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三本礼仪典籍大致产生哪个朝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三本礼仪典籍大致产生哪个朝代?,第1张

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各个朝代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

《宋书》出自宋朝,是宋代文献学家苏辙根据古籍整理而成,全书共分为十部,包括《宋史》、《明史》、《史记》、《司马迁志》等。《宋史》的第二部“宗室本纪”中有关祖宗十八代的记录。

望采纳

1、《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史典籍

大清百科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内容简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三大资料渊薮之一,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整的一部古代类书,也是我国铜活字印刷史上卷帙浩繁、印制精美的代表作。《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开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御笔题序。其间,历时两朝两代,共二十八年。

l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过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最初由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主持编纂,康熙四十年(1701)十月至四十五年(1706)四月完成初稿,名《汇编》。于五十五年(1716)呈进康熙帝,康熙赐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后雍正继位,严厉打击三皇子允祉等异己势力,作为三皇子老师的陈梦雷也无可避免地受到牵连,再次被流放。雍正命蒋廷锡等重新审校,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年完成校订工作,并装订样本一部,请求皇帝做序。雍正皇帝亲笔题序,于雍正四年(1726)九月二十七日完成,加盖“雍正御笔之宝”大印章。雍正皇帝借流放陈梦雷打击允祉,借颂扬康熙而显示自己“继志述事”的合法性,使一部文化经典巨著充满了意味深长的皇权争斗。

印制工作于雍正六年(1728)完成,连同一部试印样本,共印成65部。每部正文10000卷,目录40卷,分装5020册,共计520函。印本用纸上乘,印刷精细,装帧富丽,庄重大方,充分展示了作为国之宝典巨著的皇家风范。

l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结构体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采集广博,内容丰富,包容了清雍正以前,我国古代社会所形成和积累的各个门类的知识,上起经史子集的典籍,下及至康熙晚年所出的律令、方志等悉数汇纳。其中还收录了《四库全书》不收或未曾收录的文献资料。共有42万余筒子页,1亿6千万字。全书分为6汇编、32典、6117部,按天、地、人、物、学术、政事依次展开,层层隶统,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图文并茂。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傲视古今中外,是查找古文献所需最重要的百科全书。其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次序井然,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它是获取中国古代知识的百宝库,被尊称为“大清百科全书”。

l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作用影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自出版以后,因其较为完备的文献功能,备受朝廷、民间,尤其是文人学者的青睐。乾隆皇帝对《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更尤为钦敬和尊重,多次题诗赞及此书“文宗今古,空前绝后”,并启引其编纂《四库全书》的想法。用来贮存《四库全书》的七阁均庋藏《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且安放在一楼正厅的两侧。

之后,王室贵族争相收藏,在清代并作为国之重礼赠送他国。1908年,清朝政府为了答谢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赠送一部同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给美国,现存放美国国会图书馆。而流失在大英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雍正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更被视为珍宝。

大学士康有为曾收藏一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并评价此书为“清代第一大书”,“一切做学问之人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至清末北京琉璃厂一套原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已价至一万两白银。

近现代,《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仍显示出资料宝库的魅力,中外学者利用甚多。我国科学家竺柯桢先生在其研究领域翻阅最多、引用最多的一部书就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英俄日等国非常重视对《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运用和研究,并编制了索引。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著者李约瑟博士曾满怀感激地提到:“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真是一件无上珍贵的礼物。”国外的学者尊称此书为“康熙百科全书(KangHsi ImperialEncyclopaedia)”

l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影印新版出版价值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自陈梦雷着手编纂,至今已有300余年,历经沧桑、时事变迁,其流传版本也各有演绎。除初印版之外,另外还有三个版本:分别为光绪十四年(1888)图书集成局的“扁铅字本”、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同文书局的“石印本”和1934年中华书局的“缩印版”。由于战乱和保存的不善,完整保存下来的极为稀少,而最初的雍正铜活字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则更是弥足珍贵。即便是本研究领域的学者,平常也难以窥见原版本一面,更不用谈及对本书的深入研究、引用和校对。这样的现状,极大的限制了学术队伍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也使得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蒙上了厚厚的历史尘埃。

迄今为止,由于印制成本的昂贵,100年来,尚未有一家出版单位对雍正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依照原书尺寸进行再版。经过三年酝酿,国家图书馆与齐鲁书社强联合,郑重推出“雍正铜活字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影印出版工程”,秉承“还原古书风貌,再现版本韵味”的宗旨,即按国家图书馆藏清雍正铜活字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为底本,采用宣纸印刷、六眼线装影印出版,开本、卷册、函数、装帧形式一仍其旧,以“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展示皇家御制善本”,原汁原味地恢复其最初风貌,为后人研究提供最珍贵的摹本。

本工程一经推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本工程列为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并荣获2006年度“优秀古籍图书奖”最高荣誉奖。

2006年1月,项目组于国家图书馆召开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影印出版的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一致赞称此工程为“国家之盛事,出版之盛举”,并为出版工作献计献策。4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随齐鲁书社赴美参加纽约书展,在海外书业首次亮相;5月,项目组参展新疆全国书市,广受好评;6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在山东首届文博会上成为亮点;8月,在北京国际书展上,《古今图书集成》在红木书柜的映衬下,再次成为山东出版集团展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7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举成为出版界关注的焦点。应社会各界的要求,2007年4月,项目组开始举办了“大清百科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国巡展”活动,目前,已完成了重庆、湖北、山西、陕西的巡展,其他省份的巡展工作将陆续完成。

2006年1月7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对影印工程首次宣传;2006年9月8日,中央四套《国宝档案》专门进行深入报道。另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各大报纸相关报道近百篇;新浪、搜狐、国学网站等相继转载3000余条,引得社会各界对这部规模宏大、立意深远的出版工程的一片赞叹。

http://weibocom/maodingwvr=5&sudaref=wwwhao123com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创作年代:宋朝作者:程颢、程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哪个呢?大家都会说是夏朝,不过夏朝实在太久远的,差不多是4000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在考古上面夏朝还有待更深刻的发掘,事实上更早的时候连商朝都有人怀疑,不过后来因为有了殷墟等考古证实,所以商朝被承认了。 不过,传说之前,夏朝还有一个朝代,这个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就是虞朝! 虞朝?这个估计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吧,那这是个什么朝代呢? 其实很多古籍中是记录了虞朝的,在《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墨子》、《司马法》、《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也是把虞和夏商周三代放在并列的关系。 虞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能存在过数百年的王朝,在夏朝之前。其位置大致位于今山西平陆西南,而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这听着估计就有些悬乎,说实话连夏朝早期都有些虚无缥缈了,它之前的虞朝实在是令人好奇,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太早之前的中华民族历史属于存疑时期,什么「 ”三皇五帝”,「 ”逐鹿之战”都有很强的神话传说色彩。 尧舜禹,通常的记录是,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而禹建立了「 ”家天下”的制度,也就是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并不准确,事实上夏朝之前很可能还真的有一个以部落联盟为形式的王朝。 这是有考古证据的!根据考古发现,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主要是龙山文化,处在金石并用时代,有一些原始的大型城市遗址,例如尧王城遗址、陶寺遗址等等,其中陶寺遗址已经存在成规模的宫殿和王族墓地。 而当时有虞氏部落在山西南、河南西北一带活动,都城在蒲阪。而舜禅让给禹后,禹把天子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开创了「 ”家天下”的夏朝。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禹和启对仍很强盛的有虞族进行了打压。禹将舜的儿子封于河南虞城,实际上是强迫有虞氏进行迁,这导致了有虞氏部落衰落。 不过,虞朝毕竟太早了,所以很多东西都无法证实,于是这个传说中的王朝,也带有一丝神话色彩,谁让咱们的历史过于悠久呢?很多事都无法流传了。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我整理的山海经是哪个朝代的,欢迎阅读。

山海经是哪个朝代的?

《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包括范围庞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而然,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特点

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马倡议(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刘宗迪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记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虹虹,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也正也为《山海经》的所谓荒诞不经,几千年来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西汉刘向(歆)《上〈山海经〉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人大多从其说。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称《山海经》相传“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但后人研究认为,《山海经》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齐人、楚人之说。而刘宗迪认为,尽管“古人关于禹益作《山海经》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自古以来,“神不禋非类,民不祀非族”,《山海经》中的某些史料特别是反应帝俊神系事迹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料来自东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团应该无大误。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诘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时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山海经包含哪些内容

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其《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

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认为此书是三代时所作。他说:《山海经》这本书,产生于尧舜禹的时代……禹把天下划分成九州,益与伯翳等人区分万物的本质,写出了《山海经》。刘歆这一说法是受到《列子》的影响。《列子·汤问第五》中,夏革回答汤的疑问,提到了五座大山及山上的特产,此外还有怪异之物,这和《山海经》记载地理、特产以及怪物的写法相似。同时,《列子》中又说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周行天下时亲眼见过的,他的臣子伯翳了解这些怪物,夷坚听说之后把这些怪物记了下来。因此,这种说法就影响到刘歆以上的论断。其后,王充《论衡·别通篇》、赵哗《吴越春秋》等都持这种观点。

大约是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叶,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宋人胡应麟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⑥ 。

全书18篇,《山经》五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五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五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俗。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使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就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到清人编《四库全书》 , 则说其“侈谈神怪 , 百无一真 , 是直小说之祖耳。入之史部 , 未为允也” ; 遂改列子部小说家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