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韦庄的简介,第1张

韦庄

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一说为玄宗相韦见素之后,其实并非一房),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生平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仕唐时期。广明元年(880)他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882)春始得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后去润州,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中任职。光启元年(885),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景福二年(893)入京应试,不第。乾宁元年(894)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已年近60。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韦庄亦随驾任职。乾宁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此后无诗作留存。

后期为仕蜀时期。天复元年 (901),他应聘为西蜀掌书记,自此在蜀达10年。天□四年 (907),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与之对抗,遂建立蜀国,史称前蜀。他被王建倚为心腹,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

文学创作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他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因而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忧时伤乱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从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悯耕者》、《汴堤行》对战乱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睹军回戈》、《喻东军》、《重围中逢萧校书》对当时屯居洛阳的援军残害人民、掳掠妇女的丑恶行径作了谴责,同时又对他们拥兵自重、未能积极镇压起义军表示不满。而《铜仪》、《洛北村居》、《北原闲眺》、《辛丑年》等诗,则反映了他对唐室“中兴”的热切期待;《闻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关》等诗,表示了他对离乱中的君主、皇族多所眷念;《咸通》、《夜景》、《忆昔》等作,更抚今追昔,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挽歌。他又有一些出色的怀古诗,如《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在对南朝史迹的凭吊中,也寄寓着他对唐末社会动乱的哀叹,情调凄惋。此外,他还有一些诗如《思归》、《江外思乡》、《古离别》、《多情》等,反映了他长期四处飘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他的写景诗,如《题盘豆驿水馆后轩》、《登咸阳县楼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也有特色。他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而清词俪句,情致婉曲,则为其近体诗的共同风格。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所谓“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它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由于某种忌讳,韦庄晚年严禁子孙提及此诗,也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

韦庄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但温词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词,创作个性不鲜明;而韦词却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首,学习白居易、刘禹锡《忆江南》的写法,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风格上,韦词不象温词那样浓艳华美,而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直截决绝之语,或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如〔思帝乡〕“春日游”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于率直中见结郁;〔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地抒发思乡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语淡而悲,不堪多读”,都指明这一特点。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己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也是从这点着眼的。但韦词间有艳亵语,为其不足处。

本集和研究资料 《蜀□杌》著录韦庄《浣花集》20卷。《补五代史·艺文志》著录《韦庄笺表》 1卷、《谏草》2卷、《蜀程记》1卷、《峡程记》 1卷、《韦庄集》20卷、《浣花集》5卷、《又玄集》5卷。今仅存《浣花集》及所选诗《又玄集》,余皆佚。

《浣花集》为韦庄弟韦蔼所编,蔼序说,韦庄在“庚子(880)乱离前”的作品,大都亡佚;到编集时,他才搜集到1000多首。然今传《浣花集》仅存诗200多首,尚不足原编四分之一。此集有明正德间朱承爵刻本(《四部丛刊》即据以影印)和晚明汲古阁刻本,皆作10卷,大致以时地分卷,各卷篇数多少不均。《全唐诗》略加归并,编为5卷,内容全同。另《补遗》1卷,大概为后人于结集后所增补。

韦庄词向无专集。《全唐诗》从《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余》等辑录54首。刘毓盘辑有《浣花词》 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

近人向迪琮编有《韦庄集》,收韦诗 300多首,词55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印行,较为通行。

关于韦庄生平事迹,《蜀□杌》、《唐才子传》、《十国春秋》均有材料。近人曲滢生有《韦庄年谱》(北平清华园我辈语丛刊社1932出版)。今人夏承焘有《韦端己年谱》(见《唐宋词人年谱》,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 1版),资料丰富,考订精密,于韦庄一生行迹,钩稽颇详。

导读:

1、乱世中耀眼的“明星”

2、自信爆棚的业余中医

3、任三大医学院院长,为中医站台

他以一张口、一杆笔,傲立于乱世。

他这样填写户口调查表: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他被称为“疯子”,他说“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有神经病”。

他爱骂人,骂人水平极高,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口诛笔伐从来都不会留情。

他很“邋遢”,不爱洗澡,脏兮兮的衣服,长长的、黑乎乎的指甲,不妨碍他“指点江山”。

他满腹经纶,是一位通古博今的大学问家、思想家,被尊为“一代大儒”“国学泰斗”,为“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胡适语)。

他是坚韧的革命家,被视为“民国先驱”, 在风起云涌的乱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鲁迅语)。

他师从古文经学、诸子学和小学等领域的大师,青出于蓝胜于蓝,却被老师骂为“不忠不孝,非人类”。

他的弟子众多,不管是最得意的“三大巨头”“四大天王”,还是后人列出的“八大弟子”,都是影响中国近代文化响当当的人物;此外,还有几位是中医界的知名人物。

生于余杭书香门第,家中珍藏古书5000多卷。6岁能诗,9岁起随外祖父习诵四书五经,并“涉猎史传、浏览老庄。”

16岁,他参加童子试,不屑论答“论灿烂之大清国”,据说因为写下“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排满言论,被逐出考场。家人为掩人耳目,以“突发癫痫而弃考”为说辞。

21岁,他入诂经精舍,师从清末朴学大家俞樾,历7载,学问大进。37岁时,公开发表了一篇《谢本师》,与政治思想不合的老师“反目”。

28岁, 在上海任《时务报》撰述时,与康有为门人发生冲突,被殴打,避走杭州,自办《经世报》,与《时务报》分庭抗礼。他鄙夷功利、虚伪的“康圣人”之流,讥讽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是“一群屎克螂在推滚粪球”。

34岁,他在《苏报》提倡民族革命、谩骂满清而身陷囹圄三载,也因此将革命之火彻底引爆。

39岁,他在日本东京主持《民报》,因排满、宣传革命新思想,二入牢狱,庭审时,辩驳的裁判长理屈词穷。最终,由鲁迅等代交罚金而获释。

44岁,婚后不久的他,“以大勋章为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而遭软禁,被好吃好喝的伺候了3年。

58岁,脾气不改,在康有为70岁寿诞,送上一副取自《中庸》《论语》语“ 国之将亡必 有 (妖孽)”“ 老而不死是 为 (贼)”的对联,暗戳戳而又明目张胆的骂康有为是“妖孽”和“贼”。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他也因为思想壁垒和成见,被一批别有用心的政客所裹挟,被“拖去做反对大革命的炮手”“ 起劲为‘反赤’摇旗呐喊”。

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以“中华民国遗民”身份自居,远离令他失望的现实世界,回归到书本的学问中,其中包括了他的业余爱好——中医学。

“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寇为患,国难当头之际,他时而会放下书本,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告。

63岁,一次在燕京大学演讲,五大弟子“护法”,阵仗非比寻常:钱玄同负责板书,刘半农负责他满口的余杭土话方言的翻译,黄侃负责倒水,马裕藻和吴承仕负责回答学生的提问。

生活的他有点可爱。

34岁时,上报刊发“征婚告白”征婚,列出续娶五条标准,有地域限制却又开明,言“夫死可嫁,亦可离婚”。他还说过“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

44岁时,他续娶民国才女汤国梨,前卫的举办了一场西式“文明婚礼”,一时之间,轰动上海。

他与流氓大亨杜月笙交好,杜月笙的名字,也是他给改的。他还给四个女儿起名,章㸚(lǐ)、章叕(zhuó)、章㠭(zhǎn)、章㗊(jí),江湖传言,这几个生僻字吓退了不少青年才俊。

他的逸闻趣事,还有很多……

他的学生陈存仁,写过一本《阅世品人录》,曝光了章太炎的不少“料”,以及被困北京时期的84封家书。个人事迹、人情世故、 情感 八卦等等,趣事多端,倒是有点像写小说。

他“追星”,因为仰慕顾绛(顾炎武)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他就是章炳麟(1869 -1936年),世人口中的“太炎先生”。

可他却说:我是医学第一。

郑逸梅在《艺林散叶荟编》中记述说道:“有人问章太炎:你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太炎笑答:都不是,我是医学第一。”

章太炎,书香门第出身,祖上又是富甲一方的大户。即使后来家道中落,也是“瘦死的骆驼”,家境也算殷实,书香未断。其祖父章鉴(字“聿昭”),妻子生病被庸医误诊致死,遂发愤读医书,小有所成,开始为亲友开方看病,效果还不错,于是慢慢地开始给乡邻看病。就像喜欢藏书一样,对章氏来说,行医看病不过是业余爱好而已。到了1860年,太平天国起义,兵连祸结,但凡有点家底或者有投奔去处的老百姓,都在奔走避难。章氏一门也不例外。直到3年后,战乱平息,才回到余杭,只是物是人非,家无余财了。好在章鉴有医技在身,行医乡间就成了主业。

彼时,章太炎的父亲章濬(字“轮香”),正值盛年,学问也大,受到了官方的赏识,担任县学训导,一时之间也还算风光。不幸的是,因为与造成“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的知县刘锡彤过从甚密而被牵连革职,不得不退居乡里,在为章氏子弟讲课的同时也以医立身。后来的县志,言其“长于医,为人治病辄效”。

似乎是受家庭的熏陶,章太炎也喜欢医学,特别喜欢收集古代医籍和古今医方,也写过医学论文,著过医书,有《霍乱论》和《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出版。个人以为,但凡有着深厚传统文化根底的人,谁又不会爱上中医呢?中医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片沃野。

章太炎曾说:“吾家三世皆知医。”

三世,包括了他自己。

然而,尽管章太炎说在自己的所有学问中“医学为第一”,为何医学史上却没有他这么个人物呢?

毋庸讳言,中医理论水平和医术差强人意。

“将传统医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话说的似乎有点大。

有人说章太炎“为亲朋治病,常能手到病除”。

有人说他“精于理而疏于术”。

我个人不赞同这两种说法,不敢恭维章太炎先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治病水准。

不敢妄评先贤,但也不做一个歌颂者。

人无完人,谁也不是全才。

(1)医术

章太炎,爱读医书,喜研医理,时而会按奈不住给人开方看病,并且爱用经方。那么,他的医术水平怎么样呢?看几段文字:

1904年,因《苏报》案,章太炎与邹容一起被监禁狱中。为邹容看病,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为邹容看病开方是事实,但看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至于给孙中山先生开方,应该是在日本期间,药吃没吃都不得而知了。

至于1920年,章太炎自治愈黄疸的事,不敢妄加揣测。但是,这一年他还自己

诊断过“阳明少阳病”,自己开方四五剂没有疗效,后来请来中医仲右长诊治好了,倒是事实。

《伤寒论》96条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有言“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猜想,章太炎按图(症)索骥(检方)所致。按仲右长所诊“阳微结”,是“必有表,复有里”,用小柴胡汤就可以了。他在《医术平议》里批判郑文焯说“按病检方,而不察起病之本,是亦徒知经方,不知医经者。诚用其术,惧不可以应变”,却应在了自己身上。

对于,章太炎的医术还有一个流传版本,大概是这样的:

章太炎认为自己医术高明,很爱给亲朋好友开方看病。但凡见到有谁患牙痛、发胃病什么的,便主动为人诊治开方。他说理说的头头是道,但实际效果根本就不行。据说,他用起药来,动不动就是一两八钱,因此谁也不敢吃他开的药。但是,碍于情面,当他问起时,都说吃了他开的药好的。这样,章太炎越来越自信。中年以后,自信心更是爆棚。他的孩子生了病,他也不肯去请医生,一定要自己看。夫人汤国梨深知他的脾气,表面上让他开方看病,背地里却偷偷另请医生来治。孩子的病好了,章太炎就以为是自己治好的。如此一来,他更为自得了。他常和人说起,谁谁的病吃了他的方子如何灵验,听的人似乎都知道事非如此,但也没人当面说破。

我个人相信最后一种说法。看到此处的您呢?

说一说另一个根据——医理未透。

(2)医理

章太炎通医理是毋庸置疑的,看过那么多的书,也写过不少文章。他对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是下过功夫的,只是还欠点火候。

但是他学通、学透了吗?没有。

尽管章太炎的传统文化功底很深厚,但是他医理不精。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还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觉得中医的理论不 科学 ,主张废除阴阳五行之说,摒弃“天人通应”的理论。在他的头脑中,这些都是杂草、糟粕,太低级了,是会让别人耻笑的东西。他说“五行、六气字样,徒令人厌笑”“通天人、陈五运者,医之稗荑”。(后来,对六气又有了新的认识,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说“六气可凭,五行五运不可据”“不知六气三候,而欲按病疏方,则人人能为医矣。此本专门之技,岂文儒泛滥者能袭取。”)

他在1926年的《医界春秋》发表文章“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主张废除五行。在上海国医学院任院长时,撰“发凡起例”,说要“一洗阴阳五行之说,欲以科学解释中医”。

这是西方来的“赛先生”(SCIENCE)造就的一个时代现象,能有几人幸免?和我在前面几篇文章写到的胡适、鲁迅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章太炎是中医爱好者,有着一定的中医功底。这才更令人感到悲哀。

1927年12月,中医界的秦伯未、王一仁、许半龙、严苍山、 章次公 等7人,在上海创办了 中国医学院 ,公推章太炎为首任院长。因为学术主张不同, 徐衡之 、章次公、陆渊雷、章巨膺等,在1928年重新创办了 上海国医学院 ,同样推举太炎为院长。这是当时中国“第一所正式采取现代医学作为基础的中医学校”。

1934年秋,章太炎对上海繁华嘈杂的生活心生厌烦,由上海迁居苏州,又应邀出任 苏州国医专科学校 名誉校长和国医研究院院长。太炎先生为苏州国医专科学校题写校训“诚敬勤朴”,在苏州国医研究院医刊上题词“取法方东,不震远西,下问铃串,不贵儒医”。

还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国医专科学校的房子,还是章太炎以二万四千元巨款购得。

由此可见,章太炎在医学界的声望也是很高的。只是,这与他的医学水平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一身的名望所致,也与他的两个学中医的学生陈存仁、章次公的参与促成有关。章太炎不缺这些头衔,他有的只是对中医的喜爱和想为中医教育助一份力。

章太炎虽然学医不精,但在中西医论争、“废止中医”案中为中医站台。

他说:

中医迂缓而有神效,其失也糊涂;西医切实而直速,其失也执着。

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据。

夫中医不可废也。然或谓中医为哲学医,又以五行为可信。则前者近于辞遁,后者真令人笑耳!

……

然而,令人感慨的是,章太炎的老师俞樾是《废医论》(1879年)的作者,是国人主张废除中医的鼻祖;提出轰动全国的“废医存药”废止中医案的始作俑者余云岫,是他的学生。

在“人民网”看到一篇文章,令人……无语。

我个人对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十分敬佩的,写这篇文章是就事论事,不妄评先贤,也不做一个歌颂者。

参考文献:

汤志均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胡觉民汤国梨谈太炎(续)/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1982年)第3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八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邓铁涛中医近代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曹东义 中医近代史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朱鼎成,李鑫海派中医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朱德明编 杭州医药文化图谱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姚奠中,黄国炎著,章太炎学术年谱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

章太炎全集·医论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章念驰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伸欠的方剂 2 治疗伸欠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伸欠 1 拼音

shēn qiàn

2 注解

伸欠 病状名。又称欠伸、呵欠。出《素问·疟论》。《金匮要略·女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参欠条。

治疗伸欠的方剂 冲和散

体沉重,肢节酸疼,项背拘急,头目不清,鼻塞声重,伸欠泪出,气壅上盛,咽渴不利,胸膈凝滞,饮食不入。主

克效饼子

以金箔为衣。功能主治:治一切疟病,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脊俱痛,寒战既

麝香天麻丸

厥,头痛目眩,旋晕欲倒,四肢倦怠,精神不爽,多饶伸欠,眠睡不宁。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荆芥汤送下

清脾汤

锉散。功能主治:温脾化痰。治疟疾,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已

菖蒲散

:补心益志。主精神恍惚,或爽或昏,意思不佳,日多伸欠,眠食不时。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食后、临卧,粥

更多治疗伸欠的方剂

治疗伸欠的中成药 冲和散

体沉重,肢节酸疼,项背拘急,头目不清,鼻塞声重,伸欠泪出,气壅上盛,咽渴不利,胸膈凝滞,饮食不入。主

更多治疗伸欠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伸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五]疟论篇第三十五

酷虐殆甚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四]疟论第三十五篇

发或间日发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颌,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五·伤寒]疟解

然其蓄作有时。”)岐伯曰∶疟之始发,先起于豪毛,伸欠乃作寒,寒鼓颔,腰脊痛,寒去则外内皆热,头如破,

《证治准绳·幼科》:[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疟

,水气舍于皮肤,因卫气不守,邪气并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栗,腰背俱痛,骨节烦疼,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而

《幼科证治准绳》:[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疟

锦瑟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翻译及注释

翻译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此句为转折句。)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对「华年」的阐释。)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本句亦是对「华年」的阐释。)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喻指诗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注释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义山《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有「雨打湘灵五十弦」。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此隐隐有悲伤之感,乃全诗之情感基调。历代解义山诗者,多以此诗为晚年之作。李商隐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弦断后变为五十弦。「思」字变读去声(si),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2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3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4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闫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5蓝田日暖玉生烟:《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文选》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惆怅了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五十的锦瑟乃是天神所用,世间用的锦瑟乃是二十五弦的。五十弦的锦瑟,音律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五十弦的锦瑟是作者自喻:才高志远却难为世用。

锦瑟翻译及注释二

翻译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注释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4)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5)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6)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7)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锦瑟鉴赏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像,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乐器,琴有三弦、五弦;筝有13弦;而「瑟」却有五十弦。用这么多弦,来抒发繁复之情感,该是多么哀伤。古有泰帝与素女之典故,已是哀伤至极了。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别人只三弦、五弦,而诗人之瑟却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独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赋极高,多愁善感,锐敏幽微。比兴用得多么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首联总起,引领下文,以下都是追忆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长,令人失落惆怅。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 。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诗人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晚 唐诗 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对于诗人 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像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对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而悔恨无穷。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到了,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这就是诗人李商隐,借锦瑟而自况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锦瑟解读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死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宋刘攽《贡父诗话》云:「《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引黄朝英《缃素杂记》曰:「义山《锦瑟》诗云……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解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适也;『望帝……』,怨也;『沧海……』,清也;『蓝田……』,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以上咏「青衣」(艳情)说乃小说家言;咏锦瑟说颇得宋人赞同。明人胡应麟于此二说皆疑之。其后说者纷纭,大抵有「自伤生平」(清何焯、汪师韩、薛雪、宋翔凤)说、「悼亡」(清朱鹤龄、朱彝尊、何焯、冯浩、程梦星、姚培谦、近人张采田、孟森等)说、「政治寄托」(清杜诏,近人张采田、岑仲勉等)说、「诗序」(清何焯、王应奎、)说、「寄托不明」(清屈复、近人梁启超)说、「自寓创作」(钱钟书)说等。其中持「悼亡」或「自伤」说者较多。然「悼亡」实际上也是「自伤」的内涵之一,故「自伤」说似更圆通。兹引刘、余《集解》以备参读:「自伤身世之说,较为切实合理。……首联谓见此五十弦之锦瑟,闻其弦弦所发之悲音,不禁怅然而忆己之华年往事。……颔腹二联,即『思华年』而写回忆中之华年往事,……『庄生』句系状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用意在『梦』字『迷』字。而此种境界亦即以象征诗人身世之如梦似幻,惘然若迷。……『望帝』句系写瑟声之凄迷哀怨,如泣鹃啼血,着意在『春心』字、『托』字。『春心』本指爱情之向往追求,常用以喻指对理想之追求。……『望帝』句殆谓己之壮心雄图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之哀怨凄断之诗歌,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抒哀怨也。杜鹃即作者之诗魂。……『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正含沧海遗珠之意。……『蓝田』句似写瑟声之缥缈朦胧……或以喻己所向往追求者,皆望之若有,近之则无。……要之,颔、腹二联并非具体叙述其华年往事,而系借瑟声之迷幻、哀怨、清寥、缥缈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之种种人生遭际、人生境界、人生感受。……末联含义明白……谓上述失意哀伤情事岂待今日追忆方不胜怅恨,即在当时亦惘然若失矣。」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认为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颔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颈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尾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二是认为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颔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颈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尾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锦瑟创作背景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4]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 《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诗词作品: 锦瑟 诗词作者: 唐代 李商隐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思念、爱情、抒情

尼古拉斯.凯奇参演的**:

预见未来 Next(2007-4-27)

恶灵骑士 Ghost Rider (2006-8-4)

异教徒 The Wicker Man (2006-1-1)

天气预报员 The Weather Man (2005-4-1)

战争之王 Lord of War (2005-1-1)

★惊天夺宝/国家宝藏 National Treasure (2004-11-19)

命运之土 Land of Destiny (2004-6-3)

★火柴男人 Matchstick Men (2003-8-8)

★改编剧本 Adaptation (2002-12-6)

★追风战士/风语者 Windtalkers (2002-6-14)

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战地情人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2001-8-17)

住家男人/加料感情线 TheFamilyMan (2000-12-22)

★极速60秒 Gone in Sixty Seconds (2000-6-5)

替代情人 BringingOuttheDead (1999-10-22)

八毫米 8mm (1999-2-19)

★蛇眼 Snake Eyes (1998-8-7)

★天使之城 City of Angels (1998-4-10)

★空中监狱 Con Air (1997-6-5)

★夺面双雄/变脸 Face Off (1997-3-31)

★勇闯夺命岛 The Rock (1996-6-7)

两颗绝望的心 Leaving Las Vegas (1995-9-15)

★死亡之吻 Kiss of Death (1995-4-21)

致命布局 Mansion Murder (1995-4-21)

★离开拉斯维加斯/远离赌城 Leaving Lasvegas (1995-1-1)

天堂有难 Trapped in Paradise (1994-12-2)

倾城佳话 It Could Happen To You (1994-7-29)

超级赌徒@连环计中计 Deadfall (1994-7-15)

第一夫人的保镖 Guarding Tess (1994-3-11)

世纪** Century of Cinema, A (1994-1-1)

西部红石镇 Red Rock West (1993-6-16)

拉斯维加斯的蜜月旅行 Honeymoon in Vegas (1992-8-28)

火鸟出击 Fire Birds (1990-5-25)

全面攻击 Tempo di uccidere (1990-1-1)

★我心狂野 Wild At Heart (1990-1-1)

吸血鬼之吻 Vampires Kiss (1989-6-2)

★月色撩人 Moonstruck (1987-12-18)

抚养亚历桑那 Raising Arizona (1987-3-6)

忧郁男孩》(《The Boy in Blue》1986)

佩姬苏要出嫁 Peggy Sue Got Married (1986-10-10)

《棉花俱乐部》(《The Cotton Club》1984)

鸟人 Birdy (1984-12-14)

爱的召集令 Racing with the Moon (1984-8-23)

★斗鱼 Rumble Fish (1983-10-21)

山谷女孩 Valley Girl (1983-4-8)

《开放的美国学府》(《Fast Time at Ridgement High》1982)

(PS:凡是带★号的均为代表作)

  尼古拉斯.凯奇(原名尼古拉斯.科波拉),1964年1月7日出生在美国加州的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亲是前旧金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奥古斯特.科波拉,他的叔叔是以《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等片闻名于世的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他的母亲是一名舞蹈家,在这样颇富艺术气息的家庭成长,让凯奇也接触许多文学与古典音乐的薰陶。不过12岁那年,父母离婚的因素,使得凯奇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作为科波拉家族的一员,他从小就在充满音乐与书籍的环境中长大,并对演戏、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17岁开始进入**圈,为了不受叔叔名气的影响,改从他喜爱的作曲家约翰.凯奇的姓。

最喜欢的是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乐器,琴有三弦、五弦;筝有13弦;而“瑟”却有五十弦。用这么多弦,来抒发繁复之情感,该是多么哀伤。古有泰帝与素女之典故,已是哀伤至极了。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别人只三弦、五弦,而诗人之瑟却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独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赋极高,多愁善感,锐敏幽微。比兴用得多么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首联总起,引领下文,以下都是追忆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长,令人失落惆怅。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诗人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对于诗人 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对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而悔恨无穷。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到了,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这就是诗人李商隐,借锦瑟而自况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鲁迅年谱

1 古代人说话聊天都是说文言文吗

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

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

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2 古代人说话说的是文言文吗

古人和我们说话完全不一样,古人要是复活我们肯定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现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语,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难听懂,比如吴语、粤语。当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话,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的一种共通语,是做官的人便于行政交流必须学习的语言,所以叫官话,一般百姓如果活动范围广也要使用官话,便于交流。当然官话我们也听不懂。

具体到书面语,你所说的文言文是古代统一的书面语,是古代读书人统一使用的书面文字,你说的史官有可能是说民间很多人不会读书写字,有文化的人根据他们口语的意思记录下来。提醒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