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关于李白的故事???,第1张

  李白故居李白庄

  李白故居山东泗水李白庄,源自诗仙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一诗。

  李白在《寄东鲁二稚子》诗中直接表白:“我家寄东鲁”,“因之汶阳川。”诗中,李白明确交待了自己家寄东鲁汶阳。东鲁在哪里?东鲁在泗水,指曲阜东部。汶阳在何处?汶阳在泗城西北。泗水汶阳乡,即今中册镇。明代知县尤应鲁《汶阳乡考》:“汶阳于隋前为县,迨隋置泗水县,以汶阳地益焉。”“本县原有汶阳乡,余考军册坊廊,中册……柘沟俱属汶阳乡。”东鲁汶阳共有两处李白庄,都在泗水县中册镇境内,西为李白庄,东是小李白庄,相距三里。

  唐《通典》、宋《太平寰宇记》及清《山东续考古录》均称:“汶阳城在泗水县。”据《泗水县志》、《地名志》对照中册镇古碑铭考证,汶阳城,即今泗水中册镇故县北城子顶,距李白庄十二里。李白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就居住在小李白庄。

  《泗水县志》收录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一诗,(石门,即龙门山,位于李白庄北八里)该诗写于天宝四年深秋,这是李白与杜甫在东鲁汶阳李白家中第三次会见。李杜情同手足,游遍了泗河两岸的山川古寺,亭台楼池,在龙门山石门,李白送别杜甫好友,留下了“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绝唱佳句,传诵千古。

  李白送别杜甫后,在泗水家中住过一段时间,他决定南游天台,行前作了《别东鲁诸公》,又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寄东鲁二稚子》作于天宝七年。李白与宗氏夫人结婚后,在梁园有家。这时,许氏夫人已去世,远在东鲁汶阳的子女常牵引李白的思念。诗中提到的酒楼、桃树、龟阴田等,在今李白庄均有遗迹。李白庄青莲街在唐代就有酒楼,后来酒楼坍塌,在原址建了太白祠,并立了根旗杆,至今旗杆窝仍在。李白庄北山有龟阴田,至今仍属李白庄集体所有,且村南河上有李白舍金架设的石桥;李白河西有其捐银修建的碧波池,池旁碑碣刻有李白手书“天连地井碧波泉。”庄东三里小李白庄建有李氏家庙,石碑林立。当地至今流传着好多李白的故事传说。

  据史志古籍考,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北),出生在西域碎叶(今哈萨克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迁居绵州隆昌(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出川漫游,在湖北安陆娶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携发妻许氏和娇女平阳移居东鲁汶阳(今山东泗水)李白庄。其子伯禽生于此,娇女平阳长于此,后来,许氏夫人卒于此,舍下稚儿娇女无人抚养,多亏李白的剑师白云师太收留,后迁居李白庄东三里处(今小李白庄)。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是李白最后一次别亲南行。李白在此生活了二十三年,留下诗文百余篇。李白故居便以诗仙命名,名曰李白庄。

  李白学剑来山东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据说李白移居东鲁汶阳(今山东泗水县)李白庄后,在龙门山与白云师太比试剑法,拜师学艺,曾引发了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唐代诗仙李白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碎叶,五岁迁居绵州隆昌青莲乡。李白从小就爱好舞剑,十五岁拜左邻击剑老人学练剑术,二十岁常骑马佩剑出入于通都大邑。在《结客少年场行》诗中写到:“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掐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英雄风”。好一派侠客风度。出蜀后,他南游洞庭,车览吴越,寓居安陆,后又移居东鲁汶阳,(今山东泗水李白庄)。在漫游各地期间,他随身佩剑,勤学苦练,在他很多诗中,都捉到过他的宝剑。如“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等。李白迷爱宝剑,简直形影不离。

  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从湖北安陆移居东鲁汶阳后,听说白云庵有位尼姑剑术很高,名冠东鲁无敌手,很想与她比试比试,论个高低。可是,他几次登门寻访,均未见到白云师太的踪影。心中不免有些淡性。

  这天,“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佩剑携酒,又去登游龙门山,从赤龙潭、灵光寺、到秀灵台、未来香,只见山清水秀,云蒙雾罩,如同仙境。刚登上龙门山顶,只觉得眼前一亮,山顶上正有一位尼姑,手舞宝剑,疾如闪电,击刺挑格,动作敏捷。李白喜出望外,高兴万分,不由喊道:“白云师太吗?你让我好找!”白云师太见有人找,赶紧收剑,站定:“请问施主,找我何事?”李白施礼抚剑:“青莲居士,特来讨教。”白云仙姑有意推辞:“佛道两家,师不同门,互不相扰,请道长自重。”说罢转身欲走。李白上前拦住:“李白云游八方,均为以剑会友,请师太莫要推辞。”白云仍然冷若冰霜:“道长素不相识,更无怨仇,何必争斗?”李白执意比剑:“久闻师太大名,难得一见,常言道不打不成交,请师太出招。”说罢先自抽出宝剑,摆出架势。白云师太万般无奈,只得抽剑应战,但并不急于出招。

  李白素来好胜,率先出手,击刺挑格豪气纵横,削劈点撩、剑法刚硬。白云则剑法典雅飘忽,变化多端、虚中藏实,柔中带刚。两人交战三个时辰,未见输赢。

  后来,李白求胜心切,出剑险重,白云心气太平,只守不攻。李白越战越猛,白云身软手轻,好像是体力不支,猛然打了个趔趄,露出了破绽,李白瞅准时机,快速出手,直朝白云刺去,岂不知这是白云一计败中取胜。只见白云不慌不忙,接住来剑,按、拧、拨、带,使了个四两拨千斤的技法,李白猛然扑空,失去重心,脚下无根,再想收剑,已经晚矣,噔噔噔噔,向前冲出五六步,咯吱一声,将宝剑插进了石缝,再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过时,白云走来,手握剑柄,一推、一送,轻轻一抽,噌的一声,就把宝剑取出。这回,李白可真佩服得五体投地,豪风傲气飞得一干二净,当即拜白云为师,攻练剑术。

  经过半年苦练,李白的剑术大有长进。也悟到了以柔克刚、水滴石穿的道理,不由对白云更加敬佩,以致萌生了爱慕之心。李白本就风流才子,曾几次劝说白云还俗,还流露了自己纳妾之意,都被白云严词回绝。可李白仍不死心,苦苦追求。白云虽说对李白也有爱慕之心,但更敬重他的才华。一怕误了李白的前程,二怕坏了自己的名声,三怕毁了许氏一家的幸福,落万人耻笑,难以做人。白云生怕李白继续纠缠,夜长梦多,便对李白明言:“本人既已出家,断不能沾染尘事,道家已有妻室儿女,怎能想三想四,咱们师徒一场,到此为止。请你下山吧。”

  李白见白云生气,慌忙陪罪:“请师傅原谅,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今我剑法尚未学成,请师傅不要赶我下山,从今往后,我专心学剑,摈除杂念。”白云决心了断,干脆利落,顺水推舟说:“你若学剑,可拜我师兄裴旻为师。他的剑术更加精湛,可迎刃断百箭,令奚人均胆寒;他善于拉弓射箭,一天射虎三十一。师兄的剑术武功,高我百倍。”

  经白云师太推荐,李白对裴旻敬佩十分,便给他写信说:“奴白,愿出将军门下。”裴旻当时也隐居在东鲁汶阳(山东泗水),见李白如此好学,诚心诚意,又有师妹白云的推荐,同意收李白为徒。

  李白在东鲁汶阳学剑三年,以“铁杵磨针”的精神,日夜苦练,长期不懈,剑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曾多次受到裴旻的称赞。他射箭的本领,也特别惊人,后来,在幽州打猎,他:“一箭两虎穿,转背落又鸢。”(《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李白学剑来山东,为的是除暴安良,助人于困,曾得到各地豪侠的敬重。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打抱不平,为民除害,曾手刃数人。在与侠客交往中,得江南友人赠龙泉剑。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中,“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曾提到此剑。

  唐代文人崔宗之称赞李白:“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外。袖有匕首剑,怀中藏陵书。”李白通文好武,一生致力诗作,但却身不离剑,且刻意求精,力图强体健魄,陶冶情操,锤炼意志,献身许国,这种精神和毅力,一直为世人所敬佩传颂。

战国时代有闻名遐迩的“战国四公子”,民国年间亦有名噪一时的“民国四公子”,只是关于“四公子”的人选,坊间说法不一,至少流传有七种版本:

第一种是陈锦堂、袁克让、张伯钧和宋传兴;第二种是袁克文、溥侗、张伯驹和张学良;第三种是袁克文、卢小嘉、张伯驹与张学良;第四种是孙科、张学良、段宏业和卢小嘉;第五种是蒋孝武、陈履安、周一熹和连战;第六种是钱复、陈覆安、宋楚瑜和连战;第七种是沈君山、钱复、陈覆安和连战。其中大部分人比较推崇第二种说法,我在此也取版本二。

张伯驹曾在《续洪宪纪事诗补注》中记载道:“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指袁克文),二为余,三为张学良,四为溥侗。一说为卢永祥之子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张孝若。又有谓:一为红豆馆主溥侗,二为寒云,三为余,四为张学良。此说盛传于上海,后传至北京。前十年余居海甸,人亦指余曰:此四公子之一也。”

关于“民国四公子”的由来,最常见的说法是民国时期京津沪上流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子,其中论出身、或论公子派头、分量最足的,当属张伯驹、袁克文、张学良和溥侗这四位。

1、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 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河南项城人。有“民国第一收藏家”之誉,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公子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出身于名门世家,张伯驹自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他出身于河南项城名门望族,生父张锦芳和伯父张镇芳皆位高权重,并且与袁世凯家族渊源颇深。

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被人视为"神童"。他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同在一所书院读书,毕业后又进入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由此进入军界,当过提调参议。以他的性情,是从内心厌倦军队生活的,认为当军人是一种耻辱。于是他不顾双亲的反对,毅然退出军政界。从此,读书、唱戏、写字、当公子,就成了他的职业、他的行当儿,因而被时人称为“怪爷”。

张伯驹与京剧大师余叔岩、画家张大千、词人周汝昌等名人相交甚好。他多才多艺,长于吟诗作对,曾与女词人沈祖棻并称为“南沈北张”。

国画大师刘海粟评价张伯驹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相互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晚年一直生活在张家,最后也是死在张家。据张伯驹讲,袁克定至死不失公子风度,吃饭时没有鱼,没有肉,但还是要在胸前围上餐巾,手捧拉丁文书籍,把玉米面窝窝头切成片,佐以咸菜。张伯驹曾为此写诗一首:

“池水昆明映碧虚,望洋空叹食无鱼;粗茶淡饭仪如旧,只少宫詹注起居。”

袁克定如此,张伯驹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80年代初,张伯驹从长春返回北京,画家黄永玉曾在京郊一家西餐厅里见到过他。只见他正襟危坐,点了一盆红菜汤,四片面包,果酱一小碟,黄油两小块。菜上齐了,他也是胸围餐巾,缓慢从容不失风度地进餐,喝完了红菜汤,掏出一方手巾,将抹上果酱及黄油的面包细心包好,拎上,缓缓离去。风霜雪雨,居然给他活到了改革开放的年月,难怪黄永玉都要目瞪口呆了。

出身官宦世家,却不喜军政、厌恶功名。生得玉树临风、眉眼间尽是风流,只谈风月诗书戏曲、古玩丹青无一不晓,俨然一翩翩浊世佳公子,张伯驹,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1982年春,张伯驹在北京去世,终年84岁。这位启功口中的“天下第一收藏家”、后辈心中的“艺苑宗师”终驾鹤西去,归于乾坤。

2、袁克文

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号寒云,祖籍河南项城,生于朝鲜汉城。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

袁克文身世显赫无人不知,他的父亲是民国枭雄袁世凯,他的母亲金氏夫人是朝鲜贵族之女。他自幼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金石书画、诗文戏艺,无所不通,袁世凯后期的私人文稿多出自他手。他深受其父宠爱,因此自比为三国的曹植。

1916年,袁世凯病死,袁家树倒猢狲散,袁克文长期居于上海,以变卖字画为生。他在上海加入了当时的大帮会——青帮,并且还排在青帮辈分极高的“大”字辈,收有门徒一百多人。当时在上海滩称霸一方的流氓大亨黄金荣才排名“通”字辈,比袁克文还要低一辈,号称"南有杜月笙、黄金荣,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因此人们都称袁克文是“小老大”。其实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人,因此有人说他是“贵公子,纯文人”。

袁克文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爱收藏书画、古玩等。此外,他还酷爱京剧和昆曲,常与张伯驹、浦侗等名士往来,曾与梅兰芳、欧阳予倩等人同台演出。

1931年春节,袁克文在天津病逝,年仅41岁。他一生高朋满座、散金无数,而身后只剩20块钱,家人无力为他筹办后事,多亏了他在“青帮”的徒子徒孙凑钱才将他安葬。据说他出殡之时,有上千名和尚、道士、尼姑和喇嘛前来送行,甚至还有许多妓女也扎了白头绳前来哭奠,不由地使人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柳三变。

3、张学良

张学良(1901——2001) 字汉卿,号毅庵,辽宁台安人。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他本人被时人尊称为“少帅”,他与蒋介石更是兄弟相称,是民国政坛上声明显赫的风云人物。

作为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锦衣玉食,学习英语,结识名人,长大后堪称一风度翩翩的俊俏公子,西装革履,出入于京津沪的舞厅宴会,与名媛赵四**的恋情更是成就了一段佳话。

民国四大公子都酷爱收藏,张学良也不例外,其收藏之富之精,堪与张伯驹等人比肩。

许多人都知道,民国“四大公子”各自都有自己的收藏经,大概这在当时算是一种“时尚”吧,除了大收藏家张伯驹之外,像袁克文“百宋楼藏”和“八经阁”中的宋元古籍也极具分量。张学良的收藏多是早年购进的,涉及到古籍、文玩、书画等领域,奇珍异宝,五花八门。张学良后来遭逢变故,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其收藏品多有散失在所难免,但到1994年底他离开台湾时,身边的藏品仍然还有不少,远非一般藏家可比。

2001年,百年少帅张学良在风景如画的檀香山与世长辞,民国最后的公子走了,从此世间再无王孙公子。

4、溥侗

浦侗(1877——1950) 爱新觉罗氏,字后斋(一作厚斋),号西园。别号“红豆馆主”。

浦侗出身于满清皇族,其身份显赫自是无人能比。他是恭亲王奕忻的孙子,宣统皇帝溥仪的堂兄,其父载治乃乾隆皇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曾孙,过继给道光皇帝的长子隐志郡王为嗣。他世袭镇国将军、辅国公,兼理民政部总理大臣。因其排行老五,世人遂尊称为“侗五爷”。

浦侗是民国时期公认的戏曲奇才,他自幼在上书房按部就班地读经史,学作诗文,钻研琴、棋、书、画,收藏金石、碑帖,精于治印,酷爱剧艺。对于昆、京艺术,生、旦、净、末、丑兼工,并对戏剧音乐如笛,二胡、弦子、琵琶等无所不通,人称他是“比内行还内行”的外行。他曾一人在京剧《群英会》中饰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个个技艺精妙出神入化,在当时曾引起轰动。他还曾与梅兰芳合演过《奇双会》等曲目,戏曲界一致称其为“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票界大王”。

由于溥侗博学多才,艺兼文武,所以在梨园行里一提起“侗五爷”来无人不服,前来拜师学艺者更是不计其数,据说当时的名角言菊朋、李万春等人都曾以师事之。

谭派研究家陈彦衡评价浦侗:“有时粉墨登场,名贵之气出于天然,尤非寻常所能比拟。”

著名剧作家、程砚秋之师罗瘿公在其著作《菊部丛谈》中评价浦侗:“厚斋色色精到,音乐之外,词翰、绘事、鉴赏,无不精能。兼盖有唐庄宗、李后主之长,又非其他天潢所能企及耳。”

除了戏曲之外,溥侗还精于古典文学和文物鉴赏,并通晓词章音律。每逢春秋佳日,他便会约上朋友到西山大觉寺小住,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使人顿入绝尘脱俗之境。此等雅致,无人能及。

1950年6月,浦侗在上海病逝,享年73岁。好友梅兰芳闻讯冒雨赶来吊唁,此时棺椁已上盖,经梅兰芳的恳切请求,其家人才开棺让两位老友见了最后一面。根据溥侗的遗嘱,他的后人将他葬在了昆曲的发源地——苏州灵岩山,一代戏曲奇才终与他最爱的戏曲艺术长眠在一处。

民国四公子,才是真名士,自风流,后来人们评价“民国四公子”时说:要找夫君,选张伯驹;要找情人,选袁克文;要找知己,选张学良;要找朋友,选溥侗。

诚如刘强老师所言:“民国是最像魏晋的时代”,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文人与竹林七贤(包括其外围人员)有一脉相承的魏晋遗风。

怀念民国,是因为那个时代再也不会有了,繁华落尽,如今只剩下寂寥。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青年鲁迅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中年鲁迅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中国***的挚友,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是一个爱国的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台词:

甄嬛:皇上,这水有问题,任何人的血滴进去都能相融,皇上你来看,皇上。

崔槿汐:皇上,这水有问题,是有人做过手脚的,娘娘是清白的,皇上。

苏培盛:皇上,这不可能的,奴才没有生育的能力,温太医、槿汐怎么可能是奴才的孩子(因为,温太医、槿汐与苏培盛的学也能相融)。

皇上:哈哈,朕知道。

温太医:皇上,此水有酸涩的味道,是加了白矾的缘故,皇上,医书古籍上有注,若以白矾置入水中,虽非亲生父子也可以相融,若以清油置于水中,虽为亲生父子也不可以相融啊,皇上。

甄嬛:皇上,此人居心之毒可以想见。

滴血认亲剧情介绍:

祺贵人诬陷甄嬛的孩子不是皇上的,为求真相,皇后主张滴血认亲,皇帝执意执行。验血之时,皇后使计在水中做了手脚,甄嬛差点落入皇后圈套,幸而及时发现。

叶澜依带尼姑莫言进宫佐证甄嬛与温实初清白,玢儿也力证二人并无私情,自己是被迫进宫作伪证的。滴血验亲无果,皇后心中有鬼,被迫拉出宫女绘春充当自己的挡箭牌。

大殿之上,甄嬛毫不留情地揭发了祺贵人之父陷害自己父亲的实情,祺贵人见事已至此,为了遏制甄嬛,也为了保全家人,索性担下一切罪责,拒绝说出皇后是幕后主谋。

皇帝迁怒皇后,命她在宫内养病,交出六宫大权。祺贵人扰乱宫闱,被打入冷宫;康常在、贞嫔二人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罚俸六个月。

皇帝自觉委屈了甄嬛,任由她处置其余人等,甄嬛遂下令将斐雯、静白乱棍打死。

山西运城常平关帝庙

关羽的家庙,又称关帝祖祠,位于运城市西南20余公里的常平乡常平村内。

南靠中条,北临盐池,庙内泥塑尚存,建筑群体保护较好,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游览之地。

关羽,字云长,其故里是三国时河东解梁常平里。

传说,当年他杀死了名叫吕熊的大地主大恶霸以后,便逃走在外。

恶霸和官府互相勾结捉拿关羽,并要对关羽的家人诛灭九族,斩草除根。

当时常平里姓关的多逃到现在的古村一带去避难,而云长的父母亲却因年迈,行走不便投井自尽了。

后人为纪念他的父母亲,便在这口井上建了一座塔。

关羽去世以后,乡人为仰慕其德,又在其地建祠奉祀。

到了金代,遂建成了有一定的建筑群体的庙宇,取名“关圣家庙”。

在运城市东郭镇西南,有一个著名的“黄帝战蚩尤”胜迹——“蚩尤村”(现改名为“从善村”)。

传说在“阪泉之野”(山西运城一带古称“蒲阪”),黄帝与蚩尤各自摆开了阵势。

一时间,大风、大雨伴着大雾接踵而至。

先是黄帝的女大臣“风后”用“指南车”指引部队脱离险境,接着黄帝之女“女魃”出阵,驱散风雨,用号角声、擂鼓声等扰乱敌兵,采取变化多端的战术,取得胜利,最后斩杀蚩尤,分解身首,异地而葬。

因此,这里被人命名为“解州”;该村村民是“蚩尤”部族的后代,所以命名为“蚩尤村”。

又传:黄帝的女大臣“风后”死去,被埋葬在晋陕交界处的黄河渡门,该地因为是“风后陵”所在,后来被人们称为“风陵渡”。

除了尧、舜、禹,晋南大地还分布着多处“尧舜名臣”的遗迹:“羲和墓”在稷山县中舍村;“皋陶墓”在洪洞县士师村;“伯益墓”在襄汾县北社村;“后稷墓”在稷山县稷王山……还有那么多不知名的民间神话与传说,使这里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密集区”和“富矿区”。

太原市清徐县是有名的醋乡,也是古代尧帝留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以唐尧的名字命名的“尧城村”,村里有座建筑精巧的“尧庙”,传说是唐尧“初封徙迁”之所。

从“尧城村”出来继续南行,过平遥、介休、灵石,就到了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劈开灵石口”的夏门镇,这里是霍山山脉与吕梁山脉的交汇处。

放眼望去,公路南面的山谷宽不到百米,汾河从谷中流过。

在古代传说中,这里是汾河南流的“瓶颈”,由于两山相交、隘口狭窄,在“灵石口”以北形成了“晋阳湖”、“昭余祁”等多处湖泊、沼泽,致使水流不畅,常常发生水患。

后来大禹受命治水,劈山石、拓幽谷、疏通水道,汾河才得以畅通南流,也留下了大禹“劈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动人传说。

因为大禹是夏朝开国之主——夏启的父亲,所以人们把大禹拓宽的这个谷口命名为“夏门”。

运城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

舜建都蒲坂(今永济),禹建都安邑(今夏县)。

重要文化遗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夏县的禹王城、东下冯、西阴;永济的独头、尧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绛县的原窑河;平陆的七里坡等。

重要文物古迹有芮城永乐宫,它不但建筑别致,而且有着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此外还有解州关帝庙;永济普救寺鸳鸯塔、万国寺;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稷山的青龙寺;新绛的稷益庙等,都是运城的重要文物古迹

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公候将相、学者志土,代不乏人。

上古时期就有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黄帝战蚩尤等历史传说,春秋时富贾大商猗顿,汉代绛候周勃,三国名将关羽,隋未哲学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杰”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大将薛仁贵、张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皆为本区历史名人。

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杨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张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东大地上都负有崇高声誉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huo的女儿,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

性巧慧,多权术。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氏以美貌 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

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别发为尼。

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

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

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昭仪。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

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

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

654 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

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后离去。

武氏在王皇后来时,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弄死,嫁祸于王皇后。

655 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

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

足见其专宠之地位。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

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

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

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

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

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

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

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

于是,凌晨名花布苑。

群臣咸服其异。

后托术以移唐祚。

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

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为汉末三国纷争中重要人物之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

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

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

不久董卓专权。

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

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

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

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

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

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

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

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

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

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

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

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

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

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

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

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

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

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

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命主姓名:某人 出生地:未知。

出生公历:1984年5月17日21时0分(北京时间),星期四。

出生农历:一九八四年 四月 十七日 亥时。

才 枭 日元 枭

坤造 甲 己 辛 己 (日空寅、卯)

子 巳 亥 亥

藏干 癸 庚丙戊 甲壬 甲壬

食 劫官印 才伤 才伤

地势 长生 死 沐浴 沐浴

纳音 海中金 大林木 钗钏金 平地木

节气:立夏:1984年5月5日15时51分,芒种:1984年6月5日20时9分。

起大运周岁:4岁 0个月 25天,每一交大运年 6月 11日起运(公历)。

排大运:

印 杀 官 财 才 食 伤 比

大运 戊辰 丁卯 丙寅 乙丑 甲子 癸亥 壬戌 辛酉

墓 绝 胎 养 长生 沐浴 冠带 临官

岁数 5 15 25 35 45 55 65 75

年份 1988 1998 2008 2018 2028 2038 2048 2058

排流年:

始于 戊辰 戊寅 戊子 戊戌 戊申 戊午 戊辰 戊寅

1 己巳 己卯 己丑 己亥 己酉 己未 己巳 己卯

2 庚午 庚辰 庚寅 庚子 庚戌 庚申 庚午 庚辰

3 辛未 辛巳 辛卯 辛丑 辛亥 辛酉 辛未 辛巳

4 壬申 壬午 壬辰 壬寅 壬子 壬戌 壬申 壬午

5 癸酉 癸未 癸巳 癸卯 癸丑 癸亥 癸酉 癸未

6 甲戌 甲申 甲午 甲辰 甲寅 甲子 甲戌 甲申

7 乙亥 乙酉 乙未 乙巳 乙卯 乙丑 乙亥 乙酉

8 丙子 丙戌 丙申 丙午 丙辰 丙寅 丙子 丙戌

9 丁丑 丁亥 丁酉 丁未 丁巳 丁卯 丁丑 丁亥

止于 1997 2007 2017 2027 2037 2047 2057 2067

※胎元:庚申(古榴木) 命宫:丁丑(洞下水)

终身卦:(用年干起)

干支: 甲子年 己巳月 辛亥日 己亥时

主变卦 水泽节(坎宫) 之 兑为泽(兑宫) [空亡:寅、卯]

腾蛇 ━ ━ 兄弟子水 ━ ━ 官鬼未土 世

勾陈 ━━━ 官鬼戌土 ━━━ 父母酉金

朱雀 ━ ━×父母申金 应 ━━━ 兄弟亥水

青龙 ━ ━ 官鬼丑土 ━ ━ 官鬼丑土 应

玄武 ━━━ 子孙卯木 ━━━ 子孙卯木

白虎 ━━━ 妻财巳火 世 ━━━ 妻财巳火

吉神凶煞:

年柱 文昌 桃花

月柱 福星 国印 驿马

日柱 太极 天德 金舆

时柱 太极 金舆

☆星座:金牛座。 生肖:鼠。 二十八宿:井。

※提示:神煞是八字预测中的一个附加信息,是吉是凶,要看神煞的喜忌而定,不能单凭神煞的性情论判。在八字中,能起到反映事情类型、性质的作用。※

命局生克制化:

※五行个数(计入藏干): 3囚水 3休木 1旺火 3相土 2死金

五行个数(不计藏干): 3囚水 1休木 1旺火 2相土 1死金

五行力量:水64(215%) 木52(174%) 火60(201%) 土97(326%) 金25(84%)

己生助力量:122(409%) 克泄耗力量:176(591%)。 阴气:135(453%) 阳气:163(547%)。

※日主综合得分:-33。 日元偏弱,喜用土,金(印枭、比劫)。忌仇木,水(财星、食伤)。

生于巳月,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生于炎热夏季,八字可适当借水调候。

※此命局未入正格。

比肩 1位囚(021,70%),劫财 1位囚(004,13%),合计力量(025,84%)

食神 1位休(024,81%),伤官 2位休(040,134%),合计力量(064,215%)

偏财 0位旺(000,00%),正财 3位旺(052,174%),合计力量(052,174%)

七杀 0位相(000,00%),正官 1位相(060,201%),合计力量(060,201%)

偏印 2位死(090,302%),正印 1位死(007,23%),合计力量(097,326%)

※天干有甲己年月中正之合,甲己年时中正之合。地支有巳亥月日相冲,巳亥月时相冲,亥亥日时自刑。

※提示:这一步给出了整个八字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数量化表示,容易理解把握,论命者要有意识的综合利用这些数据,切记!※

三命通会论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