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整理编纂了哪些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孔子整理编纂了哪些古籍?,第1张

经过孔子几十年的工作,他亲手完成了六种古籍的整理和编纂。

(一)《诗》:后称《诗经》,包括“颂”(周、鲁、宋的宗庙祭祀乐歌)、“雅”(贵族创作的歌诗)、“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歌诗),编集了距今两千五百年至三千年之间的歌诗共305篇。这是中国由口头文学转化为书写文学的第一部诗集,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与希腊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并称世界古代三大文学名著。孔子不但对这本诗集的歌诗进行收集、整理、校勘,还进行正乐(校正音律)和语言规范化的处理。《论语》中有他教学生读《诗》以及他用《诗》和讲《诗》的记录。

(二)《书》:即《尚书》,又称《书经》,是夏、商、周三代历史档案文献。《尚书》就是上古的书,上起尧舜,止至东周,是中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录了距今四千年到两千六百年间的若干政事活动,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宗教、法律、地理、历法等诸多领域,是研究古史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资料。据《纬书》说,《尚书》原有3240篇,经孔子辑佚整理,得120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时还有100篇,经魏晋南北朝又有散佚,现仅传58篇,包括《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

(三)《易》:即《周易》。原本是卜筮用书,但它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也有许多社会史料和文学资料。孔子不迷信鬼神,也从不占卜。他五十岁时钻研《周易》,发现了它的哲学价值。《论语述而》第十七章记录:“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读《易》曾“韦编三绝”。据说,他为讲解《易》,写了《周易大传》,发掘《易》的哲学内涵,孔子是第一位把《易》作为哲学来读、来讲的学者,从而确定了这部文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四)《礼》:又称《礼经》,实际指《仪礼》17篇。(后来“十三经”中的三《礼》,指《仪礼》、《周礼》、《礼记》。《周礼》是战国人编的,《礼记》是汉代人编的礼学论文集。)这17篇,全是周代礼仪的详细记录,记录婚、冠、丧、祭等礼节仪式的过程及其具体安排,其中保留了我们民族原始礼仪的若干成分。《仪礼》是孔门弟子从事司礼活动的依据,其中若干成分一直沿袭到现代的礼俗活动之中。

(五)《乐》:又称《乐经》。孔子特别爱好音乐,也精通音律。他认为音乐的功用是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情感。如何运用音乐,既关系人的意志,也影响社会风气和国运兴衰,所以他推重一些乐曲,也坚决反对一些乐曲。《乐经》是他推崇的乐曲的曲谱,也有一部分理论说明文字。到汉代时,《乐经》已经失传。

(六)《春秋》:《春秋》本来是鲁国历代史官逐年逐月大事记的名称,孔子依据鲁国的史记,参考其他国的史册,以鲁国纪年及十二公年次为序,进行整理修纂,记载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间各国史事1800多条。因为孔子编著的这本书,中国历史分期便把这个时期称为春秋时期。孔子将其作为教学用书,就是当时的近代史教材。它用的鲁国纪元,记的是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的各国之事,书中记的都是原始记录,经后人考证,所记的天象一一符合现代的科学推算,再验证出土文物和他国史书,记事可作为可信的历史资料。孔子编修《春秋》,并非只是抄集各国的史官记事,也非单纯记述史事,而是“以述代作”,在记述中表现出他的政治主张。司马迁《史记》说:孔子“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后人把书中表现的政治思想,称为“春秋大义”;把他一字不苟、字寓褒贬的严谨笔法,称为“春秋笔法”;《春秋》的义理和笔法,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春秋》文字简约,最长的一条记事,也只有23字,读《春秋》必须有“传”、“记”作解释和补充,才能够明了。通行的传记有《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后世将经和传合编,《春秋》三传均列入“十三经”。

学者孔丘整理编修以上六种古籍,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珍贵的上古文献,而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成绩巨大的古文献整理专家。

教师孔丘用这种教材教授学生,用《诗》作文学和语言教材,用《书》作政治教材,用《易》作哲学教材,用《礼》作礼仪教材,用《乐》作音乐教材,用《春秋》作近代史教材。

想读古代书籍当然要过文言阅读这个门坎,进门之后迎接你的一定是惊喜,你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我们不知道的涵盖了几千年的世界,浩如烟海,美不胜收。

那么,原本接触古籍不多的人要从哪里开始呢?其实,文言不好不是问题,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的,毕竟文言也不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只要有兴趣,很快就可以改善的。

读古籍不用找什么学习资料,直接拿过来读就可以了,如果碰到不能理解的难点(一般多为典故),可以先放一放,读的多了之后,有很多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了。

刚开始读古籍,推荐《古文观止》、《历代文选》。《古文观止》是清初编选的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选辑文章二百二十篇”。此书现在的版本比较多,我认为中华书局的要好些。《历代文选》是冯其庸等六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六位老师选注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我手头的是七十年代末期的繁体竖排版本,现在应该有简体版出版。这两者所选内容同多异少,于所选的内容各有详略,《历代文选》多了清代的文章;从注释内容和风格上来说,《历代文选》可能更适合我们阅读。从这两种书中就可以看到古文的大概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唐宋八大家的文集和《史记》、《汉书》这类史籍。其实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在上述的《古文观止》和《历代文选》中都有选录,再读的目的是充分了解和感受其文字和思想魅力。尤其是《史记》,号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或者直接用伟大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史记》现在的版本也比较多,建议选择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套装中的《史记》部分(单独定价,无翻译,有注疏。原为繁体竖排,不清楚现在有没有简体版本),或者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史记》上下册版本(郭逸、郭曼标点)。

读过这些之后,你对古籍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接下来就自己发挥吧。

读古籍需的工具书推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般来说足够用了。如果想再深入,那就考虑《康熙字典》吧,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标点整理本不错。

需要补充的两点:

一、强烈建议不要买带有翻译的或是白话的版本,因为即使翻译的再好,也很难传达作用的原意,而且古文本身自有的美会被破坏殆尽,所以还是靠自己吧。之所以强调版本,是因为这些书买来皆可收藏,不是有文物价值,而是这类书在几十年后再读依然会有收获。

二、对古籍感兴趣,还要过繁体字这一关。虽然现在单体字的古籍越来越多,毕竟不是百分之百,且还有繁体的影印本这种印刷形式,总不能进了宝山却扔了一大半宝贝不管吧。同样的道理,繁体字不难,看多了就自然过关了。

这个比如说是历史上的周礼,另外还有尚书之类的,应该都是那个时期,因为周分为西周和东周,所以说东周时期的诸子百家事实上应该都是属于那个时代,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各个学派的一些学说,比如说像孔子,老子庄子这些应该都是属于那个时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