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香料的用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各种香料的用途,第1张

01、八角(大料、大茴香)

八角又称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是八角树的果实,学名叫八角茴香,为常用调料。八角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又名茴香。八角是我国的特产,盛产于广东、广西等地。颜色紫褐,呈八角,形状似星,有甜味和强烈的芳香气味,香气来自其中的挥发性的茴香醛。

八角果实与种子可作调料,还可入药。具强烈香味,有驱虫、温中理气、健胃止呕、祛寒、兴奋神经等功效。除作调味品外,八角还可供工业上作香水、牙膏、香皂、化妆品等的原料,也可用在医药上,作驱风剂及兴奋剂。其性温,味辛。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等症。

①八角主要用于煮、炸、卤、酱及烧等烹调加工中,常在制作牛肉、兔肉的菜肴中加入,可除腥膻等异味,增添芳香气味,并可调剂口味,增进食欲。

②炖肉时,肉下锅就放入八角,它的香味可充分水解溶入肉内,使肉味更加醇香。

③做上汤白菜时,可在白菜中加入盐、八角同煮,最后放些香油,这样做出的菜有浓郁的荤菜味。

④在腌鸡蛋、鸭蛋、香椿、香菜时,放入八角则会别具风味。

食疗作用:八角性温,味甘辛。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温馨提示★

①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痉挛疼痛者、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食用;

②不适宜阴虚火旺者食用。

特别提醒:

①八角基本都是八只角(偶有9只角的),六只角的是假八角,有毒,勿食。

②某些八角表面出现亮晶晶的东西,那种八角是硫磺熏干的,一种结晶体。自然干八角颜色较暗淡,香味自然,口感纯正。

注意:市面上很多八角都是经过硫磺熏制上颜色,所以本站建议八角做菜前用开水煮3-5分钟,去掉苦味,去掉硫磺,还能增加香味。八角买回后需要通风保存,否则起霜(变白非发霉),如果这样,可以撒一些白酒,捂一天就没有了!

02、白扣(白豆蔻、白蔻仁)

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实。产于越南、泰国、老挝等地,我国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秋季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性味辛温。有与砂仁相似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用。常与砂仁同用。  

古籍典注

古籍论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白豆蔻,出 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形似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子作朵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本草纲目·草三·白豆蔻》:“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入药,去皮炒用。” 

《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珍珠囊》:“散肺中滞气,消谷进食。”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四:破肺中滞气,退口中臭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如《圣济总录》白豆蔻丸。 

用于恶心呕吐,如《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用于湿温初起。

《得宜本草》:“得砂仁、甘草,治小儿吐乳;得砂仁、丁香、陈皮,治胃反。” 

烹饪指导

①白豆蔻忌见火。  

②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则将失去或减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③湿温初起,身热不扬,胸闷不饥,湿重于热者,可与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 

④脾胃寒湿呕吐者,可与半夏、藿香、生姜等配伍。 

⑤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

03、白芷

别名:香白芷,芳香,苻蓠,泽芬,白臣,番白芷,兴安白芷,库页白芷,柱白芷或云南牛防风,香棒,茞。

商品名: 

①杭白芷,又名浙白芷、香白芷。为产于浙江者。 

②川白芷,又名库页白芷。为产于四川者。 

③祁白芷,又名兴安自芷,为产于河北安国,定县者。 

④禹白芷:又名会白芷。为产于河南禹州、长葛者。 

⑤亳白芷:又名白芷,为产于安徽亳州。 

药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切片,生用。

04、黄芪

黄芪,又名黄耆。

野生黄芪实际枝干并不粗壮,自然切片的黄芪都会使人感觉片粒较小、大小不一、卖相不好,所以,市面上很多商贩就用机器压制的方法,先将黄芪打成渣,再通过机器压成片状,使其卖相更好,片状较大!但实际上,加工过程越多就会导致黄芪营养成分丧失更多,甚至可能会有不法商贩添加一些不利健康的东西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我们在此推荐大家购买这种直接切片,未经机械加工的天然黄芪片,虽然卖相不如加工好的东东!但跟大家保证黄芪的天然品质,让大家看得见,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老,红细胞的变形性能减弱,柔软的红细胞逐渐趋于钢性,不易变形。因此,老年人易患心血管疾病。科学家研究发现,黄芪在改善老年人的机体代谢及预防老年病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经常用黄芪煎汤,泡水当茶饮,与糯米煮粥喝,炖母鸡煮黑豆、炖大豆,皆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功能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食疗价值:黄芪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①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脏器脱垂。本品为补气升阳之要药。

②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

③气虚自汗,阴虚盗汗。

④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⑤气虚水湿失运之浮肿、小便不利。

使用禁忌:

①从体质上来说,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②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③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④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用法用量:

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05、草豆蔻(草寇、草蔻仁、老蔻、老扣)

别名:土砂仁、假砂仁。

性状:蒴果椭圆形、卵圆形或橄榄形,长15~3cm,直径1~2cm;黄棕色或红棕色,两端突出稍尖,皮厚无刺,纵棱线突起,杰棕色开裂,露出种子。

种子不集线结成团,呈不规则的多面形,灰棕色或棕褐色;外被白色假种皮。质梗。气微,味微辛。

功能主治:燥温祛寒,除痰截疟,健脾暖胃。用于心腹冷痛、胸腹胀满、痰间断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06、草果(草果仁)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

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草果用来烹调菜肴,可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烹制鱼类和肉类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

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即使羊肉清香可口,又能驱避羊膻味。调制精卤水和烹制肉类、菜肴等增香,如草果煲牛肉;又如云南特产封鸡中亦采用草果增香。

草果除作食品调料外,还可入药,味辛性温,具有温中、健胃、消食、顺气的功能,主治心腹疼痛、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咳嗽痰多等。

使用禁忌:

①草果忌铁。

②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可与草豆蔻、厚朴等同用。

③用于疟疾,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尤为常用,可与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07、沉香

功效:降气温中,暖肾纳气。

药物配伍:配木香,补气行气;配肉苁蓉,温肾滋阴。

08、陈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果皮以陈者良,故名。

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09、川芎

注意:月经过多,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慎服;阴虚火旺者禁服。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黎芦,这些中药材决不可与川芎搭配使用。

10、大红袍花椒

汉源花椒除了因为品种优良而闻名以外,其独特的采收工艺对汉源花椒的优良程度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待太阳落山后,将晒垫折叠约半小时,让花椒慢慢散热,冷却,将干花椒连仁收回,收至竹筐内。以天气晴好,一天晒干的颜色最红,品质最佳。只有严格按照这个流程收获的花椒,才称得上是正宗的汉源花椒。

区别汉源大红袍与普通花椒的几个要点:

①入口嚼,香麻芬芳,舌头顿时失去味觉,开始感觉麻味在舌尖上的每个细胞中散开,麻味过后会有回甜。

②下锅就麻,普通花椒都需要一段时间麻味才可以出来。

③颜色暗红,普通花椒颜色更亮更红。

花椒气味芳香,可除各种肉类的腥气;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服花椒水能去除寄生虫;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的功效。

温馨提示:

①过多食用易消耗肠道水分造成便秘;

②花椒以籽小、壳浅紫色的为好;

③花椒受潮后会生白膜、变味,保管时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注意防潮;

④炸花椒油时油温不宜过高。

鲁菜(山东菜)

山东菜系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因此“古”是一个大特点,特别是孔府菜保存了相当多的古式菜肴。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 烟台福山为胶东菜发源地,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清淡;济南历城为济南菜发源地。擅长爆、烧、炸、炒,口味偏重。济南厨师精于制汤,又善于烹制海产,如鱼、虾、海参等。

山东菜注重急火快炒,常用扒、爆、炒、煨、烧等烹饪方法,能保持食物原料品质,因此菜肴特别鲜嫩脆滑。山东人爱吃葱,烹调时多用葱调味。葱烧海参就是当地的一道名菜,还有“烤鸭”、“烤乳猪”、“锅烧时子”、“炸脂盖”等。山东人以面食为主,这也是在山东年菜中不可缺少的菜色,而山东菜讲究急火快炒,烹饪方法以爆、扒、炒、炸、烤、汆、锅为主,这些料理方式都是比较着重保存食材品质,所以口感鲜嫩滑脆,在口味上较偏咸味、以酸甜为辅,其中最有名的菜色就是糖醋黄河鲤鱼鲁菜特点是清香、鲜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著名品种有“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九转大肠”、“汤爆双脆”、“蟹黄海参”、“白汁裙边”、“干炸赤鳞鱼”、“菊花全蝎”、“山东蒸丸”、“清汤燕窝”等。

川菜(四川菜)

四川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所以除了海鲜几乎什么都产,原料多选山珍、江鲜、野蔬和畜禽。四川河产丰富,以烹调鱼类见长。

川菜的烹调方法,偏重较细工的小煎、小炒、乾煸、乾烧,前两种的特色是食材不过油,然后急火短炒,而乾煸是利用纤维较长的食材,乾烧则是类似红烧的作法,但使用以辣椒为底的调味料;重视的口味是辛、辣、麻、怪、咸,最让人映象深刻的便是其中的麻辣口味,但其实掌控辣味的辣椒,是近一、二百年才自拉丁美洲辗转传入中国的,所以在许多古籍中的记载,二百年前的川菜,其实都没有使用到辣椒做为调味,现在常见的“鱼香”、“麻辣”反都是明末之后,自两湖所迁入的居民带入辣椒之后的改变,不过也因地形气候影响;四川冬季又湿又冷,所以辣椒这样的调味身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其中最经典的菜色,莫过于“麻婆豆腐”。

正宗川菜以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等,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离不开“三椒”(辣椒、胡椒、花椒),以“辣、酸、麻”脍炙人口,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

代表菜肴有:宫保鸡丁、回锅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水煮肉片、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青椒肉丝等。

苏菜(江苏菜)

苏菜包括淮扬菜、南京菜、苏锡菜和徐海菜。苏菜也很注重鲜活,以炖、焖、烩为主要特色,讲究原汁原味。著名有清炖狮子头、鲜藕肉夹、清蒸鲥鱼等。这边自南北朝时期,就是富商巨绅齐聚之地,富裕丰饶更不在话下,所以这个菜系最大的特色就在一个“富”字。

杨州地区本为水乡,故盛产鱼虾蟹及各种海味与蔬菜,烹调方式是采用讲究细工的炖、焖、煨、蒸、烩,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口味上比较偏甜,但是处于一种与咸味调和的状态,在调理时往往是糖盐共用,用糖的目的是为了让菜肴能增色提鲜,所以这个菜系的特色也重视菜肴的色泽,并且还会跟口味本身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色泽浓亮,则味道较重;色泽清淡素雅,则口味也清爽顺口。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涝,构杞头,马兰头)和“早春四野”(芥菜,马兰头,芦篙,野蒜)驰名。江苏菜用料以水鲜为主,刀工精细,注重火候“烛、烟、熄、糯”,常用酒糟调味,擅长各类水产。徐海菜,来于徐州和连云港,擅长海产和蔬菜。

苏菜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代表有 “松鼠鳜鱼”、“拆烩大鱼头”、“清蒸鲥鱼”、“野鸭菜饭”、“银芽鸡丝”、“鸡汤煮千丝”、“清炖蟹粉狮子头”、“双皮刀鱼”等。

徽菜(安徽菜)

徽菜是由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其影响遍及半个中国,近及江南各省,远至大西北的西安,徽菜馆四处林立,是雅俗共赏,南北咸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安徽物产丰富,安徽人喜爱常年饮茶,所以徽菜一般油大,所谓重油、重色、重火工,色深,味浓。多用烧、炖、熏的烹煮方法,以熏菜最具特色。菜肴用料朴素,但色、香、味俱全。

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把全省分为江南、淮北和江淮之间三处自然区域。江南山区盛产茶叶、竹笋、香菰、木耳、板樯、鹰龟、桃花鳜、果子狸等山珍野味,因此徽菜以烹饪山珍野味着称。淮北平原盛产粮食、油料、蔬果、禽畜,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特别是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太和春芽,涡阳苔干,早已蜚声国内外。沿江、沿淮和巢湖一带,是我国澹水鱼重要产区之一,其中名贵的长江鲥鱼、巢湖银鱼、淮河回王鱼、泾县琴鱼、三河螃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早珍品。

著名菜品:符离集烧鸡、毛峰熏鲥鱼、火腿炖甲鱼、黄山献狸、红烧果子狸、凤阳洪武豆腐、徽州毛豆腐、腌鲜桂鱼、黄山炖鸽、雪冬烧山鸡、奶汁肥王鱼、清炖马蹄、腌鲜鳜鱼、徽州桃脂烧、火腿炖鞭笋等。

粤菜(广东菜)

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个地方菜组成。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烹调手法讲究其独有的软炒,就是先用旺火烧锅,再下油滑锅,滑锅后下少许油,用中火或小火炒,所用的主料多半都为流体或半流体。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菜式按季节有夏秋清淡、冬重浓郁之别。尤以烹制〝猫、狗、鼠、猴、狸〞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粤菜享誉海内外,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

著名菜品:烤乳猪、冬瓜盅、香芋扣肉、烧乳鸽、清蒸鱼、白灼基围虾、老火汤、鱼翅汤、东江盐焗鸡、鲮鱼球、烧鸭、手撕鸡、叉烧、蚝油牛肉丝、炸子鸡等。

湘菜(湖南菜)

湘菜分为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方流派。湘菜多用炖、煨、烧、腊等烹调方法,注重汤汁,菜出锅后,骨酥肉烂,气味馥郁,汁浓芡亮,湘菜系还重视食材原料的本色,不讲求过多的工艺,保留了许多根本的朴质;也着重刀工,刀法神奇,千年名菜「发丝牛百页」,就切得细如发丝。烟熏腊肉和腌肉也是湘菜的特色之一。湖南自古便以鱼类料理见称,并且擅长使用两种以上的主料做变化,并多能以每种主料为题自成一席,如全鱼席、蟹席、鳝鱼席等。湖南气候潮湿,湖南人爱吃辣椒驱除湿气,所以湘菜味道以酸、辣为主,尤以酸辣菜和腊制品着称。

著名菜品:冰糖湘莲、腊味合蒸、剁椒鱼头、东安子鸡、红煨鱼翅、红烧酸辣、金钱鱼、汤泡肚干锅鸡等。

浙菜(浙江菜)

浙菜包括杭州、宁波和绍兴三个地方的菜色。浙菜以鱼、虾、蔬菜为主要材料。菜式小巧,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常采用独特的烧煮方法,保持食物的原味。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熘、蒸、烧”。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

著名菜品: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奉化芋头、蜜汁火方、兰花春笋、宋嫂鱼羹、雪菜黄鱼、宁式鳝丝、三丝敲鱼、叫化童鸡、虾子面筋、清汤鱼圆等。

闽菜(福建菜)

闽菜由福州、泉州和厦门等地方菜组成。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的菜肴。烹调讲究炖、煮、煨、汆、蒸尤重汤汁,所以许多经典菜皆以汤菜为主,如高汤鱼翅。味道注重清鲜、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时令青菜,取“清菜”之意。

著名菜品:肉米鱼唇、太极明虾、鸡丝燕窝、茸汤广肚、丸肉燕汤、雪花鸡、小糟鸡丁、白炒鲜竹蛏、生炒黄螺片等。

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湘菜、闽菜、浙菜和徽菜八种,合称中国八大菜系。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鲁菜(山东菜)

山东菜系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因此“古”是一个大特点,特别是孔府菜保存了相当多的古式菜肴。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 烟台福山为胶东菜发源地,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清淡;济南历城为济南菜发源地。擅长爆、烧、炸、炒,口味偏重。济南厨师精于制汤,又善于烹制海产,如鱼、虾、海参等。

山东菜注重急火快炒,常用扒、爆、炒、煨、烧等烹饪方法,能保持食物原料品质,因此菜肴特别鲜嫩脆滑。山东人爱吃葱,烹调时多用葱调味。葱烧海参就是当地的一道名菜,还有“烤鸭”、“烤乳猪”、“锅烧时子”、“炸脂盖”等。山东人以面食为主,这也是在山东年菜中不可缺少的菜色,而山东菜讲究急火快炒,烹饪方法以爆、扒、炒、炸、烤、汆、锅为主,这些料理方式都是比较着重保存食材品质,所以口感鲜嫩滑脆,在口味上较偏咸味、以酸甜为辅,其中最有名的菜色就是糖醋黄河鲤鱼鲁菜特点是清香、鲜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著名品种有“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九转大肠”、“汤爆双脆”、“蟹黄海参”、“白汁裙边”、“干炸赤鳞鱼”、“菊花全蝎”、“山东蒸丸”、“清汤燕窝”等。

川菜(四川菜)

四川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所以除了海鲜几乎什么都产,原料多选山珍、江鲜、野蔬和畜禽。四川河产丰富,以烹调鱼类见长。

川菜的烹调方法,偏重较细工的小煎、小炒、乾煸、乾烧,前两种的特色是食材不过油,然后急火短炒,而乾煸是利用纤维较长的食材,乾烧则是类似红烧的作法,但使用以辣椒为底的调味料;重视的口味是辛、辣、麻、怪、咸,最让人映象深刻的便是其中的麻辣口味,但其实掌控辣味的辣椒,是近一、二百年才自拉丁美洲辗转传入中国的,所以在许多古籍中的记载,二百年前的川菜,其实都没有使用到辣椒做为调味,现在常见的“鱼香”、“麻辣”反都是明末之后,自两湖所迁入的居民带入辣椒之后的改变,不过也因地形气候影响;四川冬季又湿又冷,所以辣椒这样的调味身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其中最经典的菜色,莫过于“麻婆豆腐”。

正宗川菜以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等,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离不开“三椒”(辣椒、胡椒、花椒),以“辣、酸、麻”脍炙人口,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

代表菜肴有:宫保鸡丁、回锅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水煮肉片、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青椒肉丝等。

苏菜(江苏菜)

苏菜包括淮扬菜、南京菜、苏锡菜和徐海菜。苏菜也很注重鲜活,以炖、焖、烩为主要特色,讲究原汁原味。著名有清炖狮子头、鲜藕肉夹、清蒸鲥鱼等。这边自南北朝时期,就是富商巨绅齐聚之地,富裕丰饶更不在话下,所以这个菜系最大的特色就在一个“富”字。

杨州地区本为水乡,故盛产鱼虾蟹及各种海味与蔬菜,烹调方式是采用讲究细工的炖、焖、煨、蒸、烩,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口味上比较偏甜,但是处于一种与咸味调和的状态,在调理时往往是糖盐共用,用糖的目的是为了让菜肴能增色提鲜,所以这个菜系的特色也重视菜肴的色泽,并且还会跟口味本身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色泽浓亮,则味道较重;色泽清淡素雅,则口味也清爽顺口。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涝,构杞头,马兰头)和“早春四野”(芥菜,马兰头,芦篙,野蒜)驰名。江苏菜用料以水鲜为主,刀工精细,注重火候“烛、烟、熄、糯”,常用酒糟调味,擅长各类水产。徐海菜,来于徐州和连云港,擅长海产和蔬菜。

苏菜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代表有 “松鼠鳜鱼”、“拆烩大鱼头”、“清蒸鲥鱼”、“野鸭菜饭”、“银芽鸡丝”、“鸡汤煮千丝”、“清炖蟹粉狮子头”、“双皮刀鱼”等。

徽菜(安徽菜)

徽菜是由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其影响遍及半个中国,近及江南各省,远至大西北的西安,徽菜馆四处林立,是雅俗共赏,南北咸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安徽物产丰富,安徽人喜爱常年饮茶,所以徽菜一般油大,所谓重油、重色、重火工,色深,味浓。多用烧、炖、熏的烹煮方法,以熏菜最具特色。菜肴用料朴素,但色、香、味俱全。

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把全省分为江南、淮北和江淮之间三处自然区域。江南山区盛产茶叶、竹笋、香菰、木耳、板樯、鹰龟、桃花鳜、果子狸等山珍野味,因此徽菜以烹饪山珍野味着称。淮北平原盛产粮食、油料、蔬果、禽畜,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特别是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太和春芽,涡阳苔干,早已蜚声国内外。沿江、沿淮和巢湖一带,是我国澹水鱼重要产区之一,其中名贵的长江鲥鱼、巢湖银鱼、淮河回王鱼、泾县琴鱼、三河螃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早珍品。

著名菜品:符离集烧鸡、毛峰熏鲥鱼、火腿炖甲鱼、黄山献狸、红烧果子狸、凤阳洪武豆腐、徽州毛豆腐、腌鲜桂鱼、黄山炖鸽、雪冬烧山鸡、奶汁肥王鱼、清炖马蹄、腌鲜鳜鱼、徽州桃脂烧、火腿炖鞭笋等。

粤菜(广东菜)

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个地方菜组成。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烹调手法讲究其独有的软炒,就是先用旺火烧锅,再下油滑锅,滑锅后下少许油,用中火或小火炒,所用的主料多半都为流体或半流体。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菜式按季节有夏秋清淡、冬重浓郁之别。尤以烹制〝猫、狗、鼠、猴、狸〞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粤菜享誉海内外,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

著名菜品:烤乳猪、冬瓜盅、香芋扣肉、烧乳鸽、清蒸鱼、白灼基围虾、老火汤、鱼翅汤、东江盐焗鸡、鲮鱼球、烧鸭、手撕鸡、叉烧、蚝油牛肉丝、炸子鸡等。

湘菜(湖南菜)

湘菜分为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方流派。湘菜多用炖、煨、烧、腊等烹调方法,注重汤汁,菜出锅后,骨酥肉烂,气味馥郁,汁浓芡亮,湘菜系还重视食材原料的本色,不讲求过多的工艺,保留了许多根本的朴质;也着重刀工,刀法神奇,千年名菜「发丝牛百页」,就切得细如发丝。烟熏腊肉和腌肉也是湘菜的特色之一。湖南自古便以鱼类料理见称,并且擅长使用两种以上的主料做变化,并多能以每种主料为题自成一席,如全鱼席、蟹席、鳝鱼席等。湖南气候潮湿,湖南人爱吃辣椒驱除湿气,所以湘菜味道以酸、辣为主,尤以酸辣菜和腊制品着称。

著名菜品:冰糖湘莲、腊味合蒸、剁椒鱼头、东安子鸡、红煨鱼翅、红烧酸辣、金钱鱼、汤泡肚干锅鸡等。

浙菜(浙江菜)

浙菜包括杭州、宁波和绍兴三个地方的菜色。浙菜以鱼、虾、蔬菜为主要材料。菜式小巧,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常采用独特的烧煮方法,保持食物的原味。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熘、蒸、烧”。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

著名菜品: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奉化芋头、蜜汁火方、兰花春笋、宋嫂鱼羹、雪菜黄鱼、宁式鳝丝、三丝敲鱼、叫化童鸡、虾子面筋、清汤鱼圆等。

闽菜(福建菜)

闽菜由福州、泉州和厦门等地方菜组成。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的菜肴。烹调讲究炖、煮、煨、汆、蒸尤重汤汁,所以许多经典菜皆以汤菜为主,如高汤鱼翅。味道注重清鲜、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时令青菜,取“清菜”之意。

著名菜品:肉米鱼唇、太极明虾、鸡丝燕窝、茸汤广肚、丸肉燕汤、雪花鸡、小糟鸡丁、白炒鲜竹蛏、生炒黄螺片等。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山东威海 环翠区 邢天航 回答者: xingtianhang | 一级 | 2011-6-5 17:52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泪流江边仰天喊叫一声后,便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赛龙舟,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每当小朋友唱起这儿歌时,人们就知道端午节要来临了,

  一转眼,端午节来临了,一大早起来。吃过早饭后,就匆匆忙忙地出门去看赛龙舟了。刚来天鹅湖(赛龙舟的现场),就看到了“人海”。原来是就要开始赛龙舟了,“好险来得及时”我想着。突然,观众沸腾起来,只见从远处划来了十几条龙船。龙船偏长细窄。龙头有黑灰红等颜色。很快,比赛开始了。选手们争先恐后,不甘落后。观众们也在一旁加油鼓颈。就要接近终点了,选手们敲锣打鼓,唱着打油诗。到终点了,来自荔湾区的选手获胜了。接着就是最有趣的“抢鸭子”游戏了。资助方和一些好事的富人不许多鸭子仍进水中。选手们从船上跳进水里抓鸭子,抓到的归自己。围观的观众也不甘落后,纷纷跳进水中。场面一片混乱

  比赛结束了,我回到家中,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开心极了!端午节也将随着笑声一直留传下去,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节日。

参考资料:

baidu 回答者: 暗夜幽星陌清 | 一级 | 2011-6-5 17:56

1、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山东威海 环翠区 邢天航 回答者: xingtianhang | 一级 | 2011-6-5 17:52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泪流江边仰天喊叫一声后,便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赛龙舟,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每当小朋友唱起这儿歌时,人们就知道端午节要来临了,

  一转眼,端午节来临了,一大早起来。吃过早饭后,就匆匆忙忙地出门去看赛龙舟了。刚来天鹅湖(赛龙舟的现场),就看到了“人海”。原来是就要开始赛龙舟了,“好险来得及时”我想着。突然,观众沸腾起来,只见从远处划来了十几条龙船。龙船偏长细窄。龙头有黑灰红等颜色。很快,比赛开始了。选手们争先恐后,不甘落后。观众们也在一旁加油鼓颈。就要接近终点了,选手们敲锣打鼓,唱着打油诗。到终点了,来自荔湾区的选手获胜了。接着就是最有趣的“抢鸭子”游戏了。资助方和一些好事的富人不许多鸭子仍进水中。选手们从船上跳进水里抓鸭子,抓到的归自己。围观的观众也不甘落后,纷纷跳进水中。场面一片混乱

  比赛结束了,我回到家中,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开心极了!端午节也将随着笑声一直留传下去,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节日。

参考资料:

baidu 回答者: 暗夜幽星陌清 | 一级 | 2011-6-5 17:56

1、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

彝族习俗 独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风情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文明之韵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多姿的民族风情,体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饮食 彝族有偏爱吃粑粑的传统习惯,粑粑多以玉米、荞麦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圆,重约半斤,而以“略粑”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壳后,再加水细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细腻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节或贵客临门时特意制作,被视为高级食品。 彝族饮酒,习惯喝“转转酒”,但凡宾客至或喜庆节日,有的节会议事皆饮酒。饮酒时,数人或者数十人团团围坐,一座用一酒器轮饮,一次喝一口,团团转,直喝到酒醉方休。兴来时则豪饮,不论一碗半樽可一气喝下,以显示豪爽气概。 彝族群众特别好客。不论走进谁家,不管是否亲友或是相识,只要说出姓名、家支,都会受到热情接待。按家境条件尽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并留住宿,从不索取报酬,而且诚挚大方。对亲友贵客杀鸡、杀羊招待。对特别尊贵的客人,如条件许可,还要杀牛招待。杀鸡招待是最轻的,也要把全部鸡肉端上桌先请客人吃,并请客人吃鸡头,看财喜。杀猪杀羊除招待客人吃饱吃好外,还要送猪头半块,羊胛肉一块让客人带走,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选择居高临下有险可据的小山头或山坡平地处。古时,彝族因生产生活因素,常迁徙。富裕之家,大多在高低山修筑两处住所,冬天居低山住房,夏天则迁往高山居住,有的夏天居大凉山美姑,冬天迁回峨边居住。 过去的彝族房屋多为一间,土墙瓦板四壁无窗,无天花板,屋内十分昏暗。进门为中房,设火塘,火塘以3个锅庄石安装而成,是全家做饭、用餐、烤火、议事、息宿、待客之所。中房左侧用竹笆隔开,内为主妇居室,也是存放粮食、衣物、银钱之处,右侧为磨房和堆放杂物、农具甚至拴猪的地方。 彝族婚俗 峨边彝族的婚姻嫁娶习俗,在民主改革以前,实行彝族内部通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转房、赘婚等婚姻制度,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父母包办、媒妁之言、买卖婚姻的现象。从订婚到结婚过程中保留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嫁礼仪和形式。 彝族葬俗 彝族对死者,普遍进行火葬,但对尚未长牙的死婴,则实行土葬。 彝族岁时节俗 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两个:一是彝族年节,二是火把节。峨边彝族的年节:凉山彝族年是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在年终的一个月相当于农历的十月,也是彝区秋收结束之际,彝族各个村寨选定一个吉日,一般在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间的3天时间,就是彝族过年的日子。 在过年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扫尽地面,清洗家具。过年的第一天凌晨,有条件的家家户户杀过年猪,按崇敬祖先和尊敬老人的传统习惯和规距,过年首先从村寨最受尊敬的长者之家杀猪起。然后各户依此宰杀。猪杀死后,取出胆、腰、脾、胸肉、煮熟切块与荞粑盛入高脚木盆,再用一块烧红的山石,投入一碗清水之中,产生蒸汽上绕三圈,意为除污去秽,然后斟上泡水酒并肉盆一道献于内室祭台上,举行迎祖仪式。 过年期间,人人穿戴一新。青年人举行赛马、摔跤、斗羊、斗鸡等活动,孩童们则到村外野外野炊,尽情地游玩;老人们则相邀到一起聊天、饮酒。 三天以后,开始走亲访友,到远处亲戚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带着酒、猪头肉等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约五六天后,过年才完毕。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傣”为本民族自称。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

  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百鸟啼鸣。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习俗/礼仪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桌子,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称为“去拉曼”,意思为保护神,每年要祭拜两次,栽秧前祭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秋收后祭拜是为了感恩。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服饰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饰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饰很有文化价值。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傣族的天文历法

  西双版纳傣族常用的算术叫“维萨算”,受汉族的影响较多,也有其它民族的影响。傣文算术书中的乘法口诀,有从汉族口诀翻译的,也有其它民族的;使用时要用本民族语言。傣族算术没有加、减、乘、除符号;计算方法是从左至右,边计算,边将已计算过的数码擦掉,最后剩下得数。善于计算又懂得历法的人,能用这种方法准确地推算出闰年、闰月和日月食。�

  傣族把历法叫“祖腊萨哈”或“萨哈拉乍”,有很多记载和研究历法的书籍。常见的历法书有两种:一种是推算节令时间的,其中列有很多表格,把很多年历书的主要内容都排列在上面;另一种是年历。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的元年。傣历以六月为岁首,至第二年六月为一周年,由于闰年和闰月,年节在六月的哪一天不固定,有时也可能延至七月。傣历年节要过三天或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最后一天,第三天或第四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其余的一天或两天既不属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傣历有闰年,也有闰月,平年十二个月,单数月为大月,每月三十天;双数月为小月,每月二十九天,一年共三百五十四天。每隔三至六年闰年一次,固定在八月,这年八月为三十天。闰月是两年或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固定闰九月,是三十天,这一年又称双九月。傣历的一月称登景,二月称登甘。傣历是按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的。因此,每个月的日序和汉族农历的日序基本一致。傣历还把每个月的上半月的每天依次叫做月上一日,月上二日……;把下半月的每天依次叫做月下一日、月下二日……。十五日月亮圆称登柄,月末一日称登达。傣族一月为四周,每周有七天或八天的计日法。傣历和农历一样,用干支纪年和纪日;不过傣族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对象和汉族不完全相同,如“子”不以表鼠而代表大象,“辰”不代表龙,而代表蛟或大蛇。�

  傣族根据当地气温特点,把一年分为三个季节,傣历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实际上一年明显地只分旱季和雨季。德宏、耿马、新平、元江等地,主要使用汉族的农历。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