦尾闾,腴田皆成巨浸,因以治阳之馀,»开芦洞,长十三丈五尺,高庚各三丈五尺,自秦渠北岸抵漥桥,疏渠道三十里,鸿水入河,x故田可数百顷,增税额数千石。不三月而竣,凡费金五十六两有竒,而椿姨绪赀不与焉。古有言:河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故《周礼》慎水政,以防止水,以滴蓄水,以沟荡水,其法甚备。自阳石而城受喃,庶儿于河之害速矣。二渠之役,亦借以收其利。

不妄三年于此,未事则物力,方事则成劳,已事则久远。今幸二且释,得藉手告终事矣。抑天下事,惟贤者能v始,其次莫若回。是三役者,予不侯因法于古,因;fr于山,因力于民,因能于众,因主裁于上,获逭任事之辜,是皆今日所以成功之本也。是不可以记,遂次其终始,以系之铭,铭曰:浑浑经渍,亘以金阳。顺流而西,潜于灵府。提福K土,聿擎灵武。爰固我圉,用昌我稷黍。匪处白璧,而崇谢益。是维川后之仁,俾逢其笛害。亦越千撰,日以泰。

陕甘总督李从心记录于《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又称《淳化秘阁法帖》,淳化三年(宋太宗出内府所藏历代墨宝,命翰林侍书王著鉴选,编排成卷,摹刻于枣木板上。因刻成于淳化年间,所以名为《淳化阁帖》,并且建秘阁专藏。《淳化阁帖》卷帜浩繁,内容丰富全帖分为历代帝王法帖、历代名臣法帖、诸家古法帖、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帖共十卷,明代翻刻阁帖影响较大的有三家:顾氏玉泓馆本、潘氏五石山房本和肃府本,而以后者影响最大

肃府本《淳化阁帖》以跋语最多冠于其他诸帖 在肃府本淳化阁帖摹刻的同时,还刻有肃宪王、张鹤鸣、赵焕、张键、张嗣诚、宋继登、贾鸿洙、汤启烨、周如锦、张孔教、高锵、刘重庆、柴以观、李起元、傅振商、黄衮、周懋相、盛以弘、徐元莱、黄和、来宗道、李从心、周铿、刘世纶、吕兆熊、肃世子朱识铉、王铎等二十八人的题跋,另装一册。许多人名见于《明史》和《甘肃新通志》的记载,其中不乏当时的高级官吏如曾为编修、祭酒兼詹事公,吏部尚书赵焕,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盛以弘,甘肃临巩兵备、兵部尚书张鹤鸣,陕甘总督李起元、李从心,巡抚宁夏都御使周懋相,临巩兵备张键,临洮知府黄和等;肃府本淳化阁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清人陈奕禧评价《肃府本淳化阁帖》初拓本说:“初拓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石工间有私购出者,值五十千

参考文献:《明史》和《甘肃新通志》

李从心重人才、荐人才

天启四年(1624年)三月二十七日宁夏廵抚李从心疏为荐举方面官员荐举“陕西布政史文焕宁夏河东兵备张九德”;天启六年(1626年),朝廷提拔张九德的官职以资奖励,由地方第三位官员督储河东道晋升为地方第二位官员——延绥巡抚,成为陕西四大巡抚之一(陕西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延绥巡抚)

参考文献:详见《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实录》

天启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搃督河道李从心疏为刻期免履新任荐举陕西方面官员荐徐云逵杨邦宪张国瑞李得中李飬冲张国锐关守箴陈应元陈升吕逊王顺行王应楫曾廷彦冀懋中马人龙等又疏为荐举地方人材荐牛应元樊东谟李应策刘九经王建屏李元吉等俱奉圣旨吏部量酌升用。

参考文献:《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实录》

治理黄河有成效 打造“通济新河”

天启五年,漕储参政朱国盛于骆马湖北岸“开马家洲且疏马颊河口淤塞,上接泇流,下避刘口之险,又疏三汉河流沙十三里,开滔庄河百余丈,浚深小河二十里,开王能庄二十里,以通骆马湖口。筑塞张家等沟数十道束水归漕”。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总河尚书李从心接管工程,朝廷征发民工,按此路线改曲从直,浚拓河身,创筑堤坝,又将骆马湖与黄河相接的陈沟浚辟成河,这条新开漕道被命名为“通济新河”,全长六十七里。从此,漕船出清口溯黄而上行至宿迁后,改由直口以东的陈沟口进入骆马湖,然后从马颊口转入迦河。从而避开了原河诸溜,大大减轻了黄河溃决对漕运的影响。走这条航路。船行安全,省时省力。以后这条航道又经多次疏浚完善,成为一条交通大动脉,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明史 》 卷8 5 、 《 明 熹 宗实 录 》 卷H

李从心刻贴撰集《奉天诰命贴》

明朝刻贴撰集,为明人首创、前代所未见。明朝天启年间有四部诏书个人从贴(集刻家族所受封诰之刻贴),其中在天启六年(1626年)为官至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时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从心集王羲之书集刻《奉天诰命贴》,此贴不但具有书法价值,更具有极强的历史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1《丛帖目》,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0 年版,第969 页,第 1660 页,第 982 页,第982 页,第 982 页,

2张伯英:《张伯英碑帖论稿》第三册,张济和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12页,第212 页,第 150 页,第 313 页,第313 页,第 313 页3《明代后期三种特色刻帖研究》_于博

尚书李从心为仓颉庙题联“万圣之宗”

南乐县仓颉庙内有天启双碑高大挺拔,在原仓颂庙内山门与二门之间(现在仓颉庙东南侧),是明朝天启七(1627)年重修仓颜陵庙时树立的记事碑。碑形方正。碑座为仰俯莲须弥座,高约08米。碑帽四角拱尖,上有宝瓶。因两通大碑皆建于明代天启年间,而且方正高大,故又称“天启方碑”。方碑经历了392年的风雨剥烛,依然原址挺立,由于河水游积,深陷泥土两米多深。雕刻精美的碑帽在文革中被催烂,今仅有残件附于碑下。2000年以后,建有两座石亭庇护方碑。东侧方碑刻有“三教之祖”四个榜书大字,由刑部尚书李养正题书。内侧碑文由吏部尚书崔景荣撰文,明代治理黄河专家、书法家李从心书丹。监察御史梁天奇蒙刻。碑阴为捐银提名,主持人为叶廷秀。碑文中在此提出仓额是"三教至尊”,和伏羲、孔子并称,“前羲后尼”,咸称至尊。这实际上也是说仓额"德承淮水”、"道冠尼山”的理论基础。西侧刻“万圣之宗”,为明代书法家李从心题写。方碑上还记载着两个与官员有关的有趣的故事:

天启年间,南乐籍内阁大学士魏广微、工部尚书李从心、监察御史梁天奇和长垣籍吏部尚书崔景荣等人奉旨在此建仓夫子神庙,梭工时立大方碑两通以记其盛。大名府各级官员纷纷参与其事,并公推南乐知县叶廷秀主持操办。

参考文献:《河南省南乐县仓颉民间信仰文化研究》

总河李从心奏请三王 严肃漕规

天启七年(1627),三王(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桂端王朱常瀛)从运河水路就藩。临行之前,总河李从心“恐三王随从人役不知规例,擅自开闸,或带板而行,则后水不继,船必搁浅”,奏请朝廷希望三王约束随行人员,借此严肃漕规。闸门维修也是闸坝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工作是闸门段的疏浚。

参考文献:《明熹宗实录》卷 80,第 3901 页

总河李从心驻济宁州河道总督衙门

河道总督衙门始建于明代永乐九年(1411 年)于济宁,是明清时期为保证大运河顺利通行沿线设置的河道管理机构中等级最高的一个,任职官员官阶正二品、从一品(如李从心、杨方兴等大臣),位于山东省济宁市,由工部尚书宋礼所建。时称“河道部院军门”,后称“总督河道部院署”、“总督河院署”、“总理河道军门”、“河道总督衙门”等,简称“河院”。

清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建置志》记载:“河道部院军门……正堂六楹,后堂六楹,扁曰禹思堂,后为部院宅,左为帝咨楼,曲周刘荣嗣建。国朝三韩,杨方兴改为雅歌楼(今名挽洗楼),又东为后乐圃,李从心及杨方兴皆有记(乾隆四十二年总河姚公立德改额为平治山堂)西为射圃,本属儒学射圃,康熙初,广宁户崇俊改入署内。

参考文献:(清)胡德琳修, 兰应桂续修, 乾隆济宁直隶州志[M] 古籍纂刻出版社

为官有功朝廷嘉升一级

天启七年八月十二日乙巳(1627年9月20日)工部的题叙名单多达一百七十三名:“工部尚书薛凤翔题叙殿工,得旨:三朝旷典,久需运会,才余两载,焕复旧规。李精白、李从心各加升一级,赏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

参考文献:----《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七》

李总和借运河转疏资诸水

漳、卫两河的交汇增加了漕河水量,使河南、山东、江南漕粮按时入京的几率大增。“自元以来,类资漳河为转输之助,故经流日就湮塞,间或从临漳挟滏水东北出,议者鳃鳃然忧之,恐卫河减弱,不足以济运也”,《清史稿》亦载“卫河微弱,惟恃漳为灌输”。引漳济运后,水源紧张的局势得以缓解,天启年间总河侍郎李从心曾言:“我国家定鼎燕冀,岁运漕糈四百万石,借此运河一线转输,在邳以南则资淮、黄二水,在临清以北则资漳、卫、洹、淇、滏阳诸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分漳入卫后,“漳、卫汇流,舟行顺利,无胶涩之虞,运际泰交,翕河效顺百余年,罕有之隆遇也。漕舟扬帆北上,民运欢腾”,十数年后尽导全漳入卫,“入邱之上流尽塞,而全漳会于馆陶,自此漳、卫汇流,舟行顺利,其裨益于漕者多矣”13,大大便利了漕船的顺利航行。

参考文献-----王云五主编行水金鉴[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8

李从心护部下保将领

此军门屡有申饬、镇道将领、所当实心奉行等因、又准廵抚山西右副都御史魏飬蒙咨据岢岚兵备山西右参政李从心鴈平带管宁武兵备右参政阎士选会同镇守山西总兵官都督佥事张国柱议得今日虏情、较先年逈异、在俺荅以舐犊之爱。感我不杀冉吉之恩。今冉吉之事巳远矣。在黄台吉撦力克以麀聚之欲。惟彼忠顺妇人之听。今忠顺巳逝矣。则利汉财物以外。别无所爱于我。

参考文献---------《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四十九

李从心秋防调兵部署各关口

天启五年六月○总督三边李从心题分布秋防兵马以御虏患延绥隘口八十六处议拨步班军三千四百余员名宁夏冲口一百八处分拨步班官军四千九百八十员名仍拨正奇游三营官军一千五百余员名固原比他镇犹为艰钜防堡防关等项悉听总兵官相机周防章下兵部。

参考文献---------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12

借淮刷黄

明熹宗天启六年九月辛夘总督河道工部尚书李从心奏淮水骤发以淮刷黄阏沙尽析运道复通报闻明熹宗实録

参考文献----《行水金鉴》第5部

天启五年八月○陕西总督李从心劾高家营管参将事都司佥书秦之英革任回卫

三边总督李从心三年考满准照边俸例录荫加升仍给与应淂诰命○升总督三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李从心为工部尚书总理河道左佥都御史潘浚为南刑部右侍郎 天启五年十月○刑科给事中霍维华请留西南督臣言狭西总督李从心扬历边徼十有五载久练兵事之臣也宜照旧总督以终成效新任漕运不妨改推贵州总督蔡复一实心任事损躯为国之臣也业以师溃听勘矣而犹能以待罪将去之身为犁庭扫穴之举斩获逆党功绩甚明宜令策励自赎新推抚臣王瑊不妨别用上不许命遵前旨行

----------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12

南浔古镇特点有什么?特点有中西建筑合璧、人文资源充足

南浔古镇介绍

南浔古镇的风格中西合璧,历史悠久。

南浔古镇历史悠久,河流穿镇而过。南浔自古富人居多,建筑也都是富户的优美庄园,而且由于西洋风曾经在此盛行,所以南浔也是唯一的中西风格合璧的古镇,高贵优雅。

南浔的特点是建筑静美,多是私宅和园林。

古镇面积不大,若是走马观花游玩一圈大概小半天即可完成。镇上还可以包船游览,船一般可以乘坐8人。镇上开发了九大景点,多是当年古镇中巨富的私宅和园林,由于南浔的特点便是古时富人多深宅多,而且大多建筑静美,所以这九大景点也是南浔的主要景观。

在南浔古镇逛完,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周边游。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