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文言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尚书的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尚书,全文翻译及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所在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

《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宋代刻本《尚书》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秦誓》篇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

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第三 作者:朱自清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

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了,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

记事需要化自称为。

2 尚书序课文翻译

孔壁本。

鲁恭王坏孔宅,得古文《尚书》。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说,是本多出16篇;又有孔安国家人献于国家之说。

但以常理推之,既是鲁恭王坏孔宅所得书,似乎此本就不应有孔安国家人再献之事。孔安国家藏本和孔壁本很可能并不是一个本子。

古文《尚书》的各种版本西晋永嘉之乱后,全都亡佚了。此言既是你要找的孔安国的 已经流失,更不会有解释了。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颐)上献了用“隶古定”写的伪古文《尚书》,他把伏生的28篇析成33篇,另从当时的古籍中拼凑文句再编出25篇,以凑成刘向说的古文58篇之数。为了这本伪古文《尚书》,唐宋以下不知多少学者费尽心机,如宋代的吴域、元代的吴澄、明代的梅族,至清代的阎若璩和惠栋,方彻底证明了这原来是一作伪案。

由于伪孔传古文《尚书》经文完整、注解详明,它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初,唐太宗命孔颖达主持对《易》、《书》、《诗》、《礼记》、《春秋左氏》五部经典的全部训义作总整理,这样就有了170卷的《五经正义》,高宗时更明令“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

《五经正义》中的《尚书正义》所用正是伪古文《尚书》。唐天宝年间又命卫包用楷书改写成“今字本”,其中有改错之处。

唐开成间这种今字本被刻在开成石经中,成为以后一切版刻本之祖。天宝改书后,旧本逐渐亡佚。

3 《古文尚书》里面是写什么的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4 尚书序课文翻译

孔壁本。鲁恭王坏孔宅,得古文《尚书》。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说,是本多出16篇;又有孔安国家人献于国家之说。但以常理推之,既是鲁恭王坏孔宅所得书,似乎此本就不应有孔安国家人再献之事。孔安国家藏本和孔壁本很可能并不是一个本子。

古文《尚书》的各种版本西晋永嘉之乱后,全都亡佚了。

此言既是你要找的孔安国的已经流失,更不会有解释了。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颐)上献了用“隶古定”写的伪古文《尚书》,他把伏生的28篇析成33篇,另从当时的古籍中拼凑文句再编出25篇,以凑成刘向说的古文58篇之数。为了这本伪古文《尚书》,唐宋以下不知多少学者费尽心机,如宋代的吴域、元代的吴澄、明代的梅族,至清代的阎若璩和惠栋,方彻底证明了这原来是一作伪案。

由于伪孔传古文《尚书》经文完整、注解详明,它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初,唐太宗命孔颖达主持对《易》、《书》、《诗》、《礼记》、《春秋左氏》五部经典的全部训义作总整理,这样就有了170卷的《五经正义》,高宗时更明令“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五经正义》中的《尚书正义》所用正是伪古文《尚书》。唐天宝年间又命卫包用楷书改写成“今字本”,其中有改错之处。唐开成间这种今字本被刻在开成石经中,成为以后一切版刻本之祖。天宝改书后,旧本逐渐亡佚。

5 尚书,全文翻译及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所在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

《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宋代刻本《尚书》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秦誓》篇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

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第三 作者:朱自清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

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了,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

记事需要化自称。

6 礼部尚书韩公行状文言文翻译

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节选)

唐·李 翱

曾祖泰,皇任曹州司马。祖濬素,皇任桂州长史。父仲卿,皇任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公韩愈,字退之,昌黎某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汴州乱,诏以旧相东都留守董晋为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以平汴州。晋辟公以行,遂入汴州,得试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晋卒,公从晋丧以出,四日而汴州乱,凡从事之居者皆杀死。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选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为幸臣所恶,出守连州阳山令。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摘自《百度贴吧》

(翻译)曾泰,皇上委任曹州司马。祖父王浚一向,皇任桂州长史。他的父亲仲卿,皇任秘书郎,追赠尚书左仆射。公韩愈,字后的,昌黎某人。生三年,父亲去世,养在兄弟会舍弃。长大,读书能记住他生命的所学。二十五岁,上进士第。汴州混乱,诏令以旧相东都留守董晋为同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因为平定汴州。晋国公府以行,于是进入汴州,可以试着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晋死,公从晋国丧事而出,第四天,汴州混乱,凡从事居住的人都杀死。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上奏为节度推官,可以试着太常寺协律郎。选授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是到我所厌恶的东西,出任连州阳山令。政治有惠于下。当公离去,很多老百姓认为您的姓来命名他的儿子。

《百度文言文翻译》

7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区别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朱熹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尚书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也颇为曲折秦时焚书,尚书被烧毁汉初原秦朝博士伏生传《尚书》29篇,因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故被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期,从孔子旧居的墙壁里发现了用蝌蚪文写成的《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孔子后代孔安国整理流传,除却和今文相同的29篇,又多出16篇据专家考证,“今文和古文既同是古文,而又均译成今文,它们的不同,不过是词句的略异,等于后世书籍的异本或别本” 后来由于经历战乱,今文、古文《尚书》都散失了,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上《古文尚书》,其中有33篇与《今文尚书》大致相同,又多出25篇,从南宋一直到明清,很多学者都质疑梅氏尚书的真实性,最终经过阎若璩等人的考证,确定梅本所多出的25篇,为魏晋时期的伪作,被称为《伪古文尚书》但是保存在伪孔本中的原已失散了的今文二十九篇,就成了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8 简述今古文《尚书〉》之争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汉兴,沿秦制,设博士,到汉武帝时共设十四个五经博士。他们所传习的经典出于先师口授,皆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称为今文。同时,六国古文旧书,在秦火焚禁之后,也渐次复出于人间,其书皆用六国文字抄写,称为古文。古文出自战国时遗存的古文旧书,其成书年代,只比隶书略早一两个世纪。这个古文既不能说是春秋以前的古文,也不能说是比春秋时代更早的殷周古文。这个古文有严格的时间和地区的限制,它只是战国时代通行于东方六国之间的古文。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欲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大学》的作者是春秋末期曾子

2、《中庸》的作者是春秋时期子思

3、《论语》的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4、《孟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5、《诗经》的作者是佚名,传为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春秋末期孔子编订

6、《尚书》的作者是先秦诸子

7、《礼记》的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七十子后学

8、《周易》的作者是商末周初姬昌

9、《春秋》的作者是春秋末年左丘明

扩展资料:

四书五经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被用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乃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大学(文献古籍曾子《大学》)

-中庸(汉语词语)

-论语(中国儒家经典)

-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尚书(中国古籍)

-礼记(儒家经典书籍)

-周易(易经)

-春秋(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春秋左氏传

这是《尚书问答》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了,简单的说一下关于《尚书》的一些基础问题。

一、为什么《尚书》在十三经中争议最大?

《尚书》是十三经中唯一经文本身今古文掺杂的书,其他的经,

比如《诗经》,毛诗属于古文,三家诗属于今文,这都是解释经的传,而毛诗和三家诗所用的《诗经》本身并没有多大区别;

再比如《春秋》,《春秋左氏传》属于古文,《公羊传》和《谷梁传》属于今文,但是这三部传所用的经本身也基本相同。

而《尚书》经文本身就是今古文混杂。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东晋梅赜所献的本子,其中有东汉伏生所传的28篇,还有古文尚书25篇,普遍人们认为这25篇是伪造的,但是其中的今文28篇是否就是伏生所传,也未可知。且篇数还有多种版本,有的把一篇文章分成两篇,就算两篇(《尧典》分为《尧典》和《舜典》;《盘庚》分为上中下三篇等等)所以特别纷乱复杂。

总结一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经文”本身充满争议。

于此相对的例子,比如《仪礼》为今文经学所传古礼;《周礼》属于古文经学,历史上虽然也多有互相攻击,但至少对经文本身无甚异议。

二、读《尚书》能学到什么?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一遍《尚书》可以至少得到以下知识:

1、了解三代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尧舜禅让、大禹治水、五行的内容、武王伐纣等等吧,不胜枚举,这对于丰富历史知识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2、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专题内容,比如:

《禹贡》中可以学到九州的来历和一些地理常识;

《洪范》中有关于“五行”的内容,应该也是比较早的记载“五行”内容的专著;

《吕刑》中关于古代法律和刑罚的内容;

等等。

3、文学。

《尚书》中有很多文辞优美的地方,值得记忆和背诵,比如第一篇《尧典》开头: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三、应该选什么书籍来读呢?

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今译系列都可以的。

最后想说一点,对于普通读者,完全不用过于关注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也不用过多的关注于《尚书》中哪些篇目是伪造的,因为即使有一些的确是伪书,但是对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非常大的,最为经典的就是《大禹谟》被公认为是伪书,但其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却深深的影响了中国近一千年左右的历史和文化,具体可以参见下面关于“什么是“虞廷十六字””那篇我写的短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