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有哪些经典文章
一)先秦古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的作者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大约出于周秦人的记载,不可信。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刘歆(最早可编者):(约前53-前23) 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地皇末(23),谋诛王莽,事泄自杀。明人辑有《刘子骏集》。刘歆上《山海经》表,约在汉哀帝建平年间(前6~前5)。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山海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1对历史,民俗,科学等的作用
正如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的那样:“《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据谭先生研究,《山经》共写了四百四十七座山,这些山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可以指系确切的约为一百四十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对晋南、陕中、豫西地区记述得最详细正确。这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而《山经》在记述时,往往以山为纲,以首山叙起,依次叙山名、水名、道里、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又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宝贵材料。在《海经》中,记载了一些诸如结胸民、羽民国、厌火国、贯胸国、不死民、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夸父国、黑齿国、玄股国等奇异的国家和民族,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传说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学和民族学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经》中的文字。“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国的图腾。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在这里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两条记载,有人认为前者记载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北极的极地现象,后者记载的是极地附近的假日现象。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活动。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准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准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是句句源自于《山海经》。浪漫诗人李白具游仙思想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甚至<清平调>……皆源于《山海经》神话。李贺诗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所运用。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山海经》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魏晋以降的小说:王宝的《搜神记》所志之怪,几乎是《山海经》神话的脱胎。唐传奇如《柳毅传》脱胎于《山海经》陵鱼(人鱼)的演化。宋名诗人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祀歌:「骑龙白云乡、织锦裳的天孙、讴吟下招的巫阳」,都是直接源于<海内西经>的。
元剧《窦娥冤》、明小说《封神演义》、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莫不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一脉相承。
明吴承恩《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揉的形性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运用。李汝珍《镜花缘》的奇闻异事、四十一个神话国……则是海内外经远人异国的改写。例:女儿国、毛脸国分别是《山海经》的女子国、毛民国……
近代戏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莫不取材脱胎于《山海经》神话。
古诗词、小说、戏曲……泛取《山海经》神话题材者所在都是,举不胜举。现代诗文也不乏以《山海经》神话入诗者:杨牧、余光中、郭沬若、覃子豪、吴瀛涛……在诗中,神话往往成为讽喻性的解说主题。
总之,《山海经》神话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神话与文学几乎是一体的两面,是象征的、想象的、朴野的、是叙事描绘的、是情感的、是富于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山海经》的古神话,比之于西洋神话,是嫌零碎、简陋。然而虽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细探究,竟是一块一块的璞玉美石,可誉为“中国文学的宝矿”。
《山海经》怪物、神兽名称、简介一览表
注:“囗”指写不出来的字
南山经卷一:
1。 狌々:兽,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兽,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佩之宜子孙
3。 旋龟:兽,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
4。 鲑:鱼,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5。 类:兽,其状如狸而有髦,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6。 犭尃訑:兽,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 尚付:鸟,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
8。 九尾狐: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9。 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鱼,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11。狸力:兽,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见则其县多土功
12。鴸鸟:鸟,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土
13。长右:兽,其状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14。猾囗:兽,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15。彘:兽,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 患: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17。蛊雕:兽,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18。瞿如:鸟,其状如 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鸣自号也
19。虎蛟:鱼,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20。凤凰: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21。鲭鱼: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22。颙:鸟,其状职枭,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南山三次经过依次所见之神:鸟首龙身、龙首鸟身、人面龙身
西山经卷二
1。[左羊右咸]羊:兽,其状如羊而马尾,其脂可以已腊
2。 虫渠:鸟,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
3。 肥囗:蛇,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4。 赤鷩:鸟,可以御火
5。 葱聋:兽,其状如羊而赤鬣
6。 鴖:鸟,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7。 鳢鱼: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
8。 肥遗:鸟,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食之已疠
9。 豪彘:兽,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
10。嚣:兽,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
11。橐[上非下巴]:鸟,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12。溪边:兽,其状如狗,席其皮者不蛊
13。栎:鸟,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瘿
14。犭婴如:兽,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
15。数斯:鸟,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16。[上敏下牛]:兽,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
17。鹦鹉:鸟,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18。鸓:鸟,其状如鹊,赤黑而两四足,可以御火
19。鸾鸟:鸟,其状如翟而五采文,见则天下安宁
20。朱厌:兽,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见则大兵
21。白豪: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兽
22。多罗罗:鸟,是食人
23。蛮蛮:兽,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见则天下大水
24。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25。鼓:神,兽后变鸟,其状如人面而龙身,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26。文鳐鱼: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27。招司:神,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28。天神一:神,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29。陆吾:神,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30。土蝼:兽,其状如羊而四角,是食人
31。钦原: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32。鹑鸟:鸟,是司帝之百服
33。[左鱼右骨]鱼: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34。天神二:其神状如人而豹尾
35。西王母:神,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36。狡:兽,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37。胜遇:鸟,其状如翟而赤,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38。白帝少昊:神
39。狰:兽,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
40。毕文: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41。天狗:兽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42。彳敖彳因:兽,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是食有
43。鸱:鸟,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
44。耆童:神,其音常如钟磬
45。帝江:神,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
46。红光:神
47。讠雚:兽,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48。鵸余:鸟,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三首六尾而善笑,服之使人不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又可以御凶
49。当扈:鸟,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50。白狼、白虎、白鹿:兽
51。白雉、白翟、鸮:鸟
52。光鬼:神,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53。冉遗之鱼: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54。交:兽,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55。穷奇:兽,其状如牛,猬毛,音如獆狗,是食人
56。嬴鱼: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57。鳋鱼:鱼,其状如囗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58。[上如下鱼]魮之鱼: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59。孰湖:兽,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
60。囗:鸟,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经过西山之见神, 人面马身(十神),人面牛身(七神)、人面龙身、羊身人面
1。 滑鱼: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2。 水马:兽,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3。 雚疏:兽,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可以辟火
4。 囗鱼: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5。 何罗之鱼: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6。 孟槐:兽,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7。 习々之鱼: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
8。 [左鹿右霝]羊:兽
9。 蕃:鸟
10。橐驼:兽
11。窝:鸟,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12。耳鼠: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
13。孟极:兽,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是善伏,其鸣自呼
14。幽鴳:兽,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其鸣自呼
15。足訾:兽,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 虒,见人则呼,其鸣自呼
16。 :鸟,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17。诸犍:兽,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善吒,行则衔其尾
18。白鵺:鸟,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19。那父:兽,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
20。竦斯:鸟,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其鸣自呼也
21。旄牛:兽,基状如牛,而四节生毛
22。长蛇: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23。柝鸠、尸鸠:鸟
24。赤鲑:鱼
25。窥窳:兽,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26。市々之鱼:鱼,食之杀人
27。巢鱼: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
28。山魈:兽,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29。诸怀:兽,其状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基音如鸣雁,是食人
30。鮨鱼: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31。肥遗:与某种鸟同名,这次是蛇,一首两身,见则其国大旱
32。狕:兽,其状如豹而文首,
33。闾麋:兽
34。鮆鱼:鱼,其状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35。孛马:兽,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36。狍鸮:兽,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37。独囗:兽,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
38。[左冒右鸟]:鸟,其状如乌,人面,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曷
39。居暨:兽,其状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
40。嚣:与某种兽同名,这次是鸟,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41。[左马右军]:兽,其状如囗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善还,其名自詨
42。囗:鸟,其状台鹊,白身、赤尾、六足,是善惊,其鸣自詨
43。人鱼:鱼,其状如[左鱼右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44。天马:兽,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鸣自詨(= =||||||||||||||||||)
45。鶌鶋: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其名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46。飞鼠:兽,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
47。领胡:兽,其状如牛而尾,其颈囗,其状如句瞿,其鸣自詨,食之已狂
48。象蛇:鸟,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其名自詨
49。臽父之鱼: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50。酸与:鸟,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51。鸪[左上羽左下白右鸟]:鸟,其状如乌而白文,食之不灂
52。黄鸟:鸟,其状如枭白首,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53。精卫: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54。 东々:兽,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鸣自詨
55。橐囗:兽
56。鹠:鸟
57。师鱼:鱼,食之杀人
58。獂:兽,其状如牛而三足,其鸣自詨
59。罴:兽,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
60。蒲夷之鱼:鱼
61。朋蛇: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三次经过北山依次所见之神:人面蛇身、马身人面(二十神)、彘身人面(十四神)、彘身而八足蛇尾(十神)
1。 鳙鳙之鱼:鱼,其状如梨牛,其音如彘鸣
2。 从从:兽,其状如犬,六足,其鸣自詨
3。 (此虫)鼠:其状如鸡而鼠毛,见则其邑大旱
4。 箴鱼:鱼,其状如囗,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5。 鳡鱼:鱼
6。 <予予>之鱼:鱼
7。 无名兽:兽,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8。 [左虫右庸]:鱼,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9。 狪々:兽,其状如豚而有珠,其鸣自詨
10。軨々:兽,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11。珠鳖鱼:鱼,其状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12。犰狳:兽,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
13。朱獳:兽,其状如狐而鱼翼,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
14。囗鹕:鸟,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多土功
15。獙々:兽,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见则天下大旱
16。蠪侄:兽,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17。峳々:兽,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见则其国多狡客
18。絜钅句:鸟,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见则其国多疫
19。囗胡:兽,其状如麋而鱼目,其鸣自詨
20。寐鱼:鱼
21。囗鲔:鱼
22。鮯々之鱼:鱼,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其名自詨
23。精精:兽,其状如牛而马尾,其鸣自詨
24。猲狙: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是食人
25。鬿誉:鸟,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亦食人
26。鱃鱼: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
27。茈鱼: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食之不费
28。薄鱼: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
29。当康:兽,其状如豚而有牙,其鸣自詨,见则天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里的“昆仑山”不是现在的昆仑山。神话中昆仑山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典著作,为中华最早的神山。现实地理上的昆仑山一般指昆仑山脉,位于西藏与新疆的交界。
《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山”即仙主西王母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鸟禽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在昆仑河中穿过的野牛沟,有珍贵的野牛沟岩画,距黑海不远处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玉珠峰、玉墟峰均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炼的圣地。
扩展资料
昆仑山,原名昆仑丘,又名昆仑虚,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为万山之祖,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文始祖伏羲的王都。
古代典籍中的昆仑山又号昆仑丘,因山体呈碗状又称宛丘;因傲立于群山,像一个柱子通向天空又称天柱;因对应北斗星,又称璇玑玉衡;因传为天帝下都,并盛产玉石又称玉京山。
自古至今,山西阳城人和河南济源人始终称呼析城山圣王坪南北东西四缺口为南门、北门、东门、西门。除四门之外,析城山顶另有五处通路与四门合称“九门”,与《山海经》所记相符,此即“昆仑四门”“昆仑九门”说。
-昆仑山(传说中的昆仑山)
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公元前3世纪末迄公元3世纪初,亚洲东部大部地区都属中国的秦及两汉王朝的版图。中国的中、南部为汉族和其他农业民族所聚居,北部草原、沙漠地带则是各游牧民族生息活动之地。这是匈奴(又称“胡”)称雄北方游牧世界的时期,大漠南北蒙古草原都受其控制。在匈奴东方是东胡,中国春秋时期称山戎,战国后统称东胡,语言为蒙古语族之一支,即后来的鲜卑语。东胡原驻牧于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汉初为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年)击破,其中一支退居大兴安岭的乌桓山(乌恒山之所在,众说纷纭,据丁谦《后汉书乌桓传地理考证》谓,乌桓为乌兰之转音,蒙古语义为赤,故传中又称乌桓山为赤山,即大兴安岭南端、今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北乌兰峰。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在汉武帝时霍去病袭破匈奴左地,徙乌桓于五郡塞外,始迁于此。汉初东胡被匈奴击破,其残部退保的乌桓山,为《汉书·霍去病传》中之姑衍山,即肯特山。由姑衍山发源之水为乌桓水,又称完水、乌丸水,即今之鄂嫩河。),故称乌桓;另一支退居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山,故称鲜卑。北走的鲜卑,初因乌桓阻隔,未及通汉,后来势强,匈奴西徙,其尽占匈奴之地。
匈奴的西方是月氏和乌孙。月氏人和乌孙人居于“敦煌、祁连间”,大体上分布于肃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间的为乌孙人;肃州以东至张掖之间的为月氏人。在月氏人的南方为另一游牧民族羌人,在乌孙的西北为塞人。
在匈奴北方为丁令和坚昆。丁令又作丁零或丁灵,春秋战国时分布在贝加尔湖地区西至阿尔泰山以北。公元前后,东部丁令曾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西部丁令则游牧于额尔齐斯河至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均属匈奴统治。后来联合乌桓、鲜卑等族夹击匈奴,迫使北匈奴西徙。坚昆,又作隔昆、结骨或居勿,属突厥部落之一。西汉初受匈奴统治。公元前1世纪70年代,乘匈奴势衰,脱离其控制,移居叶尼塞河上游,创立叶尼塞文字。匈奴西迁后,势力渐强,至3—4世纪又处于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唐时称黠戛斯。
秦汉时期亚洲东部的民族迁徙:
在公元前后数世纪内,亚洲东部的民族移徙,许多都与匈奴的活动有关。匈奴是一个大族,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推算,汉初匈奴盛时人口约有200万,以后由于内争和分裂,有所减少,但也不少于150万。匈奴各王驻牧地,东起大兴安岭的乌桓、鲜卑西部边界,西至阿尔泰山脉,绵亘数千公里,遍布大漠南北。其社会组织以部落为基本单位,一个部落多达3000—4000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约当战国末年,部落联盟开始形成,下属24“国”即部落,其首领称“王”。部落的基层单位为“帐”,相当于农业居民的户。夫妻子女同住一个帐篷,约5至6口人,是为一帐。在此时期,匈奴社会开始发生急剧变化。自战国以来,不少中原人进入匈奴地区,秦时更多。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更早已传入匈奴。考古材料证明,战国时期匈奴手工业已有相当发展,能制造各种铜器和铜武器,如铜镞、铜戈、铜剑、铜斧、铜盔等,此外还能制造陶器,加工毛皮和乳制品等。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出现铁制工具和铁制武器,铁刀的生产已相当普遍。铁器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个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也大为加强,帐的私有财产已经出现。俘虏已不再杀死,当作奴隶生产和服务中使用。至此,匈奴社会开始脱离原始氏族制度,分裂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社会集团,财富的多寡,地位的尊卑,差别极为悬殊。部落联盟和各部落的统治权掌握在王公贵族之手。平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服兵役,有的平民也蓄养奴隶。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匈奴人的扩张性和掠夺性更为强化,他们以暴力夺取财富和掳掠人口为荣。
匈奴人与中原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古籍中就有匈奴人与燕、赵、秦三国交往的记载。在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利用楚汉相争之机,竭力向外扩张,成为亚欧大陆游牧世界东部的强大政治势力。公元前209年,匈奴太子冒顿在一次围猎中用鸣镝射杀老单于头曼,自立为单于。随后对不肯听命的王亲贵族、同胞兄弟和幕僚大臣尽行诛戮,以确立新单于的统治地位。东胡王利用匈奴宫廷内争,乘机占领匈奴东部土地。公元前206年,冒顿单于地位巩固之后,立即举兵反击。东胡无备,全军溃走,人口财货多被掳掠。东胡部落联盟也随之分裂,被迫退走大兴安岭,据险自保。匈奴的突然进攻,造成东胡族向北方的大移徙。
战国和秦汉之际,长期游牧于河西走廊地区的月氏和乌孙的西迁,也是由于匈奴的攻击而促成的。公元前3世纪,月氏是游牧民族中比较强大的一支,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当时匈奴势弱,依附于月氏,头曼单于(?—前209 年)将其长子冒顿送到月氏作人质。冒顿在匈奴进攻月氏时盗得骏马逃回,登位后不断进攻月氏。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匈奴终于战败月氏,迫使月氏西迁。月氏在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战败其西邻乌孙。乌孙首领难兜靡被杀,牧地被占,部民四散,多避居匈奴。月氏西迁的道路既开,被匈奴战败后,遂率部移徙,到达天山北伊犁河上游地区驻牧。其地塞种居民大部被迫南徙,移向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乌孙王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在匈奴成长,收罗乌孙部将和散民,伺机报复月氏。公元前139—前129年,猎骄靡在匈奴支援下西击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为饮器,并夺占伊犁河流域。月氏被迫再次西迁,过大宛(今锡尔河中游费尔干纳盆地),据阿姆河北岸之地。少数月氏人未曾西迁,留在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地区的羌族融合。西迁的月氏习称“大月氏”,留在祁连山的残部称“小月氏”。公元前1世纪初,大月氏南下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巴克特里亚),统治此地200余年的希腊人被逐至兴都库什山以南,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遂亡。公元1世纪初,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联合大夏的吐火罗人,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
匈奴与中国中原地区交往密切。战国时期,匈奴屡为北方边患,燕、赵、秦三国不得不在北方分别修筑长城,以御匈奴骑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向东西扩展,筑成“万里长城”。这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北走至河套,傍阴山东去,直至辽东的防御体系,是抵挡游牧世界骑兵的重要屏障。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摧毁了秦王朝,戍卒逃散,边防空虚。于是匈奴乘机渡过黄河,进入河套以南地区,对新建西汉政权又构成重大威胁。汉初与匈奴交兵,屡战失利。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亲自将兵抵御匈奴,被冒顿40万精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历七日,后用重贿单于后宫之计,方得解围。此后六七十年间,汉对匈奴一直执行和亲政策,但匈奴并未因此停止对中原北部地区的骚扰。
汉武帝时(前140—前87年),对匈奴开始进行反击。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间,汉将卫青、霍去病屡败匈奴,深入匈奴境2000余里,收复被占领土,巩固了北部边防。同时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乌孙等,夹击匈奴,以断其右臂。匈奴在强大汉军的打击下屡屡败北,受其奴役的少数民族遂乘机摆脱控制。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又不断加剧,五单于争位,内讧不已,匈奴终于分裂为南北两部。
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①降汉。稍后,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出嫁单于,又恢复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交往。北匈奴郅支单于被迫西徙,后被西域汉将所杀。公元48年,匈奴又爆发内讧。日逐王比遣使汉西河太守,请求内附,得东汉光武帝允准,居于五原,比立为呼韩邪单于②。匈奴分裂后,南匈奴居塞内,分布于晋陕北部和内蒙西部地区,与汉人杂处,逐渐转向农耕,实行定居,并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留漠北,原归附的鲜卑、丁零等族乘机反抗,又遭南匈奴多次攻击,其势大为削弱。公元73 年,东汉遣窦固等分四路反击北匈奴,深入其腹地,斩获甚众。公元87年,鲜卑进击匈奴,斩北单于,大掠而返。此时北匈奴四面受敌,“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后汉书》上只说北匈奴在公元91年“远引而去”,究竟“远引”何处,发生了什么历史影响,这是后世学术界反复研究讨论的一大问题。
匈奴西迁的经过:
历史上所说的“匈奴西迁”,是指北匈奴的一部分在北单于和贵族的率领下,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向西方进行持久而漫长的迁徙过程。西迁的北匈奴,人数不多,约占1/4,估计20余万人;其余的大部分约60余万人仍留居漠北。西迁的北匈奴人首先奔向西北,进入乌孙之地,在乌孙西北的悦般地区停了下来。公元105和106年即东汉殇帝元兴元年和安帝延平元年,北单于曾遣使汉朝,请求和亲。汉帝未予答复,从此北匈奴便不与汉通。
北匈奴西迁之后,鲜卑乘虚崛起,据有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公元2世纪前半期,鲜卑对汉时降时叛,屡攻匈奴和乌桓,成为漠北新兴的强大势力。北匈奴受鲜卑的威胁,不得不于2世纪中叶放弃驻牧约70年的悦般地区,西走康居。康居位于中亚细亚锡尔河流域,与据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大月氏人)为邻。这次迁徙因征途险阻,只选精壮善战者驰突前进,老弱仍留悦般旧地。其后残留部分为柔然所并,渐与融合。迁往康居的北匈奴驻牧其地约一个世纪左右,至3世纪中叶,可能因受贵霜和康居的联合攻击,又被迫离康居迁往粟特。北匈奴在粟特停留也将近一个世纪,约于4世纪中叶(350年左右)更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这时占有东欧黑海北岸和西亚一带的主要是阿兰人。进入欧洲的匈奴,首先进攻阿兰人,两军激战于顿河上。阿兰人战败,国王被杀,国土被征服。部分阿兰人逃散,大部分并入匈奴,成为“同盟者”。阿兰人是斯基泰人(西徐亚人)的一支,因境内有阿兰山而得名。中国史书上将斯基泰人、阿兰人均称为“奄蔡”(见鱼豢著《魏略·西戎传》,范晔《后汉书·西域传》)。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历史家才有关于匈人的记载。他们所说的匈人,就是北匈奴的后代。匈奴的西迁不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深入欧洲腹地。受到匈奴西迁压力的其他游牧、半游牧部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
3至5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汉魏之际,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支,史称“五胡”。他们从东汉开始不断内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向农耕生活过渡。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他们还逐渐向南方农耕世界移徙。魏晋统治者为了利用“胡人”当兵和种地,又往往强制他们迁居内地。至3世纪末,内迁的“胡人”大体分布如下:河套地区的南匈奴人迁至山西南部汾河流域;羯胡是入塞匈奴羌渠的后裔,此时已由西域迁居山西东都武乡一带(西晋上党郡);鲜卑族也分裂为几支,东部鲜卑已迁至辽宁西部地区,西部鲜卑则分布于甘肃、青海;原居青海和甘肃一带的氐族和羌族,部分迁入甘肃东部和陕西境内,部分南下四川。到西晋初年,“胡人”南徙的人数已相当多。内迁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达40 余万。迁入关中的氐、羌族人达50 余万,占关中人口的半数。距西晋首都洛阳最近的南匈奴人,达3 万余落。游牧民族的南徙直接威胁着西晋的统治。
内迁各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其部族武装作基础,相继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从4世纪初至5世纪中叶,北方五个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事实上当时南迁的游牧民族并非只是五个,所建的政权也不止十六个。游牧世界居民在四五世纪大规模向农耕世界迁徙,是在亚欧大陆普遍发生的现象,是两个世界长期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内部矛盾所困扰的中国西晋王朝,在外族入侵的打击下,于316年灭亡。东晋迁都建康,国土局促江南,与北方各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进入南方的农耕世界,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另方面又学会了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在农耕地区定居下来的各部族,逐渐走向农耕化。他们为农耕世界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封建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嚈哒人的迁徙嚈哒人是古代中亚细亚的游牧部族之一。中国史书说他们起源于长城以北的蒙古草原,称为“滑国”,后迁至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拜占廷史家称之为Hephthalitai等;波斯、阿拉伯史家则称之为Hetal,Haytal 等。嚈哒人自称为“匈奴”,因其肤色较白,故亦称“白匈奴”。其真正族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公元4世纪70年代,嚈哒人开始向南方迁徙,占领粟特地区,即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5世纪20年代,嚈哒人开始越过阿姆河入侵西方和南方,首先征服吐火罗斯坦,迫使贵霜帝国残部寄多罗贵霜西移,贵霜帝国至此彻底灭亡。嚈哒人随后于453年大败萨珊王伊嗣俟二世(438—457年在位),484年又杀波斯王卑路斯(457—484年在位),占领呼罗珊大部地区,建嚈哒国,定都巴底延城(今阿富汗伐济纳巴德)。萨珊朝波斯被迫称臣纳贡。嚈哒人在5世纪中叶战败波斯以后,随即南侵北印度,但被笈多王朝塞建陀笈多击退。嚈哒人酋长头罗曼于499年进占中印度马尔瓦地区。502年,头罗曼之子摩醯逻矩罗(密希拉古拉)大举进攻印度,并在北印度立国,以旁遮普奢羯罗城为都。嚈哒至此臻于鼎盛,在东方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部,与中国的北魏、西魏、北周,乃至梁朝都有交往,在西方和南方征服了萨珊波斯和印度大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嚈哒人国家。但嚈哒的强盛为时不长。528年,北印度王公联合起来击败了嚈哒,嚈哒王逃往喀什米尔。约558—567年间,萨珊朝波斯联合突厥人夹击嚈哒,其国遂亡,领土被瓜分,部众分散各地,逐渐与各族融合。
嚈哒人侵入波斯、印度以后,先后接受波斯和印度文化,信奉拜火教,后来也有改奉印度教的。因其处于东西方、南北方商路交通的中心,境内商业繁荣,对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桥梁作用。
阿瓦尔人的西迁阿瓦尔人是古代的又一游牧民族,自称“马阿鲁拉人”,其族源和族属迄无定论。一般认为属于欧洲人种巴尔干高加索类型,中国有的学者认为即中国历史上的“柔然”(“蠕蠕”)。公元552年,柔然为突厥所败,部分柔然人遂西迁欧洲,6世纪后半期以多瑙河中游潘诺尼亚平原为中心建立阿瓦尔汗国。7世纪时阿瓦尔人势力强盛,经常袭击德意志、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7 世纪前半期,拜占廷也受到极大威胁,626 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几乎落入其手。在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等的不断冲击下,拜占廷帝国岌岌可危,偏安南部一隅。7世纪后半期阿瓦尔汗国发生内讧,势力逐渐衰落,795—796 年为法兰克查理大帝战败,805年国亡。其后,阿瓦尔人渐溶入当地居民。
从公元1世纪东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开始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西迁浪潮,引起了欧洲民族的大移徙。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由此大量涌进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促使欧洲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2023-08-06 06:49: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