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每个人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唐宋八大家,每个人的简介,第1张

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为唐宋八大家。

1、柳宗元

字子厚,汉族,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2、韩愈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等。

3、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4、苏洵

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5、苏轼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6、苏辙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7、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8、曾巩

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元丰四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柳宗元

—韩愈

—欧阳修

—苏洵

—王安石

—曾巩

—苏辙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闻鸡起舞文言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原文:

初,范阳,少有大志,与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之志,以逖为、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一直没有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其历史典故

祖逖和刘琨是晋代著名的两个将领。24岁那年,祖逖担任司州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年轻气盛,同样一腔热血。他们志同道合,一起为国效力,希望干一番事业。

当时,西晋皇族内乱,争权夺利,少数民族和周围国家伺机而动,内战四起,外战不断,国家危在旦夕。祖逖和刘琨心忧国事,对此经常彻夜未眠。白天在衙门供职晚上回家共谈国家大事,谈如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谈就是大半夜,累了两人倒床上就睡。

有一天,他们谈得很晚,刚入睡,刘琨就鼾声如雷。刚睡了一会儿,祖逖在睡中听到鸡的叫声,于是叫醒刘琨说:“你听,你听,外面好像是荒鸡的叫声?恐怕这天要变了,天下要大乱了,以后的日子还会安稳吗,还能像现在一样睡觉吗?”刘琨揉揉眼,想想说:“对!应该居安思危!”于是两人穿衣起床来到院中,拔剑对舞起来,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息。

后来,祖逖和刘琨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贡献。而他们早年闻鸡起舞的故事更是成为美谈,家喻户晓。

成长心语

富兰克林说:“勤奋是好运之母。”正是勤奋与坚持不懈,使平凡的祖逖和刘琨成为威名远扬的将军。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事实上,成功的大门也永远为勤奋者敞开着,幸运女神也总是垂青于坚持不懈的人。不要抱怨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在机会来临之前,先问自己:我足够勤奋吗?有时候,牺牲一点安逸的享受,换之以奋发向上,人生便会多一分积极与动力,成功的曙光便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闻鸡起舞”历代变体形式考察

“闻鸡起舞”典故形成之初,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仅出现三次,且没有形成“闻鸡起舞”的固定形式。此时期该典故并没有引申和比喻意义。而且,在晋朝时期,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史书对于祖逖“闻鸡起舞”的记录包含贬义色彩,与事实相违背。如《晋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祖逖列传》中,说祖逖“闻鸡暗舞”“为贪乱者”。

史臣曰:刘琨弱龄,本无异操,飞缨贾谧之馆,借箸马伦之幕,当于是日,实佻巧之徒欤!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及金行中毁,乾维失统,三后流亡,递萦居彘之祸;六戎横噬,交肆长蛇之毒,于是素丝改色,跅弛易情,各运奇才,并腾英气,遇时屯而感激,因世乱以驱驰,陈力危邦,犯疾风而表劲,励其贞操,契寒松而立节,咸能自致三铉,成名一时。

从隋唐时期开始,随着国家大一统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创作高潮,“闻鸡起舞”典故使用日渐广泛,形成了“闻鸡起舞”的固定形式,并出现了“刘琨舞”、“中夜舞”、“鸡鸣起舞”等变体形式。这个时期,典故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刘琨舞”等典形也进入了瑰丽的唐朝诗篇。而且,从隋唐五代起,“闻鸡起舞”的典故不只是讲述祖逖和刘琨的故事,而具有了新的意义,即学习闻鸡起舞的精神。

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

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

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到了宋辽金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闻鸡起舞”典故及典形的使用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产生了众多的新变体,如“鸡鸣舞”、“舞闻鸡”、“祖生鸡”、“舞鸡”、“中宵起舞”、“闻鸡相蹴”。在文人志士的有效传播下,“闻鸡起舞”所包含的精神意义为更多的普罗大众所熟悉乃至仿效。这其中尤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最为“热衷”,约有10首诗歌中引用了此典故,且丰富了典故的变体形式,他继承使用了“闻鸡”、“闻鸡鸣”、“闻鸡舞”、“刘琨舞”等原有的变体形式,创造了“祖生鸡”、“听鸡”、“闻鸡相蹴”三种新的典形。

士生抱材愿少试,誓取燕赵归君王。

闭门高卧身欲老,闻鸡相蹴涕数行。

正令咿嘤死床箦,岂若横身当战场。

病叟少安枕,惊禽无稳栖。

慵占贾谊鵩,空感祖生鸡。

野势风号北,窗痕月过西。

在元代和明代,典故的发展势头有所回落。到了清代,“闻鸡起舞”典故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达到了东晋以来的最高峰。这期间,“闻鸡起舞”典故广泛用于各种文体,使用数量为历代总和的数倍,主要为继承使用前人的各种变体形式,新的典形出现不多。这一用典高峰期的到来主要得益于清代训诂学的兴盛,文人学者纷纷从古籍中开创自己的天地。

“闻鸡起舞”及典形历代使用情况分析

(一)构词和语法特点

从东晋到宋代再到清代,“闻鸡起舞”典故及其基本典形在长期使用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规律可循的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包括典形的构词特点和在诗文中使用时的语法特点。

此典故的主要变体形式的构词法多是连动式结构,包括“闻鸡起舞”、“闻鸡舞”、“听鸡舞”、“鸡鸣起舞”、“起舞闻鸡”、“起舞鸡鸣”。以“闻鸡”为首的部分典形是动宾式结构,有“闻鸡鸣”、“听鸡”等变体。其余的变体构词结构多而杂,在此不对其进行一一归纳。其中连动式结构由两个动词或动词结构组成,其各个典形都具有共同的语素“鸡”和“舞”,主要的意思为“听鸡叫”然后“起舞练剑”。而动宾式结构的变体,则是选取了连动式变体的前半部分,即“听鸡叫”,以部分代替整体来表达“闻鸡起舞”典故的内涵义。

从搜集的文献资料看,“闻鸡起舞”的各典形在句子中,主要做谓语、宾语,也充当定语、状语,有时还独立成句,一般不做主语。

回忆乙未秋,黑旗树营垒;徐、吴闻鸡舞,慷慨励将士(徐骧、吴汤兴二士把守)。(谓语)

叹苏卿牧羝,笑刘琨听鸡,睡不足三竿日。(宾语)

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定语)

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状语)

以弟见机而作,一日千里,鸡鸣起舞,豹变先鞭。(独立成句)

“闻鸡起舞”典故在历代文献中,或独用,或与其它典形联用。典形联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同典源不同典形联用,不同典源的近义典形联用。联用的近义典形,多是内涵报效祖国的思想,或者其比喻的发愤图强的精神如同祖逖和刘琨那般值得后人学习,如“卧薪尝胆”、“映雪”、“祖生鞭”、“著鞭”和“苏卿牧羝”等。此外,典故还与其他意义相关的历史人物一同出现,如周瑜、诸葛瑾、李广、桓温等。这些历史人物和“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逖、刘琨都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志在建功立业,为国奉献。在不同的诗文中,文人墨客将他们一起使用,以此表达作者希冀当前社会能传承前人的爱国精神,从而保卫自己的国家山河。可以说,历代文选引用“闻鸡起舞”时,多使用形式不一,灵活多变的多典形联用。

圣主能不失之而已,策定于一时,而基巩于万世。疑稽于卿庶,而机决于宫廷,故曰:上无卧薪尝胆之谋,而欲下有闻鸡枕戈之志,必不得之数也。臣备员讲幄目击时,艰慺慺愚忱,不能自抑,冒昧上陈,无任惶悚待。(“卧薪尝胆”的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常用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这与“闻鸡”的意喻相似,故作者将这两个典故近义联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戍陇旧游真一梦,渡辽奇事付他年。

刘琨晚抱闻鸡恨,安得英雄共著鞭!(“著鞭”是“祖生鞭”的一个变体形式,所以“闻鸡”和“著鞭”联用,表达了诗人对刘琨和祖逖未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惋惜之情,由彼及己更为失意。) 或掷得公子章台挥拳者:欲效桓温之感,拔剑而四顾苍茫;将兴祖逖之思,闻鸡而三更起舞。何乃斯文之辈,竟逞市井之雄。掷此者少年不安本分,罚三杯。即与屠沽拇战一场,负者罚三杯。(桓温系东晋名将,一生以恢复神州,青史留名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奋斗。虽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正负不一,但此处作者将桓温与祖逖的“闻鸡”并用,以此赞扬他们积极恢复河山的奋斗精神。)

(二)典形活用

在历代的文献中,“闻鸡起舞”及其典故并不都是完整地出现的,或是被拆开了,或是有所改动,但由于意义和语法结构等变化不大,不影响人们将变化了的不同典形归为一个固定的典故。典故的变形主要是由于文体的特殊要求,如诗歌须格律严整,要求对仗等,或者是为了追求文辞的华美。同时,典形的活用使得文笔更生动,诗文工整优美,既富于韵律美,又体现了文人的创造力。典形活用,将典故在诗文中的运用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不拘泥固有形式,是文学创作所应该倡导的。

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闻鸡暗舞”是“闻鸡舞”的后一个动词“舞”加上状语“暗”后的变体。)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舞鸡鸣”是“舞鸡”的活用,此处活用是为诗歌押韵服务的。)

(三)、 “闻鸡起舞”典故内涵解析

在典源《晋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祖逖列传》中,记录了“闻鸡起舞”这个典故的故事:“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这里的“中夜”为时间状语,修饰“闻荒鸡鸣”这个动词词组。据查,“中夜”为夜半,按照现代通行的24小时制计算约为晚上22时到凌晨2时。这足见“起舞”时间之早。在古代没有手表等准确的计时工具,基本依靠自然现象判断时间,包括日出和日落,甚至鸡鸣。一般,公鸡打鸣的时间都比较早。因此,从“闻荒鸡鸣”这个动作也可以看出时间之早。在天未亮,公鸡才开始打鸣的时候,普通百姓还沉浸在美梦中,而祖逖和刘琨已经开始起舞练剑了。从他们所作的事情和时间上看,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这足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强、奋发图强的精神。

“闻鸡起舞”的典故还内含了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的精神。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时值西晋“八王之乱”的前夜。大族擅权,政治黑暗;豪强纵横,民不聊生,表面上的繁荣已经掩盖不住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了。那时,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北方的国土。祖逖和刘琨就是当时有名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大志,看到国家河山四分五裂的局面,一起“闻鸡起舞”以报国家。

“闻鸡起舞”的现实意义

“闻鸡起舞”的典故已流传了几千年,祖逖和刘琨的志士之举和美名美德也得以流芳百世。在当代社会,“闻鸡起舞”的典故很少被人提及,其内涵的精神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为当代人所学习和仿效。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立志报效祖国的胸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推崇的传统美德。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时期,包括当代的和平盛世,人们都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

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存在各种暂时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已经演变为不同族群之间的尖锐的矛盾。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继续宣扬“闻鸡起舞”的报效国家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学习“闻鸡起舞”的精神,并不是说让大家都早起习武练剑,而是应该秉承爱国主义的情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服务,报效祖国。在当今社会,这种“闻鸡起舞”的爱国精神,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学习各种技能武装自己为国家事业发展献一份力,少一份无谓的质疑,多一份宽容。

我们相信“闻鸡起舞”的典故还将继续流传下去,警醒后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要时刻怀抱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文采斐然的古书首推史记。

史记虽然是史书,但是它的文学成就相当的高。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要学习的就是史记,到了宋代,欧阳修也是从史记之中汲取精华。我在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论丛的时候,看到他点评水浒,他认为水浒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行文上都有史记的影子。阅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项羽的垓下悲歌,都有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是读通鉴论。

这本书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阅读经典的时间都被碎片化的阅读占据了。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六十九岁,距离他去世还有四年,如果他不是呕心沥血的写读通鉴论,也不会那么快离世。这本书是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但是议论非常之精彩,谈到一件事不仅旁征博引而且能够发前人之未发。读起来酣畅淋漓,古人曰:汉书可以下酒。那么这本书也可以下酒。

再次是管锥编。

这是钱钟书呕心沥血的一本书,也是他最满意的一本书。钱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非常的辛苦,但是有一个桌子,白天写管锥编,晚上睡觉。这本书是他阅读古书的笔记,虽然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是依旧是用文言文写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钱钟书先生的才华,也可以看到他中国文化的热爱。

以前这三本书都是我最近再看的书籍,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还有许多的书籍,限于篇幅,只能够罗列出来,前四史无论是文笔还是构思都是上乘的作品,先秦诸子的每一本书都是文采斐然,我个人首推庄子。章太炎先生写过一部书,名字叫訄(求)书,是他一生思想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总结,文辞典雅,文风犀利。

读书使人明智,读古书能让我们不忘本。古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现代人进行研究写作的参考素材。

品读优质古书,一方面,能教会我们老祖宗为人处世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取前人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1 古书中的修辞手法,叙事方法,以及思想精华,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现在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种现成的素材,可以参考和借鉴。

小新的火热漫画《狐妖小红娘》中有一篇伐木工胡尾生和树妖月啼暇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一章讲述了二人的前世渊源,“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其实,这个故事也是有典故可以查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盗跖,古人名字,跖读音(zhí)。

上面讲述的都是因门户之见不能在一起的男女,私定终身之后决定一起私奔,可是私奔那天,男方到了约会地点等待,女方还没到,中途突然下起了史无前例的大暴雨,男的傻乎乎地一直抱着柱子等待,结果最后就被淹死了。

只不过庄子描写下的尾生,淹死的时候还紧紧抱着梁柱,而小新漫画里的胡尾生是抱着一棵大树,一直在等树妖族的月啼暇,直到淹死也没放手,真可谓痴情至死不休。

2 历史上的成语典故,讲述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学到知识和道理。

我比较喜欢精卫填海这个成语典故,炎帝的女儿女娃,千百年来化作精卫鸟一直在衔石填海,她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还有许多典故,比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都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沿用前人好的方法,我们做事情就能事半功倍。

你们知道的成语典故都有哪些?欢迎留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