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人拍到龙王,世界上会有龙王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世界上有人拍到龙王,世界上会有龙王吗?,第1张

世界上会有龙王吗?

龙王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想象出的一种圣物,让人们顶膜拜崇拜他,这就是皇上,为什么说自己是真龙天子?

世界上海龙王的儿子真的掉下到凡间?

这只是个神话故事而已。不用去相信那世界上怎么会有龙王更不要说龙王的儿子?还凡间呢,看电看电视,看多了。

世界未解之谜,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中国龙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此开启,因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这个故事虽然完美解释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龙怎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但史前文化遗址中龙形象的发现,使它不攻自破。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龙图腾是由其他动物图腾演变而来的。早期比较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是“蛇演变说”,当蛇演变为龙后,我们自然也变成了“龙的传人”。 《哪吒之魔童降世》龙王久居海底盘在石柱上,敖丙这个儿子是怎么来的?

噗,这个问题绝对是个有颜色的问题!龙王是啥?神仙还是妖?反正不是凡人,你个屁民能了解到啥?

我们还是聊一聊龙王和敖丙的爱恨情仇吧!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和他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命运。有了好爹娘,魔也成佛。否则,佛也成魔。同样被视作异类,李靖告诉哪吒:“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老龙王说:“你是妖族,你不能露出龙角,你要位列仙班,才能救我们。”龙王让所有的龙,把身上最硬的鳞片生生地 ,给敖丙合成了一个万鳞甲,让他一个孩子,扛起整个龙族。

当然,这也不能怪老龙王。在这部**里,龙王只是徒占个王名,实际上要和整个龙族一起,盘在万千柱子上,镇压住被关在海底的万千妖魔。妖魔被镇住了,龙族也被禁锢住了。他们不能离开柱子,离开所谓的龙宫。而这一切,只因为龙族也是妖族,他们不是正经的人类修炼的,没有决定命运的权力。所以龙王把整个龙族的希望,寄托在唯一可以活动的“灵珠龙蛋”敖丙身上,希望他炼掉龙角,隐藏龙族身份,位列仙班,再把整个龙族从地牢里救出来。

很多时候,一切原本没有意义。是人赋予了意义。是群众判定了善恶,贴了标签。千万个人说一个人是好人,那他就是个好人,千万个人说一个人是坏人,那他就是坏人。这些总比敖丙是怎么来的要值得探讨的多,不是吗?

龙王有在世界上吗

那是神话中的传说 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 龙王的来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传入,二是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 相传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曾有名为迦罗和郁加罗的两位龙王兄弟,一个在左边洒温水,一个在右边洒冷泉,为佛祖沐浴净身。在《过去现在因果经》里,浴佛的龙王成了难陀和优难陀,他们“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天龙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乐,歌唱赞颂,烧香散花,抛撒天衣、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 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里,龙王有八位。他们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宋代画家张胜温作《法界源流图》,画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龙王和优钵罗龙王)。这六位龙王都是人间王者的形状,穿袍蹬靴,携侍带眷,衬以天云海水。 唐代翻译的《华严经》中,龙王增至十位,名称也不同于上述八位。他们是: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幛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另外,还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很久很久以前有,可现在没了,灭绝了,以前我朋友的奶奶在屋里做饭,突然,天空变了色彩,我朋友的奶奶什么都看不见了,只看见一个龙,邻居都看见了,说那是火龙,把树上的树枝扯断了,然后走了,据说那树里面有神鸟,那树是祖传的,已经很大了,然后把我朋友他奶奶吓得魂都快丢了,事实证明,世界上有龙,不过我们不知道在哪,也可能灭绝了。

世界上(9)会有(2)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1、旗帜、族徽

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西夏狼主"50年代,哈萨克族部落有的还打着狼旗。东欧许多国家都以鹰为标志,这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美国、意大利为独首鹰,俄国(原始图腾为熊)、南斯拉夫为双首鹰。表示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这些动物标志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原于原始的图腾信仰。

2、服饰

瑶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畲族的狗头帽。(据传说,盘瓠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传说,其祖先为犬,名盘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国家危机。高辛帝出榜招贤,谓有能斩番王首来献者,妻以三公主。龙犬揭榜,前往敌国,乘番王不备,咬下番王首级,衔奔会国,献于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将公主嫁他,正在为难之际龙犬乎作人语:"你将我放入金钟之内,七天七夜,就可以变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一看身已变成人形,尚留一头未变。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头冠,他们就结婚了。)

3、纹身

台湾土著多以蛇为图腾,有关于百步蛇为祖先化身的传说和不 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纹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纹为主,演变成各种曲线纹。广东蛋户自称龙种,绣面纹身,以像蛟龙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龙之害。土蕃奉猕猴,其人将脸部纹为红褐色,以模仿猴的肤色,好让猴祖认识自己。

4、图腾舞蹈

即模仿、装扮成图腾动物的活动形象而舞。塔吉克族人舞蹈作鹰飞行状。朝鲜族的鹤舞。龙舞、狮舞。

图腾崇拜与禁忌

图腾崇拜首先要敬重图腾,禁杀、禁捕,甚至禁止触摸、注视,不准提图腾的名字。图腾死了要说睡着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苏宜兴人古为蛇图腾,因此对家蛇绝对不能打杀,认为在床上、米囤上发现家蛇为吉祥,在檐梁发现为凶,应立即回避。有时还要点燃香烛用食品来供奉。瑶族"男头女肩"皆贵,不能负重。尼泊尔崇拜牛,以之为国兽,禁杀、禁捕,禁止穿用牛皮制品。因国兽泛滥,不得不定时将其"礼送"出国。其次要定时祭祀图腾。清·刘锡诚《岭表纪蛮》:"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为尽礼"。

图腾牺牲与图腾圣餐

一般来说对图腾要敬重,禁止伤害,但有时却有极其相反的情况。有的部落猎取图腾兽吃,甚至以图腾为牺牲。之所以猎吃图腾兽,是因为图腾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气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但吃图腾兽与吃别的东西不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请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温克人猎得熊,只能说它睡着了,吃肉前要一起发出乌鸦般的叫声,说明是乌鸦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温克人。且不能吃心脑肺食道等部位,因为这些都是灵魂的居所,吃后,对遗骸要进行风葬,用树条捆好,然后放在木架上,与葬人基本相同。以图腾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以图腾兽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灵魂与图腾的灵魂是平等的,只是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换了一个家,而在阴间 的家里,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杀图腾,是以图腾的灵魂为信使,捎信给祖先灵魂,让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让图腾灵魂转达自己的愿望。如印第安乌龟族人杀龟祭祖。壮族的"蚂拐节"即青蛙节,壮族以青蛙为图腾。分三个阶段:找蚂拐、孝蚂拐、葬蚂拐。正月初一,全体出动找蚂拐,先捉到者,放七声地炮,敬告天地,被尊为蚂拐郎,成为节日首领,迎回蚂拐,密封于宝棺之中,再端入花楼,在震天动地的铜鼓声和鞭炮声中送往蚂拐亭。从初一到月底,是给蚂拐守孝,晚上还要为蚂拐守灵。守灵满25夜后,葬蛙,杀鸡宰鸭,蒸五色饭,早饭后送到坟场安葬,还要打开上一年的宝棺,视蚂拐颜色以卜吉凶。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

所谓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英语统称之为totemism。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关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即以图腾形象作为群体的标志和象征。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图腾标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关。

中国彩陶艺术中的图腾文化

彩陶的具像图案中,我们特别注意到"人面鱼纹",人面鱼纹是以异物同构的方式,将人面图案和鱼图案合为一体的其含义很可能是以人面为图腾的部族和以鱼为图腾的部族合并

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为龙

图腾

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萨满祭司职业的一种施法必需品,分为大地图腾,火焰图腾,水之图腾和风之图腾。通过各种图腾,萨满可以释放不同的减益或增益法术如“地缚图腾”(需要大地图腾才能够施放)能够减慢一定区域内敌方目标的移动速度、“法力之泉图腾”(需要水之图腾才能够施放)能够加速一定区域内己方队员的法力回复速度等。

漫话图腾

王凯符

“图腾”是个外来词,是英语totem的音译,原为南美洲印第安人语,在中国古籍中是不可能找到这个词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民族的保护神和氏族标志,这自然物的图形,就成了这个民族的图腾。

中国古籍中虽然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在大量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的文化古籍和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因此可以说,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崇拜物,别的不说,单就麟、凤、龟、龙这“四灵”而言,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就不知有多少,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图腾作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常常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龙为例,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龙的内容,几乎随处可见。《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周易》中的乾卦,是开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龙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物,是图腾,这可以从《周易》的这些话中得到印证。就因为如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龙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做“祖龙”,中国各族人民成了“龙的传人”。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了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在汉语词汇中,与龙有关的词也多到不可胜数,在近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单是以龙字为词头的词语就有数十个之多。

图腾崇拜与图腾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展图腾与图腾文化的研究就成了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图腾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历史和民族的风俗、民族的共同心理,对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图腾作为狭义的理解,专指远古时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标志。但图腾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或文化形象,不仅古代有,现今社会也依然存在。现在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是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有发展。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动,如运动会、博览会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实这都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此说可以成立,那么研究图腾崇拜和图腾文化,就更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不是图腾,但也和我国人民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总观龙图腾说的争论,觉得起码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问题是,图腾说来自西方学者,中国远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有过一个图腾崇拜时期?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学界的普遍观点,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便趋于衰落,步入阶级社会,就只剩下一些残余在延续。按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资料,龙的起源当是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的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图腾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龙却起源了。将方兴未艾的龙归划于一个趋于衰落的崇拜现象,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图腾概念有其原有的为学界所基本公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图腾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或可称为“狭义图腾”。增其内涵、扩其外延之后的图腾,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了,或可称之为“广义图腾”。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实物,而龙不符合这个条件,它们是自然界里没有的神物,因此,要说龙为图腾的话,就只能将龙划归到广义图腾的框框里。问题是,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时不时地会发生冲突。比如,按狭义图腾的要求,图腾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杀害的,而身为广义图腾物的龙却屡屡被惩罚被斩杀枣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如果要在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之间选择的话,我倒更倾向于狭义图腾,因为我觉得图腾就是图腾,应该尊重原初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太广义了,也就没有图腾了。

参考资料:

中国文艺>>文化频道>>龙文化

荔枝(学名:Litchi chinensis),又名离枝,具有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等多种功能,荔枝原产于中国,是中国岭南佳果,色、香、味皆美,驰名中外,有果王之称。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园锥花序,花小,无花瓣,绿白或淡**,有芳香。果皮肯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属无患子科植物。

Litchi chinensis、Lychee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别名丹荔,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云南等地栽培最多。每年6~7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去外壳,取假种皮(荔枝肉)鲜用或干燥后备用。

果实心脏形或球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假种皮新鲜时呈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甜。

荔枝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脂肪、柠檬酸、果胶以及磷、铁等,是对人体有益的水果。 俗称“桂圆”,是中国南亚热带名贵特产,历史上南方“桂圆”北“人参”之称。龙眼果实富含营养,自古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其滋补功能显而易见。

明李时珍曾有“资益以龙眼为良”的评价。据分析,果肉含全糖1238~2255%,还原糖385~1016%,全酸0096~0109%,维生素C 4312~1637毫克/100克果肉,VK1965毫克/100克果肉。龙眼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干、制罐、煎膏等。龙眼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现代医学实践证明 ,它还有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

龙眼对生产环境比较挑剔,世界上能种植龙眼的地方有限,一般在亚热带、偏温和气候无严重霜冻地区为合适。 因此,龙眼历来被人们称为岭南佳果,因其既可鲜吃又可作药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柑桔是凉性水果,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水果,是中国亚热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广的果树,也是广西最重要的果树。它包括的种类很多,广西主要栽培的有甜橙、宽皮柑桔、柚、金桔、柠檬等,而每一种类又有许多优良品种。

中国西部有果城四川南充,主产柑桔等水果。

古籍《禹贡》记载 4000 年前的夏朝,中国的广西、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柑桔,已列为贡税之物。到了秦汉时代,柑橘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史记苏奏传》(西汉司马迁著)记载:“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园”,说明楚地(湖北、湖南等地)的柑桔与齐地(山东等地(的鱼盐生产并重,《史记》中还提到:“蜀汉江陵千树桔,……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当时柑桔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柑桔的果实汁多味美,风味可口,含有丰富的糖分、有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成分,营养价值很高。柑桔还是医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果肉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罐头、果汁、果酱等;果皮可提取橙皮苷,提炼香精和果胶。 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有光泽、肉厚、核小、质脆细、汁多、酸度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酸中带甜的香味,特别是因其富含果酸及维生素C。诏安青梅的半成品----干湿梅富有弹性,呈淡**,加工时果皮不易开裂,内含物不易流失,且腌制过程中只需加适量食盐而不需添加其他任何添加剂就可达到保质期12个月以上,品质超过日本盛行的南高梅,符合日本的国家腌制标准,深受日本市场欢迎,被誉为“凉果之王”、“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青梅的成分组成具有如下特点:

1、低糖高酸(总糖13%、总酸64%),其T值(糖酸比)仅为02,是鸭梨的1/72,杏的1/8,甚至比柠檬的T值还低。因而,青梅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酸味原料。天然有机酸具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是青梅的主要功效成分。

2、具有合理的钙磷比1:1,与其它几种水果相比,不仅钙磷比合理,而且绝对数量较高,是生产儿童食品和老年食品的好原料。

3、含VB高达56mg/100g,为其它水果的数百倍,而且VB2处于很稳定的高酸性环境中,这是青梅很突出的优势。 中国梨产量最多的省是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四川、云南等。主要梨产区有山东烟台,栽培品种有黄县长把梨、栖霞大香水梨、莱阳茌梨(慈梨)、莱西水晶梨和香水梨;河北省保定、邯郸、石家庄、邢台一带,主要品种为鸭梨、雪花梨、圆黄梨、雪青梨、红梨;辽宁省绥中、北镇、义县、锦西、阜新等地主产秋白梨、鸭梨和秋子梨系统的一些品种;安徽省砀山及周围一带为酥梨产区;山西高平为大黄梨产区,原平则以黄梨和油梨为主载品种;甘肃兰州以出产冬果梨闻名;四川的金川雪梨和苍溪雪梨;新疆的库尔勒香梨和酥梨,烟台、大连的西洋梨也都驰名中外。河南宁陵县传统名特产金顶谢花酥梨(见图)。明弘治年间列为朝廷贡品。这种梨的梗蒂周围长有一层金**的果斑,谢花即酥脆可口,故名。其特点为颜色金黄,果皮细嫩,果肉酥脆,味甜汁多,食而无渣。除直接食用外,还可加工成罐头,也可酿酒、入药。当今,我国梨树研究取

得了丰硕成果,其代表品种就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林科所成功培育的中国红花酥梨,世界首例具有红花、红叶、红果的梨树优良品种,其花、果艳丽,果肉雪白细腻无砂细胞,酥脆蜜甜品质上乘。

6、葡萄

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产,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茎蔓长达10~20米。单叶,互生。花小,黄绿色,组成圆锥花序。浆果圆形或椭圆形,因品种不同,有白、青、红、褐、紫、黑等不同果色。果熟期8~10月,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为汉

代人张骞引入。 葡萄品种很多,全世界约有上千种,总体上可以分为酿酒葡萄和食用葡萄两大类。世界栽培品系有欧洲品系(European grape)及美洲品系(Fox grape)两大系统,根据其原产地不同,分为东方品种群及欧洲品种群。中国栽培历史久远的“龙眼”、“无核白”、“牛奶”、“黑鸡心”等均属于东方品种群。“玫瑰香”、“佳丽酿”等属于欧洲品种群。鲜用或阴干备用。在果品中,葡萄的资历最老,据古生物学家考证,在新生代第三地层内就发现了葡萄叶和种子的化石,证明距今六百五十多万年前就已经有了葡萄。有的学者认为在23000万年前至6700万年前就有类似葡萄的植物。 樱桃的品种有 红灯 早红 先锋 大紫 拉宾斯 早大果 针叶。其中,红灯和先锋是最常见的品种,也是樱桃中优质的两个品种,红灯颜色略带浅红,果把短小,熟透的红灯口感甜中略点酸味;先锋颜色深红,果把较长,熟透的先锋口感纯甜。

落叶乔木。株高可达8米。嫩枝无毛或微被毛。叶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7~16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大小不等的重锯齿,锯齿上有腺体,上面无毛或微具毛,下面被稀疏柔毛;叶柄长08~15厘米,有短柔毛,近顶端有2腺体。花3~6朵成总状花序,花直径15~25厘米,先叶开放;花梗长约15厘米,被短柔毛。萼筒圆筒形,具短柔毛;萼片卵圆形或长圆状三角形,花后反折。花瓣白色。雄蕊多数;子房无毛。核果,近球形,无沟,红色,直径约1厘米。花期3~4月,果期5月。 学名Psidium guajava L

别名芭乐鸡矢果 拔子 鸡屎拔

分布状况番石榴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热带果树。原产美洲热带,16~17世纪传播至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太平洋诸岛、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北非、越南等。约17世纪末传入中国。现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均有栽培,有的地方已逸为野生果树。

简介台湾芭乐为桃金娘科番石榴属果树,肉质非常柔软,肉汁丰富,味道甜美,几乎无籽,风味接近于梨和台湾大青枣之间。它的果实椭圆形,颜色乳青至乳白,极其漂亮,还是一等一的减肥水果。番石榴果形有球形、椭圆形、卵圆形及洋梨形,果皮普通为绿色、红色、**,果肉有白色、红色、**等。肉质细嫩、清脆香甜、爽口舒心、常吃不腻,是养颜美容的最佳水果。

营养分析

番石榴营养丰富,可增加食欲,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钾、铁、胡萝卜素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C,钙、磷、铁。番石榴营养价值高,以维生素C而言,比柑桔、香蕉、木瓜、番茄、西瓜、凤梨都高,铁、钙、磷含量也丰富,种子中铁的含量更胜于其它水果,所以最好能一起食下去。多吃可以预防老化,排除体内毒素的功效,还是一等一的减肥水果,果实具有治疗糖尿病及降血糖的药效,叶片也可治腹泻。收敛止泻,消炎止血。叶、果:急、慢性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鲜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臁疮久不愈。 Plum(Prunus,spp)李子是蔷薇科植物李的果实,俗称“恐龙蛋”。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7~8月间采收成熟果实,洗净,去核鲜用,或晒干用。饱满圆润,玲珑剔透,形态美艳,口味甘甜,是人们喜食的传统果品之一。它既可鲜食,又可以制成罐头、果脯,是夏季的主要水果之一。

1 促进消化:李子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有增加肠胃蠕动的作用,因而食李能促进消化,增加食欲,为胃酸缺乏、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者的食疗良品;

2 清肝利水:新鲜李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谷酰胺、丝氨酸、氨基酸、脯氨酸等,生食之对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大有种益;

3 降压、导泻、镇咳:李子核仁中含苦杏仁甙和大量的脂肪油,药理证实,它有显著的利水降压作用,并可加快肠道蠕动,促进干燥的大便排出,同时也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

4 美容养颜《本草纲目》记载,李花和于面脂中,有很好的美容作用,可以‘“去粉滓黑黯”,“令人面泽”,对汗斑、脸生黑斑等有良效。 苹果含有丰富的糖 、有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多酚及黄酮类营养物质,被科学家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

降低血脂:日本果树研究所的人体试验表明,每天吃两个苹果,3周后受试者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降低了21%,而甘油三酯水平高正是血管硬化的罪魁祸首。苹果的果胶进入人体后,能与胆汁酸结合,像海绵一样吸收多余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然后排出体外。同时,苹果分解的乙酸有利于这两种物质的分解代谢。另外,苹果中的维生素、果糖、镁等也能降低它们的含量。

降血压:过量的钠是引起高血压和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苹果含有充足的钾,可与体内过剩的钠结合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压。同时,钾离子能有效保护血管,并降低高血压、中风的发生率。英国著名药理学家苏珊·奥尔里奇博士发现,苹果中所含的多酚及黄酮类物质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癌症:日本弘前大学的研究证实,苹果中的多酚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而芬兰的一项研究更令人振奋:苹果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是一种高效抗氧化剂,它不但是最好的血管清理剂,而且是癌症的克星。假如人们多吃苹果,患肺癌的几率能减少46%,得其他癌症的几率也能减少20%。法国国家健康医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还告诉我们,苹果中的原花青素能预防结肠癌。

抗氧化作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小组把老鼠的脑细胞浸到含有栎精和维生素C的液体中,发现脑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同其他蔬菜水果相比,苹果里含有的栎精是最好的,而红苹果又比黄苹果和绿苹果好。所以,对于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来说,苹果是最好的食品。

强化骨骼:苹果中含有能增强骨质的矿物元素硼与锰。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硼可以大幅度增加血液中雌激素和其他化合物的浓度,这些物质能够有效预防钙质流失。医学专家认为,停经妇女如果每天能够摄取3克硼,那么她们的钙质流失率就可以减少46%,绝经期妇女多吃苹果,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防治骨质疏松。

维持酸碱平衡:70%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的人身上,而苹果是碱性食品,吃苹果可以迅速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包括运动产生的酸及鱼、肉、蛋等酸性食物在体内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增强体力和抗病能力。 按照抗旱能力和需水量不同,可将果树分为3类:

①抗旱力强的品种,如桃、杏、石榴、枣、无花果、核桃、凤梨等。

②抗旱力中等的品种,如苹果、梨、柿、樱桃、李、梅、柑桔等。

③抗旱力弱的品种,如香蕉、枇杷、杨梅等。

果树需要水分,但并不是水分越多越好。有时果树适度的缺水还能促进果树根系往深处扎,抑制果树的枝叶生长,减少剪枝量,并使果树尽早进入花芽分化阶段,使果树早结果,提高果品的含糖量及品质等。 1灌水时间

给果树灌水应在果树生长未受到缺水影响以前就进行,不要等到果树已从形态上显露出缺水时才进行。如果出现果实皱缩、叶片卷曲等现象时才进行灌溉,则对果树的生长和结果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确定果树灌水时间,应主要根据果树在生长期内各个物候期的需水要求及当时的土壤含水量而定。一般应抓好4个时期的灌水:

①花前水,又称催芽水。在果树发芽前后到开花前期,若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可促进新梢的生长,增大叶片面积,为丰产打下基础。因此,在春早地区,花前灌水能有效促进果树萌芽、开花、新梢叶片生长,提高坐果率。一般可在萌芽前后灌水,提前灌效果更好。

②花后水,又称催梢水。果树新梢生长和幼果膨大期是果树的需水临界期,此时果树的生理机能最旺盛。若土壤水分不足,会致使幼果皱缩和脱落,并影响根的吸收功能,减缓果树生长,明显降低产量。因此,这一时期若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溉。一般可在落花后15天至生理落果前灌水。

③花芽分化水,又称成花保果水。就多数落叶果树而言,此时正值果实迅速膨大及花芽大量分化时期,应及时灌水。

④休眠期灌水,即冬灌。一般在土壤结冻前进行,可起到防旱御寒作用,且有利于花芽发育,促使肥料分解,有利于果树次年春天生长。

2灌水次数

果树在各个物候期内的灌水次数主要取决于各个时期的降水量和土壤的水分状况。一般年份,上述各个灌水时期通常灌水一次即可满足果树该时期的需水要求。除这些时期外,当果园土壤含水量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50%,也必须及时灌水。

3灌水量

果树的灌水量依果树的种类、品种和砧木特性、树龄大小以及土质、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耐旱树种,如枣、板栗等的灌水量可以小一些,耐旱性较差的树种,如葡萄、梨等的灌水量应大一些。幼树应少灌水,结果果树可多灌水。沙地果园宜小水多灌,盐碱地果园灌水应注意地下水位,以防止返盐、返碱。一般成龄果树最适宜的灌水量以水分完全湿润果树根系范围内的土层为宜。在采用节水灌溉方法的条件下,要达到的灌溉深度为04~05米,水源充足时可达08~1米。

郝用威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绿松石一词始于清代,记载《大清五朝会典》[1]中,五朝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康熙朝会典原称《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始修编,二十九年(1690)告成,由大学士伊桑阿、王熙任总裁,上起崇德元年(1636),下迄康熙二十五年(1686)全书共 162 卷。雍正朝会典,续纂于雍正二年(1724),告成于雍正十年(1732),由大学士尹泰、张廷玉任总裁。上起康熙二十六年(1687),下迄雍正五年(1727)。由此可见,有清一代政府曾五次纂修会典,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充分反映了当时行政体制高度完备,为我们今天研究、认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代典、风习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此引用会典中有关绿松石的史料,极为重要。

《康熙会典》卷四八载“郡王冠服:崇德元年(1636)定冠项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七颗,前舍林,嵌东珠三颗,后金花,嵌东珠二颗,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颗。”

又:“镇国公冠服:后花嵌绿松石一颗;

辅国公冠服:嵌绿松石一颗;

官员、民公:嵌绿松石四颗。”

顺治“八年(1651)和硕公主额驸冠,带用金镶圆玉版四片,每片嵌绿松石一颗。”“和硕公主”中“和硕”为满语“一方”之意。据清制妃嫔所生之女及皇后抚养的宗室之女,在出嫁时封为和硕公主,品级同郡主。

《嘉庆会典·冠服》卷四三载:“皇帝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纪念,背大小坠珍宝杂饰,各维其宜,惟:天坛用青金石饰、地坛用蜜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杂饰为宜,吉服朝珠、珍宝随所御、绦皆明**。”(图1)

“皇后金约:镶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裹,后系金衔绿松石结实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等。”

“皇贵妃,亦有后系金衔绿松石结实珠下垂。”

《光绪会典》卷二九载:“帝朝珠如前朝……月(坛)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皇后亦用“金系绿松石结”(图2)。

又据《清史稿·舆服志二》[2]卷一〇三所载皇帝、皇后等冠服制度,均与《大清会典》基本一致。

图1

1—东珠(108颗);2—佛头(4颗红珊瑚,顶上为佛头嘴系,三眼);3—纪念(三串绿松石珠各10颗);4—绦丝;5—背云;6—大坠

图2

清·谈迁(1593~1657)《北游録·纪闻下》[3]:“今顺治二年(1645)润六月朔。定官民服饰。公起花金帽顶上衔大红宝石嵌东珠三。带用圆玉板四块,围以金。内镶一绿松子石。一品侯伯同,帽顶如上,嵌东珠一。带用方玉板金镶,镶一红宝石。二品以下,俱无绿松石饰。”

清·福格《听雨丛谈》[4]一书记载清代掌故,多记典章制度,“帽顶”条:“帽顶之制,始于崇德元年(1636)二月……四年(1639),重定冠制……顺治元年(1644),定诸王帽顶嵌东珠十颗……二年(1645)……镇国公帽顶二层,共嵌东珠五,前嵌东珠一,后嵌松石一颗……”到了雍正五年(1727)、八年(1730)的定制一直到晚清。

其一,绿松石一词,最早出现在《康熙会典》(最初叫《大清会典》)上:崇德元年(1636)太宗皇太极始称大清,制定王公冠服中嵌绿松石的规则,如此推崇绿松石的时间理应更早。

绿松石列入清政府的《大清会典》上,绿松石因之被视为皇权的象征。为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绝无仅有,还出现在《清史稿·舆服志》上,又为当时著作家谈迁《北游录》、福格《听雨丛谈》中一再引用和细化。

其二,为探求清王朝满族发源地区的绿松石的渊源,在此简略回溯满族的悠久历史。满族原始先民为2000多年前的肃慎,分布在今长白山北,东滨日本海,西近嫩江,北达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与中原交流频繁,从事狩猎业;到了秦汉以后改称挹娄(有说两者为不同民族),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到了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代又叫勿吉、靺鞨、人口发达,部落达十个;唐末以靺鞨为主体,在松花江流域建立渤海国,部分黑水靺鞨人被其奴役,辽灭渤海后,与南宋并立王朝,其时又称女真人,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与汉族融合,仍留在东北的各女真人,仍过着无市井城郭,逐水而居的渔猎生活,这时明朝在女真分布区建立384个卫、所。女真社会生产发展和各部落间掠夺战争不断,16~17世纪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以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为主体,将散居各地女真部统一的共同体。努尔哈赤传位皇太极,采取了大量施政措施,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下,使满族社会由奴隶制急剧向封建制转化。于天聪九年(1635)正式改定族称“满洲”,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

这里应说明肃慎的后裔和满族既有关联,又不能等同,又不能完全断裂开来,这是我国研究民族史家们的任务。要说明在东北广大地区、历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后金)等发展改变过程中,屡现绿松石文化的踪迹,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传承到清王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绿松石文化中又一奇葩!

其三,满族对绿松石的崇尚,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满族分布区的我东北地区及邻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出土绿松石鸮形饰(辽宁东山嘴)[5、6]、绿松石鱼耳坠(阜新胡头沟)[7];东汉时期绿松石珠(辽宁盖县)[8];两晋时期绿松石串(辽宁朝阳王子坟)[9]和慕容鲜卑嵌绿松石半圆形牌饰[10];北燕绿松石珠(辽宁北票)[11];唐时期渤海国绿松石饰(吉林和龙)[12];辽代绿松石饰(内蒙古赤峰)[13];元代绿松石饰(内蒙古巴音塔拉)[14];明代兀的哈人(赫哲族前身)绿松石饰(黑龙江绥滨县)[15]等,历经数千年的历史遗珠、延续、传承绿松石文化,闪烁着文明之光。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经历频繁的交融、互补、吸收、传承绿松石文化更加丰富和广泛,积累到清立国之初,将其纳入至高无上的王朝冠服定制中,装饰王公贵族,更显得绿松石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去揭示其内涵。

其四,绿松石的名称,据章鸿钊在《石雅》[16]中认为“形似松毬,色近松绿,故以为名,而其渊源今亦未易详焉矣。”此说仍需研究。前述东北地区出土不同时期绿松石饰;最早出现绿松石鸮形饰和绿松石鱼耳坠,说明早期先民从事农业、兼顾捕鱼、放牧生产,祈求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能捕获更多的鱼类,以供食用,同时还象征生殖文化,让氏族人口繁盛。早期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显示生活环境拥有神秘的大森林,广阔的草原,葱绿的农作物和洁净的绿色河、湖、海的水流,似乎神灵洒落大地出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古老先民视绿松石具灵性,在来源极为稀少的情况下,让具有权势的首领和巫师,不分男女,延续到帝后,以各种形式配戴在身,既有威严,又是祈求上苍保一方(一国)年成平安、和顺的习俗。

绿松石一词何来?还得在满族中寻根刨源。

据《清史稿·太祖本纪》卷一:“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从奉为贝勒,居长白山”。

“感珠果而孕”的故事,缘于长白山高峰白头山(海拔2744m)东侧,有一个明镜般的小湖,因其“形如荷盖,故名圆池”,今称之为“小天池”。湖水清流碧蓝。传说池畔飘落三朵彩云,走出三位美丽的仙女,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姐叫佛库伦。他们脱衣入水游泳嬉戏。这时飞来一只神鸟,口衔一只朱果,吐落在三姐佛库伦的衣裙上,而后飞走了。三位仙女上岸穿衣,佛库伦见到朱果,放入口中,一下子掉入腹中,不久佛库伦怀孕了,只得留在布里瑚里湖边。后来生下一位神童,出生后就能讲话。母亲告诉儿子的姓叫爱新觉罗(满语“爱新”为金,“觉罗”为姓),名字叫布库里雍顺,还告诉他应该去的地方。把儿子放在一只松木小船上后,佛库伦便回到天界去了。

布库里雍顺沿着松花江而下,一直到了三姓一带,登岸后,采集松树枝和野草,搭建了一个窝棚住下。当地鄂、漠、辉三姓氏族的部落,争当酋长而展开争斗和厮杀不止。有人去江边取水,见到布库里雍顺,相貌奇伟,高大魁梧,赶快跑回去相告:来了一位奇人。大家拥去,问布库里雍顺从何而来?他说:我是天上神女所生,前来平定战乱,并统治你们。大家推举这位天生的圣人为首领,三姓人的生活安定了。

布库里雍顺为满族奉为祖先,爱新觉罗族姓的先祖,布里瑚里湖也成为满族的发祥地,清政府每年都来“生龙圣地”的圆池祭拜。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为了纪念祖先,在池西南角的岩上立了一块“天女浴躬处”石碑,记载了这则美丽的神话传说。

清王朝康熙帝玄烨的科学文集《康熙几暇格物编·窝集》[17]上之上载:“窝集东海边,接乌喇、黑龙江一带,西至俄罗斯,或宽或窄,丛林密树,鳞次栉比,阳景罕矅。如松柏及各种大树,皆以类相丛,不杂他木。林中落叶常积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尽为泥滓,人行其难。其地有熊及野豕、貂鼠、黑白灰鼠等物,皆资松子、橡栗以为食。又产人参及各种药料,人多有不能辨识者,与南方湖南、四川相类”。在《清史稿·地埋志三》卷五十六中有类似的记载。“窝集”又称“窝稽”、“乌集”和“兀集”,指长白山的老林,今称之为原始森林。满族生存的聚集地,清王朝最初经营发祥之地,将长白山视为龙脉发脉之地,钟情于这里的一切。

在玄烨《康熙几暇格物编·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上之中载:“古今论九州山脉,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

长白山龙脊时伏时现,蜿蜒而南,磅A起顿,峦岭重叠,入海于山东陆起,止于泰山;为五岳之首。此“龙脉”走向,据现代地质调查确实存在,只是一条巨大的地北东—南西走向的构造带。玄烨的论证出于政治目的:清王朝一统中国是上苍所定。由此,引申自久远以来受到尊崇又稀见的一种绿色彩石(即绿松石)历来有各种名称。

被视为神山圣水的长白山,海拔2697m,为东北亚最高山岭,地处寒温半湿润气候条件,具鲜明又丰富的植物分带:海拔2000m以上为高山苔原,1700~2000m为亚高山桦林,1100~1700m为云冷杉林,1100m以下为针阔叶混交林带。后者又叫阔叶红松林带,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东北乡土树种,亦称果松、海松,松科,常绿乔木,挺拔顺直,高可达40~50m,树冠短小,小枝有绒毛,叶五针一束,粗硬,果球卵状,圆锥形,棕**。红松分布长白山、小兴安岭一带的原始森林,是我国唯一的红松母树基地。红松高大伟岸,苍劲挺拔,郁郁葱葱,不畏风雪严寒,具有一种不屈不挠精神和昂扬向上的崇高气势。长白山露水河的红松树龄480多年,高353m,胸径124m,长白山历经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三次火山喷发的劫难,顽强的生存下来,现在依然翠绿,蕴藏无穷的生命力,令人敬畏。红松林区每在六月下旬,出现一片**烟雾,似**巨伞罩住,原因是红松下部雄性花粉随气流飘扬向上,与分布在树冠上的雌花结合,这一自然现象,被生活在这里的爱新觉罗氏祖先视为“有天子气”,古传“黄旗紫盖”为帝王应运而生的气象。因而女真人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反明,十年(1625)迁都沈阳,十一年(1626)死后,传位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号天聪,十年(1636)改后金为清,接受汉文化,建立礼制,在《大清会典》中最先出现绿松石,为大清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被列入典章制度。理应是清王朝祖先对长白山原始森林,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力量,为此爱新觉罗氏族将东北地区传承数千年,受到尊崇又稀见的一种绿色彩石,历来有多种称谓和文化内涵,爱新觉罗氏将苍翠葱绿,高大奇伟的,令人敬畏的神树,红松之名转借而谓“绿松石”更赋予一种既神圣又高贵的身份。清王朝历代皇帝佩戴象征皇权的朝珠,主体由产于源流长白山的松花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的108颗东珠组成,并称之为“身子”。在朝珠中还列入称之为“纪念”的三串共30颗绿松石珠,寓意永不能忘圣山长白山的原始森林地区,为“龙脉发源之地”、“生龙之地”和“兴龙之地”。

由于清王朝统一中国,在清初或更早些,将长白山龙脉发祥地的原始森林中的高大青绿的东北松之名,转借而出现绿松石名称,更赋予一种神圣的身份,视为高贵的绿松石,最早于大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列入典章制度“郡王冠服”佩戴。由于清王朝统一全国,绿松石名谓再没有变更了,延续到如今。

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为祝贺慈禧太后 60 寿辰而制作一座“玉石仙台”,高130cm,长177cm,宽96cm。紫枟木雕仙山上,以玉石、晶石、玛瑙、翡翠、珊瑚、孔雀石、绿松石、青金石、染色象牙等材料表现“蓬莱仙境”、“洞天福地”景象。其中,有一绿松石山子,象征满族视为“兴龙之地”圣山长白山,山上雕的松树枝干和松针簇拥,也是不忘传承清王朝祖制遗轨的再现,为绿松石名称来自王朝发祥地长白山原始森林中东北松的又一佐证。

参考文献

[1]大清会典北京:线装书局影印,2006

[2]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3]清·谈迁北游録·纪闻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351

[4]清·福格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46~47

[5]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1~11

[6]郭大顺红山文化考古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016~033

[7]辽宁省博物馆大连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4,(3):287~329

[8]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辽宁盖县九垅地发现东汉纪年砖墓文物,1977,(9):93

[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王子坟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7(11):4~18

[1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辽宁朝阳田草沟晋墓,文物,1997(11):33~41

[11]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北票市文管所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2):209

[12]郭文魁和龙渤海古墓出土几件金饰,文物1973(8):41~47

[1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辽耶律羽之墓发掘报告文物,1996(1):4~32

[1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清理记文物,1961(9):58~61

[15]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鹤岗市文物管理站绥滨县东胜村明代兀的哈人墓葬文物,2000(12):43~48

[16]章鸿钊,石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74~75

[17]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几暇格物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我叫步献强,我想知道我们步姓有多少人?分布在哪里?排名多少啊? 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4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编辑本段

步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步丈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步人,全称为步尺人,亦称丈步人,是西周初期辅政大夫召公]所设置的官位。

在周成王姬诵即位之初,由于年龄仅十二岁,因此由辅政大夫召公](姬])与周公旦(姬旦)分而治,立“周召分石”为界标,(陕塬,今河南三门峡)以西的地方归召公]管理。在此期间,召公]制定了西周时期最初的长度度量衡单位“尺”,并设置“步人”之官,督管全国各地长度、面积的使用规范。

在古代兵书《军礼司马法》中规定:“六尺为步,步百为亩。”在典籍《礼・王制》中则记载:“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

实际上,周尺以步长为度,则一步为六尺四寸。在史籍《史记・秦始皇纪》中记载:“周人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索隐曰: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非独秦制。又王制八尺为步,今以六尺四寸为步,步之尺数亦不同。”

在步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步人氏、步尺氏、丈步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有没有人姓步? 1、有姓“步”的,当年俺的团政委叫“步学法”;2、步姓的由来及其他:步姓出自姬姓,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虎,他有三个儿子:称、芮、义。义后来生了扬,扬被封于步邑。人称步扬。他的后代于是以邑为姓,称为步氏。历史上步姓望族居平阳(在今天的山西临汾西南),其堂号分别是:  “临湘堂”和“宽宏堂”:三国的时候,东吴步涉性格宽宏大量。开始得时候隐居于江东,种瓜自给自足,昼夜读书,勤于钻研,博研艺道,无不精通。孙权知道后拜他为讨虏将军,后又召为主记,迁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孙权称帝后,拜为骠骑大将军。他前后推荐的人才,提拔埋没的人才,解救受患难的人才很多。当了丞相以后,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和平常的书生一样。西陵20年,大家都折服于他的威兴。内外都很尊重他。

另外步姓历史名人有:

步熊:字熊叔。晋朝人。爱好占卜术,门徒很多。赵王厅到他的名声后,请他来占卜。步熊于是对别人说,赵王的死已经不远了,没有什么好占的。赵王听了以后很生气,派了将士去杀他,他施了伎俩逃了出来。跑到成都王颖处,颖失败以后,步熊被杀。

步骛:字子山。三国时期吴国淮阴人。当时遇到天下大乱,他于是迁居到江东去隐居避难。每日种瓜糊口,夜里就看书钻研。后来,孙权为讨虏将军,召他为主记,因为他能文能武,又升迁为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拜为骠骑大将军,屡立战功。他精通兵法,用兵神速,特别在危机的时候,能解围营救。 不知这样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世界上有姓步的人吗? 有姓步的人,历史上的名人有:步熊 字熊叔。晋朝人。爱好占卜术,门徒很多。赵王厅到他的名声后,请他来占卜。步熊于是对别人说,赵王的死已经不远了,没有什么好占的。赵王听了以后很生气,派了将士去杀他,他施了伎俩逃了出来。跑到成都王颖处,颖失败以后,步熊被杀。步骘 字子山。三国时期吴国淮阴人。当时遇到天下大乱,他于是迁居到江东去隐居避难。每日种瓜糊口,博研道艺,广览群书,夜里就看书钻研。他性格宽宏,颇得人心,喜怒不形于声色,“而内外肃然。”后来,孙权为讨虏将军,召他为主记,因为他能文能武,又升迁为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拜为骠骑大将军,屡立战功。他精通兵法,用兵神速,特别在危机的时候,能解围营救,其人品甚受到敌方的敬佩。 步叔乘 春秋末年齐国人。步叔氏,名乘,字子车。孔子弟子,以贤名配祀孔庙。 步谅 宋朝江西总管。 步金门 (1839~1904),字梦莲,号荣诏;河南杞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