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丁”的起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姓氏“丁”的起源,第1张

★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玲:湖南省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

丁姓宗祠通用对联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木刻乡贤第;

谈经学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藏书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称“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昨天文**;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圣哲承休运;

伊夔列上台。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六试七联捷;

四闱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造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并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是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同飞翰范时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豪游畅比王乔鹤;

良晤欣同范蠡舟。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亲绵世泽;

梦松应兆振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

〖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长骁勇,黑丁戏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肛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明·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丁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佑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县,为仙田丁氏之始祖。后人对丁公知潮期间的政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硕勋议定丁公配享韩庙。黄尚书在赠联中高度评价了丁公为政的作风和政绩。上联历数了丁公的官职。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之官。丁公贬潮之前为太常寺少卿。五马:太守之代称,宋代以后的官制已无太守之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丁公贬后知潮,故黄尚书称之为五马。丁公虽历居要职,而为官之清,比韩江水还清。下联说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间的政绩,可说是上承前贤,下启后俊。用清·乾隆年间邹朝阳《太守丁公配享碑》可为注脚:“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于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瞻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韩公之祠亦屡更矣……自丁公首创斯庙,历宋而元而明,迨我国朝未之或改,岂非韩公之灵有默眷斯土者,而叹丁公实获我心,凿井得泉也……”丁公继往开来,功泽潮州,故能千秋万代享祀于仙田。黄尚书生于明末,尚未知后世对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说享祀于自家之宗祠,若有灵获知今丁公已配享韩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广观瞻,定必挥毫改其联为:“……荐韩祠。”该联以淳朴的笔调抒写作者的感情,毫无雕琢之痕,对仗工稳,贴切,针对性强。黄尚书也是潮州之名宦,为官极清廉。他官至礼部尚书,虽与丁公生不同代,而与丁公同司礼职,对丁公的崇敬,在联中可见一斑。自潮州建制以来,守潮之官可谓多如牛毛,而能给后人留下佳话,闻名而起敬者,可谓凤毛麟角。丁公的事迹,与哪些所谓:“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之人,形成强烈的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为后来者所标榜,实为干载难得的人民父母官。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立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1)。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2)。

============================================================

★丁姓典故、趣事

〖目不识丁〗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1

雨水打房檐,滴滴答答敲进他的心里。

墨燃站在廊前看着楚晚宁的身影慢慢走远,消失在廊角,心中有一些闷闷的钝痛。

楚晚宁三个字在唇边百转千回,却怎么都吐不出这个名字。

墨燃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一本书里《二哈和他的白猫师尊》,他与男主攻有一样的名字“墨燃”。

看书时他就对书中的白猫师尊楚晚宁特别怜惜,每次看到楚晚宁被虐的时候,心中总有一种闷闷的钝痛感。

尤其是前世楚晚宁身死时,他从高空坠落的身影总是在他眼前不断的回放,一遍又一遍,就像是一种心魔,让他无时无刻不心生惦念。

也许是他念力太强,对那一段逝去的过往太过念念不忘,在一个阴沉沉的夜晚,外面大雨滂沱,豆大的雨滴打在房檐上,他被外面哗哗的雨声吵醒。

他迷迷糊糊的睁开眼,一盏昏暗的孤灯,随着窗外吹进来的微风,不停的跳跃着,整个大殿在昏暗烛火的照耀下忽明忽暗。

这是哪里?他在哪儿?

他起身,胸口处穿来的疼痛让他又忍不住躺回去。

他低头,看到胸口处一处刀伤,直入心肺。

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一段记忆在他脑中缓缓浮起。

原来他穿进了《二哈和他的白猫师尊》这本书里,而他现在的身份正是书中的男主之一——墨燃。现在正是他被薛蒙重伤,独自一人躺在巫山殿养伤的时候。

忽然很想去见楚晚宁,他起身披上厚厚的锦袍,出门走至廊庑下,远远的看到楚晚宁从远处走来。

他轻道一声“来了。”

他自以为他说出的话很柔和,可当他听到自己的声音时,却有一种入骨的冰寒,就连他的眼神都如原著中描写的一样,阴沉暴虐,没有半点温情。

然后他听到楚晚宁说:“你要去灭昆仑踏雪宫。”

之后的对话跟原著中几乎一模一样。

他突然感到一股没来由的恐惧,难道他穿越而来就是要让故事重演,而且这次是由他亲自出手再杀楚晚宁一次,不行,他一定要做出改变,一定不能再让楚晚宁身死,一定不能。

现在离原著中楚晚宁身死还有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是没有什么剧情的,所以他要想办法在这一个月里做出改变。

想到这里他转身去了藏书阁,楚晚宁是因为灵核粉碎,强行逆转灵力导致身体无法承受而身死,那他想办法把他的灵核修复,他是不是就可以免过死劫?

他不确定,但是总要一试。

原著中曾写,楚晚宁是神木之身,得神木者炼入灵核便可不日飞升,那他找到另一块神木炼入楚晚宁灵核,是不是也可以让他灵核得以修复呢?

他在藏书阁翻看了大量的古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原著中曾提到,传说中在东海至极,无人抵达的地方,生长着那种千万年的圣树。

可这东海至极之地在哪里他无从所知。

2

红莲水榭中,楚晚宁一身白衣,站在海棠花树下,面色清冷孤决,眼中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这是书中不曾提到过的。

看到远处走来的墨燃,他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又恢复成了神色冰冷的仙尊模样,却怎么也藏不住眼中担忧的神色。

“你的伤……”他顿了一会儿接着又道“好一些了吗?”

“好多了。”这次没有剧情,他听到自己的声音还算平缓。

“师尊你………”他想问楚晚宁是否知道东极之地是在何处,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去问,转而又道:“我这几日要出趟远门,你在红莲水榭内好好待着,别出去乱跑,知道吗。”

“你拿我当三岁小孩吗。”

“我只是担心你。”

楚晚宁听到“担心”二字时,心里猛地一动,面上却神色不变道:“你要去哪里?”

“我……”他踌蹉良久终于道出了他的目的“我要去东极之地,寻找传说中的神木。”

“神木。”楚晚宁嘴里轻喃着这两个字眼,然后抬头看向墨燃“是为了师明净。”

“是……”他想说是为了你,为了修复你的灵核,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就让他误会下去吧,省的他会胡思乱想,等他回来再给他一个真像。

他做势要走,却听到楚晚宁说:“我跟你一块去。”

他回头,看到楚晚宁眼神坚定,接着又说道:“当初是我无力去救师明净,这次就算是补偿他,也补偿你吧。我曾听说那株古老的海棠神木生长于东海的一处漂浮的小岛上,此岛由玄武甲背所驮,位置不固定,我与你一起去更方便寻找一些。”

墨燃听到他的话,没来由的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楚晚宁待他多好啊,他却憎恨他、欺负他、侮辱他甚至害死了他。

虽然有八苦长恨花在作祟,但是他还是无法原谅自己。

“你怎么了?”

他抬手擦了擦湿润的眼角道:“没事,沙子迷了眼。”

高空之中,他御剑载着楚晚宁极速飞行。

楚晚宁灵核粉碎后身子孱弱,受不得疾风,他便把他紧紧护在怀中,使他不受邪风侵扰。很快飞到了东海上空,他甚至还看到了飞花岛,第二世,墨燃与楚晚宁告白的小岛上。

同样的高空,同样的月色,他低头看着怀里的楚晚宁想对他再道一句喜欢;可是张了张嘴想说出口时,心口处却蓦然传来一丝锥心的痛。

此时他方才明白,原主墨燃为何会如此肆意的伤害楚晚宁,也许这样可以让他得到一些心身上的快感;亲近他,怜惜他,只会让他的心更痛。

3

也许是楚晚宁本身就是神木的一部分,所以他对那株生长于东海的神树,会有一些微弱的感知,凭着这股微弱的感知,他们很快找到了神木生长的小岛。

此岛四季如春,花木繁茂。

墨燃远远的看着立于岛屿正中央的那株海棠神树,海棠花的花瓣随风飘落,楚晚宁站在树下,仿若与神树融为一体。

他伸手把楚晚宁拽到身后:“师尊在此等候,我去取下一截神木。”

“嗯。”楚晚宁淡淡的应了一声,便背负双手站在一边。

墨燃很快取下一截神木。

神木果然如书中描写的那样,树皮光滑细腻,散发着淡淡的光泽,整个神木本身流淌着一种清香;就像楚晚宁运动过后,身上散发出的体香。

墨燃还来不及与楚晚宁分享获得神木的喜悦,只见空中,天雷滚滚,岛屿上空的乌云迅速集结,如碗口粗的雷柱携着电光直劈而下。

墨燃措不及防被劈个正着。

怎么回事?不是说得到神木者可以直接飞升,脱离轮回之苦吗?

他不求飞升,只求能修复楚晚宁的灵核,为什么这天雷要劈他?

还不待他想清楚,第二道天雷又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而下。

他来不及打开结界,着急的去看楚晚宁,却见楚晚宁被拦在一个透明的结界之外,焦急的看着他,不过好在这天雷还是有目标的,对楚晚宁或是周围的花草树木都没有影响。

想到这里他笑了,只要楚晚宁是安全的,他又何惧之有。

于是,他运起全身灵力,阻挡着滚滚而下的天雷。直到天雷劈过第七七四十九下时,他猛然发觉身体内的八苦长恨花竟有一些松动的迹象。

难道神族之人是发现得到神木的人体内有魔族之花,所以才拿天雷劈他?

想到这里他也放弃了抵抗,甚至还有意引导着天雷劈向他的心脏,那个生长着魔花的地方。

整整九九八十一道天雷,当最后一道天雷劈下,浓云散去时,墨燃已躺在地上没有了知觉。

“墨燃,墨燃……”楚晚宁在他身边,一遍遍的呼喊,却不见那人的一声回答。要不是看他还有呼吸,楚晚宁甚至都会以为他已经死了。

抬眼看到他怀中紧紧护着的神木,无论天雷有多么猛烈,他都死死护着,不曾丢弃。

忽然心底生出一种情绪,名为嫉妒。

他将这种莫名的情绪紧紧按下,扶起浑身是伤的墨燃,把他安放在海棠树下最平坦的地方。

没有灵力,他只能徒手为他包扎伤口,看着他身上一块块翻起的血肉,他恨不得所有的痛都替他受了。

一拳打在海棠神树上,阵阵灵力波动,顺着指尖流入筋脉。

他不可思议的睁大眼睛,海棠神树的灵力怎么能引起他体内枯竭灵力的共鸣?

他又尝试着,手掌贴上海棠神树上,一道道澎湃的灵力传入他的体内,借着这股澎湃的灵力,他施展疗愈术,治好了墨燃的伤,甚至还有之前他心口处所受的刀伤也一并治愈了。

4

墨燃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看到了自己第一次见楚晚宁的样子,他抬眼时那一刹那的温柔撞入他的心底;他缠着楚晚宁要拜他为师;两人在月下的海棠树下饮酒,楚晚宁明明已经被呛的脸色通红,还是要忍不住逞强;梦到他坐在昏暗的孤灯下,一针一线的秀着那一副海棠手帕,那个被自己遗忘,却被楚晚宁珍视的拜师礼。

一桢桢画面不断的在他眼前回放,那些被他忘记的,被长恨花吞噬的记忆在他脑中慢慢的浮起。

“晚宁……楚晚宁……”他猛然睁开双眼,却撞入一双充满担忧的漂亮凤眸。

“师尊。”

“嗯。”

“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说到这里他猛然顿住,他梦到了什么呢,在梦里时那么清晰,感情那么透彻,等他再回忆时,胸口处却有一股闷闷的疼痛感,看来这天雷也没有把他体内的八苦长恨花给拔除。

“没什么。”他低头看到自己完好无损的身躯,眸中有一些不解。

“师尊,我的伤……”

“海棠神树内的灵力可与我共享,我便借助神树之力治好了你身上的伤。”楚晚宁抬头看着花树“可惜我灵核粉碎,无法保存这部分灵力。”

墨燃握紧了手中的神木,看着纷纷扬扬飘落的海棠花,心里想着,等我炼化了这块神木,一定会修复你的灵核的,一定会。

回到死生之巅,墨燃便把自己锁在巫山殿,一连半个月谁来也不见,只专心炼化这块神木,终于等他炼化之后,心怀喜悦的想去红莲水榭去见楚晚宁。

却在门口被拦住了去路,“陛下这是要去哪里?臣妾几日前寻了一群舞姬,跳舞煞是好看,不如请陛下观赏一番。”

循着声音,他看到皇后宋秋桐向他款款走来,看了看外面逐渐暗下来的天色;他想着也许师尊已经睡下,此时不便再去打扰,便留下来与皇后一起欣赏歌舞。

兴趣正浓时,他听到,刘公在门外呼喊。

“陛下!陛下……楚宗师,楚宗师他快不行了……”

他猛然回神,原著里似乎有这么一段,楚晚宁跪在雪地里,无人通禀,还被值夜的大宫女熄去了两盆炭火,差点冻死在院中。

他飞一般的跑出殿门,抱起晕倒在院中的楚晚宁。

怒火瞬间暴涨,让他差点变成了那个,原著中毁天灭地的踏仙帝君。

楚晚宁昏迷了三天都没有醒来,他本想把练化好的神木融入他的体内,又怕他身子孱弱无法承受,此事便搁浅了下来。

“陛下,据闻昆仑踏雪宫内有一株火莲花,有起死回生之效,或许可解楚宗师体内冰毒。”巫医在他面前躬身说道。

看来他注定要去昆仑踏雪宫走一趟。

临行前他把楚晚宁锁在红莲水榭,还不放心,又在水榭外加了三层结界。

他想这样楚晚宁就无法走出水榭,就不会再去昆仑踏雪宫,也就不会身死。

可是他终究还是错了,楚宗师还是那个楚宗师。

他擒住了薛蒙与梅含雪,迫使踏雪宫千人在天池边自相屠戮残杀。

一切都在按照原著的剧情在走。

5

当他看到楚晚宁白衣翻飞,立于云端之上时,心中忽然泛起一阵觳觫。

难道剧情真的不可更改,楚晚宁注定还是会身死吗?

他伸手抱住楚晚宁逐渐下落的身躯。

“师尊。”他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颤抖。

当他听到楚晚宁说到“是我薄你,死生不怨”时,心中猛地袭来一股疼痛,这种疼甚至比八苦长恨花扎根在他心上之时还要疼。

楚晚宁,这个被他折磨了近半生的人;身死之时,心心念念的还是这个折磨了他半生的人。

可是,他究竟有没有想过,他何曾薄待于他。

从来都是他墨燃对不起楚晚宁,是他辜负了这个世上待他最好的人。

擦不干的是他眼中淌出的血泪。慌乱中,他拿出被他炼化好的神木,一点一点融入他的心脏处。

连同他的灵力,一起融入他的体内。

神木有灵,当它与楚晚宁融为一体时,不但修复了楚晚宁的灵核,甚至连他曾经缺失的一魂,也一并补全。

墨燃松了一口气。

终于,他修复了楚晚宁的灵核,楚晚宁不会再死了。

他这口气还没有喘匀,便见楚晚宁身上散发出一股强大的灵力;神木与楚晚宁融合后残余的灵力散溢出来,狠狠击打在他的身上,他猝不及防被击飞出去。

昏迷前,他看到一个洁白身影向他飞来,然后他便落入一个温暖的怀中。

墨燃又陷入一场梦中,这次他不仅梦到了他与楚晚宁曾经的点点滴滴;还梦到了他被困在八苦长恨花中,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变成了暴虐的踏仙帝君,一次一次狠心的折磨着楚晚宁。

他想冲出这个以邪恶铸成的牢笼,却怎么也无法撼动这棵以师昧魂力与鲜血浇灌的邪恶之花。

终于,在一次踏仙帝君被薛蒙龙城重伤之时,才让他得以逃出生天,他在时空的缝隙中游荡,被时空漩涡卷入二十一世纪,投身在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墨燃身上。

当他看到了《二哈和他的白猫师尊》,看到了书中的楚晚宁时,心中强烈的信念使他想要回来,再见楚晚宁一面,这次他一定不会再让他身死。

墨燃再次醒来的时候,天色已暗,他看到楚晚宁趴在他的床前,已经睡着。

睡着的楚晚宁,掩去了眼中的凌厉,眉眼特别柔和。他起身想给他披件外衣,楚晚宁听到响动,睁开迷蒙的双眼。

湿润略带水汽的眸子,静静的望着他,突然间,他笑了,如红莲水榭外的那一株晚夜海棠,花开靡艳。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藏书 文化 的代表之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浙江天一阁 导游词 范文 ,欢迎借鉴参考。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一)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内的月湖西岸,这里坐落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它是明朝嘉靖年间(1561-1566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处,楼中摆放着古籍与书案,处处弥漫着厚重的书香气息。

 博物馆其实是座江南园林,园区内的东园和南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假山、池塘、亭台等景致,走在古朴的砖木长廊内,感受清幽的环境。园内建有明州碑林,数百通石碑记载了古代官方的 教育 史。还有书画馆,时常会展出天一阁所藏历代书画精品和名人雅士的书画佳作。

 园区内另有天一阁建成之前的藏书处“东明草堂”、展示宁波民居建筑特色的“秦氏支祠”、以及范氏故居等建筑。而在 麻将 陈列馆中则可看到形形色色的麻将牌,让你了解到麻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二)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收藏 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三)

 大家好!我是这次宁波天一阁一日游的导游,我姓鲍,大家可以叫我“鲍导”。今天我们游览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它之所以取名为“天一”,不是因为藏书楼的主人范钦决心将他的藏书楼建为天下第一藏书楼,而是取义于《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这名字无意中也应了“天下第一”的含义,后来真成为天下第一藏书楼。

 大家看,这就是天一阁,它具有历史文化而中外闻名。等会儿我们走进去,就会看见那一份优美也是最有特色的园林景色。天一阁的花园是按照江南园林修建。走进去之后能看见假山、水池、小亭等各种各样的建筑。好,百名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去走一走看一看天一阁吧!来,大家往这边走。

 在这里,我们来到了东园。你们看,中间是不是有个小水池它叫“明池”。旁边是不是有一座大假山这座大假山,是用海边礁石修建的。来,靠近假山,是不是似乎能闻到大海的气息呢在湖中,游着五颜六色的小鲤鱼,如果你们扔下鱼食,鱼儿们就不会像刚才那样优美地在水中游了,而是争先恐后地来抢食物。有意向的游客可以到那边买一些鱼食试试,不过为了保证池水的洁净,千万不要擅自扔 其它 食物哦!

 大家再往这边走,这里是天一阁中最有名的景点——天一池,小小的水池旁的假山就是著名的“九狮一象”。“九狮一象”是被誉为古代私家花园园林经典,是有福禄寿等吉祥的九狮一象构成。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有点像女人在照镜子,换一个角度看呢,又像位老人在牧羊,再换个角度看呢,又像一只田野里的青蛙,又像海龟在拜佛。

 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请大家做到不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一个小时候到门口集合。

 再见了,各位,欢迎下次再来天一阁。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四)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这个景点就是在全内外都非常有名的藏书楼,天一阁了。天一阁是国内现在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经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一家国家4A级的风景名胜区,向来都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是目前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那么为何要取名为天一阁呢那是因为天一阁的主人范钦在古书中看到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书最怕火,为了让自己的藏书楼有个好的将来,于是就取名为了天一阁。但是现在的天一阁已经不在是原来的几间小房子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藏书文化区,主要是收藏古籍为主的,一个是园林休闲区,主要以园林,假山等为主,还有一个就是陈列展览区了,主要陈列以前留下来的一些砖块,书籍、书法绘画及地方志等。规模非常的宏大。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天一阁的西大门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门外的这对石狮,任何动物呢都有雌雄之分,脚下踩球的这个是雄狮,而脚下踩下小狮子的这个就是雌狮了。

 我们再往前看,这个西大门呢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请大家抬头,在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南国书城四个字,这四个字呢看起来非常的苍劲有力,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呢它是由著名的 国画 大师潘天寿先生写的。那么下面的柱子上呢还有两幅 对联 ,大家可能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东西,其实这些字呢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顾庭龙写的。天一阁在以前的时候有许多深严的族规,其中有一个族规就是规定外姓人不能上楼看书,但是再严的族规总有破例的时候,第一个登上天一阁看书的是谁呢就是黄宗羲了,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边,这边有黄宗羲的图像,黄宗羲号南雷,他登上天一阁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好了,看完了这里我们再来看下后面这幅对联,我们可以看书这幅对联的字也是写的非常好的。这幅对联呢是由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写的。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洲。郭沫若先生曾经在天一阁访问了两天。同时对天一阁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好了,下面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去参观一下。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五)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溪山逸马图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 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尊经阁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千晋斋 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 种植 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 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我们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本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秦氏支祠 建于1923年到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的戏台汇 雕刻 、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小 木工 艺之绝招。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 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 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陈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列”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席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

 白云庄 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清末白云庄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平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伏跗室 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

 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近10万卷,捐献给国家。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平身 事迹 陈列》,用大量资料和事物生动翔实的介绍了冯老的生平 简历 、著述成果、藏书业绩,以资纪念。

截至2015年3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8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各类研究中心(所)60个。学校设有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教育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科研机构教育研究所 西方哲学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所 环境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基础数学研究所 古典文献信息研究所 辞书编纂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 文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唐史研究所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所 应用声学研究所 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分析科学研究所 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所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加拿大教育研究中心 人文研究所 文学影视研究中心 食品科学研究所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 运动生物学研究所 女性研究中心 教育考试研究所 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应用化学研究所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艺术教育研究所 旅游开发研究中心 农产品深加工研究所 民族科技教育研究中心 妇女文化博物馆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佛教研究所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博物馆 宗教研究中心 中亚研究所 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 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数据截至 2013年9月30日,资料来源于官网 陕西师范大学重点科研机构一览表序号 名 称 所属学院 立项时间 负责人 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 1 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8年6月 王喆之 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 1 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5年1月 王喆之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6月 李玉虎 3 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7年3月 刘昭铁 4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2011年11月 胡卫平 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8个) 1 陕西省大分子科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3月 杨祖培 2 陕西省超声学重点实验室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05年12月 林书玉 3 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6年12月 张成孝 4 陕西省行为与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院 2006年12月 游旭群 5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1988年12月 陈锦屏 6 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3年1月 王喆之 7 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0月 王喆之 8 陕西省文物修复与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年5月 李玉虎 四、陕西师范大学校重点科研机构(7个) 1 陕西师范大学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夏海滨 2 陕西师范大学脑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任维 3 陕西师范大学土地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旅游与环境学院 2007年12月 薛东前 4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加工副产品深度开发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建科 5 陕西师范大学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永明 6 陕西师范大学整合与应用动物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黄原 7 陕西师范大学环境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0年11月 吴晓军 资料来源于官网 2007年至2011年理工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累计540项。2010年以来累计发表高层次论文885篇;出版学术著作161部;2011年共有74项成果获得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52项成果获得第十次陕西省哲学和社会科学奖。自然科学方面,2007年至2011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562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共1463篇;申请专利318件,授权专利174件;出版著作89部,其中专著15部。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陕西师范大学主持申报的5项科技成果全部获奖。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CO2/CH4的催化转化及相关绿色过程的基础研究》、《蝗虫的分子系统学和分类鉴定专家系统研究》、《算子矩阵及其应用》、《低频液体表面波声光效应及应用》四个项目荣获二等奖;《渭河流域万年尺度环境变化与土壤发育演变规律》获得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参与完成的两项科技成果《黄土区植被对坡面水蚀过程调控的生态薛机理》、《资源植物对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及机理研究》分获得一、二等奖。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52项科研成果入选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著作类3项,论文类2项);二等奖18项(著作类9项,论文类9项),三等奖29项(著作类12项,论文类17项)。

截至2011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SCI源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振宏教授团队在国际心理学权威期刊《生物心理学》、《国际心理生理学杂志》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生物心理学》上的《呼吸性窦性节律不齐与特质性积极情感、积极情绪表达的关系》一文发表后,被国际学术新闻网作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专题领域重大研究成果予以报道,是当期《生物心理学》发表的论文中唯一被该学术新闻网报道的成果。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本藏书353万册,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9000余册;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地方志亦收藏较为丰富,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另外,大型古籍丛书、古今名人字画收藏丰富。同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0余种,电子图书109万册 , 中外文电子期刊15 余万种 。

学报

学校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1种高校社科学报之一。学校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社是全国年销售额过亿元的10家高校出版社之一;杂志社是由教育部主管的拥有系列教育类刊物的大型期刊社,共发行 9 种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专业期刊,其中4种刊物为国家核心期刊 。

海参在国内的主要产地有辽宁、山东和福建。

辽宁海参起步比较早,属于传统的海参养殖基地,消费市场成熟,是目前国内的海参主要供给地。明代时《本草从新》早就指出:“海参,产辽海者良“,深受国内养生人士喜爱。

山东海参也是属于传统的海参养殖基地,与辽宁海参的生长环境十分接近。

南方海参是从辽宁引种海参,北参南种,由于纬度、水环境都很优越,海参个大肉弹生长快。福建依托南方温差的养殖优势,缩短海参生长周期,形成大规模的海参养殖大大提高海参的产量,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南方“海参之都”。

扩展资料:

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中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

功效

海参中的精氨酸是构成男性精子细胞的主要成分,且具有调节性激素的功能,而且海参又恰恰是“精氨酸的大富翁”,对治疗阳痿、肾虚有特殊功效。

另外,海参中的磷、锌、锰、硒、镍等元素都对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尤其对生殖功能作用突出,对促进性功能的提高很有帮助。海参中的很多元素对改善和调理女性内分泌,促进体内良性循环都有很大的帮助。

常食海参的人很少感冒,因为海参中所含有的丰富的蛋白质、精氨酸等是人体免疫功能所必须的物质,能预防疾病感染,调整机体的免疫力,对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功能。

海参中的胶原蛋白质、精氨酸、硫酸软骨素、磷、烟酸、硅等具延年益寿、消除疲劳、防治皮肤衰老、美容等功效。另外,精氨酸还有促成人体细胞再生和机体损伤修复的能力。

食用海参对改善睡眠、提高记忆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精氨酸在海参中含量比其它生物体内高,对神经衰弱有特殊疗效,所以食用求仙岛海参对改善睡眠有明显作用。而海参中烟酸、钙、牛磺酸、赖氨酸等元素对恢复大脑疲劳,增强记忆力也有重要功效。

海参中含有丰富的酸性粘多糖和精氨酸,有明显的机体调节功能和搞疲劳作用。别外,海参中的烟酸、牛磺酸、钾、镍等营养素都具有快速消除疲劳,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常常食用海参能够预防心血管病、降低血压、激发造血功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调节血脂等。海参中含有钒、锰、钾、铜、尼克酸、牛磺酸等可以影响体内脂肪的代谢过程,具有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糖尿病人益常食用海参。海参中的酸性粘多糖具有在机体中降低血糖活性,抑制糖尿病发生的作用。而它所含有的钾对机体中胰岛素的分泌起着重要作用,含有钒可使糖尿病得到防治。

海参中的海参毒素对某些癌细胞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