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个人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鲁迅个人简介,第1张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10月19日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鲁迅---故乡生活大事记

●鲁迅(今也叫鲁迅路),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8月3日)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最初取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两字读音与“雨伞”相近,遂改为豫才。

●1887年,虚岁7岁的鲁迅被送到本宅大书房家塾读书。启蒙塾师叫“蓝爷爷”周玉田,他是鲁迅的远房叔祖。教科书是笔划繁多、字句难懂的《鉴略》。鲁迅不喜欢这种“一字也不懂”的书,他喜欢到周玉田家找书读,在那里他发现了《花镜》、《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等配有图画的书,欣喜异常。

●1891年,11岁的鲁迅改由本宅叔祖周子京教读《孟子》,地点在周子京家的"橘子屋"里。周子京文理不通,如将“东方朔”写成“东方叔”“荔”字下面写成三个刀“等等”,讲解课文时也是胡说八道,鲁迅十分不满,其父获悉后便叫停学。

●1892年,12岁的鲁迅结束了在新台门家塾的读书生活,到覆盆桥寿家台门三味书屋,从塾师寿镜吾先生读书,时间长达5年,即16周岁(1897年)才结束。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对鲁迅的一生发生重要的影响,他曾在红纸上用小楷工整地写上“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作为座右铭,折成书签。他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自己书桌的右边刻下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用以警诫。

●1893年秋,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场案发,父母怕株连到孩子,遂将鲁迅及弟弟周作人送到皇甫庄外婆家,寄住在大舅鲁怡堂处。年底因房东要收回住宅,大舅迁到小皋埠当台门,鲁迅等又随之迁往那里。这段寄居生活约有半年时间,少年鲁迅尝到了“食客”、“寄人篱下”的滋味,体味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1898年,17岁的鲁迅考上南京水师学堂,这年春天,他离开故乡绍兴,开始踏上人生的转折点。

●1909年8月,鲁迅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员。因不满意校方封建高压手段,愤而辞职,于1910年7月回到故乡绍兴。受绍兴府中学堂兼任监督杜海生之邀出任该校博物教员,不久又兼任监学,工作时间约一年。绍兴府中学堂是当时绍兴地区八个县首屈一指的最高学府,其旧址在现绍兴一中初中部(胜利路41号),当年的遗址(如鲁迅工作室)仍有保存。任教期间,鲁迅在进步学潮中总是站在学生一边。教学中注重读书与实际相结合,曾组织学生到禹陵采集标本,参观“南洋劝业会”。执教之余,搜集和整理了《会稽郡故书杂集》,辑录了《古小说钩沉》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绍兴光复。受绍兴军政分府都督王金发委任,鲁迅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该校旧址在南街西段的舍子桥东堍(现为绍兴市金银饰品厂)。鲁迅在这所学校只工作了3个月,1912年2月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临行时,山会师范的广大师生“都怀着一种怅惘的心情”,深表惋惜。从此,鲁迅只在每年休假回乡探亲小住,在故乡的活动基本告一段落。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到绍兴,其时周家新台门经全族商议出售给东邻朱某,鲁迅这次回家就是处理这件事,并把母亲、朱安和三弟建人及其眷属接到北京,准备在那里长住。从此以后鲁迅就再没有回过绍兴,但故乡的影子却时时追萦着他,他将故乡那些难忘的人事物象记在他的不朽作品里,让广大读者了解了绍兴。

(一)“胡”和“糊”

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胡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狂人日记》)

他不以为然,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狂人日记》)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故乡》)

最惹眼的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遥远的月夜中。(《故乡》)

有一回,他似乎姓赵,但第二便模糊了。(《阿Q正传》)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的很含胡。(《阿Q正传》)

据说这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忘了带领结。(《藤野先生》)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祝福》)

上面的例子中“胡”和“糊”混用。[胡hu] 形声字。从肉古声。①表示说话做事没有根据,不讲道理,任意非为,相当于“乱”“瞎”。②表示任意胡来,乱来。[糊]形声字,从米,胡声。

[糊涂](形)不明事理对事物认识模糊;也形容内容混乱。(《现代规范字典》)

[糊涂][胡涂]①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混乱。如:他越解释我越糊涂。②内容混乱。如:一塌糊涂。③〈方〉模糊。

[含糊][含胡]1、不明确,不清楚。2、不认真、马虎。

甚至书名也有异体词。如:《人生识字胡涂始》和《难得糊涂》

在鲁迅的影响下,“含糊”、“含胡”、“糊涂”、“胡涂”、“模糊”、“模胡”走想规范化。

如: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沈从文《萧萧》)

以至当后人重提“胡适只体”与“鲁迅风”时,所有印象还是那么模糊不定。(皓元宝《鲁迅六讲》)

转而想,要不是瘦子天天催,也可以不用磕头,糊里糊涂的算了。(台静农《拜堂》)

《近代汉语词典》有“糊突”同 糊涂,胡突 ,1、指头脑不清或不明事理。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治国忠直,操守廉能,可怎生做事糊突!”

元·无名氏〈〈神妇儿〉〉第三折:“哎,你一个小晶塔官人忒胡突,待要罗织这支书,全不问实和虚。”

2、方言。粥。清·蒲松龄〈〈墙头记〉〉狸曲第一回:“清晨饮日高,糊突含了勾一瓢。

可见,鲁迅的异体词是受到古语词的影响。

(二)“踌躇”与“踌蹰”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一件小事〉〉

那人便急起来,囔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药〉〉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住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记念刘和珍君〉〉

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祝福〉〉

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祝福〉〉

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祝福〉〉

[踌躇]1、犹豫;他毫不踌躇的答应了。2、得意的样子。 踌躇满志

近代也有:〔踌躇〕思量,考虑。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到了家,老百母的病又不知怎么样,一切医药之费,恐怕不够,我正代你踌躇呢?”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使用“踌躇”,不要写作“踌蹰”

[踌蹰][踌躇]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如:~不前。

(三)“预”与“豫”

我站住了,豫备她来讨钱。 (祝福)

在学校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有偏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同上)

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

仿佛怀着什么不详的豫感

“豫”本义指“象之大者”,在古代的常用义是“安适、安乐”又有预先准备的意思,再这个意义上与“预”通用。如“豫告”、“豫想”、“豫料”、“豫定”、“豫备”、“豫防”,现在一律用“预~”。

像这种以古语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沿用并赋予近代汉语以新的意义,是五四词汇的又一大特点。

(四)“帐”和“账”

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孔乙己〉〉

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孔乙己〉〉

仍然慢慢算他的账。〈〈孔乙己〉〉

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孔乙己〉〉

我交出帐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不是校长了〈〈范爱农〉〉

〈〈算账〉〉和〈〈查旧帐〉〉

帐是形声字,从巾长声。《现代汉语词典》析义为:“①用布、纱布或绸子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蚊帐、营帐。②同账。”账也是形声字,从贝长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关于货贝,货物出入的记载、记账、查账②指帐簿,一本帐③债。欠债/还债。”

鲁迅之后的作品中也有此类的词:他付清了账,又拿了一张纸币给拿侍女……(沈从文〈〈沉沦〉〉)

你去那里开账来罢!(沈从文〈〈沉沦〉〉)

(五)“采”与“彩”

酒店里的人大笑,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更加兴高采烈。〈〈阿Q正传〉〉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阿Q正传〉〉

我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藤野先生〉〉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药〉〉

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祝福〉〉

“采”与“彩”是古今字。但后来语义有了发展,成了包孕字。五四时期“采”与“彩”没有分别。但“采”作动词义时没有混用的地方。作神“神色,精神” 义时一般也不混用。但作与彩色有关的义项时,似乎两者均可,这样“彩”是包孕在“采” 义中的异体形式。现在又倾向于分化,与色彩有关的用“彩”。然而“丰富多彩”、“喝彩”等词中的“彩”写成“采”时有所见。鲁迅作品中的“精彩-精采”与“无精打采-无精打彩”。《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收“ 精彩”而无“精采”;《辞海》二者都收,又以前者为主;《辞源》只收前者,不收后者。“精彩-精采”有两个义项:“①演出、文章等优美,出色;②神采、精神风采。” “采”有一义项是“精神,神色”,如“神采”、“兴高采烈”,正符合“精彩”的②义项内容;而“彩”无此义项。“采”还有一个义项同“彩”。由此看来,“精采”要比“精彩”好一些。《现代汉语词典》有“无精打采”,未收“无精打彩”;《辞海》收“无精打采”并注明“采”也作“彩”。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精神萎靡,不高兴,不振作。比较而言,用“采”表义更明确。

(六)“厉害”与“利害”

但我敢断言,反革命对于改革者的毒害,向来就并未放松过。手段的厉害也无以复加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仙台是一市镇,并不大,冬天冷的利害,还没有中国留学生。〈〈藤野先生〉〉

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的利害,大家说这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祝福〉〉

厉,形声字,从厂,声旁为虿的省写。

利,本是“犁”的初文,会意字,从禾从刀。后用作“锋利、利益”之义。

[厉害][利害] 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的事物。天热的~

[利害]利益和损害不计利害,利害攸关。

近代也有利害,但词义不尽相同。

[利害] 1、关系,干系。

〈〈清平山堂话本·死生交范张鸡黍〉〉:“ 汝兄巨卿不来,有甚利害?何苦自哭如死?”

〈〈水浒传〉〉第二七回:“这里又没人看见我们担些利害,且与你除了这枷。”

2、祸害。〈〈水浒传〉〉第一回:“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

(七)“浮水”与“凫水”

“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这十多个少年,着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 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故乡〉〉

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爱农〉〉

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范爱农〉〉

近代也有:

[浮水]亦称“水浮” 游水。

〈〈三国志平话〉〉卷上:“被侯成杀了扬奉,夺了门,浮水而过。”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好大雨,水淹将上来了,呀,大水冲了房子,好大雨,水浮水浮,水分水浮。”

(八)“仔细”与“子细”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范爱农〉〉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子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

[仔]1、幼小的生畜,家禽。这一解释现通写作“子”。2、细小、细密。

[仔细]1、细心:做事很仔细/仔细领会文件的精神。2、小心;当心:路滑,仔细点儿。3、〈方〉俭省,日子过的很仔细/也作“子细”。

近代“仔细”的含义不同:

[仔细]底细,详情。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郭立道:‘正不知他仔细,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招牌做了生活。’”

(九)“阿呀”与“啊呀”以及“呵呵”与“荷荷”

“啊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气愤的模样。(药)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的支梧着。〈〈祝福〉〉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祝福〉〉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这回就为此特地来说清楚的。〈〈祝福〉〉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祝福〉〉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故乡〉〉

阿!这不是二十年时时记得的故乡〈〈故乡〉〉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故乡〉〉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没规矩。”〈〈故乡〉〉

“阿,你不要用这种称呼来冤枉我。”〈〈铸剑〉〉

[啊呀]叹词,表示惊异或告叹。啊呀出彩虹了!

[阿]前缀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2、用在其亲属的前面

[呀]叹词,表示惊异

一发现重伤的地方,便惊讶地喊“呵呀,这一处”(艾芜〈〈山峡中〉〉)

“荷荷荷,荷荷荷!”一种阴惨的,鬼哭似的笑声 (吴组缃〈〈黄昏〉〉)

“唉呀!这要是落到头上呢”(萧红〈〈呼兰河传〉〉)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铸剑〉〉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四顾。〈〈阿Q正传〉〉

近代的为:[阿呀]亦作“阿也”“阿约”

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阿也!是最大较些去也。”

元·无名氏〈〈王元江亭〉〉第二折::“春景融合,百花烂漫,阿约!好花木,好花木。“

〈〈水浒传〉〉第五三回:“阿呀!我的不稳,放我下来。”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阿也!不消如此,你二人是何师傅使来的人,就是自家一般。”

(十)“纪念”与“纪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

《汉语大字典》收录了“记念”共有四个义项:“①犹挂碍;②怀念,记挂;③用来表示纪念品;④犹记诵。”这四个义项均源自古汉语。而“纪念”一词也有四个义项,前三个是:“①深切怀念,思念不忘;②用以表示纪念的事物;纪念活动,纪念日”。这三个义项均产生“五四”以后。如鲁迅作品《忆韦素园君》提到的“纪念品”。对于宋玉先生认为鲁迅作品中的记念是其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他认为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jinian”,一律写作“记念”。赵树华,王廷德二先生在《鲁迅作品中的“纪念”和“记念”》一文中提到一般对人用“记念”,对物用“纪念”,但有个别的例外。如:“他爱他的家乡,终身纪念着……”见(译文序跋集《战争中的威尔珍译者附记》)②用“纪念”表示一般性怀念,用“记念”表示更深的内涵,意在发人深省。特别在文章的标题中用“记念”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所纪念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记念”不仅有“怀念”、“记挂”的意思,更有永记不忘,继承其意志的内涵。对于异体词“纪念与记念”在五四时期以记念为主,毕竟“纪念”是后起的词。

二、 鲁迅异体词产生的原因

与形式的规范相比,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另一重要改革是来自意义的变革,语言力图改变文言时代的晦涩和引经据典,以清新、自然、通俗的语言走进大众的生活。但无论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多么有学识、有魄力,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他们不可能摆脱幼时及后来文言的濡染;其次,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当时的探索阶段,当他们提倡白话写作,反对文言的过度存在时,有许多表达要他们摸索着进行完善。

三、鲁迅异体词的出路

鲁迅异体词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分工并存,二是存优汰劣。第一种“分工并存”的情况,似乎好办些,只要分工合理就行了。如“统帅~统率”。“统帅”专指“统率武装力量的最高***”,是名词。而“统率”是“统辖率领”的意思,是动词。这样一词一义,就不会混用了。但第二种“存优汰劣”的情况,则更复杂得多,它涉及字源、字义、历史、现实、方言、口语、书面以及阅读心理等多种因素。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例如,在历史的与现实的这对因素中,我们的原则是以现实的为主,因为这是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如“伙伴~火伴”,就词源来看,是先有“火伴”,由于词义引申及人们的视觉感受作用,现在多写作“伙伴”,所以我们就以“伙伴”为正体词形,而以“火伴”为异体词形。通常情况下,偏旁异体词的规范我们可依据如下原则:

(一)从俗。因为词语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所以在确立标准词形时,首先考虑的原则就是从俗从众,取人们常用的词形。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多使用词的某一形体,尽管其中有些看上去不太合乎理据。如“思维~思惟”这组异体词中,就字形看,“惟”从心,古人云“心之官则思”,用“惟’壤人的心理活动,这符合古代人们对思维的认识。所以,“思惟”这一词形似乎意义更准确,也合乎语源。但长期以来,人们更习惯用的是“思维”。那么,根据从俗的原则,不妨就确立“思维”为标准词形。类似的例子如:“仔细~子细”、“伙伴~火伴”、“娥眉~蛾眉”等,都取前者,废后者。

(二)从简。书写符号只不过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当然尽可能以简明为好。如果一个词的几个形体其他条件差不多,而有— 个在结构上比较简单,笔画少,容易书写,那么我们就不妨选择字形简单的作为标准词形。如“人才~人材”、“补丁~补钉”等,就应取前者,废后者。另从总体来看,汉字能指(形体)太多,意义单一,造成词汇量太大,给学习者带来不便。有些偏旁异体词的某字只是记录某一个词的专职汉字,字义与词义联系不密切,我们如果能从汉字系统性原则出发,精简掉这些同音字,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搭拉~ 耷拉”、“辐凑~辐辏”等,其中的“耷、辏”等字,都是只能在某个词中出现的专职汉字,用“搭、凑”等字更有利于词义的表达,我们就可以把“耷、辏”等作为“搭、凑”的异体字,予以淘汰。这样,既规范了词形,又减少了汉字的字数,便于人们学习。

(三)义明。因为汉字基本上是记录语素的,从字形上往往能体察到这个字的类义或大概意义,所以,在确立标准词形时,表义明确就不能不作为一条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如:“耽搁~担搁”其中“耽”有迟延之义,而“担”则没有,所以取“耽搁”,语素义与词义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望文生义”,从字面上就能大致理解词的意义。又如,“酒盅~酒钟”。“盅”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它表示的是一种器皿,加上“酒”,从字面上就可以大致猜出它是一种盛酒的用具,而“钟”则表义不如它明确。与此相类似,“盯梢~钉梢”“悚然~竦然”“狐臭~胡臭”等,为使意义外现,都应取前者,废后者。偏旁异体词的演变总趋势是选用标旁词形,淘汰非标旁词形,因此,没有特别的原因,偏旁异体词的规范应尽量以标旁异体词为标准字形,即使标旁异体词词频优势暂时并不明显或不具有优势。如“啦啦队”与“拉拉队”是异体词。《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拉拉队”为正。根据《人民日报~;2000.1 2OOO.11的词频统计,二者的词频比为12:31;根据《光明日报》2000.1—2OoO.11的词频统计,二者的词频比为8:0。应该说“啦啦队”的优势并不明显。但该词是指“体育比赛时,在旁边给运动员呐喊助威的一组人”,它的词义特征是用“呐喊”来给运动员助威,因此用带“口”字偏旁的词形“啦啦队”更有理据,更能使词义外现,因而就不妨以“啦啦队”为标准词形。有时表义明确这一原则与词形简化原则相冲突,是矛盾的,如,“吩咐~分付”,就字形来看,“分付”要比“吩咐”简单得多;然而就表义来看,“吩咐”却比“分咐”明确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汉字的特点,照顾^们的阅谗 理及视觉习惯,取表义明确的词形为标准词形。如:“褴褛~蓝褛”“蝴蝶~胡蝶”“筹码~筹马”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因这种要多写上几笔的“繁”,完全可从人们阅读理解的“易”中获得补偿。标旁异体词并没有因为多了偏旁增加了人们学习和使用的负担,相反,因为形式和意义相连更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

而且,虽然从客观界定上说,异体词语用功能的表现应该是“在任何语境中都可以互相替换”,异体词似乎“有百弊而无一利”。但是从我们提出的诸多异体词来看,我们对异体词涵义的理解跟具体的操作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说异体词“有百弊而无一利”,多少有些让人踌躇。而且若据此界定去衡量异体词,就会发现这部分的数量极少,随着语料的数量增多、范围扩大、语境层次更加丰富,便觉得异体词的数量在减少。如果结合不同的语用群体来分析,异体词不同形体的使用范围常有差异,这样我们就必须考虑多大程度上可以模糊这种差异,以取得归并的基础或强化这种差异以实现分化的可能。对异体词功能的理解至少从现状来看,一定要从典型范畴的角度来认识。从语用的效率来看,异体词的存在使语用显得很不经济,然而如何认识经济性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从异体词来说,多一词显然没有少一词经济,但如果我们整理时没有很好地协调好语用关系,整理了一个异体词,有时实际就增加了一个词,使语用反而显得比较混乱,显得更不经济。我们以前整理汉字,有的地方归并的理据不充分,语用基础不够,显得太急了,影响了语用的经济。语言文字工作总的来说是急不得的,不能为的就不为。不为也是一种为,回避并非无为。拿得准的才拿,连自己都有所犹豫的必须放一放。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经济效率的理解偏误有关。而且,对于汉字的从简发展,从简恐怕不仅仅是字数、笔画的减少。异体词的从简也如此,语用关系的合理调适才是根本意义上的从简。有时增加一个字、多了一两笔、保留一种词形反而便于理解和使用,而且能照顾不同的语用群体的语用心理和习惯。比较而言,哪个更简,哪个经济,都与我们的根本目的相联系。相对于义明、音准、尊重差异等整理原则,从简原则(如选用笔画少的、取消某些专用字、减少多音字的某个读音等)的效度是相当低的,而且在操作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如从取消专用字角度看,有入主张在“保姆一保母”“葫芦一胡卢”“蝴蝶一胡蝶”“恍惚一恍忽”“蝌蚪一科斗”“瞌睡一磕睡”“鲨鱼一沙鱼”“辗转一展转”中选择后者,恐怕不便使用。对于“叮咛一丁宁”“伶仃一零丁”,人们恐怕还是愿意使用前者,以形显义。词语中的语形有相互浸染的情况,又如“骨骼一骨胳”“嚎咙一蒙咙” ‘模糊一模胡”。国家规定中也存在对简化、经济的片面理解。如“噘”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作为“撅”的异体而弃用,这就影响到“噘嘴”存在的合法性。然而,人们(除了对标准很熟悉且严格遵行者)还是喜欢使用“噘嘴”,“撅嘴”不大用,而且用起来觉得很别扭。“撅”和“噘”的整理不仅是文字整理,或者说从根本上看不是文字,而是语义关系和语用习惯、语用心理的整理。对从简的可操作范围要细加分析,有的看似从简,实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折中一折衷”多用“折中”。有时要求从简而忽视了其中的差异。如有人主张在“恶梦一噩梦”中取用前者。对语用中的经济问题必须辩证理解,综合权衡利弊得失。从我们对异体词的性质以及我们在异体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分析,我们认为异体词整理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异体词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文字与语言及它们与语用的关系问题,在有的情况下,异体词是有相当的能产性的,它是语义关系在语用中的必然反映。异体词的出现也是潜词显化的一条途径、一种方式。异体词规范词形的选择具有某种相对强制性,即它具有相对高的语用价值,这并非表示被弃用的词形就完全没有语用价值。它实际是一种语用预测。

因此,在整理异体词时,要立足于现代汉语,以今为主,依据从俗、从简、义明这几条基本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综合考虑诸方面因素,能为则为,不能为则不为,能多大程度上可为就在多大程度上去为,时刻存有“患得患失”意识。不要迷恋一呼百应,充分考虑语用的关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规范的异体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样才能合理,

希望你能够满意,O(∩_∩)O谢谢

《中医大辞典》·竹节三七竹节三七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学楷《百草镜》。别名竹三七、野田七、竹节七、白三七。来源及产地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japonicusCAMey呈竹鞭状的根茎。主产云南。性味归经甘、苦,温。入肝、脾经。功能主治功在补益气血,化痰止咳,散瘀止血。1治病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肺结核咯血,咳痰不爽;胃出血,鼻衄,功能性子宫出血,倒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9g;研末服,15~3g。2治外伤出血。研粉撒。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运用竹节参的肉质直根称峨三七,又名芋儿七。功用与竹节三七基本相同。化学成分根茎含与人参皂苷类似的多种竹节皂苷(Chikusetsusaponin)。亦含人参皂苷、伪人参皂苷、三七皂苷R2等。还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大牻牛儿烯D以及痕迹量的β檀香萜烯、β金合欢烯。药理作用大鼠口服本品煎剂,对多种实验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抑制炎性肉芽肿的形成,切除肾上腺后,仍有效。能抑制非特异性 (游泳)引起的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对肝糖原的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本品皂苷还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辞典》·竹节三七出处《百草镜》拼音名ZhúJiéSānQī别名土参、土精、血参(《花镜》),甜七、竹根七(《草木便方》),竹节参(《科学的民间药草》),竹节人参(《现代实用中药》),竹鞭三七、罗汉三七(《中国药植志》),竹节七、竹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萝卜七、白三七(《中药材品种论述》),水三七(《贵州草药》),明七、野三七、鸡头七(《元南经济植物》)。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呈竹鞭状的根茎。9~10月挖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晒干玻炕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根茎横卧,呈竹鞭状或串珠状,内质肥厚,白色,节间短。茎直立,圆柱形,表面无毛,有纵条纹。掌状复叶,3~5枚轮生于茎端;叶柄细柔,

详见百科词条:竹节三七 [ 最后修订于2016/3/31 14:22:50 共23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鲁迅(1881~1936)

  中国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编辑本段]原文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 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埔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 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 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月十日

  [编辑本段]评论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书《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和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沧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三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编辑本段]人物形象分析

  (一)语言平实形象

  课文的语言非常平实,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 :长妈妈教给我的道理很多很多。我有很烦很烦的感受,然而也有我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敬意的时刻,特别是当她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我是听得入神入迷,小孩子啊,就喜欢听土匪强盗,兵戈缭乱的事情,认为刺激好玩,长妈妈讲得也异常投入:啊呀,骇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两句话,刻画了相当年长妈妈给我讲故事时异常投入的精神状态。

  (二)感情真真切切

  如:作为小孩子,我当时就有了很狡猾的观点,阿长在自己的心目中:“生得不好看,脖子上有许多疚疮”,以貌取人——这么滑稽的天真味道刻画出来。

  我时而对她充满敬意:因为她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历经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阅尽人间沧桑的啊!但时而有怨有恨——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威信”一点点消失,“但完全消失,大概是知道了她谋害我的隐鼠之后”—— 一切以我的感受作为出发点来对待长妈妈,有敬有爱,时怨时恨,这种感情的反复恰反映了儿童心灵世界的真实。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基本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

  (三)闪烁人性光辉

  渴慕《山海经》——“书是我的全部,我是我书的全部”——鲁迅幼年喜欢图画,对绘图的《山海经》渴望已久,苦思而不可得,以至于一坐下来就念叨,阿长问了究竟,鲁迅只是随口告诉了她。哪知,就在阿长告假回家四五天,又回到周家的时候,不识字的阿长用自己的钱,给鲁迅买回了被视为宝书的绘图《山海经》。

  琐琐碎碎一大些,真真切切一桩事:一件事,一辈子,一生情

  一句非常精彩的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一句最能让人感怀,年幼的鲁迅被善良朴实的长妈妈默默的爱震惊了,这是真爱的标志,尽管长妈妈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长得也实在不好看,但掩盖不了她的真诚和朴实,她的故去,足以令人怀念,这使鲁迅长舒胸臆而发出一声: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荡人心魄,感人之深,这也是全篇感情的最高升华,尽管仍然是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辞了人世30年,连姓名都不知道,“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作者满怀圣洁的感情,发出的一声感叹逝者长已,来者深追。

  阿长简介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只是众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至临死。”长妈妈患有羊癫病,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其实,这个自浦东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庆福的老婆阮氏——“庆太婆”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听惯了,也把浦东的那位叫做长妈妈。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浦东的那位长妈妈死后才雇佣的。

  主要中心思想和内容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惊骇hài 脖颈jǐng 诘问jié 惧惮dàn

  震悚sǒng 画舫fǎng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báo (薄饼) ┍mú (模样) ┍xiāng (相信)

  薄┥bó (稀薄) 模┥ 相┥

  ┕bò (薄荷)乐 ┕mó (模仿) ┕xiàng (面相)

  3、掌握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悚害怕。

  掳抢走。

  渴慕非常思慕。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惧惮害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本文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诘问追问,责问。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读后感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三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段落结构:

  共八件事:

  1对她称呼的由来

  2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3她的睡相不好

  4元旦的古怪仪式

  5她一肚子烦琐道理

  6给我讲述长毛的故事

  7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8给我买来山海经

  生字解释:

  初: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当涂:当权,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的学官,现在只一种学位

  涉猎:浏览群书,不做深入研究

  熟若:表示比较选择,何如,哪里比的上

  所益:所字结构,有益的地方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在是

  见事:认清事情

  遂:于是

  多音字

  更:一声(更换)

  四声(更加)

  异译词:

  以:以军中多务(用)

  不以物喜(因为)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文集》,遗著尚有《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又是油菜花开的季节,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依然如期绽放。置身于田野,观赏油菜花,吸着清幽幽的香味,其心情是多么的舒畅。啊!祖国各地的油菜花都很美丽!仿佛油菜花香迎面扑来。作者对油菜花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油菜花开的季节,因为有了浓浓的思乡情怀,承载着岁月里浓缩的情意,才有了一段美好的记忆,而且这记忆非但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淡薄,还似贮藏多年的佳酿更加醇厚芳香,耐人品味。

春天来了,江南的油菜花开了,平原、田野、丘陵、山坡、河畔……到处都是一丛丛的金**,就像是春姑娘带来的金纱,披满了绿色大地。

春天,我来到江苏兴化市顾缸乡的里下河观赏油菜花。春风吹拂,阳光普照。站在高处眺望,只见一碧湖水中,屹立着一个个大小不同的人工垒成的小岛屿。这些小岛有的貌似四方;有的长方、有的呈月牙形,还有的是不规则形,它们星罗棋布地交织在澄碧的湖水中。据文友介绍:“这些小岛大多数是人工筑成的,上面适宜种植了油菜,冬播春花开,小岛都是景”站在河边眺望。只见金**的油菜花像一盆盆花篮浮在水中央,在碧水中荡漾,许多观赏客从远处赶来,他们架设长镜头,一字儿排开,各自选择最美的景头,成为观赏和休闲的一处世外桃源胜景。

租一条小船挥桨其中,会有一番别样的情趣。坐在小船上,不仅可以看到鱼翔水面,还会闻到油菜花的扑鼻清香,可以看到倒映在碧水中闪动着幻影的菜花,似乎是进入了一座金色的水晶宫殿一般,随着桨声和浪花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河道边会传来此起彼伏的春歌,有了一种特别的心情。小舟划入黄花堆后,游人可以上岸采风,以欢欣探奇的眼光获取别样的享受,会情不自禁地醉入其中,从而浮想联翩。

在顾缸乡观花的傍河小屋里,品一杯绿茶,赏一条清蒸的河鱼,那真有神仙一样的感觉,犹如在桃花源里看世界。兴化一位文友还告诉我:兴化已经设计了一年观二次黄花的计划,已成功地在油菜收割后移植万棵向日葵,在金色的秋天里,兴化同样能看到**的花海,以弥补油菜花退席后带来的不足。说得神奇极了。朋友一席话使我想得很多,是的,观赏菜花是一道时尚的美丽的风景,生活中的景色其实不仅仅只来自天然的一偶,更需要人们利用自然去开拓创造,来自于人们的向往和智慧的放飞。

记得1999年2月下旬,我在云南曲靖市采风,朋友邀我参加当地举办的观赏油菜花活动。那天,我在文友的陪同下来到誉为菜花之乡的罗平县。这是一个被誉为菜花之乡的县。车到罗平,站在高处眺望,只见山脚下一片金黄,由近而远地伸向遥远的地方,一直连到天际。万亩油菜花错落有致地高低起伏地延伸,有的平平展展,似一条金色的圆湖;有的立体多层盘旋而上,像一只只金**的螺蛳;有的半月形相连,像弯弯的金**月亮;有的围住彩色的山包,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图画;有的伸到村庄,美不胜收。春风吹拂,扑鼻清香油菜花飘着清香,醉人心脾。到处都是花的海洋,山包多的间隙,菜花还把一些山包烘托成了一个个咖啡色和红色的馒头状,风景这边独好。

微风吹拂,油菜花轻轻摇动,一片金**的海洋。在四川巴中的光雾山丛的山顶上,向下望去,春雾飘逸的山腰和山脚下,都是一片一块的油菜花地,透过绿树和村舍,油菜花蜿蜓起伏,有的像一根金带围着山腰,有的像一顶草帽戴住了山峦,有的像无数的小动物伏在地上……蜜蜂和彩蝶飞上落下。当轻雾散尽,阳光高照,它们欢乐地赶来采蜜和尽兴,它们在花丛中唱歌、跳舞,给这片花的山峦增添了一道鲜靓的美景。绕道下山,村庄小屋边,油菜花开满了屋前屋后,小园桃花盛开,真是“红黄相映终成趣,家家农屋被金托”的美丽风景。

据说罗平的观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首次大型油菜花展,展示了一道金色的风景。之后,安徽的婺源、贵州的安顺、浙江的永康、广东的清远等等等都搞过油菜花观赏活动,几乎全国凡有油菜花的地方,都有菜花节、现场观摩。有的在菜花丛中搭台唱戏,有的在菜花季节搭竹楼观台,有的模仿和复原古代花丛出嫁成婚的情景,有的搭栈桥让游客自由行走……小小一朵油菜花,已经为活跃地方经济的一朵金花,绽放出了浓浓的芳香。有人作过统计,如此规模的观赏活动乃是我国除牡丹后的又一难忘的壮观场景。

为了考察油菜花的观赏历史,曾翻阅过《花镜)一类花卉古籍,寻找油菜花的渊源历史出处,但根本找不到。先人们只是在赏梅、赏牡丹、赏芍药的过程中偶尔把菜花小点一下,它在先人的笔下是一种与野草小花并举的小草本作物,没有引起文人墨客们的兴趣,很少有咏油菜花的诗文。记得温庭筠在巜宿冸曲僧舍)中说,“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只交待了一下时间、地点而已;秦观在巜行香》一文中说: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把油菜花当作一种小小的配色。凑其诗韵而作安排。对油菜花推崇的还是清朝的亁隆皇帝有眼光,在他巡游旅途中写了一首闻名的菜花诗,值得认真欣赏。他写道:“黄萼裳裳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