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之死真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杨贵妃之死真相,第1张

杨贵妃之死真相

沈阳学者发现杨贵妃之死真相的史料

日本地震,所谓杨贵妃墓岌岌可危。中国沈阳一位学者听了日方文化界的惊慌,哈哈大笑。接着,出示了他在1983年发现的关于杨贵妃之死的珍贵史料。杨贵妃与唐玄宗临别都说了哪些话?玄宗又是如何回答的?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一句吾一门富贵倾天下,今以死谢又何恨也

让我们看到了重大义轻生死的杨贵妃。一句愿得帝送妾数步,妾死无憾矣

让我们看到了爱情至上的杨贵妃。那么,谁是这份史料的发现者?

沈阳学者发现杨贵妃之死真相的史料

日本大地震,山中县大津郡油谷町有人担心所谓杨贵妃墓了。我们也有人跟着忧心忡忡了,说是万一毁掉咋办?。

沈阳的一位七旬老者听了,轻蔑地一笑,他说:那是日本人的胡扯。什么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裔,更是胡扯!。

说这话的老人,就是原辽宁省原图书馆副馆长韩锡铎先生。

那么,他有什么权力嘲笑日本的杨贵妃墓吗?

当然有!

正是这位古籍鉴定大师,在1983年发现了杨贵妃之死的最新资料。

在日本的传说中,杨贵妃在马嵬驿是诈死,然后逃到了日本。日本人说,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并没有被逼自缢身亡,真正死的是其替身侍女。杨贵妃在皇帝亲信的护送下,从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日本向津县半岛的唐渡口,不久之后因病身亡。当地人为了哀悼她,将她葬于二尊院。后来,杨贵妃托梦于唐玄宗。唐玄宗命人制作了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两尊佛像,命陈安带到日本安放在杨贵妃的墓地。陈安多处寻找,未能找到杨贵妃墓地的下落,就暂时将两尊佛像安置于京都的清凉寺后回国。后来,人们得知杨贵妃漂流身死的地点是山口县,但清凉寺众僧对两尊佛像爱不释手,就又制作了完全相同的两尊佛像,并将新旧佛像各一尊分别安置在京都的清凉寺和山口县的二尊院。

关于杨贵妃逃到日本去的种种传说,根本顶不住韩老先生发现的资料中的一句话,这就是左右以帛缢之,陈其尸于寺门,乃解其帛。俄而气复来,其喘绵绵。遽用帛缢之乃绝看来,根本是不自缢而是左右以帛缢之遽用帛缢之乃绝

既然乃绝了,那还怎么逃向日本?

只因多看了一眼,韩锡铎颠覆了一个历史结论

韩锡铎,1940年7月生,辽宁省海城市人。1959年海城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64年分配到辽宁省图书馆工作。曾历任善本组长、特藏部主任、业务副馆长等职。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进行中国古籍的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及图书馆学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出版专著3部、主编书3部、参编多部、校点古籍书近20部。参加过中国书籍善本分目的全国总编工作,曾任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主编。是东北地区图书馆古籍工作的学科带头人,也是这个领域少数的专家之一。

韩锡铎在辽宁省图书馆工作了36年,发现的珍宝数不胜数。仅2008年以来的三年中,他就以自己火眼金睛的惊人发现,一再震惊中外图书界。

2008年,他发现了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三卷,为北宋晚期本。2009年,这本佛经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后,在2010年、2011年,他仍不时地发现价值一页一两黄金的宋版书,到目前为止已发现30多本。此外,还有珍稀本的大清一统志等。

关于杨贵妃之死的最丰富的资料,他是1983年发现的。

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文献,过了无数人的手,过了无数人的眼,很多问题解决了,也有很多问题悬而未解。唐代大诗人杜牧著的樊川文集夹注就是一桩疑案。这本书标明的是朝鲜刻本,注释却没有写署名,国内外研究一直认为这本书没有中国自己的刻本。而且,似乎还是个定论。而因为是朝鲜版,过去的研究者也都没细看这本书。

1983年,韩锡铎在整理古籍时,仔细看了这本书。翻到最后一页时,本来要合上书了,可是,他眼睛的余光在封底看到了书牌记。书牌记,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这个书牌记,用的是中国明代正统的年号,也就是说它是依据中国明代的正统版编辑而成的。

他大为惊喜。

这个发现,意味着过去的所谓定论站不住脚了。樊川文集夹注现在不但有了,而且还是我国杜牧文集最早的刻本,比以前发现的正德刻本早了七十年。

韩锡铎对这本樊川文集夹注进一步进行研究。结果,他又发现了新大陆

过去,人们对杜牧诗注释的认识,只知道最早的是清代的冯集梧。可是,这本书的注释时却记载了南宋人无名氏作的注。而正是这个注释的引文的出现,在唐史研究中、在杨贵妃的研究中产生了石破天惊的效果。

生动形象的杨贵妃之死的现场再现

这位无名氏居然还在注释中引用了1000多字描写杨贵妃之死的材料。这也是过去从未见过的来自与唐朝相邻的宋朝的珍贵信息。

在卷二华清宫三十韵中,杜牧写道: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

在这一句的下面,无名氏做了注释,他引用了翰府名谈、玄宗编遗录中的一千余字,这段资料前所未见。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杨贵妃之死前前后后的情形,玄宗的性格、高力士的性格、杨贵妃的性格全部凸现出来。

请看

玄宗一日坐朝,闻宫中奏霓裳曲,听之甚久,已而免首不适者。后刻朝起,愿近侍取笔,私书于殿柱,又命取纸副其上,意不欲人见也。高力士跪膝前请:臣晨侍立帝右,帝听宫乐何圣颜不怡之甚也?又宸翰亲书后楹,副以外封,不使人见,臣窃惑之,是以敢有请也

帝仰面长吁曰:非汝所知也

上谓力士曰:朕所书殿柱,乃半月后当有叛者而志之也。朕早来听宫乐知之也。吾忧边臣之将叛,天下之将乱也

力士曰:日近台谏继有封章,言渔阳事,陛下尚未处置,岂非此乎?上曰:天下精兵所聚无如渔田,朕旦暮忧之,事以胶固,无计可解

力士曰:禄山吐蕃奴也,无奇谋远略,其所以叛者,臣知之矣

上曰:汝无再言,令人愤然不乐

翌日,渔阳叛书至,帝及御前殿诏高力士护六宫,意留贵妃守宫。力士奏曰,陛下留贵妃消患乎?天下谓之如何也?帝许贵妃从驾。由承天门西去。至马嵬,前锋不进,六师回合,侍卫周旋。帝欲揽辔,近侍奏曰:帝且待之,恐生不测

力士前曰:外议籍籍,皆曰杨国忠久盗天机持国柄,结患边臣,几倾神器,至天步西游,蒙尘万里,皆国忠一门之所致也,是以六军不进。请图之

俄顷,有持国忠首奏曰:国忠谋叛,以军法诛之

帝曰:国忠非叛也

力士遽蹑帝足曰:军情万变,不可有此言

帝悟,顾左右曰:国忠族矣

不久,国忠弟妹少长皆为所杀。帝曰:一门死矣,军尚不进,何为也?力士奏曰:军中皆言祸胎尚在行宫

帝曰:朕不惜一人以谢天下,但恐后世之切讥后宫也

神卫军挥使侯元吉前奏:愿斩贵妃首悬之于大白旗以令诸军。帝怒叱元吉曰:妃子后宫之贵人,位亚元后之尊,古者投鼠尚忌器,何必悬首而军中方知也,但令之死则可矣

力士曰:此西有古佛庙,诸军之历由路也,愿令妃予死其中,贵诸军知也

帝曰:汝引妃子从他路去,无使我见而悲戚也

力士曰:陛下不见,左右不知,未为便也。愿陛下面赐妃子死,贵左右知而慰众军之心也

帝可其奏。贵妃泣曰:吾一门富贵倾天下,今以死谢又何恨也

遽索朝服见帝曰:夫上帝之尊,其势岂不能庇一妇人使之生乎!一门俱族而及臣妾,得无甚乎!且妾居处深宫,事陛下未尝有过失,外家事妾则不知也!帝曰;万口一辞,牢不可破,国忠等虽死,军师犹未发备,子死以塞天下之谤

妃子曰:

愿得帝送妾数步,妾死无憾矣

左右引妃子去,帝起立送之。如不可步,而九反顾。帝泣下交颐。左右拥妃子行速,由军中过。至古寺,妃子取拥顶罗掩面大恸,以其罗付力士曰:将此进帝

左右以帛缢之,陈其尸于寺门,乃解其帛。俄而气复来,其喘绵绵。遽用帛缢之乃绝。挥使侯元吉大呼于军中曰:贼本以死,吾属无患矣

于是,鸣鼓挥旗,大军以进。力士回奏,以妃子拥顶罗上进。视其泪痕皆若淡血,帝不胜其悲曰:

古者情恨之感,悉有所应,舜妃泣竹而为斑,妃子拥罗而成血,异矣

夫前军作乐,帝不乐,欲止之。力士曰:不可,今日之理,且顺人情

读罢这篇小文,唐玄宗的优柔寡断理胜于情、高力士的圆滑老练奸诈多谋、杨贵妃视死如归爱情至上,如影视一般清晰,真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白居易等人的遗憾,以及后世文学史家的幸运

那么,这段文字的真实性如何呢?

韩锡铎先生说:这要分析翰府名谈、玄宗编遗录这两部书

翰府名谈共二十五卷,是宋代刘斧撰。刘斧,大约是北宋仁宗至哲宗时人,生平不详。他的著作除翰府名谈外,还有不少传世的。但这部翰府名谈却早已失传了,只是在南宋曾髓编辑的类说中保存十二条,还有现存的永乐大典中保存一条,但都没有关于杨贵妃的这一条。玄宗编遗录是唐代陆贽撰的。这本书不见于新唐书、旧唐书的艺文志和经籍志,而见于宋史艺文志的传记类,著录为二卷。陆贽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有陆宣公奏议行世。和翰府名谈同样的命运,玄宗编遗录也失传了。

夹注引用书,很少有两个书名并列引用的。上面这段引文将两个书名并列,可能是这段故事同时见于这两部书。按说,两部书内容不可能会完全一致。那么,在一般的情况下,应当以年代最早的书为主,这就是玄宗编遗录。

南宋的无名氏在做夹注时,一定是看见了陆贽的玄宗编遗录。陆贽生于公元754年,他两岁时,即公元756年发生了马嵬之变。那么,在他有记忆时,他应该听得到关于这场震惊全国的事变的讲述,甚至是现场目击者的讲述。

这些细节在以往的书中都没有记载,夹注的上述引文则作了相当的充实。推敲起来这些充实的细节也不是荒诞不经,而是合乎情理可信的。如果说这些细节陆贽确实曾作过描述的话,那末应该说是历史的真实。当然,要寻究其历史的绝对真实性,那还要做进一步考证。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在我们中国,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这个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几乎汗牛充栋,记载二人故事的稗官野史也几乎随处可见,甚至在正史中也有记载,比如新唐书、旧唐书。

翰府名谈玄宗编遗录记载杨玉环之死的上述文字,其史实轮廓与其他各种书的记载基本相同。但在细节上却是异常的丰富,比如杨玉环死前对李隆基说的一段话,还有她要求李隆基送她几步,还有缢而未死又再缢、拥顶罗上的泪痕皆若淡血等,则是其他各种书上所绝对没有的。最为细腻的描写李杨爱情的戏剧长生殿,还有以演义见称的隋唐演义,也都没有这些细节。

杨玉环与李隆基有多年的爱情生活,受到极其特殊的宠爱,她绝不仅仅是仰仗自己的天生丽质,而更多的还是智慧和情商。所以,一旦被迫走上绝路,在生离死别的关头,她绝不会是一般女人的哭哭啼啼,而一定是要有贵妃的不俗表现。在没有发现这些细节之前,历史学家、作家艺术家也只能是推测而已。

马嵬事变过去了五十年,白居易的长恨歌才问世。小陆贽18岁的生于公元772年的白居易,可能没有陆贽那样幸运,一来是年代毕竟太久了,二来朝廷对这个事件的封锁,所以,他只能写道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模糊程度。这不能不说是白居易的遗憾,也不能不说是长恨歌的遗憾。和白居易一样,清代的剧作家洪升也没有看到这份珍贵资料,因此,他的剧本长生殿也和长恨歌一样存在着遗憾。

也就是说,从韩锡铎先生往后,文学艺术家再以杨贵妃、李隆基的爱情题材进行创作,那么创作自由空间就要比白居易、洪升等人大多了。这些细节将会有助于表现杨玉环的性格,更能展示她对李隆基有一腔深沉的爱。事实上,近年来一二部电视剧,就吸收了这些资料。

如果要说价值,这些资料对文艺创作是起码的参照价值。它对史学研究的价值,也将越来越显示出来。我的这一发现,经常被专家就者们引用

韩锡铎老先生这样说。

谈到日本的杨贵妃墓,韩先生又一次笑了,他说:我发现的这份资料说明了一切。如果一定要我评论,我作为中国的学者,我只能对他们如此热爱中国文化的态度,说声谢谢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那古书的收藏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知识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图1)。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几部古籍版本著作比较谈

 版本学的研究与探讨源于宋代。汉、唐虽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古书校勘、注释、编目,但印刷业尚未形成,零星的版本记载仅限于正经正史的修订。南宋尤袤著《遂初堂书目》开创了一书兼载数种版本的先例;(宋)岳珂著《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被后世称为第一部系统记录版本知识的著作。明代视宋版为珍稀之物,藏书家、校勘家逐步摸索各种版本的特征、优劣,可惜这些版本学史料只散见于笔记、杂记中。清代学者开始罗列诸本、考证源流、登录刻工、详论纸墨。钱曾著《读书敏求记》奠定了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原则。《天禄琳琅书目》及它的《后目》已把版本学的核心——善本书的收藏与鉴定推到了极致。清代学者对版本学贡献最大的当属专门记载版本状况的各种题跋记,尤以“顾批黄跋”为最。后人汇集成书的有为顾千里著的《思适斋书跋·书跋辑存》,为黄丕烈著的《士礼居藏书题跋》、《续记》、《再续记》,《荛圃藏书题识》等。

 近现代是版本学集大成的时代。叶德辉著《书林清话·书林余话》是古籍版本学第一部专门著作;张元济著《中国版本学》(1916年)与孙毓修著《中国雕板源流考》(1918年)把版本学从史学中独立出来;钱基博著《版本通义》总结了前人的成就,把版本学列入学术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介绍版本知识的书,有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1965年初版,1977年再版)。此书已是收藏品,配有插图,通俗易懂,可惜明代部分较凌乱,清代部分过于简单;陈国庆著《古籍版本浅谈》于版本学名词解释简明扼要,但不全面,适于入门者;魏隐儒著《古书版本鉴定丛谈》(1984年初版),体例较完备,也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只是不谈价格,宜专业人员参考;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代书籍史》,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曹之著《中国古籍版本学》,张绍勋著《中国印刷史话》等,都是从史的角度论述版本学、目录学、内容系统可靠,又有最新史学发现佐证,惟厚古薄今,实用性差些。

 在谈到版本学专门著作时,不能不谈到两部流传稀少的油印品:一是北京大学陈宏天教授的《古籍版本概要》(1987年讲义稿),其特点是专业性、系统性强,表列详尽,论断精到,清代部分尤为各书所不及;可惜重学术、轻市场,非专业人员不感兴趣。二是北京中国书店编《古籍版本知识》(上、下),1980年油印本。书出于古籍鉴定大师雷梦水、张宗序手笔,在内部流传。笔者珍藏此书初版本,且有雷梦水先生签名,捧读二十年,收益最大。该书列举资料极为丰富,如清代武英殿刻书、官书局刻书、民国精刻本等都是各书所论不及的。关于版本鉴定方面,该书也极富特色,真假俱呈,详辨优劣,特别是从价格上来判断版本取舍,“实战”性极强;当然系统性、条理性就不够了。从价值、价格上判断版本的著作,最具参考性,爱好者也颇关心,但学者们却言之甚少。笔者醉心古籍收藏多年,有几本书在论及版本价格方面很实用,也很具史料价值,一并开列出来,供书友参考: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1983年商务初版,详列1912年至1947年古籍善本收集价格及善本影印、复制印刷史话;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下),1980年上海古籍初版(中华文史论丛增刊本),详载缪荃孙先生等七十人清末民初收售善本价格及藏书聚散史话;

 《弢翁藏书年谱》,李国庆编,2000年黄山书社出版,详载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六十年购书、访书、藏书史料,价格精准,详备。

 目前北京中国书店联合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花等各大拍卖公司合作整理出版九年来《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2002年1月上海书店出版)及《续集》(2002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详载百余场(2000年底前)拍卖实况,极具市场参考价值。书中对拍品的断代、提要、说明等都经专家审核、把关,恐怕这就是最新的版本学参考资料了。

 版本目录与鉴定古籍

 我国古代,虽自图书诞生之日起,藏书管理者就开始编制图书目录,但是直到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人们才真正开始重视编制藏书的版本目录。

 所谓版本目录,就是指著录图书的篇目和主要内容,并详细著录图书的作者或编者,以及出版者、出版年代等情况的书籍,是著录和记载版本简况的专用工具书。南宋初年尤袤编制的《遂初堂书目》,被公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本目录。

 明清时期,是著述版本目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公私藏书版本目录,对版本的著述更加详细,不仅记载了图书的篇目、主旨、作者、出版者,还简略记述了版本的特征、源流等情况。但明代的版本目录学术价值不大,而清代的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如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的《天禄琳琅书目》、纪昀等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著录古籍版本最为翔实,在藏书界影响很大,是权威性很高的版本目录书。

 民国以后,著名版本学家孙殿起所著的版本目录《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近一内蒙最实用和常用的版本目录工具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专业古籍出版社陆续编辑和出版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重要版本目录工具书,成为当代图书馆、藏书家及古籍藏书爱好者最好的参考书。

 古籍版本目录的编制,按不同标准有如下分类:一是按国家目录、私人目录、史志目录3种;二是按学术内容分类,有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2种;三是按编篡目的分类,有举要目录、缺书目录、辨伪目录3种;四是按收录范围分类,有丛书目录、地方目录、个人著述目录、善本目录、知见目录等。

 版本目录与古籍鉴定紧密联系。因为从古至今的版本目录,系统揭示了各个时代古籍图书的存佚状况,著录了历代古籍不同版本的源流、特征及概况,成为鉴定古籍版本真伪及其价值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版本目录对于古籍鉴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帮助了解古籍概况。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典籍分别著录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等目录中。阅览这些目录,能使我们较清楚地了解到各个朝代古籍的刊流、流通、收藏及存佚概况,从而便于比较、鉴定新近发现和收藏到的古籍。如果你看到一部古籍实物,可先对其外观、纸张等等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再与相应年代的版本目录进行对照。如果古籍实物与版本目录著述相符,即可做出鉴定结果;如果实物与著录不符,则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弄清是非,不能轻易下结论。

 第二,便于识别版本真伪。凡对版本目录了若指掌的人,都能详细了解古籍的书名、篇卷、作者、版刻、函册、提要的等情况,从而可以具体考证和辨别古籍的真伪。如汉代刘向父子所著《七略》,在《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两部目录书中均有著录,而在《宋史!艺文志》中却不见著录,说明《七略》一书在唐宋间已经失传。如果在宋代以后发现署名《七略》的古籍,除辑佚本外,其余可判定为伪本。

 第三,公正审定版本价值。当你发现收集到一部古籍时,可通过查阅《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等版本目录,了解该书的递藏、传承等情况,从而可以正确判定其收藏价值;如果该书在以上版本目录中没有著录,则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伪书,二是海内孤本。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则需进一步查阅其他古籍鉴定工具书,或请教有经验的鉴定人员协助鉴定。运用各种方法验明其正身后,就可以准确判定其价值。

 历代古籍版本目录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讹误。所以,利用版本目录鉴定古籍,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主见,不可盲从,以免出现错误。

 古籍的收藏与辨伪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藏书的传统,在书房内放大镜置几册古书,既能显示出儒雅的生活情趣,又能体现出藏书者的文化修养。如今太平盛世,收藏风日渐趋浓,继字画、瓷器等收藏品之后,古籍又成为收藏者收藏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尤其是在拍卖会上,线装古籍连连拍出令人吃惊的高价后,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古籍收藏的兴趣,同时,引得深藏民间的古籍纷纷浮出水面。近日,记者就古籍的收藏采访了南昌的古籍收藏家王令策和周海鹰先生。

 哪些古书具有收藏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古书收藏方法

 古书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经济)价值”,但不是所有的古书都“值大钱”。李洪啸总结说,总的来说所有藏品的通则是讲究“真、精、新”。因为自古以来,好东西会被精心爱护,很多好的古玩,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除此以外,还有古书收藏的特有原则:

 年代是古书收藏的重要因素,现在宋版书论页拍卖,明版书论册拍卖。明版书普遍刻印较精美,万历前的书少而更珍贵。清光绪之后的受西方印刷技术冲击,书普遍质量下降。带画的书比纯文字的好,多色印的比黑的好。

 同一时代版本的看内容,古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除了佛教道教带图的经书外,儒家的经类不值钱。“史”多是“够古不够玩”,价值居中。而“子”和“集”中,则不乏珍贵之物。越是冷门,生僻,少见的越珍贵。

 同内容的看印刷,在版本上,初印本最珍贵,一般只有几本,是红色印刷,用来校对和主人自留。其次是蓝本,一般也就10来本,送朋友。最后才是大批量印刷的黑本。黑本里,字迹清晰的版本较好。印刷到最后,版已被磨损,甚至断裂,此时书籍印刷模糊,价值较低。

 此外,特殊内容(如禁书)、知名度高的书的早期印本、精印本及殿刻本、官刻本、名家刻本等较珍贵。名家批校本或收藏本价值高。白纸比黄纸价值高。

目前我所知道的俞忠伟先生年龄是八十岁左右。 俞忠伟(1939年-),江苏定海人,祖籍浙江余姚,中国著名古籍学者,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是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发掘鼓浪屿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仙墓和在投身文化研究之前曾在苏州的文博馆工作。他的学术成就备受推崇,被誉为“中国古籍神探”、“古籍修复大师”等,为中华文化研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你的书应该不全,同治合肥张氏所刻,字体精美,全套现在也还值点钱。如果修复的话是好的,但是品相实在太差不值得修,修费昂贵。关于你的两个问题,做纠正补充。民国的书多用机制纸,含有化学成分,所以保存不易,容易脆化。同治刻本怎么会比民国晚呢?早于民国。另外古代用纸复杂,竹纸、太史连、宣纸、皮纸等等,这些都是纯自然手工抄造,所以保存很久不坏,纸寿千年就是如此。天头地脚因为长时间接触空气,所以氧化会微黄。

艾维雅/Eyevea (上古卷轴岛屿) - 哔哩哔哩

2021年11月7日一位法师公会专家同意参加试炼。每次试炼结束都会收到一本著作,内含让艾维雅回归梦达斯的线索,由公会古籍大师瓦拉斯特负责解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