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武侠小说中经常用的短语,比如 手下留情,后会有期等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求一些武侠小说中经常用的短语,比如 手下留情,后会有期等等..,第1张

东方资料籍 中国古代术语资料

十二经脉

指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包括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阴、足厥阴、足少阴共十二经脉。十二经脉运行于一身内外,遍布各处,不论是四肢、躯干、内脏无所不到。这十二经脉同人体内的脏腑均各有联系,是人身血气外运、内外统一的主要循环通路,所以又名为十二正经,并以此构成经络学说的主体。

古人观察天地间阴阳的变化和其大小的发展过程,发现阴阳的消长各可分为三个阶段。阳的方面:少阳是阳气之始,太阳是阳气之盛,阳明是太少两阳相合而成;阴的方面:少阴是阴气初生,太阴是阴气隆盛,厥阴是太少两阴之交尽。这样这将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再配属手足而成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合为十二经。这种阴阳的概念与人体的部位和脏腑的属性相配合,以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作原则,结合经络的循行分布与内脏的关系,定出了十二经脉的名称。例如循行于上肢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脏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因其和大肠经。其余类推。

十二经脉都有一定的顺逆循行方向,并且相互衔接彼此通气。据古籍载,“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种循行的走向规律,若以躯干为中心,则手三阳、足三阴自肢体的远端行向躯干,是向心性的经脉;手三阴、足三阳自躯干部走向四肢远端,故是远心性的经脉。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十二经脉可以沟通表里内外和通行营卫气血,沟通四肢百骸、头面躯干,五官九窍,将人身组成一个上下左右、内外统一的有机活体,十分重要。根据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还可以探究和判断人的病理状态,在临床上有诊断必治疗的重要价值。

人皮面具

传说中的一种易容工具,将之套在头上可以变换面目,乔装他人。武林中许多高手皆擅此道,在江湖上行走时广泛使用。在古龙《武林外史》中,王怜花便是制作人皮面具的高手。唯此面具制作工艺均未详述,因难知究竟。

八仙迎客

亦称“八仙郊迎三百里”,是江湖上一种迎接宾客最隆重的礼节。主家多数是一帮之主或德高望重的人物。而负责出迎的八人或是本帮内武艺高强之人,也可能是客人身份,为表示对主人和所迎贵宾的尊敬而甘愿充当主家的知客。八人分四对去远道迎宾,所迎接的贵宾声望、身份须在主人之上。(见梁羽生《广陵剑》)

三象归元

武学术语。三象归元之说,在于研究神、气、脉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人主张“神与脉合”,有的则侧重“神与气合”,有的主张舍气从脉,有的主张“气脉精神,天人合一”,不同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练功心法,不同武学流派由此而生。(见梁羽生《联剑风云录》

三刀六洞

帮会规矩。如果做了无可挽回的错事,请求对方恕罪,就得用利刃在自己的身体上对穿三个窟窿,此之谓“三刀六洞”。这是一种仅次于自尽的自我刑罚。黄河大帮会副盟主楚大鹏等在宫锦云面前曾以此法赔罪,乞求其父黑风岛主援手救治帮中兄弟的化血刀之伤。(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

三清弟子

指道教弟子。三清,系道教所尊的三位神,即玉清 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道书说此三神居天外仙境,称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太清。一般将道家人称为三清弟子。诸葛宽以此称呼席大千。(见诸葛青云《武林三凤》)

大内

指皇帝宫殿。《旧唐书·德宗纪上》:“天宝元年四月癸巳生于长安大内之东宫。”另一意义专指汉代京城内的仓库名。《史记·景宗本纪》:“置左右内官,属大内。”武侠作品中的大内高手,即指皇宫内负责警卫的武功高强之人。

大吹法螺

法螺是一种海中的软体动物,壳为螺旋状。大者于螺头穿孔吹之,发声可传远,吹之呜呜作声,自古为佛事和军用的乐器。“大吹法螺”被后人引申为吹牛之意。段誉对南海鳄神胡乱吹牛哄得他信以为真,心下自嘲自己“大吹法螺”。(见金庸《天龙八部》)

万里行尸

尸体被赶尸人赶着行走,江湖上称之为“万里行尸”。据说湘西一带,有专以赶尸为业的人,如“僵尸门”即属此类。经赶尸人作法,死尸便听从指挥,要走便走,要停便停,纵然是三伏天,行尸十天半月,也不会腐臭。这一行有很多禁忌,神秘诡异之至。路人若是碰到万里行尸,便得远远避开,切忌和赶尸人讲话。(见梁羽生《联剑风云录》)这种现象并无科学依据,乃小说家之杜撰,不足为凭。

门规

又称戒条,是某门派自掌门人而起都须凛遵的行为规则,大致为不得欺师灭祖、奸*好色、色结妖邪一类内容。有些门派清规戒律甚为繁复,如华山派有七戒,恒山派有五大戒律。(见金庸《笑傲江湖》)

马眼子

江湖行话。即专门四下探访名马的人。凭着一双饱具经验的眼睛,再加上一张油滑善辩的嘴,无往而不利。“马眼子”周江曾企图说服寇英杰将宝马墨水仙卖给玉观音邬彩菱,却碰了一鼻子灰。(见萧逸《马鸣风萧萧》)

开口笑

武林帮派之长乐帮中酷刑之一。以一根木棍撑入人口之中,自咽喉起码塞至胃,一时不得便死,苦楚难当。(见金庸《侠客行》)

天龙八部

佛教名词。佛经说拥护佛教的有诸天及龙神等八部,经常参与听佛说法。《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即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天龙八部即“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以“天”及“龙”为首,故名。八部者,一天,指天神;二龙,指龙神;三夜叉,食鬼之神;四乾闼婆,只食香气的乐神;五阿修罗,执拗而善妒之神;六迦楼罗,食龙之大鸟;七紧那罗,头上生角的乐神;八摩睺罗迦,大蟒神。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的个性和神通。金庸将“天龙八部”作为他一部小说的名字,小说写的是北宋时武林中的故事,其中并无神道精怪,借用此名是象征书中那些性情各异的尘世人物。

夫妻脸

一对夫妻生活久了,两个人的相貌会变得相似,名之“夫妻脸”。与之相类似,又有“朋友脸”。妙手李天回见到大风堂的赵简和上官刃时,大感惊讶,认为是极难见到的“朋友脸”,于是以高超的手术将二人面貌互换,赵简的身份成了上官刃,上官刃成了赵简。后来,变成上官刃的赵简利用易容后形象,打入四川唐门老巢唐家堡,甚至连自己的儿子赵无忌都认不出来而险些酿弑父悲剧(见古龙《白玉雕龙》)。现代科学已经注意到所谓“夫妻脸”的现象。

五行

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之一,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五个元素的性质相生与相克,因而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相生”意味着相互资生、助长,如,木生火、之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意味着相互制约、阻抑,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说”在古代运用广泛,统治者视为治理山川国家的法则,兵家以五行述胜负因素的相互关系,医家用来观察人病理变化,辩证施治,拳家以五行结合拳式和人体,用以解说拳理和锻炼法则。如以五行的形态、性能、方位为基准,将某些基本拳式配组为五行系统,作为构成拳式、拳招等的基本动作。五行中“木”可以弯曲、伸直,那么形意拳中直线出来的崩拳就属木;劈拳如斧头下劈,而金属属“金”,那么形意拳中的劈拳便属金。此外,五行各自的分布方向是南方火、北方水、东方木、金方金、中央土,所以太极拳中将步法中“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作为五行。

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解释拳理,攻防依此而设计,便产生了五行拳。形意拳谱说:“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这样,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劈拳能生钻拳”,也就是能由劈拳动作转接为钻拳动作,依此类推。这种理论,使五行拳的动作规范化、程式化,如果用于实战,则将大大拘泥了。此外,在武侠小说中还多处出现以五行原理而设置的各种花木阵、土石阵或者刀剑阵等。根据相生相克的关系,组织起程序化的阵式是可能的,但如果说一踏入所谓阵中,顿时令人心智迷失,树木土石皆“活”了起来,则属无稽之谈。

丹田

人体部位之一。丹田共有三处:两眉之间的印堂穴为上丹田,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为中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处为下丹田。丹田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活因此得以保持,生命亦赖以相继。故丹田有“性命之祖”之称,也称之“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之所,故此又称为气海。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丹田的作用,“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不绝,则生气一线未亡。武术家认为:“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内气的强弱,是决定人的盛衰存亡的关键。一旦内功练成,内气可收可发,收时内气坚凝于腹脐之间,发则气随意转,力从气均无所不至。用之于技击之中,随意运行发放至身体所需要的部位,其威力甚大。在武侠小说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气海(即丹田)涌动,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系夸张之语。

内家1

刚隐于内的武术风格,或以内功为主的武术家,或“以静制动”的拳术。一般将武术两大流派之一的武当拳称为内家。从明代起武术界始有内外家之说,而以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始记载内外家之分。他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至清时,有人将太极、形意、八卦划为内家,少林等多种拳术划为外家。《国技论略》载:“南派------其中以太极为主,又有八卦、形意两门,与太极拳为一派。北派门类甚多,其尤著者为弹腿、查拳、八番、长拳、迷踪、二郎短打、地趟、八极、批卦等。”内家拳历史上被认为起于明代道士张三丰。今之所谓内家拳的代表拳术是太极拳,由清康熙时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据戚继光《拳经》创编而成,后衍传有陈式、杨式(杨露禅传)、武式(武禹襄传)、孙式(孙禄堂传)、吴式(吴鉴泉传)等家。后代一些造诣高深的武术家,一般都是内外双修,既长于内功,也精于搏击。武侠小说中,有些过于夸大内容的“内功”,可于无形中发也飞沙走石、摧花折树之力,属于妄谈。参见“外家”条。

内家2

俗称方外人为外家,俗家人为内家。也有称方外人为内家,俗家人为外家。

内家3

俗称习武之中在家修炼的为内家,行走江湖的为外家。

打尖

江湖唇典。意指旅人中途吃饭。如小说《紫拐乌弓》中,少侠吴湘到泰安城高升店,店小二迎上来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坐

习武的种入门方法,即闭着眼睛盘足而坐。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打坐的基本内容有三:不动心,数息,破生死关。这些也是学习正宗武术的三个基本条件,否则,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禅。

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为臣足。君有乾纲独断之明,臣民则效指挥如意之势。儒家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便是这个意思。有些人练习技击,平时一切本极从容,一旦仓猝应变,立感受气息上浮,手忙脚乱,虽技击工深,终难收效于顷刻。此即心动气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为动,技击自达神化之境。

数息本是道家修养法,佛门亦然。初学技击者,必先使气脉沉静,直达气海,抛却万念,静听气息之出入,默记其数,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记数太多,以免神昏心乱。比数息进一步的是听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气自肩腋而来,直贯掌缘五指之尖,静心听之,臂弯指掌间似有膨胀伸张之意。数息和听息练到一定火候,则无论如何跳跃,气亦不致辞喘促,下实则上轻。

生死之关,为众生之大关键。武功经绝是与克敌制胜联系在一起的,质而言之,即曰“杀人之术”。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关,则临敌时毫无畏怯,即使敌人筋力胜过自已,也能静以待之,乘虚而入,如操胜券。

东厂

官署名。明成祖于永乐18年(1420年)在京师东安门北设立东厂,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事,采用特务手段监视官员,镇压人民。用宦官提督,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察院之第二、第三人充任;设帖刑官二人,由锦衣卫千户、百户充当;隶役、缉事等官校亦由锦衣卫拨给。诸事可直接报告皇帝,权在锦衣卫之上。东厂内有不少武林强人,常于半夜三更潜入文武百官私第窥探,内阁大员闻之色变。明朝成化年间,东厂曾和锦衣卫一同奉旨查抄吏部尚书唐国瑞府第。

白马非马

古时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他们认为“白”是命“色”的,“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马”就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只能说“白马非马”段誉娴于此学,颇有论辩之才。曾以此诘难南海鳄鱼,使这个文墨不通的南海鳄神如坠五里雾中(见金庸《天龙八部》)

外功

所谓外功者,乃专练刚劲,如铁臂膊等。这种功夫制人有余,自卫则不足了。内功是专练柔劲,行气入膜,以充全身,虽不足以制人,可是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不但拳脚不能伤其毫发,就用刀劈剑刺亦难使其毫发,就用刀劈剑刺亦难使其受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乃内外功之总括。如以《易筋经》论,“揉”为内功,“打”为外功;就太极拳而言,太极之“形”为外功,太极之“功”为内功。内功只有积精累气一条正路,气在丹田任督间流行者为内功,亦称道功;由丹田积累而运达四肢全身筋骨皮者为正宗外功,此外还有一些不知运气的乡下土把式以及旁门左道的外功。内功为武术之体,外功为武术之用。

人们常认为内功优于外功。涵灵禅师说:“习外功者,劈、击、点、刺,念念皆在制人,是重于攻。攻者非但能够杀人,亦能够自杀,所以称为死机。习内功者,运气充体,如筑壁垒,念念在于自保,任他来攻,纵有硬功和兵器,亦不能毁其得逞,终必知难而退,所以称为生机。”

外家

刚显于外的武术风格,或以外功为主的武术家,或以少林拳法为代表的武术。属于外家的拳术种类甚多,有少林拳、少林十二式、少林七十二艺、大小洪拳、炮拳、长拳等约五十多种。相传外家武术的创始人为北魏时中国佛教禅宗祖师达摩,经今人考证,达摩创立少林武术之记载不确。一般认为内家尚柔,以静制动;外家刚健,以劲力见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家重于内功,而外家偏于外劲。内外二家之分,是就两大流派的技术风格而言,二者之差别在术不在气。武术的内功与外功是各流派都具备的,均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双修。代表外家拳的少林武术,在内功方面亦有极高要求,如“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等。外家武术的著名内功有易筋经、混元一气功、十八罗汉手等。参见“内家”条。

驭剑四妙

即轻、灵、疾、固四字。指轻快、灵巧、疾威以及盘心固掌内力深湛。铁海棠以此教训郭彩菱,认为她最后的“固”字功夫不到家。(见萧逸《马鸣风萧萧》)

西厂

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13年(1477年)在东厂以外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提督,其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西厂搜罗武艺高强之人,为其所用。绿林大盗郑四海就托庇于西厂,任锦衣校尉,曾奉汪直之命潜入大学士商辂家行刺。后来,西厂因遭到反对而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又一度恢复西厂,刘瑾被杀后废除。东厂、西厂、锦衣卫三个特务组织狼狈为奸,时人并称为“厂卫”。

自封血脉

又作“自闭经脉”,术语。以上乘内功封闭经脉、血脉,停止经络中物质和血液流动。中医认为,人体循环系统除血管外,还有经络系统,并认为其中亦有一定物质在流动、运行。经脉和血脉封闭的时间过长,人体会僵化不动。云海和尚被白蜡针射中后,深恐白蜡虫汁随着血脉、经络流遍全身,遂立即自封血脉。(见萧逸《天龙地虎》)

自残肢体比武

茅山花女珍薇在秦淮花会上选夫比武,拳掌、兵刃难分上下,于是她提出了这种自残肢体比武方式。比武双方各持一柄利剑,她在先,自行斩掉左手小指,对方随后;再削去五指,再削手臂、左、右腿,挖目取心,直到分出胜负为止。自残肢体比武,残忍乖戾,自不足取,因而秦淮花会主持人取消了这种方式。(见卧龙生《七绝魔剑》)

闭关

武学术语,又称“坐关”,语出自佛教。“闭关”在佛教中指个人或数人结伴,闭门专心结期修禅或数人结伴,闭门专心结期修禅或学经、忏悔、写作等,断绝一切事务与人事交往。结期的时间,最短者为三天、七天,中等者为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三个月,长者可达一年乃至三年。闭关一般是独居一室或一座小院,藏传佛教的瑜伽行者则多独居山洞。有专人照料其生活起居称为“护关”,在武侠小说中则称为闭关者“护法”。入关之后,洞口或门户须封闭,仅留一送食物的小窗口,待修炼期满,才能打破关口出关。结期闭关专门修禅,对于一般散乱多的人来说,显然易闯过散乱关,使修行功夫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乃至深入各种禅定。

小说家笔下的武学大师闭关修炼,多是为了突破练功中的难点或潜心修炼某种新奇武功。据说此种闭关必须经过“风、喘、气、息”四个大关。闭关之初,幻觉较多,静坐人会突有“万窍洒洒生清风”的感觉,是为“风”关;在这一阶段,最易走火入魔。到了第二阶段,真气充满四肢百骸,练功者自然会发生深长而急促的呼吸,是为“喘”关;到第三阶段因喘急而发奇声,是为“气”关;在通了气息之后,转为宁静和平,便是过了“息”关。四关过后,大功告成,闭关人恢复正常。闭关期间,人体处于非常状态,不但毫无拒敌之力,而且极忌干扰,否则后果不可设想。闭关练功在许多武侠小说中无多有述及,皆以其小说家言,未可轻信。

守宫砂

守宫,虫名,蜥蜴的一种,又名壁虎。因它经常守伏在屋壁宫墙,捕食虫蛾,故得名,据晋朝张华撰《博物志》载:“蜥蜴------以器养之以朱砂,体属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支体,终本不灭,有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这便是守宫砂的由来。峨眉派女弟子拜师之时,均由师父在臂上点下守宫砂,逢到祖师郭襄诞辰时,均要检视,凡婚嫁或失身者,守宫砂消失,便不能传授本门最高深的功夫。(见金庸《倚天屠龙记》)

并肩子

江湖黑话,即朋友之意。

江湖四忌

指僧、道、妇、孺。因这类人物,虽貌不惊人,却常常身情绝技,深不可测。江湖大派宇内十二令的总提调鹰千里陡遇成玉霜,脑海里便记起这个告诫,再不敢造次。(见萧逸《马鸣风箫箫》)

阴阳

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历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古代思想家认为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来表示之,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根本规律。在中国文化中,武术受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的影响最深,因此在武术的原理和招法上都体现了“阴阳”的内容。太极拳中“动与静、曲与伸、柔与刚、合与开、弛与张、抑与扬”等拳理,就是对阴阳对立统一的具体表述。此外,中国武术的共同精神讲究以静制动,以虚御实,以巧胜拙等,也无一不贯穿着哲学上阴阳的基本意义。

红货

江湖唇典。指走镖过押护的银钱类货物。

走镖

旧时武林术语,即镖师保护钱财物等上路,有时也有保护人的,称肉镖。江湖上把携重要物品行路分为轻重二种走法,轻走指秘密上路,重走便是请保镖护持上路。走镖方式有三,一是威武镖,二是仁义镖,三是偷镖。威武镖是在行李上长插一杆大纛旗,旗上写明镖师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动的,上面安了轱辘。走镖时将镖旗拉至顶上,叫做拉贯顶旗,锣声打起长槌:“哐! 哐! ”镖手们或亮起噪门喊号子,或者喊出本镖局江湖名号,这叫亮镖威。走仁义镖,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长槌锣、五星锣或七星锣。如果某个关卡厉害,不让队伍经过,又斗不赢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声,马摘铃,车轱辘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过去,这便是偷镖。

走火入魔

武学术语。练功方法有误,导致气血逆行而产生的现象。武侠小说中的武林中人最怕的是练功时“走火入魔”。走火入魔或者气血逆行,穴道貌岸然封闭,导致瘫痪或残废,或者如癫如狂,痛苦不堪,重者当场狂喷鲜血,气逆而亡。

走火入魔是道教内丹的说法,但其中的“入魔”则来自佛教所说“魔事”。魔,为梵语“魔罗(Mara)”的略译,佛教指能破坏、障碍、扰乱学佛之人,从而令修行者丧失“慧命”而入于歧途者。佛书中一般说有四魔:一烦恼魔,指自内心生起的贪嗔痴等烦恼;二阴魔,指“五阴”,即身心;三死魔,指死亡;四天魔,指一种专门妨害修学佛道者的六欲天“魔王”。一般所说坐禅中可能出现的“魔事”,指禅定中的各种幻觉及身心的各种病态变化,主要是心理上的各种不自觉的变态、失调等现象。

武侠小说中“走火入魔”的原因之是练功不得法,或练功的紧要关头忽被扰乱心神。公孙奇抢来桑家毒功秘决自行修炼,桑青虹又故意引导他走上错误的练功途径,结果他走火入魔而死。(见梁羽生《狂侠天骄魔女》)

两仪

中国古代哲学名词。出自《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一些武术家借用此词来引申到拳法中,如武术家孙禄堂就将动为阳、静为阴,合称动静为两仪。他说:“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孙氏还把左右变转为阴阳转换,把八卦掌的左、右绕圆走转也合称为两仪。他说:“两仪者,是一气伸缩之理。左旋之则为阳仪,右转之则为阴仪也。”另外,孙禄堂还依“近取诸身”说,比附人体“两肾为两仪”。动静、阴阳、刚柔等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形神特点,所以武术中多有以“两仪”名辞引入之处。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掌门岳不群之妻宁中则善合两仪剑法,并将之传给令狐冲和岳灵珊。

兵解

魔教仪规。教主临死前必须由部下割下头颅,才能够脱体飞升,是为“兵解”。若是经由雷火天劫,就会形神俱灭了。(见古龙《圆月弯刀》)

扯乎

江湖黑话,逃跑之意。金庸《鸳鸯剑》中:“盖一鸣叫道:‘好家伙,大镖头要扯乎!’”

招子

指眼睛。古代指招贴、告白。《永乐大典》中:“今早挂了招子,不免叫孩子出来,商量明日杂剧。”大抵眼睛为一个人的招牌,故引申而称“招子”。武林中,下手歹毒者常直取对方双目,意欲废掉对手的招子。

松人

江湖黑话。赶快逃走之意。金庸《倚天屠龙记》中:“那**叫道:‘散水,散水!松人啊!”

奇经八脉

人体上的八条经脉,分别为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等。因其不拘于十二经脉,无表里配属五行干支,所以称为奇经。在作用上虽然每经各有所异,但是总的来说,有溢蓄正经脉气的调节作用。假使以自然界的物象来作比喻的话,则十二经脉犹如江河的干道,而奇经八脉则是调节流量的湖泊。所以李时珍说:“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流于湖泽。”奇经八脉的分布纵横于全身,皆以其循行的部位和作用而命名。其中冲脉、任脉、督脉皆起于胞中,而出于会阴之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相接于齿缝中龈交穴,分之则为任督二脉,合之则为一体,以象征地理上子午南北现象;冲脉由会阴出气街,并足少阴绕络口唇;此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都为带脉所经束;

由于奇经之中除了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外,其它各经都没有自己的穴位,而附于它经,以它经的腧穴作本经的穴位,所以奇者也有“寄”的含义。新派武侠小说中,多有“打通”任督二脉的说法,认为这样即可令人功力大进,甚至力量用之不竭,此系小说家言,不足信。

拆招

招,拳术、剑术等武功中的动作,如:“使了一招儿。”拆招,即指对打,也指对练。

金盆洗手

武林中人退隐时举行的一种仪式。洗手人双手插入盛满清水的金盆,宣誓从今以后再也不出拳动剑,决不过问武林中的是非恩怨。仪式常邀武林同道观摩作证。洗手人有的是因为一生杀人如麻,晚年放下屠刀,忏悔罪愆;有的是看破武林中的种种纷争丑恶,矢志退出漩涡,洁身自好,以求全躯。衡山派高手刘正风厌于正教与魔教之争,曾想金盆洗手,谁知却招来灭门之祸。(见金庸《笑傲江湖》)

空门

武学术语,防御不到之处称空门。

性命双修

气功修炼功法之一,属高境界、高层次功夫,在儒、释、道三家传统气功修行法门中各有不同派别。就道家而言,性命双修指相对于外丹功的内丹功。道家功夫自古有内修和外养两种。外养以药补疗法和饮食疗法来达到祛病延年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绿水灌瞳的病因病机 5 绿水灌瞳的症状 51 发病前的症状 52 急性发作 53 慢性阶段的症状 6 鉴别诊断 7 绿水灌瞳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肝胆火炽,风火攻目 7111 症状 7112 证候分析 7113 治法 7114 方药治疗 7115 饮食疗法 71151 推荐食材 71152 推荐食疗方 712 痰火郁结证/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7121 症状 7122 证候分析 7123 治法 7124 方药治疗 7125 饮食疗法 71251 推荐食材 71252 推荐食疗方 713 肝郁化火证/肝郁气滞,气火上逆 7131 症状 7132 证候分析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7135 饮食疗法 71351 推荐食材 71352 推荐食疗方 714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7141 症状 7142 证候分析 7143 治法 7144 方药治疗 715 肝胃虚寒,饮邪上犯 7151 症状 7152 证候分析 7153 治法 7154 方药治疗 716 肝肾两亏 7161 症状 7162 证候分析 7163 治法 7164 方药治疗 7165 饮食疗法 71651 推荐食材 71652 推荐食疗方 72 外治法 73 针灸治疗 731 体针 732 耳针 74 其他疗法 8 绿水灌瞳患者饮食禁忌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绿水灌瞳的方剂 2 治疗绿水灌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绿水灌瞳 1 拼音

lǜ shuǐ guàn tóng

2 英文参考

green wind glau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cute angleclosure glau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绿水灌瞳为病名[1]。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绿风内障[1]。

绿风内障(green wind glaua;acute angleclosure glaua[2])为病名[1]。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绿风(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绿风内障证(《证治准绳·杂病》)、绿水灌珠(清·佚名《眼科捷径》)、绿水灌瞳(见《一草亭目科全书》)、绿风变花(见清·佚名《眼科统秘》)。五风变内障(又称五风内障)之一[1]。是指以眼珠胀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抱轮赤红,头眼剧痛,视力骤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眼病[3]。患者多在四十岁以上,女性尤多[4]。可一眼先患,亦可双眼同病。发作有急,有缓[4]。不过无论病势缓急,其危害相同,故应尽早诊治[4]。若迁延失治,甚者转变成黄风内障[3],则属不治之症[4]。

在唐代,《外台秘要》所载“绿翳青盲”颇类本病,并认为是由“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4]。至于绿风内障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才有记载[4]。

绿水灌瞳相当于西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绿风内障类似西医的急性充血性青光眼[1]。

4 绿水灌瞳的病因病机

绿水灌瞳多由肝胆风火升扰,或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1]。

肝胆火邪亢盛,热极生风,风火攻目,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情志过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化火上逆,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流窜经络,上扰清窍,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火炎于目;或水不涵木,肝阳失制,亢而生风,风阳上扰目窍,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肝胃虚寒,饮邪上逆,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5 绿水灌瞳的症状

绿水灌瞳患者发病迅猛,眼珠剧烈胀痛,牵引眼眶头额胀急,疼痛欲裂,恶心呕吐,视力锐减,见灯光周围似有彩虹环绕,抱轮红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眼珠变硬,“乃青风变重之证,久则变为黄风”(《张氏医通》卷八)[1]。

51 发病前的症状

发病前,常在情志 或劳神过度后,自觉眼珠微胀,同侧头额作痛,鼻根发痰,观灯火有虹晕,视物昏朦,如隔云雾等,休息之后,诸症尚可缓解。若未及时就医,即可发病。[4]

52 急性发作

急性发作时,症状剧烈,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痛连目眶、鼻、颊、额、颞,视力急降,甚至仅存光感或失明。全身常伴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等候。检视眼部,胞睑微肿,抱轮深红,甚至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展缩失灵,瞳内气色略呈淡绿(彩图21)。指扪眼球变硬,甚者胀硬如石,眼压多在50mm Hg(667 kPa)以上,高者达80mm Hg (1067 kPa)左右。此时及时救治,诸症可以消退,视力尚能恢复。如果延误失治,眼珠胀硬不减,则瞳神散大不收,黄仁部分变白,晶珠色呈灰黄,视觉完全丧失。[4]

53 慢性阶段的症状

急性发作经治疗之后(亦偶有未经治疗者),还可转入慢性阶段,诸症减轻,但遇情志不舒,或过度劳累等,又可急性发作。若病情经常反复,限珠时时胀硬,瞳神愈散愈大,视物日渐昏朦,最终亦失明。[4]

6 鉴别诊断

绿风内障应与瞳神紧小、天行赤眼相鉴别[4]:

三种白睛暴赤眼病的鉴别

鉴别要点

绿风内障

瞳神紧小

天行赤眼

视觉

视力骧降,有虹视

视力减退

视力正常,眵泪多时偶有虹

疼痛

患侧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

患眼坠痛,痛连眉骨,颞颥

患眼灼热疼痛或痛痒交作

眵泪

一般较少

流泪

热泪频流,眵多胶结

白睛

抱轮深红或白睛混赤

拖轮红赤

白睛红赤

黑睛

云雾状混浊

一般透明,但内壁下分有白

色细点状物附着

透明,或浅层有星点样混浊

瞳神

散大,呈纵卵圆形,收缩失

灵,瞳内呈淡绿色

紧小,开大失灵,常干缺不

圆,甚至闭锁或为白膜封闭

正常

眼珠硬度(眼压)

增高

正常或稍低

正常

呕恶

伴恶心,呕吐

7 绿水灌瞳的治疗

绿水灌瞳一般症来势猛,除消除病因,治其根本外,还应注意收缩瞳神,开通玄府,尽快消除瘀滞,改善症状,以保存视力[4]。常用治疗手段为内服药物,局部用药及针刺疗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视力[4]。

《证治准绳·七窍门》对瞳神散大强调:“病既急者,以收瞳神为先。瞳神但得收复,目郎有生意”。

由肝胆风火引起者,宜平肝、息风、泻火,用绿风羚羊饮加减;由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者,宜滋养肝肾,调和气血,用明目地黄丸加减[1]。

71 辨证治疗 711 肝胆火炽,风火攻目

绿风内障·风火攻目证(green wind glaua with pattern of windfire attacking eye)是指风火攻目,以头痛如劈,目珠胀硬,视力锐减,眼压升高,眼睑红肿,白睛混赤肿胀,黑睛雾状水肿,前房极浅,黄仁晦暗,瞳神中等度散大,展缩不灵,房角有粘连,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11 症状

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目珠胀硬欲脱,连及目眶,眼压升高,视力急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浮肿,黑睛呈雾状混浊,前房极浅,黄仁晦暗,瞳神中等度散大,展缩不灵,房角有粘连,瞳内呈淡绿色,眼珠变硬,甚至胀硬如石。全身症有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4][5][3]

7112 证候分析

风火交攻,上冲头目,目内玄府闭塞:肝胆火炽,热盛动风,风火相煽,交攻于上,故骤然发病,头目剧痛,痛连目眶,拖轮红赤,黑睛混浊。若肝火犯肺则白睛混赤肿胀。因火性升散,风性开泄,肝胆风火攻冲瞳神,故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热气怫郁于目,玄府闭密,则珠内气血津液不得流行,致气滞血郁,神水瘀积,故眼珠胀硬,视力急降。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火邪亢盛,正气未衰,正邪交争,故恶寒发热。溲赤便结由火邪内盛所致。舌红苔黄,脉弦数亦皆肝胆实火之征。[4][5]

7113 治法

清热泻火,凉肝熄风[4]。

清热泻火,平肝明目[5]。

7114 方药治疗

绿风羚羊饮饮[备注]绿风羚羊饮(《医宗金鉴》):黑(玄)参、防风、茯苓、知母、黄芩、细辛、桔梗、羚羊角、车前子、大黄,上为粗末水煎,食后温服。或羚羊钩藤汤[备注]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羊角、钩藤、桑叶、川贝母、竹茹、生地黄、菊花、白芍、茯苓、甘草。加减[4]:

绿风羚羊饮饮以清热泻火为重,方中用羚羊角清热明目,平肝熄风为主药;黄芩、玄参、知母重在清热泻火;大黄凉血活血,泄热通腑;车前子、茯苓清热利水,导热由小便出;防风助主药搜肝风,散伏火;桔梗清热利窍;细辛开窍明目,治头风痛。诸药组方,共呈清热泻火,凉肝熄风,利窍明目之功。方中若加胆草、黄连、钩藤,则更增清肝熄风之力。呕吐甚者,酌加竹茹、法夏之类降逆止呕。[4]

对于热极动风,阴血已伤之证,则宜以凉肝熄风为主,用羚羊钩藤汤加减。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清热平肝熄风;生地、白芍滋阴凉血养肝;贝母、竹茹、甘草清热化痰;茯苓宁心安神。若加石决明,牛膝、细辛,用于本证则更增开窍明目,通络行滞的作用。[4]

7115 饮食疗法 71151 推荐食材

决明子、菊花、桑叶、猪肝、谷精草、夜明砂等[5]。

71152 推荐食疗方

1.甘草菊花饮(《中华药膳纲目》):甘草片3g,菊花6g,放入砂锅中,加水,中火煮沸,改文火煮15分钟,取汁,亦可加白糖调味。每日1剂,脾虚泄泻者禁服。[5]

2.桑叶猪肝饮(《中华药膳纲目》):桑叶20g洗净,猪肝150g洗净切片,生姜3g切片,共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开,改文火煮15分钟,稍凉后过滤,加入白糖拌匀即成。每日1剂,可分3次饮用。[5]

3.决明子粥(《粥铺》):决明子15g,炒香后,放凉,加白菊花10g,水煎后取汁,然后加粳米100g煮为稀粥,将熟时加入冰糖调味,再煮至米烂即可。可作餐食,每日1次。[5]

712 痰火郁结证/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绿风内障·痰火郁结证(green windglaua with phlegmfire  stagnation pattern),痰火郁结,以头眼胀痛,视力锐减,眼压升高,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前房较浅,瞳神稍有散大,展缩不灵,动辄眩晕,呕吐痰涎,舌红苔黄,脉弦滑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21 症状

起病急骤,头目胀痛,视力骤降,眼压升高,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前房较浅,瞳神稍有散大,展缩不灵。常伴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4][5][3]。

7122 证候分析

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湿成痰,郁而化火,痰火上扰头目,闭塞目之玄府,神水滞留而为病:脾湿生痰,肝郁化火,痰因火动,火盛风生,肝风挟痰火而流窜经络,上壅头目,阻塞清窍,以致气血津液,郁滞不行,故暴发本病。由于痰火内盛,因而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大小肠积热,故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均属痰火之象。[4][5]

7123 治法

降火逐痰,平肝熄风[4]。

健脾化湿,降火祛痰[5]。

7124 方药治疗

将军定痛丸[备注]将军定痛丸(《审视瑶函》):黄芩、白僵蚕、陈皮、天麻、桔梗、青礞石、白芷、薄荷、大黄、半夏。加减:方中重用大黄为主药,配黄芩、礞石、陈皮、半夏、桔梗等,大力降火逐痰;以白僵蚕、天麻合礞石平肝熄风;白芷协助主药,定头风目痛;薄荷辛凉散邪,清利头目。此方用于本证,使上壅之痰火得降,肝风平熄,诸症方能缓解。[4]

7125 饮食疗法 71251 推荐食材

荠菜、白术、茯苓、车前草、玉米须、莲子、冬瓜等[5]。

71252 推荐食疗方

1玉米须茶(《中医膳食食疗学》):玉米须50g,加水适量,武火煮开后,改文火煎煮1小时,取浓汤,频服。[5]

2.荠菜鸡蛋汤(《中医临床辨证施膳》):荠菜250g,洗净,切段,鲜鸡蛋1个,去壳打匀,用清水煮成汤,入食用油、盐、味精等调味即可。温热服食,每日1次。[5]

3.冬瓜粥(《粥谱》):冬瓜(带皮)100g,粳米100g,嫩姜丝、葱、盐、味精、香油各适量。冬瓜洗净后,削下冬瓜皮(勿丢),把剩下的切成块。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水适量煮粥。米粥半熟时,将冬瓜、冬瓜皮放入锅,再加适量水,继续煮至瓜熟米烂汤稠为度,捞出冬瓜皮不食,入适量姜、葱、盐、味精、香油调味即成。趁温热服,随量食用。[5]

713 肝郁化火证/肝郁气滞,气火上逆

绿风内障·肝郁化火证(green wind glaua 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into fire)是指肝郁化火,以情志不舒,眼胀不舒,目珠稍硬,视物昏花,全身伴见胸胁胀满,食少神疲,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31 症状

头目剧烈胀痛,目珠稍硬,视力锐减,视物昏花,眼压升高,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黄仁晦暗,纹理模糊,瞳神散大,伴情志不舒、胸闷嗳气、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苦等,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5][4][3]。

7132 证候分析

情志过激,郁而化火,气火上逆头目,目之玄府闭塞:胸闷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皆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他火之征,而头眼部症状乃气火上逆所致。肝失条达,气火横逆而犯脾胃,脾失健运,故食少纳呆;胃失和降,则呕吐泛恶。[4][5]

7133 治法

清热疏肝,降逆和胃[4]。

平肝,泻火,降逆[5]。

7134 方药治疗

丹栀逍遥散[备注]丹据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芍药、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丹皮、栀子。合左金丸[备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莱萸。加减[4]:

丹栀逍遥散以柴胡为主药疏肝解郁;丹皮、栀子清肝泻火;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自术、茯苓、甘草、生姜理脾和胃止呕;薄荷辅助主药,疏散条达肝气。[4]

左金丸以黄连为主,清肝胃之火,以降其逆,少佐吴茱萸,辛温开郁,降气止呕。两方台用,共奏清热疏肝,降逆和胃之功。[4]

7135 饮食疗法 71351 推荐食材

菊花、栀子仁、夏枯草、槐叶、决明子、淡竹叶等[5]。

71352 推荐食疗方

1.槐叶茶(《食鉴本草》):嫩槐叶适量洗净,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煮5分钟,捞出晒干,密封保存备用。每次取15g,装杯冲茶,需常饮。[5]

2.菊楂决明饮(《中华药膳纲目》):菊花、山楂各10g,决明子6g,洗净,入保温杯中,沸水冲泡,30分钟后饮用,每日1次。[5]

3.栀子仁粥(《太平圣惠方》):栀子仁10g,粳米100g,冰糖10g。栀子仁研粉备用,将粳米放入陶锅内,加水煮粥至八成熟时,再纳栀子仁粉10g入粥内继续熬煮,待粥熟,调入冰糖,煮至溶化即成。温热服食,每日2次,3天为一疗程。[5]

714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绿风内障·阴虚阳亢证(green windglau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activity),阴虚阳亢,以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蒙,观灯火有红晕,眼珠变硬,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绛少津,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41 症状

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朦,观灯火有虹晕,眼球变硬,心烦失眠,眩晕耳坞,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绎少津,脉弦细面数或细致[4][3]。

714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清窍不利,故头目胀痛。神水瘀滞,故眼珠变硬。阴主敛,阳主散,阴虚阳亢则瞳神散大。阴虚血少,瞳神失养以致视物昏花。古人认为观灯火生虹晕乃阴虚阳盛,水不制火,阴阳相乖,水火相射所致。虚火上炎,扰动心神则心烦失眠。阴虚阳亢,水不涵木,风阳上旋,故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皆示阴虚火旺;若舌质红绛而少津液,脉细数,则阴血亏虚更甚。[4]

7143 治法

滋阴降火,平肝熄风[4]。

7144 方药治疗

知柏地黄丸[备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或阿胶鸡子黄汤[备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陈阿胶、生白芍、石决明、双钩藤、大生地、清炙草、茯神木、鸡子黄、络石藤、生牡蛎,除陈阿胶、鸡子黄二味外,用水煎汁去渣,纳胶烊尽,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加减:

知柏地黄丸重在滋阴降火,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为重者。若兼风阳上扰,可酌加石决明、钩藤平肝熄风。[4]

阿胶鸡子黄汤以阿胶、鸡子黄为主药,滋阴血而熄肝风;辅以生地、白芍、茯苓滋阴养血,柔肝安神;石决明、牡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络石藤凉血通络行滞;甘草清热和中。全方共奏滋阴养血,柔肝熄风之效。适用于热邪耗灼真阴,阴亏血虚,肝风内动之证。[4]

715 肝胃虚寒,饮邪上犯 7151 症状

头痛上及巅顶,眼珠胀痛,瞳散视昏,干呕吐涎,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4]。

7152 证候分析

胃阳不足,痰饮内停。肝之寒邪犯胃,挟痰饮而上逆,并循厥阴经脉上冲头目,阻遏清窍,故致头痛眼胀,瞳散视昏,干呕吐涎。又,神乃水谷精气所化生,四肢皆禀气于胃,因胃阳不足,受纳消化水谷之功能低下,脏腑精气虚衰,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亦为肝胃虚寒之象。[4]

7153 治法

温肝暖胃,降逆止痛[4]。

7154 方药治疗

吴茱萸汤[备注]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加减:《审视瑶函》吴茱萸汤是以《伤寒论》方为基础加减而成。方中仍用吴茱萸为主药:温肝暖胃,降上逆之阴邪,止阳明之呕吐及厥阴之头痛。配生姜、法夏、陈皮温脾胃,涤痰饮,降呕逆;川芎、白芷散寒邪,止头痛;人参、茯苓、炙甘草补脾胃。诸药台用,可收温肝暖胃,降逆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4]

716 肝肾两亏

症状反复发作,视力锐减,全身兼有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证侯者,参照青风内障肝肾两亏证治疗[4]。

青风内障·肝肾两虚证(blue wind glaua with liver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肾两亏,以病久瞳神渐散,眼珠胀硬疼痛,视力日渐下降,视界缩窄,眼底视盘凹陷扩大加深,色泽苍白,全身兼见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青风内障证候[3]。

7161 症状

患病日久,视物不清,瞳神渐散,中心视力日减,视野明显缩窄,眼珠胀硬,眼底视 生理凹陷加深扩大,甚至星杯状,颜色苍白;可伴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细沉无力;或面白肢冷,精神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6][7]

7162 证候分析

久病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濡目窍,神水乏源,虚滞于目:病久元气衰惫,肝肾精血亏损,目窍失养,神光衰微,故视力减退。视 颜色苍白无血色,中央凹陷如杯状为失于精血濡养所致。既病之后,脉道阻塞,神水瘀滞,故眼珠胀硬不减。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脉细等,尽皆肝肾精血不足的全身症。若还兼有面白肢冷,精神倦怠,夜间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则偏肾阳不足。[7][6]

7163 治法

补益肝肾[7][6]。

7164 方药治疗

杞菊地黄丸[备注]杞菊地黄丸(《医级》):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或肾气丸[备注]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炮)。加减。杞菊地黄丸补益肝肾,用于肝肾精血不足者,若嫌力薄,酌加菟丝子、五味子、当归、白芍、川芎等。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的基础上再加肉桂、附子而成,于水中补火,鼓舞肾气,协调阴阳。适用于本证肝肾不足,肾阳偏虚者。若兼气血不足,可于方中酌加党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等。[7]

7165 饮食疗法 71651 推荐食材

桑椹、枸杞子、鸡肝、熟地黄、银耳、黑豆、菟丝子、芡实等[6]。

71652 推荐食疗方

[6]

1.枸杞决明汤(《中国药膳辨证论治学》):沙参15g,怀牛膝9g,枸杞予15g,决明子9g,纳入砂锅中,加水,煎煮,取汁。兑入蜂蜜,代茶饮。

2.桑仁粥(《粥铺》):桑椹30g(鲜品50g),拣去色青者,用水浸泡约3分钟,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糯米100g同时放入砂锅中,煮粥。可根据个人口感加入适量冰糖。每日1剂,分2次空腹食用;或可随意经常食用。

3.杞实粥(《眼科秘诀》):枸杞子20g,芡实20g,粳米100g,用滚开水泡透,去水,放置:1夜;砂锅加水煮至沸腾,入芡实煮四五沸,再入构杞子煮三四沸,最后下粳米共煮至浓烂香甜。煮粥的水应一次加足,避免中途加冷水。每日1剂,可作主食,随餐用。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72 外治法

局部宜及早频用缩瞳剂[7]。

(1)可用槟榔碱滴眼液 症重时每15~30分钟滴服1次。症状缓解后,每日滴3~5次。亦可用槟榔堿药膜,每日2~3次。使用时将药膜置于下睑与白睛之间,待其自行溶化。[7]

(2)1%丁公藤滴眼液,每日滴眼3~4次。[7]

(3) 1~2% 毛果芸香堿液 症重时每3~5分钟滴眼1次。症状缓解后,可视病情改为1~2h 1次,或每日2~3次。[7]

73 针灸治疗 731 体针

取穴:睛明、攒竹、瞳子髎、阳白、四白、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等。恶心呕吐时可配内关、足三里。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取2穴。[7]

732 耳针

可取耳尖、目1、眼等穴[7]。

74 其他疗法

(1) 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30~60 min滴完;或50%葡萄糖液100ml,一次静脉注入。[7]

(2)西医手术治疗[7]。

8 绿水灌瞳患者饮食禁忌

绿风内障患者常有痰饮内蕴,水液代谢失常,不宜过多摄入液体,以免加重病情[6]。

绿风内障患者禁用散瞳之品,如青葙子等[6]。

  在中国音乐史中的乐器领域里,古琴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可谓得天独厚、无与伦比。在西周,在《诗经》中便有许多关于琴的歌咏。《世本》中有“神农作琴”之记载:《礼记·乐记》云:“舜作五弦之琴。”《山海经·海内西经》言:“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关于琴的治世功能,《尚书》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这不足为凭,而这显然是历代统治者政治文化的体现。

  文人士大夫则把琴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代言人。甚至视为文人的标志之一。这原本事出有因,积久便成定式,成为文人依附古琴的传统。故《礼记》曰:“士无故不撤琴瑟”。

  孔子也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孔子把音乐的掌握视为文人的标志,而古琴就是文人“琴、棋、书、画”的标志之一。

  早期古琴有的为3尺6寸,被喻为一年四时360天。五弦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连,认为古琴有此五徳。加上二弦又被附上君臣关系,让琴承载了社会伦理道德之理想。

  在先秦时代古琴理想化、人格化已成定局,后世不断得以强化巩固。古琴是音乐与文学、重德与修身、操守与养心等重甚至多重的复合载体。它被赋予很浓的功利及政治因素,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形成了文人乃至整个中国人的对琴的审美观。

  古琴至迟在汉魏时期就已形成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后世基本延续它的形状、弦数、徽位。对历代古琴的阐述、琴曲的创作及各朝各代的琴况的展示对我们把握古琴的具体轨迹和古琴审美观有极其重要意义。

  一、历史中的琴

  就音乐考古而言,春秋战国时楚墓已有古琴出土,而古籍的记载更多。

  从《世本》、《礼记·乐记》中的记载中看,人们把古琴的制造者归于伏羲、黄帝、尧、舜等贤能明的圣人、君主、或夸耀伟人弹琴治天下的神秘举措等。

  东汉应劭《风俗通》曰:“七弦者,法七星也”。蔡邕《琴操》曰:“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古琴初为五弦,后来加二弦成七弦,加上二弦又被附上君臣关系,看来在遥远的古代“琴”已承载了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对古琴推崇有加的,清谈玄学之风盛行,古琴既吸收了道家的礼乐风范,又有隐士隐逸之风气,道家的“无为”,儒家的“有为”故古琴在汉代已经开始综合了儒道思想之精华。在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纵情山水,远离尘世,修养身心,不谈国事的隐士行为,使文人对古琴有了更多地心理依托。此时已有很多创作的古琴曲如《广陵散》、蔡氏五弄——《春游》、《绿水》、《幽思》、《坐愁》、《秋思》、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作品。古琴在隋朝以前都是比较兴盛的。而到唐代,尽管也留下了不少有关古琴的诗歌,也有许多琴谱、琴曲,但由于西乐东渐、胡乐南侵,相对于整个唐代的艺术高峰而言,古琴的成就微小。从整个唐代诗歌及其他文献来看,大部分并非赞颂古琴。如 “古琴无俗韵,琴罢无人听”[2],“古琴在匣谁能识,玉柱颠倒朱丝黑。]”,“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3]等不多的字句。

  唐代古琴在一片胡乐声中默默无闻。人们喜好热闹动感的胡舞及胡乐,古琴好清静的文人性格与整个唐代跳动的脉搏明显不协调。虽然胡乐大盛,但古琴仍然是文人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器。唐代,尽管古琴不象其它乐器那样显赫,但仍然不少琴家致力于古琴的制造,唐代造琴之家有雷氏:雷霄、雷威、雷钰、雷迅、雷文、雷盛、雷宗、雷息、雷生、雷焕等13人。另有郭谅、张越、沈镣、冯昭、李勉等人。所以唐朝仍然比较可观。唐代名琴遗留至今的有:大圣遗音、轻雷、九霄环佩、枯木龙吟、飞泉等。

  宋代古琴受到官方的重视,宫府有造琴局,并有造琴法传世,分载于《太音大全集》、《琴苑要录》等书中,文人们对古琴亦有吟咏:“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风悲流水。泻出廖廖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4]

  宋代,宫廷推重《阁谱》,民间有《野谱》,在民间野谱中有“江西谱”,名气很大。琴曲有《萧湘水云》、《秋鸿》等。琴派有南宋末期的郭沔的浙派,他曾大量收集民间琴谱,后编《琴操谱》15卷,《调谱》4卷。

  宋人朱长文的《琴史》是琴史方面的一部大专著,录有琴人史料。这是宋人重琴的标志之一。

  南宋度宗时杨缵资助毛仲敏、徐天民向郭氏弟子学习,又命广求琴谱编《紫霞洞谱》13卷(今已不存)。毛仲敏创《渔歌》、《樵歌》、《列子卸风》、《庄周梦蝶》、《禹会涂山》等作品。

  宋代官办的造琴局有朱仁济、卫中正、金道、陈道、马希亮、马希仁、施木舟、龚老、梅四等人。

  宋琴有冰馨、玉壶冰、海月清辉、万壑松、鸣凤、春雷等名琴。

  元代基本是宋代的余绪。徐天民及儿子徐秋山培养了元代琴家。他们编写《琴述》、《霞外谱琴》,并能整理毛仲敏留下的琴谱,为虞山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元代有韵馨、清籁等名琴。造琴人少,仅朱致远、严古清等人。

  明代的古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似乎有复兴的迹象,明代则名琴多,造琴人也多。明琴有:弘治御制、奔雷、雪江涛、霜钟、蕉叶等名琴。

  造琴名家有:祝公望、张敬修、方隆、惠祥、朱权、朱佑等人。

  明代除朱权、朱佑等人外,还有各家琴派各领风骚,他们各自琴的演奏艺术、制造技术均堪称琴界上乘。

  明成祖朱棣还见过浙派的徐和坤,松之派的刘鸿和张用轸,当时以浙操徐门、江操刘门著名。

  明代常熟有虞山派,亦称“熟派”,创始人严澄,熟派以清、微、淡、远之风。

  理论方面,明初的冷仙的《琴声十六法》、后徐上瀛以《溪山琴况》对古琴的美学标准作了详尽阐述。

  清代的古琴流传稍有变化:扬州一带形成广陵派,它是在虞山派美学观点上形成的,徐常遇有《澄鉴堂琴谱》传世,其两个儿子,有“江南二徐”(徐佑、徐祺)之大名,他们加工整理熟派、蜀派、吴派传谱,后有《五知斋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琴谱传世。各琴派在清末争奇斗艳,各显神通,有“金陵之顿措,中渐之绸缪,常熟之和静,三吴之含蓄、西蜀之古劲、八闽之激昂”[5]之说。

  清代制琴业有所委缩,仅有杨时白、徐白等人。名琴传世仅“苍海龙”“残雷”二床。

  控琴派有浦东的祝桐君,泛川派的张孔山,九嶷派的杨宗稷,(杨宗稷还著《琴学丛书》)。诸城派的王溥长和王雩门二人,岭南派黄景等人均有一些传谱并流行于当时之世。

  20世纪的琴家也不少,如蜀派、浙派等,解放后,古琴在音乐学院也有一席之地,国家还专门收集整理了《琴曲集成》,使大量的古谱保存下来。

  二、琴家之古琴观

  文人审美的传统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孔子学过琴,并有过高论。汉代文人琴家蔡邕作《五弄》。魏晋时期阮籍、嵇康,稍后的陶渊明与古琴结了不解之缘。陶渊明对琴吟咏非常有代表性:“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其无弦琴之影响甚远。

  琴诗的写作最多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曰:“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冷由木必性,恬澹随人心。”[6]弹时则“调慢且缓,夜深数十声。”琴可自娱或娱人:“欲得身心成静好,自弹不如听人弹。”白居易写过《废琴》、《邓鲂张彻落第》、《好听琴》、《听幽兰》、《弹秋思》、《听弹古“绿水”》、《和微之妻弹“别鹤操,因为解释其义,依韵加四句” 》等10多篇有关琴的诗,主要反映的就是文人清高精神:虽然“古琴无俗韵,奏罢无有听”,但“从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7]。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自如,以表明自己不向世俗低头的决心。

  在音乐审美方面,琴论首推《溪山琴况》,徐上瀛通过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对古琴的美学原则进行全面地概括总结,提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对古琴的演奏风格、运指技巧,音乐要求、音乐处理等诸方面都已经面面俱到了。可以说他已经把儒道两家的基本观点融于一炉了。主张中和这音,否则古道难复,就会失其个中真味,天长日久,技巧就会失传。对内心情感要求是“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如此就能“员静宏远”就能“从容宛转”,对外界要求“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佛,石涧流寒”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