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的旧梦,是被电报线叫醒的
作者 | 言九林
编辑 | 程迟
但清末的中国,却和当今我们熟悉的今日中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新技术和旧价值的冲突给晚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当清廷做出改变,试图适应时代时,却为时已晚。电报的使用,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电报是一种极高效的新型信息传递工具。
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始于1830年代,随后快速发展。1850年代,英国与法国、荷兰等国,已通过海底电缆连接了起来。1860年代,海底电缆横跨了大西洋。1870年,英国敷设了本土-印度-新加坡的海底电缆;1871年,又敷设了新加坡-香港的海底电缆;同年,丹麦大北电信公司也敷设完成了香港-厦门-上海-长崎-海参崴的海底电缆。
19世纪晚期世界各地都已被电报联系起来。图/维基百科
较之驿站、信鸽、烽火等传统手段,电报的迅捷无可比拟,正是清廷这种幅员辽阔的国家所急需的统治工具。 它可以有力地帮助清廷将中央的意志及时传递给地方,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和边缘地带的控制。
但在整个1860年代,清廷对电报却持高度反对立场。
被“妖魔化”的电报线
1862年,俄国公使请求修建北京-天津的电报线路,1863年英国公使提出修筑恰克图-海口电报线路,均被总理衙门委婉否决。否决的理由,或是对电报的运作原理“本大臣现在尚未能逐层了然”,要等日后搞明白了才能讨论;或是中方不能“保其永固”,无法保证电报线不被民众破坏。
这些说辞,并不是总理衙门的真心话;或者说,至多只能算总理衙门的一小部分真实看法。1865年,总理衙门向各省将军与督抚下达过一份指示,要他们竭力阻止洋人在中国修建电报线路,其中提到了朝廷真正的担忧: 洋人有了电报线路后,就可以隔着数千公里传递消息。
总理衙门接见外国外交官员。图/维基百科
中国的公文还没送到朝廷,洋人已先得到消息,这会给国防和外交带来麻烦(与担忧修筑铁路会让列强的军队朝发夕至,逻辑大体相似)。而且,线路一有损坏,洋人就会借口大清官民保护不力,生出许多外交事端。
1865年6月,利富洋行的英国商人雷诺(Reynolds),在英国领事的支持下,无视清廷禁令,擅自在川沙厅-上海沿线地区树立电线杆、铺设电报线路。江南海关道丁日昌,向上海和川沙厅的地方官面授机宜,命他们组织百姓,趁夜拔掉英商树立的电线杆。英国驻华领事,则以两国条约内未提及电报之事为由,与丁日昌交涉要求赔偿。
丁日昌回应称:第一,总理衙门已有明确规定,“所有沿海内地,俱不准设立电气线,致与风水民生有碍”,且强调“条约所不载之事,即属不准之事”;第二,据地方官调查,这些电线杆“系该乡民因有碍风水农田于夜间拔去,但不知何人所拔,无从查问”,而且该地乡民正联名控告此事,说外国人在当地树立电线杆之后,“致与风水有碍,近日百姓竟有无故暴病死亡,众情汹汹”。
英国照会要求赔偿,总理衙门也依据丁日昌提供的说辞予以拒绝。此后, “中外国情不同、设立电线杆架设铜线会妨害风水、引来民众敌视” 之说,就成了地方将军督抚们拒绝电报建设的一种常规理由。
1869年,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试图走高层路线,通过自己与总理衙门的密切关系,将电报这项先进技术引入中国。他在美国费城学会了怎么使用电报机,又自费随身带来了两套器械,“一套是Morse制的,一套是备有字母盘的”。
丁韪良(1827年-1916年)曾经是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图/维基百科
奕䜣从总理衙门派了四个人去丁韪良家中观摩学习。但丁观察到,这些人对电报似乎仍持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我做实验的时候,他们只是望着,既不了解,又无兴致的样子。其中有一位是个翰林,竟轻蔑地说道:中国四千年来没有过电报,固仍泱泱大国也。”
丁韪良担忧这四人的报告,会让奕䜣等人对电报产生偏见,又亲自带着机器前往总理衙门“请他们亲自考察一番”。于是,在一个清晨,总理衙门众大臣集体体验了一把如何收发电报。
早期的电报机。图/维基百科
丁韪良回忆说:“一切进行都很顺利……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件小事,在户部大臣董(恂)看来也不是一件小事,他常常来看电机,仔细研求,居然学会了发报的方法。他又帮我制成一套字母,报针指着两种记号便可拼成一个字,简便得很。大学士文祥也认为我的电机有用处,来看过多次。”
奕䜣、文祥与董恂对电报机的兴趣,显示他们很清楚这项技术在未来的意义。 但丁韪良将电报机放在总理衙门一整年,以提醒众大臣不要忘记此事,结果却是电报机上落满了灰尘,电报建设没有任何消息。
从“严禁”到“解禁”
打破这种矛盾心态的,是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洋人利用清廷对“领海权”缺乏认知,成功以海底电缆的形式,将电报线引入了中国。
1870年,英国东方电报公司(Eastern Telegraph Co)计划从香港开始敷设电报线至上海,将沿途的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全部连接起来。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奉英国政府之命与总理衙门交涉此事。在给总理衙门的信函中,威妥玛利用认知落差,耍了一个小手段:
英国东方电报公司的电缆图。图/维基百科
“此次所商,系由沿海水底暗设,不过仅有线端一头在通商口岸洋房屋内安放,与从前所论迥不相同,谅贵亲王自必洞彻此理,抑思线端若非必须上岸,此事始终可以毋庸置议,惟因沿海洋商盖房居住之地,虽系承租,究系贵国内地,未经达明贵亲王,不便即准遽行安置。”
威妥玛此函,貌似是在表达一种对恭亲王和总理衙门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在明欺清廷朝野上下无人懂得国际法里的“领海权”。对威妥玛的来函,总理衙门的理解是“由海底暗设,与前数年所议者在陆路明设之说迥不相同,似觉无甚关碍,尚可会商”。这种理解,显然已掉进了威妥玛设置的陷阱。
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年-1895年),英国外交官、著名汉学家,曾在中国生活四十余年,
稍后,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达成协议,将上海以北的区域划归大北公司经营范围,香港以南区域划归大东公司。香港-上海之间作为中立区,由丹麦大北公司敷设海底电报线,利益由两家公司共同瓜分。1871年,大北公司的海底电报线铺设至上海,且违反清廷的规定,秘密延伸至租界电报房。
丹麦公司的电报线既已上岸,清廷又无力迫使其拆毁岸上设施,随之而来的便是其他国家也纷纷前往总理衙门交涉,要求取得与丹麦公司“平等”的电报线上岸之权。 电报线的建设,已进入到了一种“万不能禁”的状态。
大北电报公司在哥本哈根的总部。图/维基百科
第二件事情,是清廷在日军侵台事件(1874),与崇厚赴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事件(1879)中,饱尝了信息传递不畅之苦。
日方之所以迟迟不做回复,固然是在刻意拖延以便谋求更好的局势;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廷没有驻日使领馆,也没有驻日使节,与日本外务省之间更无电报连接,这才导致照会迟至6月4日才送抵日本外务省。
1879年的中俄伊犁交涉,清廷同样因信息传递落后而处处被动。当时,电报从俄国发出要经过海参崴、长崎才能到达上海,而上海和北京之间是不通电报的,使用传统的驿站传递系统,信息在上海与北京之间往返,最快也要十多天之久。再加上总理衙门在接到崇厚自俄国发来的消息后,还得去征询远在西北边疆的左宗棠的意见,同样也没有电报线可用。
日本图绘中的侵略台湾。图/维基百科
信息交流迟滞一个月以上竟成了谈判中的常态。 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用兵之道以神速为贵,西洋各国利用电报可跨越数万里海洋来互通军事消息,俄罗斯与日本也都已建起了自己的电报系统,中国的情况却仍糟糕透顶,“由俄国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现系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
《里瓦几亚条约》条约文件。图/维基百科
痛定思痛,1880年,清廷终于同意李鸿章的请求,准许他自天津沿运河南下,一路架设电报线至上海。
失败的抵抗
1881年春,电报架设工程正式启动。同年11月,津沪电报线全部竣工,共耗资1787万两白银。接下来,本该是再接再厉将电报线自天津引入北京。然而,这段在今天自驾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电报线的入京却足足走了三年之久。
李鸿章最初的奏请里,没有提电报线入京之事。他担忧提及此事,会引发朝野舆论的激烈反对,结果可能是天津-上海的电报线也造不成,即所谓的“臣于创办电线之初,颇虑士大夫见闻未熟,或滋口舌,是以暂从天津设起,渐开风气”。
李鸿章与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合照。图/维基百科
这并不是一种多虑。自1865年朝廷将“电线杆破坏风水”当成一种抵御洋人在陆地架设电报线路的理由进行推广,经过十余年的发酵,电线杆和电报线会破坏风水之说,已在清帝国朝野拥有了极多的信众。说电线杆抽取地气者有之,说电报能传递信息是利用了死人的灵魂者也有之。
最早被“电线杆破坏风水”之说洗脑的,是朝中的清流言官。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桢奏请朝廷在福建与台湾之间设立电报线,朝中舆论即多持反对立场。与奕䜣的担忧(洋人获得更大的信息传递优势)不同,朝中言官们的着眼点,乃是电杆铜线破坏风水会引发民怨。工科给事中陈彝的奏章最具代表性,他主张 “电线一事可以用于外洋,不可用于中国”。
陈彝的逻辑是: 设立电报线要往地里插电线杆;插电线杆会破坏风水,破坏地脉,进而破坏祖宗的坟墓;容忍电报线破坏祖宗坟墓是一种不孝;大清国的立国基础是忠孝合一,只有孝子才会忠诚于大清;允许在陆地上设立电报线,等于朝廷在鼓励百姓不孝,那朝廷要到哪里去寻找忠臣呢? 陈彝的这套逻辑,在今天看来虽然荒唐可笑,但在那个年代,却极有说服力。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电报线终于获得了自天津入京的契机。当时,前线军情电报抵达天津后,仍须用驿站系统的快马飞驰送入京城。总理衙门深感这短短二百多里路程会耽搁许多事情,遂与李鸿章“函商展电线近京师”之事——所谓“近京师”,显示总理衙门仍不敢断然将电报线路引入京城之内。
北京城布局图,中心、外围非常明显。图/维基百科
李鸿章接信之后,即部署人员,于同年9月份将电报线路自天津延展至通州。消息抵达通州电报局后,再由驿马快递入城,约一个小时左右。问题是,消息如果是夜里传递到通州,驿马却是进不了城的。而阻碍电报线路入城的,仍是电线杆的存在会破坏皇城风水,内阁学士徐致祥说得很明白:西山是朝廷“地脉所系,王气所钟,妄施开凿,亦属不祥”。
饱受信息不畅之苦的总理衙门,终于在1884年1月下定决心,要将电报线路自通州直接引入城内的总理衙门。为免造成舆论风波,总理衙门指示李鸿章,希望“线端由水关暗入”,就是地面上不要有明显的线路。
但后来的实地勘测显示,走“地线”有许多无法逾越的困难,李只好再次奏请使用电线杆。总理衙门思虑再三,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电报线进入内城,但不进入总理衙门,而是在城墙边的泡子河附近择地设立一所官报局。信息传递至官报局后,再快马加鞭送入总理衙门。
这场闹剧发展到最后,不但朝中群臣深信电报线会破坏风水,民间百姓也将之视作一种牢不可破的常识。即便出面架设电线杆的是清廷官府,百姓们也不愿接受。
1898年,电报线终于正式被引入总理衙门。此时,距离丁韪良将电报机带入总理衙门,已过去了整整30年。
参考资料
[1]《海防档丁·电线一》、《海防档丁·电线三》、《海防档丁·电线四》。
[2]赵春晨编:《丁日昌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丁韪良:《同文馆记》。收录于《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王庆元、王道成:《沈葆桢信札考注》,巴蜀书社2014年版。
[5]《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6]《交通史电政编》第三辑,交通部总务司1936年版。
[7]《中国经济发展史(1840-1849)》第二卷,上海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8]《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9]《李鸿章全集9·奏议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李鸿章全集33·信函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2]《给日本国外务省照会》,收录于《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38种,(台北)台湾银行1959年版。
[13]钱春霞:《台湾事件与清政府反应》,收录于《沈葆桢巡台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4]中国第一 历史 档案馆:《清末台湾创设电报档案》,《 历史 档案》2017年第4期。
[1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6]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北华捷报》,1889年8月17日。
[18]王尔敏:《近代经世小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刘海波、郭丽编著:《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同心出版社2014年版。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曾创办有“人文图书馆”,1933年,筹建新馆,实业家叶鸿英捐款40万元,改名“鸿英图书馆”。收藏以社会科学、历史及关于近代史料为主。至1946年,藏有报纸136种、杂志3 604种、图书5万余册。私人藏书丰富,古籍法帖珍品不少。所藏魏晋、唐、宋碑帖数种,名人书画等,毛泽东曾借过其收藏王羲之书法真迹。
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有深刻的见解,他的"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名言被很多职业教育学校所引用。他的职业教育观点至今影响很大。
据古文化福泉山遗址发掘和考古发现,青浦区香花桥街道成村落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禹贡》 、 《尔雅》等古籍记载,香花桥街道地域在上古时为九州的古扬州之域。西周时,按《史记·吴太伯世家》所记,约公元前12世纪,该镇域属吴。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春秋初,县境属吴国领地。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置长水县,县境属之。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用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今县境属其封地。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治理松江(吴淞江),导流入海,开港灌田。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秦始皇县统一全国后,属会稽郡由拳县。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时,县境初属荆国,后属吴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国孙权建造青龙战舰于县境东北之青龙镇。
大同元年(535年)析信义县置昆山县,县境属昆山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信义郡并入苏州,昆山县改入常熟县。至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昆山县,县境仍属昆山县。
长庆年间(821—824年)复建青龙寺塔。为本县最早的寺和塔。
天宝五年(746年)置青龙镇(今旧青浦镇)。
宋淳化二年(991年)青龙镇正式设官。
庆历元年(1041年)开顾会浦由青龙镇达吴淞江。
景定年间(1260—1264年)在金泽镇北栅建万安桥,为本县现存最早的拱形石桥。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县境东部属青浦县。
泰定元年至三年(1324—1326年)邑人任仁发浚淀山湖,浚治吴淞旧江大盈浦,并置赵浦、潘家族等石闸。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华亭县分出修竹、华亭两乡,上海县分出新江、北亭、海隅三乡,建置青浦县。县治设青龙镇。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连岁入犯沿海。四月,倭寇数百人,由上海陆道劫掠唐行镇(今青浦镇)和珠街阁(今朱家角镇)、沈巷、葑澳塘等地,并夺漕船载所掳获入海。三十五年五月,把总刘堂等大败倭寇于泖湖(河)、淀山,至此,县境倭寇之患遂平。
万历元年(1573年)复建青浦县。知县石继芳以旧县治青龙镇地处偏僻,迁治于唐行镇。翌年开始筑城墙,万历五年筑成。
万历六年(1578年)复将上海县新江、华亭县集贤(原名华亭)两乡未划尽之地域归入青浦县。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卓钿修、王圻主纂的《青浦县志》8卷刊成。
康熙八年(1669年)魏球、诸嗣郢修纂《青浦县志》10卷刊成。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南巡,途经青龙镇,为青龙寺题“精严寿相”匾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
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境东北之北亭、新江两乡,建置福泉县。乾隆八年(1743年)废撤。北亭、新江两乡仍归青浦县辖治。
乾隆十年(1745年)在今青浦镇城隍庙东建园林,
道光十五年(1835年)12月23日 江苏巡抚林则徐到青浦勘察水利。27日,勘察金山海塘后,复来青浦,曾登泖塔。
咸丰三年(1853年)9月5日(农历八月初三) 周立春与嘉定南翔镇徐耀的“罗汉党”联合,举行起义,占领嘉定县城。后又相继攻下上海、南汇、川沙、宝山等县城。
光绪十三年(1887年)基督教传入本县在今青浦镇建堂,定名为易容显光堂。
同治元年(1862年)5月12日 清兵及洋枪队联合进犯青浦城陷。
武昌起义消息传到本县,同盟会员许其荣约集同志会成员密谋响应。当夜10时,许其荣、沈葆均两人赴县署向知县蒋清瑞晓以大义,责令交出县印。翌晨,五城门悬白旗,宣告青浦光复。并成立临时民政部,以青浦军政部名义发布告示安民。纪年用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中华民国(1931一1937年),属江苏省青浦县域第一、五、六区,设有5个乡,20个保。
抗战时期,( 1937一1945年),汪伪政权改设特别公署后,香花乡、七汇乡、堰西乡、杜村乡归第三区,青范乡归第一区。
中华民国(1945一1947年),七汇、香花两乡合并为汇花乡,其余3乡均并于别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浦区香花桥街道经历了12次较大的建制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底),全县建9个区,下设62个乡镇。袁家、杨元、七汇村为城厢区城北乡;香
花、李库、庞径、横径村为城厢区普光乡;奚阳、曹径、金星村为重固区章捻乡;渔民村为重固区封浦乡。属江苏省松江专署青浦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一1956年),青浦县重划区乡。袁家、杨元村为青东区城北乡;香花、李库、七汇村为重固区普光乡;庞径、奚阳、曹径、金星村为重固区堰西乡;横径村为白鹤区杜村乡;渔民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一1961年),为人民公社,香花桥地区属城厢、重固、白鹤三个公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始,改隶为上海市青浦县管辖。(松江县同时划归上海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3年,香花公社将原有的17个大队并成10个大队,水产队另外;南窑并人庞径、
径联并人曹径、西元、宋阳、果园并为杨元、王宅并人香花、朝阳并人曹径、星联并人金星、铁店并人七汇;袁家、李库、奚阳、横径基本按原有区域延续;水产大队从重固划人香花公社。
1980年,香花人民公社易名为香花桥人民公社。
1993年11月,“撤乡建镇”,香花桥乡易名为香花桥街道,并且实行镇管村体制。撤渔民村建立居委会,为香花桥居委会,集镇和渔民村非农人口为居委会居民。
1995年11月,杨元、袁家、七汇等3个村和香花桥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划人青浦工业园区。后1999年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香花桥街道仍属上海市青浦区管辖。
普通话与方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
虽然,汉民族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语,但是许多方言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山高水长,交通阻隔,方言比较复杂。语言学家根据方言的不同特征,划分了七大(八大、十大)方言区:
一�6�1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人口总和的 73%。
二、吴方言 :沪、苏长江以南、浙,以苏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 72%
三�6�1 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 32%。
四�6�1 赣方言 :江西大部,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 33%。
五�6�1 客家方言 :两广、闽、台湾、江西、湖南、四川等。以梅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 36%。
六�6�1 粤方言 :两广、港、澳,以广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 4%。
七、闽方言 :分布区域跨越六省。闽、琼、广东潮汕、雷州半岛、浙江温州部分、广西部分、台湾。占总人口的 57%。
八大方言区 的划分,是将闽方言分成了闽东和闽南两个方言区。
1、北方方言:北京话、四川话、桂柳话、东北话,等等,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和南方的一部分汉族70%的人口都是。(以北京话为代表)
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8%
3、粤方言:白话就是。(广州),5%
4、湘方言:(长沙),5%
5、客家方言:“客家”,语言方言学专有名词,以粤东、赣南、闽西连片最为集中,广泛分布于粤、闽、赣、桂、川、湘、琼、台、港澳等省,无法用地名命名的方言,(梅县)4%
6、闽南方言:福建的闽南地区、台湾、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厦门),4%
7、赣方言:(南昌),3%
8、闽东方言(福州),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湘 方 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 邵阳、 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 东安、 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 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分区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以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语南、北、西三面长期以来处于官话方言包围之中,东部又受客、赣系方言的影响,以致语音系统不断产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种明显有别却又并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从地理上看,新、老湘语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北片湘语和南片湘语,这就是湘语的两个方言片。新湘语和老湘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南片老湘语比较保守,古全浊声母字一般仍多念浊声母;北片新湘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而有逐渐靠拢官话的趋势,语音上突出的表现是由繁到简,古全浊声母字一般都已念为清声母字了。北片新湘语主要通行于湘北、湘中一带,如长沙、株洲、益阳等;南片老湘语广泛通行于湖南中部、沅水东南、 湘水以西和资水流域, 如湘乡、双峰、邵阳、武冈等。
作者: 洪荒乌鸦 2006-6-14 15:53 回复此发言
--------------------------------------------------------------------------------
2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吴 方 言
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1个:丹阳、金坛、高淳、溧阳、宜兴、武进、常州市、江阴、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常熟市、无锡、无锡市、苏州市、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建德县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 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县城及其以北的乡镇,安徽南部郎溪县北部的梅渚、岗南一带和广德县的下寺、芦村等地也说吴语。
分区 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 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
太湖片 即北吴语片,包括江苏吴语21个县市,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浙江旧杭州、嘉兴、湖州 3府,以及浙东旧宁波、绍兴两府,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这一片分布面积最广, 使用人口最多, 可再分 6个小片:①常州小片,包括沙洲、江阴、武进、宜兴及其以西苏南吴语各县市和安徽郎溪、广德的部分乡村,江北靖江的老岸话,南通东部、海门和启东北部的通东话也属这一小片。②苏沪嘉小片,包括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常熟市、无锡市及其以东苏南吴语各地,浙江省的嘉兴市、平湖、嘉善、海盐、桐乡、海宁,江北南通、海门和启东南部的启海话属这一小片。③湖州小片,包括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和余杭。④杭州小片,即杭州市及其郊区。⑤临绍小片,包括临安、富阳、桐庐、萧山、绍兴市、上虞、诸暨、新昌、余姚、慈溪和建德县的下包、乾潭以东乡镇。⑥明州小片,包括宁波市、鄞县、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定海、普陀、岱山。
台州片 包括天台、三门、临海、仙居、黄岩、椒江市、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也说台州话。这片以临海话为代表。
东瓯片 即温州片,温州话旧称瓯语,通行于温州市、瓯海、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以及洞头、苍南、青田的部分地区。这片以温州话为代表。
婺州片 包括浙江中部金华地区的金华市、兰溪、浦江、义乌、东阳、武义、永康、磐安,以金华话为代表。
丽衢片 包括处州小片和龙衢小片:①处州小片,包括缙云、丽水、云和、青田等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武义县南部旧宜平县部分、文成县的南田区、泰顺县北部和庆元县的东北部也属这一小片。②龙衢小片,包括龙泉、庆元、松阳、遂昌、江山、常山、开化、衢州市、龙游。福建省浦城县的北部,江西省的玉山、广丰、上饶和上饶市也属这一小片。这片以丽水话为代表。
粤 方 言
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作者: 洪荒乌鸦 2006-6-14 15:53 回复此发言
--------------------------------------------------------------------------------
3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 、梧州、玉林 、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 、浦北、灵山 、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分区 粤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和地理分布可以分为4个片: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它在粤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③高阳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属各县和江门市所属的阳江县和阳春县,以阳江话为代表。④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郁江、浔江沿岸的南宁市、横县、贵县、桂平县、平南县、藤县、梧州市,玉林地区的玉林县、北流县、容县、博白县、陆川县,钦州地区的钦州县、合浦县 、浦北县 、灵山县和北海市,梧州地区的苍梧县、岑溪县 、昭平县 、蒙山县、贺县、钟山县,一般以南宁话为代表。它的语音比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桂南片按其内部的异同又可以分为四个方言小片:广府片、邕浔片、勾漏片和钦廉片。
闽 方 言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 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 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闽南方言 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作者: 洪荒乌鸦 2006-6-14 15:53 回复此发言
--------------------------------------------------------------------------------
4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
②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b闽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白异读现象,闽南方言特别突出,几乎文、白两读各成系统。
c闽方言不少地区(尤其是闽南方言)有丰富的鼻化韵。
d闽方言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如闽南方言中的厦门、潮州、台北等地都没有y-韵。
e闽方言中部分地区存在着"双韵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闽东、闽北、闽中三个方言区。
③声调: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闽南方言的潮州话有八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闽北建瓯话、闽中永安话都只有六声:闽北是平、上不分阴阳,而去、入分阴阳;闽中是平、上分阴阳而去、入不分阴阳。七个声调的地方遍布闽南方言的厦门、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闽东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闽方言中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音变现象,其中闽南方言、闽中方言有相当整齐的连读变调规律,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在连读时音变涉及声母、韵母的变化。表以潮州话两字组的连 读变调为例。
词汇方面 闽方言有一大批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涂"(泥土)、"曝"(晒)、"拍"(打)等等,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也都是单音节词。此外,也有一部分闽方言词借自外语。这些外来词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形成了闽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色彩,例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道郎"(帮助)来自tolong,"洞葛"(手杖)来自tongkat,"斟"(接吻)来自chium。也有一些来历不易判明的方言词,例如"扬"(抽打)等。
在闽方言的五个片中,有许多方言词是各片共有的, 但也有不少方言词只存在于某一些地方。大致说来,在五个闽方言片中,闽东、闽南、莆仙三个沿海片词汇上比较一致,而闽北、闽中两个片,则有不少和闽东、闽南、莆仙不一样的语词。
语法方面
①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
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运用。
③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例如潮州话:"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很肥)。与此相关,指示代词"这"、"那"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普通话"这人很好"在闽方言说成"只个人很好",不能说"只人很好";同样,"这书"也只能说"只本书",不能说"只书"。
④"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词直接组合的形容词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细"(小)。例如厦门话"大只牛"、"细泡灯"等。
作者: 洪荒乌鸦 2006-6-14 15:53 回复此发言
--------------------------------------------------------------------------------
5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⑤动词"有" 的特殊用法。闽方言动词"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例如:福州话"我有收着汝个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厦门话"伊有食我无食"(他吃了我没吃),台北话:"我有买"(我买了),潮州话"你有睇**阿无?"(你看了**没有)。
⑥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 如"苹果买两斤"(买两斤苹果)的说法就很普遍。普通话 "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式在闽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并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例如"我共汝讲"(我告诉你)。
⑦动词"去"常用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相当于"已经"的意思,例如"飞去了"(已经飞了),"死去了"(已经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经破了)。
⑧特殊的比较方式。闽方言的比较句有特别的结构,福建、台湾的闽方言多用"甲-较-形容词-乙"表示,如厦门话"伊较悬(高)我",台北话"高雄较大新竹"。 也有简单一点的表达方式:"甲-形容词-乙",如福州话"伊悬(高)我"。广东省内的闽方言(潮州话、海南话)比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词-过-乙"如潮州话:"牛大过猪"。闽方言的等式比较,常用形容词"平"的重叠来表示"一样",如"我共伊平平悬"(我跟他一样高)。
⑨"把"字句的表达方式。 闽方言"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一个"甲伊"(把它)即:"宾语-甲伊-动词",闽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这种说法。
赣 方 言
又称赣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把二者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称为客赣方言。
通行地域 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和皖西南一些县市通行的方言,其特点近似赣方言,有的学者认为也可以划入赣方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波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有人认为岳阳、永兴也属赣方言区;福建省西北部的 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连界的 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的方言,据初步了解,也和赣方言相近,目前归属未定,可能也将划归赣方言。使用人口约3000万。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面对南方方言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上海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国际化大都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享受它的特殊氛围。这个有着悠久中国文化底蕴的现代大都市,有很多值得看和玩的地方。
上海好玩的地方有:
1外滩
一个世纪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最着名的象征和骄傲之一。外滩的建筑是19世纪殖民历史的生活博物馆。如果没有看过外滩,你从来没去过上海。
欣赏这些建筑最好的方法就是沿着外滩走走。漫步在建筑群中,你会对这座城市的百年魅力有更好的了解。
2外白渡桥
说到外白渡桥你也许会有点绕口,但是有句童谣你一定知道,“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在上海话里念ngabhu,加上桥久而久之就念成了外白渡桥了,这是一个当地人的介绍。白就席曾在这里作过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筷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它是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夜幕降临时,横跨苏州河的白渡桥就像万花筒。红,黄,蓝,紫,等着不同的颜色不断变化,让人不知所措,眼花缭乱。
3世纪大道日晷
上海浦东世纪大道于4月18日建成,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景观。像一个瀑布从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倾盆而下,世纪大道横穿峡谷的数以百计的高层建筑,集群在一起的四个功能区域金融、商业、贸易和政府在陆家嘴金融和交易地区,最后落入与世纪公园和合并,在上海最大的绿色海洋。
这条5000米长的100米宽的通道是以世界独特的非对称方式处理的。北侧人行道宽445米,种植有四排樟树和银杏,南侧人行道宽245米,生长两行樟树。双向八车道电机方式为31米宽,中心线向南偏移10米。美妙的反传统设计平衡了南侧的建筑物超过北方的建筑,展现了设计师的独创性。被誉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
日晷是小而大的,椭圆形的表盘代表地球,而表盘的中点代表中国。根据天文学家的说法,指针指向北方,并具有计时功能。
上海著名的路有衡山路、福州路、绍兴路、淮海路、南京路步行街
1、衡山路
衡山路始建于1922年,曾与上海市著名的荣乐东路、南京东路齐名,由法公董局修筑,是法租界著名的贝当路,1943年10月更名为衡山路,整条街全长23公里。衡山路南接商业中心徐家汇,北邻时尚购物街淮海路――是两大繁华区域间的幽静而高雅的通道。
2、福州路
上海市福州路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街”,散布有上海书城(福建中路口)、古籍书店(近福建南路)、上海外文书店(近山西南路)、科技书店(河南中路口)等多家大型书店。
3、绍兴路
绍兴路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西部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瑞金二路,西至陕西南路。长480米。宽123米到185米。绍兴路原名爱麦虞限路(Route Victor Emmanuel Ⅲ),1926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意大利国王名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绍兴路。
4、淮海路
淮海路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区域,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与南京路并肩齐名,如果说南京路是上海商业的象征,那么淮海路则更多得表现为一种品位、一种风格。
5、南京路步行街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它东起外滩、西迄延安西路,横跨静安、黄浦两区,全长55公里,以西藏中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1945年,国民政府从列强手上回收所有租界后将南京路改名南京东路,静安寺路改名南京西路。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黄炎培的人生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炎培的人生简介文献来源黄炎培方圆人生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黄炎培一生致力于发展教育包括哪些他都是创始人之一
民建会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早年在家乡任塾师,先中秀才,后中举人,是远近闻名的“江南才子”,曾师从蔡元培先生受业。辛亥革命前后,曾任江苏学务总会评议员、江苏教育总会常任调查员,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江苏省议会议员。
黄炎培是什么人物?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后见1915《学生会会报》、1917杭州《教育周报》),一作_之,,又改任之(署见《学生会会报》),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_选读外文科_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期间,开始接触严译《天演论》等新学书籍。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任为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筹备主任(现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_创办《救国通讯》_宣传爱国主义_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_支持淞沪会战。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
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_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_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_全国人大副委员长_全国政协副主席_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扩展资料:
1898年,南汇县周浦镇有位附贡生王筱云先生,在黄炎培姑父沈肖韵的书斋里看到黄炎培写的诗文,赞不绝口,说:“这个青年很有前途!”沈肖韵乘机说:“这个青年正在求婚,你有一个女儿,肯许配给他吗?”王老先生欣然一诺,遂成好事。
于是,两家先订了婚。第二年(1899年)黄炎培考中秀才,而且是松江府第一名。喜报传来,王老先生高兴异常,择定良辰吉日,让黄炎培和自己的女儿王纠思**拜了天地。黄炎培在屡屡碰壁之后,终于抱得美人归。
黄炎培一生出了三部诗集,他与姚维钧婚后出版的《天长集》、《红桑》都是姚维钧作序,里边收入了不少黄、姚唱和的诗。
姚不仅擅诗文,还写得一手好字。工作之余,黄姚在院子中铺上纸墨,边书写边赏评,共同玩味,视为乐趣。姚维钧待人宽厚,善解人意,书房里黄炎培前妻王纠思的遗照一直挂着,姚还经常叫自己生的子女向遗照行礼。姚维钧对黄炎培前妻的子女十分关照,把黄孟复兄弟接回来抚养成人。
参考资料:
黄炎培为什么又被称为黄任老
先看他的生平简介: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
对德高望重的人,政界、学界喜欢称他的姓加名中的第一个字(有时加“字”中的第一个字),如赵朴初称为“赵朴老”。黄炎培字任之,故称“黄任老”。这种称呼法最初是为了避免同姓误会,比如有两个姓黄的,称“黄老”就不明确,故加名(或字)的一字。后来成为习惯,即使没有同姓者在场,也这么称呼。
黄炎培的剧情简介
1903年,黄炎培在新场镇演讲被奸人告密,清政府将他抓捕入狱,按革命党论罪,面临杀头之祸。开明绅士杨斯盛请美国神甫步惠廉出面,将黄炎培救出。在蔡元培的介绍下,黄炎培加入同盟会。在重庆期间,黄炎培继续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抗战救亡奔走。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炎培竭力呼吁国共和谈,四下奔走,带领褚辅成、傅斯年等五位国民参政员亲赴延安考察,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留下了著名的“周期率”的经典谈话。
1945年12月,成立以进步的工商界人士和许多文化界人士组成的新的政党——中国民主建国会,黄炎培担任主任委员。黄炎培为了制止内战,奔走在国共两党之间,触怒了国民党。1949年初,他成为黑名单上的第一名,是特务暗杀的对象。
在中共的帮助下,黄炎培取道香港转赴北平,参加新政协,投身革命阵营,解放后以73岁高龄出任第一届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兢兢业业为人民做事,是中国***信赖的诤友,与毛泽东主席有着非比寻常的友谊。
扩展资料
《黄炎培》总投资2000多万元,于2008年12月在重庆开机。2009年3月份,为了真实反映黄炎培当时的生活情况,摄制组在全国各地跑了七个不同的古镇。经过认真比选,一致认为,塘河古镇从地理位置、建筑风格,都保持了当时的风貌。所以最终选在塘河古镇拍摄外景。、3月中下旬完成重庆的所有戏份,4月初转场到横店、车墩等影视基地继续拍摄,5月份完成外景拍摄,随后进行后期制作。
黄炎培的主要事迹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_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_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_全国人大副委员长_全国政协副主席_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曾创办有“人文图书馆”,1933年,筹建新馆,实业家叶鸿英捐款40万元,改名“鸿英图书馆”。收藏以社会科学、历史及关于近代史料为主。至1946年,藏有报纸136种、杂志3604种、图书5万余册。私人藏书丰富,古籍法帖珍品不少。所藏魏晋、唐、宋碑帖数种,名人书画等,毛泽东曾借过其收藏王羲之书法真迹。
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有深刻的见解,他的"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名言被很多职业教育学校所引用。他的职业教育观点至今影响很大。
电视剧《解放》中的黄任老指哪位历史人物
黄任老指的是黄炎培,他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人。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_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_全国人大副委员长_全国政协副主席_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扩展资料:
毛泽东字润之,黄炎培字任之,音相近,只一字之差。因此二人纸笔往来时,黄多称毛为“润之主席”或“毛主席”,而毛称黄为“任之先生”、“任老”或“黄老”或“黄副总理”。
应当说,即使到了“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年代,毛与黄无论在相见时,还是书信中都还是以礼相待、客气相往的,多年的交谊还是保持了下来,未受某些政见不一而中止,在那个年代也堪称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本文2023-08-06 06:54: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