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平的论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高华平的论文,第1张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

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

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

√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

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

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

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

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

√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1;

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

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

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

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

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

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

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

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

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

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

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

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

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

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

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

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

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

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

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

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

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

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

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

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

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

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

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

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

√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

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如果要问我如何提高象棋水平 那我会告诉 就是 打棋谱 解杀棋(残局)下棋 拆棋

(当然 如果已经有一定水平的象棋爱好者也可以去解解中局 或者针对性的打一些中局棋谱 这样可以提高你的中局判断能力 增加你的大局观)

下面我再来具体说说:

先说打棋谱。几乎所有的专业棋手和下的好的业余棋手都打过棋谱 打棋谱是指把专业棋手下的经典棋局或者象棋定式开局一步一步照着书摆在棋盘上 这是很关键很重要的 就好比学画画的先要学会临摹一样 不要嫌麻烦 因为这些开局都是几代象棋高手不断琢磨 实践 优化出来的研究成果 绝对比你自己想出来的棋要好

如果光看书记不住棋谱的话没有关系 就是专业棋手一开始也不是看书就能记住的 只要多在棋盘上摆摆就能记住了 因为人用感官图象进行记忆要比文字记忆要快 至于有的专业或者业余棋手能够看着棋谱想棋是因为他们平时联系的比较多 熟能生巧 自然就能在脑海中形成图象 也就不用棋盘了 但是如果遇到复杂的棋局 他们还是会摆棋盘 因为这毕竟是最准确的 不会出差错的

打棋谱就是为了记住棋谱 不要打了就打了 犹如过眼云烟 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 那就是纯粹浪费时间

还有 棋谱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硬记 那是背课文 不是记棋谱 再说了 就是背课文 也是要在心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才好背嘛

平时打棋谱是不能少的 如果是初学者最好也多看看杀棋 如:《适情雅趣》《中国象棋杀着大全》等等 因为这可以增加你对于最后临门一脚的判断力 几乎所有专业棋手当年都会被老师要求他们必须在多长时间内看完《适情雅趣》这本书 因为它可以算是是象棋杀着中的经典

至于下棋 那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自古以赛带练都是最常见的训练方式 实战是最好的累计经验的途径 但是不是光图痛快 噼里啪啦下多少盘就行了的 而是要认真对待每盘棋(尤其是初学者 下棋不要光图快 有的时候慢一点 细致一点 下出来的棋都会不一样 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 下完之后要复盘和拆棋 所谓复盘就是指下完棋后 将自己所下的棋重新靠记忆摆一遍 “拆棋”则是指在复盘的同时 将自己所下的每一步棋和对手所下的每一步棋进行拆解 弄清楚哪里下的好 哪里下的不好 并记下来 以后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自己水平有限 可以请教高手 进行一下指导

而且 下棋的对手很重要 俗话说:“跟臭棋篓子下 越下越臭” 这的确是真理 一个人只有不断跟比自己强的人下棋才能不断进步 而且下棋的习惯要好 下棋时不能动不动就悔棋 除非是那种非常低级的错误 比如送吃 等等 那就是赢了也没什么意思 胜之不武啊 对于提高你的象棋水平也没什么帮助 不如让对手悔了 接着下(当然比赛就另当别论了。。。)下棋时尽量保持安静 因为自己吵吵闹闹不但影响了对手也影响了自己 对双方都无益

如果是初学者 或者记忆力不好的人 怕记不住自己下的棋 可以弄一个记录本 在下棋的时候对自己的每一步进行记录 然后等到下完进行拆棋的时候 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或者高手的指导记录在上面 平时没事可以多翻翻

平时下棋最好贵精不贵多 宁缺毋滥 有时下的多了并不一定好 因为下的多了 打谱和解杀棋的时间就少了。其实只要把自己下过的棋和该注意的地方都记住就是很好的进步 我曾经看到一些在专业队办的训练班里学下棋的小孩子 有的时候一天就下个三四盘棋 但是他们有的人进步却很大 就是因为他们每天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打棋谱 解杀棋 拆棋 所以我相信 如果照着以上的方法去做 一定可以提高象棋水平

祝你棋艺精进~~ 更上一层楼~~

提升象棋,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学习布局一局棋的开始准备阶段,是完成棋手的子力部署、战略意图的第一阶段,因此布局在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对布局研究日渐深入、细致,成为他们大赛的秘密武器之一。

2、研究中局关于中局,是提到象棋中提到较少的一部分,开局有布局定式,残局有攻杀定式,但中局变化多端,一个变招下来,你原本计划好的棋可能就不行了。

3、学会算计一个好的棋手要学会预测局势的变化,并且根据局势进行适当地进行战术调整,引导局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4、多研究职业棋手的对局从中学习棋理,提升棋感

5、多参加比赛,在实战中检验自己所学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象棋圣经--- -贾题韬 《象棋指归》 象棋阶段,尚无定论,习惯上大抵以胜负分高下,无客观之标准也。今就经验所及,参以前言通说,试为论之: 习象棋者,于枰中诸子之使用,有其自然程序,大抵先能用车、炮,得其粗相;次及于马,得其曲致;次及于兵,得其细境;次及于士、相、将,得其逸趣。至是于全体战员均可按其性质,依法运用,杀、和、攻、守大致不差者,为第一阶段。入此阶段,则合于象棋标准程度之单位,应分先者,让先必多负,推而让双先、马、炮等,亦必以所让程度之多寡,而为比例差。反之如本系分先,而彼此让先或让子,亦可互有胜负者,则棋力未定。漫无准绳,乃初学现象,尚不得谓为入段也。 既明各子之用法,而后可以言布局。布局者,以局势向、背、强、弱而定胜负,前仅局部运用,此则能为全局计划者也,为第二阶段。 既明布局之意,就个性所近,与工力所至而专精一种或二、三种局势者,如善使当头炮局或屏风马局等,为第三阶段。 进而于各种局势均可运用自如,为第四阶段。 虽明各种布局之用,然知其分不知其和,知其正不知其变,若能错综互用,尽其变化之妙者,例如,当头炮局可变为屏风马局、担子炮局、偏锋炮局(即过宫炮),为第五阶段。 向背之中有向背,例如屏风马局破当头炮局,起手马八进七者,应继以兵三进一,左右配备始称均衡,如兵七进一即背,然有时则为向。先后之中有先后,例如马八进七,应以卒3进1为先手,然有时为后手。若能以向为背、以背为向。以先为后,以后为先,不滞于形,斯为化境,为第六阶段。 妙持先手,不爽毫厘,神而明之,变化自在者,为最后阶段。 象坛惯例,分先对局者为一等;降至让先、双先、马、炮、双马、车,次为等级;此乃临局区分,不同前者所论。以分先者,未必即臻神化之境,而高下系于一时一地为比较也。唯七种阶段之程度,自得依此例定其等差耳。 已言象棋之阶段,次及其进修方法,分二: 甲、阅读 (一)首应读《象棋指归》(即本书),此书发凡起例,寻流探源,读之对象棋可得一系统之了解。非作者好自为介绍,实以历来诸谱,尚无此等著作也。 (二)次应阅《适情雅趣》,对局系由布局、而中局、而残局,学习则应自残局、而中局、而布局,盖先及其简单者,始可渐进于复杂,此谱布置简要,命意隽永,最适于残局练习。 (三)次应阅《桔中秘》,此谱为全局着法,以当头炮为主,虽称峻利,而过牵就胜方,宜识其意,勿泥其迹。 (四)次应阅《梅花谱》,此谱系全局,当头炮着法大体同于《桔中秘》而绵密过之。屏风马着法则别开生面,极尽变化之能事,唯无破当头炮兵五进一,余编有《梅花新法》,即为弥补此缺点,现下属稿中。 (五)次应阅《竹香斋》,阅前诸谱,布局、中局、残局,均已知其大要,然粗者可见,细者未及,此谱深长淡远,妙绪纷披,尤以第三集精金百炼,炉火纯青,细为咀嚼,可入“三昧”。 中国古籍全录 (六)次应阅《名手对局》,庶汇流归海,窥其全体。 上举各谱,均见于谢侠逊氏著《象棋谱大全》。至阅读次弟,乃就初学者而言,若已具相当程度,则宜视所短者而专习之;或个性所近,略更先后,亦无不可。 乙、对局 (一)须与程度相当或较高者,时常对局,不可怕输,或用或负,局终应作检讨。 (二)每次对局以二局、三局为限,多则心浮手滑,菲徒无益,而又害之。但布局运子必精密操算,不可苟且。 (三)须专用一种局势,迨谙其长短明其运用,始可另易别种布局。 (四)须谨守公约,棋品不好者,棋艺定难好,尤以不悔着为最重要,违者终身无望。 (五)须参观名手对局。

象棋圣经--- -贾题韬 《象棋指归》

象棋阶段,尚无定论,习惯上大抵以胜负分高下,无客观之标准也。今就经验所及,参以前言通说,试为论之:

习象棋者,于枰中诸子之使用,有其自然程序,大抵先能用车、炮,得其粗相;次及于马,得其曲致;次及于兵,得其细境;次及于士、相、将,得其逸趣。至是于全体战员均可按其性质,依法运用,杀、和、攻、守大致不差者,为第一阶段。入此阶段,则合于象棋标准程度之单位,应分先者,让先必多负,推而让双先、马、炮等,亦必以所让程度之多寡,而为比例差。反之如本系分先,而彼此让先或让子,亦可互有胜负者,则棋力未定。漫无准绳,乃初学现象,尚不得谓为入段也。

既明各子之用法,而后可以言布局。布局者,以局势向、背、强、弱而定胜负,前仅局部运用,此则能为全局计划者也,为第二阶段。

既明布局之意,就个性所近,与工力所至而专精一种或二、三种局势者,如善使当头炮局或屏风马局等,为第三阶段。

进而于各种局势均可运用自如,为第四阶段。

虽明各种布局之用,然知其分不知其和,知其正不知其变,若能错综互用,尽其变化之妙者,例如,当头炮局可变为屏风马局、担子炮局、偏锋炮局(即过宫炮),为第五阶段。

向背之中有向背,例如屏风马局破当头炮局,起手马八进七者,应继以兵三进一,左右配备始称均衡,如兵七进一即背,然有时则为向。先后之中有先后,例如马八进七,应以卒3进1为先手,然有时为后手。若能以向为背、以背为向。以先为后,以后为先,不滞于形,斯为化境,为第六阶段。

妙持先手,不爽毫厘,神而明之,变化自在者,为最后阶段。

象坛惯例,分先对局者为一等;降至让先、双先、马、炮、双马、车,次为等级;此乃临局区分,不同前者所论。以分先者,未必即臻神化之境,而高下系于一时一地为比较也。唯七种阶段之程度,自得依此例定其等差耳。

已言象棋之阶段,次及其进修方法,分二:

甲、阅读

(一)首应读《象棋指归》(即本书),此书发凡起例,寻流探源,读之对象棋可得一系统之了解。非作者好自为介绍,实以历来诸谱,尚无此等著作也。

(二)次应阅《适情雅趣》,对局系由布局、而中局、而残局,学习则应自残局、而中局、而布局,盖先及其简单者,始可渐进于复杂,此谱布置简要,命意隽永,最适于残局练习。

(三)次应阅《桔中秘》,此谱为全局着法,以当头炮为主,虽称峻利,而过牵就胜方,宜识其意,勿泥其迹。

(四)次应阅《梅花谱》,此谱系全局,当头炮着法大体同于《桔中秘》而绵密过之。屏风马着法则别开生面,极尽变化之能事,唯无破当头炮兵五进一,余编有《梅花新法》,即为弥补此缺点,现下属稿中。

(五)次应阅《竹香斋》,阅前诸谱,布局、中局、残局,均已知其大要,然粗者可见,细者未及,此谱深长淡远,妙绪纷披,尤以第三集精金百炼,炉火纯青,细为咀嚼,可入“三昧”。

中国古籍全录

(六)次应阅《名手对局》,庶汇流归海,窥其全体。

上举各谱,均见于谢侠逊氏著《象棋谱大全》。至阅读次弟,乃就初学者而言,若已具相当程度,则宜视所短者而专习之;或个性所近,略更先后,亦无不可。

乙、对局

(一)须与程度相当或较高者,时常对局,不可怕输,或用或负,局终应作检讨。

(二)每次对局以二局、三局为限,多则心浮手滑,菲徒无益,而又害之。但布局运子必精密操算,不可苟且。

(三)须专用一种局势,迨谙其长短明其运用,始可另易别种布局。

(四)须谨守公约,棋品不好者,棋艺定难好,尤以不悔着为最重要,违者终身无望。

(五)须参观名手对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