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什么民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民间有什么民俗,第1张

民间宗教与各大宗教比较,有其独特之处。董苑芳着 “台湾民间信仰之认识 14页”提出六点;陈润棠博士引述Hiebert另两方面的观点,综合有八大特点:

1、 民间信仰没有明显的创教人,它是当地居民传统的信仰依循。世界三大宗教都有 “教主”,如基督教的耶稣(救主)、回教的莫罕默德、佛教教释迦牟尼。

2、 民间信仰没有特定的经典,传统礼俗是它的权威。基督教则有 “新旧约圣经”;回教有 “可兰经”;佛教也有 “大藏经”(经、律、论三藏)。

3、 民间信仰没有清楚的宗旨或教条,以便善男信女遵循。基督教的宗旨是 “博爱”与 “公义”;回教是 “服从阿拉”与 “圣战”;佛教是 “慈悲”与 “普渡众生”。

4、 民间信仰没有特定的入教仪式,它是民间代代相传的传统宗教。基督教的进教仪式有 “洗礼”;回教有 “口头宣誓”;佛教有 “皈依佛、法、僧三宝”等仪式。

5、 民间信仰没有宣教推动力,它是一种民间性宗教,始终流传于本地。基督教、回教、佛教均是宣教意识极强的宗教,其宣教活动的区域已超越了民族与国家。

6、 民间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信者认同自己文化的对象。世界三大宗教虽然带着本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像基督教的 “犹太性”;回教的 “阿拉伯性”;与佛教的 “印度性”;但已随着它们的国际化而为 “国际文化”的典型。

7、 民间宗教基本上只寻求自我今生肉身生活的福乐,与金钱物质的利益;对人世间的苦难与罪恶、人生的意义、服务牺牲的精神、价值观念等非常缺乏,甚至可说全然没有。一个人的成功只指今生,而来世与永生问题全被忽略。

8、 民间宗教所求的好处,顶多只限于某一地区某一群或族群,而忘却千万人还在饥饿中挣扎,对许多仍在受种种压制痛苦的人,也从不加以关怀,更谈不上拹助。

9-05 民间宗教敬拜何神?

民间宗教不是敬拜独一的真神,宇宙的创造主;乃是泛神信仰。从天界、地界、人界、植物界、自然界、物器界都成为敬拜的对象。人都会死,死是人所惧怕的,民间宗教将死人当作神明敬拜是极普遍的;清代喜庆会典有五项祭祀:一、社稷神只意拜。二、崇功报德就拜。三、护国佑民就拜。四、忠义节孝就拜。五、名宦乡贤就拜。

9-06 民间宗教拜那些天界神明?

民间宗教除了当地所敬拜的神朋之外,它亦接纳其它宗教的神明为敬拜对象。天界神明最著名的即 “天公”,古籍称为 “昊天上帝、皇天上帝、维皇上帝。”除了天帝之外,还有所谓的五帝:东方苍帝,主木;南方赤帝,主火;西方白帝,主金北方黑帝,主水;中央皇帝,主土。民间迷信古代皇帝,是昊天上帝派五帝化身而成的。如汉高祖是赤帝下凡,此种说法,岂非无稽之谈!

又如 “南斗星君”、 “北斗星君”、 “三界公”(三宦大帝)掌管天、地、水三界。还有 “太阳公”、 “月娘妈”、 “雷公”、 “雨师”、 “风神”、 “闪那婆”‧‧‧‧‧‧等。其实太阳、月亮、星辰、雷、雨、风、闪电等,都是受造界之物,属于自然界的东西,即无生命,也无思想、意志、感情、位格等;人竟然将它们 “神格化”,变成天界的神明。人乃万物之灵,有神的形像,有理性、思想、意志、感情、位格等。居然去拜无气的自然万象,岂非有损自尊,自贬人格,亦或心被蒙蔽,不敬拜造物的主,反而去敬拜受造之物。

9-07 民间宗教拜那些地界神明?

最著名的是 “土地公”,也称 “福德正神”、 “福德爷”、 “后土”、 “伯公”,古代称 “社稷之神”。社指土地,稷指五壳。又如 “城隍爷”,也被称为土地的 “守护神”;又如 “山神”、 “四海龙王”、 “河伯”、 “东岳大帝”、 “青山王”、 “三山国王”、 “树公”、 “石头公”、 “路头公”、 “桥头公”等都是属于地只之神明。古代农业社会,总希望有自然的神灵来护佑。其是人大于自然,超于自然,管理自然(创1:26),焉有反过来拜自然之物为神明。

9-08 民间宗教拜那些人界的神明?

古圣先贤、英雄豪杰、良相忠臣、名宦节女,清官祖宗,都成为敬拜的对象。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老子、神农、岳飞、文天祥、韩文公、刘备、关公、张飞、孔明、赵子龙、华陀,甚至阴阳五行家鬼谷子、下西洋的郑和,民族英雄郑成功都成为敬拜的对象。而且各地随时都可产生新的神明,如书法家于右任,窃富济贫的廖添丁也被神格化,在民间宗教的寺庙里被供奉敬拜。华人注重孝道,慎宗追远,多数将祖宗神格化,当作家中的 “守护神”来供奉。其实真正的孝道在于生时之敬、养、爱、关顾,而非死后的祭拜。人应当敬拜的是真神,不是人。孔孟、关公、孔明从来未宣告死后会转变为神明,也从不要求人去拜他们。

民间宗教不仅拜祭亡灵,甚至将虚构小说里的动物神格化而敬拜,如西游记的孙悟空;大如水浒传(宋江阵)、封神榜、神仙鉴里的人物都成为敬拜的对象。上帝创造人类都是平等的,人不能因功利、惧怕、思念或随俗而去祭拜亡灵。若儿子夭逝,父亲反而要儿子,岂非矛盾。圣经明训不可拜任何受造之物(出20:3-6;罗1:18-27)。

9-09 民间宗教拜那些动物界的神明?

民间宗教将动物神格化,如齐天大圣(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牛魔王等,本是幻想小说的虚构人物(将动物人格化),如今竟然成为民间宗教的神明。又如牛将军、马将军、狗神、蛇神、虎神、白象神、狮神、龟神等,实不胜枚举。人的生命高于动物的生命,人管理动物,甚至主宰动的生命,焉有拜动物为神明之理。有吃牛肉,有人拜牛为神明;有人吃猴子肉,也有人拜猴子为神明;由此可知,动物不是神,神是不能被宰来吃的。

9-10 民间宗教拜那些植物界的神明?

民间误以为植物界有精灵存,有超奇神秘的力量,能助人也能害人,所以将植物神格化。如千年古树,则当作 “神木”,将大树当神明,而向树献祭膜拜。故有 “树神”、 “花神”、 “草神”等。植物是最低等的生命,它本身并无灵魂,也无超然的灵力。人可植树、砍树、烧树木,但不可将树当神明祭拜;将植物当神明祭拜,既不合理性,又不合生物学原理。圣经说: “我岂可向木不子叩拜呢?”(赛 44:19)。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祭灶、扫尘、吃灶糖、沐浴理发等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传说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365个最可怕的风俗

1翻刺床

翻刺床,是粤西地区地区的民俗,就是将带刺的树枝扎成一张床,勇敢的村民脱光衣服在床上翻滚,翻滚者经常被刺得伤痕累累。翻刺床和爬刀梯、穿令、放焰火等民俗一起形成了粤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

2祭死窑

“寄死窑”又称“自死窑”、“寄死窟”、“老人洞”等,是湖北武当的习俗。指的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

3驴拉套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祭死窑已经被废弃,但现代版还有性质差不多的驴拉套。

驴拉套是河南偃师市的习俗,在婚礼时让新人的父母扮成驴拉着婚车前进。

4赶尸

赶尸是湘西的习俗,是传说中可以驱动尸体行走的法术,一说是道术一种,属于茅山术的一种。赶尸属于白巫术,即让一连串客死他乡的尸体,尾随在赶尸者身后,穿州过省地返回故乡。但赶尸不是把尸体一直赶回故乡的,只是带领死尸穿过荒凉崎岖的山区,回到平原地,交给来接运的乡中亲人,让他们把尸骸放进棺木内,用其它的交通工具,把棺木运回乡间入土安葬。

5金蚕蛊

金蚕蛊是福建的习俗,将多种毒虫,如毒蛇、蜈蚣、蜥蜴、蚯蚓、蛤蟆等等,一起放在一个瓮缸中密封起来,让它们自相残杀,吃来吃去,过那么一年,最后只剩下一只,形态颜色都变了,形状象蚕,皮肤金黄,便是金蚕。也有的说,把十二种毒虫放在缸中,秘密埋在十字路口,经过七七四十九日,再秘密取出放在香炉中,早晚用清茶、馨香供奉;这样获得的金蚕是无形的,存在于香灰之中。放蛊时,取金蚕的粪便或者香灰下在食物中让过往客人食用。

中蛊之人如果不及时医治,便会感到胸腹搅痛、肿胀,最后七孔流血而死。死时口鼻之间会涌出数百只虫,死者的尸体即使火化,心肝也还在,呈蜂窝状。

6蛊毒

蛊毒是苗族恐怖的习俗,指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在老昆明人为中蛊之人以蛋"滚蛊"的咒词里,曾提及—长串蛊名,如金蛊、银蛊、长虫蛊、编短蛊、蝴蝶蛊、妈里儿蛊、居家养的蛊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种蛊。据悉,古籍记述或民间传说的蛊的种类,还有金蚕蛊、蛤蟆蛊、蜈蚣蛊、蜮盎、羊蛊、鱼盅、牛蛊、犬蛊、鸡蛊、鹅蛊、草蛊、菌蛊、虱盅、蝎子蛊、鬼蛊、马蜂蛊、大象蛊、蚂蚁蛊、猪蛊、蜘蛛蛊、鳖蛊、青蛙蛊、服妈蛊、麻雀蛊、乌龟蛊、稻田蛊、树蛊、烦踢蛊、皖螂蛊、挑生蛊、石头蛊、篾片蛊、溶蛊、肿蛊、牛皮蛊、犁头蛊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善变化以至无穷,让人防不胜防,恰如晋干宝《搜神记》所说:"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猪狗,或为虫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状。常行之于百姓,所中皆死。")

7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另外,这只是少数民族的习俗,我很尊敬,但我觉得也够恐怖所以讲出来。

东海岛民安镇的恐怖风俗

没有那么恐怖,都是三人成虎。

东海岛在中国雷州半岛东部,历史上属雷州府遂溪县辖岛。1958年东北大堤修建后方便了岛民出入,实际上是一个位于湛江市区东南面的一个已消失的岛屿,东经11038度,北纬2103度,海岸线全长15948公里,面积为286平方公里,岛有15万常住人口。

今属湛江市经济开发区,岛内主要通有东山、东简、民安3个街道办。

地势东高西低,东为玄武岩台地,西为海积平原。东端距海滩2公里,有海拔111米高的龙水岭火山锥,面积500×500米,为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玄武岩构成,是天然航海陆标。蔚_港和北山港为岛内最大渔港。蔚_附近65公里岸线,水深26~40米,其中40米深水航道650米。

岛内有尚待开发的土地40余万亩,地势平坦,标高4~14米,为地质坚硬的火成岩基地。地下水日开采量可达50万立方米。盛产鱼、盐,有庵里、红旗盐场,海水养殖以鲍鱼和对虾著称。海滩绵长且洁白。

全区海洋经济基本情况

1、海岸线全区由东海岛、硇洲岛、东头山岛、南屏岛等四个海岛组成,海岸线总长192.48公里,约占全市海岸线的12.2%。

东海岛东北部6.5公里海岸线,水深25—40米,航道距码头前沿300米,可辟为年吞吐量1.5亿吨以上的国际大港。现5000吨级起步码头正准备动工兴建。

2、浅海滩涂面积全区10米等深线内的浅海滩涂面积50多万亩,约是陆上耕地面积的5倍,约占全市的6.8%。

3、海生资源全区近海渔场辽阔,海生资源丰富,有经济鱼类580种、贝类527种、虾类32种。此外,浮游硅藻、石莼、江篱、马尾藻等极其丰富。尤其在硇洲海域,鲍鱼、龙虾、海胆、石斑鱼等名贵海产珍品很丰富。硇洲鲍鱼更是历代贡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东海岛

1、汉族的语言

汉族的语言主要是汉语,使用汉字书写。

2、汉族的主要居住地

汉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在中国的松辽平原及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农业发达地区,并散居于全国各地,汉族在中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分布较广。

3、汉族的服装

汉族的服装是汉服,从清朝时期的长袍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4、汉族的民居特色

汉族的民居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居住在东北的汉族,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而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多为窑洞;居住在南方的汉族,民居主要是木质结构。

5、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很多礼仪和习俗。例如坐姿,古代汉族的坐姿是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汉族的丧葬风俗中,色调主要为白色,且经常伴有佛教或道教的仪式。

6、汉族的节日

汉族的节日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其中,在诸节日中,春节是最盛大隆重的节日。

扩展资料

汉族的名称由来:

正式有汉民族之称始于金朝。金王朝是第一个曾真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便于区分,他们把宋政权统治下的人民统称为“汉人”。

元代继承了这一称呼,但概念上有些混乱。他们把治下民众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汉人”包括了生活在北方的汉人和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人,“南人”指南宋遗民,实际上也是“汉人”。满族是又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他们仍称明政府统治下的民众为汉人。

因为元代的蒙古族和清代的满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所以汉人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便被称作“汉语”“汉字”,专门研究汉字音韵训古和古文考据的学问被称为“汉学”。

-汉族

                        -汉族习俗

1、《汉代婚丧礼俗考》

 

 

 

杨树达撰 王子今导读(上海古籍有较新的版本)

 

 

该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汉代的婚丧史,书中事例多,史料丰富,论述详尽。本书作为二十世纪学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被秦汉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视为必读书,其学术视角与研究方法,对于所有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也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2、《汉族风俗史》

 

作 者:周耀明 万建中 陈华文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2004

 

 

全五卷,其中第二卷为秦汉·魏晋南北朝:

 

 

 

 

 

——以上两本书在网上都有下载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