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古城谚语杂谈
盖州古城谚语杂谈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谚语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一种俗语,是古代劳动人命的智慧结晶所在,短短的一句话里,包含了生活中的各种哲理,却十分简单易懂让人记忆深刻。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一座盖州古城,千年文明佳话。“唐修塔,明修圈,清朝修的好寺院。先有上帝庙,后有盖州城。三山不显,五桥不现,一步两井,护城河绕盖州转”。由于盖州是座千年古城,很多古老的故事伴随着古老的建筑遗留了下来,这些故事有的是关于盖州本地的人物,有的是关于盖州地名的由来,有的是关于盖州古建筑的神话,有的是关于地方风俗色彩的民间谚语。盖州古城民间谚语里写着盖州人民的善良、朴实和正义,表达着祖辈的期盼,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题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是一个民族的经验、真理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具有的特定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及思维方式,它具有风格上的口语化、表意上的群众化、内容上的知识化、认识上的哲理化等特性,为深厚而多彩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幅风景和一份魅力。从典籍中有迹可寻:“唐修塔,明修圈,清朝修的好寺院。先有上帝庙,后有盖州城。三山不显,五桥不现,一步两井,护城河绕盖州转”。盖州古城,已有近2400多年的建城史、640多年的卫城史,现今流传于世的谚语浩如烟海,难以数计。它是历史文化过程中的一种结晶,璀璨夺目。
盖州早在西汉时期就成为辽东重镇。城市本意是城中之市,市早于城。盖州古城的“市”显然是承继上个朝代的发展。汉时候的平郭城是否有市,商业如何已经不得考察,从东汉班固《西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描写铺陈上看,市应是有门有墙的地方,市内有旗亭,有若干通道,夹道里是买东西的“肆”和“廛”。有长廊式的建筑称为列肆,卖东西的店铺称为廛。说明汉代的市是要在政府所规定的圜阓中进行交易。毕竟,除了农业税收之外,市场和商人是政府新的财源。而后那一个个朝代更迭、战争动乱的年代,市能给我们留下的是那历经沧桑的建筑和浓郁的商业文化。
辽、金时期成为商贾云集之地。辽、金、元统治者需要满足享乐和扩大财富,手工业即便是不平衡发展,也会产生畸形的繁荣局面。官营的手工业占主要地位,用来满足战争所需物资的生产。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辽阳武备寺在盖州设置弓局和甲局,负责制造军队上用的弓箭和盔甲。铁兵器制造、马具的缝制是那个时期必不可少的,因而带来相关的手工业发展,如木、织造、造船、建筑等产业。围绕手工业发展,市又是不可或缺的载体。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都能买得到,米面、柴草、衣帽、纸札,样样都有专业经营,行业分工逐渐清晰,也促进了各业的专业分工。
据《盖平县志》记载:“县城池本明盖州卫城也。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盖州为盖州卫。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指挥吴玉因旧土城修筑。九年(公元1376年),展筑南面,砖石包砌。周围五里八十八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门三:东曰顺清,南曰广恩,西曰宁海。钟鼓楼在城中衢,今按其城周围七里零三步,城仍旧池淤;治城分东街、南街、东关、西关”。清时的盖州城东门名字不同于明时的名字,明时,东曰“明睙”。显然,清政府对字义为转视的“睙”是反感的,索性将其改成“顺清”。因盖州城没有北门,西门因海水侵近也关闭了,只剩下通往东关和通向南关的两条街算是兴旺的地界了。
据《盖州重修城东西楼记》中记载,古城盖州“烽堠墩台,森布丽列,控青齐,蔽全辽,三面扞敌”。由此可见,古城在军事上属于军事要塞,被称做“盖州套”。盖州又是辽南的交通要道,成为了商业兴盛的城镇是很方便的,在这里城市与商业的新型关系得到建立与发展,成为商业繁盛的城镇是必然的。
明清之际,盖州的手工业、商业初具规模。交通便利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古城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力田女织布”,以及“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重农轻商传统观念,开始“求富于市”,注重以商业经营中寻求财富。明、清时盖州古城的街市便成熟起来了。新型的城镇最早出现在手工业集中发展的地方,或者出现在政治的中心、交通要道、运道咽喉、津渡重镇和军事要地。
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改盖州为盖平县,隶属奉天府,实行旗民分治。县治包括明时的盖州、复州、金州三卫的疆界。全县设熊岳、安平、复兴、在城、方集、里仁、永宁、乐业、安居、新民、远来、岫岩12社,每社设十甲。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业作坊主数量也不断增加。自明、清始,盖州古城便充当着东北的开埠口岸角色。古城人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有儿坐盐店,强如做知县”,“要得富,久开铺”的重商意识。在盖州古城的东大街一直是明、清两代的商业繁盛之地,店铺林立,商贾会集,列市摆摊,热闹非常。当营口的港口还没有形成之前,南方的海船便从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停靠在盖州南关外的船舶码头,促成了盖州城经济的繁荣。
清代中叶,盖州古城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史料记载,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后,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众商巨资注入,大力推进了盖州古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化建设大规模的崛起。盖州福建会馆、三江会馆、山西会馆、山东会馆等四大会馆就是适时应运发展起来的。盛行的盖州古城是被人们总结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商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的规律,“大道之行,利在其中”,它在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的心目中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南关明清一条街是明清时期进入盖州古城区域的交通要道和商业街,街市纵横,店铺林立,馆行簇聚,商贸发达,海河港埠,艨艟往来。经营商业要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获利动机。各地商人从来不掩饰他们经商求利的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利,谁愿早起”,无论坐贾行商都是为了图一个“利”,“寄迹尘市,日为锱铢”,“奔走江湖,希觅微利”。因此做商人就必须精于计算,“人情一匹马,买卖争分厘”,“五雀六燕,铢两相悉”,“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这些格言虽然充满锱铢必较的商业气息,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商人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一直坚持义利并重,要求这个“利”必须来得正当,手段必须合理,要符合“义”的规范,靠正当的手段发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为此就必须讲求“诚”和“信”。
明清一条街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见证。盖州古城里有商铺街也有了发展。商业发展使得建筑范围和建筑体量也得到逐渐扩大,功能从单一趋向多元。商铺前店后场以及楼下为店,楼上为家的功能有了发挥。“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平则人易客,信则公道着”。这样做了就是走正道,就是诚商正贾,就能够取得“上以济人,下以利己”的经营效果。否则,靠坑蒙拐骗,缺斤少两,以假充好,欺行霸市来获利,虽能获得短期效益,却不能支持长久,此为诚商正贾所不齿。
今天,在盖州古城区南关大街保留下来的商业街还算完整。这条街的建筑是清末民初时的建筑,几经翻修仍能顽强地表现出商业的浓郁氛围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现存有30多处老建筑,包括商号、粮庄、盐庄、茶庄、布匹绸缎庄、皮行、药行、烟酒行、肉行、杂货铺、水果铺、木铺、席铺、纸笔铺、炮铺、饭店、酒店、花店、旅店等。多为清代及民国建筑,明代建筑所剩无几。东侧有17座,西侧有14座,其中有6座为二层阁楼。建筑大多为大木小式结构,青砖青瓦建在花岗岩石台阶上,有一些建筑还带有江南建筑的风格,几处洋门脸建筑也充斥其中,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可见昔日的繁华。“盖州城开三门,南曰广志、东曰明睙、西曰宁海、阙北门。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以西门逼近海岸,交通不便遂闭之”,所以南关、东关就成了进出城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对商品流通来说,商品交易是物质载体,人际融通才是其本质。因此,盖州古城商人历来注意人际关系,主张经商必须了解研究人。“出卖风云雷电,不如天地人和”,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在盖州城内,今天还保留着“茧市胡同”、“鱼市胡同”、“银市胡同”等,这样的带有“市、商”等痕迹的胡同名称。南关、东关是古老的商业街;这里有栉比的门店、五光十色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充斥着整个街道。古城实开两门,商民交易、店市都集中在这一带。农副产品进城,这里就成了集散地,成为物资交流的场所。溯大清河而上的南船货物大多在南关卸货,而来自东部山区的物产,运至城外的货物,则从东关进出的较多。诚然,通过这些人际公关活动,树立了盖州人良好的商业形象,“处处人情感,下雨好借伞”,“好店三年不换客,好客三年不换店”,“笑口常开,生意常来”,形成“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良性营销局面。
无独有偶,早些年在我们东北也流传一句顺口溜:“辽精、海怪、盖县人最坏!”。“辽惊海怪”是指辽阳人精明心眼多,海城人做事古怪;说到对我们盖县人的评价,则去掉了更多修饰语,说的直白露骨:“盖县人最怀! ”就是连一个小孩子都听得明明白白。这些自然也是外地人的评价。如今,我们盖州人听来,不会心生反感,更不会耿耿于怀,反而会沾沾自喜。这当然是和盖州人热情、好客、包容有关,不过细说起来,这句话也多少反映出盖州人的一些性格特点。纵观历史,盖州曾经是关东大地是重要的一个水陆码头,是一个贸易繁华的物资集散地。最辉煌时舳舻连天、商贾云集,士农工商齐聚此处,俨然也是一个文化、贸易的中心所在。
“隔面讲盘终有弊,当场唱价终无欺”,“买卖不成仁义在,留下好感待回头”。对此,盖州古城商谚有许多经验之谈。多彩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豪爽豪情豪气的盖州儿女,大山一样坚韧的性格,义薄云天,海洋一般宽广的胸怀,包容万千。可以说,朴实无华、淳厚善良的盖州人自诩曾经经历过繁华的大世面。正是:“你帮我,我帮你,你不帮我,我还帮你。我帮了你,你还毁我,那我就弄你。”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底蕴,无需大惊小怪。
“海纳百川,近悦远来!”凡到过盖州的异乡客人都会深有其感:盖州有山有水,有文有武,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历史有故事,而最最重要的是,盖州有素以“好客”闻名的的人民。如今,在外地人的眼里,会感觉到盖州人的直率、豪爽、待人热情、礼数周全。好客盖州,内心深处的记忆,那里的事,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带着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成为反映着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行春风,难得秋雨”、“干打雷,不下雨”、“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冬至饺子辞灶面,入伏中午吃凉面”、“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开当铺;五斗六斗叫街的,七斗八斗做官的,九斗十斗升仙的”。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语言艺术形式,盖州民间方言歇后语必然蕴含着大量的盖州民间文化,印记着盖州地区老百姓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活动。盖州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分为天气气象、节气农时、养生健身、习俗文化、童谣俗语等,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盖州是座口传遗产积淀厚实的文化古城,由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的盖州民间谚语,保留了盖州方言精华。许多民间谚语已经渐渐被遗忘,传统的谚语正逐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此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时代文化的变迁。
盖州古城文化,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盖州人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结果,“乐山乐水、厚德厚道、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的精神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任何一种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写照。作为非物质文化与进行信息交流工具的谚语,如同古老的歌谣一样,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 无论是在古籍中保存的还是在民间流传的谚语,经过千百年的淘洗和演变,都深深地打上了盖州古城传统文化的烙印。
1新型调料的运用
比如中餐里传统的“高汤”,常常用在高档素菜里。但是高汤获取不易,得用火腿、鸡等高档食材反复熬煮——吊高汤;成本高昂,耗费时间漫长。
但现代科技的进步,味精(谷氨酸钠)的发明使得食物的鲜味来源很容易获得,成本极低,时间极省。同理还有味极鲜酱油、高汤包等的使用。2烹饪方式的杂糅
实际上,在新航路开辟以前,整个世界尚未被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地区的人们的烹饪方式相对独立且互不贯通。
比如欧洲地区擅长使用煎炸烤煮等烹饪方式,而中国则在宋朝以后拥有了十分丰富的烹饪技巧,例如爆、炒、溜、烩等。
而大航海时代以来的现代食物实际上都绝非是纯粹的“本土食物”了,例如中国现代的白领快餐“盖浇饭”就融合了西式分餐习惯、便当文化、以及传统的将“肉糜”浇汁在米饭上的烹饪方式。很多现在的普通中式家庭,也会使用烤箱来制作菜肴。3原料的极大丰富
新航路开辟以前,中国没有玉米、番茄、辣椒、土豆等美洲农作物。而遥远的西欧则缺少东方的香料,例如白寇、茱萸、芫荽、香叶。
当时的烹饪大多就地取材。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丰富的草场适合畜牧业发展,因而奶酪、奶油、黄油成了重要的烹饪调料。遥远的东方则把带有辛辣味道的葱姜蒜带入食谱。
欧洲人在菜上撒一把欧芹,和中国人在菜里撒一把香菜,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西式沙拉,中式凉菜,其实都是殊途同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放眼现代食物,打开一个普通家庭的冰箱,泰国的鱼露、印度的咖喱、西欧的奶酪、日本的海鱼、自家地里种的大葱,应有尽有,融汇广通,而这样的场景是古代厨师想都不敢想的。4食物等级的差异
在现代文明建立以前,不管是原始奴隶社会还是封建君主专制社会,贵族都享有极大的特权,在饮食上的表现就是“食物贵族化”。
贵族阶级的食物极尽精巧、不计成本,不管是在品种还是口味上都几乎达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奴隶和平民阶层的悲惨遭遇。
我们现代社会喂猪的糠,都要比封建社会贫民吃的“米”要精细得多,而贵族阶层则极尽奢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红楼梦》中的一道茄子,要用十几只鸡、火腿和香油做辅料,可见其奢侈。
而现代社会则进步很多,尽管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是普通国家(除去一些制度或经济太过落后或者战乱不休的国家)的平民也能享受到不错的食物,和上层社会的差距无疑是缩小了。5野味的稀缺程度
在清代小说《红楼梦》里可以窥见当时贵族家庭的一些饮食习惯。
贾府平时吃什么呢?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只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这野鸡瓜齑…)
贾府过年的时候吃什么呢?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玩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可见,在清朝时期鹿肉、狍子等野味并不是很难得的食物,甚至在农耕社会有个专门的职业叫“猎人”,野味是只要能猎到就能吃的东西。但随着野生动物的濒危和灭绝,现代吃野味已经是比较少见的事。
(这里要注意喔,野生动物可能携带寄生虫,而且营养价值并没有更高,希望大家积极支持动物保护。)
那平民吃什么呢?在晚明通俗小说“三言二拍”中有很多对食物的描写。
在《警世通言》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章回中写(许宣将些碎银子买了一只肥好烧鹅,鲜鱼精肉,嫩鸡果品之类回家来。又买了一尊酒,吩咐养娘丫鬟安排整下。)
可见平民的饮食其实和现在也没有太大差异。6糕点/甜品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在贵族家庭或者是平民家庭,一台宴席总有“果子”的存在。
在红楼梦中对“果子”这种食物有比较详细的描写,其中很多十分精致,让刘姥姥“又爱吃,又舍不得吃”。果子到底类似于什么呢?以我之见,应该主要是指糕饼类点心,也偶尔代指水果。知乎
下载 APP
传统食物和现代食物的差别是什么?
关注问题写回答
5 个回答
我爱吃芒果
我爱吃芒果
。
1新型调料的运用
比如中餐里传统的“高汤”,常常用在高档素菜里。但是高汤获取不易,得用火腿、鸡等高档食材反复熬煮——吊高汤;成本高昂,耗费时间漫长。
但现代科技的进步,味精(谷氨酸钠)的发明使得食物的鲜味来源很容易获得,成本极低,时间极省。同理还有味极鲜酱油、高汤包等的使用。
2烹饪方式的杂糅
实际上,在新航路开辟以前,整个世界尚未被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地区的人们的烹饪方式相对独立且互不贯通。
比如欧洲地区擅长使用煎炸烤煮等烹饪方式,而中国则在宋朝以后拥有了十分丰富的烹饪技巧,例如爆、炒、溜、烩等。
而大航海时代以来的现代食物实际上都绝非是纯粹的“本土食物”了,例如中国现代的白领快餐“盖浇饭”就融合了西式分餐习惯、便当文化、以及传统的将“肉糜”浇汁在米饭上的烹饪方式。很多现在的普通中式家庭,也会使用烤箱来制作菜肴。
3原料的极大丰富
新航路开辟以前,中国没有玉米、番茄、辣椒、土豆等美洲农作物。而遥远的西欧则缺少东方的香料,例如白寇、茱萸、芫荽、香叶。
当时的烹饪大多就地取材。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丰富的草场适合畜牧业发展,因而奶酪、奶油、黄油成了重要的烹饪调料。遥远的东方则把带有辛辣味道的葱姜蒜带入食谱。
欧洲人在菜上撒一把欧芹,和中国人在菜里撒一把香菜,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西式沙拉,中式凉菜,其实都是殊途同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放眼现代食物,打开一个普通家庭的冰箱,泰国的鱼露、印度的咖喱、西欧的奶酪、日本的海鱼、自家地里种的大葱,应有尽有,融汇广通,而这样的场景是古代厨师想都不敢想的。
4食物等级的差异
在现代文明建立以前,不管是原始奴隶社会还是封建君主专制社会,贵族都享有极大的特权,在饮食上的表现就是“食物贵族化”。
贵族阶级的食物极尽精巧、不计成本,不管是在品种还是口味上都几乎达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奴隶和平民阶层的悲惨遭遇。
我们现代社会喂猪的糠,都要比封建社会贫民吃的“米”要精细得多,而贵族阶层则极尽奢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红楼梦》中的一道茄子,要用十几只鸡、火腿和香油做辅料,可见其奢侈。
而现代社会则进步很多,尽管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是普通国家(除去一些制度或经济太过落后或者战乱不休的国家)的平民也能享受到不错的食物,和上层社会的差距无疑是缩小了。
承蒙点赞,继续更新。
图源百度,侵删。
5野味的稀缺程度
在清代小说《红楼梦》里可以窥见当时贵族家庭的一些饮食习惯。
贾府平时吃什么呢?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只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这野鸡瓜齑…)
贾府过年的时候吃什么呢?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玩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可见,在清朝时期鹿肉、狍子等野味并不是很难得的食物,甚至在农耕社会有个专门的职业叫“猎人”,野味是只要能猎到就能吃的东西。但随着野生动物的濒危和灭绝,现代吃野味已经是比较少见的事。
(这里要注意喔,野生动物可能携带寄生虫,而且营养价值并没有更高,希望大家积极支持动物保护。)
那平民吃什么呢?在晚明通俗小说“三言二拍”中有很多对食物的描写。
在《警世通言》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章回中写(许宣将些碎银子买了一只肥好烧鹅,鲜鱼精肉,嫩鸡果品之类回家来。又买了一尊酒,吩咐养娘丫鬟安排整下。)
可见平民的饮食其实和现在也没有太大差异。
6糕点/甜品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在贵族家庭或者是平民家庭,一台宴席总有“果子”的存在。
在红楼梦中对“果子”这种食物有比较详细的描写,其中很多十分精致,让刘姥姥“又爱吃,又舍不得吃”。果子到底类似于什么呢?以我之见,应该主要是指糕饼类点心,也偶尔代指水果。
对果子的解释——
即馃子。泛指糖食糕点。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市食》:“果子:皂儿膏宜利少……诸色糖蜜煎。”《水浒传》第五一回:“ 朱仝 抱了小衙内,出府衙前来,买些细糖果子与他吃。”
传统糕点和现代糕点的对比应该是较为明显的。本人不懂烘焙,只能粗放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中式甜味点心的总体特征是甜而不腻,润口清甘。在做法上,中式糕点多起酥皮,制作过程复杂。在食材上,经常用时令食材做原料,例如桂花糕、豌豆黄。在外形上,讲究意境美和色彩美,形状精致小巧。
而现代通行的甜点则大多是西式甜点,运用新型材料如淡奶油、吉利丁片等制作点心,制作过程较为简便。
现代点心的总体特点是甜味浓厚,奶味香醇,在食材运用上偏西式。外形上则较为随意和自由,装饰广泛运用糖霜、可可粉、水果、薄荷叶、奶油果酱等材料。
7水果的变化
水果这一条我没有具体的古籍资料,但是根据身边人的描述,大部分人认为现在的水果更大、更漂亮。
小时候的梨子和苹果个儿小,味道偏酸,现在的梨和苹果个大色美,味道纯甜而且汁水丰盈。
小时候的西瓜个儿小,现在的西瓜巨大无比。
那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觉得这是好事,也是现代人的福利。
水果在古代的时候其实并不好吃,比如封建社会初期的梨就籽大肉少,干涩酸苦。
而水果演变到现在这个丰美的样子,完全得益于农业的发展。
是无数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一代代的优选育种,引进良种,在此基础上改良、优化果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改良,水果才会越来越甜美和漂亮。
可以理解为把每一年、每一块区域最甜最大的果树留种,再接着育种,一代代进化,才有了现在的优势果树。
所以多吃水果。毕竟我们现在的可口水果要是放到秦朝,那就是天人之物啦。8物资的丰富
现代的肉类和粮食之所以这么便宜,是得益于养殖业和农业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封建贵族的剥削,种种因素导致了下层民众很难吃到肉类,甚至连精粮都难以维持日常食用。
以大米为例,封建社会的水稻种植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逐渐转向精耕细作,在唐朝的时候水稻生产工具已经逐步走向完备,产生了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曲辕犁”。
但尽管如此,大米的产量还是不能满足农民的食用需求。在“观刈麦”一诗中就能看出,对普通农民来说,沉重的赋税、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吃饱还是较为困难。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
古代的平民也有一定的阶层,古代人也并不全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吃糠咽菜。
在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萌而不发,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宋朝的时候市民阶层就有所发展,出现了服务于市井的文学样式——“曲子词”。)
市民阶层同样属于平头百姓,但由于他们一部分脱离了农业,转向商业经营,他们衣食无忧,在大部分时候也能吃上肉食和精粮,甚至能吃上牛奶、水果和零食,在茶道、花道方面都有所钻研。
与之同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村落,吃饱都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而转向今天,我们的肉蛋禽奶,精米精面并不昂贵。感谢现代养殖业,也感谢像袁隆平这样的伟大科学家。
喜茶&藤原浩「黑 TEA」
这款联名包装通过包装与产品将品牌联名玩儿的明明白白。
和瑞幸一样喜欢搞事情的喜茶,联名藤原浩的这场「黑 TEA」限定企划,可以说从上到下,把喜茶“黑了个遍”。
最先被“黑”的是其logo,藤原浩将fragment design颇具代表性的闪电符号融入HEYTEA的饮茶者形象。
当闪电来袭,黑色的灵感击中了喜茶,HEYTEA瞬间变成黑TEA,喜茶小人也一下子炸毛了!很有一种“超级赛亚人”的韵味。
黑色可以说是潮流的代表色之一,藤原浩以其为主色调,在视觉系统上,整个合作系列贯彻黑色系主题,外带杯、配套的纸杯套和外卖保温袋全部使用全黑色,杯套上印有白色的FRGMT+HEYTEA的单词,配上喜茶+闪电的品牌Logo,凸显出科幻、高级的调性。
消费者纷纷感叹:喝个茶还可以这么酷。
在产品端,喜茶基于畅销的桑葚、莓莓系列产品,融入黑色元素推出「酷黑莓桑特调」,神秘黑色果粒加入多肉莓桑配方,带来不一样的清爽体验。
除了新品外,更让人心动的是喜茶 x 藤原浩联名一同赠送的“限定”徽章,金属的质感、可爱的炸毛小人,谁不想拥有呢。
喜茶还将藤原浩的灵感全方位搬入线下空间,打造了5家“黑TEA”主题店,黑色的门店外观、黑色的主题内饰,一整个感觉就是很高级。
虫草子就是人们口中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的功效与作用:
1、补肾益精:冬虫夏草可以补肾益精,能兴阳起痿。多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而导致的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等症。
2、止血化痰:冬虫夏草性味甘平,入肺肾二经,为补肺益肾之佳品,并且有止血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劳嗽痰血、气虚咳喘等症。
3、补虚:冬虫夏草补益作用强,是珍贵的滋补佳品,可将其与鸭、鸡、猪肉等炖服,有补肾固本,补肺益的功效,可用于病后体虚难以恢复或者自汗畏寒的体虚人群。
扩展资料:
1、适宜人群
(1)工作压力大,易疲劳的人群。
(2)免疫力低下,急躁,容易感冒,怕冷,过敏的人群。
(3)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高血脂,高、低血压的人。
(4)患有急、慢性肾炎,肾衰竭,肾虚的人群。
(5)中老年人,缺乏运动,身体虚弱的人群。
2、不适宜人群
(1)体内虚火旺盛的人群不宜服用。
(2)感冒和急性咳嗽的的人群不宜服用。
(3)较重炎症的人群不宜服用。
(4)孕妇和哺乳期间的妇女及儿童均不宜服用。
-冬虫夏草
本文2023-08-06 06:47: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