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的来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8收藏

燧人氏的来源?,第1张

风姓是中国传说时代伏羲的姓。《帝王世纪》:“伏羲氏,风姓也。”

《竹书纪年》:“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

周朝的宿国、任国、须句国、颛臾国都是风姓,太皞伏羲氏的后裔。鲁僖公的母亲成风就是风姓。

风姓是一个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中国人名大辞典》籍载:伏羲,上古皇帝。姓风氏。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称太昊。教民佃渔畜牧。养牺牲以充疱厨,故又曰疱牺。始画八卦。造画契。都陈。在位一百十五年……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 疱牺(伏羲)氏,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观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此可见,伏羲不但是八卦的始制人,而且教人渔猎、制礼仪,故而被誉为“人文始祖”,民间尊称“人宗爷”。 关于伏羲、女蜗诞生于成纪并在此画成八卦的故事,史书有多处记载。《史记·三皇本记》说:“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庖牺立,号曰女希氏。”这里的庖牺氏,就是指伏羲。类似记载,《易》、《诗》、《帝王谱》以及《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中多处都有。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地处径、渭二河上游河谷地区的成纪地区,由于以伏羲和女娲为代表的远古先民的创造性劳动,曾经产生过人类从野蛮原始、茹毛饮血过渡到耕作放牧、有序劳作的古代文明,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承认和肯定伏羲华夏人文始祖的地位,就不能不承认成纪华夏文明摇篮的地位。伏羲之后,中华民族虽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姓氏像血脉一样,牢牢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氏族有1万多个,现在常用的有3000多个,其中直接起源于淮阳县的大姓有李、陈、王、孙、胡等100多个。(余略)风姓望居向国(周代有向国,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南部)。

燧人氏,又称“燧人”,三皇之首,河南商丘人,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建有燧皇陵。

1、燧人(suì rén)(燧人氏)允婼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三皇之首。 

2、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 

3、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活动在今河南商丘一带的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

4、燧人氏有时代表一个人物,有时则是几个人物的合成;有时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历史;有时又代表先民生活的一个时代,反映了人类饮食方面的一个时代的特色;是一个时代成就的反应。“燧人氏”这一词汇的多义性,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是普遍存在的。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尸子》云::“ 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拾遗记》云:“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清末著名学者尚秉和先生说:“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至为难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治,几经试验,始钻木得之。其功又进于有巢,而即以是为帝号,可见当时之诧为神圣,而利赖之深矣。”又说: “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况炮者裹肉而烧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尚先生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还说:“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几,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实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关矣,水之冰者可燠饮,居之寒者可取温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犹后也。当夫登台传教,广播为用之时,万民之感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发达美备耳。其创于燧人,无疑也。”尚秉和先生认为,戴庆幸为何如,真惊天动地之伟业矣。既有火则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为之,今所谓石器时代也。”

“燧人氏”两见于古代传说,其事迹是“教民钻木取火”,这一技术发明,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天然火取得火种。“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现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击出火星。在先秦时代主要是指的是钻燧取火,也就是用一个木棒快速研钻另一木块生热最终而成火的行动。其实遂、隧、燧、邃四个字同音,都与“贯通黑暗”意义相关:遂表示完成,其本义相当从黑暗的隧道中走出来,有豁然开朗的意味,如遂心、遂愿等;隧就是开掘隧洞,隧道中当然黑暗;燧是在木块上钻洞,目的在于取火;邃指空间或时间的深远,如同在隧洞中一样,难以辨明前景。从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极有可能远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已经有了燧人氏的传说故事。“燧人氏”这个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钻木取火这一伟大发明。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

据古史记载,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

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

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

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燧人氏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他告诉人们:饥饿的时候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寒冷的时候如何用火来取暖,打猎的时候如何用火来攻击猎物,遇见猛兽袭击时如何用火来把它吓跑……

据说中国的师道之兴就是从燧人氏开始。

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称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一带),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燧木,又叫火树,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鹗,用咀去啄燧木,发出火光。有位圣人,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取火,人们就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氏。《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今河南商丘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活神话。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天北极,故又称北极星。

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

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燕然山(即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

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诺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这些是我历经好几年所收集的戏曲资料,不管是京剧还是昆曲等古典戏曲都有包括,是学戏曲和研究戏曲的不错的资料,应该是网络上最全面戏曲资料全集,从古代戏曲到现代戏曲文化资料应有尽有

此丰富的戏曲资料不得不说神奇的 古籍阁 不管是现代古代戏曲多稀缺的资料基本上都有,现代的戏曲资料更是你意想不到的全面

其中部分戏曲资料目录如下: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

《顾曲指南三十集_民国四年至九年上海中华图书馆排印本》

《刘奎官舞台艺术-赵凤池记录 黎方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五》

《中国俗曲总目稿 (下册)》

《京剧锣鼓》

《新编戏学汇考》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二》

《元明清戏曲故事集(古本插图全四册)》

《清宫戏出人物画 》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清升平署戏装扮像谱》

《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

《戏考大全 名家平剧秘本》

《马连良舞台艺术》

《新编戏学汇考第八册_凌善清许志豪大车书局上海》

《顾曲指南三十集_民国四年至九年上海中华图书馆排印》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四》《京剧唱腔鼓套子》

《京剧字韵》

《中国京剧史图录》

《京剧传统曲牌选》

《京剧名家的演唱艺术》

《京剧余派老生唱腔集》

《京剧音韵概说》

《京剧表演艺术杂谈》

《京剧谈往录全四编》

《赵喇嘛京胡曲谱-》

《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

《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

《京剧曲谱集成》

《京剧大师裘盛戎》

《中国京剧打击乐》

《京剧脸谱图说》

《京剧声韵》

《京剧传统剧本汇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3 清宫文献》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4 申报》

《马连良演出剧本选》

《新编戏学汇考第十册》

《新编戏学汇考第七册戏曲编》

《京胡演奏基础》

《学戏和演戏》

《唐韵笙舞台艺术集》

《水浒戏曲集第一集》

《刘曾复教授说戏文稿》

《谈悟空戏表演艺术》《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2 清宫文献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9 图录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6 其他报纸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0 图录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7 日记》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 专书 上》

《俗文学丛刊 京剧抄本 62册》

《戏曲演员演唱及创腔经验》

《新编戏学汇考第三册戏曲编》

《京剧大师尚小云》

《新编戏学汇考第五册戏曲编》

《中国俗曲总目稿 (上册)_》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

《张元和昆曲身段试谱》

《新编戏学汇考》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一》

《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

《北京传统曲艺总录》

《明代杂剧全目_12050373pdf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八》

《汪笑侬戏曲集》

《戏考大全》

《京剧杂谈》

《戏曲艺术讲座》

《艺坛 第3卷》

《戏剧丛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1 清宫文献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8 笔记及其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5 其他报纸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3 行会文书》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4 报纸及其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2 专书 下》《戏曲菁英》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下册》

《戏曲艺术》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上册)》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四》

《杨宝忠京胡演奏经验谈-杨宝忠-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三》

《盖叫天的艺术生活-徐以礼-上杂出版社》

《看万山红遍 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剧目集锦-广东画报社》

《水浒戏曲集第二集 傅惜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徐兰沅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唐吉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曲艺术讲座 第6集-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宝文堂书店》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七》

《新编戏学汇考第六册戏曲编_凌善清许志豪》

《刘鸿声的声腔艺术-徐兰沅讲述-音乐出版社》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九》

《大众京戏考-金鑫-大明书局》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五(1)》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中册)》

《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上》

《艺坛 第6卷-》

《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爱国捐献汇刊》

《上海戏曲史料荟萃1-5-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

《程砚秋文集-程砚秋-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旦角唱念浅说》

《京剧声乐研究》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

《京剧传统曲牌选》

《京剧老旦唱腔琴谱集》《东游记-梅兰芳-中国戏剧出版社》

《郝寿臣脸谱集(再版)-北京市戏曲学校主编》

《汉剧研究资料汇编》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一》

《新时代文丛(第四辑)老戏剧家王瑶卿及其他》

《新编戏学汇考第九册戏曲编_凌善清许志豪》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二》

第一次见到鸡鸣山,是在2010年的夏天,从北京出八达岭去往大同的一次旅行。从涿鹿县往宣化的路上,远远的就看见了高高耸立的鸡鸣山,在宽阔的洋河桑干河谷地边显得格外突出。山脚下是鸡鸣驿古城,有完整的方形城墙环绕,古城墙经过修复,但城墙的主体部分,仍然保持了原貌。

从东城门进入鸡鸣驿,城门上方写着“鸡鸣山驿”四个大字,正好说明了这座古驿站与鸡鸣山的关系。城墙虽然已经修复完整,城内则基本保持了古城的原貌,大多已经破败。古城内有一座老戏台,有明代的驿丞署,财神庙等,还有慈禧西逃时曾经住过一夜的院落。

根据城内一处简介所述,“鸡鸣驿是目前国内最大、保存最完整、功能最齐全的一座驿站古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鸡鸣驿始建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设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到明永乐18年(1420年),鸡鸣驿站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城内设有驿丞署、驿仓、马号等建筑物。清康熙年间,在驿丞主管下,常驻驿兵250人,驿夫45人,驿马82匹,年支银饷三千多量。

鸡鸣驿站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建土垣,隆庆四年(1570年)砖修城池。全城周长2330米,墙高12米。在东、西城墙偏南的地方设东、西两座城门,门额分别为“鸡鸣山驿”、“气冲斗牛”。

清康熙皇帝曾游览过这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慈禧太后仓惶西逃,也曾下榻鸡鸣驿。时值农历七月,慈禧及光绪皇帝在御林军护卫下就住在贺家大院,当晚,慈禧住在二院北屋东间,光绪皇帝住东厢房。至今在二进院山墙上还留有刻砖“慈禧接福”四个楷书大字,这就是西太后住过的纪念。“

当日简单游览了鸡鸣驿城,又从上花园村经过,而不远处的鸡鸣山,多次从G6高速或110国道途经时远远看过,却从来没有登上山顶,直到近日偶然的机会才得以登临。

从下花园寻路向东,沿路上山,几公里便到达半山腰的鸡鸣山售票处。旁边不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一个佛堂,旁边有一高塔,也是近年所建。从山下看,这座塔正在半山腰处。

进入山门,拾级而上,大约一个小时左右,便可以爬上山顶。山腰有财神庙,观音院,永宁寺几个寺庙,现有建筑也多为近年来所修复。道路盘旋曲折,高度迅速攀升,山上多为灌木丛生,仔细寻找,路边竟看到了一株含苞的杜鹃花树。

到达山顶,发现顶部为窄窄的一线,大体上南北方向延伸较远,东西方向则只有几米的宽度。由登顶处向南有避风桥,南天门,灵官庙,玉皇阁,碧霞元君庙等,部分遗迹尚存,主要建筑多为近年来重修之作。另一侧的观日台处只有一堆残存的地基、柱础和墙砖。有心人利用砖头搭了几个简易的佛堂,也分别供了小佛像在里面。

鸡鸣山是十亿年前一次大地震推搓而成的一座孤峰,素有“参天一柱”之称,古人冠名“飞来峰”。元朝诗人郝经曾用“一峰奇秀高插云”的诗句来形容鸡鸣山的巍峨高峻。鸡鸣山山体大多为碳酸岩类石灰岩,部分地表由矿岩、页岩组成。青色闪光的岩石是14—15亿年前中元古代蓟县纪的沉积物(雾密山组)。山体内藏有石灰石和煤炭,现已开发。特殊的成山原因使鸡鸣山山体远古地层处于新生地层的上方,山顶为元古界震旦系地层,山腰为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山脚为新生界第四系地层,莲花山大断层在这里从鸡鸣山断层上由南向北纵向延伸。

碧霞元君殿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公元481年),也是最早的鸡鸣山上的“永宁寺”建筑群。现在的永宁寺是辽圣宗太平四年(公元1024年)复建时迁至现在的中寺位置的。1993年在陆续修复永宁寺、观音院等人文景观的同时,1995年开始修复碧霞元君殿。

(鸡鸣山景区介绍: http://wwwzjkxhygovcn/article/20180329/694670796-2018-00953html )

方寸之间,可以纵览鸡鸣山四周的风光。山顶处海拔1140米,垂直高度570米,山脚的洋河河谷海拔约600米左右。洋河自西北向东南在怀来县与桑干河交汇,以下便是永定河与官厅水库。若是天气晴好,或许可以看到远处官厅水库的水面,无奈当日天空虽然蓝天白云,谷底之间还是有明显的一层灰霾,遮蔽了远处的视线。山脚下的鸡鸣驿因为距离较近,在山顶仍可以看到古城全貌。

有趣的是,后来才发现这座鸡鸣山正位于下花园和怀来两区县的交界之处,大约正是以山脊为界,上山一侧还是下花园区辖境,到了山顶一侧,手机定位已经显示在怀来境内了。山下的鸡鸣驿,则归属于怀来县。

山腰处有一座萧太后厅和一块卧龙石,提示着辽国萧太后和清康熙皇帝曾经游览此山的历史。山上卧龙石介绍记录康熙诗云:“鸟道盘空近塞垣,洋河如带绕山根。停銮欲揽沿边势,石上藤萝手自扪”。

更早的《水经注》中则记载了战国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一段故事,“《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鸣鸡山。”“《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自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水经注疏,卷十三,杨守敬,江苏古籍出版社,P1182)

文中所提及的代城,为现在的蔚县东代王城遗址一带,鸡鸣山在其东北距离约100公里左右,马头山在其东南15公里左右,为蔚县东部向南经112国道通往茶山村的九宫口峪北侧山峰,距离古飞狐陉不远,也是一条连接蔚县和涞源县的古道。战国时,赵国都城在邯郸,若由蔚县经飞狐陉向南经涞源县往邯郸应当更为方便,但这一带山高路险,绕路往东北经宣化下花园再由军都陉经燕地到达邯郸也是一种选择。据此推断,下花园的鸡鸣山不一定是代夫人自杀之地。但鸡鸣山的传说,却由此而来。

《辽史》记载,辽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觊觎大宋江山,多次南巡,驾幸此地,当看到这里险要的地势和优美的风景后,出于窥测天下的需要,在此大兴土木,建立起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上、中、下三座皇家御花园,“下花园”因此得名,沿用至今。(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市志》《下花园区志》,张家口文史资料十一辑《不甘玉貌委龙沙的上下花园》作者王玉龙,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4258 )

《金史•地理志》:德兴府,有鸡鸣山。(金史,卷二十四,志第五,地理上,P567,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一统志曰唐太宗北伐至山闻鸡鸣因名。(宣化府志,卷之五,山川志上,P117)

明昆山叶文庄盛记上花园在今保安州。云:鸡鸣山西三十里,为上花园。又三十里,为镇城。上花园相望有下花园,并辽萧太后种花之所,遗址尚存。涿人顿长史锐正德辛未进士,官终长史。诗:岭云沉日暝烟斜,见说穷边亦有花。应是汉宫青冢怨,不甘玉貌委龙沙。(上花园诗,辽诗话,清,周春辑,P14)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十四》载:“鸡鸣山在宣化县东南,亦作鸣鸡山。魏书髙宗纪和平元年葬昭太后于广甯鸣鸡山,郦道元水经注魏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东流,北有鸣鸡山,赵襄子杀代王,其姊磨笄于山而自杀,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毎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为鸣鸡山,杜佑通典懐戎县有鸣鸡山,金史地理志徳兴县有鸡鸣山,康熙三十五年圣祖驾幸鸡鸣山御制有诗,乾隆十年车驾经临有御制磨笄山诗。按磨笄山水经注两引魏氏土地记一为鸣鸡山一为马头山未详孰是,通典乐史太平寰宇记皆云鸣鸡即磨笄,萧徳言括地志则以马头为磨笄,明尹耕磨笄山辨谓,鸣鸡在上谷境马头近代城当以马头为磨笄。

辽置上花园在宣化县东南四十里,又有下花园在县东南五十里,相传皆辽萧后种花处,乾隆十年圣驾驻此,御制有诗。东花园在懐来县东十里,辽置杏园,在延庆州南七里,相传金时植杏于此。”(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钦定大清一统志_(四库全书本)/卷024)

登高回望,鸡鸣山及周边的下花园区,上花园村,东花园镇一带,承载了许多历史故事,从赵王杀代王而其姊代夫人自杀,到辽萧太后创建花园继而宋辽交战的历史,以及明朝土木之变,清朝康熙亲征噶尔丹,鸡鸣山与洋河水,见证着沧桑岁月流过,从远古流到了今天。我也希望,这样的走走停停,查阅书典,可以透过层层雾霾,看清时光流变之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