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对于鼎、匮、药釜的记载有哪些?
鼎、匮、药釜属于反应器,金丹的原料就是在这些容器里面起化学反应的。据唐·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记载,鼎分金鼎、银鼎、铜鼎、铁鼎、土鼎五种。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72给出了“金鼎”图,并指出:“鼎法高一尺二寸,重七十二两,其数有九。内围一尺五寸,当有放脚,下去地二寸半,底厚二寸,身厚一寸半,深六寸,内受三升半,盖厚一寸,耳高一寸半。”元代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中给出一幅悬胎鼎的插图一段说明:“鼎周长一尺五寸,中虚五寸,长一尺二寸。状似蓬壶,示如人之身形,分三层,应三才。鼎身腹通直。令上中下等均匀。入炉八寸,悬于灶中,不着地。悬胎是也。又谓之朱砂鼎。”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炼丹诗词是以金丹修炼法门与活动为反映对象的诗词作品。
金丹修炼,肇始于先秦时期的方士。根据《史记》等古籍记载,相传在黄帝时期已经有金丹修炼的初始活动。据说,黄帝铸鼎于荆山而炼丹砂,丹成而天龙来迎。《归藏》则说,后羿之时,其妻窃取丹药服用,飘飘然升上月宫。尽管这些故事仅是传说,但也说明中国金丹学具有悠久的历史。道教创始之初,即有金丹修炼活动,相传张天师入蜀之前即在江西的龙虎山修炼大丹,丹成而龙虎现。汉代以来,炼丹成为道教的一项重要活动。从魏伯阳到狐刚子,从葛洪到陶弘景,许多道人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于炼丹活动中。道教传统金丹学分外丹学与内丹学。外丹是水银丹砂之类矿物石为原料烧炼而成的;内丹则是以外丹为借鉴通过「烧炼」体内精气而成。
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道门中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写下了许多金丹学著作。此类著作,文体多样,有散文,也有诗词。炼丹诗词是道教金丹学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裁上看,道教炼丹诗词,可分为炼丹诗和炼丹词。就一部具体的作品而言,作者或者采取一种体裁,或者多种体裁并用;在诗词体式方面也是如此。作者或者用诗体,或者用词体,或者诗词并用。相传出于阴真君之手的早期炼丹著作《太清金液神丹经文》使用的是「七言诗」体裁,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演绎发挥,遂成《太清金液神丹经》。东汉末,魏伯阳所作《周易参同契》出于多层次表达的需要,使用了诗、赋、散文等体裁来表述炼丹法门与功效。唐代以后,随着外丹学逐渐衰落和内丹学兴起,表征内丹法门与境界的各种炼丹诗遂纷纷问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伯端的《悟真篇》。该书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为主体,辅之以「西江月」词,通过意象的锻铸与组合,建构了一个内丹修炼的美妙世界,也蕴含着精辟的内丹修持方法。张伯端的后学们也相继创作内丹诗词,如石泰的《还源篇》、薛式的《复命篇》、《丹髓歌》、陈楠的《翠虚篇》也都是在道门之中颇有影响的炼丹诗词。至于一些崇尚道教的文人雅士也往往热衷于内丹境界诗词的创作,像北宋黄裳所作《烟波行》词以烟波中的行船为象征,暗示忘机对景的九鼎内丹功法的妙用。
道教炼丹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不是以直接方式来表达意义,而是运用象征等修持手法来暗示炼丹原理,通过烘托气氛,创造炼丹的艺术境界。从某种角度说,道教炼丹诗词的意象就是炼丹法门的符号,这些符号通过组合与变型,蕴聚了炼丹艺术的特殊能量,如果能够反复地念诵,这本身也能够达到一种身心纯化的功效,从而步入内丹殿堂。这就是许多炼丹诗词为甚么告诫人们念诵的奥妙所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金丹 31 组成 32 制备方法 33 功效主治 34 小儿金丹的用法用量 4 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42 标准编号 43 处方 44 制法 45 性状 46 检查 47 功能与主治 48 用法与用量 49 规格 410 贮藏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儿金丹 1 拼音
xiǎo ér jīn dān
2 概述小儿金丹为方剂名,出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金丹 31 组成川贝母、橘红各12g,羌活、生地黄、木通、大青叶、荆芥穗、桔梗、前胡、西河柳、赤芍药、天南星(制)、玄参各9g,钩藤、半夏(制)、枳壳(麸炒)各9g,薄荷、葛根、天麻、防风、甘草、炒牛蒡子各6g[1]。
川贝4钱,橘红4钱,羌活3钱,生地3钱,木通3钱,大青叶3钱,芥穗3钱,桔梗3钱,前胡3钱,山川柳3钱,赤芍3钱,制南星3钱,玄参(去芦)3钱,薄荷2钱,钩藤3钱,制半夏3钱,枳壳(麸炒)3钱,葛根2钱,天麻2钱,防风2钱,甘草2钱,炒牛蒡子2钱。
32 制备方法为细末,每细粉186g兑:羚羊粉、犀角粉各15g,朱砂面24g,冰片3g,研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5g[2]。
上为细末,每细末6两2钱兑:羚羊粉5分、犀角粉5分,朱砂面8钱,冰片1钱,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5分,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33 功效主治《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金丹功能疏风化痰,清热镇惊,止嗽透疹。治伤风感冒,发烧头痛,鼻流清涕,咳嗽气促,咽腮肿痛,惊悸心烦,疹出迟缓。[2]
34 小儿金丹的用法用量周岁以上每服一丸,周岁以下酌减,白开水送下[2]。
4 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Xiao'er Jindan
42 标准编号WS3B128093
43 处方朱砂 160g 橘红 80g 平贝母 80g 胆南星 60g 前胡 60g 玄参 60g 清半夏 60g 大青叶 60g 关木通 60g 桔梗 60g 荆芥穗 60g 羌活 60g 西河柳 60g 地黄 60g 枳壳(麸炒) 60g 赤芍 60g 钩藤 60g 葛根 40g 牛蒡子(炒) 40g 天麻 40g 甘草 40g 防风 40g 冰片 20g 水牛角浓缩粉 10g 羚羊角 10g 薄荷 40g
44 制法以上二十六味,羚羊角锉研成细粉,水牛角浓缩粉、冰片研成细粉,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川贝母二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将羚羊角粉、水牛角浓缩粉、冰片、朱砂细粉与川贝母等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20 ~ 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45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大蜜;味微苦、辛凉。
46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47 功能与主治祛风化痰,清热惊。用于小儿感冒发烧,鼻塞流涕,咳嗽气促 咽喉肿痛,高热惊风。
48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周岁以内酌减。
49 规格每丸重1 5g
410 贮藏丹道的理论基础是《周易》、《道德经》
还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魏晋时期的《黄庭经》。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陶弘景编著的《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
隋代道士苏元朗将《龙虎经》、《参同契》、《金碧潜通诀》纂为《龙虎通玄要诀》,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模拟金丹术的炼制过程,套用外丹术语,归神丹于心炼。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著《服气精义论》以及《天隐子》、《坐忘论》等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书,讲行气、仙药、金丹、养性、房中、炼养诸术,极为丰博,代表著我国唐代道教修炼方术的空前繁荣。
《日月玄枢篇》、《通幽诀》、《上洞心经丹诀》、《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还丹金液歌》、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张果《大还丹契秘图》(《云笈七签》卷72还收有草衣洞真子《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还金述》和罗公远、叶法善注的《真龙虎九仙经》等,
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
内丹史上的关键人物,是五代末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持。相传陈抟得钟离权、吕洞宾丹法,和谭峭相师友,“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宋史陈抟传》)。他还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钩潭集》等。
宋代出版的第一套木版印刷的《道藏》十分著名。道教经典的汇集,始于六朝,汇辑成“藏”,则在唐玄宗开元中,名为《三洞琼纲》。宋初在张君房主持下于1019年编修成《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再次下令搜辑道经,从4565种增到5387种,并在1111年至1117年间把《道藏》首次刊印,称为《万寿道藏》。此后《道藏》经过多次变化,有时因为战争损失,有时又因重新编印,并且又渗入了不少宋元以后的作品,元朝时又曾大量焚毁过道书和印版,最后到了明代,《正统道藏》在1444年刊刻,1607年又刊《万历续道藏》。1923~1926年间,上海涵芬楼据北京白云观藏明板重刊正续《道藏》,为现在的通行本。《道藏》对研究中国金丹术史极为重要,因为它几乎是现存中国金丹术典籍的唯一来源。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圣一粒金丹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大圣一粒金丹的用法用量 25 注意 26 摘录 3 《传信适用方》卷一 31 方名 32 大圣一粒金丹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大圣一粒金丹的用法用量 37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大圣一粒金丹 1 拼音
dà shèng yī lì jīn dā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圣一粒金丹21 处方
大黑附子(炮去皮尖)、大川乌头(炮去皮尖)、新罗白附子(炮),各二两。白蒺藜(炒去尖刺)、白僵蚕(洗去丝微炒)、五灵脂(研),各一两。没药(别研)、白矾(枯别研)麝香净肉(研)、细香墨(磨汁)、朱砂(研),各半两。金箔二百箔(为衣)。
22 炮制上前六味同为细末,后四味研停合和,用井花水一盏,研墨尽为度,将墨汁搜和,杵臼内捣五百下,圆如弹子大;金箔为衣,窨研。
23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急患中风,左瘫上痪,手足,口眼斜,涎潮语涩,遍身疼痛,偏正头风。凡属风疾悉皆疗之。
24 大圣一粒金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粒,食后、临卧,生姜自然汁磨化,入热酒服,再以热酒随意多少饮之,就无风暖处卧,衣盖被覆,汗出即瘥。
病少者每粒分二服。
25 注意忌发风物,孕妇不可服。
26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传信适用方》卷一 31 方名
大圣一粒金丹
32 大圣一粒金丹的别名保命金丹
33 组成黑附子1两(生,去皮脐),川乌头1两(如上),白附子1两,五灵脂1两,白僵蚕1两(炒),白蒺藜(炒)1两(以上6味别为末),白矾(枯)1两,朱砂(别研)半两,没药半两,麝香(研)1钱,乳香(研)半两,全蝎半两(碎亦可用)。
34 功效补益五脏,固密真元,通流关节,祛逐风邪,壮筋续骨。
35 主治男子、妇人一切诸风,气血俱虚,阴阳偏废;卒暴中风,僵仆昏塞,涎潮搐搦,不省人事,失音舌强,手足軃曳,口眼㖞斜;或瘫痪偏枯,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举止错乱,四肢麻痹;及治癫痫倒仆,目瞑不开,涎盛作声;或角弓反张,目睛直视,口噤闷绝,牙关紧急;并治风搏于阳经,目眩头痛,耳作蝉鸣,皮肤瞤搐,频欠喜睡,项强拘急,不能回顾,及肾脏风虚,脚膝疼痛,步履艰难,偏风流注,一边屈伸不得。
36 大圣一粒金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粒,用生姜1两,去皮细捣,取自然汁,将药丸于姜汁内磨,化尽力度,用无灰酒1盏温服。量病人酒性多少,更吃温酒12升,投之以助药力。次用衣被盖覆便卧,汗出为效。疾势轻者,每服半丸,不拘时候。
37 制备方法将上诸药和得所,以井花水磨细墨半两,滴水为丸,如弹子大,窨干,金箔为衣。
古籍中的大圣一粒金丹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茎同嚼。热茶清送下。不计时候。此药用之甚效。大圣一粒金丹(一名保命丹出和剂方)治男子妇人一切风疾。气
《女科百问》:[卷上]第三十六问颠狂之病何以别之。病颠之人。忌食六畜肉。颠发之状。悉皆象之。大圣一粒金丹。治诸风惊痫。大川乌头黑附子白附子(各二两)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卷之四风缓(附痿证)]风缓证治入四体筋骨,缓弱不仁。仍早晨常服炒黑豆淋酒。大圣一粒金丹治中风昏仆,舌强涎潮,瘫痪偏枯,顽痒麻痹,癫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续添诸局经验秘方〕]大圣保命丹中国金丹家自西汉就开始炼秋石丹,如淮南王刘安就曾炼过秋石。唐代白居易留下有“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的诗句。及至宋代,在《苏沈良方》、《证类本草》以及叶梦得著《水云录》等书中都详细记载了秋石丹的具体炼法。《证类本草》指出:“秋石还元丹,大补暖、悦色、进食、益下元,久服去百疾,强骨髓,补精血,开心益志。”
中国古代金丹家大约在汉代制得了甘汞,在晋朝时制得了升汞。汉代《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记载了一种“作霜雪法”,所用原料是曾青、舆石石、石硫磺、戎盐、凝水石、代赭、水银等七物,升炼产物中可能含有甘汞。西晋《崔氏方》中的“造水银霜法”,是一种制备纯净甘汞的方法。其法用水银、石硫黄、伏龙肝、盐末为原料,升炼七转而成。中国金丹家在宋代开始用水银、食盐、皂矾三种原料升炼轻粉,这在宋人撰《灵砂大丹秘诀》中已有记载。但由于皂矾能促进升汞的生成,所以,按这种配方升炼的产物可能混有升汞。明代邝瑶《便民图纂》记载了以明矾、白盐、水银三味为原料“烧轻粉”的方法,这是最为精简、合理的升炼纯净甘汞的方法,至今仍在中医上应用。隋代苏元明《太清石壁记》所载“五味丹方”以水银、水银霜、硝石、寒水石、石膏、石胆为原料,升炼产物为升汞。宋代《灵砂大丹秘诀》最早记载了升炼粉霜的盐硝矾法。其配方是:“明信半两,白矾四两,焰硝半两,汞二两,皂矾二两。”但按这个配方升炼,所得产物是升汞和砒霜的混合物。元代《月桂长春丹》记载的“升粉霜法”也是盐硝矾法,配方为:汞一两、食盐一两、明矾二两、硝六钱。按元代的这个配方升炼,可制得纯净的氯化高汞。《墨娥小录》卷十一《丹房烧炼》记载了两种造粉霜的方法,一种是“盐硝矾法”,另一种方法所用氧化剂除硝石外,还有无名异。明代刘文泰等在《本草品汇精要》中对升粉霜之法的记述很像现在使用的化学实验法教程,药剂的用量为焰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斤;升炼仪器为阳城罐,上用盛水的铁灯盏盖之;控制反应温度的办法是先文火后武火,并控制盏中存水量,以沿盏边的水滚沸为度;反应时间以烧完三炷香为则;产物规格要求“坚白壮如寒水石一般”,这样才能“入药用”。清代金丹家发明了一种上火下凝式炼氯化高汞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源于上火下凝式炼汞法。清代蒋示吉在1663年成书的《医宗说约》中首次公布了大白降丹的炼法,其配方为:水银一两,朱砂、雄黄各三分,硼砂五分,食盐、白矾、火硝、皂矾各二两五分。其炼法与《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用阳城罐炼汞的方法相同,程序大致为:先将诸药装入口小的公罐内,以微火烧结成胎;再将公罐倒合于口大的母罐上,用盐泥固济口缝,于净地挖一小坑,内置净水一碗,将无药罐放于碗内,用瓦片盖密此坑,以防炭灰落入碗内;最后在有药罐上以炭火加热,约三炷香时间,冷定后开去上罐,丹在下罐。赵学敏在《串雅内编》中记录了白降丹的另一种配方:水银、火硝、白矾、皂矾、白盐各九钱,并指出白降丹一名“夏冰对配丹”。邵澍在《外科辑要》中附录一种名为“小白降丹”的配方:水银、火硝、生矾各五分,食盐二分。不难看出,赵氏记录的“夏冰对配丹”和邵氏附录的“小白降丹”都是极纯净的氯化高汞。
本文2023-08-06 07:18: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