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之麻子仁丸 41 麻子仁丸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效与主治 45 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 46 方解 47 临床运用 471 加减法 472 使用禁忌 48 现代适应证 481 习惯性便秘 482 老年性便秘 483 产后便秘 484 其他 49 麻子仁丸的药理作用 491 对肝胆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492 对心脏、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9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9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95 抗炎、抗氧化、抗过敏作用 410 歌诀 411 出处 5 麻子仁丸药品说明书 51 药品名称 52 分类 53 剂型 54 麻子仁丸的主要成份 55 麻子仁丸的药理作用 56 麻子仁丸的功能主治 57 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 58 注意事项 59 专家点评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麻子仁丸 1 拼音
má zǐ rén wán
2 英文参考Maziren W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aziren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麻子仁丸记载于《伤寒论》,其组成为麻子仁500g、芍药250g、枳实250g、大黄500g、厚朴250g、杏仁250g,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功效,主治因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气机受阻所致的脾约证,现代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药物性便秘、产后肠燥便秘,亦用于 疾病手术后大便干燥引起的疼痛和出血辨证属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者。
4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之麻子仁丸该方剂润肠、泻下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对症治疗方法,使便秘立即好转,但其调节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功能,改善直肠垫静脉循环障碍,抗感染、抗炎,改善产妇产后感染及产道撕伤之炎症,调节免疫功能则是其根本治疗,此即中医所谓既治本又治标。[1]
41 麻子仁丸的别名
麻仁丸(《类证活人书》卷十五)、脾约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麻仁滋脾丸[2]、脾约丸[2]。
42 处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3]。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炙)半斤,大黄(去皮)一斤,厚朴(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炒)一升[2]。
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炙)大黄500克(去皮)厚朴250克(炙,去皮)杏仁25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麻子仁500g、芍药250g、枳实250g、大黄500g、厚朴250g、杏仁250g[4]
麻子仁20g、芍药9g、枳实9g、大黄12g、厚朴9g、杏仁10g[5]
43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3]。
6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服3次,渐加量,以软便易排为度。[5]
44 功效与主治《伤寒论》之麻子仁丸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功效。主治因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气机受阻所致的脾约证,症见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口渴口臭,舌红苔薄黄,脉数[4]。
麻子仁丸功能润肠通便[2]。治脾约,大便硬,小便数,趺阳脉浮而涩[2]。
45 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饮服十丸,每日三次,渐加,以知为度[3]
药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4]
46 方解麻子仁丸治证为脾约。系由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频数;燥热伤津,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治宜润肠泻热,行气通便。[6]
方中重用麻子仁质润多脂,滋脾润肠,润燥通便为君药。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杏仁利肺降气,润燥通便;白芍养阴敛津,柔肝理脾,共为臣药。枳实下气破结,厚朴行气除满,以加强降泄通便之力,用以为佐。使以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综观全方,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剂。使腑气通顺,津液充足,下不伤正,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6]
麻子仁丸即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而成。虽亦用小承气汤泻肠胃之燥热积滞,但实际服量较少,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配伍以蜂蜜、白芍,既可益阴润燥以通便,又能减缓小承气汤攻伐之力,使下不伤正,而且本方只服10小丸,用量渐加,都说明本方意在润肠泻热,而属缓下之剂。[6]
麻子仁丸方中麻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大黄、厚朴、枳实(即小承气汤)泄热行滞;蜂蜜润燥滑肠[2]。合而为丸,具有润肠、通便、缓下之功[2]
47 临床运用麻子仁丸是治疗胃热肠燥便秘的常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或脘腹胀满、腹时作痛、口渴口臭、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471 加减法若肠胃燥热见痔疮出血者,加槐花、地榆;痔疮便秘者,加桃仁、当归;伤津较甚,舌红少苔者,加生地、玄参、麦冬等;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芒硝以软坚散结,泻热通便。[4]
472 使用禁忌孕妇、年老及血虚津亏便秘者,应慎用麻子仁丸[4]。
48 现代适应证麻子仁丸现代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秘[7]。
481 习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困难。单纯性便秘常见原因是饮食量少,且渣少,消化液被肠道吸收;食物成分搭配不合理,含蛋白质较多而碳水化合物较少,肠道菌群对肠内容物发酵作用减少,大便已呈堿性;或食物中蔬菜少,纤维素太少;另外,营养不良或肠肌张力减低,收缩力减少,蠕动缓慢无力,易致便秘;佝偻病、高钙血症、皮肌炎、呆小病、先天性肌无力等亦常因肠壁肌肉无力、功能失调而便秘;肛裂、 狭窄、脊柱裂或肿瘤压迫马尾等也可引起便秘;某些药如抗胆堿能药物、抗酸剂、某些抗惊厥药物、利尿剂、铁剂等也可使肠蠕动减少而诱发便秘;生活不规律、精神 、免疫功能低下、排便不按时等也是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其共同的机理都是肠蠕动功能障碍,肠道水分吸收增多而分泌减少所致。[7]
482 老年性便秘老年人由于年龄因素、新陈代谢功能减弱,肠蠕动及吸收功能紊乱,心脏及循环功能多有障碍,肠道循环功能不足,蠕动及分泌功能亦可受限,老年人肾虚主要表现在津液亏少和功能衰竭,这些常见于老年病,特别是饮水少,身体虚弱、运动量少的老年人更是如此。[7]
483 产后便秘产后便秘大部分是由于生产时 及会阴撕裂伤,若达Ⅲ度撕裂伤则损及 外括约肌,Ⅳ度则损及直肠 隔、直肠壁黏膜处,亦可由于产褥感染,特别是盆腔炎和盆腔内血栓静脉炎使直肠下静脉瘀血,回流受阻,以及产后疲惫,肠蠕动功能障碍,肠吸收功能异常,从而导致便秘。[7]
484 其他常用于治疗 疾病手术后大便干燥引起的疼痛和出血辨证属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者。[7]
49 麻子仁丸的药理作用[8]
491 对肝胆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君药麻仁含脂肪油,有润滑肠道的作用,同时在肠道遇堿性肠液后产生脂肪酸, 肠壁,使肠蠕动增强,其醇提取物有促进胆汁分泌、抗溃疡作用。臣药芍药水提液及芍药总苷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降低ALT;白芍对习惯性便秘有一定的疗效,能使大肠黏液分泌增加,促进大小肠的推进运动,使大小肠含水量增多。大黄主要致泻成分为番泻苷、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番泻苷经肠道细菌作用转为大黄酸蒽酮,作用于结肠中段和远端,使张力增加,运动加强,并抑制Na+和水的吸收,同时上述大黄的3种成分还抑制葡萄糖在小肠和结肠的吸收,并直接增强肠管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从而促进肠蠕动,使肠容积增大,排出稀便,且大黄素对肠管的这些作用呈双相调节作用而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大黄对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能减轻肝细胞肿胀、坏死、变性,降低ALT,大黄能促进肝细胞R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肝血液循环,疏通毛细胆管,松弛胆管括约肌,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同时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PGE生成,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从而具有抗溃疡作用。厚朴煎剂对肠管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苦杏仁苷对肝细胞增生有促进作用,杏仁水溶部分能抑制ALT、AST升高,具有润滑性通便作用。佐药枳实使肠道收缩节律增加,既能兴奋胃肠,使蠕动增强,又能,降低肠平滑肌张力而具有解痉作用;枳实在高浓度时抑制肠平滑肌,低浓度时则在短暂抑制后出现兴奋作用;在病理性机能亢进如肠痉挛、泄泻时表现为抑制,可解痉、止泻、止痛;而在机能低下如胃扩张、胃下垂、胃肠无力、肠梗阻时则表现为兴奋作用,这种双相调节作用对胃肠道功能失调进行可有效调节,使胃肠运动恢复正常;同时枳实热水提取物及其挥发油可显著减少胃液分泌量及胃蛋白酶活性,具有抗溃疡作用。佐药厚朴所含厚朴酚有抗肝炎病毒作用,可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等实质性病理损害,可降低ALT,能明显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并能提高免疫性肝纤维化血浆SOD活性,降低LPO含量;厚朴煎剂可抑制胃酸分泌过多,具有抗溃疡作用;厚朴挥发油能反射性增加消化腺分泌;厚朴煎剂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蜂蜜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溃疡作用,能明显促进肠推进运动,反射性抑制胃的分泌功能。
由此可见该方剂具有保肝、抗肝硬化、抗溃疡作用,特别是对胃肠运动有推进作用,有利于排便。
492 对心脏、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君药麻仁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并能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臣药芍药提取物及芍药总苷对心脏缺血有保护作用,芍药可使血管扩张,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增加心肌收缩力,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抑制ADP及花生四烯酸所致血小板聚集,减轻血小板血栓湿重,具有抗血栓作用。大黄通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而有一过性降血压作用,且对高胆固醇血症有降血脂/磷脂比值和胆固醇作用;对内出血及外出血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使凝血时间缩短,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并促进血小板生成;但大黄又可抑制Ca2+内流而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大黄能改善血液流变性,大黄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血液稀释,从而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障碍;大黄还具有强心作用。杏仁中含微量元素铬可减轻胆固醇沉积,抑制动脉硬化,杏仁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亦有降血脂作用。佐药枳实注射液可兴奋心脏,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显著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同时有升高血压、抗休克作用。厚朴中所含的木兰箭毒或厚朴堿均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而厚朴酚则通过抑制血栓烷素A2(TXA2)的生成及抑制细胞内钙转运而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蜂蜜可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同时增加心肌收缩力,具有强心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既能增强心肌功能,改善冠脉供血,又能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止血栓形成,其对血压的影响多数呈降压作用,仅枳实呈升压作用,这样也防止血压下降太过,有利于老年人及产妇因循环障碍所致便秘的好转。
49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该方剂除麻子仁外均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芍药煎剂对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抗菌力强,抗菌谱广,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以及某些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并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大黄同样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有抑制作用,除上述部分细菌外,对溶血性链球菌、淋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均较为敏感,对厌氧脆弱拟杆菌、大多数真菌、幽门螺旋杆菌、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对阿米巴原虫、 滴虫及大部分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杏仁油对蛔虫、钩虫、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佐药枳实所含柚皮苷元和橙皮素对上述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病毒作用,尤其对HIV有抑制作用。厚朴煎剂以及所含厚朴酚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除对上述绝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革兰氏阳性菌、耐酸性菌、肺炎球菌、金**葡萄球菌,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龋齿菌等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并有抗病毒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蜂蜜对上述绝大部分细菌均有抑杀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此外对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这对产妇、产褥热所致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尤为重要。对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下降所致感染性疾病也有防治作用。
49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臣药芍药对各种免疫应答均具双相调节作用,首先芍药总苷通过对TH、TS的调节而对体液免疫起到双相调节作用,从而使体内抗体维持在正常水平;同时通过促使巨噬细胞释放PGE2而对B细胞起到负调节作用;芍药总苷对T细胞功能呈机能和浓度依赖性双相调节作用,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芍药总苷对巨噬细胞也发挥双相调节作用,能诱生干扰素和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大黄可保护骨髓细胞免受免疫抑制剂的破坏,大黄素通过协调植物血凝素激活单核细胞分泌IL2及IFNγ,因此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大黄对肠黏膜细胞、脑细胞均能发挥多种免疫调节作用。苦杏仁苷对肝枯否细胞、肺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苦杏仁苷能明显促进有丝分裂原对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增强脾脏NK细胞的活性;同时促进PHA 的T淋巴细胞的转化。枳实水提取物及所含橙皮苷、陈皮素均能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橙皮苷能抑制Ⅰ型变态反应。厚朴也能有力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并有抗过敏作用。蜂蜜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作用,使抗体分泌细胞的数量增加。由此可见该方剂通过免疫促进和双相调节可使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正常,这对老年人、产妇尤为重要。
495 抗炎、抗氧化、抗过敏作用君药麻子仁醇提取物有抑制炎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消除水肿作用,同时有镇痛作用。芍药所含芍药总苷、牡丹酚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渗出、水肿及增生好转;同时芍药总苷、丹皮总苷对氧自由基及羟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增强SOD及GSHPx活性,降低MDA、NO、TNF水平,抑制IL1、PGE2过度分泌,因而具有抗氧化损伤的作用。大黄中分离的lindleyin对多发性关节炎具有抗炎活性,其抗炎活性与阿司匹林相同,大黄素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三烯B4和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合成和释放减少,能激活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1、IL6、IL8,同时还能抑制内毒素诱导的上述因子的分泌,亦能协调PHA激活单核细胞分泌IL2、INFγ;大黄还能清除氧自由基、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而表现为抗炎作用;大黄素对炎症的早期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游走有较好的对抗作用;大黄煎剂对急性炎症的渗出水肿有显著抑制作用。杏仁同样具有抗炎作用,苦杏仁的胃蛋白酶水解产物对炎性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枳实中所含橙皮苷和柚皮昔具有维生素P样活性,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因而可减少炎性渗出,柚皮苷元、橙皮素对非酶性过氧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MDA产生,橙皮苷还有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厚朴则对Ⅰ型及Ⅳ型变态反应都有抑制作用。这些作用对于产妇,特别是有 撕裂伤及盆腔炎症的产妇有治疗作用,从而消除这些病因而使便秘缓解。
410 歌诀麻子仁丸脾约治,大黄芍杏与朴枳;[4]
411 出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5 麻子仁丸药品说明书 51 药品名称麻子仁丸
52 分类消化系统药物 > 中成药
53 剂型蜜丸,每丸重约9克。每盒10丸装。
54 麻子仁丸的主要成份火麻仁、白芍、苦杏仁、枳实、厚朴、大黄。
55 麻子仁丸的药理作用火麻仁、杏仁含脂肪油类活性物质,能加强肠管的蠕动作用,润肠作用明显。大黄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增强大肠蠕动而导泻,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白芍主含芍药甙,具有解痉、镇静、镇痛及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等作用。厚朴对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亦有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枳实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有力。
56 麻子仁丸的功能主治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症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适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 手术后便秘、蛔虫性肠梗阻等。
57 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每日1~2次,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
58 注意事项实证病人慎用。
59 专家点评1火麻仁、杏仁含脂肪油类活性物质,能加强肠管的蠕动作用,润肠作用明显。大黄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增强大肠蠕动而导泻,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白芍主含芍药甙,具有解痉、镇静、镇痛及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等作用。厚朴对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亦有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枳实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有力。故临床主要用来治疗肠燥有积滞的便秘。老人与产后肠燥便秘及习惯性便秘等疾病。
2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 手术后便秘、蛔虫性肠梗阻等。(1)临床疗效研究观察,用麻子仁丸加乌梅、槟榔、陈皮治疗47例蛔虫性肠梗阻,有效率为100%:(2)用麻子仁丸治疗 疾病手术后大便困难,观察500例,有效率达958%;(3)治疗74岁老妇长达20年的顽固性便秘获得痊愈。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卷柏的别名 8 来源 9 产地 10 采收与初加工 11 性味归经 12 卷柏的功效与主治 13 卷柏的用法用量 14 使用禁忌 15 卷柏的化学成分 16 卷柏的药理作用 17 使用禁忌 18 各家论述 19 卷柏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31 垫状卷柏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6 含量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964 测定法 197 卷柏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卷柏 19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9712 卷柏炭 1972 性味与归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1974 用法与用量 1975 注意 1976 贮藏 198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卷柏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卷柏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卷柏 1 拼音
juàn bǎi
2 英文参考herba selaginellae [朗道汉英字典]
Selaginella involvens [朗道汉英字典]
selaginellae,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Selaginell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ikemos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卷柏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卷柏科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Beauv) Spring 或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 (Hook et Grev) Maxim 的干燥全草[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拼音名Juǎn Bǎi
5 拉丁名Herba Selaginell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spikemoss(《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卷柏的别名长生草、九死还魂草、万年松、回阳草、佛手草、老虎爪[2]。
8 来源卷柏为卷柏科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或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Hook.et Grev)Maxim的干燥全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卷柏为卷柏科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Beauv) Spring 或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 (Hook et Grev) Maxim 的干燥全草[1]。
卷柏为卷柏科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 Spring的全草[2]。
9 产地卷柏主产山东、辽宁[2]。
10 采收与初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1 性味归经卷柏味辛,性平;入肝、心经[2]。
12 卷柏的功效与主治卷柏生用破血,炒用止血。
卷柏生用具有活血通经的功效,治经闭,症瘕,跌打损伤[2]。
卷柏炒炭用具有化瘀止血的功效,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2]。
13 卷柏的用法用量煎服:45~10g[2]。
14 使用禁忌孕妇忌服[2]。
15 卷柏的化学成分卷柏叶含芹菜素、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苏铁双黄酮和异柳杉素[2]。
16 卷柏的药理作用卷柏复方制剂对动物有镇静、抗惊厥作用[2]。
水溶性生物堿部分可止血[2]。
卷柏对离体兔小肠收缩有抑制作用[2]。
卷柏还可降血糖等[2]。
芹菜素还有较弱的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2]。
17 使用禁忌孕妇禁服。
18 各家论述1《本草求真》:卷柏,其治有分生熟。生则微寒,力能破血通经,故治症瘕淋结等症;炙则辛温,能以止血,故治肠红脱肛等症,性与侧柏叶悬殊,治亦稍异,不可不辨。
2《神农本草经》: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
3《名医别录》:止咳逆,治脱肛,散淋结,头中风眩,瘘躄,强阴益精。
4《药性论》:治月经不通。
5《日华子本草》:镇心,除面皯,头风,暖水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6《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行气,炒黑止吐血。
7《现代实用中药》:治尿血。
8《安徽药材》:外用可治刀伤。
9《南宁市药物志》:治热性肠出血及子宫出血,外用接骨。
19 卷柏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卷柏
Juanbai
SELAGINELLAE HERBA
192 来源本品为卷柏科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或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Hook.et Grev)Maxim的干燥全草。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193 性状卷柏本品卷缩似拳状,长3~10cm。枝丛生,扁而有分枝,绿色或棕**,向内卷曲,枝上密生鳞片状小叶,叶先端具长芒。中叶(腹叶)两行,卵状矩圆形,斜向上排列,叶缘膜质,有不整齐的细锯齿;背叶(侧叶)背面的膜质边缘常呈棕黑色。基部残留棕色至棕褐色须根,散生或聚生成短干状。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1931 垫状卷柏须根多散生。中叶(腹叶)两行,卵状披针形,直向上排列。叶片左右两侧不等,内缘较平直,外缘常因内折而加厚,呈全缘状。
194 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无水乙醇3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卷柏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丙醇浓氨试液水(1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氯化铝甲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95 检查水分不得过100%(附录ⅨH 第一法)。
196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为流动相A,以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30nm。理论板数按穗花杉双黄酮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30 60 40 30~45 60 →85 40 →15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穗花杉双黄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9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6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穗花杉双黄酮(C30H18O10)不得少于030%。
197 卷柏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卷柏除去残留须根及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本品呈卷缩的段状,枝扁而有分枝,绿色或棕**,向内卷曲,枝上密生鳞片状小叶。叶先端具长芒。中叶(腹叶)两行,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斜向或直向上排列,叶缘膜质,有不整齐的细锯齿或全缘;背叶(侧叶)背面的膜质边缘常呈棕黑色。气微,味淡。
19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19712 卷柏炭取净卷柏,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显焦黑色。
1972 性味与归经辛,平。归肝、心经。
1973 功能与主治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扑损伤。卷柏炭化瘀止血。用于吐血,崩漏,便血,脱肛。
1974 用法与用量5~10g。
1975 注意孕妇慎用。
1976 贮藏置干燥处。
198 出处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山楂化滞丸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7 含量测定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注意 311 规格 312 贮藏 313 版本 4 山楂化滞丸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42 标准编号 43 处方 44 制法 45 性状 46 鉴别 47 鉴别 48 检查 49 功能与主治 410 用法与用法 411 注意 412 规格 413 贮藏 5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之山楂化滞丸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山楂化滞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山楂化滞丸 1 拼音
shān zhā huà zhì wán
2 概述山楂化滞丸为中成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山楂500g,麦芽100g,六神曲100g,槟榔50g,莱菔子50g,牵牛子50g。按丸剂工艺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口服,每次2丸,一日1~2次。功能消食导滞。用于宿食停滞,食少纳呆,大便秘结,脘腹胀满。[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3 山楂化滞丸药典标准 31 品名山楂化滞丸
Shanzha Huazhi Wan
32 处方
山楂500g、麦芽100g、六神曲100g、槟榔50g、莱菔子50g、牵牛子50g
33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红糖25g及炼蜜90~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34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大蜜丸;味酸、甜。
3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石细胞淡紫红色、红色或黄棕色,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约125μm(山楂)。表皮细胞纵列,由1个长细胞与2个短细胞相间连接,长细胞壁厚,波状弯曲,木化(麦芽)。内胚乳细胞碎片无色,壁较厚,有较多大的类圆形纹孔(槟榔)。种皮栅状细胞淡棕色或棕色,长48~80μm(牵牛子)。种皮栅状细胞**或棕红色,表面观多角形,细胞小,壁厚(莱菔子)。
(2)取本品9g,切碎,加硅藻土适量,研匀,加甲醇5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6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37 含量测定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剪碎,混匀,取3g,精密称定,加水10ml,放置使溶散,滤过;药渣再用水10ml洗涤,在室温干燥至呈松软的粉末状,在100℃烘干,连同滤纸一并置索氏提取器内,加乙醚适量,低温加热回流提取4小时,提取液回收乙醚至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浸泡2次(5ml,5ml),每次2分钟,倾去石油醚液,残渣加适量无水乙醇—三氯甲烷(3:2)的混合溶液,微热使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加上述混合溶液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分别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6μl及对照品溶液4μl与8μl,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20:5:8: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5~7分钟,至斑点显色清晰,放冷,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薄层色谱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35nm,λR650nm,测量供试品吸光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光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每丸含山楂以熊果酸(C30H48O3)计,不得少于45mg。
38 功能与主治消食导滞。用于饮食不节所致的食积,症见脘腹胀满、纳少饱胀、大便秘结。
39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1~2次。
310 注意孕妇忌服。
311 规格每丸重9g
312 贮藏密封。
313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山楂化滞丸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Shanzha Huazhi Wan
42 标准编号WS3B048691
43 处方山楂 500g 麦芽 100g 六神曲 100g 槟榔 50g 莱菔子 50g 牵牛子 50g
44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红糖 25g 及炼蜜90 ~ 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45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大蜜丸;味酸、甜。
46 鉴别(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石细胞淡紫红色、红色或黄棕色,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约至125μm。果皮细胞纵列,常有1 个长细胞与2 个短细胞相间连接,长细胞壁厚,波状弯曲,木化。内胚乳碎片无色,壁较厚,有较多大的类圆形纹孔。种皮栅状细胞淡棕色或棕色,长48 ̄80μm 。种皮碎片**或棕红色,细胞小,多角形,壁厚。
(2) 取本品 9g,加硅藻土适量,研匀,加甲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3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碘化铋钾试液2 滴,生成红棕色沉淀;另取滤液2ml,加硅钨酸试液2 滴,生成白色沉淀。
(3) 取
47 鉴别(2) 项下的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烘约数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8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49 功能与主治消食导滞。用于停食停滞,食少纳呆,大便秘结,脘腹胀满。
410 用法与用法口服,一次2丸,一日1~2次。
411 注意孕妇忌服。
412 规格每丸重 9g
413 贮藏密封。
5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之山楂化滞丸 51 方名山楂化滞丸
52 组成山楂8两,神曲2两,麦芽2两,砂莲子1两5钱,薏米2两,炒扁豆2两,芡实2两,锅渣1两5钱,赤糖另用。
53 功效《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之山楂化滞丸具有消食化滞之功效。
54 山楂化滞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开水送下。
55 制备方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感冒退热颗粒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7 含量测定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74 测定法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312 版本 4 感冒退热颗粒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感冒退热颗粒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感冒退热颗粒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感冒退热颗粒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感冒退热颗粒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附: 1 古籍中的感冒退热颗粒 感冒退热颗粒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gǎn mào tuì rè kē lì
2 英文参考antipyretic and antiflu soluble granules, anticold and febrifugal electuaries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3 感冒退热颗粒药典标准 31 品名感冒退热颗粒
Ganmao Tuire Keli
32 处方大青叶435g、板蓝根435g、连翘217g、拳参217g
33 制法
以上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08 (90~95℃)的清膏,待冷至室温,加等量的乙醇使沉淀,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60℃)的清膏,加等量的水,搅拌,静置8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8~140( 60℃)的稠膏,加蔗糖粉、糊精及乙醇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或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9~111( 60℃)的清膏,加糊精、矫味剂适量,混匀,喷雾干燥,制成250g(无蔗糖),即得。
34 性状本品为棕**的颗粒;味甜、微苦或味苦、微甜(无蔗糖)。
35 鉴别(1)取本品1袋,加水50ml使溶解,滤过,滤液用乙醚振摇提取2次(40ml,30ml),合并乙醚液,浓缩至约0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玉红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0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本品5g或125g(无蔗糖),研细,加甲醇25ml,冰浴中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连翘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9: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6 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C)。
37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7nm。理沦板数按连翘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连翘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研细,取5g或125g(无蔗糖),精密称定,用甲醇加热回流2次,每次25ml,每次30分钟,滤过,残渣及滤器用甲醇15ml分次洗涤,洗液与滤液合并,蒸干,残渣加稀乙醇10ml使溶解,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3g,内径为1cm)上,用稀乙醇7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用50%甲醇溶解,转移至25ml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7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袋含连翘以连翘苷(C27H34O11)计,不得少于12mg。
38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属外感风热、热毒壅盛证,症见发热、咽喉肿痛。
39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3次。
310 规格每袋装 (1)18g (2)45g(无蔗糖)
311 贮藏密封。
312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感冒退热颗粒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中药
42 药品名称感冒退热颗粒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属外感风热、热毒壅盛证,症见发热、咽喉肿痛。
49 规格每袋装
45克(无蔗糖)
410 感冒退热颗粒的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3次。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扁桃体有化脓或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感冒退热颗粒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古籍中的感冒退热颗粒 《奇效良方》:[卷之六十四小儿门]小儿证通治方治小儿凡染惊搐,多因感冒,盖失表散,致热极生风,先以解表退热。方见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
《医学正传》:[卷之二]斑疹,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此因虚而感冒风湿以致发斑者,服之良验。《医学正传》明虞传公元
《儿科要略》:[第四章·痧痘论治]第一节·痧疹概要,每日三五潮(每潮一次则痧点增多一次),潮三日则颗粒全透,无微弗至,毒发已净,自渐退隐矣。其隐也亦以
《女科经纶》:[卷五产后证上]产后头痛属风寒用生化汤,以表虚。其汗剂中川芎、干姜,其味辛温,亦能散邪退热。如头痛不解,加连须、葱白三枚。慎斋按∶以上二条
《儿科要略》:[第三章·儿科特征]第四节·变蒸1古代的柳州又叫什么城
柳州又称龙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我国南方一座古老而美丽 的城市,早在五万年前就有“柳江人”在这里生活,从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一百 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这是柳州 建城的开端。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 平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设置昆州,领五县,以马平县为治所。唐 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柳州,《新唐书•地理志七上》中记载“以地 当柳星更名”。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因郡有龙城县而 得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以州界柳岭为名”,再次改称柳州。
柳州境内生活着汉、壮、瑶等多民族,几千年来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在 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浓郁而独特的乡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积淀。柳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清水 秀,洞奇石美,“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誉 为“中华石都”。
柳江绕着柳州市区回流, 城中心三面环水,形成一个巨大的“U” 字,古籍称其为“三江四合,抱城壶”,所 以又称之为“壶城”。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 元在柳州任刺史时,曾用“越绝孤城千万 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描绘这个 美丽的城市。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 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 天。好作思人树,愧无惠化传。”
这是柳宗 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种柳 戏题》。 柳宗元到柳州任刺史后,努力在自 己权限范围之内兴利除弊,做了很多有益于 民的事。
他亲自种植柳树,并即兴题咏,抒 发了“好作思人树”的情感,表达了努力给 柳州人民留下惠政的愿望。 柳宗元的朋友吕温写了一首《嘲柳州柳子厚》和柳宗元开玩笑:“柳州 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诗题虽说是“嘲”,其实 是赞扬,末句“千秋柳拂天”,是比喻柳宗元在柳州的德政文章,会永远留在 柳州人的心里。
2柳州的历史柳州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考古发掘到的文物来看,5万多年前,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生活着“柳江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设龙城郡。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2009年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3柳州这个地民的由来和古今的变迁一、柳州名称的由来:李吉甫(与柳宗元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官居宰相)所编撰的志书《元和郡县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地理总志,是比较权威的最早解答柳州得名的著称《元和郡县志》记录:“贞观八年,改南昆州为柳州,以柳江为名”;“潭水东去县(按指马平县,即今柳州市)二百步”当时的柳江,指的是从现在的柳州市起向东去的一段河流,柳州的得名,从此而来 补充:柳江又因何得名:汉代柳江称溜水“溜”是水急的意思溜水雅称为柳水,这就是柳江得名的原因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柳州尚未有地方行政建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桂林郡管辖柳州、桂林等地,柳州开始纳入封建制的轨道作为柳江流域中心位置的柳州,在不断扩大的南北交流活动中,逐步具备了建立城市的客观条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岭南宣告统一,秦王朝的郡县制得以实施,建立了桂林、象和南海三个郡桂林郡包括了柳州市在内的今广西大部分地区,郡城设在今天的贵港市 一至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原来秦代三郡基础上重新划分为九个郡,九个郡当中的郁林郡下辖三个县,其中就有潭中县(柳州以驾鹤山为治所建立了潭中县) 当然,柳州还有马平县、南昆州、龙城一些的得名,你没提,我在这也不多说了,需要的话再发信息来问我吧~~ 三、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清楚,柳州只有在汉代时才有确切的记载他所管辖的范围到了明代时对土城作了很大的修城,由土城改为砖砌明代柳州城墙的修建,标志着以封闭式坊市制度作为特征的古代城市模式消失,近代城市开放式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当时设五门,分别为东门、镇南门、靖南门、西门和北门南朝梁代大同年间,南方的马平郡即今柳州市,始有传见“八龙见于江中”,柳江周水因此改名为龙江,于畔建龙城县即今柳州柳城县唐贞观年间约公元634年,马平城址迁于今柳州河北半岛城中区,依柳江而建,故名“柳州”,此始,柳州称“龙城郡”,柳宗元的诗句中也称柳州“龙城郡”,上下相习,龙城柳州成为历史的凝固宋徽宗时,柳州郡号“龙城”成为沿袭定制,《宋史》:“柳州龙城郡”。
4柳州历史文化你好!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
柳州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考古发掘到的文物来看,5万多年前,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生活着“柳江人”。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设龙城郡。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2009年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柳州文物(7张)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
网址: /view/8074#8 龙城花灯虽然没有那么隆重了,但是节日也有它的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我想现在没有那么隆重也只是暂时性的。
5柳州有多少年的历史柳州有着2100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考古发掘到的文物来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生活着“柳江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设龙城郡。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2009年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
柳州明代古建筑-东门城楼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6关于柳州的历史故事百越时期 柳州位于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相关的有西瓯越,南越等百越分支。
柳州的蛮王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 秦朝时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
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深入岭南,现在的柳州地方隶属秦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 南越国时期 秦朝灭亡后,该地区成为原秦将领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国的一部分(建国时间约在公元前204年)。
南越国的统治持续了近百年时间。 汉朝时期 汉武帝时,路博德率军进行了汉平南越之战(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南越国,同年在现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称之为潭中县属郁林郡。
地方则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汉武帝和汉宣帝五铢钱,是柳州最早的货币贸易证物。
铁锸和铁条表明潭中县已进入铁器农具时期。出土的琉璃饰品有可能来自东南亚或印度东海岸,从合浦登陆,经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进口。
古代史 三国时期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三国时期,潭中县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县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红水河流域和今龙、融两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区和河池地区的桂西北,就完全没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
这标志着桂西北少数民族和汉化程度较高的桂东以至中原的经济交流进入了波谷时期。 西晋时期 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时期 南朝齐(479─502年),从潭中县辖地分置齐熙郡。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后为潭中县治马平郡治所。
隋朝时期 开皇11年(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605年),马平县属桂林郡。
大业三年(607年),属始安郡。 唐朝时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唐太宗时期,开通了桂州经现在柳州到邕州的买马路,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严州(来宾县)200里,严州至宾州190里,宾州至邕州(南宁)245里。武则天时期又在临桂相思埭开辟了桂柳运河,沟通湘江经漓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
柳州以唐代古文运动发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闻名,当时在市中心建有纪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罗池,现存唐开元寺遗址等遗迹。当时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
北宋时期 坊间围墙拆除,商贩摊点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扩散到城厢各处。柳江上游的龙江以及融江地区之间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于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应等道宫,列举所用各地木材8种,其中就有柳州杉木。
柳州木制品从此闻名于世,成为后来柳州棺材相关谚语:“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产生的历史背景。
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暂被侬智高军控制。之后北宋 在今三江、融水、罗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设有博易场(贸易市场),山区土特产特别是木材大量外销。
《宋会要辑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运到柳州的记载。柳布行销各地。
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窑,可能曾销往东南亚。柳城大埔有坡式龙窑群。
柳州城下码头除了运载宜州地区的铅、锡矿,可能还有瓷器销售到海外市场。马鞍山下灵泉寺“来栖之士,指以千计。”
意味着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南宋及元朝时期 唐宋诸多迁柳官员的到来为柳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南宋丞相吴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彦都曾在柳州居住。
宋代城南建有驾鹤书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为防范蒙古骑兵的冲击,宋朝将州官署从柳州城搬迁到西北面偏离桂邕大道的柳城县,此后经元朝一代共百年时间是柳州历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
元皇朝大大强化了驿道的管理,桂林到马平县城的陆路驿站有东泉驿等4个,水路驿站经洛清江有苏桥、大石、横塘、旧县等5个,主要为军事需要,但对地方经济交流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马平县从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为统辖二州十县的府署驻在地。
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 扩建柳州城垣,城高旧制一文八尺,城东西长三华里,南北宽二里,即今城中区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围之内,环城布有东、北、西、镇南、靖南共五个城门,现存柳州镇南门古城墙及清代重修的柳州东门城楼一段。诗云:壶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丽江凡四折,如环抱城郭。
于是壶城和龙城,并为柳州之别称。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粤西盛郡的发展阶段。
葡萄牙商人曾从广州买桐油运往欧洲,很可能为柳州产品。明代著名人物有柳州八贤等。
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两朝在柳北一带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损失。 清朝时期 清朝平定南明后,相对的稳定使得柳州城成为广。
7柳州城市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到现在2117年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 柳州市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
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8明代柳州城面积柳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中国南方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早在5万年前就有“柳江人”生活在这里了,从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柳州市辖有4个城区、1个郊区和柳江县、柳城县,总面积5280多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5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70多万,市区人口是84万,有20多个民族
至于明清两代的管辖地 请参考《柳州历史地图集》
://20212177/person/yangliu/literature/liuzhou/mulu
这是柳州市地方史的电子书
9关于柳州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有词调寄《永遇乐》曰:水养罗池,墓眠衣帽,文惠千载。
鼎创新元,革除弊政,岂料功垂败!永州初贬,龙城再放,壮岁更充边塞。有谁知、残躯病体,寝中犹梦青睐?释奴掘井,植柑栽柳,荒地开来种菜。
礼乐重教,医疗广普,弄鬼装神戒。唐风开窍,蛮人得化,文武百官莫代。
河东柳、封侯后世,受吾一拜! (一) 话说公元八一五年,正是唐宪宗元和十年,时值酷暑的柳州、唐朝的边疆僻地,盛夏时节的气候,并不因为当朝天子李纯皇帝庙号“元和”而风调雨顺,它照样我行我素,反复无常。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烈日当头,骄阳似火,这会儿却是乌云滚滚,雷声大作,阴霾密布,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把个柳江河面敲击得坑坑洼洼,混混沌沌。
这是一条属于珠江水系的河流,上游自北朝南七折九曲,向广西中部重镇柳州挺进。在柳州界内,鬼斧神工般地往东左拐,河面渐次宽阔,东行数公里后,再度左
本文2023-08-06 07:14: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