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花半生传承甲胄文化,他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清华学霸花半生传承甲胄文化,他此举的初衷是什么?,第1张

甲胄,相信大家在很多古代电视剧中都能看到,金戈铁马,将士们各个身穿威风凛凛的甲胄与敌人厮杀。但是你知道吗?甲胄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其富含的文化意义更是非凡。清华大学有一个学霸花了半生都在研究甲胄文化,他研究的初衷是想要更多的人传承甲胄文化,了解更多甲胄知识。具体情况跟着我一起看看吧。

一、学霸信息

这个学霸名为威廉,是清华大学美院的一名学生,他从事甲胄文化研究已经很久了,跟其他研究现代美学的同学不同,他对甲胄文化非常感兴趣,研究学习很多甲胄知识,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在甲胄上。他表示:自己想要从事甲胄修复,主要是想要让更多人传承甲胄文化。由于甲胄很多细节在古籍中很难找到,所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查询资料,这就要求人比较细心。

二、甲胄文化

甲胄,比较出名的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每个朝代的甲胄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古代甲胄一般是有铁做成的,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容易被腐蚀,造成很多细节的缺失,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修复,以此让这副甲胄重新焕发光芒。

三、我的看法

我觉得甲胄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之一,是需要大家去认识并继承的。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刀光剑影相信是我们很多人儿时的梦想。如果有人能把甲胄完美呈现出来,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甲胄的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学霸具有很强的工匠精神,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甲胄的契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表扬的。

看了这么多,你对甲胄文化有什么想法呢?不妨在评论区进行留言评论哦。

四年(庚戌、110)

  四年(庚戌,公元110年)

  [1]春,正月,元会,撤乐,不陈充庭车。

  [1]春季,正月,在举行元旦朝会时,取消奏乐和在庭中陈列御用车驾的仪式。

  [2]邓骘在位,颇能推进贤士,荐何熙、李等列于朝廷,又辟弘农杨震、巴郡陈禅等置之幕府,天下称之。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邓骘身居大将军之位,颇能推举贤能人才。他保荐何熙、李等进入朝廷任职,还延聘弘农人杨震、巴郡人陈禅等做自己的幕僚,受到天下人的称赞。杨震自幼孤弱贫困而好学,通晓欧阳氏解释的《尚书》,而且知识丰富,博览群书,儒家学者们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生授徒二十多年,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延聘征召。人们认为杨震年岁已大,步入仕途已晚,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邓骘听到杨震的名声以后,将他聘为幕僚。当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接连出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在前往东莱郡的路上,途经昌邑,他先前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正担任昌邑县令。夜里,王密揣着十斤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故人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故人,这是为什么?”王密说:“黑夜之中,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于是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杨震后转任涿郡太守。他公正清廉,子孙经常以蔬菜为食,徒步出行。有的故人旧友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产业,但杨震不肯,他说:“使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当作遗产留下,不也很丰厚吗?”

  [3]张伯路复攻郡县,杀守令,党众浸盛;诏遣御史中丞王宗持节发幽、冀诸郡兵,合数万人,征宛陵令扶风法雄为青州刺史,与宗并力讨之。

  [3]张伯路再次进攻郡县,杀死郡太守和县令,跟随他的人逐渐增多。朝廷下诏,派遣御史中丞王宗持符节,征调幽州、冀州的各郡郡兵,合计数万人。征召宛陵县令扶风人法雄,将他任命为青州刺史,与王宗合作,一道进行讨伐。

  [4]南单于围耿种数月,梁、耿夔击斩其别将于属国故城,单于自将迎战,等复破之,单于遂引还虎泽。

  [4]南匈奴包围耿种已达数月,梁、耿夔在原先是属国都尉治所的旧城与南匈奴军交锋,斩杀敌将。单于亲自率兵迎战,梁等再次败敌军。于是单于引军退回虎泽。

  [5]丙午,诏减百官及州郡县奉各有差。

  [5]正月丙午(二十一日),下诏削减文武百官及州郡县各级官吏的俸禄,依照等级,各有差别。

  [6]二月,南匈奴寇常山。

  [6]二月,南匈奴军进攻常山。

  [7]滇零遣兵寇褒中,汉中太守郑勤移屯褒中。

  [7]滇零派兵进攻褒中。汉中郡太守郑勤进驻褒中,以抵抗羌军。

  任尚军久出无功,民废农桑,乃诏尚将吏民,还屯长安,罢遣南阳、颍川、汝南吏士。

  任尚的大军出征已久而没有战功,人民无法从事农业和桑蚕之业。于是朝廷下诏命令任尚率领官吏和百姓回到长安,让南阳、颍川、汝南的官兵复员,返归本郡。

  乙丑,初置京兆虎牙都尉于长安,扶风都尉于雍,如西京三辅都尉故事。

  乙丑(初十),首次在长安设置京兆虎牙都尉,在雍设置扶风都尉,如同西汉在三辅地区设置都尉的旧制。

  谒者庞参说邓骘,“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骘然之,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骘曰:“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郎中陈国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若大将军之策,不可者三:先帝开拓土宇,劬劳后定,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此不可一也。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二也。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土风壮猛,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推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父死于前,子战于后,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虽赴义从善之人,不能无恨。如卒然起谋,因天下之饥敝,乘海内之虚弱,豪雄相聚,量材立帅,驱氐、羌以为前锋,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如此,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此不可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食侵*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诩因说禹:“收罗凉土豪桀,引其牧守子弟于朝,令诸府各辟数人,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禹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于是辟西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谒者庞参向邓骘建议:“将边疆各郡因贫困而无法生存的人民迁徙到三辅居住。”邓骘同意庞参的建议,打算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进行商议,说道:“这就好比是破衣服,牺牲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全都不保了。”郎中陈国人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邓骘的计策不可行,理由有三点:先帝开疆拓土,历尽辛劳,才取得了这块土地,而现在却因害怕消耗一点经费,便将它全部丢弃,这是不可行的第一点。丢弃凉州以后,便以三辅为边塞,皇家祖陵墓园便失去屏障而暴露在外,这是不可行的第二点。俗话说:‘函谷关以西出将,函谷关以东出相。’猛士和武将,多数出在凉州,当地民风雄壮勇武,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人所以不敢占据三辅而在我汉朝心腹之地作乱的缘故,是因为凉州在他们的背后。而凉州的人民所以手执兵器,冒着流矢飞石冲锋陷阵,父亲死在前面,儿子继续作战,并无反顾之心的缘故,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如今将凉州推开不管,割断抛弃,而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引颈哀叹:‘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虽然是忠义善良之人,也不能没有怨恨。假如突然有人起事,乘着天下饥馑和国力虚弱的时机,郡雄聚会,依据才能推选领袖,驱使氐人、羌人做前锋,席卷东来,即使是用古代勇士孟贲和夏育当士兵,用姜太公做大将,仍然恐怕难以抵挡。果真如此,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这是不可行的第三点。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留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恶疮,不断侵蚀溃烂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几乎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虞诩向张禹建议:“收揽网罗凉州当地的英雄豪杰,将州郡长官的子弟带到朝廷来,命中央各官府分别任用数人,表面上是一种奖励,用来回报他们父兄的功勋劳绩,而实质上是将他们控制起来,做为人质,以防叛变。”张禹赞赏他的意见,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四府进行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于是征辟凉州地区有势力和有影响的人士到四府担任属官,并将当地刺史、太守和其他州郡高级官员的子弟任命为郎,进行安抚。

  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棱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韩、魏之郊,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裙,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邓骘因放弃凉州的计划未被采纳,从此对虞诩怀恨,打算用吏法进行陷害。恰好朝歌县叛匪宁季等数千人造反,杀死官吏,聚众作乱连年,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邓骘便任命虞诩为朝歌县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乃是臣子的职责。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识别锋利的刀斧,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棱。马棱说:“您是一位儒家学者,应当在朝廷做谋士,如今却到了朝歌,我很是为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象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阁下不要担忧!”马棱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位于古代韩国与魏国的交界处,背靠太行山,面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但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用粮食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对他们不值得忧虑。如今他们的势力正在高涨,我们难于以强力取胜,兵不厌诈,请允许我放开手脚去对付他们,只不要有所约束阻碍即可。”及至上任以后,虞诩制定了三个等级,用来召募勇士,命掾史及以下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情况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命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而官府则设下伏兵等候,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还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叛匪穿上以后,在集市街巷一露面,就被官吏抓获。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

  [8]三月,何熙军到五原曼柏,暴疾,不能进;遣庞雄与梁、耿种将步骑万六千人攻虎泽,连营稍前。单于见诸军并进,大恐怖,顾让韩琮曰:“汝言汉人死尽,今是何等人也!”乃遣使乞降,许之。单于脱帽徒跣,对庞雄等拜陈,道死罪。于是赦之,遇待如初,乃还所钞汉民男女及羌所略转卖入匈奴中者合万余人。会熙卒,即拜梁为度辽将军。庞雄还,为大鸿胪。

  [8]三月,何熙率军到达五原曼柏,突然身患急病,不能继续前进。于是派庞雄与梁、耿种率领步骑兵一万六千人,进攻虎泽。汉军连营行动,逐渐向前推进。南匈奴单于见汉朝各路兵马一同进军,大为惊恐,责备韩琮道:“你说汉人已经死光,现在来的是什么人!”于是派使者求降,汉军表示准许。南匈奴单于脱掉帽子,赤着双足,向庞雄等人下拜,责备自已犯了死罪。于是东汉朝廷将他赦免,待遇照旧。单于则送还所掳掠的男女汉民,以及被羌人劫走后转卖到匈奴的汉民,共计一万余人。适逢何熙病故,朝廷便将梁任命为度辽将军。庞雄回到京城,被任命为大鸿胪。

  [9]先零羌复寇褒中,郑勤欲击之,主簿段崇谏,以为“虏乘胜,锋不可当,宜坚守待之。”勤不从,出战,大败,死者三千余人,段崇及门下史王宗、原展以身捍刃,与勤俱死。徙金城郡居襄武。

  [9]羌人先零部落再次进攻褒中。汉中郡太守郑勤准备回击,主簿段崇进行劝阻,认为:“敌人乘胜而来,锐不可当,我们应当坚守城池,等待时机。”郑勤不听,出城迎战。汉军大败,死亡三千余人。段崇及门下史王宗、原展用身躯抵挡兵刃,保护郑勤,与郑勤一同战死。金城郡府迁移到襄武。

  [10]戊子,杜陵园火。

  [10]戊子(初四),汉宣帝陵园杜陵园失火。

  [11]癸巳,郡国九地震。

  [11]癸巳(初九),有九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12]夏,四月,六州蝗。

  [12]夏季,四月,有六个州发生蝗灾。

 [13]丁丑,赦天下。

  [13]四月丁丑(二十三日),大赦天下。

  [14]王宗、法雄与张伯路连战,破走之。会赦到,贼以军未解甲,不敢归降。王宗召刺史太守共议,皆以为当遂击之,法雄曰:“不然。兵凶器,战危事,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宗善其言,即罢兵。贼闻,大喜,乃还所略人;而东莱郡兵独未解甲,贼复惊恐,遁走辽东,止海岛上。

  [14]王宗、法雄与张伯路连续交战,张伯路兵败而逃。当赦令到达时,张伯路等因官兵没有解去盔甲,不敢投降。王宗召集州刺史和郡太守共同商议对策。众人都认为,敌人既然不投降,就应当进行攻击。而法雄却说:“这种见解不对。刀枪是凶恶的器物,战争是危险的行为,不可仗恃勇猛,没有必胜之人。叛匪如果乘船渡海,深入到遥远的岛屿,攻击他们就不容易了。我们乘着朝廷发布赦令的机会,可暂且放下武器,进行安抚劝诱,叛匪势必溃散瓦解。然后再打他们的主意,就可以不经过战斗而取胜。”王宗赞同他的意见,立即解除了官军的武装。叛匪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便将所劫掠的俘虏释放。而唯独东莱郡官军没有解去盔甲,叛匪见了,再次惊疑恐慌,逃往辽东郡,停留在海岛上。

  [15]秋,七月,乙酉,三郡大水。

  [15]秋季,七月乙酉(初三),有三个郡发生水灾。

  [16]骑都尉任仁与羌战累败,而兵士放纵,槛车征诣廷尉,死。护羌校尉段禧卒,复以前校尉侯霸代之,移居张掖。

  [16]骑都尉任仁与羌军交战,接连失利,而士兵放纵。朝廷下令将任仁用囚车押送到洛阳,交付廷尉后处死。护羌校尉段禧去世。朝廷再度委任前护羌校尉侯霸接替此职,并将校尉府迁到张掖。

  [17]九月,甲申,益州郡地震。

  [17]九月甲申(初三),益州郡发生地震。

  [18]皇太后母新野君病,太后幸其第,连日宿止;三公上表固争,乃还宫。冬,十月,甲戌,新野君薨,使司空护丧事,仪比东海恭王。邓骘等乞身行服,太后欲不许,以问曹大家,大家上疏曰:“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太后乃许之。及服除,诏骘复还辅朝政,更授前封,骘等叩头固让,乃止。于是并奉朝请,位次三公下,特进、侯上,其有大议,乃诣朝堂,与公卿参谋。

  [18]邓太后的母亲新野君患病。邓太后前往新野君府省亲,连续留居数日。三公上表坚决反对这种举动,邓太后这才回宫。冬季,十月甲戌(二十三日),新野君去世。邓太后命令司空负责治丧,礼仪比照东海恭王刘强。邓骘兄弟请求辞官服丧,邓太后打算拒绝,询问曹大家的意见。曹大家上书说:“我听说,谦让的风格,是最大的美德。如今四位舅父坚持忠孝原则,自动引身退下高位,而陛下却因边境战乱不宁,不肯应允。然而,如果将来有人对今日的作法提出毫毛般的指摘,我担心那谦让的美名便不可再得。”邓太后这才答应了邓骘等人的请求。及至服丧期满,邓太后下诏命令邓骘重新回来辅佐朝政,并再次授予以前曾欲加封的爵位。邓骘等一再叩头,坚决地辞让,邓太后这才罢休。于是邓氏兄弟全都被赐予“奉朝请”的名义,他们的地位在三公之下,在特进及侯之上,遇到国家大事,便前往朝堂,与三公九卿一同参议。

  [19]太后诏阴后家属皆归故郡,还其资财五百余万。

  [19]邓太后下诏,准许被贬逐的阴皇后的家属全部返回原郡,发还被官府没收的资产五百余万。

五年(辛亥、111)

  五年(辛亥,公元111年)

  [1]春,正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庚辰朔(初一),出现日食。

  [2]丙戌,郡国十地震。

  [2]丙戌(初七),有十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3]已丑,太尉张禹免。甲申,以光禄勋颍川李修为太尉。

  [3]已丑(初十),将太尉张禹免职。甲申(初五),将光禄勋颍川人李任命为太尉。

  [4]先零羌寇河东,至河内,百姓相惊,多南奔渡河,使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羌既转盛,而缘边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三月,诏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治衙。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劫掠,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太半。复以任尚为侍御史,击羌于上党羊头山,破之;乃罢孟津屯。

  [4]羌人先零部落攻打河东郡,到达河内郡。百姓惊慌不安,很多人南逃,渡过黄河。东汉朝廷派遣北军中候朱宠率领五营兵在孟津驻防,下诏命令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等地修建堡垒,共六百一十六座。羌人势力已经转盛,但沿边郡县的二千石官员、县令、县长多数是内地人,并没有守土抗战的决心,全都争着上书请求将郡县官府内迁,以躲避兵灾祸难。三月,朝廷下令,将陇西郡府迁到襄武,安定郡府迁到美阳,北地郡府迁到池阳,上郡官府迁到衙县。百姓眷恋乡土,不愿离开故地,于是官府下令割去庄稼,拆除房屋,铲平营垒,毁掉粮仓。当时接连发生旱灾、蝗灾和饥荒,加上驱赶劫掠,百姓流离四散,沿路死亡,或者抛弃老弱,或者沦为他人的奴仆婢妾,人口损失超过半数。朝廷再次任命任尚为侍御史,在上党郡羊头山与羌军交战,打败了羌军。于是朝廷撤销在孟津的驻兵。

  [5]夫馀王寇乐浪。高句骊王宫与秽貊寇玄菟。

  [5]夫馀国国王进攻乐浪郡。高句骊国国王宫和貊部落进攻玄菟郡。

  [6]夏,闰四月,丁酉,赦凉州、河西四郡。

  [6]夏季,闰四月丁酉(十九日),在凉州与河西四郡实行大赦。

  [7]海贼张伯路复寇东莱,青州刺史法雄击破之;贼逃还辽东,辽东人李久等共斩之,于是州界清静。

  [7]海匪张伯路再次进攻东莱郡,被青州刺史法雄击败。叛匪逃回辽东郡,辽东人李久等一同将张伯路斩杀。于是青州全境平静。

  [8]秋,九月,汉阳人杜琦及弟季贡、同郡王信等与羌通谋,聚众据上城。冬,十二月,汉阳太守赵博遣客杜习刺杀琦;封习讨奸侯。杜季贡、王信等将其众据樗泉营。

  [8]秋季,九月,汉阳人杜琦和他的弟弟杜季贡、同郡人王信等与羌军勾结,聚众占领了上城。冬季,十二月,汉阳郡太守赵博派遣刺客杜习杀死了杜琦。朝廷将杜习封为讨奸侯。杜季贡、王信等率领部众据守在樗泉营。  [9]是岁,九州蝗,郡国八雨水。

 [9]本年,有九个州发生蝗灾,有八个郡和封国大雨成灾。

六年(壬子、112)

  六年(壬子,公元112年)

  [1]春,正月,甲寅,诏曰:“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孰,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传》曰:‘非其时不食。’自今当奉祠陵庙及给御者,皆须时乃上。”凡所省二十三种。

  [1]春季,正月甲寅(十一日),诏书说:“各地进贡的新鲜食物,多数违反时令。或者用火熏暖,强使成熟;或者萌芽时便从土中掘出,还未生出滋味,便已夭折。这难道是顺应天时化育万物吗!《论语》说:‘不合乎时令的东西不吃。’从今以后,供奉皇家陵园宗庙及御用的食物,一律等到成熟时再进献。”省减的食物共有二十三种。

  [2]三月,十州蝗。

 [2]三月,有十个州发生蝗灾。

  [3]夏,四月,乙丑,司空张敏罢。已卯,以太常刘恺为司空。

  [3]夏季,四月乙丑(疑误),将司空张敏罢免。四月己卯(初七),将太常刘恺任命为司空。

  [4]诏建武元功二十八将皆绍封。

  [4]诏书宣布,光武帝建武时期的元勋二十八将的封爵,无论曾否撤销,一律由其后裔继承。

  [5]五月,旱。

  [5]五月,发生旱灾。

  [6]丙寅,诏令中二千石下至黄绶,一切复秩。

  [6]丙寅(二十五日),诏书命令全国官员,上自中二千石,下至黄绶四百石到二百石的小吏,一律恢复原来的俸禄。

  [7]六月,壬辰,豫章员溪原山崩。

  [7]六月壬辰(二十一日),豫章郡员溪原山发生山崩。

  [8]辛巳,赦天下。

  [8]辛巳(初十),大赦天下。

  [9]侍御史唐喜讨汉阳贼王信,破斩之。杜季贡亡,从滇零。是岁,滇零死,子零昌立,年尚少,同种狼莫为其计策,以季贡为将军,别居丁奚城。

  [9]侍御史唐喜讨伐汉阳叛匪王信。打败叛军,将王信斩杀。杜季贡逃亡,投奔羌人首领滇零。本年,滇零去世,他的儿子零昌继位。零昌年龄还小,同一部族的狼莫为他出谋划策,将杜季贡任命为将军,分兵驻扎到丁奚城。

七年(癸丑、113

  七年(癸丑,公元113年)

  [1]春,二月,丙午,郡国十八地震。

  [1]春季,二月丙午(疑误),有十八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2]夏,四月,乙未,平原怀王胜薨,无子;太后立乐安夷王宠子得为平原王。

  [2]夏季,四月乙未(二十九日),平原怀王刘胜去世,没有子嗣。邓太后将乐安夷王刘宠的儿子刘得封为平原王。

  [3]丙申晦,日有食之。

  [3]丙申晦(三十日),出现日食。

  [4]秋,护羌校尉侯霸、骑都尉马贤击先零别部牢羌于安定,获首虏千人。

  [4]秋季,护羌校尉侯霸、骑都尉马贤在安定郡进攻羌人先零部落的分支牢羌,斩首俘获一千人。

  [5]蝗。

  [5]发生蝗灾。

元初元年(甲寅、114)

  元初元年(甲寅,公元114年)

  [1]春,正月,甲子,改元。

  [1]春季,正月甲子(初二),改年号。

[2]二月,乙卯,日南地坼,长百余里。

  [2]二月乙卯(二十四日),日南郡发生地裂,长一百余里。

  [3]三月,癸亥,日有食之。

  [3]三月癸亥(初二),出现日食。

 [4]诏遣兵屯河内通谷冲要三十六所,皆作坞壁,设鸣鼓,以备羌寇。

  [4]朝廷下诏,派兵驻守河内郡关隘要冲三十六处,各处全都修筑堡寨,设置传警之鼓,以防备羌人进攻。

  [5]夏,四月,丁酉,赦天下。

  [5]夏季,四月丁酉(初七),大赦天下。

  [6]京师及郡国五旱,蝗。

  [6]京城洛阳及五个郡和封国发生旱灾、蝗灾。

  [7]五月,先零羌寇雍城。

  [7]五月,羌人先零部落进攻雍城。

  [8]蜀郡夷寇蚕陵,杀县令。

  [8]罗郡夷人进攻蚕陵县,杀死县令。

  [9]九月,乙丑,太尉李罢。

  [9]九月乙丑(初七),将太尉李罢免。

  [10]羌豪号多与诸种钞掠武都、汉中,巴郡板蛮救之,汉中五官掾程信率郡兵与蛮共击破之。号多走还,断陇道,与零昌合,侯霸、马贤与战于罕,破之。

  [10]羌人首领号多与诸部落在武都、汉中二郡掳掠抢劫。巴郡的析蛮人前往救援。汉中郡五官掾程信率领郡兵与蛮人一同作战,打败羌军。号多逃归,切断陇道,与零昌会合。侯霸、马贤同羌军在罕交战,打败羌军。

  [11]辛未,以大司农山阳司马苞为太尉。

  [11]九月辛未(十三日),将大司农山阳人司马苞任命为太尉。

 [12]冬,十月,戊子朔,日有食之。

  [12]冬季,十月戊子朔(初一),出现日食。

  [13]凉州刺史皮杨击羌于狄道,大败,死者八百余人。

 [13]凉州刺史皮杨在狄道与羌军交战,皮杨大败,八百余人战死。

  [14]是岁,郡国十五地震。

  [14]本年,有十五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甲胄文化”?刀枪剑戟,金戈铁马,将士们身披铠甲,冲锋陷阵。这样的场景可能在很多人年少时的梦里出现过。可有一个人却把梦里的铠甲变为了现实。

清华美院学霸威廉超为了让“甲胄文化”得以传承,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只为了做复原冷门甲胄的事情。他认为之所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复原,原因是复原甲胄的很多细节在现在的很多古籍文献中其实都很难找到了,另一方面也是即便现在技术提高了,但对于复原古代甲胄工作而言,依旧很困难。

对于这位清华美院学霸了,为何不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现代的美术工艺上,反倒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做这么冷门的复原甲胄工作?这种工匠精神是否值得现在年轻人效仿?事实上,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关键在于自己内心到底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确实是心之所爱,那么一切付出也都是值得。

今天馆长跟大家聊一聊工匠精神,要知道,无论古今中外,一件好的艺术品背后都有一位用心的工匠。

一 著名的工匠代表

在日本首都东京郊外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小楼里住着一位老人,他白发白须,戴着一副黑框大眼镜,穿着米色吊带裤。在小朋友们看来,他是那个画出了龙猫、小魔女琪琪、千与千寻、金鱼姬波妞的老爷爷;在环保人士眼中,他是一位坚定的反核主义者;而在我们普通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动画大师。他的名字叫宫崎骏!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动画已经成为了日本国民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

宫崎骏被誉为动画界永不消失的匠人,他动画的存在就像人们内心深处的伊甸园,让每个孩子体会到世界的五彩斑斓,让每个成年人看到世界的温柔。他笔下的动画更是无可挑剔,细腻的细节处理让人惊艳、配色让人身心舒展,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动画世界。

不知道大家最喜欢宫崎骏的哪一部作品,相信你一定对《千与千寻》这部动画有印象。色彩缤纷的场景,荒诞又充满教育意义的故事,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佳作!这部**的创作真是一波三折,要知道《千与千寻》这部动画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人工上色,以水彩描绘图案,时常总计125分钟的《千与千寻》,共画了十一万两千张画稿,平均每秒15张,并且所有创作工作都赶在5个月内完成,直到上映前的半个月才全部结束!

宫崎骏长期坚持依靠纸和笔来作画,只用电脑动画来制作特效,然而这些手绘的画稿,一次次战胜了科技创造下的好莱坞动画,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

他的匠人精神还体现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上,几十年如一日,对动画保持热爱和专注,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他耐心雕琢一砖一瓦,一树一叶,只为缔造臻品。他用30年匠心,共创作46部漫画,终生充满了童心,他就是那个在台灯下埋头苦画,从年轻到须发皆白却依然乐在其中的古典手工匠人,他的人生乐趣来自从未停下的画笔,相比于商业化的利益,他更注重的还是视频的本质,这种认真且淡泊名利的态度,一次次造就了他的成功。

二 什么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韩非子-定法》中说道:“夫匠者,手巧也……”过去,工匠指的就是手艺人,手艺精湛就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然而在当今社会,工匠却穿插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而拥有工匠精神就要不乏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包括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所以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追求极致的日式工作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充满工匠精神的人,有些人会为了一个小细节而重新返工;有些人为了做一幅好画,有一点错误,会擦拭并重新开始;有些人为了完成一篇文章,反复修改,考虑每一个字,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更像是一种挑剔,但他们都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工作。工匠精神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三 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态。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心态。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很难冷静下来,耐心地做好一件事。然而,如果你想做好一件事,心态真的很重要。工匠精神需要负责务实的工作态度。

很多人听到工匠精神会望而却步,觉得这个概念很宏伟,离自己很远。然而,工匠精神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认真做报告,认真调查每一个工作细节,认真调试每一个设备,认真安装每一个部件,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的心,努力以负责、务实、卓越、创新的态度完成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有做、爱、精的态度。这就是我们的工匠精神。

不积小步,千里之外;不积小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当我们每个人都有工匠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时,中国梦就会越来越近,自己的梦想就会越来越容易实现。希望工匠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新坐标,一点一点引领我们前进。

1 文言文《康熙均州志均州大略》

均 州 志 序

清·党居易(康熙间任均州知州)

志者,史之征也,而经之续也。孔子因鲁史修《春秋》,则史一经也。自周迄汉以来,往往藉志以成史则史焉。尔经于奚有?顾《易》著包牺,以暨《连山》、《归藏》,至周爻象大备;而《书》则始唐虞,迄三代,以《秦誓》终;《诗》则始“二南”,胪列十五国之风,以“三颂”终;《春秋》托始隐公,历纪七十二国,退进二百四十二年,以获麟终。考亭纲目继《春秋》而作底,于今兹《二十一史》咸遵纲目以为断,谓史之续经,非耶!然一代之史必因一代之志,以损益之而后定,则志之勿可阙,所以备作史者之搜罗而采辑,以成一代之盛典。故曰:志者,史之征也,而经之续也。其纪载备矣:上以考乎星野,则天道备;下以察乎山川土田,则地道备;中以纪乎贤圣、仙释、节孝、贞良及人文词赋;旁以观乎云物风雨、草木药饵、鸟兽昆虫、金石鳞介之属,而人物之道无不备之。数者于经取之,于史亦取之,而于志亦取之则甚矣。志之,不可不慎也!

居易筮仕均州,莅官之始,即索《州志》,不可得嗣。蒋虎臣太史游太岳,授以《襄阳府志》,而《均志》居其中,亦获什一于千百尔,盖吾乡赵圣居先生为中丞时所手定,断自万历十三年,终于顺治九年。居易受而读之,获睹其大略,乃旁收遗文,侧询长者,参阅武当《太和山志》,因谋诸广文,王君劬公、处士朱君连璧别为《均志》。以万历十三年泊康熙十二年,踵其旧、补其阙、增其新,广采其诗文,标为山、海、麟、凤四卷,以纪地方之盛事,以昭国运之休明,复删其冗猥,综其节要。首察天文翼主、文明之曜,可与奎璧争辉。次审地理大岳,雄踞雍、豫、荆三州之域,秀冠天中,为真圣显灵之区,历代固秩祀矣,至文皇极其崇事,丕建宫阙,明德惟馨,而武当乃甲天下,以故朝谒者遍十五国,赫声濯灵,人咸鼓之、舞之,以迁善改过而不知为之者,非仅岣嵝宛委之灵所能髣髴其万一也。至于汉水澎湃东流,《禹贡》纪之:“又东为沧浪之水”;郦道元谓:“武当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今沧浪亭岿然峙江干。尤其彰明较著者,昔文王化行江汉,诗咏孔迩。均阳在江汉之间,迄今俗朴人醇,犹有周先生之遗风焉。乃更有异者,《书》舜耕历山,在州境内,今姚子铺、康山等处乃舜耕故地,其匿处旁出故井,尚有遗址,云则古圣侧陋显迹于斯也。乃山川毓秀,实踵人文,三代暨秦汉不可考。若冯忠献树奇勋于唐朝;祁理学明圣学于宋室,为天地间有数人品;明之李、杨、吴、张诸君子以忠节孝友特著,而文章事功不可磨灭;至钟水涵为清处士,高洁大雅,识者方之陶渊明、庞鹿门,则均之人文蔚起,为邦家光,其后先相望,岂有量哉!乃若文人墨士揽胜纪古,秀添江山之色,灵发星云之光;或则效典训,或出入 ;言忠言孝有关人伦之大,在山在水亦征作赋之才,尤当与琬琰弘璧争垂不朽者,宁可听其烟灭弗传哉!至于草木禽鱼之类,《尔雅》未尝悉其名,《山海》未能图其状,又有未易殚述者,聊举人习闻见者而记之耳,此《均志》之大概也。若夫户口之登耗,土田之荒辟,殚心教养以巩固邦本,兼资文武以绸缪未雨,此天下之所同,而经国者又可因是而憬然矣。则即志以成史,而即史以续经,不无有赖于后之君子云。

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夏谷旦知均州事磻溪党居易仍姜甫撰

2 李绂文言文翻译

清· 龚自珍《李绂传》白话释义:

李绂,从幼时就显得聪慧过人,有神童的称誉,十岁时能写诗。家境十分贫困,但他学习特别勤奋刻苦。康熙四十七年获得江西乡试第一名,考中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雍正五年,李绂被诬蔑为庇护私党罪受到弹劾,评议罪行共二十一条,被革去官职交给刑部审讯。李绂被关押在狱中,每天读着书,吃饱饭,睡好觉,一同被关押在狱中的甘肃巡抚称赞他“真是一个铁汉”。

两次处决死囚,雍正下令绑缚李绂到西市,(刽子手)拿刀架在李绂脖颈上,问:“这个时候知道田文镜是好还是坏吧?”李绂回答:“我即使被处死,还是不知田文镜好在什么地方。”

刑部查抄李绂家,屋内家什简陋,没有一件值钱的物品,他夫人的饰物,全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那样富贵。雍正才相信李绂的廉洁清正,就将他赦免了。

乾隆四年,李绂返乡守母丧,与县令李延友共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且亲自担任主要教师,一时间有名望的学士云集书院,“才乡”教育风气得以重振。乾隆八年,(李绂)因病(向朝廷)告老回乡,居住在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今文昌桥上沿河路),担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讲学。

原文:

李绂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家贫甚,学勤苦至艰。康熙四十七年举江西乡试第一,中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雍正五年,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二十一款,革职交刑部审讯。身系狱中,日诵书饱啖熟睡,同狱甘肃巡抚称其“真铁汉也”。

两次决囚,雍正命缚至西市,以刀置颈,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对曰:“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刑部查抄其家,室内简陋,别无长物,其夫人之饰,皆铜制品,固不似达官显宦。雍正乃信其廉,将其赦免。

乾隆四年,守母丧,与县令李廷友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亲主教席,一时名士云集,“才乡”教风得以重振。乾隆八年,因病告老回乡,居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讲学。

3 文言文《施公论“兽面人心”》翻译 急

漕宪施公,貌奇丑,人号为“缺不全”。初仕县尹谒上官,上官或掩口而笑,公正色曰:“公以其貌丑耶?人面兽心,可恶耳。若某,则兽面人心,何害焉!”

施世纶的面容相当丑陋,人们给他起了给外号叫“缺不全”。传说他刚上任县尹的时候去拜见上司,上司见了他的尊容忍不住掩口发笑,他却不紧不慢的说:“公是因为我的貌丑吗?人面兽心,才是可恶的。象我这样的兽面人心,有什么不好吗?”

施世纶(?—1722),字文贤,是渡海降服台湾的清大将施琅之子,1685年以“荫生”(靠父亲功劳获得秀才头衔)出任泰州知州。

施世纶在任上执法严明,多破疑案,很快就被老百姓誉为“青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江南大水,淮安告急。两名钦差带了数十名随从奉命前往运河泰州段监督堤工。这些人督堤工之余喧骚驿站、肆意扰民,更有滥竽充数的滥官冗吏为非作歹,真是水患未除又遭“吏患”。施世纶立即上奏弹劾,对于不法的予以处罚。

同年六月,绿营裁兵,湖广督标(为总督所统辖,相当于团长)夏逢龙带头发动兵变,朝廷赶紧派兵进剿。大军过处,一路祸害百姓。当这支官军经过泰州时,施世纶在空旷地点准备好粮食、饲料之类的军用物资,整齐堆好,同时部署州里的衙役民壮手持大棒夹道列队,随时准备弹压。官军不敢胡来,安静的取了供给物资就走。施世纶真正保了一方平安。

康熙二十八年,由于在承修大运河京口段沙船发生迟误,按照条例施世纶应该受到降级调用的处分。可是两江总督傅腊塔上疏力保,说施世纶“清廉公直”,是个难得的好地方官。康熙皇帝特批留任。不久又指示提拔他为扬州知府。扬州是个商业城市,统治者认为当地民俗“好游荡”,施世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变民俗,得到好评。后来转任江宁知府不久,他的父亲施琅去世,按照传统法律,施世纶应该立即去官回家“守制”三年。江宁的老百姓听说了,纷纷到衙门口情愿,请求留任。两江总督范成勋上疏,提出施世纶深受百姓爱戴,是否可以允许他在任守制。但施世纶还是坚持离职,万余市民拦路挽留未果,人捐一钱,建“一文亭”以为纪念。

施世纶为父守丧未满,母亲又去世,又为母守丧。多年后才重新到北京吏部报到选官。大臣们都推举施世纶为湖南按察使,可是康熙帝却说:“朕深知施世纶廉明,但他遇事偏执,凡百姓和秀才诉讼,他必定偏袒百姓;穷秀才和富豪诉讼,他必定偏袒穷秀才。处事惟求得中,怎么可以这样偏执。像施世纶这样的,还是适宜于担任财政方面的职务。”施世纶改任湖南布政使,从此以后不再担任司法官职。

从康熙皇帝对施世纶的评论,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位“兽面人心”的法官的裁判特色了。后来施世纶官至漕运总督,死于任上。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施世纶的传奇故事,被后人编为《施公案》,但大多与史实不符。

4 康熙七年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翻译: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酒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析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竟相舌语,并忘其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枉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这奇变也。

析----折

舌----告

几案摆酒簸-----应是: 几案摆簸。多了个酒字。

并忘其衣也-----应是:并望其未衣也。少了个未字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传去,众人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大家相互看着,脸色大变。过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地震了,纷纷狂奔出门。只见外面高楼平房倒而复起,墙倒屋塌之声和小儿啼哭、妇人哀号之声交织一起,像开了锅的沸水一样喧闹。人们头晕目眩,站立不稳,仆坐在地上,随着地面的颠簸而翻滚。河水泼起一丈多高,鸡鸣狗叫之声遍布全城。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光着身子聚在一起,说不出话来,都忘了自己没穿衣服。后来听说某个地方的井被震得倾斜,不能打水;某家的楼台整个变了个方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了个大洞,有好几亩大。这真是非同寻常的奇灾异变啊!

5 有谁能帮我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吗

朕尝观书,见唐明皇游月宫,宋真宗得天书,此皆好事狂妄书生伪造,岂可以为实而信之乎!又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为你翻译如下:

我曾在看书时,看到“唐明皇游月宫”、“宋真宗得天书”(的故事),这都是那些无事生非的狂妄书生伪造的,岂能将这些东西当成史实而采信呢!另外还有宋太祖、明太祖微服私访的事,这种行为不过是开创帝王担心人作弊,在外面博取好名声而已。这种事,我肯定不做。全国上下的官民甚至家仆下人,没有不认识我的,(微服私访)不仅是徒劳无益,尚且也有失尊严。更何况想了解天下的事,也不靠这种办法。

6 旧唐书 魏玄同传文言文

《旧唐书•魏玄同传》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训练题目。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也。累迁至吏部侍郎。

玄同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乃上疏曰:“⑴臣闻制器者必择将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之非贤,无以致于理。

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君不养人,失君道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

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仪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官之不得其才者,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 “臣又以为国之用人,有似人之用财,贫者厌糟糠,思短褐;富者余粮肉,衣轻裘。

⑵然则当衰弊乏贤之时,则可磨策朽钝而乘驭之。在太平多士之日,亦宜妙选髦俊而任使之。

选人幸多,尤宜简练。臣窃见制书,每令三品、五品荐士,下至九品,亦令举人,此圣朝侧席旁求之意也。

但以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⑶故人上不忧黜责,下不尽搜扬,苟以应命,莫慎所举。且惟贤知贤,圣人笃论。

伊、皋既举,不仁咸远。复患阶秩虽同,人才异等。

身且滥进,鉴岂知人?今务得实才,兼宜择其举主。流清以源洁,影端由表正,不详举主之行能,而责举人之庸滥,不可得已。”

(节选《旧唐书•魏玄同传》,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文学常识积累 《旧唐书》,“二十五史”之一。“二十五史”是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到《明史》的二十四史(也有人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以上合称“二十五史”)再加上一部《清史稿》。

“二十五史”是古籍中最具系统性的经典巨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在反映中国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至清朝灭亡大约五千年历史进程方面,构成了一个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成为中国史学上的丰碑、世界史学上的奇观。

知识考查1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君者,所以牧人也。 牧:统治B礼仪犹阙者,何也? 阙:通“缺”C贫者厌糟糠,思短褐。

厌:厌恶D得失无大隔。 隔:区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君者,所以牧人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臣又以为国之用人/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但以褒贬不甚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D且惟贤知贤,圣人笃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下列五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魏玄同用人之道的一组是()①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

②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③选人幸多,尤宜简练。

④每令三品、五品荐士,下至九品,亦令举人,此圣朝侧席旁求之意也。⑤今务得实才,兼宜择其举主。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玄同因为被任命为管理选拔官吏的吏部侍郎,担心自己的做法不能完全符合招揽人才的方法,就向皇帝上书,积极寻求良策,他是一个称职的官吏。B魏玄同认为现在百姓不富裕,盗贼作乱,争斗诉讼没有平息,礼仪教化缺失,是因为他手下的官吏不称职,没有当官的才能。

C魏玄同指出,只有贤者才能识别贤者,如果能给像伊尹、皋陶那样的贤才委以重任,那么不仁德的人就会远远退去。D魏玄同认为,要寻求真正的人才,同时应选择负责任的荐主,不了解荐主的人品才能,却一味责备他所举荐的人平庸,是不能办好事情的。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臣闻制器者必择将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

⑵然则当衰弊乏贤之时,则可磨策朽钝而乘驭之。⑶故人上不忧黜责,下不尽搜扬,苟以应命,莫慎所举。

参考答案1C(厌:饱,满足)2D(A表凭借,B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因为,D况且/尚且)3B(①说明魏玄同做官负责任,④是魏玄同对朝廷政策的评价)4B(对文中“下吏”理解有误,应为“下面的官吏”)5⑴臣听说制造器具的人必须选择工匠来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寻求贤者来担任官职。⑵如此看来,在衰败而又缺乏贤者的时代,就应该激励那些衰朽笨拙的人并且使用他们。

⑶所以大臣对上不必担心受到贬责,对下也不尽心搜求举荐,苟且应命,没有谨慎地考虑举荐人才的事情。参考译文 魏玄同,是定州鼓城人。

多次提升官职,直到吏部侍郎。 玄同因为既然被任命为选拔官吏的官职,担心自己的做法不能完全符合招揽人才的方法,于是上书说:“臣听说制造器具的人必须选择工匠来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寻求贤者来担任官职。

工匠不优良,就无法把器具做得精,官吏不贤良,就无法治理天下。国君,是统治人民的;大臣,是辅助国君的。

国君不能养育人民,就失去了做国君的道理;大臣不能辅佐国君,就丢掉了作为大臣的责任。任用官吏,实在是国家的根本,关系到百姓的安危。

现在人民没有更加富裕,盗窃作乱的人没有减少,争斗诉讼没有平息,礼仪教化还缺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下面的官吏不称职,众多的官员。

7 六国之时 贤才大臣全文翻译,谢谢

原文:

六国之时,贤才大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殷周之世,乱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欲为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是故塠重,一人之迹不能蹈也;礚大,一人之掌不能推也。贤臣有劲强之优,愚主有不堪之劣,以此相求,禽鱼相与游也。干将之刃,人不推顿,苽瓠不能伤;筱簵之箭,机不能动发,鲁缟不能穿。非无干将、筱簵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苽瓠、鲁缟 伤,焉望斩旗穿革之功乎?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筋绝骨折,不能举也。故力不任强引,则有变恶折脊之祸;知不能用贤,则有伤德毁名之败。论事者不曰才大道重,上不能用,而曰不肖不能自达。自达者带绝不抗,自炫者贾贱不雠。

翻译:

六国的时候,贤能的大臣,去到楚国,楚国就强大;离开齐国,齐国就衰弱;帮助赵国,赵国就保全;背离魏国,魏国就削弱。韩国任用申不害,施行他的《三符》,别国军队不敢侵犯韩国国土,大概有十五年。

但由于不能任用韩非,又不看他的书,于是军队打败,国家被秦国吞并。

殷周时代,动乱的事情接连不断,诸侯亡国的灾祸一个接着一个,难道这些亡国之君心里不想治理国家吗?

是他们能力弱智慧差,不能接受高明的意见。

所以碓重,靠一个人的脚是不能踩很久的;石磨很大,靠一个人的手是不能推很久的。

贤臣有能力很强的长处,愚蠢的君主有不能使用贤臣的短处,贤能的大臣跟愚蠢的君主这样相处在一起,就跟飞禽和鱼类在一起游玩一样。

宝剑干将的锋刃,人不抽出来使用,连瓜和瓠都不会被损坏;用筱、簵做的箭,弩机不扣动,连鲁缟也不会被射穿。

不是没有宝剑干将、好箭筱簵的才干,而是没有抽剑扣机的人,瓜瓠、鲁缟都没有受损射穿,还怎么能指望它们发挥砍倒敌人军旗射穿敌人皮盔甲的作用呢?

所以有一般拉弓的力气,就不要去拉强弩。要五石力气拉开的弩,却用只有三石力气的人去拉,就会折断筋骨,还不能拉开。

所以力气不能胜任而要强行去拉,就会有恶变造成脊骨折断的灾祸;才智达不到不要任用贤人,否则会有损伤自己道德,败坏自己名誉的恶果。

评论事情的人不说贤人才能强道义深,君主不能任用,而说是由于不贤,不能靠自己飞黄腾达。

想依靠自己能力飞黄腾达的人,是终身得不到提拔任用的,就像炫耀自己货好的商人,没有买主欣赏,价钱再便宜,也卖不出去一样。

原文太长,为了看清楚,我一句一句翻译的,不是放在一起的。

希望帮到你,欢迎采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