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作家将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有哪些作家将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第1张

随着文化生活出现了繁荣现象,到了第七代哈里发买蒙时代,因与拜占庭关系得到缓和,哈里发买蒙遂派大翻译家侯奈因率学术访问团到君士坦丁堡求书,带回了大量稀世珍本,从而掀起了希腊古籍的“百年翻译”运动。到阿巴斯王朝前期结束之前,古希腊科学典籍中的全部重要著作和大部分次要著作都被翻译成了阿拉伯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大思想家、科学家的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帝国的人民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希腊哲学成为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世俗哲学的基础。铿迪是最早将希腊哲学引入阿拉伯哲学的,他对哲学的定义和理解,在中世纪认识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阿拉伯和西欧的思想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批出色的翻译家涌现出来,侯奈因·本·易斯哈格,萨比特·本·古赖,约翰·伯特里格等等,他们精通希腊语、波斯语、古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他们的译文准确、练达,理解深刻,注释详尽,极大地丰富了阿拉伯语,增强了阿拉伯语的表达能力。他们的译介往往带有评注,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和正在存在着的所有文化一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贡献。无论是传播文明的桥梁作用,还是运用民族智慧创造出的文化硕果,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可惜的是,如今它的重要性已被大大地忽略了。因此当下全面了解伊斯兰文明,就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青海循化地区是中国撒拉族主要聚居地,元朝时称积石州。《循化志》卷五记载撒拉族土司“始祖韩宝,旧名神宝,系前元达鲁花赤。”

①这里“前元”是指元朝,而“达鲁花赤”是何官职、职位多高《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记载:“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脱脱禾孙一员。”

②积石州即今青海循化地区,这里的“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又是何官职,职位多高我们首先从积石州在元朝的隶属探讨问题。

从蒙古史和元史史料来看,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被称作脱思麻或朵思麻。成吉思汗灭西夏时(1227),就攻取了朵思麻地区的西宁、积石等州。《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十二年(1227)丁亥春,帝留兵攻西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

③元世祖初年(1260),设立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河州(今甘肃临夏),归宣政院统辖。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下有朵思麻路军民万户府、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司(后改宣抚司)等官衙。其辖境包括今青海黄河以南、黄河源以东的藏族地区及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四川阿坝州的北部地区。

④积石州隶属系统按元制定格如下:

宣 脱思麻路

宣 慰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河州路

政→ 司→{积石州

院 都 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帅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宣政院是元朝政府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中央机构,于至元元年(1264)设立,统领吐蕃各宣慰司军民财粮,责任重大,官职从一品。宣政院官员为元朝四个独立的任官系统之一,宣慰使司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达鲁花赤由宣政院选僧俗首领担任。

“达鲁花赤”是蒙古和元朝官名,蒙古语darugaci镇守者的音译,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其它民族和国家后无力单独进行统治,便委托当地统治阶级人物治理,派出达鲁花赤监治,职位高于当地官员,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用来保障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统治。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这一官职,《元史·太祖本纪》云:“遂定西域诸城,置达鲁花赤于各城监治之。”

⑤诸王分地最初由大汗管辖,通过特任的地方长官达鲁花赤实行统治,诸王只从这些土地享用岁收,而自己却无权征收赋税,他们也只能获得大汗设置的达鲁花赤直接处理收入的一部分。达鲁花赤管理户籍,收支赋税,签发兵丁,权力极大。元朝建立以后,路、府、州、县和隶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虽然职位与路总管、府州县令尹相同,但实权大于这些官员。在蒙古军和蒙古探马赤军一般不设达鲁花赤,其他各族军队除特殊情况外,都在元帅府、万户府、千户所设达鲁花赤,以监军务,职位与元帅、万户、千户相同。元代达鲁花赤职位最高达正二品(大都、上都达鲁花赤,后降为正三品),职位最低的是路府治所的隶事司达鲁花赤,正八品。在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和许多管军机构中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以此保障蒙古贵族对全国行政、军事系统实行严密监控和最后裁决的权力。宣政院由于职能的特殊性,用人自成系统,朝廷授职。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根据《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记载: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在朵思麻路、河州路及其边缘地区,元政府设立的军政机构有;洮州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二员,知事一员;十八族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脱脱禾孙一员。

⑥因洮州、十八族、积石州元帅府都是同一品秩军政机构,由此史料可知积石州元帅府秩从三品。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系指撒拉族首领所受封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从三品之职。由于元朝政府在吐蕃地区派驻镇戍军,有的驻军元帅府等机构兼管吐蕃军民,集军政大权为一体,《元史纪事本未》卷十八记载:“帅臣以下,亦僧俗并用,军民尽属管理o”

⑦积石州元帅府就属此例,兼管积石州军民。而有的文章论著把《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所载“撒刺田地里管民官一员”

⑧与撒拉族始祖在元朝受封“达鲁花赤”一职相提并论,这是不正确的。《元史》所言“撒刺田地里管民官一员”是指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所辖官员,撒拉族始祖首领受封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职相去甚远,史料引用牵强附会。

一、《使至塞上》

作者:唐代王维

1、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二、《泊秦淮》

作者:唐代杜牧

1、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三、《无题》

作者:唐代李商隐

1、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翻译

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何况正当东风将收的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烧成灰烬,蜡泪才会流干。

早晨梳妆照镜,(愁思难遣),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好在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尝试着捎信),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四、《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作者:宋代晏殊

1、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翻译

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宋代苏轼

1、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高赏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作者是左丘明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国语》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作者不祥(<史记>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战国策》作者不祥,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邹忌讽齐王纳柬>出自此书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不是孔子本人作的)。与<大学><中庸><孟子>合成4书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

《孟子》语录体散文集,以雄辩著称,善于用比喻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人性本善论

《庄子》:又叫<南华经>作者: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国蒙(地名)人,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做过一个官"蒙园漆吏"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主张"无为""逍遥"《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可以说起源于这里

2注解古书需要哪些知识

注释古书,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一) 需要全面运用音韵、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语言知 识。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人 的书面语言,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

而要准确了解 古人的书面语 言,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学知识。 (二) 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很多。王 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就简要介绍了关于天 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项内容,可供翻阅参考。

如:读 到“摄提贞于孟陬兮”(《离骚》)、“以为己生岁直(值)子, 鼠,子神也,因爱鼠”(《三戒•永某氏之鼠》)、“庆历中,有 布衣毕升•”(《活版》),就牵涉到古代三种纪年方法:岁星 纪年法,干支生肖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又,读《愚公移 山》中的“达于汉阴”,《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就牵涉到古代地理命名的常例:山南为 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三) 要掌握一些有关的专业知识。有人主张,专门著述应由 各方面的专门家担负注释疏通工作。

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天 文、数学、生物、医学方面的古籍,应由自然科学专家来注释; 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的古籍,应由文学、史学、哲学专 门家来注释。 这个主张是有道理的。

如:“尺”、“寸”,这是 两个很常见的字。但是,在医书中它们有特殊的含义。

诊脉 时,以掌后高骨为“关”,密排三指,“关”脉前称“寸”脉, “关”脉后称“尺”脉。扎针灸时,进针多少“寸”,也不是一 般的寸,而是“同身寸”,即病人的中指第二关节的长度。

不了 解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些看来很普通的词语也可能注错。初学者 接触专门学科的古籍时,一定要有人指导。

(四)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必须把 握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才能做到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评价一 篇作品是如此,注解疏通也是如此,不过后者不如前者显著罢 了。

如:韩愈《师说》,开宗明义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中“古”如何理解?为什么要 从“古”讲起? “学者”指什么人? “道”又指什么?都牵涉到 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中唐时期,佛老哲学影响很 大,不利于唐王朝的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

韩愈排斥佛老,提倡 儒学,正是适应了当时巩固唐王朝统治的需要。他所讲的“道” 就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孔孟之道,而不是一般的道理,更 不是其他哲学流派的“道”;他倡导尊师,则是为了培养一批能 够卫道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学者”的含义。

文中的“古”字, 不是一般的“古代”,更不是“从古以来”的意思,而是指孟轲 以前的时代。 因为韩愈在《原道》中说得很清楚:“轲之死,不 得其人焉。”

就是说,道传到孟轲,就没有继承的大师了。而韩 愈《师说》明确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所以“古”字是指 孟轲以前的时代。

韩愈在哲学上、文学上、教育上,都是打的 “复古”旗号,所以,这篇文章就以“古”字开头了。 总之,不 了解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即使是对于字词的疏通,也 难达到准确和深刻。

注释疏通古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戴震 说:“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这是深有体会的 话。没有渊博的知识,独立的见解,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 搞好这件工作。

所以,鲁迅愤慨地指责当时一些半通文人大搞古 书的标点评注以猎取名利的行径,称它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大厄运,并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见《旦介亭 杂文•病后杂谈之余》)。我们今天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来做好 古书的注释疏通工作。

但是,也不可存在畏难情绪和神秘观念。 我们有现代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只要刻苦努力,严肃认真,就可 以大大超过前人。

把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 地将古代文献译成白话文,介 绍给广大群众,是提高民族自信 心、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需要。

在教学中,文言翻译则是一种综合 性的习作,它沟通古今,既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是白话文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清末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西方名著《天演论》、《原富》、《名学》等书之后,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信”、“达”、“雅”的原则。

这三条原则直到今天还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 所谓“信”便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所谓“达”就是要通顺明白 地表达出来,所谓“雅”就是语言要规范化。

我们将文言文译为 白话文也大体可遵循这个原则。当然,严复所讲的“雅”是用标 准的文言文(如先秦诸子)去译外文,我们讲的“雅”是以今天的 普通话作为规范。

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个民族语言内部的翻译。这就和翻 译外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

由于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 展,所以彼此有很多共同或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细微的差异, 因此,翻译时要尽量发掘其联系,更好地沟通古今。 如:古代的 单音节词发展为现代的双。

3读古书需要注意什么

读古书固宜严别真伪,诸子尤甚。

(秦汉以后之书,伪者较少,辨别 亦较易,古书则不然。古书中之经,治者较多,真伪已大略可睹,子又不 然也)然近人辨诸子真伪之术,吾实有不甚敢信者。

近人所持之术,大要 有二:(一)据书中事实立论,事有非本人所能言者,即断为伪。 如胡适 之摘〈管子•小称篇》记管仲之死,又言及毛嫱、西施,(立政篇〉辟寝 兵兼爱之言,为难墨家之论是也。

(二)则就文字立论,如梁任公以(老 子〉中有偏将军、上将军之名,谓为战国人语;(见《学术讲演集》评胡 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又或以文字体制之古近,而辨其书之真伪是。 予谓二法皆有可采,而亦皆不可专恃。

何则?子为一家之学,与集为一人 之书者不同,前已言之。故读子者,不能以其忽作春秋时人语,忽为战国 人之言,而疑其书之出于伪造;犹之读集者,不能以其忽祖儒家之言,忽 述墨家之论,而疑其文非出于一人。

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 今其书之 存者,大抵治其学者所为;而其慕辑,则更出于后之人。

书之亡佚既多, 辑其书者,又未必通其学;(即谓好治此学,然既无师授,即无从知其书 之由来,亦无从正其书之真伪;即有可疑者,亦不得不过而存之矣)不过 见讲此类学术之书共有若干,即合而编之,而取此种学派中最有名之人, 题之曰"某子云''耳。 然则某子之标题,本不过表明学派之词,不谓书即 其人所著;与集部书之标题为某某集者,大不相同。

集中记及其人身后之 事,及其文词之古近错出,固不足怪。至于诸子书所记事实,多有讹误, 此似诚有可疑。

然古人学术,多由□耳相传,无有书籍,本易讹误;而其 传之也,又重其义而轻其事。 如胡适之所摘庄子见鲁哀公,自为必无之 事。

然古人传此,则但取其足以明义,往见者果为庄子与否,所见者果为 鲁哀公与否,皆在所不问;岂唯不问,盖有因往见及所见之人,不如庄子 及鲁哀公之著名,而易为庄子与鲁哀公者矣。然此尚实有其事,至如孔子 往见盗跖等,则可断并其事而无之。

不过作者胸中有此一段议论,乃托之 孔子、盗跖耳;此则所谓"寓言"也。此等处若据之以谈史实,自易谬 误;然在当时,固人人知为“寓言”。

故诸子书中所记事实,乖谬者十有 七八;而后人于其书,仍皆信而传之。胡适之概断为当时之人,为求利而伪造;又讥购求者之不能别白,亦未必然也。

(误之少且小者,后人或不 能辨;今诸子书皆罅漏百出,谬误显然,岂有概不能辨之理)设事如此, 行文亦然。今所传〈五千言〉,设使果出老子,则其书中偏将军、上将 军,或本作春秋以前官名,而传者乃以战国时之名易之。

此则如今译书 者,于书中外国名物,易之以中国名物耳。 虽不免失真,固与伪造有别 也。

又古人之传一书,有但传其意者,有兼传其词者。兼传其词者,则其 学本有□诀可诵,师以是传之徒,徒又以是传之其徒;如今瞽人业算命 者,以命理之书□授其徒然。

此等可传之千百年,词句仍无大变。但传其 意者,则如今教师之讲授,听者但求明其意即止;造其传之其徒,则出以 自己之言。

如是三四传后,其说虽古,其词则新矣。故文字、气体之古 近,亦不能以别其书之古近也,而况于判其真伪乎?今各家学术,据其自 言,皆有所本;说诚未必可信,〈淮南子•修务训〉已言之。

然亦不能绝 无关系。 。

4古汉语音律常识

五音和七音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因此,在古书上常可见到写某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这种配合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wl5_3q}g!Ad0 (这个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实难全),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5中医常识中清法治疗在古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指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用以解除里之热邪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所说的“热者寒 之” “温者清之”就是清法的理论依据。本法具有清热泻火、清脏腑热、凉血解毒、清虚热等作用,所以,清法的适应证为一切里实热证,凡是热性病,无论热邪在气、在营、在血,只要表邪已经解除,证见里热炽盛,都可以使用清法。

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 在营分、热在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的区分,所以,清法有清气分热、清营凉 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不同方法。《医学心悟》说:“清者,清其热也。

脏 腑有热,则清之。”所以,在运用清法时,必须以里热证为准,里寒证不宜使用。

同时, 热邪容易伤阴,大热又耗气,在使用清法时,经常会配伍生津、益气之类的药物。如果一 味使用苦寒药物泻火,服用后不但不能退热,还容易化燥伤阴,这就是王冰所说的“寒之 不寒,是无水也。”

6中医常识中带下在古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带下在中医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妇科疾病,狭义是指白带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的疾病。

引用《沈氏女科辑要》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正常白带呈白色黏液状或蛋清样,量少,无异味,称生理性白带。

如果白带的 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又或者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或下白 物、流秽物。正如《女科证治》:“若外感六*,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 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造成白带异常的 原因很多,多数是因为感染或炎症引起,也有部分由于宫内节育器、子宫颈息肉、宫颈癌 等其他疾病引起。

7要是收藏老旧书的话,收藏哪一类的比较好啊

晚清民国的话主要是线装书流通较多,平装书刚刚起步。

所以首当是以线装书收藏为主,这时候的线装书依然有木刻本,且具有回光返照之精彩,许多木刻本不亚于康雍乾三朝精刻本,所以这时候的精刻本出版年份虽近,但价格堪比明清精刻!石印本也开始新起,但是石印本流通较大,现在的古书依然以石印本传世为多,所以要收藏石印本当然是需要它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否则价值不会很大,书友不知道对古书收藏时候有所了解?如有不懂的古书专业知识可以看看书藏网、布衣里面讲解的最基本的古书常识知识。纯手打请理解。

  越南——安南

  菲律宾——吕宋

  马来西亚——柔佛 / 马六甲

  文莱——泥国

  朝鲜 / 韩国:Korea

  中国古称:乐浪 /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高丽

  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 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中国古称:扶桑 / 倭奴 / 东夷 / 海东 / 东洋 / 东瀛

  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 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Japan 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中国古称:瓯越 / 占婆 / 林邑 / 环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汉朝设置交趾郡。唐朝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 Malay 半岛的大部分。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国古称:安息

  来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 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Iran为其转音。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其实 Persia 并不单只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称为 Persia 。)

  俄罗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辅罗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联

  中国古称:罗刹

  来源:9世纪下半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诺曼人在东斯拉夫人地区建立基辅罗斯大公国。斯拉夫人把来他们称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 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 Rocia 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时期,Oroccia 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苏联曾是俄罗斯最强大的历史时期。

  西班牙:Spain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这里野兔出没,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语 Shaphan)。渐渐的,转换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尔图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本来翻译成波秋歌更为恰当

  意大利:Italy

  中国古称:大秦

  来源:古希腊人殖民到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 Italoi。后来罗马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拉丁语 ltalia,并用它作为意大利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

绪论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及英译概论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

第一讲 上古神话

一、神话概说

二、经典英译

女娲补天(刘安)

三、翻译练习

后羿射日(刘安)

蚩尤轶闻(任防)

第二讲 先秦寓言

一、寓言概说

二、经典英译

画蛇添足(刘向)

三、翻译练习

杞人忧天(张湛)

吕梁丈夫(庄子)

第三讲 诗经风雅

一、诗经概说

二、经典英译

诗经·国风(选三)

三、翻译练习

国风(选二)

小雅·鹿鸣

周颂·清庙

第四讲 楚辞悲歌

一、楚辞概说

二、经典英译

楚辞(节选)(屈原)

三、翻译练习

楚辞(节选)(屈原)

第五讲 道德之宗

一、老子概说

二、经典英译

道德经(选四)(老子)

三、翻译练习

道德经(选四)(老子)

太极图说(节选)(周敦颐)

第六讲 庄周论道

一、庄子概说

二、经典英译

庄子(选二)(庄子)

三、翻译练习

庄子(选三)(庄子)

第七讲 孔丘论语

一、儒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论语(选九)(孔子)

三、翻译练习

论语(选六)(孔子)

中庸(节选)(子思)

第八讲 人性探源

一、人性概说

二、经典英译

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孟子)

荀子·性恶(节选)(荀子)

三、翻译练习

原性(节选)(王安石)

大学(孔子)

福乐智慧(第六章 )(优素甫)

第九讲 名家论坛

一、名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公孙龙子·名实论(公孙龙)

三、翻译练习

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

苟子·正名(节选)(苟子)

第十讲 兵家谋略

一、兵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孙子兵法·计篇(孙武)

三、翻译练习

孙髌兵法·奇正(孙膑)

第十一讲 史学绝唱

一、史记概说

二、经典英译

史记·管晏列传(节选)(司马迁)

三、翻译练习

史记(选二)(司马迁)

蒙古秘史·卷十一(节选)

第十二讲 文学传记

一、传记概说

二、经典英译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三、翻译练习

桃花源记(陶渊明)

大人先生传(节选)(阮籍)

第十三讲 文心文论

一、文论概说

二、经典英译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

文心雕龙(节选二)(刘勰)

三、翻译练习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

文赋(节选)(陆机)

第十四讲 盛唐诗歌

一、唐诗概说

二、经典英译

五言古诗·月下独酌(李白)

七律·登高(杜甫)

酬张少府(王维)

三、翻译练习

宿建德江(孟浩然)

出塞(王昌龄)

问刘十九(白居易)

第十五讲 诗品诗话

一、诗品概说

二、经典英译

诗大序(节选)

诗品(选二)(司空图)

三、翻译练习

诗式(节选)(皎然)

沧浪诗话(节选)(严羽)

诗品(选二)(司空图)

戏为六绝句(选二)(杜甫)

第十六讲 唐宋散文

一、散文概说

二、经典英译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三、翻译练习

师说(节选)(韩愈)

岳阳楼记(范仲淹)

石钟山记(节选)(苏轼)

第十七讲 书谱书论

一、书谱概论

二、经典英译

书谱(节选三)(孙过庭)

三、翻译练习

书谱(节选二)(孙过庭)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陆羽)

草书歌行(李白)

第十八讲 禅宗智慧

一、禅宗概说

二、经典英译

大乘止观法门(节选)(慧思)

六祖坛经·定慧品(节选)(惠能)

三、翻译练习

六祖坛经(选二)(惠能)

第十九讲 两宋词章

一、宋词概说

二、经典英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三、翻译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虞美人(春花秋月)(李煜)

第二十讲 元曲杂剧

一、杂剧概说

二、经典英译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节选)(关汉卿)

西厢记·惊艳(节选)(王实甫)

三、翻译练习

散曲(选二)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第一)(选二)(李渔)

第二十一讲 明清小说

一、小说概说

二、经典英译

红楼梦(节选)(曹雪芹)

三、翻译练习

西游记·猴王出世(吴承恩)

水浒传·武松打虎(施耐庵罗贯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慎)

红楼梦·“好了歌”解(曹雪芹)

第二十二讲 翰墨丹青

一、书画概说

二、经典英译

画语录(选二)(石涛)

三、翻译练习

画语录(选二)(石涛)

小山画谱(节选)(邹一桂)

第二十三讲 历代书信

一、书信概说

二、经典英译

答谢民师书(节选)(苏东坡)

致弟书(节选)(郑燮)

三、翻译练习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嵇康)

与元微之书(节选)(白居易)

与十二侄(节选)(欧阳修)

第二十四讲 文明演进

一、新学概说

二、经典英译

论语注·“公羊三世”说(节选)(康有为)

孙文学说(节选)(孙中山)

三、翻译练习

清代学术概论(节选)(梁启超)

摩罗诗力说(节选)(鲁迅)

附录 中国历代文化要籍篇目(汉英对照)

主要参考书目

《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形天即刑天,刑天和黄帝在这里争夺神位,天帝砍断了他的头,并把他葬在常羊山。刑天竟然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来舞动。

评曰:常羊山从此阴云郁结,碧天不开,还时时听见闷雷在山谷中轰鸣回响。据说那是失败的英雄刑天,一直不心甘,不停地挥舞武器,在与敌人作战。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句中写道: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古代汉族神话传说刑天舞干戚,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他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刑天”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另有一说认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头的意思)。

当炎帝还是统治全部落的天帝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爱歌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炎帝被黄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一名天帝.虽然忍气吞声,不和黄帝抗争,但他的儿子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蚩尤和黄帝一战失败,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离开南方天廷,径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黄帝争个高低。

武器,刑天使的是戚,是一种巨斧,还有一块青铜方盾,古代称为干。

刑天左手握着青铜方盾,右手拿着一柄闪光名为“戚”的大斧,一路过关斩将,砍开重重天门,直杀到黄帝的宫前。黄帝正带领众大臣在宫中观赏仙女们的轻歌曼舞,猛见刑天挥舞“干戚”杀将过来,顿时大怒,拿起宝剑就和刑天搏斗起来。两人剑刺斧劈,从宫内杀到宫外,从天庭杀到凡间,直杀到常羊山旁。

黄帝久经沙场,经验老到。他趁刑天不防,挥剑向刑天的脖子砍去。刑天招架不及,头颅被斩落下来。落到地上的刑天之头,顺坡向常羊山脚下滚去。被斩首的刑天蹲下身子,想找回自己的头颅。他摸遍了周围的山地,也没能找到。由于失去眼睛,他没有看见自己的头就在他身处的常羊山脚下。

黄帝担心刑天找到头颅后会恢复原身再和自己交战,就拿起手中的宝剑向常羊山劈去。随着一声巨响,常羊山被劈成了两半,刑天那硕大的头颅就势滚进山谷。随后,那两半山又合二为一,把刑天的头颅埋葬在里面。

刑天感觉到了周围的变化,知道黄帝已经把自己的头颅埋进山腹,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他站起来,依然右手拿斧,左手持盾,向着天空胡乱挥舞。陷入黑暗的刑天暴怒,以两个乳头当做眼睛,张开肚脐做嘴,继续与黄帝搏斗。黄帝看到刑天如此凶悍,心中升起敬畏之情,便放弃了战斗。

刑天虽然失败,但是他永不妥协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写诗对刑天的这种精神大加赞颂,诗中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传说刑天是名勇者,有次民间出现一凶兽,常吃人,众人束手无策,推荐几名勇士前去制服,其中就有刑天,但是怪物十分强大,只剩刑天和一名战士还活着,最终怪物被杀死,胜利之后,正欲离去,那名战士禁不住利益的诱惑,杀死刑天,荣誉自己一个人获得,并将刑天的头部藏到山里,之后刑天怨恨未平,胸前生出两只眼睛,腹部生出嘴巴,回到部落将那名战士杀死,可人们已经被蒙蔽,认为刑天是怪物,想要消灭他,之后刑天逃回山林,每日每夜都在找自己的头,遇到人类就将其杀死,以解心中怨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