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过年的习俗是什么?,第1张

中国春节习俗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返回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返回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返回

年 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返回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返回

守 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返回

爆 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返回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性味与归经 7 功能与主治 8 用法与用量 9 银杏叶的药典标准 91 品名 92 来源 93 性状 94 鉴别 95 检查 951 杂质 952 水分 953 总灰分 954 酸不溶性灰分 96 浸出物 97 含量测定 971 总黄酮醇苷 972 萜类内酯 98 性味与归经 99 功能与主治 910 用法与用量 911 注意 912 贮藏 913 出处 1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银杏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银杏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银杏叶 1 拼音

yín xìng yè

2 英文参考

ginkgo leaf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ginkgo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Folium Ginkgo(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inkgo leaf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银杏叶为中药名,是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 的干燥叶[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Folium Ginkgo(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ginkgo leaf(《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性味与归经

甘、苦、涩,平。归心、肺经。

7 功能与主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用于瘀血阻络,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肺虚咳喘,高脂血症。

8 用法与用量

9~12g。

9 银杏叶的药典标准 91 品名

银杏叶

Yinxingye

GINKGO FOLIUM

92 来源

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秋季叶尚绿时采收,及时干燥。

93 性状

本品多皱折或破碎,完整者呈扇形,长3~12cm,宽5~15cm。黄绿色或浅棕**,上缘呈不规则的波状弯曲,有的中间凹入,深者可达叶长的4/5。具二叉状平行叶脉,细而密,光滑无毛,易纵向撕裂。叶基楔形,叶柄长2~8cm。体轻。气微,味微苦。

94 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40%乙醇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银杏叶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l: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热风吹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2)取本品粉末1g,加50%丙酮溶液40ml,加热回流3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15%乙醇5ml使溶解,加人已处理好的聚酰胺柱(30~60目,lg,内径为1cm,用水湿法装柱)上,用5%乙醇40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去乙醇,水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20In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丙酮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银杏内酯A对照品、银杏内酯B对照品、银杏内酯C对照品及白果内酯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1各含银杏内酯A05mg、银杏内酯B 05mg、银杏内酯C05。mg、白果内酯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丙酮甲醇(10:5:5:06)为展开剂,在1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在醋酐蒸气中熏15分钟,在140~160℃中加热3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95 检查 951 杂质

不得过2%(附录ⅨA)。

952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一法)。

953 总灰分

不得过10O%(附录ⅨK)。

9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K)。

9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 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50%。

97 含量测定 971 总黄酮醇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4%磷酸溶液(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nm。理论板数按槲皮素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槲皮素对照品、山柰素对照品、异鼠李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各含槲皮素30μg、山柰素30μg、异鼠李素2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三氯甲烷回流提取2小时,弃去三氯甲烷液,药渣挥干,加甲醇回流提取4小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5%盐酸溶液(4:1)混合溶液25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转移至50ml量瓶中,并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分别计算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按下式换算成总黄酮醇苷的含量。

总黄酮醇苷含量(槲皮素含量+山柰素含量+异鼠李素含量)×251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黄酮醇苷不得少于040%。

972 萜类内酯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四氢呋喃一水(25:10:65)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白果内酯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银杏内酯A对照品、银杏内酯B对照品、银杏内酯C对照品、白果内酯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分别制成每1m1各含银杏内酯A018mg、银杏内酯B008mg、银杏内酯C010mg、白果内酯020m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15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30~60℃)在70℃水浴上回流提取1小时,弃去石油醚(30~60℃)液,药渣和滤纸筒挥尽石油醚,置于60℃烘箱中烘干,再加甲醇回流提取6小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5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静置,精密量取上清液5m1,加入酸性氧化铝柱(200~300目,3g,内径为1cm,用甲醇湿法装柱)上,用甲醇25ml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溶剂至于,残渣用甲醇5m1分次转移至10m1量瓶中,加水约45m1,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5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ul、20μl,供试品溶液10~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用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分别计算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和白果内酯的含量,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萜类内酯以银杏内酯A(C20H24O9),银杏内酯B(C20H24O10),银杏内酯c(C20H24O11)和白果内酯(C15H18O8)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25%。

98 性味与归经

甘、苦、涩,平。归心、肺经。

99 功能与主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用于瘀血阻络,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肺虚咳喘,高脂血症。

910 用法与用量

9~12g。

911 注意

有实邪者忌用。

912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913 出处

被誉为“活化石”的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

1、银杏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远在二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了,和当时遍布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它还是高等植物。

2、水杉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它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3、珙桐

珙桐可生长到15-25米高,叶子广卵形,边缘有锯齿。本科植物只有一属两种,两种相似,只是一种叶面有毛,另一种光叶珙桐是光面。

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洛阳绿诚农业已规模化繁育及种植成功。

4、香果树

香果树是茜草科、香果树属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褐色,鳞片状;小枝粗壮有皮孔,叶纸质或革质,叶片阔椭圆形、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上面无毛或疏被糙伏毛,下面较苍白,托叶大,三角状卵形,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

扩展资料

银杏生于海拔500-1000米、酸性(pH值5-55)黄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常与柳杉、榧树、蓝果树等针阔叶树种混生,生长旺盛。银杏为喜光树种,深根性,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较宽,能在高温多雨及雨量稀少、冬季寒冷的地区生长,但生长缓慢或不良。

能生于酸性土壤、石灰性土壤及中性土壤上,但不耐盐碱土及过湿的土壤。以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00-1500毫米,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地区生长最好的地区和平共处在土壤瘠薄干燥、多石山坡过度潮湿的地方均不晚成活或生长不良。

-银杏

一、泡什么茶喝可以补肾固精

1、菟丝子,将菟丝子和红茶一起碾碎之后加入开水进行冲泡,服用的时候可以根据口味的不同加入少量的冰糖。

2、益智仁茶,将益智仁捣碎,然后和红茶一起放入杯子之中用开水进行冲泡,十分钟之后就可以取下盖子开始服用了。

3、人参姜茶,慢性心衰、心肾阳虚、下肢水肿的老人可以准备人参3克、生姜6克、鸡蛋1个。将人参和生姜切碎,放入锅中,加水煎煮到150毫升,去渣待沸腾时,将蛋清加入药液中,调匀、空腹饮用。人参大补元气,生姜温胃散寒,蛋清味甘又能中和人参、生姜的热性,对于缓解病情很有帮助。

4、沙苑子茶,先将沙苑子捣碎,然后与绿茶按4∶1比例一同放入茶杯内,用沸水冲泡,15分钟后即可饮用。此方具补益肝肾,涩精止遗之功效。适用于虚劳泄精,腰膝酸软等症。

二、补肾固精吃以下几种食物:

第一种,核桃,核桃具有补肾固精的功效,用来治疗腰痛脚软、阳痿遗精、肾虚造成的早白发,而且核桃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健骨的功效。

第二种,动物的肝脏,动物的肝脏中所含有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的维生素可以起到良好的补肾功效。

第三种,枸杞子,是强精固肾、固本培元、抗衰老的药食养用物品。

第四种,黑豆,具有补肾强身的功效。

但是这些食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想要补肾固精,还得从根本处调节,专家建议最好选择博启健,一周左右就会有变化,坚持一段时间就能从根本上补充肾部营养,增强肾功能,从而起到补肾固精的作用。

1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 四川的

烙馍烙馍是徐州民间特有的面点,历史悠久。

徐州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

烙馍制作的炊具是直径尺余的铁鏊子、一根枣核式的擀面轴、一根扁竹劈子。烙馍的食法多种多样,不仅可卷荤裹素,还可用蔬菜或其他馅料做成菜合。

若用两张烙馍,中间放上葱花油盐、鸡蛋做成油馍更是美味可口。如在和面时加进芝麻,放入糖或盐烙成半熟的馍,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吃起来更加香脆可口,别具风味。

用绿豆面做成烙馍,用羊肉汤或丸子汤煮馍,则是徐州一带别具特色的吃法。蝴蝶馓子徐州的蝴蝶馓子以其香脆、咸谈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的特点,赢得人们的喜爱。

徐州的蝴蝶馓子外型美观,口感颇佳。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喜食这种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寒具”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 馓子也常被百姓作为一种中药而采用。故此,徐州民间常用馓子泡汤,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热后配馓子汤送下,治疗红痢不止。

尤其是产后妇女,在月子里喝红糖茶泡馓子,以利于散腹中之瘀。不过徐州人最喜爱的食法是烙馍卷馓子,配以稀粥,吃起来惬意舒坦。

东坡回赠肉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秋,黄河决口,七十余日大水未退。徐州知州苏轼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洪水,并于次年修筑“苏堤”。

百姓感谢苏东坡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州府感谢苏公。苏公推辞不掉,将这些肉加工成熟后再回赠百姓。

苏东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炖肉歌》中可见奥妙:“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回赠肉”的特点是鲜香醇厚,油而不腻。

苏东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赠肉外还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后人将这四道菜称之为“东坡四珍”。如今在徐州街头的各家饭庄,您仍然可领略到东坡肉带给您的回味无穷的满口醇香。

五仁油茶“五仁油茶” “油茶”之称源于“茶油”,亦称“茶子油”,是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汤点。据《王氏医案记载》用茶油与熟面冲成的糊状食物称‘油茶’,加五仁可医百病。”

卖油茶是一种用铁皮扣成肚大嘴长、顶上有口、带盖、形似大葫芦的壶,外面用布包裹起来可保暖,上面有软带可背在肩上,便于遛街串巷,到闹市或娱乐场所等处叫卖。有人曾为五仁油茶题诗云:“俱云五仁非五人,仁仁取义又销魂。

千开万滚多情甚,为伍油茶俱成仁。” 道家菜徐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故乡,也是道教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道教的饮食文化是以求长生养生为目的,有食素与食荤两派,不过在节日大典、例祭、道事活动时均用蔬食菜馔。素菜又称斋食,所用原料有豆腐、面筋、竹笋、菌类等。

荤食原料多用野味、山珍,调料惯用药料,以汁浓味厚见长,具有养生的特点。道家宴席主要有:“三清托荤宴”、“太极宴”、“三五宴”、“四四宴”等。

托荤菜有:“阴阳鱼”、“乾坤蛋”、“四方肉”、“太虚丸子”、“黄芪竹荪”、“陈皮鸡”、“胭脂肉”等。由徐州“太极宴”研制组制作的“托荤太极宴”菜点共有4组28品。

第一组:先上主拼太极图,外围五行碟;第二组,先上两小件,跟上一汤,后上八大件;第三组:上四道点心;第四组:上一品锅、四菜碟,两样主食。金丝缠葫芦徐州烹饪界素以拔丝技艺著称。

“金丝缠葫芦”即拔丝楂糕,系彭门徐州厨行宗法的一大绝技,执烹饪之牛耳,独擅其美,自古迄今久盛不衰,为其他菜系所莫及,深得中外宾客赞赏。此菜因象形而得名。

其原料选用桂花楂糕。桂花楂糕是以山楂、白糖和桂花酱制成,为徐州特产,曾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

楂糕的制作在徐州历史久、技艺高。《铜山县志》记载:“土人磨楂为糜,和以饴,曰楂糕。”

也曾有《咏楂糕》诗赞曰:“红如朱染透如晶,色似珊瑚质更莹。金桂飘香果酸酽,味回津液两颊生。”

此菜的特点是酸甜相兼、金丝缠绕、千丝万缕、妙趣横生,且有消积食、散淤血、止痢抗菌之功效。有人为此菜题诗曰:“采来山果助加餐, 美媲明珠饷玉盘。

万缕千丝妙手巧,延年益寿似霞丹。” 龙门鱼鲤鱼是徐州人民喜爱之物,有视鲤鱼为喜庆有余之意,故徐州有“无鲤不成席”的风俗。

儿童入学、学子进考必烹制鲤鱼使其食之,喻其“成龙”之意。相传“龙门鱼”一菜始于彭城人刘裕(南朝宋武帝)。

刘裕幼年入学时,其父设家宴庆贺,做了四道菜,一是清炖鸡,取百事吉利之意;二是红烧肉,取肉味醇厚,希其为人忠厚;四是烩蛋,菜色金黄,望其事业辉煌;四是红烧鲤鱼,冀其富贵有余。总的意思是希望刘裕能像越过龙门的鲤鱼,通达富贵。

刘裕听后说,何不现在就让鲤鱼跳过龙门?随即将红烧肉块枕在鱼头下,把鸡块垫在鱼尾下,鱼的头尾就翘起来,再将烩蛋浇在鱼身上,然后说,这鲤鱼不是已经跃过龙门到了金色的云彩中了吗?在座宾客闻之大为称赞。刘裕做了皇帝后,率军来到彭城,回忆往事,踌躇满志,命厨师按他的意思将四道菜做成一道大菜,取名“龙门鱼”,用来祭祀先人。

2 写家乡四川泸州特产的作文

泸州是我国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不少关于泸酒的记载与传说。在泸州市博物馆中陈列的一只陶制角杯,经考证系2000年前秦汉之际,专供宴饮宾客之用。1983年,泸州市郊出土的第8号汉棺上的巫术祈祷图中,两巫师高举酒樽,昂首相对,证明泸州当时不仅有酒,而且已懂得“酒以成礼”。唐代诗人郑谷,在他的《旅次遂州将之泸郡》诗里写道:“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所谓“荔枝春”,就是以荔枝为主体香成份的酒。宋人编成的文献通考记载,公元1077年以前,赵宋王朝每年征收商税锐额在十万贯以上的郡、州,全国26个,泸州就是其中之一。泸州每年征收的酒税在1万贯左右,占地方商税收的十分之一。酒税的征收数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泸州酒业的兴盛。

在泸州酒史上,宋代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泸州人已掌握了烧酒制法。当时的大酒,在原料选用、工艺操作、发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质等方面,都与今天泸州酿造的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说就是今天泸州老窖大曲的前身。

宋代大酒的出现,为泸州酒业的进程揭开了新的篇章。然而泸州酒文化的宋代遗存,却在长期的蒙古定蜀战争中遭到破坏。直到明王朝的建立,酒城泸州又开始了新的发展,这个新发展结果之一就是使当代的泸州人拥有了现存最完整、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具有400多年悠久历史的泸州老窖窖池。

泸州老窖陈列馆里,珍藏着一只乳白色筒形粗瓷包装酒罐,上写“三百年老窖”,背有“豫记温永盛酒厂”的款记。据温氏11代传人温筱泉先生回忆:同治8年(公元1869年),温家九世祖温宣豫从泸州舒聚源酒坊购得十口陈年老窖池,酿制三百年老窖大曲。这一包装证明了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已有三百年老窖大曲的名称出现。而据此称今天的泸州老窖大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应是合理之说。

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来泸州一天,就留下了“城下人家水上城,衔杯却爱泸州好”的绝唱。城内旧有牌坊,署有:川南第一州。其繁富可见一斑。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泸州老窖大曲酒荣获金奖,即称誉世界。1916年,朱德随蔡锷起兵讨袁,驻防泸州,戎马之余,与温筱泉等人结成振华诗社,留下了“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的爱国诗句。在这里朱德就把泸州命名为“酒城”了。

今天的泸州老窖以其“醇香浓郁,清冽甘爽,回味悠长,饮后尤香”的风格,驰名中外,成为我们珍贵的民族遗产,被誉为酒中泰斗。1952年在全国首届评酒会上,泸州老窖大曲酒与茅台、汾酒、西凤酒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酒,以后在历届全国评酒会上,都蝉联国家名酒称号,被定为全国浓香型白酒典型代表。1996年11月,泸州老窖池群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酒类行业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永载史册的国宝窖池,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窖”。

当远方的宾客来到泸州,一定会沉醉在泸州老窖的芳香之中,身不由已地闻闻酒之香,观酒之色,带着好奇和渴望倾听酒的故事,享受这久远文化蕴味。泸州因老窖闻名于世,老窖以美酒传于后人。

3 我的家乡作文550字,从名胜景点,特产写四川某地,给个主要怎么

我的家乡是湘乡市,它有着美味的特产和迷人的风景。

湘乡的特产是什么呢?当然是烘糕与地瓜干了,烘糕又香又脆,地瓜干又糯又甜,外地的客人来湘乡游玩时,总不忘买一些回去与家人分享。

湘乡不仅特产美味,而且风景迷入。东台山像一位绿色巨人立在湘乡的东边,走去,里面一片翠绿,一棵棵大树郁郁葱葱,小草也探出了它们的头,张望着来往的过客,拨开小草一看,哇!草下藏着一丛一丛小花,红的、黄的、粉的、紫的……五颜六色。好像一使劲,就会齐刷刷地跃上来。

湘乡可不只一处迷人的风景喔!湘乡还有个着名的诗文岛,诗文岛又叫碧洲公园,在涟水河的中央,是一个小岛,所以叫诗文岛,走进去,迎面扑来一阵芬芳的花香,只见小蜜蜂、花蝴蝶兴奋不已的忙碌着,老人每天清晨、傍晚都悠闲地散步,每当节假日,公园里十分热闹,随处都可以听见小朋友的欢呼声,公园里的天鹅湖中有好几只美丽的天鹅,它们有的在静静地休息,用它那长长的脖子打理着它雪白的羽毛,有的在相互嬉戏玩耍。每当夜幕降临后,晚上各座桥上的霓虹灯闪烁了起来,璀璨夺目,五光十色,就像天上耀眼的鹊桥,涟水河两岸的路灯像两条飞舞的长龙,灯光倒映在河面上,若隐若现,看上去涟水河更加迷人。

你们见过千手观音吗?而我们湘乡就有一座千手观音,每当千手观音生日时,各地的信男信女,带着心中的愿望,虔诚朝拜千手观音,祈祷实现自己的心愿。我常听老人们说,我们这儿能风调雨顺,都是千手观音在保佑我们呢!

我们的家乡还有许多数不胜数的风景区,东山的塔子山、水府庙旅游区等等。我爱我的家乡,虽然它没有桂林那样的山和水,也没有杭州那样的西湖,可在我的心中,我的家乡是最美丽!

4 关于我的家乡 四川 美食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茶可是很有名气的哟!但你们想不想知道四川茶叶的由来和它的发行地呢?如果想知道,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传说以前的四川人都是在树洞里吃野兽的肉,他们吃了后肚子都是胀胀的消也消不下去。

有一天,神农在一棵树下休息时,无意间喝了天上掉下来的水水,很奇怪,神农喝下后,大肚子渐 渐地消了下去。其实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神农喝的是什么水。

那天,神农喝下茶水后,就用带子收集茶水,然后给人们喝,人们喝下后,觉得茶水十分清甜,而自己的大肚子也消了下去,于是人们就开始种植茶树了。告诉你一个秘密:多喝茶水是有利于消化 的。

四川人利用茶叶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四川东鄂西是三皇五帝最早的生息之地,为茶树的发源的。

秦汉以前就盛行饮茶,到西汉,茶更为四川的特产,曾进贡长安,西汉王褒的《僮约》中记载了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

5 关于四川特产的作文并且是模写《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爱故乡的杨梅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形如水杨,而味似梅”,故称杨梅。

又到夏至蝉鸣,漫山遍野的杨梅也张开了笑脸,被阳光衬的红彤彤的,在这聒噪的蝉鸣中,杨梅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来二都采摘杨梅的人也络绎不绝。人们拾一只早已为之洗净的篮子便上山去采摘这绿茵丛中一点红,翻过几个山头,来到自家的杨梅山,看着那一颗颗鲜脆欲滴的果实,内心是遮掩不住的喜悦。梅农轻车熟路的爬上树梢,去采那被阳关抚摸过的杨梅,有时会按耐不住自己的嘴馋,摘几颗放进嘴里,顿时便被那鲜美的味道吸引,在舌尖打转,久久无法平静下来。

宋代诗人平可正的诗也说:“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河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我想,这对于二都杨梅来说正是恰如其分,二都杨梅色泽红润,体态饱满,最重要的是它的鲜味怎是其他水果可比!

“南方果珍,首及杨梅”由于杨梅历史悠久,品优质佳,曾被列入贡品,供帝王享用。二都杨梅看似如一颗乒乓球,实际上是由数万根像针一样的尖刺组成,等到成熟,针也渐渐失去了原来的锋芒,变得柔和,轻轻的咬开一个,那酸酸甜甜来自自然的味道便在唇齿之间游荡,撬开你的胃,让你欲罢不能。

梅农有时摘了杨梅也会酿酒喝,先将杨梅用绍兴老酒洗净过一遍,然后再放入已经灌好烧酒的瓶里密封储蓄起来,等到再次嘴馋时便开封吃几颗,杨梅酒还有治病的功效,谁家有人要是感冒或者发烧了,吃几个烧酒杨梅便能祛病。曾今的我也尝过那烧酒杨梅的味道,只是我不胜酒力,当杨梅放进嘴里便急忙吐掉,现在回想起来嘴边有回淌着熏鼻的味道。

结在树头那硕硕的果实,看的惹人喜爱,外地的游客驱一辆小车便来体验采摘杨梅的乐趣。看着车排起的长队,梅农们心里十分的高兴,他们知道今年又有满满的收获。他们穿越在山间小道上,偶尔还看见山泉在脚边流淌,夏至的炎热在此刻早已忘怀,有时也会取一丝清泉,洗个脸,洗脏兮兮的手。

二都杨梅娇贵得很,不出半月变悄然而去。忙碌了半个月的梅农们,也在这杨梅悄然离去的时候静静享受夏的美好,静静地,静静地,好似半个月前如梦境一般散去。

6 用〝四川〞做作文题目,写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四川 我的家乡是在四川,那里群山环绕,绿水成荫,有高耸的山脉还有淳朴的民风。

总之,我的家乡很美很美,我爱我的家乡。 春天,雨水安静,如一位优雅美丽的女子匆匆走来,田野里是辛勤的人们正在插秧,弯下腰去,不知不觉时光就这样晃动着,却从未觉得累。

天上的白云移动着身姿,在风中摇曳,忽远忽近,或明或暗。 夏天,雷声轰隆,如一位健壮的大汉踏踏走来,田野里的农民正不知疲惫的收着稻谷,镰刀在与谷穗接触的一刹那,他们心中也溢满微笑。

夏天的雨很不寻常,夏天的雷也是很不寻常,像是要把整个天都给撕裂,直叫人心惊。 秋天,凉风飒飒,如一位安静慈祥的老奶奶缓缓前行,坐在门前的田坎上,静静享受这天赐的恩惠,如沐秋风,却又实在是在秋风里,这难言的情感实在动人心弦。

柚子,橘,香蕉……早已成熟,发出一股浓浓的香甜,让人忍不住摘一个来吃。 冬天,雨水不歇,如一位刻苦学习的学生矫健前行,每日都不会停歇脚步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家乡的冬天几乎是看不到雪的,只有雨水在哗啦啦的下个不停,不大不小,刚好可以感到惬意。

这就是我家乡的四季,有空可以到我们家乡来看看,我会好好招待你们的。

7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600字

家乡的美食作文400字 说到美食,世界各地都有。

中国,更是数不胜数,像:北京的烤鸭、天津的包子、陕西的泡馍、四川的火锅······;,个个堪称人间美食,个个都被世人赞赏。可最令我流口水的,还是我家乡的特产——灯影牛肉。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灯影牛肉。"牛肉",大家肯定知道,说明这个美食是用牛肉做的。

但"灯影",可就不一般了。因为,灯影牛肉很薄,厚度还不及一张纸,只要你拿下一片牛肉对准灯光,就会折射出**的灯影,所以,"灯影"二字,由此而来。

接下来,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灯影牛肉名字的由来吧:"相传,灯影牛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命名的。当年元稹在通州(今四川达州市一带)任司马。

一天,他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有一种牛肉片,色泽油润(鲜)红灯影牛肉亮(去掉),味道麻辣鲜香,使元稹赞叹不已。

更使他惊奇的是,这牛肉片肉质特薄,呈半透明状,用筷子挟起来,在灯光下,红色牛肉片上丝丝纹理会在墙壁上反映出清晰的红色影像来,极为有趣,元稹当即唤之为‘灯影牛肉’"。于是达州市的这种牛肉片就以"灯影牛肉"之名盛传开来,成为四川的一道名菜。

灯影牛肉外形独特,味道自然诱人。灯影牛肉入口即化,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穷。

不少品尝过这道美食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而且经过近几年来的革新,灯影牛肉彻底"脱胎换骨",味道越来越棒,仅以(令)无数游客尽"折腰"。

而且牛肉富含肌氨酸:牛肉中的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这使它对增长肌肉、增强力量特别有效。 灯影牛肉非常美味,但制作过程极其复杂:一头牛被宰杀后,只能取其腿键肉、里脊肉十几块,共才十几公斤。

用长片刀切成十分薄的肉片,配上注草、丁香草果及其它十多种香料,拌匀后将肉片铺在竹筲箕上,经曝晒去除水分,放进特制的烤炉中,控制湿度烘烤至熟,装入用油纸衬里的竹筒或纸罐里,掺满纯香麻油,撒上少许花椒粉,密封而成。 有人说:灯影牛肉继承了达州人的所有气质,这话真不假,那牛肉的麻辣,就是达州人的 、那精巧的做工,就是达州人的一丝不苟、那比纸薄的厚度,就是达州人的豪爽。

这才是一个真正可以代表一个地方人的美食,不,应该是艺术品。

8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500字

胡荣泉的“鸭母捻”

说甜汤,许多人会想起潮城大街(太平路)胡荣泉的“鸭母捻”。

胡荣泉的“鸭母捻”,就是广州,客属的大(米志)耙包上甜馅。昔时胡荣泉店中有一姓郑名手,他做的“鸭母捻”,洁白柔韧甜滑。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浆,再把粉浆倒进一个质地较疏的布袋中,让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来,到一定时间,使浆粉保存适当水分,然后倒出来用力揉压,直至它又柔又韧,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志)耙皮,包上精制的黑、绿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册、香 制的)甜馅,捏成一粒粒较荔枝果大些的“鸦母捻”,放进白糖汤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汤;冬夜夏日进店去,来它一碗,不太甜,也不过饱。潮州人多喜欢它。

由于时间的推移,胡荣泉前日名手已年老离去,店也改营饼食,但潮城还有几档卖甜汤,“鸭母念”的,目前以下市的一档,顾客们认为较有昔时风味。

“右营前”周伯的虾丸鱼饺

在西马路上,距名胜境百米地方,前称“右营前”。解放前有一间果条铺“周顺兴”,主人周海清伯,身材高壮,满头白发,圆圆的脸。这周伯目卖果条面汤,可是出名的是虾丸鱼饺汤。他的虾丸鲜红甜脆,鱼饺更是皮脆馅香。这主要是制鱼饺皮的鱼,坚持用池鱼,不杂海鱼腥味。虾丸全用较大条鲜虾,捶制够工,料真物美。白天,入夜,路经右营前,来一碗虾丸鱼饺汤,真是令人腹饱口香,久久不忘。今日“右营前”已不复见这果条铺,笔者了解,周伯也已逝世,有女儿于西马路十八曲巷口售卖“鱼饺”,甚得好平。现在义安路新街头市场中,也有几挡卖虾丸鱼饺的,多已不及周伯所制风味,惟一姓辛的夫妇所售的鱼饺,肉香皮爽,日日生意兴隆,如遇节日更有应接不暇之慨。

9 一种四川的特产的详细介绍写作文用的

巴山银杏 1银杏又称白果树、公孙树。

属于裸子植物。银杏是雌雄异株的植物,每年4月开花,10月种子成熟。

银杏浑身都是宝,集食用、药用、材用、绿化和观赏等多种用途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银杏果仁营养丰富,医食俱佳。

银杏果亦称白果,是干果中的上品,其果仁含淀粉624%、粗蛋白113%、粗脂肪26%、蔗糖52%,此外还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银杏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银杏醇等有效成分。我国人民用白果食疗历史悠久,素有银杏止咳汤。

近现代研究表明,白果及其附属产品在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牙齿虫龋、小儿腹泻、痤疮疽瘤、慢性淋浊、遗精遗尿等病症功效显著。银杏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和内酯类化合物等活性物质,是极好的制药原料。

均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血管病、心绞痛,并有增强记忆的功能,治疗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