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下利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痢疾 5 泄泻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下利的穴位 2 治疗下利的方剂 3 治疗下利的中成药 4 下利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下利 1 拼音

xià lì

2 英文参考

dysentery and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下利为病证名。简称利。古代医书对痢疾与泄泻的统称。《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脉数而渴者,……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似指痢疾。又:“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似指泄泻。亦有以利为泄泻者[1]。《伤寒捷诀·肠垢鹜溏》:“利与痢不同。利者,泻也。”

后世区分为利与痢,以利为泄泻,痢为痢疾。

4 痢疾

痢疾(dysentery[2][3])为病名[4]。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4]。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4]。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4]。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4]。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4]。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4]。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6]。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6]。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6]。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4]。

详见痢疾条。

5 泄泻

泄泻(diarrhea[2][3])为病名[8]。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8],又称下利(汉唐时期)[9]。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9]。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9]。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9]。

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10]。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10]。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11]。

详见泄泻条。

6

三结交为经穴别名,指关元穴。《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结交 [ 最后修订于2017/2/18 20:05:44 共48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痰积泄泻的症状 5 痰积泄泻的治疗 6 关于泄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痰积泄泻的穴位 2 治疗痰积泄泻的方剂 3 治疗痰积泄泻的中成药 4 痰积泄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痰积泄泻 1 拼音

tán jī xiè xiè

2 英文参考

diarrhea due to retention of phleg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hlegmatic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痰积泄泻为病证名[1]。又称痰泻、痰泄[1]。

泄泻·痰积证(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accumulation[2])为病证名[1]。又称痰积泄泻(《症因脉治》)、痰泻(《医学入门》卷五)、痰泄。是指痰食积滞,伤及脾胃,以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泻下白色黏液或白冻,腹中漉漉有声,或两肋攻刺作痛,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3]。

4 痰积泄泻的症状

《症因脉治》卷四:“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胶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

时泻时止,时轻时重,或下白胶如蛋白,头晕恶心,胸闷食减,腹中鸣响,脉多弦滑[4]。

5 痰积泄泻的治疗

痰积泄泻治宜化痰祛湿,用二陈汤、节斋化痰丸、海青丸、青州白丸子等方[4]。脾虚者,可用六君子汤[4]。

6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2][5])为病名[6]。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6],又称下利(汉唐时期)[7]。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7]。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7]。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8][9]。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7

《摄生众妙方》卷八:荆防败毒散处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防风荆芥桔梗川芎各45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疏风解表,败毒消肿。治凤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八《回春》卷八:荆防败毒散处方防风、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薄荷、连翘、桔梗、枳壳、川芎、茯苓、金银花、甘草。制法上锉。功能主治散毒。主痈疽疔肿,发背乳痈,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以伤寒,12日至45日者。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疮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消;热甚痛急,加黄芩、黄连。摘录《回春》卷八《医统》卷九十一:荆防败毒散处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桔梗、枳壳、天麻、地骨皮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痘疹始终热毒之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微汗热退为佳。初出不快,加紫草、紫苏、姜蚕、葱白;泄泻、加猪苓、泽泻,去紫草;热胜谵语,烦渴,加辰砂六一散调服。摘录《医统》卷九十一《外科心法》卷七:荆防败毒散处方芎藭1钱,茯苓1钱,枳壳1钱,前胡1钱,柴胡1钱,羌活1钱,独活1钱,荆芥1钱,防风1钱。功能主治小儿黄水疮,瘭疮。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煎服。临床应用1黄水疮:一小儿头面患疮数枚,作痒,出水,水到处皆溃成疮,用绿豆粉、松香为末,香油调敷,饮以荆防败毒散而愈。2瘭疮:一小儿头面胸腹患水泡数枚,溃而成疮。此因风邪乘于皮肤而然。饮荆防败毒散,更以牛粪烧存性为末敷之而愈。摘录《外科心法》卷七《医学正传》卷八:荆防败毒散别名消风败毒散处方柴胡4分,甘草4分,人参4分,桔梗4分,川芎4分,茯苓4分,枳壳4分,前胡4分,羌活4分,独活4分,荆芥穗4分,防风4分。制法上细切,作1服。功能主治发散痘疹,疏解寒热。主痈疽疮疡初起,发热,脉浮数,及水肿邪在表者;伤寒温春发斑重者;痘疹,及时气风

详见百科词条:荆防败毒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06:30 共302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泻痢宁片 1 拼音

xiè lì níng pià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Xielining Pian

22 处方

黄芩 175g 地锦草 350g 秦皮 175g 地榆 175g

23 制法

以上四味,黄芩提取黄芩素,地锦草、秦皮、地榆加水煎煮二次,合并水煎液,滤过, 滤液浓缩成膏。将浓缩膏与黄芩素及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苦。

25 鉴别

取本品20片,除去糖衣,研细,加水50ml,热浸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用乙醚提 取2次,每次25ml,提取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 2g;加水40mI,同法 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 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用1%草 酸溶液制备的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谈棕色的斑点。

26 检查

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Ⅰ D)。

27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泻止痢。用于大肠湿热,血热毒盛,泻泄腹痛,下痢后 重,肠炎菌痢见上述证候者。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儿童酌减。

29 贮藏

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同天津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泻痢宁片 《杨氏家藏方》:[卷第六脾胃方六十一道]姜魏丸

温胃进食,止腹痛泻痢,消食。生姜(一斤,去皮,切作片子,盐三两,拌淹一宿,焙干)阿魏(一分,同面一两

《本草择要纲目》:[温性药品]阿芙蓉

(俗作鸦片。)气味酸涩温微毒。主治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气。今人房中术用之。京师售一粒金丹

《奇效良方》:[卷之十三痢门(附论)]痢疾通治方

生姜三个枣,一个乌梅三寸草。更加**与陈皮,赤白泻痢一齐扫。《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

《医方集宜》:[卷之八小儿门]食惊泻痢候

泄泻多时使转青脏腑不调成痢病热红冷白症分明此是惊泻痢之候腹痛赤白如冻作渴烦热不食者不治《医方集宜》明

《活幼心书》:[卷下·信效方汤散门]散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食泻的症状 5 伤食泻的病因病机 6 伤食泻的辨证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632 方二 633 方三 64 艾灸治疗 65 推拿疗法 66 饮食疗法 661 推荐食材 662 推荐食疗方 7 关于泄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伤食泻的方剂 2 治疗伤食泻的中成药 3 治疗伤食泻的穴位 4 伤食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伤食泻 1 拼音

shāng shí xiè

2 英文参考

diarrhea due to improper die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伤食泻为病证名[1]。见《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

伤食泻为病证名[1]。即泄泻·伤食证[2](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3]),又称伤食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食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胃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食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积泻(清·陈德求《医学传灯·泄泻》)、食积泄泻(《症因脉治》卷四)、食积泻(何惠川《文堂集验方·泄泻》)。是指饮食受伤,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2]。

4 伤食泻的症状

伤食泻症见饱闷恶食,嗳腐吞酸,腹痛则泻,泻后痛减,泻下不畅[1]。黏而秽臭,苔腻,脉滑或弦紧[1]。

泄泻·伤食证患者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4][5]。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即泻,泻后即减,少顷复痛泻,腹皮扛起,或成块或成条,泻下臭如败卵,此食积泄泻之症也。”

《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

5 伤食泻的病因病机

《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

食积胃肠,脾胃运化失职: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故腹痛肠鸣,脘腹痞满。宿食不化,则浊气上逆,故嗳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泻后腐浊外泄,故腹痛减轻。舌苔厚腻,脉滑,是为宿食内停之象。[4][5]

6 伤食泻的辨证治疗 61 治法

消食导滞[4]。

消食化滞[5]。

消食和中[1]。

62 方药治疗

泄泻·伤食证可用保和丸[备注]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为主方进行治疗。本方消食导滞为主,并能和胃除湿。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滞,宽中除满为主药;佐以陈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湿;连翘以消食滞之郁热。若食滞较重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枳实导滞丸[备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4]

泄泻·伤食证可用保和丸、枳术丸、治中汤等方消食和中[1]。夹寒者宜温,可用红丸子、小七香丸等,若形症俱实而宜下者,可用感应丸、煮黄丸;夹热者宜清,可用栀连平胃散,若宜下者,可用大承气汤[1]。

《证治要诀·大小腑门》:“食积腹疼而泻,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调脾饮,吞感应丸。或因食一物过伤而泻,后复食之即泻者,以脾为其所伤未复而然,宜健脾汤。因食冷物停滞伤脾,脾气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泻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汤加干葛(一作干姜),吞酒煮黄连丸。”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6]。饮食所伤者加建里、足三里[6]。

632 方二

治则:除湿导滞,疏调肠胃

选穴:天枢 阴陵泉 上巨虚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阴陵泉乃脾经合穴,疏调脾气,健脾利湿;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通调胃肠气机,运化湿滞。

随证配穴:食滞—中脘。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3 方三

[7]

治法:消食导滞,调和肠胃。

选穴:以俞、募穴为主。取中脘、章门、胃俞、脾俞、足三里、下脘、璇玑、里内庭穴。

随证配穴:伴呕吐者,加内关、公孙。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下脘、璇玑、里内庭为消宿食效穴。

64 艾灸治疗

[8]

选穴:中脘、建里、上巨虚、公孙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榄大艾炷,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65 推拿疗法

[9]

选穴:章门、期门、肝俞、胆俞、胃俞、大肠。

操作方法:用轻柔的按揉法在两侧掌门、期门穴治疗,每穴约6分钟。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用轻柔的手法按揉背部的肝俞、胆俞、胃俞及腰部的大肠俞,以透热为度。

66 饮食疗法 661 推荐食材

伤食泻患者建议食用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胡萝卜、香蕉等[5]。

662 推荐食疗方

[5]

1.粳米粥(《普济方》):小米100g,神曲30g。煮粥。

2.胡萝卜棒渣粥(《宫廷颐养与食疗粥谱》):玉米渣100g,胡萝卜3~5根。先将玉米渣煮1小时,后将胡萝卜洗净切片放入再煮,待萝卜熟后即可。空腹食。

3山楂煎(《中国药膳学》):焦山楂10g,红糖30g。水煎服。

7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3][10])为病名[11]。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11],又称下利(汉唐时期)[4]。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4]。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4]。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4]。

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7]。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7]。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6]。

详见泄泻条。

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酒泄的病因病机 5 酒泄的辨证论治 51 湿热 52 寒湿 6 关于泄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酒泄的穴位 2 治疗酒泄的方剂 3 治疗酒泄的中成药 4 酒泄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酒泄 1 拼音

jiǔ xiè

2 英文参考

alcoholic diarrhe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lcoholic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酒泄(alcoholic diarrhea[1])为病证名[2]。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称酒湿泄、纵酒泄泻、伤酒泄泻[2]。是指以泄泻为主症的酒病[1]。

泄泻·伤酒证(diarrhea with alcoholi syndrome[1])又称伤酒泄泻(《医略六书·泄泻》)、酒泄(《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酒湿泄(《罗氏会约医镜·论泄泻》)、纵酒泄泻(《不居集》卷二十一)。是指饮酒过度,损伤脾胃,以晨起即泄,泄下黄沫,小便赤,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3]。

4 酒泄的病因病机

酒泄因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所致[2]。

5 酒泄的辨证论治

酒泄有寒热之分[2]。《不居集·酒伤》:“人但知酒有湿热,而不知酒有寒湿也。”

51 湿热

有善饮而先天禀厚者,大便泄泻,若一日不泻,反觉闷热,此属湿热[2]。治宜清利。用四苓散、大分清饮、葛花解酲汤、酒蒸黄连丸之类[2]。

52 寒湿

多饮酒而阳气虚弱者,酒湿从寒化,症见饮食渐减,形体渐瘦,困倦畏寒,泄泻日久,或五更作泄,或秋冬加剧,脉多弦细[2]。阳气虚弱者治宜培补脾肾、温化寒湿,用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八味丸、胃关煎等方[2]。

6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1][4])为病名[5]。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5],又称下利(汉唐时期)[6]。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6]。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6]。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7][8]。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