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遗产
纪录
最北的世界遗产:弗兰格尔岛自然保护区(N71 11) 俄罗斯
最南的世界遗产:麦夸里岛(S54 35) 澳大利亚
最高的文化遗产建筑:巴黎,塞纳河沿岸的埃菲尔铁塔(法国)
第一个被除名的世界遗产:阿拉伯羚羊保护区(阿曼,1994-2007)
第一个被除名的自然遗产:阿拉伯羚羊保护区(阿曼,1994-2007)
第一个被除名的文化遗产: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德国,2004-2009)
首个爆发严重主权冲突的世界遗产:柏威夏寺(柬埔寨/泰国)
横跨最多国家的世界遗产:斯特鲁维测地弧(由芬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摩尔多瓦、俄罗斯、瑞典、乌克兰共10国拥有)
唯一未明确标示所在国的世界遗产:耶路撒冷老城及其城墙(由约旦代为申报)
首个被国家政府破坏的世界遗产:巴米扬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由当时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所毁)
濒危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
中国名录编辑
概述
截至2015年7月4日,中国已有48项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含跨国文化遗产1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38项、记忆遗产9项。[7]
文化遗产(33项)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2长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198712;辽宁,200211)
3敦煌莫高窟(甘肃酒泉,198712)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沈阳),20047)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198712)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承德,199412)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济宁,199412)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十堰,199412)
9布达拉宫和大昭寺(199412);罗布林卡(西藏拉萨,200112)
10庐山(江西九江,199612)文化景观遗产
11丽江古城(云南丽江,199712)
12平遥古城(山西晋中,199712)
13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江苏苏州);199712(狮子林、沧浪亭、退思园、耦园、艺圃(江苏苏州)200012)
14颐和园(北京,199811)
15天坛(北京,199811)
16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17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荆门)、清东陵(河北唐山)、清西陵(河北保定),200011 ;明孝陵(江苏南京)、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沈阳、抚顺),20047)
18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黄山,200011)
19龙门石窟(河南洛阳,200011)
20都江堰及青城山(四川成都,200011)
21云冈石窟(山西大同,200112)
22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通化、辽宁本溪,20047)
23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7)
24安阳殷墟(河南安阳,2006713)
2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江门,2007628)
26福建土楼(福建漳州、龙岩,200877)
27五台山(山西忻州,2009626)文化景观遗产
28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郑州,201081)
29杭州西湖(浙江杭州,2011625)文化景观遗产
30元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2012629)
31红河哈尼梯田(云南红河,2013622)
32中国大运河(2014622)
------浙江段:
遗址点:富义仓、凤山水城门遗址、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
河道:杭州塘段(起点在海宁,经余杭临平进入杭州)、江南运河杭州段(即拱宸桥到三堡的运河杭州段)、上塘河段、杭州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主线
------江苏段:
苏州:河道包括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平江河、环城河、古运河、江南运河。遗产点包括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
无锡:河道包括古运河和老运河。遗产点包括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
常州:河道包括古运河和江南运河
淮安:河道包括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遗产点包括双金闸、清江大闸、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宿迁:河道包括中运河宿迁段。遗产点包括龙王庙行宫
扬州:河道包括:高邮盂城驿、镇水铁牛(高良涧铁牛、邵伯铁牛、三河铁牛、高家堰铁牛、马棚镇湾铁牛)、淮扬运河段主线 、宝应宋泾河、宝应明清运河故道、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邵伯明清运河故道、古邗沟故道(邗沟东道,扬州城区段) 、扬州城遗址、茱萸湾古闸、高邮南门大街历史地段、平津堰遗址、镇国寺塔、扬州个园、扬州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扬州盐业历史遗迹、扬州汪鲁门住宅、扬州卢绍续住宅、扬州盐宗庙
------安徽段:
淮北: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
------河南段:
洛阳: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
------山东段:
南运河段:南运河德州段
会通河段: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小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
中河段:中河台儿庄段
------河北段:
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
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沧州至德州段运河河道
------天津段:十四仓遗址、八孔闸、宜兴埠、独流木桥、九宣闸、三岔河口
------北京段:万宁桥、东不压桥遗址,通惠河段、旧城段(包括西城区什刹海、东城玉河)
33中国土司遗址(湖南永顺、湖北恩施、贵州遵义,201574)[8]
注释:“文化景观遗产”往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
跨国遗产(1项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14622)
------中国(河南省: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陕西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甘肃省: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开阿利克遗址、塔尔加尔遗址、卡拉摩尔根遗址;江布尔州:阿克托贝遗址、库兰遗址、奥尔内克遗址、阿克亚塔斯遗址、科斯托比遗址)
------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碎叶城阿克·贝希姆遗址、巴拉沙衮城布拉纳遗址、新城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
自然遗产(10项)
1九寨沟(四川阿坝,199212)
2黄龙(四川阿坝,199212)
3武陵源(湖南张家界,199212)
4三江并流(云南迪庆、怒江、丽江,20037)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雅安、成都、甘孜、阿坝,20067)
6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627;重庆金佛山、贵州施秉、广西桂林、环江,2014623)
7三清山(江西上饶,200878)
8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含龟峰)、浙江江郎山,201082)
9澄江帽天山化石地(云南玉溪,201271)
10新疆天山(新疆昌吉 博格达峰、巴音郭楞 巴音布鲁克、伊犁 喀拉峻 库尔德宁、阿克苏 托木尔峰,2013621)
双重遗产(4项)
1泰山(泰山、岱庙(山东泰安)、灵岩寺(济南),198712)
2黄山(安徽黄山,199012)
3峨眉山及乐山大佛(四川乐山,199612)
4武夷山(福建南平,199912)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含跨国)(38项)
昆曲(2001)
中国古琴艺术(2003)
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 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7)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
福建南音(2009)
南京云锦(2009)
安徽宣纸(2009)
贵州侗族大歌(2009)
广东粤剧(2009)
《格萨尔》史诗(2009)
浙江龙泉青瓷(2009)
青海热贡艺术(2009)
藏戏(2009)
新疆《玛纳斯》(2009)
蒙古族呼麦(2009)
甘肃花儿(2009)
西安鼓乐(2009)
朝鲜族农乐舞(2009)
中国书法(2009)
中国篆刻(2009)
中国剪纸(2009)
中国雕版印刷(2009)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
中国端午节(2009)
妈祖信俗(2009)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京剧(2010)
中医针灸(2010)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
中国皮影戏(2011)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优秀实践名册 2012)
中国珠算(2013)
记忆遗产(9项)
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朝内阁秘本档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19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大金榜(2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2005,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案(2007,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本草纲目》(2010,1593年金陵版)
《黄帝内经》(2010,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
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2013,广东省档案局与福建省档案局)
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2013,西藏自治区档案馆)
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预备名单
中国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名单
(28项)
1.北京市房山岩溶洞穴及峰丛地貌
2.河北省承德丹霞地貌
3.河北省嶂石岩地貌
4.山西省壶口风景名胜区
5.辽宁省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
6.吉林省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
7.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
8.浙江省方岩风景名胜区
9.福建省冠豸山风景名胜区
10.福建省太姥山风景名胜区
11.江西省武功山风景名胜区
12.山东省昌乐古火山群
13.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14.湖南省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
15.四川省贡嘎山风景名胜区
16.四川省若尔盖湿地
17.四川省佛宝、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
18.四川省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
19.四川省花萼山—八台山
20.贵州省织金洞风景名胜区
21.贵州省兴义锥状喀斯特
22.贵州省平塘风景名胜区
23.贵州省梵净山风景名胜区
24.西藏自治区纳木错
25.西藏自治区格拉丹东—长江源
26.西藏自治区土林—古格
27.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
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
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名单
(18项)
1.山西省芦芽山风景名胜区
2.山西省碛口风景名胜区
3.黑龙江省兴凯湖风景名胜区
4.江苏省南京中山陵
5.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6.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7.福建省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8.江西省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9.江西省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
10.山东省济南名泉
11.湖南省紫鹊界—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
12.湖南省炎帝陵—桃源洞
13.湖南省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
14.四川省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
15.四川省泸沽湖风景名胜区
16.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及屯堡文化
17.云南省普洱野生茶林暨古茶园
18.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
19.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在2012年已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共计11个省9座城市:南京、扬州、泉州、广州、宁波、北海、漳州、福州、蓬莱及高邮菱塘清真寺、普哈丁墓园、郑和墓、南越国宫署遗址等50个申遗遗产点。)
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涉及中国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名单
(20项)
1.东寨港自然保护区(12/02/1996,自然遗产)
2.鄱阳自然保护区(12/02/1996,自然遗产)
3.神农架自然保护区(12/02/1996,自然遗产)
4.扬子鳄自然保护区(12/02/1996,自然遗产)
5.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12/02/1996,自然遗产)14年申遗
6.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29/11/2001,自然遗产)
7.金佛山风景名胜区(29/11/2001,自然遗产)14年申遗
8.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29/11/2001,自然遗产)
9.中国阿尔泰(29/01/2010,自然遗产)15年申遗
10.喀拉昆仑—帕米尔(29/01/2010,自然遗产)
11.塔克拉玛干沙漠(29/01/2010,自然遗产)
12.西藏雅砻河(29/11/2001,双遗产)
13.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29/11/2001,双遗产)
14.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名胜区(29/11/2001,双遗产)
15.海坛风景名胜区(29/11/2001,双遗产)
16.麦积山风景名胜区(29/11/2001,双遗产)
17.楠溪江(29/11/2001,双遗产)
18.雁荡山(29/11/2001,双遗产)
19.华山风景名胜区(29/11/2001,双遗产)
20.中华五岳—泰山扩展项目(包括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07/04/2008,双遗产)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水》)
庄子此时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这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个故事,即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至少是庄子的心灵真实的反映。它体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庄子的这种坚持,让我们知道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更提醒我们:精神是有贞操的。事实上,庄子的行为,确实使一代代“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在取得世俗的成功的同时,内心里总存有秘而不宣的羞耻感。
周恩来,虽然不是古代的,但也想提
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首先,是一心为公,淡泊名利。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但他执意不肯,而强调毛泽东的经验、长处,坚持重新任命毛泽东为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 “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确保会议成功。会后,他作为“党内委托在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地位,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确保毛泽东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其次,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周恩来认为“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处在党内斗争漩涡之中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总是忍辱负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党内斗争中对自己的各种误解,甚至是恶意中伤,他报以忍受和缄默,竭力维系党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他组织实施反冒进受到错误批评时,尽管心情很沉闷,但仍然努力忘却所受的屈辱,带领周围同志团结奋斗,勤奋工作,以尽量减少思想路线的失误带来的损失。三年困难时期上下交困,怨言颇多,为顾全大局,即使有些问题不是他的责任,他也毫无怨言地主动承担起来,以求大家向前看。“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他自己处境十分艰难,仍然表现出一个***人的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他一方面以血肉之躯挺身抗击,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苦苦周旋,苦撑危局,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第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评价。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处险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在工作。1972年,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累了只能扶着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会睡着”!1976年,弥留之际的他从昏迷中醒来,便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呢?快去照顾其他同志要紧,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人理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
实事求是被确定为中国***的思想路线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选择B。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的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也是打破教条主义束缚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刘德是汉景帝刘启之子,非常喜欢儒学,好研究古籍,从事大量典籍收集和整理工作。
1916年至1919年,青年毛泽东曾经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实事求是”的院训对其影响很深。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这一原指治学态度的格言从哲学高度作出新的阐释,赋予它新的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要去研究、去探索。
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事求是”这一经典词汇加以改造,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过程中,使其成为党的思想路线。
扩展资料: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探讨党的思想路线的渊源,实则是对“实事求是”思想溯源。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实事求是”思想一方面源于中国儒学重视实践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有着深厚的渊源。
“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词汇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过,对“实事求是”思想根源的研究,则主要从考据学的角度,溯源其文献出处,探讨其原本之义。
中国***新闻网—“实事求是”的三重思想渊源
认识徐涵芝和陈成老师,是在去年花姐的《太太的客厅》四周年庆典的活动上。她二人是王柏老师和孙老师从上海请来的,因而有了机缘,让我对琴有了更多的认识。
演奏会上徐涵芝老师弹的是张子谦版的《梅花》,陈成老师弹的是卫仲乐版的《流水》。当陈成老师弹这版流水时,却发现,竟这么不同!听其音,飘逸洒脱,水声一贯而入,有着说不出的灵动!那一刻,我顿时感动了!徐涵芝老师弹琴,竟然把梅花弹活了。我眼前闪现的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独立的情景。后来徐涵芝老师和陈成老师,伉俪情深,琴箫合奏,别有情致!
事后我一直感动于心。从花姐的介绍中了解到,徐涵芝老师师承戴树红先生。戴师和家父有二十多年的交往。我高中,大学毕业后承蒙戴师传授两首曲子。父亲去世后不久,听母亲说,戴师与她通话中提议想让我去上海学琴,但后来因种种事情搁置。于是当我叫徐老师的时候,花姐说道:“你应该叫师姐,而不是徐老师。”但花姐哪里知道,这样的夫妻弹出这样的琴音,那需要什么样的境界?她们在我眼中就是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而我只是一个凡人,对她们也只是瞻仰,师姐这个称谓,我怎么敢说?何况她跟戴师多年,被亲传的曲子无数。戴师只泛泛教我两首曲子。可是徐涵芝老师却和蔼笑道:“你也跟戴师学过呀?”倒是有些默许,对我的态度也亲近些。
事后逢年过节我除了给戴师发条短信外,同样也会给徐涵芝老师发条短信。徐涵芝老师也很快回复了。今年九月份,我上海的堂姐突然给我说想学琴,问在那里可学。我毫不犹豫地说了徐涵芝老师的****。后来借此机会我说了去年听她弹梅花的故事,心之所动,想借谱一阅,自己虽弹不了风韵,加上之前学过新版梅花的功底,弹个框架应该不成问题,便问徐老师有没有梅花的琴谱。徐老师说有,又问为什么不跟戴师学呢。我说了情况,戴师之前带小曲都力不从心,现在身体不好,师母多病,不喜打扰。另一个是以前家住贵州偏远农村,来一趟上海极不容易,又一个是当时家里也并不怎么支持,况且学费也是一大笔,家境也不是很好。
其实我的学琴经历,是有难言之隐。虽然父亲曾经做琴,但我真正受良师系统指教的少。自己有了工作,有了微薄的收入,才开始找老师学琴。贵州遵义卫家理先生路途虽近,每次想去拜见求学,但因先生年纪大,精力有限,我也不忍打扰,因而一拖再拖。唯有13年夏去遵义拜访先生,才得指教一二,但也是泛泛讲了两天就催我赶紧离开了。后来又陆陆续续找了其他老师。但由于最初基础系统没有建立,导致诸多问题产生,于是搁置起来。自己的诉求其实是想把自己缺失的东西捡起来,而不是一味学曲子。不然学琴只学琴曲框架。线条的优美,色彩的斑驳,情感的表达都没有,那曲子除了音准节奏又有什么让人感动的呢?徐老师听我说想来上海学琴的诉求后,就说只要戴师同意,她可以代授。我做梦都没想到徐涵芝老师能够这样说。于是第二天打了电话给了戴师,并把之前听徐老师弹老梅花的感受说了,戴师笑了一下,立刻说道我可以去找徐老师。于是就定了十月份的机票去上海。
也许这就是缘分,在上海期间,徐老师先弹一段。强弱、节奏给我说了下,我就自己练习。徐老师和蔼可亲,耐心帮我。而我学得也比较刻苦,从早上到晚上一直练习,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练曲子。四天下来,我硬是把老梅花勉强梳理了一遍,但是才发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不管自己再怎么刻苦再怎么努力,音色的处理,线条的变化,虚实的转换这个没办法在几天内做到。徐老师和陈老师翻阅大量古籍,从不同时期的文献中总结出自己的指法系统。我看陈老师把《存见古琴谱字辑览》这样的书都翻烂了。因而,指法系统、基础的东西徐老师没办法短时间教,这个传授太费精力了。其实我能有这样因缘学习,应该荣幸而不敢苛求什么了。但那天徐老师好像没有答应我,让我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
她家壁挂良琴。当然她们收藏琴并不是只是收藏,而是真正以琴养心。徐老师说, 只有自己的审美眼光提高了,才能辨别好坏。但我见其中无老琴,便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收藏老琴呢?她说没钱,现实很残酷,所以要教琴呀!我想如果不教琴的话,她俩可能到一个古墓中修炼琴了!陈老师是很有学问的,于古谱中做研究,有自己的打谱作品。他们每日谈论的也是关于琴的。徐涵芝老师和牧鹅老师,惺惺相惜,研究琴学,深谙琴道。徐老师很钦佩陈老师,当陈老师在谈论琴的时候,徐老师的看他的眼光都不一样。这就像杨过和小龙女眼中的彼此。牧鹅老师很严谨,我随便一问,陈老师都拿出做学问的样子,翻出文献来考究。徐老师说,其实她还喜欢花草,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怡情养性的事情是喜欢做的。但遗憾的事情,上海住的地方小,没有多少可利用的空间。
在上海呆了四天,看了四天。自己感动的地方太多了,昨日还在飞机上落泪了。徐老师夫妻生活就是琴,琴就是生活。除了上课就是弹琴,除了弹琴就是做学问。家里请了保姆做家务,所以就有更多的精力做琴方面的事情了。他们的生活也是我为之向往的。临走的时候,我说要是能在上海就好了。因为昨天的话我认为她不想让我跟着她。没想到徐涵芝老师却突然说:“都这么熟了,你真的想,就算路途再远也不是问题。何况现在坐飞机两小时就到了。”我听话中有话,喜出望外。原来,自己的诚心真的是可以感动人的。觉得自己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徐老师叫弹琴鹅,陈老师是牧鹅。这一对鹅就像侠侣。而我也愿意做金庸笔下的郭襄的角色,对他们无限的钦慕,同时也希望自己跟着他们能在琴学上走得更远一些吧!
刘春霖,中国清代末期最后一位进士,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贴多部;大字法贴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又一说逝世于1942年)。
刘春霖从小家境贫穷,为生活所迫,努力学习封建文学文化,最终考取进士,其实其思想并不落后,当时清廷内外交困,他曾立志以文救国,后在北平与日伪军抗争、作对,最后因为日伪的迫害,自身的病情日益加重而逝世,在1944年1月18卒于北平(另一说卒于1942年)
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_,自号_亭,又号紫泉、_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
中文名:莫友芝
别名:紫泉
国籍:中国
民族:布依族
出生地:贵州省独山县
出生日期:1811年
逝世日期:1871年
职业:翰林院庶吉士
主要成就:嘉庆四年(1799)进士
代表作品:《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
成就:西南巨儒
字:子_
号:_亭、紫泉、_叟
父亲:莫与俦
黔北名人
莫友芝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父莫与俦(字犹人),清道光三年(1823)随父母来遵义。拜沙滩黎陶为师,与郑珍、黎兆勋同窗共读。道光六年取秀才,十一年中举人。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
莫友芝三岁识字,七岁读《毛诗》、《尚书》。道光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后屡试不第。道光二十一年(1841)与郑珍撰成《遵义府志》48卷,33目,附目14,共80余万字。与同时代的其它志书相比,《遵义府志》体例完备,材料翔实,史学界认为可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齐名,梁启超称之为“天下笫一府志”,莫友芝与郑珍也因此声名大震,被人并称为“西南巨儒”。张裕钊说:“子_之学,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靡所不探讨。旁及金石目录家言之说,尤究极其奥颐,疏导源流,辨析正伪,无铢寸差失。所为诗及杂文,皆出于人,而天诗治之益淇深。又工真行隶篆书,求者肩相于门。”
道光二十七年(1847)客居曾国藩幕府。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担任校勘经史之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潜心于版本目录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莫友芝目录学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这是他从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数年间客游上海等地时所见宋、金、元、明椠本及旧抄本、稿本的记录,后由其子莫绳孙汇编成册;一是《_亭知见传本书目》,这是他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所作的版本笺注,是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十七年,与郑珍一同进京会试,次年,二人落第返回,受知府之聘,共同编纂《遵义府志》。历三年成书。二十二年,受聘主讲湘川书院。二十六年,再度进京会试,余暇至书肆购买书籍,因此邂逅结交曾国藩。咸丰八年(1858)再次进京会试,均未如愿。遵父遗训,不务功名。滞留京师年余后,放弃候选,南下游历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从曾国藩幕府逾十年。广交文人学士,搜集古籍珍本与金石书画。其才华学识,广受赞许。其间,曾于武昌为胡林翼刊校《读史兵略》,受聘苏州、扬州几家书局校刊古籍,至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访求散佚典籍,去上元、句容访寻六朝齐梁碑碣石刻。遍历江南藏书文斋,着重研究版本目录学和金石学。
同治二年(1863),祁隽藻荐于朝,特旨以知县征用,莫友芝辞谢不就。仍潜心致力于学问。
同治四年(1865)莫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为书屋的名字。影山草堂收藏的书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其以唐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版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同治九年(1870)莫友芝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李鸿章、张之洞邀其为武昌书院主讲,他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次年,至扬州、兴化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突感风寒,高烧不退,病逝船中,归葬于遵义新舟青田山。曾国藩亲笔书写了一幅挽联: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十年年秋,与其子莫绳孙同往扬州,途中突患急病,逝于舟中,终年61岁。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率下属官员数百人前往祭奠,送挽联云:“京华一见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平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人。”
清史文载
父庶吉士与俦,官遵义府学教授,日倡导朴学。先生为人默然湛深,笃治许、郑之学。当其时,郑珍亦从教授游,同志相友善,历五六年,业益进,黔中士林官师举交口推郑、莫,而两人遂名冠西南。
家贫嗜古,喜聚珍本书。积既久,读之恒彻旦暮不息,寝食并废。爰通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率究及其奥颐。疏导源流,辨析正伪,鲜铢寸差失。复工诗善书,求者沓至。居常好游览,喜谈论,遇人无贵贱贤惠,一接以和。暇日相与商较古今,评骘术业高下,娓娓忘倦。顾外虽乐易,而中实介然有以自守。
自道光辛卯举于乡,其后连岁走京师,朝贵争欲罗致,必慎择其可,否即婉谢之。会试报罢,签取知县,且选官,意不所乐辄弃去。往从胡文忠于太湖,为校刻《读史兵略》。既又从曾文正安庆、金陵。凡客文正所者逾十年,江南底定,寓妻子于白下,通走江淮吴越间,尽识其魁儒硕彦。同治四年,苏抚李鸿章请州县吏于朝,有诏征用,卒不出。十年以往,求文宗、文汇两阁书,赴扬州,抵兴化,病卒,年六十一。
先生生平志存文献,思为《黔志》一书,润色边裔。道光中,偕郑珍同撰《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图书地志,荒经野史,援证精确,体例谨核,成书四十八卷。时论以配《水经注》《华阳国志》。又辑明代黔人诗歌,因事存人,因人考事,为《黔诗纪略》三十二卷。贵州文献始灿然可述。
居金陵,得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自谓“此吾西州漆书也”。以举正段、严二家校注,撰《筹异》一卷。至句容山中,搜讨《梁碑》,躬自监拓,惟恐一字见遗,撰《梁石记》一卷。
其余有《声韵考略》四卷,《过庭碎录》十二卷,《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三卷,《附录》一卷,《樗萌谱注》一卷,《_亭诗抄》六卷,《_亭遗文》八卷,遗诗人卷。编订未竟者,则《_亭经说》、《书典经眼录》、《旧本未见书经眼录》、《影山词》各若干卷。
文学成就
莫友芝著述甚多,他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及附录、《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为目录版本学者所重视;《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一卷等,为声韵、训诂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格调高,产量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他的《_亭遗诗》八卷,收集诗作546首,《_亭诗抄》六卷,收401首,《影山词》二卷,外集一卷,收集词作百馀阕,另有《素阴杂记》一卷,《樗茧谱注》一卷(按:《樗茧谱》一卷,郑珍著。),《资治通鉴索隐》等。此外,他还收集了贵州266家诗人的诗2290馀首,编成《黔诗纪略》三十三卷。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由于生前所刊著作极少,大量日记、书信、稿本、钞本分散于全国各地,今人对莫友芝生平及学术成就缺乏基本准确的了解。中华书局《莫友芝年谱长编》(张剑编著)编入存世的所有《_亭日记》及200余封_亭书信,吸收近百种莫友芝刊本、稿本和钞本文献,对莫友芝的事迹、著述作了详细编年,对全面了解莫友芝应有帮助。
其次子莫绳孙编有《_亭知见传本书目》,可说是补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之不足。
满门风华
莫友芝家族多出文化名人,其父莫与俦,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次年进士。嘉庆六年(1801),由庶吉士出任四川盐源县知县,多有政绩。莫与俦在遵义教授19年,以许慎、郑玄为宗、兼及南宋理学,莫友芝、郑珍等“西南巨儒”都是他的弟子。他擅长考据学,对贵州历史地理很有研究,著有《都匀南齐以上地理考》、《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诗文杂稿》等。他去世后,曾国藩亲自为他作《莫与俦墓表》,“曾门四弟子”之一的著名外交家、散文家贵州人黎庶昌也为他作墓志铭,称他“以朴学倡导士林,洗南中之陋”。
莫庭芝,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他和黎汝谦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33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璧之誉。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
莫祥芝,莫友芝之弟。在江浙为官20年,有政绩,曾任上海知县。沈宝桢以“风骨遒劲”向朝廷举荐他。后主修《上元县志》和《江宁县志》。
莫绳孙,莫友芝次子。知府衔。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随刘瑞芬出使俄国与法国,任参赞。因刚直不阿受责去职,长期独居扬州,整理和刻印祖父与父亲遗著,集成《独山莫氏遗书》66卷。自编有《影山草堂书目》。
莫棠,莫祥芝之子。早年游宦两广十余年,与我国最早介绍“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人黎汝谦情谊深笃。莫棠晚年家住苏州,娴于目录版本之学,喜好收录刊刻家乡人的著述,收集郑子尹《巢经巢遗诗》,编辑《巢经巢遗集》24卷,勘定遵义赵嵩《含光石室诗草》等,自编有《文渊楼藏书目》,著有《铜井文房书跋》一书。
个人书法
莫友芝精于书法,为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黎庶昌评其书“分篆高骞,冰斯雄睨”。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书学》一文中评道:“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先生对其书评道:“贵州曾出了一个莫友芝,其作品精到之处,不在赵之谦,杨守敬、张裕钊之下而或有胜之”。不同时代的学者、这样高规格的书家,如此异口同声的盛赞,可见莫友芝的书法成就决非浪得虚名。民国八年上海有正书局曾有《莫友芝真草隶篆墨迹》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在国家文物局限制出境的书画家作品中,莫友芝名列其中。在现当代书法和篆刻名家中,姚华、陈子奋、王朝瑞均受过其书风影响。
莫友芝书法四体皆精,而最为人称道者是他的篆书。他的篆书,取法颇丰。杨守敬评:“子_书学《少室碑》取法甚高”。他也“尝集汉碑头篆刻百余通,所作篆书多从此出。”。
在清代以篆书名世者,如钱坫、王澍、孙星衍、洪亮吉等人皆以硬笔、短毫、枯墨作篆,用笔结体专以工稳、匀称为能事。而莫友芝继承了邓石如以长锋羊毫,浓墨悬腕作书的方法。用笔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丽厚重甚为精到;结体上紧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风格平和简静,气宇轩然,遒丽天成。于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中独树一帜。在隶书方面,莫友芝也是颇有成就的。其风格高古,喻巧于拙,笔势方圆互用,结体因字立形,一扫长期以来隶必扁长的积习。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而气韵生动,显得格调高古,气象浑穆。由于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异乎常人,故从其书中无不打下许多名碑的印记,如《礼器碑》的飘逸、《张迁碑》的古拙、《衡方碑》的浑穆、《夏承碑》的使转以及《天发神谶碑》的用笔、《白石神君碑》的结体。其成就当颉颃于汀州和子贞。在行、楷方面,虽然他的影响远不及其篆、隶书那样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筚路蓝缕之功。由于其作品遗留较少,我们只能从他的一些书信,题跋等手扎中去管窥其成就。其苍率用笔似漫不经心,却有自然飞动之妙。章法行气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既有山重水复之跌宕,复具柳暗花明之开朗。得鱼忘筌,神完气足,韵味幽长。其楷书以鲁公为根底,融会汉、魏显得气象浑朴,自出机纾,书卷气实足。莫友芝虽然出生僻壤,但他勤于学术、长于诗词、精于收藏,朋辈中又多社会贤达、学界泰斗,故而能够“学”“识”相长,使其得以雄视阔步,特立独行书坛。他也曾云:“书本心画,可以观人;书家但笔墨专精取胜,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风节著者,虽书不名家,而一种真气流溢,每每在书家之上”。莫友芝一生甘于淡泊,专于学问。书法上无意名家,却备受后世推崇。有清一代论书者多以邓石如为书坛冠冕,却又不约而同把莫友芝与其相提并论,使莫友芝成为一面旗帜,在书坛的制高点上高高的飘扬,让后人有高山仰止之叹!
藏书大家
清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领江南书局数年,并往文宗阁、文汇阁观览所藏古今书籍。与江南藏书家张文虎、刘履芬、汪士铎、郁松年、丁日昌等往来密切,并多遍览各藏家藏书。博学多通,善书法,精文学,与郑珍有“郑莫”之称。藏书极富,太平天国时,遍游江、淮、吴、越,结交名士,搜访奇书,所藏宋、元、金、明清刻本、抄校本、稿本极多,计有165箱,精品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此本写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乃惊世秘籍,为此他著有《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一书。藏书处有“_亭”、“影山草堂”,取晋代诗人谢眺诗“竹外山犹影”意景,将书斋名为“影山草堂”。藏书印有“莫氏秘籍之印”、“影山草堂藏”、“游方之外”等10数枚。校勘精善。于版本、目录学有深研,编著有《_亭知见传本书目》16卷,叙述鉴别古籍版本真伪及源流,对鉴定古书有独到见解。其《宋元旧本经眼录》3卷附录2卷,是他在同治年间记其所见宋、金、元、明各代椠本、抄本和稿本,共130种,除考证优劣外,在书中附有解题,可作为考订善本时参考,对后人剖析源流及研究金石碑帖有帮助。另有家藏书目《影山草堂书目》稿本2册,著录2600余种,《_亭行箧书目》著录图书3000余种。子莫绳孙,字仲武,号省教,继承其影山草堂藏书,并陆续有书购进。莫友芝著述有《_亭书画经眼录》、《资治通鉴索隐》、《_亭诗抄》、《_亭遗文》、《黔诗纪略》、《过庭碎录》、《影山词》、《声韵考略》、《樗茧谱志》、《石梁记》等多种,与郑珍合纂有《遵义府志》。为丁日昌编撰有《持静斋藏书纪要》上下卷,是丁日昌所藏宋元善本的书目解题。
个人轶事
一、祖居兔场
莫氏祖居独山兔场(现更名为影山镇),自六世莫佳能始,为莫友芝曾祖父。友芝父莫与俦(字犹人),于嘉庆十年(1805年)离四川盐源知县任返家复丧,后以奉养高龄老母为由不复职,在家乡以授徒讲学为业,并主讲独山紫泉书院。
二、友芝出世
莫友芝,字子_,号_亭,晚号_叟,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三时降生贵州独山州(今独山县)城北三十里的兔场(现更名为影山镇)上街家中。
三、耕读传家
友芝降生时,家中有祖母及三个兄长,三个姐姐,加上长嫂,全家共计十二口人,耕读传家,颇为兴旺。
四、草堂春暖
友芝自幼聪慧,三岁能识字。其课读的草堂在住宅后院,环境优美。有时父亲赴独山书院讲学时,家中便由三哥方芝代为教读。
影山得意
友芝七岁时已能背诵不少诗词。一天,他看到草堂外竹林深处,隐现出远山的影子,忽然想起晋代诗人谢眺(字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便请父亲将他们读书的草屋取名影山草堂。从此影山草堂远近闻名。
六、就学紫泉
友芝九岁时,祖母去逝。父与俦仍在紫泉书院讲学,友芝随读,结识不少师友,受益匪浅。
七、八岁出众
八岁时,除《六经》外,增读《四书》并开始学《苍雅》文字之学,由于他聪慧,记忆力强,进步很快,常受到长辈嘉奖。加上自小尊老爱幼,深得乡里好评。
八、嘱咐订亲
一天,父亲的同年好友夏鸿时来访,见友芝在读《尚书》,于是举书中成语命对。友芝所答深称夏意,当即答应将其三女许配给友芝为妻。这年,友芝十一岁。
九、移家遵义
友芝十三岁,父莫与俦被选为遵义府学教授,友芝与母亲及弟妹共八口人随父到遵义上任。嫡母及兄长仍留在兔场家中。
棠荫攻读
教授署内有一“堂荫书屋”,友芝在这里读书时结识了比他大五岁的郑珍(字子尹),在父亲提倡朴学精神,实事求是研究文化遗产的严格教育下,饱览群书,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
十一、回乡考学
道光六年(1826年)春,友芝回独山,考补州学弟子员(秀才),颇有文名。在家乡拜望亲人和学友后,友芝仍返回遵义继续攻读。
十二、乡试中举
1831年,友芝21岁,在省城贵阳参加辛卯科乡试,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其试卷深受荐卷房师胡芸阁(字达源)同考官吴雪兰(字蒿梁)的赏识。
十三、迎取芙衣
1832年春,友芝与夏鸿时季女夏芙衣结婚。在父亲影响下,淡漠科举功名,着力钻研许、郑之学,劳及列史,诸子百家,诗古文辞。
十四、初次授徒
遵义县学训导胡秉钧(字退思,号理轩)是友芝父亲同年举人,因十分赏识友芝的学问,故特将儿子胡长新送到莫家拜友芝为师,友芝时年24年。
十五、郑莫齐名
郑珍、莫友芝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尤其在朴学方面,互相砥励。“由是,遐尔知名,道光中,黔中言学者,人以郑、莫两名并称。”
十六、会试落第
道光十六年(1836年),友芝在京参加恩科春试不中。落第归来后,父不在意,鼓励他应潜心治学,方成大器。
十七、两次进京
道光十八年(1838年)郑珍、莫友芝再次进京,参加戊戌春试,由于不愿奔走钻营,而双双落榜,通过这场考试,增加了他们对科举制度不满。
十八、编著生涯
回到遵义后,适逢贵州巡抚倡议各府州修志。遵义知府平翰久慕郑、莫之名,特聘请两人共同主编《遵义府志》。由此友芝才过了几年既繁忙,又安定的采访编纂生涯。
十九、禹门题壁
1839年秋,友芝,郑珍等人采访资料时到遵义沙滩禹门寺内小坐,受到寺僧的热情招待,应邀在崖壁上作书。友芝写的是隶书,落款“紫泉莫友芝”(此摩崖至今尚在)
忧国忧民
鸦片战争中方的失败,表露了清廷的腐败无能。友芝在一篇文中说:“庚辛以降,海波方扬,水衡告匮,半壁东南,无宁日”。可见其忧国忧民之心。
二十一、友芝执教
1841年,友芝与郑珍合纂的《遵义府志》完稿付刻。而友芝父、母也相继去逝,全家生活重担落在友芝肩上。1832年秋,友芝受聘继其父主讲湘川书院,步入执教生涯。
二十二、麻哈省亲
1845年冬,友芝夫妇回到麻哈(今麻江)高枧探望久别十年的岳父母,愉快地直坐到次年春节后方依依不舍地返回遵义。
二十三、曾莫订交
1847年春,友芝第三次在京参加春试,仍未考上。一天,在琉璃厂书肆跟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国藩(字涤生)相遇,偶然谈起汉学门径,国藩大惊,叹道:黔中固有此宿学耶逐订交结为友好。
二十四、营建新居
1850年夏,友芝一家被迫搬出租赁十年的破旧官屋,在遵义碧云山下借贷另建几间茅屋居住。新屋落成后,友芝仍用“影山草堂”之名并亲书匾额悬于檐下,表达了对家乡的一种怀念。
二十五、高枧吊唁
1852年,友芝岳母、岳父相继去逝,友芝两下高枧祭奠,感慨良多,是年,友芝的《_亭诗钞》和郑珍的《里经巢诗钞》问世。
二十六、诵读围城
咸丰四年(1854年),桐梓县斋教领袖杨风起义,攻占桐梓,仁怀后,大举围攻遵义城。“围城数月,友芝读书其中,镇定自若。”他在《遵乱纪事》二十六首诗中,对官兵残害百姓,腐败无能和对起义军的军纪严明,作了如实的反映。
二十七、草堂被毁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友芝家乡兔场于八月被焚烧,影山草堂及房屋均化为灰烬。友芝次年方得信息,悲痛不已。
二十八、执教贵阳
1857年,贵阳知府刘书年经郑珍介绍,聘请友芝到贵阳府署当家庭教师。其时,六弟庭芝也在贵阳教私塾,友芝只身到贵阳后,和六弟共住,加上东家的敬重,心情感到很舒畅。
二十九、京师会友
家教一年半后,友芝携次子绳孙再次进京参加春试,此次虽未录取,但其文章才华都震动了京师,不少当代名人如翁同_,张之洞、郭嵩焘等争相与友芝交往。
避乱出都
友芝在京一年,目睹内忧外患日深,英法联军又已进逼天津塘沽,时局紧张。打听到九弟祥芝正在安徽怀宁任职,遂题诗赠众师友离京南下。
三十一、独树怀人
友芝父子出京后,途宿河南独树驿站,沿途见村村绿林中结满金黄柿子,绳孙不识,误以为江南桔,引发了友芝思乡怀人之情。写下了《独树寄芙衣》五绝六首,以寄托相思之情。
三十二、兄弟相聚
1860年11月,友芝于大雪节到达怀宁县临时治所石牌,见到了一别三年的九弟祥芝。看到治所社会秩序稳定,足见祥芝治理有方,感到十分欣慰。
三十三、太湖叙旧
湖北巡抚胡林翼,早年曾在贵州作官,向慕郑、莫之名。知友芝在怀宁祥芝处,遂相邀到太湖作客,友芝只好将次子绳孙留在怀宁,只身来到太湖行营与胡共叙离别之情。
三十四、武昌校书
数月后,友芝随胡林翼回到武昌,应胡之邀请入住抚暑丛桂园,为胡校刊《读史兵略》。先编成先秦至五代部分共四十六卷,交付工匠刻印成书。
三十五、曾幕作客
1861年7月初,友芝父子由武昌乘船沿江东下,到达东流大营,会见阔别十年的老友曾国藩。曾因友芝不愿为其撰文稿,故留友芝在幕府作客卿,以便早晚得时相见。
三十六、夫妻重会
同治元年(1862年)秋,友芝移居安庆,十月初,长子彝孙奉其母、婶、携弟、妹逃乱,经重庆沿江东下,辗转抵达安庆,友芝终于会见了阔别多年的妻小。
三十七、安庆团圆
祥芝家小也同时抵达安庆,从此,友芝,祥芝两家妻子儿女得以团聚,皆大欢喜。十月中旬,友芝妹婿黎庶昌(字纯斋)也来到安庆大营,得以与友芝相聚,令友芝喜出望外。
三十八、寄寓金陵
同治三年(1864年)秋,友芝一家迁居金陵,并将他的书斋仍题名《影山草堂》,以示对故乡的怀念,安静地过读书写作的青灯黄卷生涯。友芝同时被曾国藩聘为金陵书局总校勘。
三十九焦山感世
友芝安居金陵后,即到镇江、杨州两地搜寻遗书,途中游览了饱受战火摧残的金山市以及林木葱郁,寺庙未遭破坏的焦山游览胜地感慨良多,写下了《金山》、《焦山》怀古长诗,以扬情怀。
遍历苏杭
在寻访古旧遗书中,友芝数次历经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熟、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收获不小。同时也留下了几十首记游诗篇。
四一、失子伤怀
1869年冬,湖北巡抚何_及学使张之洞在武昌创建“文昌书院”,来信邀友芝任山长。次车春,友芝到武昌,谢绝了担任文昌书院主讲的相邀。返回金陵后,得知长子彝孙已于半月前病故,年仅28岁。致使年迈体弱的友芝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
四二、病逝兴化
同治十年(1871年)秋,友芝感冒风寒,医药不治,遂于九月十四日末时卒于舟中,享年61年。
四三、魂归青山
友芝逝后,灵枢暂停金陵莫愁湖畔,曾国藩等好友亲到灵前祭奠。次年春,弟祥芝辞去江宁县令,偕侄儿绳孙扶枢亲送到遵义青山归葬。
四四、名垂青史
友芝在学术和文学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影山文化,对贵州文化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人“西南巨儒”而名垂青史。
代表诗作
戏书眼中草木
盈盈金钱花,帖地不可拾。
婉婉燕支花,含香待秋入。
若榴叶披蕤,商陆花懒散。
荣落无人怜,伴我萧斋晚。
有感二首选一
海腥吹入汉宫墙,无复门关亦可伤。
杂种古来忧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
羽林说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
卧榻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南阳道中
白水南流送客行,西移沙岸复东倾。
十年村落生兴废,百里蒹葭管送迎。
疆里久荒申伯国,夕阳谁问汉家营。
草庐一片躬耕地,尽与途人说大名。
贵州省属师范大学如下:
1、贵州师范大学(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花溪、宝山、白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800亩,馆藏纸质文献2875万余册,其中古籍文献约10万余册,电子图书1925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1万人,教职工2630人。
设有25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开办本科专业86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覆盖32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17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
2、遵义师范学院,学校占地面积2100余亩,已完成北区建设近1000亩(南区1100亩正在规划建设中),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有18个学院,普通本科专业51个,涵盖文、理、工、管、农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4486人。
并向老挝、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4国招收留学生,在册留学生129人;学校目前共有教职工1143人,专任教师860人,其中有博士222人,硕士474人,正高166人(其中三级教授8人),副高39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省政府津贴2人;省管专家2人,市管专家6人。
《西游记》和《罗摩延书》 吴晓铃 文学研究 1958.l 期
悟空姓车不姓孙 布谷 新民晚报1958.6.2
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吴承恩年谱》、《交游考》、《论著杂事考》) 刘修业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8.5
玄奘法师二三事 上官红 天津日报 1968.11.16
中国小说史料(《西游记》部分) 孔另境 中华书局 1969.6
漫谈《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 李希凡 人民文学 1959.7期
《西游记》中的金光寺 陈鸣钟 光明日报 1959.12.13
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 李希凡 新港1959.12
孙悟空并非光棍汉 山鹰 新民晚报 1960.2.19
猪八戒的世界观 吴方 辽宁日报1960.3.17
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神话剧——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东海 1960.16期
谈《西游记》浪漫精神的时代特色 李希凡 光明日报 1961.1.1
校订《西游记•胖姑》折书后 俞平伯 戏剧报1961.1-2期
孙悟空的神通 林放 新民晚报 1961•2•5
论《西游记》的浪漫主义 南开大学中文系《西游记》研究小组 光明日报 1961.2.5、12
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时代特色 袁世硕 山东大学学报1961.1期
人参果的幻想和现实 劲草 北京晚报 1961•6•14
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 (学术动态) 必胜等 羊城晚报1961.6.20
谈《西游记评话》残文 赵景深 文汇报 1961•7•8
伟大的学者、旅行家、翻译家玄奘 中国青年报 1961.7• 30
唐三藏取经 向达 北京日报 1961. 8•24
唐三藏在尼泊尔 兰雯 新民晚报 196l.10•3
吴承恩咏杨柳青诗 王树村 天津晚报 1961•11•5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苏兴 江海学刊 1961.11期
奇妙的神话世界——谈动画片《大闹天宫》 马克 人民日报1962.5.31
吴承恩 紫荆 雨花1962. 5期
关于《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苏兴 文学遗产增刊10辑
<本文2023-08-06 07:18: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